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5_第1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5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红豆小史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偃《玉合》等,其中相思特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如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是,则获得显性化表现.这种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的故国之思。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思、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二.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而且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常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作者认为,“红豆”意象有三种象征意义,这三种象征意义分别是“相思”、“爱情”和“故国之思”.王维用红豆表达相思,意蕴单一明了,不具有以后的唐诗宋词写出相思双方之间被阻碍这一特点.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听众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是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王维《相思》更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的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之思,由此可见,意象的意蕴是随朝代的更替而变化的.红豆的象征意义表明,一个客观事物进入诗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的意象,同它自身的形象特质关系很大.我国古代诗人把意象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他们特别注重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因此,古诗大都耐读.D.红豆意象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鉴赏诗歌,要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并知人论世地品味、评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试题。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闹之中,更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3.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4.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一项是()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读了《海常》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环境税开征毫无疑问是板上钉钉的事了。随着去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召开,国内酝酿十多年的环境税,也提上议事日程。目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保部等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环境税开征方案.其实,在去年全国“两会”上,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就提交了《关于尽快将开征环境税纳入议事日程、出台环境税》的提案。这一提案当时得到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附议,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透露,征收企业环境税已被列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环保部的重要议事日程,条件成熟时会推出。这表明环境税将成为继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之后的又一“环保新政”,体现了政府部门多管齐下,督促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假若通过调整环境税收政策,排污企业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环保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污.这无疑是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看到的效果。但如果有的企业这样想,既然缴了环境税,就买了“排污权”,不仅不能做到减少排污或实现零排放,而且变本加厉,在排污数量和浓度上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将排污量的多少体现在环境税的具体征收标准上,防止企业缴了税反而多排污。如此,必然背离靠调整环境税收政策遏止环境污染的初衷。靠大幅度提高环境税征收标准来提高环保效率的做法,起源于战后欧洲经济高速发展期。此后为世界一些国家所仿效。但事实上,现在欧洲已经主要用“污染者负担”替代了“污染者付费”模式。这是因为许多环境污染已无法准确地用钱来“计算”,尤其是“付费”排污容易让污染者逃避许多长远的责任。而“污染者负担”则不仅涵盖了对污染做出经济补偿的“付费”责任,也涵盖了包括停止污染、治理污染和长期危害在内的一系列“连带责任”。这就让污染者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其一时的收益,污染者付了“排污费”也不能睡好觉或者几十年后再把自己“洗绿”。不言而喻,我们在强调“污染者付费”的同时,也要强调“污染者负担”。最需要说清楚的是,“污染者付费”不是付费即可污染,污染者所承担的环境责任形式也只是一种经济补偿。不能让“污染者付费”掩盖了污染者的其他的更重要的责任,包括对污染地域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长远“追责”--有些污染造成的恶果要多年后才能显现,所以,环境污染始作俑者的责任,不能“一付了之”,而应永远“存盘备份”。毋庸讳言,“先污染后治理”已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在调整环境税收政策的同时,还要有多种招数,尤其是不能出现污染权与污染费的“权钱交易”。如环境税可单列一项“污染排放税”,税率直接按排污强度分级,严格遏制超量、超标排放,对拒不治污者,应加重处罚,直至关停。6.下列有关“污染者付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污染者付费”表明污染者所承担的环境责任形式是经济补偿,即付费就可以污染。“污染者付费”就是让污染者“付费”排污,它容易使污染者逃避许多长远的责任。“污染者付费”并不等于污染者缴了环境税后,就买了“排污权”。“污染者付费”并不意味污染者可以逃避对污染地域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长远“追责”。7.对第五段“环境污染始作俑者的责任,不能‘一付了之',而应永远‘存盘备份'”这句话含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不能让环境污染始作俑者交了环境税后就逃脱污染的责任。对污染地域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损害,应该由环境污染始作俑者长久地承担责任。应该对环境污染始作俑者长远“追责”,备忘“负担”,尽管其已交了环境税。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环境污染始作俑者都应当对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损害负起责任。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调整环境税收政策的初衷是要遏止环境污染,排污企业决不可因为交了环境税就以为已经买到“排污权”,变本加厉地增加排污数量和浓度。要防止企业缴了税反而多排污,就必须将排污量的多少体现在环境税的具体征收标准上,严格遏制超量、超标排放,加重处罚拒不治污者。调整环境税收政策,招数要多,但不可出现诸如单列“污染排放税”那样的将污染权与污染费做等价交换的“权钱交易”。在战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时,为提高环保效率大幅提高环境税征收标准的欧洲,现在已经主要用“污染者负担”替代“污染者付费”的模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徽州文化的商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的结合体,它从本质上是排斥商业精神的。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以政治力量人为地划分“士农工商”等级,浸透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徽州文化长河中,我们却分明辨析出了宗族伦理和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机制,体现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重要特征。徽州传统宗族制度与伦理道德精神堪称正宗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正是在传统伦理宗族文化最浓厚、最稳重严格的地方却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传统社会中一直被视为末业的商业经营在徽州却获得很高的评价,成为荣誉地位和影响力的源泉。徽州人提倡营利,他们对商业和资本的追求是.执着的,“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尤未厌焉。”这些宗族社会中的徽州商人深深影响了徽州人乃至整个东南文化的社会风习、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对这一矛盾现象如何诠释或许能使我们对徽州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有一番新的理解。徽州商业文化发达,却并非缘于临海擅舟揖之利,而在于徽人不断用新安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之间以及纲常伦理与逐利之间的矛盾。他们对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认识,在程朱理学纲常伦理的宗族理念中融入阳明新学的重商思想,创造出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认同为外延的宗族商业网:“以儒术饰贾事”,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因而,明清时期的徽商获得了“廉贾”、“儒贾”之美誉,不仅能“审积著,察低昂”,在商业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扫尽市井俗态,虽不服儒服、冠儒冠,翩翩有士君子之风焉”。徽州文化内核并非是单一的商业文化,其文化特质是多元的。在“服贾”的同时亦不忘“业儒”,特别是一些因商致富的大家族,更不惜重金从事宗族文化建设,以科举仕进为荣;鼓励子弟精习书画篆刻,许多名族保持着雕刻、版画等技艺世代相传的家学传统。这种商业文化与儒家文化及宗族制度的合流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使得徽州文化多元发展,并且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仕途皆取得累累硕果。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徽州人的精神风格是分不开的。他们不辞劳苦,打破传统安土重迁观念,经常“无远弗届”,“走死地如骛”,乃至“数年不归”,“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正是这种奋发坚忍的开创精神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尽管这一文化模式有其时代局限性,依附官本位的经商谋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导向实为统治政策樊篱下迫于无奈的选择,难以突破传统社会结构尺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徽商毕竟没有放弃发展商业的冲动与最终追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弥和了农耕宗族社会结构与商业精神的矛盾,更多发展了传统文化灵活、变通、发展的一面,并以实践活动作出了新的阐释与探索。9.关于“徽州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徽州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其特征表现在宗族伦理和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机制。徽州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所以,堪称正宗中华文化的代表。徽州商业文化发达,在于徽人能用新安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之间以及纲常伦理与逐利之间的矛盾。徽州文化在宗族理念中融入了阳明新学的重商思想,创造出“血缘”与“地缘认同”相结合的宗族商业网。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的结合体,本质上排斥商业精神,但徽州文化作出了新的探索。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徽州人的精神风格是分不开的,徽州人奋发坚韧的开创精神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因为对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认识,徽州文化开始由原先的“服贾”,进而开始重视“业儒”。明清时期的徽商“以儒术饰贾事”,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被人们誉为“廉贾”、“儒贾”。11.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从“士农工商”的排序中也可看出,这种等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徽州商人之所以能够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仕途皆获丰收,是基于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徽州文化多元发展。传统文化稳重严格,缺少变通,徽州文化在吸纳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灵活、变通、发展的因素。徽州文化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难以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但它对传统文明与商业精神的协调作出了积极的尝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为什么需要哲学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的答案。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信息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联系起来?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所要严肃对待的。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一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一种意识: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如数学家会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反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这些回答并不就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因为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哲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哲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统。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12.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去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中。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14.作者认为,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写出三点即可)(3分)参考答案1.D【小题1】A【解析】1.A.应该是“相思、爱情”“故国之思”和“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双重意蕴”。B.原文:“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C.注意“原因之一”的后半句“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小题1】明末清初红豆诗的红豆意象兼有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双重意蕴“朝代”应为“时代”。3.C4.A【小题1】B【解析】3.本节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4.古代建筑的内向性庭院式空间和情态”这两点缺一不可【小题1】A更美在其空间;C应是院墙阴影,与树无关;D因果颠倒6.A7.D【小题1】C【解析】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