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课

6记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2.理清文章“悲”“愤”交织的情感发展脉络,概括刘和珍的事迹和形象特点。3.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叙事散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4.理解鲁迅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的创作意图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思考,学习爱国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人生追求。素养目标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02年去日本学医,鲁迅一生追求民主,用手中的笔为武器,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旧势力斗争,不畏强暴,铁骨铮铮;同时又十分热心帮助提携年轻人。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记念,现在写作“纪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君,是对人的尊称。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是对她的礼赞。本文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作总结评述。鲁迅在文中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论,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尤其是革命女性的英勇精神,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激励人们在革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题目解说知识卡片叙事散文叙事散文一般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来抒情写意。叙事散文叙的事一般较完整,所写的人物形象较鲜明。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叙事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完整,也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较叙事散文高得多。叙事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要作者直接抒发。就写人而言,叙事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而产生的,它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则是在虚构的基础上产生的。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当游行队伍到达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卫兵突然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阅读链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1912—1928)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形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三大派系。各派系在列强的支持下,先后爆发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者则把持北洋政府实权,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发号施令,谋求自身利益。由于政权更迭频繁,被形象地称为“城头变幻大王旗”[出自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诗]。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特别是政治方面,腐败、专制、独裁几乎是这一阶段的代名词。然而,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如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壮大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曾留学日本和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1924年被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深受欧风美雨的熏陶,一味强调秩序、学风,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1925年,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她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下半年,女师大学潮日炽,杨荫榆被免职。1927年,杨荫榆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面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她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杨荫榆家,杨荫榆勇敢地站出来同日军交涉,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把她诱出家门,将其杀害。她终以正义和无畏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层段划分及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交代写作缘由。分两步,先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第二部分(第三~五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烈士遇难的经过。第三部分(第六、七节),思考这一次请愿对于将来的意义。

课文探究两个“只能如此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分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自己的悲愤感情用文字不足以尽情宣泄,足见悲愤之情深沉浓烈,表现了“我”因为没有更好的形式来纪念逝者而深感无奈和伤痛。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分析】青年的血:艰于呼吸视听、长歌当哭。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悲哀、出离愤怒。这样写既揭露了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者难以言语的愤怒和悲痛。“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一句具有怎样的深刻含意?【分析】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与痛心。“浓黑的悲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极度悲凉的心情。“非人间”指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它们”指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句子的整体意思:一是更深入地体会了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分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一句的表达特色及其深刻含意。【分析】(1)表达特色: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对猛士的高度肯定和讴歌;叠用“敢于”,强调猛士的勇敢精神,自然地流露出赞美之情。(2)深刻含意:“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黑暗的社会,“淋漓的鲜血”指残酷的流血斗争。“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而哀痛,为能够打破这黑暗、使民族摆脱苦难而奋斗牺牲感到幸福。这是对刘和珍等“真的猛士”的崇高礼赞。作者为什么先承认后否认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分析】先承认,因为刘和珍确实是“我”的学生;但她现在为了中国而死,而“我”却“苟活到现在”,“我”应该表达“我”的尊敬,所以后面又否认了。这既是自我解剖,又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意。第三节第2段写刘和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有何作用?【析】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和白描的手法。作者选择一虚两实三个镜头:虚写刘和珍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而被“强拖出校”;运用白描实写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镜头一表现刘和珍的反抗精神,镜头二表现其温和善良,镜头三表现其富有责任心,简要勾勒出刘和珍的形象,为下文揭露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做铺垫,也为后文“曾经屡次为之感叹”等议论提供了依据。“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两句有什么深刻含意。【分析】这两句话从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露杀人者的凶残。第一层是“我”以最大的想象力来想象中国人的坏;第二层是即使如此,“我”也没想到杀人者如此凶残;第三层是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什么深刻含意。【分析】反复运用“沉默”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渴望。“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达了一种非此即彼、毋庸置疑的坚定语气,警醒和激励一切不愿也不忍民族衰亡的有血性的中华儿女要在沉默中爆发。分析“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的表达特色及其深刻含意。【分析】(1)表达特色:反语,“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神的赞扬,同时也是对敌人的杀人罪行的极大讽刺。(2)深刻含意: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三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见绌。作者用“煤”作比喻,有什么含义?【分析】大量的木材:巨大的流血斗争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人类历史才能前进一小步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有什么深意?【分析】尽管在这“非人间”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这次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从而有所觉悟,摆脱麻木;而“真的猛士”将在先驱者的壮烈精神的激励、鼓舞下,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这句话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给人以激励与启迪。结构图解

本文以痛恨反动派、悼念烈士的悲愤情感为线索,愤怒控诉军阀政府屠戮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行径,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尤其是革命女性的英勇精神,深刻总结了惨案的经验教训,激励人们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主题归纳一、易错字音内容小结①洗涤()②踌躇()③尸骸()④桀骜()⑤浸渍()⑥殒身不恤()díchóuchúháijiéào

xùdàng

()长歌当哭()螳臂当车⑦当()芳菲()菲薄⑧菲fēifěidāngpū

chuāngpú

chuàng

()创伤()草创未就⑨创()前仆后继()更仆难数⑩仆二、易混字形惮殚(dàn)肆无忌()(dān)()精竭虑①揖(jí)()录(jī)()拿归案(yī)开门()盗(qì)修()一新③辑缉葺勠戳(lù)()力同心(chuō)()穿②谥(yì)()美之词(yì)自()(shì)()号(ài)斩关夺()④溢缢隘三、课内词语长歌当哭:菲薄:微漠:踌躇:桀骜:噩耗:殒身不恤:意思是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微薄。依稀,淡薄。犹豫。形容性情倔强。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四、近义词语1.爆发/暴发相同点:动词,都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不同点:“爆发”,a.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b.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a.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b.突然发作。2.目不忍视/不忍卒读相同点:都用来形容“悲惨”“凄惨”。不同点:“目不忍视”,也说“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反复写刘和珍的“和蔼”“始终微笑着”?①突出刘和珍的性格特征,她是一个和蔼善良的学生。②与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做鲜明对比,揭露他们的无耻。③表达她的“亲族”“师友”“爱人”深深的痛惜,表明纵使时光流逝,他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2.从写作缘起出发是文章常见的写作思路,文章第一、二节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作者借叙说写作缘起,一则把惨案发生两周来各方的动态都概括了进去。进步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可见进步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了“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3.文中有几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请找出并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文中有三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三次,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①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鲁迅所编辑的刊物因其战斗性往往被查封和扼杀,以至于“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对这样一位热切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一点东西”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②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出现的。“这样的世上”是指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把持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这世上既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又有许多麻木的庸人;他们不但不能像猛士一样“奋然而前行”,反而做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来“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这里的“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指控诉暴行、揭穿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是作者对本文写作目的之一的表述,也表达了作者对“似人非人”世界的强烈痛恨。③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庸人”而言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不能!这里“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作者对本文写作目的之一的强调,表达了作者对习惯于“忘却”的庸人们的不满和提醒他们不要忘记烈士鲜血的强烈希望之情。4.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预定《莽原》全年——“毅然”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参加师大学潮斗争责任心,有远见●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欣然”前往爱国热忱★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殒身不恤。

斗争精神温和善良“微笑”“温和”“反抗”“黯然”“泣下”虑及母校前途5.文中的“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庸人”即平庸之人。他们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苟活者”是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却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他们“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他们有可能走向斗争。“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作者的谦辞,意在突出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光荣。“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抱希望。6.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揭露“三一八”惨案的真相?(1)刘和珍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学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温和”,从侧面表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怎样的青年。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所谓“暴徒”“受人利用”的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2)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同学们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细致,能够更深刻、形象地揭露段祺瑞反动政府屠杀学生的凶残和暴虐。(3)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点来揭露真相,比泛泛披露惨案的情况更容易使“庸人”们警醒,使其认识到反动政府的本质,也能对真的猛士产生更强大的激励作用。7.鲁迅先生在文中谈了自己对“请愿”的看法,在《空谈》一文中也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不以为然”态度的理解。(1)鲁迅先生并非对请愿不以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比关心,并且积极参加,热烈支持。但他认为向反动派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是难有效果的。同时他又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可见鲁迅先生认为“请愿”无疑会提高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走上革命道路。(2)鲁迅先生是正确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问是群众的一次爱国运动。向政府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问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终究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的反动政府请愿,除表现了群众的意愿和力量,并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8.试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两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运用白描、细节描写、对比等表现手法。文章在记叙刘和珍的事迹时,没有面面俱到地铺写,而是以片段式的白描,围绕自己与刘和珍的相识、交往,以点带面,勾勒出爱国青年的生平,再进一步叙述其遇害的经过,形成一种波澜起伏、生动感人的叙述效果。例如“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鲜活形象,与她遇害时,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等构成了强烈对比。一边是温暖的、美好的、有生命气息的年轻女性形象,另一边则是被屠戮的场面、冰冷的尸骸,二者构成暖与冷、美与丑、生与死的强烈反差,让人在震撼中悲恸不已。(2)善于运用反复、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议论。文章议论精辟,充满力量感和哲理性。作者善于运用反复、反语、比喻等手法,增强议论的表达效果。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突出了“真的猛士”英勇奋进、无所畏惧的特点,同时整齐的节奏感增强了表现力,使人读来印象深刻。再如“伟绩”“武功”,以辛辣的反语讽刺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欺凌屠戮爱国民众的暴行,鞭挞了他们卑劣无耻的行径。作者以“煤的形成”设喻,形象地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同时,这些议论都有鲁迅式的深刻与敏锐,富有哲理性。“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由惨象和流言而生发悲哀之情,更由此思考“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以“不在……,就在……”的选择句式,敲响了民族存亡的警钟,呼唤着革命的到来。1.请在屈原、鲁迅、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示例: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屈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铁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