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经济学
(InnovationEconomics)
主讲:万君康教授
创新经济学
(InnovationEconom1导言
1.课程性质、学习要求
创新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创新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MBA学员的必修课程。创新经济学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论、技术创新学、经济学及现代管理理论,从科技经济一体化及“广义”技术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及互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学习,要求学员掌握:①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②技术创新的内涵、不同类型创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③技术创新环境、条件与动力。④技术创新战略及战略模式选择。⑤技术创新的评价系统。⑥中外技术创新政策及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导言1.课程性质、学习要求2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员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具有一定的组织推进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主要采取每个学员定时完成大作业一份,提交案例分析一份(可合作研究、文稿不少于4000字),或课程论文一份(不少于4000字)。3.主要参考书目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万君康:技术经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考核方式31.创新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了解科技经济相互作用机理,掌握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1.创新理论基础41.1科技经济相互作用机理
1.1.1科学技术(1)科学
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济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它包括实验技术、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1.1科技经济相互作用机理1.1.1科学5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
项目科学技术目的任务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形态纯知识形态物质形态或知识形态与生产的关系间接,属于潜在生产力直接,达到直接生产力对经济的作用不能完全确定,较长远确定明确表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项目科学技术目的任务6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科学是创新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应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续)一体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统一)科学技术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3)科学与技术7(4)技术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狭义——工程技术或生产劳动体系手段变革广义——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不断变革及综合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工业技术进步的内容技术攻关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技术改造标准和质量科学管理及决策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技术咨询和诊断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新技术推广国际技术经济合作(4)技术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81.1.2
经济——多义词①经世济民,治理国家。②国民经济。③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④经济基础。⑤节约。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内涵一国产出总量或均量的增加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综合改善联系基础目的1.1.2经济——多义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内涵一国产91.1.3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STES)
(1)从历史看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关系
表2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关系年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约公元前13000年↓约公元前4000年石器的应用牲畜驯养技术(石器时代)畜牧业革命从蒙昧期进入原始社会约公元前4000年↓约公元前500年金属的应用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技术(青铜器时代)手工业革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约公元前500年↓约公元1600年铁器的应用农耕技术(铁器时代)农业革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约公元1600年↓约公元1900年蒸汽的应用电力的应用动力技术(机械化时代)工业革命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约公元1900年↓公元?年原子能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电子技术(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工业革命↓知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共产主义社会1.1.3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STES)
(110(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对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科学技术的指数效应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变革效应图1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产业结构状态
——科学技术的渗透效应
321321321(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11(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续)
*
当代科技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①科学技术发展呈指数增长②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蓬勃发展,形成群落化③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集约化④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了科技经济(生产)一体化⑤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时代)
(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续)*当代12(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
*相辅相成
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财富的源泉社会财富的源泉开发智力的宝库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进步的环境图2技术经济相互作用(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经济发13(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技术企业活力与后劲技术生产生产需要面向促进促进引导刺激依靠推动(新水平)(新高度)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名优新产品源源输出技术进步与改善经营同步技术辐射不断加强图3企业技术进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技术企业活力与后劲技术生产生产14(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
*矛盾制约(1)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2)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矛盾(3)技术效益的滞后性及潜在性与应用者渴望现实盈利的矛盾(4)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效益与风险的矛盾(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矛盾制约151.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1.2.1熊彼特(J.A.Shumpeter,1883-1950)的贡献(1)定义与内涵
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y=F(X1,X2,X3,···Xn) 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内涵资源创新 组织创新 市场创新(2)主体、组织者——企业家(3)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1.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1.2.1熊彼特161.2.1创新理论的发展学派
理论建设
技术创新学制度创新学市场技术制度创新经济学技术1.2.1创新理论的发展技术创新学市场技术制度创新经济学17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1)几个主要观点①创新与发明
发明≠创新②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经济发展
新技术知识成果及其应用的新水平技术发明
技术创新
技术扩散科学发现现有技术知识成果及其利用
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1)几个主要观点技术进步经18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2)③创新与扩散扩散的过程:R&D→企业创新→创新扩散
模仿的比例采用新技术盈利率投资额扩散的程度部门内部门间国际间扩散的方面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2)③创新19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3)④狭义技术——广义技术——创新组合根本性⑤增量性⑥创新动力一元论(技术或市场)二元论(技术+市场)三元论(二元+企业家)多元论(三元+政策导向……)创新强度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3)④狭义技20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4)图4技术推动型(一元型)图5市场拉动型(一元型)
投放市场技术进步的推动研究与发展生产工程营销投放市场市场需求的拉动研究与发展生产工程营销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4)投放技术进步的推动研究21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5)新需求社会与市场拉动新思想研究与发展原样/样品制造营销市场新技术技术发展的推动图6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综合模型(二元型)项目美国英国科学技术推动22%27%市场需求推动47%48%生产需要推动31%25%表3技术创新的动力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5)新需求22创新组合的管理定义课件231.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小结)
小结:什么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动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技术创新意义——从经济角度研究技术进步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
技术创新目的——技术成果的商业性应用,使技术优势→商品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形成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技术创新动力——需求拉力和技术推力复合函数
技术创新组合——并行工程
1.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小结)小241.3创新经济学研究内容创新内涵、规律、功能、作用过程、运行机制及其组织管理与评价系统。1.3创新经济学研究内容创新内涵、规律、功能、作用过252.
创新组合(Ⅰ)
学习目的:重点掌握产品、工艺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组织管理,了解市场创新的内涵与方向2.1创新组合
2.1.1创新组合——各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并行推进以保证创新的成功。
2.1.2创新组合的必然性①各项创新的必然性②各项创新的互动性③价值链构建的的依存性与放大性。2.创新组合(Ⅰ)学习目的:重点掌握产品、工艺创新262.1创新组合(续)要求:作创新组合网络图分析
2.1创新组合(续)要求:作创新组合网络图分析272.2产品工艺创新相关理论
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产品层次集群扩散扩张层声誉供货备件售后服务延伸层包装设计质量价格有形层功能效用核心层图7产品层次的扩展2.2产品工艺创新相关理论2.2.1市场经济条件下28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
产品观
服务观
创新观
效益观竞争观
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
产品观29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创新产品
技术型创新产品,即功能、效用方面的变革,它所对应的是产品核心层或有形层的变革。市场型创新产品,即性能和质量并无显著变化,只因采用新的营销方式或产品进入新的市场域使用户得到新的满足的产品,它所对应的是产品延伸层的变革。产业型创新产品,即通过产品的扩张效应,能对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创新产品,它所对应的是产品扩张层的变革。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创新产品302.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lyce,PlC)
2.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312.2.2.1PLC的基本概念PLC1——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简称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全过程,亦即指产品的市场寿命或经济寿命。
销
售
额
导入成长
衰退成熟图92.2.2.1PLC的基本概念PLC1——为交换而生产322.2.2.2PLC1PLC1是从市场销售变化规律角度研究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C1分析基点: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特征及其转化2.2.2.2PLC1PLC1是从市场销售变化规律角度研332.2.2.3PLC2美国学者费农(R.Vernon)和小威尔士(L.T.Wells)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又称产品循环论.其要点是根据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动态变化,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创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PLC2是从国际交换与分工的角度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C2分析基点: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开发更新产品……循环上升过程及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后发优势”.2.2.2.3PLC2美国学者费农(R.Ver34产品国际循环A国新产品(PA)B国C国PA国内市场(标准化)PA出口PA进入B国PA进入C国图10PLC2
示意图TPA输出PBA替代PCA替代K输出PBA出口PCA出口后发优势新产品开发产品结构升级外溢性市场分割市场分割商品、技术、资本捆绑化产品国际循环A国新产品(PA)B国C国PA国内市场(标准化)352.2.2.4PLC3“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生命周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与生态保护为基准,应用产品生态学或生态经济学的系统方法来覆盖产品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及其能量和物质的代谢系统(再生系统)的内涵和运行过程。PLC3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研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直至消费的全过程。PLC3分析基点:绿色制造与绿色营销2.2.2.4PLC3“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生命周36环境:空气、海洋、土地提取材料加工产品制造流通处置材料拆解产品拆解产品回收使用+服务④③②①制造能源回收和焚烧通过热裂解的清洁燃料生产①直接再循环/重复利用②可重复利用成分的再制造③再循环材料的再加工④单体/原材料再生图11PLC3
示意图环境:提取材料加工产品制造流通处置材料拆解产品拆解产品回收使372.2.2.5各个PLC理论之比较研究始期研究出发点应用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与创新关系学科三者相关性PLC150年代中市场销售企业营销与产品开发市场销售规律,企业竞争力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创新重点市场学经营学(1)绿色产品,绿色营销(2)跨国经营模式与企业竞争力(3)科技经济一体化PLC260年代初产品国际循环跨国经营与产品创新商品、资本及技术国际流动创新扩散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PLC370年代产品与环境可持续产品开发与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全面创新(技术、制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表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之比较(ProductLiftcycle)2.2.2.5各个PLC理论之比较研究始期研究出发点应用重38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1)
产业竞争“五力”模型
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1)产39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2)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2)40创新组合的管理定义课件41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3)
竞争战略
表6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
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3)竞42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4)
名牌战略
高市场占有额规模效应高利润技术开发能力强超越地域、文化渗透力名牌
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4)名432.3创新产品选择及创新产品族
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tiveproducts,CIP)定义
企业根据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所面临的市场、技术和产业等外部环境条件,寻求产品创新的机会,并从可感知的(成型的或未成型的)创新产品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选择空间
IPMTOiP图14创新空间2.3创新产品选择及创新产品族2.3.1创新产品选44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tiveproducts,CIP)MITO图15CIPS子空间的区划
为叙述便捷,用“0”表示原有的(市场,技术,产业),用“1”表示新的(市场,技术,产业)。这样,CIPS的八个子空间包括:V1=V(0,0,0)=(原市场,原技术,原产业)V2=V(1,0,0)=(新市场,原技术,原产业)V3=V(0,1,0)=(原市场,新技术,原产业)V4=V(1,1,0)=(新市场,新技术,原产业)V5=V(0,0,1)=(原市场,原技术,新产业)V6=V(1,0,1)=(新市场,原技术,新产业)V7=V(0,1,1)=(原市场,新技术,新产业)V8=V(1,1,1)=(新市场,新技术,新产业)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45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tiveproducts,CIP)影响企业创新产品选择的主要因素市场技术产业
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462.3.2创新产品族(innovativeproductsfamily,IPF)定义
将核心设计和基本产品要素相同的创新产品称为一个创新产品族
类型(1)基础型IPF①技术型IPF企业在原产业域和原市场域中,创面向新的技术域选择创新产品族。②市场型IPF企业在原技术领域和原产业领域中,面向新的市场域选择创新产品族。(2)技术——市场型IPF企业在原产业领域中同时面向新技术域和新市场域选择创新产品族。(3)技术——市场——产业型IPF同时面向新技术域、新市场域和新产业域选择创新产品族。
2.3.2创新产品族(innovativeproduc472.3.2创新产品族(innovativeproductsfamily,IPF)IPF选择的逻辑程序
企业技术机会?市场机会?新技术域新市场域技术型IPF市场型IPF技术-市场型IPF产业机会新产业域技术-市场-产业型IPF技术搜索市场调查NN技术因素Y技术获得方式市场因素市场进入方式Y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产业因素产业因素市场机会技术机会产业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产业分析N产业进入策略Y新一轮IPF选择图16企业IPF选择的逻辑程序2.3.2创新产品族(innovativeproduc482.3.3创新产品选择方法举例——九象限分析法(1)
经营吸引力
销售和盈利潜力销售额增长速率竞争状况风险分布产业结构变革机会特殊因素影响2.3.3创新产品选择方法举例——九象限分析法(1)492.3.3创新产品选择方法例——九象限分析法(2)
企业优势
资金能力营销能力制造能力技术基础原材料供应管理与组织
2.3.3创新产品选择方法例——九象限分析法(2)企502.3.3创新产品选择方法例——九象限分析法(3)
九象限分析表7九象限分析2.3.3创新产品选择方法例——九象限分析法(3)九512.4创新过程模型
2.4.1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它不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的过程,它强调R&D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
创新构思R&D设计制造市场销售
图17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型
2.4创新过程模型2.4.1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52
表8一体化创新过程的结构框架
表8一体化创新过程的结构框架53续表8一体化创新过程的结构框架续表8一体化创新过程的结构框架542.4.2系统集成网络模型
系统集成网络模型认为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2.4.2系统集成网络模型系统集成网络模型认552.4.3A-U创新过程模型(持续创新过程分析)变动阶段过渡阶段特定阶段主要创新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工艺:不协调系统化产品:产品性能最优化产品成本最小化2.4.3A-U创新过程模型(持续创新过程分析)变动阶56图18技术创新动态模型图18技术创新动态模型572.4.4创新过程管理
2.4.4.1创新过程2.4.4创新过程管理2.4.4.1创新过程582.4.4.2创新计划制定
总体目标与背景描述外部环境分析市场、顾客、竞争、技术、社会、经济、法律、政策。内部环境分析知识、经验、资源、能力、约束、缺陷、趋势、倾向。问题、威胁、机会、选择时间要求、费用和收益具体的目标、方针和计划图20制定创新计划的一般过程框架2.4.4.2创新计划制定总体目标与背景描述外部环境592.4.4.3创新成功的因素
因素表现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市场状态的改善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
科学发明工程开发企业家精神管理确认的市场需要支持性环境商业上成功的创新+++++=图21制定创新计划的一般过程框架2.4.4.3创新成功的因素因素科学工程企业家精神管602.5市场创新
2.5.1市场创新内涵指采用新的营销方式或产品开拓原有市场或进入新市场使用户得到新的满足,它通过树立企业形象、品牌形象以及产品销售率、市场占有率来保证实现创新的价值链。
2.5市场创新2.5.1市场创新内涵612.5.2市场创新类型
首创型——全新产品、营销方式
改创型——充分利用自己市场实力和创新条件,对他人的首创市场进行再创新,以提高首创市场的适应性与满足需求。
模仿型——利用市场空间促进自身原有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2.5.2市场创新类型首创型——全新产品、营销622.5.3市场创新方向
科技化国际化软化绿化标准化多样化
2.5.3市场创新方向科技化632.5.4市场创新方法模型(例)——四象限分析法
表9四象限分析法2.5.4市场创新方法模型(例)——四象限分析法表9643.
创新组合(Ⅱ)学习目的了解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内涵及与技术创新的关联互动。3.创新组合(Ⅱ)学习目的653.1制度创新3.1.1制度创新内涵及特征3.1.1.1制度(institutions)——指约束人们特定行为和关系的一系列规则及与其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表现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制。历史沉淀性规范性利益维护与约束性复杂性“理”“法”弹性3.1制度创新3.1.1制度创新内涵及特征663.1.1.2制度创新适应社会进步(经济、科技、文化),而进行的制度变迁与合理化过程,包括:①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变化;②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③在一种组织软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3.1.1.2制度创新适应社会进步(经济、科技、673.1.1.3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狭义)的关联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互动性依存性
3.1.1.3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狭义)的关联
制度创683.1.2经济制度
3.1.2.1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表10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的市场结构分析
3.1.2经济制度3.1.2.1经济体制表10693.1.2.2政府职能(宏观调控总体经济)
高效率,解决市场失灵促进公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财政政策
手段货币政策产业政策3.1.2.2政府职能(宏观调控总体经济)高效率703.1.2.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沿革自然人→多个自由人→投资者联合→法人企业制度企业是独立利益主体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利益分离实行有限责任制实行技术创新企业家职能制度化企业形成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自组织力产权明晰化、社会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全球化经营带来需求引力法人企业制度3.1.2.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沿革企业是独立利益主713.2组织管理创新
3.2.1组织管理创新背景
3.2.1.1生产方式的变革R&D范式生产范式
3.2组织管理创新3.2.1组织管理创新背景723.2.2.2组织活动空间与内涵的扩展
表11组织活动空间及内涵的变化
3.2.2.2组织活动空间与内涵的扩展表11组织活动733.2.2.3环境急剧变化与持续发展
“高速市场”(highvelocitymarket)的形成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成为主题
表12进入市场的时间与收益
3.2.2.3环境急剧变化与持续发展“高速市场”(hi743.2.2组织管理创新内涵
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有效实施创设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并有效运转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制度创新3.2.2组织管理创新内涵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有效753.2.3新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例)
定义——是一种精干、灵巧、层次少、应变力强、高柔性,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自学习机制”,能不断自我学习、革新、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能持续开拓未来的组织。它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小组和整个企业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形成“学习——连续改善-建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特征——本质特征是组织学习持续的组织学习;知识的创造与共享;系统的批判与思考;共同的远景目标;灵活、实践的精神;以人为本。3.2.3新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例)定义——是一种精76表13学习型企业与传统型企业的比较表13学习型企业与传统型企业的比较773.2.4新管理范式
表14管理范式的比较
3.2.4新管理范式表14管理范式的比较783.2.5创新管理(学)
3.2.5.1内涵
对创新活动的管理
管理创新
创新型管理管理创新是创新型管理的结果和形态,对创新活动的管理是其基础性内容。创新管理是为实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决策等活动。其实质是通过管理提高系统适应环境的应变力和创新力,建立创新的价值链和知识的供应链,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3.2.5创新管理(学)3.2.5.1内涵793.2.5.2特征
目的性柔性激励性组织虚拟性3.2.5.2特征目的性803.2.5.2创新管理学探讨(框架)创新组织管理创新过程管理创新风险管理创新权属创新创新激励创新政策创新战略3.2.5.2创新管理学探讨(框架)创新组织管理814.技术创新战略与策略
学习目的
掌握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涵,能结合实际进行战略模式的选择。4.技术创新战略与策略824.1战略综述4.1.1战略
确立一个系统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关系全局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目标,以及实现其目的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4.1.2战略要素
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指导目标战略指导重点战略指导步骤战略指导对策+战略背景(环境)分析战略实施可行性论证4.1战略综述4.1.1战略战略指导思想+战略背景834.1.3战略管理
4.1.4战略环境
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反馈评价政治经济科技社会自然资源可控与非可控因素硬环境与软环境4.1.3战略管理制定战略政治可控与非可控因素844.2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内部及外部环境而作出的长期性的重大的关于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谋划和政策体系。
4.2技术创新战略模式854.2.1自主创新战略
含义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特征技术突破的内在性
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4.2.1自主创新战略含义864.2.2模仿创新战略(技术引进战略)
含义
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
特征模仿跟随性
研究开发的针对性资源投入的中间聚集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投入创新链图22创新沿创新阶段投入示意图4.2.2模仿创新战略(技术引进战略)含义自主创新模仿874.2.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比较
关联
差异
路径差异
技术引进的一般路径:技术抉择→技术引进→学习模仿→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提高科学研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化绩效。自主创新的一般路径:技术发展信息搜索→自主创新→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态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体系→增强系统的自组织力、适应力、核心竞争力→市场化绩效。推进科技进步的关联与互补性生产函数形态的相似性4.2.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比较关联推进科88综合分析
表15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差异性分析
技术选择途径创新层次创新难度市场形态风险投入技术转让综合效益技术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学习模仿,消化吸收二次创新较小跟随型较低较低被动较高自主创新新兴前沿R&D,内在突破首次创新较大领先型较高较高主动较高综合分析
技术选择途径创新层次创新难度市场形态风险投入技术894.2.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比较几个逻辑关系的讨论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的关系
技术引进的实质是模仿创新,而模仿或创新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三步曲:二次创新——后发优势的关系后发优势——落后的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一举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成功地实现“后来居上”。群集式的二次创新——即不仅是个别企业、个别产业;不仅是技术及产品,包括市场创新;不仅是国内替代,还包括出口替代与自主创新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后来居上”的转化。
第一步:学习掌握引进技术第二步:模仿第三步:二次创新制定战略4.2.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比较几个逻辑关系的904.2.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比较二次创新——自主创新的关系
四类二次创新模型(过程分析及图示)二次创新过程Ⅰ——模仿创新:“干中学”(learningbydoing)
过程Ⅱ——创造性模仿:已有技术结构与引进技术结构的相互适应和融合。过程Ⅲ——改进型创新: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我的研究与发展能力。过程Ⅳ——“后二次创新”:主动实现技术范式的突破和技术轨道的跳跃。
技术引进(Ⅰ)设备/工艺重组生产销售制造销售国产化制造销售研究与发展/改进产品、工艺研究与发展制造技术引进(Ⅱ)销售小结:技术引进(Ⅰ):系统的生产技术(成熟技术)的引进。技术引进(Ⅱ):国际新兴技术或实验室技术的引进。“反求工程”自主创新4.2.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比较二次创新——自91创新组合的管理定义课件924.2.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比较技术领袖与市场领袖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可达到:表16几种产品的市场沉默期*市场沉默期指产品第一次在市场上出现到获得商业成功的时间。技术领袖+市场领袖技术领袖(市场创新不足)市场领袖(技术紧跟、市场创新)创新产品市场沉默期(年)创新产品市场沉默期(年)35毫米照相机40无酒精啤酒6圆珠笔8微波炉20信用卡8个人计算机6佐餐软饮料10电话应答机15干啤酒9磁带录像机20电子计算机10电视游戏机134.2.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战略模式的比较技术领袖与市场93创新组合的管理定义课件944.2.4战略模式选择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根本取决于系统主体的经济科技能力(实力与潜力)及战略目标的价值取向。
类型国别领先型(自主创新)科技经济实力雄厚国家紧跟型(结合型)具有一定实力,着眼于后发优势模仿型(引进型)实力不强,智力资源缺乏表18战略模式的选择4.2.4战略模式选择技术创新战954.2.4战略模式选择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要充分考虑面临市场需求及竞争态势以及自身的技术、人力、资金、设备等条件,将经营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一致化。
4.2.4战略模式选择企业技术创新96创新组合的管理定义课件97创新组合的管理定义课件98表19不同技术创新战略选用条件分析表表19不同技术创新战略选用条件分析表99从是否采用合作研究上,也可作如下分析:
表20典型技术创新策略的比较从是否采用合作研究上,也可作如下分析:
100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101创新经济学
(InnovationEconomics)
主讲:万君康教授
创新经济学
(InnovationEconom102导言
1.课程性质、学习要求
创新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创新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MBA学员的必修课程。创新经济学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论、技术创新学、经济学及现代管理理论,从科技经济一体化及“广义”技术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及互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学习,要求学员掌握:①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②技术创新的内涵、不同类型创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③技术创新环境、条件与动力。④技术创新战略及战略模式选择。⑤技术创新的评价系统。⑥中外技术创新政策及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导言1.课程性质、学习要求103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员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具有一定的组织推进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主要采取每个学员定时完成大作业一份,提交案例分析一份(可合作研究、文稿不少于4000字),或课程论文一份(不少于4000字)。3.主要参考书目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万君康:技术经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考核方式1041.创新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了解科技经济相互作用机理,掌握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1.创新理论基础1051.1科技经济相互作用机理
1.1.1科学技术(1)科学
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济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它包括实验技术、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1.1科技经济相互作用机理1.1.1科学106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
项目科学技术目的任务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形态纯知识形态物质形态或知识形态与生产的关系间接,属于潜在生产力直接,达到直接生产力对经济的作用不能完全确定,较长远确定明确表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项目科学技术目的任务107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科学是创新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应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续)一体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统一)科学技术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3)科学与技术108(4)技术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狭义——工程技术或生产劳动体系手段变革广义——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不断变革及综合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工业技术进步的内容技术攻关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技术改造标准和质量科学管理及决策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技术咨询和诊断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新技术推广国际技术经济合作(4)技术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1091.1.2
经济——多义词①经世济民,治理国家。②国民经济。③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④经济基础。⑤节约。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内涵一国产出总量或均量的增加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综合改善联系基础目的1.1.2经济——多义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内涵一国产1101.1.3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STES)
(1)从历史看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关系
表2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关系年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约公元前13000年↓约公元前4000年石器的应用牲畜驯养技术(石器时代)畜牧业革命从蒙昧期进入原始社会约公元前4000年↓约公元前500年金属的应用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技术(青铜器时代)手工业革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约公元前500年↓约公元1600年铁器的应用农耕技术(铁器时代)农业革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约公元1600年↓约公元1900年蒸汽的应用电力的应用动力技术(机械化时代)工业革命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约公元1900年↓公元?年原子能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电子技术(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工业革命↓知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共产主义社会1.1.3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STES)
(1111(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对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科学技术的指数效应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变革效应图1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产业结构状态
——科学技术的渗透效应
321321321(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112(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续)
*
当代科技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①科学技术发展呈指数增长②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蓬勃发展,形成群落化③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集约化④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了科技经济(生产)一体化⑤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时代)
(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续)*当代113(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
*相辅相成
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财富的源泉社会财富的源泉开发智力的宝库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进步的环境图2技术经济相互作用(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经济发114(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技术企业活力与后劲技术生产生产需要面向促进促进引导刺激依靠推动(新水平)(新高度)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名优新产品源源输出技术进步与改善经营同步技术辐射不断加强图3企业技术进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技术企业活力与后劲技术生产生产115(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
*矛盾制约(1)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2)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矛盾(3)技术效益的滞后性及潜在性与应用者渴望现实盈利的矛盾(4)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效益与风险的矛盾(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矛盾制约1161.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1.2.1熊彼特(J.A.Shumpeter,1883-1950)的贡献(1)定义与内涵
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y=F(X1,X2,X3,···Xn) 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内涵资源创新 组织创新 市场创新(2)主体、组织者——企业家(3)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1.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1.2.1熊彼特1171.2.1创新理论的发展学派
理论建设
技术创新学制度创新学市场技术制度创新经济学技术1.2.1创新理论的发展技术创新学市场技术制度创新经济学118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1)几个主要观点①创新与发明
发明≠创新②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经济发展
新技术知识成果及其应用的新水平技术发明
技术创新
技术扩散科学发现现有技术知识成果及其利用
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1)几个主要观点技术进步经119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2)③创新与扩散扩散的过程:R&D→企业创新→创新扩散
模仿的比例采用新技术盈利率投资额扩散的程度部门内部门间国际间扩散的方面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2)③创新120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3)④狭义技术——广义技术——创新组合根本性⑤增量性⑥创新动力一元论(技术或市场)二元论(技术+市场)三元论(二元+企业家)多元论(三元+政策导向……)创新强度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3)④狭义技121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4)图4技术推动型(一元型)图5市场拉动型(一元型)
投放市场技术进步的推动研究与发展生产工程营销投放市场市场需求的拉动研究与发展生产工程营销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4)投放技术进步的推动研究122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5)新需求社会与市场拉动新思想研究与发展原样/样品制造营销市场新技术技术发展的推动图6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综合模型(二元型)项目美国英国科学技术推动22%27%市场需求推动47%48%生产需要推动31%25%表3技术创新的动力1.2.1创新理论的发展(续5)新需求123创新组合的管理定义课件1241.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小结)
小结:什么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动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技术创新意义——从经济角度研究技术进步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
技术创新目的——技术成果的商业性应用,使技术优势→商品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形成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技术创新动力——需求拉力和技术推力复合函数
技术创新组合——并行工程
1.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小结)小1251.3创新经济学研究内容创新内涵、规律、功能、作用过程、运行机制及其组织管理与评价系统。1.3创新经济学研究内容创新内涵、规律、功能、作用过1262.
创新组合(Ⅰ)
学习目的:重点掌握产品、工艺创新的理论方法及其组织管理,了解市场创新的内涵与方向2.1创新组合
2.1.1创新组合——各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并行推进以保证创新的成功。
2.1.2创新组合的必然性①各项创新的必然性②各项创新的互动性③价值链构建的的依存性与放大性。2.创新组合(Ⅰ)学习目的:重点掌握产品、工艺创新1272.1创新组合(续)要求:作创新组合网络图分析
2.1创新组合(续)要求:作创新组合网络图分析1282.2产品工艺创新相关理论
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产品层次集群扩散扩张层声誉供货备件售后服务延伸层包装设计质量价格有形层功能效用核心层图7产品层次的扩展2.2产品工艺创新相关理论2.2.1市场经济条件下129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
产品观
服务观
创新观
效益观竞争观
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
产品观130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创新产品
技术型创新产品,即功能、效用方面的变革,它所对应的是产品核心层或有形层的变革。市场型创新产品,即性能和质量并无显著变化,只因采用新的营销方式或产品进入新的市场域使用户得到新的满足的产品,它所对应的是产品延伸层的变革。产业型创新产品,即通过产品的扩张效应,能对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创新产品,它所对应的是产品扩张层的变革。2.2.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观创新产品1312.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lyce,PlC)
2.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c1322.2.2.1PLC的基本概念PLC1——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简称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全过程,亦即指产品的市场寿命或经济寿命。
销
售
额
导入成长
衰退成熟图92.2.2.1PLC的基本概念PLC1——为交换而生产1332.2.2.2PLC1PLC1是从市场销售变化规律角度研究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C1分析基点: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特征及其转化2.2.2.2PLC1PLC1是从市场销售变化规律角度研1342.2.2.3PLC2美国学者费农(R.Vernon)和小威尔士(L.T.Wells)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又称产品循环论.其要点是根据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动态变化,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创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PLC2是从国际交换与分工的角度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C2分析基点: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开发更新产品……循环上升过程及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后发优势”.2.2.2.3PLC2美国学者费农(R.Ver135产品国际循环A国新产品(PA)B国C国PA国内市场(标准化)PA出口PA进入B国PA进入C国图10PLC2
示意图TPA输出PBA替代PCA替代K输出PBA出口PCA出口后发优势新产品开发产品结构升级外溢性市场分割市场分割商品、技术、资本捆绑化产品国际循环A国新产品(PA)B国C国PA国内市场(标准化)1362.2.2.4PLC3“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生命周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与生态保护为基准,应用产品生态学或生态经济学的系统方法来覆盖产品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及其能量和物质的代谢系统(再生系统)的内涵和运行过程。PLC3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研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直至消费的全过程。PLC3分析基点:绿色制造与绿色营销2.2.2.4PLC3“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生命周137环境:空气、海洋、土地提取材料加工产品制造流通处置材料拆解产品拆解产品回收使用+服务④③②①制造能源回收和焚烧通过热裂解的清洁燃料生产①直接再循环/重复利用②可重复利用成分的再制造③再循环材料的再加工④单体/原材料再生图11PLC3
示意图环境:提取材料加工产品制造流通处置材料拆解产品拆解产品回收使1382.2.2.5各个PLC理论之比较研究始期研究出发点应用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与创新关系学科三者相关性PLC150年代中市场销售企业营销与产品开发市场销售规律,企业竞争力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创新重点市场学经营学(1)绿色产品,绿色营销(2)跨国经营模式与企业竞争力(3)科技经济一体化PLC260年代初产品国际循环跨国经营与产品创新商品、资本及技术国际流动创新扩散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PLC370年代产品与环境可持续产品开发与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全面创新(技术、制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表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之比较(ProductLiftcycle)2.2.2.5各个PLC理论之比较研究始期研究出发点应用重139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1)
产业竞争“五力”模型
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1)产140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2)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2)141创新组合的管理定义课件142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3)
竞争战略
表6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
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3)竞143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4)
名牌战略
高市场占有额规模效应高利润技术开发能力强超越地域、文化渗透力名牌
2.2.3波特(M.E.Porter)竞争理论(4)名1442.3创新产品选择及创新产品族
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tiveproducts,CIP)定义
企业根据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所面临的市场、技术和产业等外部环境条件,寻求产品创新的机会,并从可感知的(成型的或未成型的)创新产品中做出选择的过程。
选择空间
IPMTOiP图14创新空间2.3创新产品选择及创新产品族2.3.1创新产品选145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tiveproducts,CIP)MITO图15CIPS子空间的区划
为叙述便捷,用“0”表示原有的(市场,技术,产业),用“1”表示新的(市场,技术,产业)。这样,CIPS的八个子空间包括:V1=V(0,0,0)=(原市场,原技术,原产业)V2=V(1,0,0)=(新市场,原技术,原产业)V3=V(0,1,0)=(原市场,新技术,原产业)V4=V(1,1,0)=(新市场,新技术,原产业)V5=V(0,0,1)=(原市场,原技术,新产业)V6=V(1,0,1)=(新市场,原技术,新产业)V7=V(0,1,1)=(原市场,新技术,新产业)V8=V(1,1,1)=(新市场,新技术,新产业)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146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tiveproducts,CIP)影响企业创新产品选择的主要因素市场技术产业
2.3.1创新产品选择(choiceofinnova1472.3.2创新产品族(innovativeproductsfamily,IPF)定义
将核心设计和基本产品要素相同的创新产品称为一个创新产品族
类型(1)基础型IPF①技术型IPF企业在原产业域和原市场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款合同范本中介版
- 云南购房合同范本
- 从化学校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 保洁公司人员合同范本
- pu线条安装合同范本
- fob合同范本日文
- 包架子合同范本
- 公司代管合同范本
- 共同经营餐厅合同范本
- 三方合作民宿协议合同范本
- 企业承包经营合同范本
- 2025年01月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公开招聘人民警察笔试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光缆线路施工安全协议书范本
- 《我国国有企业股权融资效率实证研究》相关概念及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 2025-2030全球锂电池用隔膜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成本合约规划培训
- 《中央集成式商用车电驱动桥总成技术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 交通法规教育课件
- 小学校长任期五年工作目标(2024年-2029年)
- 2022-2024年浙江中考英语试题汇编:阅读理解(说明文)教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