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讲解_第1页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讲解_第2页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讲解_第3页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讲解_第4页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及综合测评方法(2010年8月28日)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发展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有其不同的内涵。一般来讲,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是指县一级的社会生产区域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组织和运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优势而形成的生产力总和。它体现的既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变革的历史过程,又是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这不仅要求县域经济在经济总量上取得突破性发展,还要实现县域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近年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十六大报告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概念首次写进党的文献。其后,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都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内容,这表明“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时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城乡居民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慢、县乡财政运行困难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许多省份纷纷推出了“扩权强县”的改革措施,试图以此破解基层政府与“三农”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困境,进一步开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浙江是我国首个实施“省直管县”的省份。河北省同样于2005年实施了“扩权强县”改革,其核心内容同样是财政“省管县”直接结算,这是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步。邯郸市第一批扩权县有2个,武安市、大名县。2003-2007年,省政府每年组织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座谈会,共同商讨30强县和30弱县发展大计。——为什么要强化县一级

不管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现阶段,“县”作为国家最为稳定的地方行政建制,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功能,其地位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是功能较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河北县域面积、总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的96.5%、87.0%、74.2%。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由于我国的县级行政区划设置不科学,造成了地方行政资源与经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目前县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财政供养人员却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三,不论县域面积大小或经济实力强弱,县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都是千篇一律的,使县级拥有的“行政权”与“财政权”不相匹配。尤其随着“市管县”体制的确立,“大市”政府几乎垄断了辖区内所有的骨干工业企业和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县一级政府基本上变成了一个“空架子”。我省县级单位多,规模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我省县(市)单位136个,分别比山东、江苏、浙江多45、82和78个,我省县均生产总值规模为45亿元左右,仅相当于东部地区平均规模的50%。实施“扩权强县”改革,对市、县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摆正市、县之间的关系,促使县级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政府”,建立和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不断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县域经济发展监测评价统计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是统计服务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自2003年以来,按照省政府要求,省统计局开展了六届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如实地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开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能够通过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全面了解和比较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差异程度,为领导决策及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测评的指导思想

1.从科学发展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建测评指标体系;

2.以综合评价为手段,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区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体现多个交叉领域相互结合作用的合力结果;

3.进行分层次的多侧面测评,对县域发展做出客观、全面的观测;

4.突出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特征,找出县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点,对全省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起到积极、有力地推动效果。(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测评对象是全省140个参评县(市、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综合测评关键在于“综合”二字。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必须体现客观、公正、全面。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遵循的“六性”原则:1.完备性原则。完备性意味着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由若干指标构成一个指标的完备群,从理论上讲,对一个统计指标的完备群来说,多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的重叠和浪费,少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不充分。最好一个指标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某一个层面,各个指标相互对立,构成一个N维空间。2.可比性原则。县域所辖的范围和经济规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取上,应尽量采用可比性较强的相对指标和县域发展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性指标。3.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需要具有较强的鉴别力,评价结果才有代表性,从而有利于揭示不同参评单位发展水平的高低。在评价时,鉴别力的大小具体表现为县域间指标值的差异大小,是通过指标值的离散系数得出的。如果一个指标的离散系数越大,说明这个指标在县(市)间的鉴别力就越高,反之就越低。4.弱相关性原则。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时所选取的指标与指标间在理论上应该是完全不相关的,这样才能使每一项指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事实上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有指标都是相关的,但应避免选择高度相关指标。5.可行性原则。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对选取的指标能够定量描述,同时,所选取的指标从实际出发,既要做到科学、完整,又不宜过多、过细,否则非常庞杂,给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带来很大的困难,使分析无从下手。6.结构层次性。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应呈现出结构层次性,特别是在测评一个复杂系统时。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综合测评,包括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个层次。(三)我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历程简介

2003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的部署,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首次开展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产生了第一届全省“30强”和“30弱”县。2004年-2009年,在延用并完善2003年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又先后开展了五届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至今为止,共产生了六届全省“30强”和“30弱”县。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评价结果

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居前30名县(市、区)由强到弱依次为:迁安市、唐山市丰南区、武安市、三河市、迁西县、任丘市、遵化市、鹿泉市、唐山市开平区、霸州市、唐海县、香河县、涉县、正定县、唐山市丰润区、乐亭县、滦县、藁城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辛集市、黄骅市、滦南县、邯郸县、玉田县、栾城县、涿州市、沙河市、磁县、文安县。与上届2007年评价结果相比,前30强县(市、区)入围名单保持了稳定。按设区市入围30强县单位占其参评单位的比重对11个设区市排序,唐山市最高,入围30强县级单位为11个,占参评单位的比重为100%;廊坊市其次,入围30强县级单位为5个,占参评单位的比重为55.6%;石家庄市居第三位,入围30强县级单位为5个,占参评单位的比重为29.4%。

保定市参评单位为22个县(市),入围30强县1个:涿州市,后30弱县入围县数达到8个,中等发达县13个。与2007年评价结果相比,14个县晋位,3个县保位,县域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向好。综合评价监测测评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开展综合测评一般方法及步骤如下:1、建立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依据测评的指导思想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择适当数量的可行性指标,建立综合测评指标体系。2、原始数据标准化。主要包括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两个方面。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两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加总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作同趋化处理,我们采用了赋负值法;对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经过上述的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同趋化和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即各指标值处于同一个数量级上,此时可以进行综合测评分析。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对标准化后的每两个指标变量间计算相关系数,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对指标进行鉴别分析。4、权数确定。根据相关系数,确定对应的各变量的权数。5、加权合成。依据确定的权数对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加权合成,得到反映参评单位的综合分值。最后,依据综合分值,由高到低排出参评单位的综合位次。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

(一)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十二个方面三十六项指标。第一层次为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县域的发展程度,包括五个方面十六项指标,主要反映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状况;第二层次为发展活力,反映县域的发展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九项指标,主要反映发展速度、贸易与外资、投资方面的状况;第三层次为发展潜力,主要反映县域的发展后劲,包括四个方面十一项指标,主要反映财政、生产效率、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的状况。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层评价,发展活力层次充分考虑了发展速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使指标层次动态化,是指标体系设计的一个新突破。(二)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地区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的简称。指县域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反映一个地区规模总量的综合指标。从核算处取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增值税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屠宰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其他各项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各项收入。它是反映各生产单位对社会贡献程度的指标。从财政取材。民营经济比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反映地区经济结构方向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核算处取材。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反映产业结构高级程度的指标。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指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它是反映从业结构高级程度的指标。从县卡中取材。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指区域内的龙头经营组织和不属于龙头经营组织,但符合企业标准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企业的销售额加上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销售产值之和占其自身与本区域未经加工转化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和的比率。它是反映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农业取材。人均县生产总值:指平均每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最终成果。它是反映人均规模水平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人均县生产总值=县生产总值/年平均人口,人口指标取自公安部门。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平均每人在一定时期内为本区域创造的财富,它反映了人均为本区域所做的贡献。计算公式: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人口每百户电话拥有量:指每百户中安装固定电话的户数。它是反映一个地区通讯发达程度的参考指标。从县卡中取材。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它是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参考指标。计算公式: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年末总人口×100。从综合取材。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指平均每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占有的科教事业费支出。科教事业费支出包括科学支出、教育支出、科技三项费支出。它是反映国家财政对科教事业投入程度的参考指标。耕地产出率:指每公顷常用耕地所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它是反映耕地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公路密度:指每百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所拥有的公路里程数。它是反映一个地区交通设施发达程度的参考指标。计算公式:公路密度=公路里程/土地面积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水平层次:

1.县生产总值

2.地方财政收入

3.民营经济比重

4.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

5.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6.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7.人均县生产总值

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9.人均全部财政收入

10.农民人均纯收入

11.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1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3.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4.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5.每百户电话拥有量16.城镇化率发展活力层次:

17.县生产总值指数

18.地方财政收入指数

19.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数

20.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数

21.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比重

22.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2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4.人均年末各项贷款余额

25.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发展潜力层次:

26.全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27.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

28.农业劳动生产率

29.工业劳动生产率

30.耕地产出率

31.人均常用耕地面积

32.公路密度(=公路里程/土地面积)33.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的比重

34.人均用电量

35.每万人中的中学生数

36.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三)县域经济发展测评方法及步骤

县域经济发展测评方法为主成份分析法。综合测评的一般步骤如下:一是对各个县的测评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二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数据综合,为避免人为因素干扰,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赋权。三是通过线性加权方法求和,得到各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分值。四是依据各县(市)的综合分值,由高到低排出全省参评140个县(市、区)的综合位次。

监测评价结果应用及发布

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为省委、省政府制订县域经济发展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届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结果确定后,省统计局均及时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提供,供省领导决策参考。同时,通过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河北电台、河北广播电台等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成为有关研究单位和部门参考的重要依据。结合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结果,省委、省政府每年组织召开30强县(市)经验座谈会及后30弱县调度会议,及时将强县县域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推广,并对弱县加大帮扶力度。在工作中,依据评价结果,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分层调度,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强扶弱,鼓励处于不同层次的县域争先晋位。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县域经济的突破式发展。另外,省政府于2005年年初,依据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结果,确定了河北省第一批扩权县(市)的具体名单。

实证分析

河北省是一个以县域经济为主的省份,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城乡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两大支撑之一,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富民强县”的发展方针,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和“扶持、放权、让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目前,由发改委牵头,我省准备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发展目标。

2009年,全省30强县(市、区)(以下简称“30强县”)以其鲜明的特色发展模式、强有力的主导产业和稳健的发展步伐,发展快、活力旺、实力强,领跑者作用明显。一是经济实力强。30强县总人口占县域人口的25%,创造生产总值为6337.4亿元,占县域总量的49.5%;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9亿元,占县域的53.4%;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5.5亿元,占县域的39.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47.6亿元,占县域的41.8%。人均生产总值41302.3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5.7元,分别是县域平均水平的2.0倍和2.1倍。二是产业结构优。30强县注重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调整,非农行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相对发达。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90.3%,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71.3%,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达80.0%,分别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高出6.0、13.6和2.9个百分点。三是经济发展开放度高。30强县实现出口总额为3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0.9亿美元,占县域的比重分别达到43.0%和55.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20630.1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0737.9元,分别比县域平均水平高54.6%和66.0%。四是人民生活水平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