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课件_第1页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课件_第2页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课件_第3页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课件_第4页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10第十章货币政策Chapter10第十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所谓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P888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P888二、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等。实现改变运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近期指标……………远期指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二、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三、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3、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措施,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4、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三、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及汇率。30年代以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转化为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二战以后,转化为双重目标,即稳定币值,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转化为多重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中央银行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2、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分就业也只是意味着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低为零。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目前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估计自然失业率为4.5-6%。但是这一估计也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4、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目标,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3、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大目标中的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其中最典型的是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可用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说明。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菲利普斯曲线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长期中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短期中,轻微通胀可能促进经济繁荣。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难以同时兼顾,通货膨胀也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有其协调一致的一面,也有经济增长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面。5、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一般比较同步。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大目标中的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英籍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英国近百年(1861——1957)的资料,画出了一条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之间的曲线,即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替代)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它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英籍新西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03月18日公布施行,2003年12月27日修正。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货币政策目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其他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政策(二)再贴现政策(三)公开市场业务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政策(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业务操作1、什么是存款准备金政策(1)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含义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2)存款准备金的构成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总额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业务操作1、什么是存款准备金政策2、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3)规定准备金计提的方法。这里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存款余额的确定;二是基期和时点的确定。(4)规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和存款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存款准备金制度一般适用于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2、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法定准备金政策运行的过程: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减少→货币供应量收缩→利率上升→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实际GNP下降且价格下降Ms=Mb×mMb=C+R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法定准备金政策运行的过程: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首先,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形成货币乘数的改变,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其次,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将影响商业银行对准备金的需求。再次,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化也具有直接的宣示效果。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货币乘数mM2乘数:M1乘数:货币乘数mM2乘数:M1乘数:4、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评价优点:快捷有力,效果明显。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大且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对经济的震动太大。第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极大冲击。4、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评价优点:快捷有力,效果明显。5、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概况1984年建立准备金制度: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两部分。1984年,中央银行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存款准备金比率,即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1985年,央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央行又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0%调至12%;1988年9月,进一步调至13%。1998年3月份央行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备付金存款帐户与准备金存款帐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将法定准备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11月,央行又将法定准备金率从8%下调到6%。5、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概况1984年建立准备金制度:包括法定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2004年4月25日起,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自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200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6年7月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6%)。2006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6年8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5%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6%)。200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5年3月17日起,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5年3月17日起,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4、我国再贴现政策概况(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1)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与条件。(2)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3)调整再贴现率。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1)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影响基础货币供应量(2)再贴现率对利率的影响(3)通过宣示效应(AnnouncementEffect)起作用:再贴现率的改变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1)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影响基础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课件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优点:(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有利于提供整个银行系统流动性“弹性”,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2)有利于通过对贴现对象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3)贴现政策可以产生宣示效应,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公众的预期,引导金额市场利率。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优点: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局限性:(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因为在利用这一政策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它的反映。(2)从影响利率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利率水平,而很难影响利率结构;(3)从政策的灵活性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因为中央银行如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同时还由于再贴现政策具有的告示效应。)再贴现率不宜经常调整。(4)再贴现政策的告示作用模糊。因为公众无法知道它是主动性调整,还是被动性调整。(5)当与市场利率的利差较大时,可能导致再贴现规模乃至货币供应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较大波动。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局限性:4、我国再贴现政策概况1998年3月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实现再贴现利率由央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由商业银行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自行加点生成。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首次成为独立的基准利率种类。2001年9月10日起由2.16%提高到2.97%。2004年3月25日将对金融机构再贴现率调整为3.24%。(参见:《200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4、我国再贴现政策概况1998年3月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三)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藉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三)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1、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2)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政策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3)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应完善完整。(4)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5)信用制度要相对发达。1、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1)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入有价证券——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2)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1)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3、对公开市场业务的评价优点:(1)央行具有主动性。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具有较大的弹性。可进行经常性的、连续性操作,规模上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3)具有灵活性。易于逆转;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不会对经济产生过猛烈的冲击;可迅速进行操作,没有行政性延误。局限性:(1)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告示作用较弱。(2)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3、对公开市场业务的评价优点:4、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概况1994年4月1日,人民银行开始在上海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通过融资券的买卖试行公开市场业务;1996年4月9日,才正式启动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5月26日恢复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1998年起,中央银行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融资券同时纳入交易工具。从交易品种看,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概况1994年4月1日,人民银行开始在上1999年,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2002年6月25日至12月10日,人民银行正回购共操作24次,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467.5亿元。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6098亿元,通过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9408亿元。全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9742亿元。1999年,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消费者信用控制(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三)不动产信用控制(四)优惠利率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消费者信用控制(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1、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2、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借款的最长期限。3、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通过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从而控制对证券市场的放款规模,实现对证券市场的调控。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信用交易、期货、期权等方式的保证金比例,控制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规模,实现对证券市场的调控。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的基本内容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规定和随时调高或调低法定保证金比率。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措施的作用(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措施的作用(1)这种信用控制措施既限制了证券市场上资金的供给者,也限制了资金的需求者。(2)这种信用控制措施使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的供求,平抑证券市场的价格,也能通过这种限制增加证券市场之外的其他资金市场的资金供给,使较多的信贷资金用于其他方面,这实际上相当于中央银行调整了整个货币及信贷供给的构成,促成信贷资金运用的合理化。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措施的作用(1)这种信用控制措施既限制了(三)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信贷的管理措施。1、不动产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1)对一笔不动产贷款的最高额度给予限制。(2)规定商业银行的不动产贷款的最长期限。(3)规定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4)规定分摊还款的最低金额,即规定贷款每天(月)偿还的最低金额等。(三)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2、不动产信用控制

与消费者信用控制的区别(1)期限长短不同;(2)针对商品的种类不同。两种商品的生产周期长短不同,调整生产难易程度不同;(3)两种信用控制措施的经济影响不同。2、不动产信用控制

与消费者信用控制的区别(1)期限长短不同(四)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鼓励其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央行实行优惠利率有两种主要的形式:(1)央行对需要重点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产品制定较低的贷款利率,通过商业银行具体执行;(2)央行对这些部门的票据制订较低的再贴现率,以此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和投量,使这些部门获得较多的信贷支持。(四)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三、其他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二)间接信用指导三、其他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一)直接信用控制1、利率控制:指规定各商业银行利率最高限。2、信用配额:指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和客观经济需要,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行分配和限制的各项措施。3、流动性比率管理:即规定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例。4、直接干预:指直接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等信贷业务进行干预。(一)直接信用控制1、利率控制:指规定各商业银行利率最高限。(二)间接信用指导1、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向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说明自己的政策意图,对其业务活动提供指导、发表看法和提出某种劝告,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和贷款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之目的。2、窗口指导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二)间接信用指导1、道义劝告第四节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的选择标准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四、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第四节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实现改变运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近期指标……………远期指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实现改变运用中央银行货币中介指标近期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并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性金融指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并影响货币政策最终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的选择标准1、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指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通过中介指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2、可测性所谓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使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便于进行科学预测。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的选择标准1、相关性选择标准3、可控性:所谓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能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4、抗干扰性:所谓抗干扰性是指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较低。5、适应性:所谓适应性是指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选择标准3、可控性:所谓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一)货币供给量(二)利率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一)货币供给量四、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一)超额准备金

(二)基础货币四、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一)超额准备金第五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s→r→I→E→Y(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s

→E→Y第五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二、货币政策效应(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时间。2、货币流通速度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二、货币政策效应(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操作时滞市场时滞外部时滞内部时滞货币政策时滞1、货币政策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操作时滞市场时滞货币政策时滞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1)认识时滞认识时滞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2)决策时滞决策时滞即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1)操作时滞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2)市场时滞市场时滞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2、货币流通速度2、货币流通速度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1、效应发挥的快慢2、发挥效力的大小(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1、效应发挥的快慢附件P888附件P888Chapter10第十章货币政策Chapter10第十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所谓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P888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P888二、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政策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等。实现改变运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中介指标近期指标……………远期指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二、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三、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3、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的控制措施,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4、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三、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及汇率。30年代以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转化为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二战以后,转化为双重目标,即稳定币值,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转化为多重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的历史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中央银行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2、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分就业也只是意味着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低为零。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目前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估计自然失业率为4.5-6%。但是这一估计也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4、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目标,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3、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大目标中的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其中最典型的是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可用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说明。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菲利普斯曲线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长期中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短期中,轻微通胀可能促进经济繁荣。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难以同时兼顾,通货膨胀也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有其协调一致的一面,也有经济增长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面。5、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一般比较同步。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大目标中的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英籍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英国近百年(1861——1957)的资料,画出了一条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之间的曲线,即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替代)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它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当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工作的英籍新西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03月18日公布施行,2003年12月27日修正。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货币政策目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其他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政策(二)再贴现政策(三)公开市场业务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政策(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业务操作1、什么是存款准备金政策(1)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含义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2)存款准备金的构成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总额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业务操作1、什么是存款准备金政策2、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3)规定准备金计提的方法。这里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存款余额的确定;二是基期和时点的确定。(4)规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对象和存款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存款准备金制度一般适用于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2、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法定准备金政策运行的过程: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减少→货币供应量收缩→利率上升→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实际GNP下降且价格下降Ms=Mb×mMb=C+R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法定准备金政策运行的过程: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首先,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形成货币乘数的改变,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其次,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将影响商业银行对准备金的需求。再次,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化也具有直接的宣示效果。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货币乘数mM2乘数:M1乘数:货币乘数mM2乘数:M1乘数:4、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评价优点:快捷有力,效果明显。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大且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对经济的震动太大。第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极大冲击。4、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评价优点:快捷有力,效果明显。5、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概况1984年建立准备金制度: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两部分。1984年,中央银行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存款准备金比率,即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1985年,央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央行又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0%调至12%;1988年9月,进一步调至13%。1998年3月份央行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备付金存款帐户与准备金存款帐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将法定准备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11月,央行又将法定准备金率从8%下调到6%。5、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概况1984年建立准备金制度:包括法定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2004年4月25日起,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自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即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200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6年7月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6%)。2006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6年8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5%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6%)。200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5年3月17日起,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5年3月17日起,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4、我国再贴现政策概况(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1)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与条件。(2)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3)调整再贴现率。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1)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影响基础货币供应量(2)再贴现率对利率的影响(3)通过宣示效应(AnnouncementEffect)起作用:再贴现率的改变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1)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影响基础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课件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优点:(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有利于提供整个银行系统流动性“弹性”,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2)有利于通过对贴现对象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3)贴现政策可以产生宣示效应,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公众的预期,引导金额市场利率。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优点: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局限性:(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因为在利用这一政策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它的反映。(2)从影响利率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利率水平,而很难影响利率结构;(3)从政策的灵活性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因为中央银行如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同时还由于再贴现政策具有的告示效应。)再贴现率不宜经常调整。(4)再贴现政策的告示作用模糊。因为公众无法知道它是主动性调整,还是被动性调整。(5)当与市场利率的利差较大时,可能导致再贴现规模乃至货币供应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较大波动。3、对再贴现政策的评价局限性:4、我国再贴现政策概况1998年3月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实现再贴现利率由央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由商业银行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自行加点生成。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脱钩,首次成为独立的基准利率种类。2001年9月10日起由2.16%提高到2.97%。2004年3月25日将对金融机构再贴现率调整为3.24%。(参见:《200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4、我国再贴现政策概况1998年3月改革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三)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藉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三)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1、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2)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政策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3)国内金融市场机制应完善完整。(4)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5)信用制度要相对发达。1、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1)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入有价证券——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2)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2、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1)对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3、对公开市场业务的评价优点:(1)央行具有主动性。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具有较大的弹性。可进行经常性的、连续性操作,规模上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3)具有灵活性。易于逆转;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不会对经济产生过猛烈的冲击;可迅速进行操作,没有行政性延误。局限性:(1)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告示作用较弱。(2)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3、对公开市场业务的评价优点:4、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概况1994年4月1日,人民银行开始在上海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通过融资券的买卖试行公开市场业务;1996年4月9日,才正式启动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5月26日恢复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1998年起,中央银行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融资券同时纳入交易工具。从交易品种看,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概况1994年4月1日,人民银行开始在上1999年,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2002年6月25日至12月10日,人民银行正回购共操作24次,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467.5亿元。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6098亿元,通过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9408亿元。全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9742亿元。1999年,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消费者信用控制(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三)不动产信用控制(四)优惠利率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消费者信用控制(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1、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2、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借款的最长期限。3、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通过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从而控制对证券市场的放款规模,实现对证券市场的调控。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信用交易、期货、期权等方式的保证金比例,控制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规模,实现对证券市场的调控。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的基本内容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规定和随时调高或调低法定保证金比率。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措施的作用(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措施的作用(1)这种信用控制措施既限制了证券市场上资金的供给者,也限制了资金的需求者。(2)这种信用控制措施使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的供求,平抑证券市场的价格,也能通过这种限制增加证券市场之外的其他资金市场的资金供给,使较多的信贷资金用于其他方面,这实际上相当于中央银行调整了整个货币及信贷供给的构成,促成信贷资金运用的合理化。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措施的作用(1)这种信用控制措施既限制了(三)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信贷的管理措施。1、不动产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1)对一笔不动产贷款的最高额度给予限制。(2)规定商业银行的不动产贷款的最长期限。(3)规定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4)规定分摊还款的最低金额,即规定贷款每天(月)偿还的最低金额等。(三)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2、不动产信用控制

与消费者信用控制的区别(1)期限长短不同;(2)针对商品的种类不同。两种商品的生产周期长短不同,调整生产难易程度不同;(3)两种信用控制措施的经济影响不同。2、不动产信用控制

与消费者信用控制的区别(1)期限长短不同(四)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鼓励其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央行实行优惠利率有两种主要的形式:(1)央行对需要重点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产品制定较低的贷款利率,通过商业银行具体执行;(2)央行对这些部门的票据制订较低的再贴现率,以此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和投量,使这些部门获得较多的信贷支持。(四)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三、其他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二)间接信用指导三、其他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一)直接信用控制1、利率控制:指规定各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