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课件_第1页
精、气、血、津液课件_第2页
精、气、血、津液课件_第3页
精、气、血、津液课件_第4页
精、气、血、津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气、血、津液

Essence,Qi,Blood,

Bodyfluid精、气、血、津液

Essence,Qi,Blood,

Bod1Conception: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Conception: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2一、精

Essence(一)Conception:

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一、精Essence(一)Conception:3分类广义: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生殖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气)(血、津液、髓)

狭义: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自身形成具有繁衍后代的生殖之精。分类广义: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生殖之精、水4(二)生成及生理功能

productionandPhysiologyfunction生成来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其在出生前形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源于水谷,“水谷之精”饮食物和肺吸入的清气,由脏腑功能活动化生,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二)生成及生理功能

productionandPhy5两者关系:“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的化生,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动资助,才能不断摄入和化生。相辅相成,同归于肾-肾中精气。两者关系:6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生理: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是脏腑生理功能的激发和推动力。病理:精亏–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脏腑柔弱,功能活动减退,生殖功能低下及衰老有关。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决定7二、气Qi(一)概念Conception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也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活动的概括。心气

二、气Qi(一)概念Conception:8变化形式:已聚而成形:脏腑、形体。呈弥漫状态、流动不息的气:元气宗气变化形式:9ClassicalViewpoint: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化: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过程。气---物质----运动。运动形式------生理功能。ClassicalViewpoint:10(二)气的生成(production):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二)气的生成(production):11(三)气的功能5

Physiologyfunction

1、推动作用:激发、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作用减弱:则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血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补气法(三)气的功能5

Physiologyfun12(三)气的功能

2、温煦作用:温暖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均依赖气的温煦作用。温煦作用失常:则出现体温低下、畏寒喜热、四肢不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三)气的功能2、温煦作用:温暖13(三)气的功能3、防御作用: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

ClassicalViewpoint: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防御作用减弱,机体易患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黄芪---补气卫表(三)气的功能3、防御作用:14(三)气的功能4、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对脏器的固护作用。

固摄功能减弱: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滑胎;可致胃、肾、子宫下垂、脱肛等。

益气固摄—金锁固精丸、补肾固胎丸(三)气的功能4、固摄作用:15(三)气的功能5、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

例如:饮食物—水谷精微—气、血、津液等。津液—汗、尿液。

气化功能失常:影响气、血、津液的代谢,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导致各种代谢异常。(三)气的功能5、气化作用:16(四)气的运动形式:(1)气的运动基本规律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四种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人体生理活动的具体体现。升--降相互为用升—阳出--入相反相成降—阴升降-出入出—吐故入—纳新

(四)气的运动形式:(1)气的运动基本规律17生命活动基本过程,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ClassicalViewpoint:

《素问》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生命活动基本过程,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18(2)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特性,不同趋势。上---降心肺在上中—枢纽脾胃居中下---升肝肾在下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例如:肺的呼吸,脾胃的升降等。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2)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19(五)气的分布与分类:根据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五)气的分布与分类:根据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20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Produce: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21

Spread: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腠理,无处不到。

Function: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代表人体的正气。

1.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和发育和生殖功能;2.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大伤Spread: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222、宗气积于胸中之气。“气海”,“膻中”Produce: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从饮食物中运化而产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Spread:聚集于胸之“膻中”处。上出咽喉,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穴注入足阳明胃经而下行至足。2、宗气积于胸中之气。“气海”,“膻中”23Function: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视听的能力以及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等,均于宗气的盛衰有关。

“虚里”处,是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Function: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243、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营血、营阴。

Produce:主要由来自脾胃的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即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Spread: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3、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25Function:1)化生血液:血液的组成部分。2)营养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Function:264、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相对营气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Produce: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剽悍部分,即性猛,最富活力的部分所化生。

Spread:卫气的特性“剽悍滑利”,即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经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4、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相对营气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27Function:

一是卫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Function:28营气和卫气:都是以水谷精气为主要来源化生而成。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相偕而行;营在内属阴,卫在外属阳营气和卫气:都是以水谷精气为主要来源化生而成。29三、血Blood(一).Conceptionofblood: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血府”血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离经之血—瘀血。

三、血Blood(一).Conceptionofblo30(二)Productionofblood1.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是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运化上输于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相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二)Productionofblood1.主要由营气31ClassicalViewpoint:《灵枢.决气》: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2.精能生血:“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精和血之间可以相互资生和转化。ClassicalViewpoint:《灵枢.决气》:32(三)Functionofblood1.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难经.二十二难》:“血主濡之”。《素问》:“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三)Functionofblood1.具有营养和滋润全33血液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血液不足:则见头昏目眩、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

血液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有华,感觉和342.血又是神的物质基础血气充足,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活动自如。若血虚、血热或血运失常,并可见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等症。---养血安神

2.血又是神的物质基础35(四)thecirculationofblood条件脉管系统完整性,保持通畅全身脏腑正常功能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四)thecirculationofblood36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腑功能相互协调下进行的,具体表现在推动力和固摄力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若推动力不足,则血行缓慢—瘀血;固摄力不足,则血液不循常道—出血。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腑功能相互协调下进行的,具体37四、津液BodyFluids(一)ConceptionofBodyFluids: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例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又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四、津液BodyFluids(一)Conception38区别:根据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的不同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液:性质较稠厚,流动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的,起濡养作用的。津、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常津液并称。

区别:根据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的不同39(二)生成、输布和排泄1.生成:

饮食物—胃—小肠—脾—肾—津液。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别浊”,其清者经脾的“运化升清”,大肠吸收部分水液,肾的“气化”,即化生为津液,上归于肺而布散全身。(二)生成、输布和排泄1.生成:402.输布:

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而实现。此外,与肝的疏泄,调畅气机;三焦的决渎,通利水道也有关。

2.输布:41其过程是:1、津液——脾——肺—宣发、肃降直接向四周布散。2、津液—肺宣发-人体上部、诸窍、皮毛。

肃降--人体下部、肾、膀胱、3、津液—肾——清者—肺浊者——膀胱其过程是:423.排泄:主要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肺在呼气时带走部分水分;肾将水液蒸腾气化后的废物形成尿液,粪便经大肠排出时带组带走一些残留的水分。

3.排泄:主要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肺在呼气时43津液——肺——汗液——排出体外,呼气——排出水液。津液——肾——尿液——排出体外。津液——肺——汗液——排出体外,44(三)津液功能1.滋润濡养作用

布散于体表——滋润皮毛肌肉渗于体内——濡养脏腑输注于孔窍——滋润官窍渗注骨、脊、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流入关节——滋润骨节屈伸

伤津:干燥(三)津液功能1.滋润濡养作用452.化生血液津液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滋润濡养全身。津液可调节血液浓度,津血互化2.化生血液46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汗、尿4.排泄代谢产物水液内停:痰、饮、水、湿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47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1.精能化气精盈则气盛肾精能化生元气、水谷精微化生宗气、营气、卫气。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482.气能生精,气足则精充。水谷精微脾运化后天之精

3.气能摄精肾气固摄津液

4.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精血同源”

2.气能生精,气足则精充。49(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联系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补气以生血”--当归补血汤(2)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行气以活血”—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联系1、气为血之帅:50(3)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补气以摄血”—归脾汤(3)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51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

(2)血能养气血为气的活动提供营养“补血以生气”2、血为气之母:52病案孙某,35岁。2006年8月诊。患者自述不规则阴道出血二年。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为宫内膜增生症。经期量多,淋漓不断,曾服多种止血药及激素类药无效。近两日突见阴道流血暴注下迫,色暗有大血块,小腹坠痛,头晕,乏力,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滑细无力。病案孙某,35岁。2006年8月诊。患者自述不规则阴道出血二53诊断:崩漏。证属气虚血瘀所致。遂投以大补元气,回阳固脱之剂,佐以化瘀摄血以固崩漏。处方:红参12g(切片先煎),黄芪、熟地、当归身(后下)各30g,炒白术、艾叶炭、坤草、炒蒲黄各15g,炒红花6g,旱莲草20g。服3剂后,血减少,腹不痛。再服3剂,血止。后服人参归脾汤化裁善后调理月余。随访半年,未复发。诊断:崩漏。证属气虚血瘀所致。遂投以大补元气,回阳固脱之剂,54(三)气与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1.气对津液:(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旺津足生脉散气虚津不足---补气生津

(2)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脾、肺、肾)气行水行;气停水聚

行气与利水并用(三)气与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1.气对津液:55(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

(肺、脾、肾的固摄作用。)气虚:多汗、多尿、遗尿。补气固津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56津液对气的作用:

1、津能化气2、津能载气: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气随津脱”津脱气虚:少气懒言

津液对气的作用:57(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均来源与水谷精微

“津血同源”--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病理:失血伤津;伤津血燥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58第四节体质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第四节体质一、体质的基本概念59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60体质的构成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的构成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61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

精气血津液的功能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

4.适应能力:自然环境

心理环境对疾病的抵抗、修复能力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62理想健康体质人体在充分发挥先天禀赋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积极培育,使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对良好的身体素质状态。理想健康体质人体在充分发挥先天禀赋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积极63(二)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

(二)体质的形成641.先天禀赋在体质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先天之精充盈——体质强壮。先天之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影响体质的健康发展。1.先天禀赋652.后天因素:内在因素:性别、年龄、心理因素等。外在(环境)因素:自然、社会、生活、生产和食物链环境等一切客观环境。2.后天因素:66二、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形肥瘦分类法禀性勇怯分类法二、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67(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1.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身体强壮,胖瘦适度。面色与肤色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二)常见体质分类及其特征1.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682.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形体适中或偏瘦,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好强,爱急躁,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较强。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

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口唇、舌质偏红,苔薄易黄。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2.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形693.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或较弱。

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较弱。3.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形体适中70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对病邪的易感性及耐受性。发病的倾向性。

1.阴阳平和质——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712.偏阳质

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

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并易化燥伤阴。

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2.偏阳质723.偏阴质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3.偏阴质73(二)指导辨证论治同病异治: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体质不同可辨证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异病同治:感受不同的致病因素或患不同的疾病,因体质相似而出现或相似的证候类型。(二)指导辨证论治74论治:1.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阳虚体质者,当用辛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阴虚体质者,治宜清润之品。偏阳质者,多发实热症,慎用温热伤阴药。偏阴质者,多发实寒症,慎用寒凉伤阳药。

论治:75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注意药物性味偏阳质: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偏阴质: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76注意针灸宜忌

体质强壮,宜多针强刺激。体质虚弱,宜少针弱刺激。肥胖体质,进针宜深,刺激量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质,进针宜浅,刺激量小,少用温灸。注意针灸宜忌773.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偏阳质疾病初愈,慎食温热,辛辣之品。偏阴质疾病初愈,慎用滋腻,酸涩收敛之品3.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78(三)指导养生1.饮食:偏阳质,宜凉忌热。

偏阴质,宜温忌寒。形体肥胖者,宜清淡忌肥甘。

胃酸偏多者,忌酸咸食物。2.精神:气郁质宜疏导为主。阳虚质宜鼓励为主。(三)指导养生79谢谢!谢谢!80精、气、血、津液

Essence,Qi,Blood,

Bodyfluid精、气、血、津液

Essence,Qi,Blood,

Bod81Conception: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Conception: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82一、精

Essence(一)Conception:

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一、精Essence(一)Conception:83分类广义: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生殖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气)(血、津液、髓)

狭义: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自身形成具有繁衍后代的生殖之精。分类广义: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生殖之精、水84(二)生成及生理功能

productionandPhysiologyfunction生成来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其在出生前形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源于水谷,“水谷之精”饮食物和肺吸入的清气,由脏腑功能活动化生,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二)生成及生理功能

productionandPhy85两者关系:“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的化生,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动资助,才能不断摄入和化生。相辅相成,同归于肾-肾中精气。两者关系:86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生理: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是脏腑生理功能的激发和推动力。病理:精亏–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脏腑柔弱,功能活动减退,生殖功能低下及衰老有关。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决定87二、气Qi(一)概念Conception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也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活动的概括。心气

二、气Qi(一)概念Conception:88变化形式:已聚而成形:脏腑、形体。呈弥漫状态、流动不息的气:元气宗气变化形式:89ClassicalViewpoint: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化: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过程。气---物质----运动。运动形式------生理功能。ClassicalViewpoint:90(二)气的生成(production):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二)气的生成(production):91(三)气的功能5

Physiologyfunction

1、推动作用:激发、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作用减弱:则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血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补气法(三)气的功能5

Physiologyfun92(三)气的功能

2、温煦作用:温暖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均依赖气的温煦作用。温煦作用失常:则出现体温低下、畏寒喜热、四肢不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三)气的功能2、温煦作用:温暖93(三)气的功能3、防御作用: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

ClassicalViewpoint: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防御作用减弱,机体易患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黄芪---补气卫表(三)气的功能3、防御作用:94(三)气的功能4、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对脏器的固护作用。

固摄功能减弱: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滑胎;可致胃、肾、子宫下垂、脱肛等。

益气固摄—金锁固精丸、补肾固胎丸(三)气的功能4、固摄作用:95(三)气的功能5、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

例如:饮食物—水谷精微—气、血、津液等。津液—汗、尿液。

气化功能失常:影响气、血、津液的代谢,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导致各种代谢异常。(三)气的功能5、气化作用:96(四)气的运动形式:(1)气的运动基本规律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四种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人体生理活动的具体体现。升--降相互为用升—阳出--入相反相成降—阴升降-出入出—吐故入—纳新

(四)气的运动形式:(1)气的运动基本规律97生命活动基本过程,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ClassicalViewpoint:

《素问》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生命活动基本过程,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98(2)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特性,不同趋势。上---降心肺在上中—枢纽脾胃居中下---升肝肾在下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例如:肺的呼吸,脾胃的升降等。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2)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99(五)气的分布与分类:根据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五)气的分布与分类:根据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100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Produce: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101

Spread: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腠理,无处不到。

Function: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代表人体的正气。

1.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和发育和生殖功能;2.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大伤Spread: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1022、宗气积于胸中之气。“气海”,“膻中”Produce: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从饮食物中运化而产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Spread:聚集于胸之“膻中”处。上出咽喉,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穴注入足阳明胃经而下行至足。2、宗气积于胸中之气。“气海”,“膻中”103Function: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视听的能力以及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等,均于宗气的盛衰有关。

“虚里”处,是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Function: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1043、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营血、营阴。

Produce:主要由来自脾胃的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即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Spread: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3、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105Function:1)化生血液:血液的组成部分。2)营养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Function:1064、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相对营气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Produce: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剽悍部分,即性猛,最富活力的部分所化生。

Spread:卫气的特性“剽悍滑利”,即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经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4、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相对营气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107Function:

一是卫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Function:108营气和卫气:都是以水谷精气为主要来源化生而成。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相偕而行;营在内属阴,卫在外属阳营气和卫气:都是以水谷精气为主要来源化生而成。109三、血Blood(一).Conceptionofblood: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血府”血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离经之血—瘀血。

三、血Blood(一).Conceptionofblo110(二)Productionofblood1.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是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运化上输于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相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二)Productionofblood1.主要由营气111ClassicalViewpoint:《灵枢.决气》: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2.精能生血:“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精和血之间可以相互资生和转化。ClassicalViewpoint:《灵枢.决气》:112(三)Functionofblood1.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难经.二十二难》:“血主濡之”。《素问》:“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三)Functionofblood1.具有营养和滋润全113血液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血液不足:则见头昏目眩、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

血液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有华,感觉和1142.血又是神的物质基础血气充足,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活动自如。若血虚、血热或血运失常,并可见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等症。---养血安神

2.血又是神的物质基础115(四)thecirculationofblood条件脉管系统完整性,保持通畅全身脏腑正常功能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四)thecirculationofblood116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腑功能相互协调下进行的,具体表现在推动力和固摄力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若推动力不足,则血行缓慢—瘀血;固摄力不足,则血液不循常道—出血。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腑功能相互协调下进行的,具体117四、津液BodyFluids(一)ConceptionofBodyFluids: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例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又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四、津液BodyFluids(一)Conception118区别:根据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的不同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液:性质较稠厚,流动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的,起濡养作用的。津、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常津液并称。

区别:根据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的不同119(二)生成、输布和排泄1.生成:

饮食物—胃—小肠—脾—肾—津液。主要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别浊”,其清者经脾的“运化升清”,大肠吸收部分水液,肾的“气化”,即化生为津液,上归于肺而布散全身。(二)生成、输布和排泄1.生成:1202.输布:

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而实现。此外,与肝的疏泄,调畅气机;三焦的决渎,通利水道也有关。

2.输布:121其过程是:1、津液——脾——肺—宣发、肃降直接向四周布散。2、津液—肺宣发-人体上部、诸窍、皮毛。

肃降--人体下部、肾、膀胱、3、津液—肾——清者—肺浊者——膀胱其过程是:1223.排泄:主要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肺在呼气时带走部分水分;肾将水液蒸腾气化后的废物形成尿液,粪便经大肠排出时带组带走一些残留的水分。

3.排泄:主要是通过肺将宣发至体表的津液化为汗液,肺在呼气时123津液——肺——汗液——排出体外,呼气——排出水液。津液——肾——尿液——排出体外。津液——肺——汗液——排出体外,124(三)津液功能1.滋润濡养作用

布散于体表——滋润皮毛肌肉渗于体内——濡养脏腑输注于孔窍——滋润官窍渗注骨、脊、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流入关节——滋润骨节屈伸

伤津:干燥(三)津液功能1.滋润濡养作用1252.化生血液津液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滋润濡养全身。津液可调节血液浓度,津血互化2.化生血液126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汗、尿4.排泄代谢产物水液内停:痰、饮、水、湿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127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1.精能化气精盈则气盛肾精能化生元气、水谷精微化生宗气、营气、卫气。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1282.气能生精,气足则精充。水谷精微脾运化后天之精

3.气能摄精肾气固摄津液

4.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精血同源”

2.气能生精,气足则精充。129(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联系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补气以生血”--当归补血汤(2)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行气以活血”—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联系1、气为血之帅:130(3)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补气以摄血”—归脾汤(3)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131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

(2)血能养气血为气的活动提供营养“补血以生气”2、血为气之母:132病案孙某,35岁。2006年8月诊。患者自述不规则阴道出血二年。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为宫内膜增生症。经期量多,淋漓不断,曾服多种止血药及激素类药无效。近两日突见阴道流血暴注下迫,色暗有大血块,小腹坠痛,头晕,乏力,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滑细无力。病案孙某,35岁。2006年8月诊。患者自述不规则阴道出血二133诊断:崩漏。证属气虚血瘀所致。遂投以大补元气,回阳固脱之剂,佐以化瘀摄血以固崩漏。处方:红参12g(切片先煎),黄芪、熟地、当归身(后下)各30g,炒白术、艾叶炭、坤草、炒蒲黄各15g,炒红花6g,旱莲草20g。服3剂后,血减少,腹不痛。再服3剂,血止。后服人参归脾汤化裁善后调理月余。随访半年,未复发。诊断:崩漏。证属气虚血瘀所致。遂投以大补元气,回阳固脱之剂,134(三)气与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1.气对津液:(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旺津足生脉散气虚津不足---补气生津

(2)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脾、肺、肾)气行水行;气停水聚

行气与利水并用(三)气与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1.气对津液:135(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

(肺、脾、肾的固摄作用。)气虚:多汗、多尿、遗尿。补气固津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136津液对气的作用:

1、津能化气2、津能载气: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气随津脱”津脱气虚:少气懒言

津液对气的作用:137(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均来源与水谷精微

“津血同源”--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病理:失血伤津;伤津血燥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138第四节体质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第四节体质一、体质的基本概念139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140体质的构成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的构成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141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