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殖免疫与生殖疾病生殖免疫与生殖疾病一、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一、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男性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组成。外生殖器为阴茎和阴囊,阴茎是男性的交接器官,阴囊容纳睾丸和附睾。男性生殖系统概观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男性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精子先贮存于附睾内,射精时经输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分泌物参与精液的形成,并供给精子营养,利于精子的活动。睾丸、附睾的结构及排精途径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精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生精小管与睾丸间质模式图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关系模式图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生精小管与睾丸间质模式图生精细精子发生示意图睾丸功能内分泌调节示意图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精子发生示意图睾丸功能内分泌调节示意图男性生殖免阴茎的海绵体阴茎中部的横断面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阴茎的海绵体阴茎中部的横断面男性生殖免疫生物学的组织学基础二、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二、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1.男性生殖系统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一)睾丸和附睾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二)精囊腺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三)前列腺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四)输精管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五)阴茎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六)阴囊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1.男性生殖系统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男性生殖系统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睾丸的淋巴引流1.髂外淋巴结;2.髂总淋巴结;3.主动脉腔静脉淋巴结;4.腔静脉前淋巴结;5.腔静脉外侧淋巴结;6.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睾丸和附睾中均有毛细血管,其集合淋巴管沿睾丸动、静脉上行,通过腹股沟管至盆腔,伴睾丸血管走行,越过输尿管的前方注入腰淋巴结群。右侧集合淋巴管主要注入腔静脉前淋巴结、外测淋巴结和后淋巴结。左侧主要注入主动脉左侧淋巴结。左、右两侧的部分淋巴结也可注入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及主动脉前淋巴结。左侧睾丸的部分淋巴管也可注入骼总淋巴结。睾丸额附睾的淋巴管在行进中也可相互吻合。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男性生殖系统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2.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一)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正常机体内存在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控制,免疫活动同样影响神经和内分泌活动,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都可以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这些信号成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对话的共同生物语言。(1)神经纤维直接支配免疫器官(2)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共同生化语言(3)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2.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一)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二)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间的相互调节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是存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及其受体,在3大系统的协同作用中发挥关键性作用。(1)免疫系统产生肽类生殖神经内分泌激素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来源神经递质、肽类激素T细胞ACTH,PRL,TSH,GH,CG,EP,IGF-1,LHRH,5-HTB细胞ACTH,GH,EP,IGF-1巨噬细胞ACTH,GH,EP,IGF-1,P物质脾细胞LH,FSH,CR胸腺细胞LHRH,CR注: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PRL:催乳素,TSH:促甲状腺激素,GH:生长激素,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LH:促黄体素,FSH:促卵泡素,LHRH:促黄体素释放素,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5-TH:5-羟色胺。(二)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间的相互调节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2)免疫系统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受体免疫系统细胞尤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特异及高亲和力的生殖神经内分泌激素的结合位点,其免疫功能受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影响。(3)细胞因子免疫系统通过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所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与其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发现,这些细胞因子还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且神经内分泌系统也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产生这些细胞因子,调节局部的生殖内分泌功能。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2)免疫系统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受体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神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生殖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生殖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接受识别刺激,发出信号逐级传给下丘脑-垂体-性腺,释放各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及细胞因子,调节性腺轴的功能;同时这些激素和细胞因子也能参与免疫系统的相应受体结合,将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给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2.免疫系统接受非识别性刺激,淋巴细胞合成释放各种细胞介质或其他有免疫活性的神经内分泌肽,并向神经-生殖内分泌系统传送信息,调节机体的生殖生理功能的稳定状态,以适应新生的变化。(4)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神经-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生殖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3.男性附性腺的内分泌-免疫调节(一)附睾的内分泌调节(二)附睾的免疫调节(三)前列腺的内分泌调节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3.男性附性腺的内分泌-免疫调节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一)附睾的内分泌调节附睾是雄激素依赖器官,其各项功能都是激素通过与受体或受体结合蛋白相结合后,进行有关调控。调节因子包括:雌激素、催乳素、醛固酮、维生素A、维生素D等。(1)雄激素调控雄激素主要维持附睾上皮的结构和功能,对附睾精子成熟起调控作用。(2)雌激素调控雌激素对附睾结构功能的维持、附睾精子的成熟及睾丸精子的发生等均具有重要作用。(3)其他激素调控醛固醇参与调节附睾管腔的液体额离子流。催乳素可能参与调节附睾上皮的离子转运功能。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男性附性腺的内分泌-免疫调节(一)附睾的内分泌调节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男性附性腺的内(二)附睾的免疫调节附睾属于黏膜免疫系统,含有低水平的IgG和大量的局部抗体sIgA,同时附睾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形成血-附睾屏障,将生精细胞和精子与机体循环分离,上述因素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和抗原进入睾丸和附睾,从而保护了睾丸和附睾的正常生理功能。附睾上皮还可以产生唾液酸覆盖精子抗原,保护精子免受自身抗体攻击。附睾及附性腺中还存在免疫细胞(微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行使免疫调节功能。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男性附性腺的内分泌-免疫调节(二)附睾的免疫调节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男性附性腺的内分(三)前列腺的内分泌调节前列腺的内分泌调节指从别的器官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长距离运送到前列腺,对前列腺的生长及其他功能起调节作用。这些激素包括雄激素、雌激素、催乳素等。前列腺本身为雄激素依赖器官,含有大量雄激素搜提(AR),这些受体终身具有对雄激素的反应能力。持续的雄激素刺激可以维持前列腺生长及分泌功能,这些雄激素包括睾酮、由睾酮在前列腺内转化的更具有活性的双氢睾酮、雄烯二醇、雄烯二酮、脱氢雄甾酮等。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男性附性腺的内分泌-免疫调节(三)前列腺的内分泌调节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学调节男性附性腺的三、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三、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1.精子发生的免疫生物学(一)睾丸与胸腺发育胚胎第8周,原T细胞进入胸腺,成为无T细胞标志的前T细胞。第10周,前T细胞分化为双阴性早期胸腺细胞,至第20周又分化为双阳性的普通胸腺细胞。接着,通过阳性选择,MHC-I类分子与CD8共受体,MHC-II类分子与CD4共受体,从而消除了所有非已MC限制性的T细胞克隆。在离开胸腺前,再通过关键性的阴性选择,消除了所有针对自身抗原的T细胞克隆。胚胎第7~8周,生殖腺嵴的初级性索在睾丸决定因子(TDF)诱导下分化为睾丸索。睾丸索中的上皮细胞分化为支持细胞,原始生殖细胞(PGC)分化为精原细胞,睾丸索成为生精小管。此时的生精小管细胞产生的抗原都参与了免疫耐受形成。在青春期之前,精原细胞位于生精小管的中央,支持细胞位于外周。青春期始,精原细胞外移,抵达基底膜,并开始分化为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这些生精细胞产生的抗原性物质均未参与胚胎期的免疫耐受形成过程,因此是很强的自身抗原。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1.精子发生的免疫生物学(一)睾丸与胸腺发育男性生殖功能的免(二)精子的免疫原性精子不仅有很多抗原,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同种异体和自身免疫原性。用精子对男性本人或女性皮下注射均能引起强烈的抗精子免疫反应,产生的抗精子抗体能导致精子制动、精子凝集和细胞毒性等。激发抗精子免疫反应的抗原主要是精子特异性抗原。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细线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以后的各级生精细胞能表达一系列特有的精子抗原,它们分布在精子的膜表面、顶体、细胞质、核内以及鞭毛近端,鞭毛的尾尖部分也有,但相对较少影响精子功能。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精子发生的免疫生物学(二)精子的免疫原性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精子发生的免疫生物2.精子的免疫性防护因为精子有很强的免疫原性,生精细胞和出睾丸后的精子受到了很好的免疫性防护。(一)血-睾屏障血-睾屏障是由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形成,其他结构如基膜和类肌细胞并不是屏障作用的形成者。注射大分子物质后,它们将被阻挡在紧密连接外而非基膜上。血-睾屏障位于精原细胞的下方和细线期初级精母细胞的上方,几乎无抗原性的细线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也位于血-睾屏障。外侧称为基底小室,内侧称为连腔小室。精子抗原被集中在连腔小室内,很难溢出。而间质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不能进入连腔小室。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2.精子的免疫性防护因为精子有很强的免疫原性,生精细胞和出睾(二)睾丸特殊微环境睾丸间质内最大的两个免疫学特征是:特殊的淋巴细胞分布,睾丸间质内有大量巨噬细胞。此处巨噬细胞所要清除的屋子是漏出的精子抗原,这些巨噬细胞在清除精子抗原的同时并未呈现免疫激活状态,而显示Ia阴性。其机制可能与局部的细胞因子有关。局部高浓度雄激素也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高浓度雄激素对整个免疫系统都有抑制作用。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精子的免疫性防护(二)睾丸特殊微环境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精子的免疫性防护(三)精子出睾丸后的防护精子进入附睾后,由于其所带电荷与附睾上皮相同,精子总位于小管中央。附睾上皮细胞间也有紧密连接,但屏障作用不强。附睾淋巴细胞有两个特征:CD8优势分布;单向移动通路。附睾上皮的大量分泌性物质可以吸附到精子表面,能覆盖精子表面抗原,其中部分覆盖物可能具有免疫抑制功能,成为精液免疫抑制因子(ISF)。另外,精子自身表达的MHC分子较少,这也是其在正常情况下不易激发免疫反应的原因之一。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精子的免疫性防护(三)精子出睾丸后的防护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精子的免疫性防3.精浆免疫抑制物质(一)精浆的免疫抑制功能精子的抗原性很强,但能在女性生殖道内运行并完成受精,其原因是有些因素阻止了局部免疫系统对精子抗原的免疫识别。参与其中的因素可能有多方面的,精浆免疫抑制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精浆免疫抑制物质1.精浆免疫抑制蛋白2.PGE2、IL-10和TGF-β3.前列腺小体4.其他精浆免疫抑制物质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3.精浆免疫抑制物质(一)精浆的免疫抑制功能男性生殖功能的免4.男性生殖道的免疫防御机制男性生殖道由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组成,具有促进精子成熟、营养和存储及运输精子的作用。男性生殖道作为男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身免疫防御功能。(一)睾丸与免疫豁免发育中的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具有特异性的自身抗原。正常时这些自身抗原不会被免疫系统攻击,这是由于受睾丸特殊的微环境即免疫豁免区的保护。参与维持睾丸这个免疫豁免区的因素有很多,现发现由精曲小管界膜和支持细胞组成的血-睾屏障、支持细胞以及间质中的免疫细胞在免疫豁免中发挥主要作用。(1)血-睾屏障血-睾屏障使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及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从而起到了免疫屏障的作用。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4.男性生殖道的免疫防御机制男性生殖道由附睾、输精管、射精管(2)睾丸支持细胞在维持免疫豁免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细胞分泌多种免疫调节因子高表达FasL的支持细胞导致Fas阳性T细胞凋亡FasL与Fas所激发的细胞凋亡参与了几项重要的效应作用:介导CTL和NK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或肿瘤细胞;通过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来调节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免疫豁免。类型功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白细胞介素-1(IL-1)刺激髓样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IL-2受体,IL-2和其他淋巴因子的表达,胸腺细胞的增殖,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抑制素(inhibin)刺激胸腺细胞分裂活化素(activin)抑制胸腺细胞分裂转化生长因子(TGF-β)抑制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抑制NK细胞功能,抑制IL-2的产生和下调T细胞上的IL-2受体转铁蛋白(transferrin)替代血清,使有丝分裂原刺激的T细胞在体外生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诱导外周淋巴细胞产生L样因子层粘连蛋白(Laminin)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男性生殖道的免疫防御机制(2)睾丸支持细胞在维持免疫豁免中的重要作用类型功能胰岛素样(二)附睾的免疫功能(1)附睾的分泌功能附睾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直接参与了附睾管腔内精子成熟微环境的形成和精子质膜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具有一定免疫功能。(2)血-附睾屏障附睾的免疫功能是以血-附睾屏障和免疫屏障为特征的。附睾上皮细胞通过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血-附睾屏障。血-附睾屏障能有效阻止大分子和阻止血清蛋白等漏入附睾腔内,以免发生自身免疫反应。附睾还具有免疫屏障功能,其基本依据是上皮组织中的免疫细胞主要由巨噬细胞和T细胞组成,分布于整个附睾,预测它们在雄性生殖道的免疫屏障中,起保护附睾上皮组织和睾丸腔内精子不受病原体感染的防卫作用。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男性生殖道的免疫防御机制(二)附睾的免疫功能男性生殖功能的免疫调节男性生殖道的免疫防四、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四、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1.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病因正常人精液中含有前列腺素E及其他糖蛋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精液沉淀素具有抗补体活性。这些免疫抑制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可抑制女方免疫活性细胞针对精子抗原的免疫应答,诱导免疫耐受。针对精子表面包被的精浆抗原所产生的抗体对正常精子到达受精部位尚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男性机体免疫系统的发生与成熟先于精子发生与成熟,免疫系统可将精子抗原视为“异物”,产生免疫应答。然而血-睾屏障起着隔绝精子细胞暴露于免疫活性细胞的作用,因此精子不易刺激自身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若血-睾屏障发育不完善,生殖系统损伤,炎症致生殖阻塞或物理等因素致血-睾屏障受损,较多精子抗原外溢,将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精子免疫。男性同性恋者血清精子抗体发生率高达76%,提示精子对自身机体或同种机体确实具有抗原性。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1.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病因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Omu等研究发现,精液中白细胞增加的不孕症患者,46.2%精液中存在致病微生物,且精子参数明显下降:如精子数下降,精子前行活动下降,精子形态异常,精子无力,精子膜完整性欠缺,并产生了精子抗体。精浆中TNF-ɑ与IL-4呈反比例关系。白细胞增加及含病原体的精液中TNF-ɑ水平上升,IL-4在正常生育组水平偏高。白细胞增加的精液中精子抗体发生率增加,抗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及锌含量下降。因此,精液中白细胞增加通过降低氧化物浓度、TH1型免疫效应增加而损伤精子功能。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病因Omu等研究发现,精液中白细胞增加的不孕症患者,46.2%精2.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发病机制精子抗体一旦产生,严重影响生育功能,其主要发病机制如下:(1)抗精子顶体的抗体可干预精子获能或头粒反应。Harrison等研究显示,精浆中或血清中精子抗体能使头粒过早丢失。这种头粒过早丢失主要由生殖道局部免疫,特别是IgG类精子抗体所介导。由于头粒过早丢失,则不能发生正常生理性头粒反应而至不孕。(2)细胞毒抗体在补体协同作用下,致使精子膜受损,从而介导精子死亡。抗精子尾干的抗体直接抑制精子活力及前行性活动。(3)精子抗体的Fc段与宫颈黏液中一种糖蛋白结合,干扰精子通过排卵期宫颈黏液。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2.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发病机制精子抗体一旦产生,严重影响生育(4)精子抗体的调理作用,通过巨噬细胞膜表面的Fc受体,增强生殖道局部巨噬细胞对精子抗原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对精子抗原的加工处理,更增加了精子抗体的产生机会,从而造成免疫性不孕症的恶性循环。(5)抗精子头部赤道附近成分的精子抗体,将妨碍精子与卵透明带及卵细胞膜的相互识别和结合,从而抑制受精造成不孕。虽然精子抗体可造成生殖生物学功能的以上障碍,然而,Nakagawa等观察到精子抗体阳性患者的着床率非但不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尤其在年龄较大的生育期妇女更是如此。因此,抗精子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可能增强子宫内膜对孕卵及囊胚的可接受性。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发病机制(4)精子抗体的调理作用,通过巨噬细胞膜表面的Fc受体,增强五、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五、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1.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流行病学评价在所有反复自然流产病因中,封闭抗体缺乏占了病因构成的大部分,而且可能是原发性流产和继发性流产的共同病因。(1)原发性流产的免疫病因组成在原发性流产中,封闭抗体缺乏占31.4%;透明带抗体阳性占20.4%;磷脂抗体阳性占8.5%;ABO血型抗体阳性占8.4%;尚有31.3%的患者原因不明。(2)继发性流产的免疫病因组成封闭抗体独特型-抗独特型抗体网络紊乱占39.4%;磷脂抗体阳性占31.3%;ABO血型抗体阳性占22.4%;6.8%的患者原因不明。在反复自然流产病例中,原发性流产129例,继发性流产16例,原发性流产占反复自然流产病例总数的89.0%。因此,占原发性流产病因组成比例较重的封闭抗体缺乏及透明带抗体异常增高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1.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流行病学评价在所有反复自然流产病因中,2.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病因分类(1)母-胎同种免疫识别低下型这种类型主要呈现封闭抗体缺乏,是反复自然流产的主要病因类型,原发性流产常表现为封闭抗体及封闭抗体的独特型抗体共同缺乏;而继发性流产仅表现为封闭抗体的抗独特型抗体缺乏。此种类型宜采用白细胞免疫疗法及静脉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疗法,旨在促使建立封闭抗体的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由于免疫抑制剂将抑制封闭抗体产生,因而削弱对胚胎的免疫保护作用,不适于这种类型的治疗。(2)母-胎免疫识别过度型包括自身免疫异常型(如透明带抗体、磷脂抗体等)及同种免疫异常型(母-胎ABO血型不合)两类。治疗以免疫抑制剂为主,进而降低母体对胎儿-胎盘单位的损伤作用。禁用像白细胞免疫等免疫增强疗法,否则会导致母体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过度识别,加速对胚胎的免疫排斥反应。(3)母-胎免疫识别紊乱型小部分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一方面表现为封闭抗体缺乏,显示母-胎同种免疫识别低下;另一方面亦表现出自身免疫及同种免疫损伤作用异常增高。这一类型在临床上十分棘手,有待探索以诱导母体对胚胎免疫耐受为主导的治疗方案。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2.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病因分类(1)母-胎同种免疫识别低下型3.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发病机制(1)母-胎同种免疫识别低下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发病机制封闭抗体生物学作用的靶标抗原是主要表达于滋养层细胞的TLX抗原。封闭抗体缺乏时反复自然流产的主要病因已得到普遍承认。然而,有关封闭抗体缺乏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够完善。(2)母-胎免疫识别过度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发病机制磷脂抗体是引起反复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磷脂成分与β2-糖蛋白结合,暴露了其与磷脂抗体作用的抗原位点。磷脂抗体与之结合后,可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黏着,从而促使血栓形成。随着胎盘血管血栓形成的加重,引起胎盘梗死导致流产。ABO血型抗体是反复自然流产的另一因素。异常增高的血型抗体,或作用于滋养层细胞,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胎盘单位多器官组织细胞的损伤。若胎儿-胎盘单位免疫损伤严重,则发生流产。透明带自身抗体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透明带自身抗体对含透明带的孕卵产生损伤作用。孕卵即使着床也因前期的损伤作用而不能正常发育。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3.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发病机制(1)母-胎同种免疫识别低下型(3)母-胎免疫识别紊乱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发病机制免疫识别紊乱型反复自然流产一方面呈现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另一方面呈现母体自身免疫及同种免疫功能异常增高。上述两方面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母体对胚胎免疫保护作用的削弱,及母体对胚胎免疫损伤作用的增强。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发病机制(3)母-胎免疫识别紊乱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发病机制反复自然4.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诊断在进行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病因诊断前,需首先除外非免疫性病因,如黄体功能不健、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生殖道畸形或生殖道占位性病变等。(1)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2)EA玫瑰花环抑制试验(3)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封闭试验(4)封闭抗体独特型抗体活性分析(5)FCM分析封闭抗体对CD抗原的作用(6)透明带抗体的测定(7)磷脂抗体的检测(8)ABO血型抗体的检测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4.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诊断在进行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病因诊断5.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治疗1.母-胎同种免疫识别低下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治疗(1)供者白细胞皮内免疫疗法(2)配偶白细胞皮内免疫疗法(3)白细胞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白细胞免疫疗法能刺激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产生足够的封闭抗体,这是在随后发生的妊娠能得以成功的主要理论依据。2.母-胎免疫识别过度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治疗3.母-胎免疫识别紊乱型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5.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治疗1.母-胎同种免疫识别低下型反复自六、体外受精的免疫学六、体外受精的免疫学1.受精的基本过程(1)精卵识别与结合(2)顶体反应(3)精子穿过卵丘和透明带(4)精卵质膜融合(5)多精受精的阻止(6)雌雄原核的形成和融合体外受精的免疫学1.受精的基本过程体外受精的免疫学2.抗精子抗体20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不孕症者血清中存在精子抗体,Landsteiner亦首次证实可实验诱导抗精子抗体。人输精管结扎术后精子凝集抗体、精子制动抗体及细胞毒抗体的发生率分别为50%~70%、31%和27%~35.5%。人们相继对抗精子抗体与人类不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发现精子抗体能干扰精子穿透宫颈黏液、透明到及卵细胞膜,使受孕力降低。近来研究结果表明,仅存在于生殖道局部或结合精子膜表面的精子抗体才能影响生育。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有关免疫与生殖关系的研究及应用免疫手段控制生育的研究也进入了崭新阶段。同时,体外受精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医学研究手段,体外受精技术已成为评价免疫对于生殖功能影响的有效方式。体外受精干预试验是评价抗生育免疫对于生育率影响的重要指标体外受精的免疫学2.抗精子抗体体外受精的免疫学许多研究以人精子与无透明带苍鼠卵子的结合能力评价男方精子的受精能力。Dor等研究发现,抗精子抗体能够有效抑制人精子与无透明带苍鼠结合,表明免疫性因素有可能影响人精子的受精能力。此后Bronson等研究证实,抗人精子头部的精子抗体,无论是IgG类还是IgA类均能抑制人精子与人透明带的结合。Kamada等发现,抗精子抗体通过抑制精子穿过透明带妨碍体外受精。Tsukui等研究表明,人精子抗体能明显抑制人精子在人体外对人透明带的穿透,如将洗涤过的精子吸附阳性血清后,能恢复正常精子在该血清中对透明带的穿透能力。体外受精的免疫学抗精子抗体许多研究以人精子与无透明带苍鼠卵子的结合能力评价男方精子的受抗精子抗体干扰精卵相互作用、影响精子受精能力的可能作用机制包括:抗精子头部的抗体可干扰精子获能及头粒反应;细胞毒抗体在补体参与下使精子细胞膜损伤,精子死亡,抗精子尾干的抗体抑制精子活动;精子抗体的Fc段与宫颈黏液糖蛋白结合,干扰精子穿过排卵期宫颈黏液;④精子抗体的调理作用增强生殖道局部吞噬细胞对精子的吞噬作用;⑤抗精子头部的抗体能阻止精子与透明带及卵细胞膜结合,抑制受精。体外受精的免疫学抗精子抗体抗精子抗体干扰精卵相互作用、影响精子受精能力的可能作用机制包3.抗精子抗体对于IVF-ET的影响抗精子抗体可以抑制生育过程的不同步骤。抗精子抗体引起的不孕有很多机制,但大多数认为是通过损害卵子受精和胚胎发育的过程。抗精子抗体可能影响IVF的部位包括精子结合透明带,精子穿入透明带,透明带反应,配子融合、分裂和胚胎发育。动物实验证明,抗精子抗体对受精后早期胚胎的发育和种植的不利影响通过其他两个途径:与精子反应影响胚胎发育和受精后的存活,或直接影响胚胎的分裂。有研究提示,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孕妇比阴性孕妇的自然流产率高,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妇女进行IVF时,受精率低,受精卵质量差,分裂率低和妊娠率低。抗精子抗体影响生育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不管在男性或女性生殖道,抗精子抗体可能对精子的成熟、功能或整体精液的质量均有不利影响。体外受精的免疫学3.抗精子抗体对于IVF-ET的影响抗精子抗体可以抑制生育过(1)同种精子抗体与IVF-ET同种精子抗体是女方不明原因不孕的重要因素,不孕妇女生殖道分泌的抗体主要是IgA和IgG的亚型,约70%的IgA是IgA1,而大部分的IgG是IgG4及部分IgG3的存在。因为IgA和IgG4不结合补体,大部分有抗精子抗体的宫颈黏液并不影响精子的活动力,但如果存在IgG3会产生补体激活和精子破坏。宫颈黏液分泌的抗精子抗体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育,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抑制精子移动及进入宫颈管。精子暴露在宫颈黏液或上生殖道的抗精子抗体中,也会因为补体激活而导致膜受损而不能活动。在宫颈黏液或其他生殖道液中的补体C3成分,足以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而令精子损伤。因此,精子与补体结合的IgG抗体结合进入宫腔,将引起补体激活并积聚在精子头部,导致精子破坏或死亡。体外受精的免疫学抗精子抗体对于IVF-ET的影响(1)同种精子抗体与IVF-ET体外受精的免疫学抗精子抗体对有些患者经避孕套、免疫抑制剂及宫腔内人工受精等长期治疗仍未受孕,IVF-ET显然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很多研究者均发现用含有抗精子抗体的母亲血清进行体外培养会减少成功率。因为在一些不孕妇女的卵泡液中含有抗精子抗体,卵丘复合物有可能带有免疫成分而引起精子破坏和阻断受精。接受IVF治疗的女性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夫妇,其受精率明显低于抗精子抗体阴性的夫妇。在IVF-ET时,应采用捐赠者的血清作为培养液的蛋白补充。检查IVF妇女血清抗精子抗体的存在,有助于避免不可解释的IVF失败。体外受精的免疫学抗精子抗体对于IVF-ET的影响有些患者经避孕套、免疫抑制剂及宫腔内人工受精等长期治疗仍未受(2)自身精子与体外受精精液中或精子表面存在自身精子抗体的免疫性不孕症患者,其他治疗方法结果往往不理想,IVF-ET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Clarke等研究了体内存在精子抗体进行IVF-ET的男性患者,发现当体内存在高水平IgG及IgA类自身精子抗体时,受精明显受到抑制。Junke等发现,仅在精液中同时存在IgG及IgA类精子抗体时,受精率才明显降低;同时伴有精子减少时,受精率进一步降低。Elder等将含有自身精子抗体的精液收集至50%血清培养液中,然后行IVF-ET,结果证实,加入血清后明显改善了卵子的受精率。当精子表面有抗精子抗体抑制或减少受精时,利用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技术将受损精子注入卵胞浆可以提高受精率。在男性不育病人,ICSI后受精率和妊娠率在抗精子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是相当的。体外受精的免疫学抗精子抗体对于IVF-ET的影响(2)自身精子与体外受精体外受精的免疫学抗精子抗体对于IVF七、精子相关抗原的免疫避孕七、精子相关抗原的免疫避孕生殖免疫学的研究发现,精子对男性为自身抗原,对女性而言是同种异体抗原。这是因为精子作为单倍体细胞,在男子青春期后发生,功能特异,其结构与体细胞明显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的抗原成分。据文献报道,2%~30%的不孕病例与配偶双方或任一方存在抗精子抗体(ASA)有关,且ASA在体内消失后可以重新获得生育能力。宫颈黏液中的精子特异性抗体可以导致精子发生凝集现象,阻止精子进入上生殖道;输卵管液中的抗体则能抑制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用精子抗原作为免疫避孕疫苗是可行的。精子相关抗原的免疫避孕生殖免疫学的研究发现,精子对男性为自身抗原,对女性而言是同种1.精子相关抗原完整精子可能与其他多种体细胞具有多种相同抗原,为避免交叉反应产生不良反应,用于避孕疫苗的精子抗原必须是精子表面特有表达、与生育相关、能产生高水平抗体干扰不孕的关键抗原。此外,精子与卵透明带结合位点的组成亦是免疫避孕最感兴趣的靶点之一。目前已经应用杂交瘤、重组DNA技术、各种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方法筛选出很多精子特异性抗原并用于避孕疫苗的研发。其中最突出的是受精抗原1(fertilizationantigen1,FA1)、透明质酸梅PH-20(hyaluronidasePH-20)、PH-30、精子蛋白-10(spermprotein10,SP-10)、SP-17、乳酸脱氢酶C4同工酶(lactatedehydrogenaseC4isoenzyme,LDH-C4)、蛋白激酶A锚定蛋白(A-kinaseanchorprotein,AKAP)和精子特异性相关抗原-9(specificspermassociatedantigen-9,SPAG-9)等。精子相关抗原的免疫避孕1.精子相关抗原完整精子可能与其他多种体细胞具有多种相同抗原(1)LDH-C4在众多精子相关抗原中,LDH-C4是第一个被推荐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的精子抗原。用LDH-C4做主动或被动免疫后均可导致生育力下降,其抗生育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抗LDH-C4抗体抑制精子内LDH的活性,从而使能量供应发生障碍,精子活力下降;抗LDH-C4抗体也可作用于精子膜表面的LDH-C4,使精子发生凝集作用。在补体介导下,引起细胞毒效应;血清中抗LDH-C4抗体可以转送到雌性生殖道内,使精子运行减慢,并促使白细胞及吞噬细胞吞噬精子;④阻止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或可使早期胚胎发育夭折。(2)SP-10近年来,SP-10也是抗精子抗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是一种精子头部膜蛋白,具有透明质酸酶的作用,在精子穿过透明带时扮演重要角色。(3)附睾蛋白抑制剂精子相关抗原的免疫避孕精子相关抗原(1)LDH-C4精子相关抗原的免疫避孕精子相关抗原2.精子多肽疫苗多肽疫苗比完整的重组抗原更具优势。许多精子多肽已合成并用于免疫研究。Lea等证实精子多肽疫苗在动物模型中引起了不同程度的避孕效应。近期在人类精子中发生了一种新多肽序列-YLPVGGLRRIGG,命名为YLP12,与结合人ZP3分子有关。人工合成的YLP12多肽连接重组霍乱霉素B亚基(recombinantcholeratoxinBsubunit,rCTB)的疫苗正在研制中。rCTB提供T细胞辅助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YLP12-rCTB通过各种免疫途径接种雌性小鼠,出现精子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小鼠的生育力明显降低。在血清和阴道冲洗液中存在高抗体滴度,提示为完全抑制。接种后第305~322天血清和阴道冲洗液中抗体完全消失,生育力正常恢复。阴道注射YLP12多肽可中和抗体,导致生育力恢复。精子相关抗原的免疫避孕2.精子多肽疫苗多肽疫苗比完整的重组抗原更具优势。许多精子多3.精子抗原的自身免疫途径将精子特异性抗原注入男性体内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也是一种免疫避孕方法,但首先必须得到高度特异的自身抗原,其次需排除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可能性。自身免疫性无精症有两种免疫机制:精曲小管内主要为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睾丸网、输精管及附睾管内主要为抗体作用;引起对精子抗原自身免疫的方法是睾丸内注射卡介苗。用适当剂量的卡介苗做睾丸内一次性注射,可使多种动物在4~6周内出现不育,精液中即使有少量精子也已失去活力。组织学观察表面:精曲小管受到严重损伤,但间质细胞形态正常,间质中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卡介苗的抗生育机制未明,估计是对精子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当卡介苗被清除以后精子发生可以恢复。精子相关抗原的免疫避孕3.精子抗原的自身免疫途径将精子特异性抗原注入男性体内引起自八、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八、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1.淋病淋病疫苗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这可能与该病是容易治愈的细菌性疾病,而且也可以通过预防性用药来防止淋球菌感染有关。淋病疫苗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注重于淋病的免疫病理机制的探讨,并对潜在的疫苗候选靶点进行筛选。2C7寡聚糖(OS)表位抗原能够在淋球菌细胞膜上高表达而且保守。当机体自然感染和通过接种感染淋球菌后,OS表位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杀死细菌或对细菌有调理作用,因此这种抗原表位结构是预防性淋病疫苗的极好靶点。由于糖类抗原不依赖于T细胞诱导微弱的抗体反应,糖类抗原并非是好的免疫原。人感染淋球菌后,机体并不产生保护性免疫,患病期间生殖道黏膜免疫反应也很弱。在建康志愿者中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表明,现有的几种实验性淋病疫苗并不能为人体抵抗实验性淋巴性尿道炎提供保护作用。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1.淋病淋病疫苗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这可能与该病是容易治愈的2.梅毒(1)梅毒免疫学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梅毒的免疫性目前尚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梅毒无先天免疫,后天免疫也很弱,故不能防止第二次再感染。梅毒患者血清中能产生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但目前为止尚不能施行被动免疫,梅毒即使完全治愈,若再次感染仍可发病。人类对梅毒螺旋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2.梅毒(1)梅毒免疫学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2)梅毒的体液免疫①特异性抗体二期梅毒病人血清中产生特异性抗梅毒抗体,主要是IgM和IgG。②梅毒螺旋体制动抗体也是一种特异性抗体,能抑制活的梅毒螺旋体运动,并能杀死它。③抗心磷脂抗体仅能供梅毒血清学诊断,无保护作用。④血清中和因子实验性梅毒免疫血清中含有一种能灭活梅毒螺旋体毒性的血清中和因子,对梅毒螺旋体再攻击时出现抵抗力。⑤梅毒螺旋体多肽抗体梅毒病人有抗梅毒螺旋体多肽的抗体,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体液免疫与梅毒病期的关系。⑥免疫复合物及IgE与梅毒螺旋体结合梅毒患者血清中有免疫复合物,其中含有螺旋体抗原。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梅毒(2)梅毒的体液免疫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梅毒3.梅毒的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在梅毒的感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梅毒3.梅毒的细胞免疫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梅毒3.尖锐湿疣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HPV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对HPV的易感性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尖锐湿疣的细胞免疫,认为其是尖锐湿疣重要的免疫学变化。(1)局部细胞免疫HPV感染机体组织细胞以及尖锐湿疣发生后,皮肤表皮与真皮内局部细胞免疫主要表现在角朊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T细胞浸润和朗格汉斯细胞(LC)数量上的变化。(2)局部体液免疫有人检测到尖锐湿疣损害局部分泌物中选择性抗HPVIgA含量升高,并认为此可作为HPV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3.尖锐湿疣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p(3)全身细胞免疫尖锐湿疣患者存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尖锐湿疣患者全身细胞免疫异常主要有:辅助性T细胞下降,抑制性T细胞增高;IL水平下降;NK细胞活性降低;TNF水平升高等。(4)全身体液免疫对HPV感染和尖锐湿疣患者的体液免疫变化的研究仍在深入进行。(5)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设计主要针对HPV衣壳结构蛋白L1和癌蛋白E6、E7等特异性抗原。大多数预防性疫苗为L1结构蛋白的病毒样颗粒(VLP),通过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来预防HPV感染。治疗性疫苗有E6和E7疫苗,包括多肽、融合蛋白、带衣壳的质粒DNA、复制不全腺病毒载体和重组牛痘病毒载体等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来治疗已有的HPV感染,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尖锐湿疣(3)全身细胞免疫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尖锐湿疣4.衣原体感染尽管衣原体感染可以通过抗生素治愈,但疫苗仍然是最大限度保护人们抵抗衣原体感染的最好方法。随着对衣原体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进展,人们选择其结构蛋白、膜蛋白和分泌蛋白为靶位设计亚单位疫苗。但目前衣原体疫苗的研究也还处于早期阶段。(1)机体对衣原体的细胞免疫研究发现衣原体诱导的机体免疫主要由黏膜局部Th1细胞免疫反应介导,给衣原体疫苗设计带来了曙光。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是至今最有希望的候选亚单位疫苗。但现有MOMP疫苗方案尚不能刺激机体产生令人满意的保护性免疫,这可能表明单纯MOMP不足以作为疫苗,或者需要更好的运载系统来优化MOMP的免疫效果。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4.衣原体感染尽管衣原体感染可以通过抗生素治愈,但疫苗仍然是(2)衣原体DNA疫苗用DNA疫苗刺激机体,使宿主内源性表达病原体基因产物,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和体液介导免疫,从而使宿主获得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因此,衣原体DNA疫苗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和前景。但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有效性:衣原体MOPO基因存在等位基因多态性和突变性,造成免疫逃避,疫苗无效。安全性:DNA疫苗有可能使宿主细胞发生转化,导致肿瘤的发生。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衣原体感染(2)衣原体DNA疫苗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衣原体感染5.艾滋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黏膜组织是HIV自然感染的最初部位,也是HIV复制的主要部位。针对黏膜入侵部位在病毒扩散之前的免疫应答能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并进一步清除病毒。近年来对黏膜HIV入侵以及对趋化因子和整合素在黏膜迁移中作用的理解,有助于设计增强AIDS疫苗效果的新策略。(1)HIV的黏膜传播HIV的自然传播是通过黏膜表面进行的,肠黏膜是HIV入侵的重要门户。但在恒河猴的SIV研究中显示HIV/SIV也可经口咽部、宫颈、阴道及上消化道黏膜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5.艾滋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尽管所有的HIV-1株均利用CD4作为靶细胞受体,但根据其使用的供受体不同可分为两类:“R5”型使用趋化因子受体CCR5作为共受体,最初感染的是巨噬细胞和DC;“X4”型使用CXCR4作为共受体,最先感染表达这种趋化因子受体的是CD4+T细胞。在HIV-1的黏膜传播中,最初感染的通常是R5型而不是X4型。HIV经黏膜传播的第一个可检测病毒复制的部位是上皮间及上皮下的DC、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但HIV复制的最初靶细胞依赖于感染的解剖部位。在系统性播散之前,当局部黏膜复制的局部病毒与黏膜细胞相互作用期间,是产生局部免疫应答(抗体和CD8+CTL)的关键。有人认为在病毒广泛扩散之前,有几天时间可以利用免疫清除机制消灭病毒。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艾滋病尽管所有的HIV-1株均利用CD4作为靶细胞受体,但根据其使(2)HIV的黏膜免疫趋化因子受体对HIV-1传播和AIDS的发病机制十分重要。两个主要的趋化因子受体限制HIV-1的不同趋向性,CXCR4和CCR5也限制了不同亚群的细胞迁移:童贞、记忆性或效应T细胞。活化及静息记忆性T细胞既表达CD4又表达CCR5,是最初的病毒靶点,而童贞和记忆性CD4+T细胞表达CXCR4作为病毒入侵的靶点。在趋化因子受体水平,CCR9与趋化因子CCL25结合,CCR9被证明是肠道归巢趋化因子受体,是小肠中CD4+和CD8+记忆或效应性T细胞的标志;CCL25存在于人小肠上皮和血管上皮,发挥使淋巴细胞进入小肠作用。不同黏膜区域使用不用的归巢受体,部分有交叉。效应性及记忆性T细胞归巢至肠道随消化道部位不同而不同。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艾滋病(2)HIV的黏膜免疫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艾滋病已发现HIV疫苗黏膜免疫可在黏膜和系统性淋巴组织中诱导CD8+CTL,其主要场所在系统性免疫部位。这种存在于滤膜和系统性免疫的中的不均衡说明:黏膜部位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不仅可以迁移到黏膜效应部位,而且也可以迁移至系统性的淋巴组织。尽管系统免疫通过诱导黏膜引流淋巴结的免疫应答产生有限的黏膜免疫应答,但疫苗经黏膜免疫才能产生最有效的黏膜免疫应答。抗原引起有效的黏膜应答的另一个可能途径是经皮免疫。经皮免疫后免疫应答可扩散至黏膜部位,这可被携带抗原的DC的迁移所解释。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艾滋病已发现HIV疫苗黏膜免疫可在黏膜和系统性淋巴组织中诱导CD8(3)HIV疫苗HIV—特异性的黏膜抗体和CD8+CTL存在于病毒入侵部位,可能在阻止黏膜传播中起重要作用。CD8+CTL必须出现在黏膜部位才能阻止病毒在黏膜的传播。对更有效的AIDS疫苗来说,黏膜接种是关键。黏膜免疫应答及保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黏膜佐剂。目前不同长度及突变的细菌毒素被用作黏膜佐剂。发展能预防HIV感染的疫苗的能力似乎依赖于诱导长期的黏膜免疫应答。对黏膜免疫新的理解(分子及细胞)适时出现,可被用来发展新一代HIV疫苗。黏膜疫苗和黏膜免疫,通过HIV特异性黏膜IgA、IgG应答和黏膜CD8+CTL来缓解感染,应作为发展预防性及治疗性HIV疫苗策略的重要部分。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艾滋病(3)HIV疫苗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艾滋病九、男性附性腺肿瘤九、男性附性腺肿瘤1.睾丸附睾肿瘤睾丸癌很少见,约占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的1%。睾丸肿瘤的发病有地区和种族差异,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则较低。睾丸癌具有以下特点:①20世纪70年代以后治疗上有突破性进展,死亡率从50%降至10%左右。②为15~35岁青年人最常见的肿瘤。③有分化的倾向,自发的或治疗后可由恶性变为良性。④肿瘤分泌标记物质可以从血液中检测出,而其他肿瘤不常见。随着抗肿瘤药物顺铂和中医药结合的应用,精确的肿瘤标记物以及手术的改进,扩散性睾丸肿瘤总治愈率达80%以上,而早期肿瘤患者几乎都可治愈。尽管睾丸的原发瘤可以来源于间质细胞或支持细胞,但是95%的睾丸肿瘤来源于精原细胞或生殖细胞。原发性附睾肿瘤很罕见,Longo等复习文献仅134例,其中仅有26%为恶心。男性附性腺肿瘤1.睾丸附睾肿瘤睾丸癌很少见,约占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的1%。睾睾丸癌的肿瘤标记物有以下几种: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上皮癌和精原细胞癌患者AFP正常,卵黄囊肿瘤和胚胎癌时AFP上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HCG常升高,其中绒毛膜癌者100%升高,胚胎癌40%~60%升高,纯精原细胞瘤仅5%~10%升高。胚盘碱性磷酸酶(PLAP)精原细胞瘤PLAP上升者达70%,自愈后PLAP下降,故可作为精原细胞瘤的一个标志物。但因多种组织均能产生PLAP,故其特异性较差。干扰素和IL-2已应用于睾丸癌的免疫治疗。男性附性腺肿瘤睾丸附睾肿瘤睾丸癌的肿瘤标记物有以下几种:男性附性腺肿瘤睾丸附睾肿瘤2.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西方男性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近年来发病趋势呈明显上升趋势。该病起病较为隐匿,发现时多为晚期。前列腺癌的侵润性生长、转移等行为与血管形成、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COX-2与TGF-β1是前列腺基质-上皮中明显表达的生物活性因子,与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COX-2调节前列腺素的合成,直接调控组织中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免疫监视,引起细胞表型转化癌变,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肿瘤血管新生,从而在前列腺癌的发生、侵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GF-β1是超基因家族,在恶性前列腺组织高表达。TGF-β1在早期可能是肿瘤细胞生长的主要负性调节因子,而随着肿瘤的发展,在肿瘤进展期通过促进因子刺激肿瘤血管生成,改变肿瘤细胞外基质的特点,并与其他生长因子相互作用,抑制免疫系统,使肿瘤细胞逃避监视,抑制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间接促进肿瘤生长。男性附性腺肿瘤2.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西方男性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近年来抗体是前列腺癌靶向治疗的理想载体。把肿瘤细胞的某些分子作为靶抗原,封闭靶抗原使其不能发挥功能,或者利用抗体的靶向作用,通过结合在抗体上的药物或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细胞。前列腺癌表达多种较为特异的抗原,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membraneantige,PSMA)等,组织特异性较好。前列腺癌男性附性腺肿瘤抗体是前列腺癌靶向治疗的理想载体。把肿瘤细胞的某些分子作为靶十、生殖免疫诊断技术十、生殖免疫诊断技术1.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一)精子抗体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性不孕症确诊前需进行深入细致的病史询问及临床辅助检查,以除外其他病因。1.性交后试验及精子-宫颈黏液接触或穿透试验性交后试验必须注意受试夫妇心理、情绪状态及宫颈黏液的理化特性等非免疫性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精子-宫颈黏液接触或穿透试验是不受情绪或心理等因素影响的“体外性交后试验”,比体内性交后试验更客观地反映精子抗体对精子移动的影响。通过交叉试验还可以了解病因起源于男方或是女方。2.人精子-去透明带苍鼠卵子穿透试验大部分正常人精子可穿透无透明带苍鼠卵子,精子头部一旦结合了精子抗体,其穿透率明显下降。然而,由于本试验难以标准化及其他因素能使穿透率下降。因此,很难常规应用本法检测不孕夫妇的精子抗体。生殖免疫诊断技术1.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一)精子抗体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生殖3.精子凝集试验精子表面结合了抗体后可以相互凝集。检测方法包括明胶凝集法、管板凝集法、圆盘凝集法、毛细管凝集法等。4.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及精子制动试验精子表面结合了精子抗体后,在补体协同作用下,精子制动或死亡,显微镜下表现为精子不能向前移动或台盼蓝染色阳性。本法仅能检测作用于精子尾干等的精子抗体,特异性强,敏感性差,假阴性发生率较高。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精子表面结合了抗体后,能与标有荧光素的第二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精子表面呈现荧光。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法(BA-ELISA)ELISA法敏感、特异、定量,能确定抗体类型,且易操作。BA-ELISA是近年来在常规ELIS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的新一代定量检测法。生殖免疫诊断技术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3.精子凝集试验生殖免疫诊断技术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7.放射性标记免疫球蛋白或A蛋白法用γ放射性物质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或葡萄糖球A蛋白能与结合在精子表面的抗体结合,此后以γ计数器测定精子表面的放射活性。8.混合凝集法以抗红细胞抗体致敏红细胞,与待测精液及异源性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混合培养。若精子表面结合了精子抗体,则精子与致敏红细胞混合凝集。9.免疫珠结合法用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包被的聚丙烯酰胺微球能结合于结合了精子抗体的精子表面,在相差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此种免疫珠随精子向前行进而移动。本法可确定抗体类型及抗体的作用部位。生殖免疫诊断技术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7.放射性标记免疫球蛋白或A蛋白法生殖免疫诊断技术不孕症的生(二)抗透明带抗体的免疫检测1、透明带沉淀反应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3、被动血凝法4、放射免疫法5、ELISA及BA-ELISA法6、精子—透明带结合或穿透试验生殖免疫诊断技术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二)抗透明带抗体的免疫检测生殖免疫诊断技术不孕症的生殖免疫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分析抗子宫内膜抗体(endometrialantibody,EM-Ab):子宫内膜异位症标志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CA-125。CA-199。SIL-2R与CA-125CA-199联合检测。血清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生殖免疫诊断技术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分析生殖免疫诊断技术不孕症的生殖2.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技术(一)磷脂抗体的免疫检测抗磷脂抗体分为狼疮抗凝物(lupusanticoagulant,LAC)和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抗磷脂抗体的免疫学检测主要采用抗原包被,加入检测血清,使血清中的磷脂抗体与包被抗原结合,再与酶标抗体结合,显色检测。高滴度的磷脂抗体,尤其是IgG型,对反复自然流产更有意义,可作为预测高危妇女流产发生的一种较为敏感的指标。生殖免疫诊断技术2.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技术(一)磷脂抗体的免疫检测生殖免疫(二)封闭效率及独特型抗体检测在反复自然流产诊疗中的应用封闭抗体(blockingantibodies)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滋养层及淋巴细胞交叉反应抗原(TLX)等刺激母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一类IgG型抗体。反复自然流产可能是母-胎免疫调节紊乱造成母体对胎儿免疫排斥的结果。其中母体因缺乏与父方淋巴细胞及滋养叶细胞交叉抗原作用的封闭抗体可能与RSA有关。实验方法
封闭效率及独特型抗体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BE)检测结果计算
封闭效率=(1-A组CPM值/B组CPM值)×100%独特型抗体=[(C组CPM值-A组CPM值)/B组CPM值
]×100%生殖免疫诊断技术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技术(二)封闭效率及独特型抗体检测在反复自然流产诊疗中的应用生殖(三)流式细胞术分析封闭抗体实验原理采用竞争法的原理,以AB型或小牛血清中抗CD3CD4CD25的抗体与测定管中的抗体竞争结合男方细胞。
抗CD3、CD4、CD25封闭效率=(B管CD3、CD4、CD25表达情况-C管CD3、CD4、CD25表达情况)×100%测定值大于1%为阳性生殖免疫诊断技术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技术(三)流式细胞术分析封闭抗体生殖免疫诊断技术反复自然流产的免(四)Rh,ABO血型检测常见的母-胎血型不合所致的同种免疫病:1.ABO血型不合的同种免疫2.RH血型不合的同种免疫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的特异性抗体检查。生殖免疫诊断技术反复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技术(四)Rh,ABO血型检测生殖免疫诊断技术反复自然流产的免3.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一、梅毒、支原体、衣原体的免疫学检测(一)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1.病原体的检查(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DF)
直接观察分泌物中的梅毒螺旋体,如见到运动活泼的苍白螺旋体可直接诊断梅毒,是最特异、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灵敏度低。(2)活体组织涂片染色检查常用银染色法或荧光抗体染色。
生殖免疫诊断技术3.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一、梅毒、支原体、衣原体的免疫学2.梅毒血清学试验非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USR或RPR)作筛选检查
阴性
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否定梅毒
阳性
梅毒螺旋体血清确诊试验
临床上诊断或怀疑梅毒时2.梅毒血清学试验非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USR或RPR)作筛
(1)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非特异性抗体检测,为梅毒的常规筛查试验,此外可作定量试验,用于疗效观察和跟踪。1.性病研究室玻片试验2.血清不加热反应素试验3.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4.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本法用活的或死的TP或其成分作抗原测定抗螺旋体抗体,这种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一般用作确认试验。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2.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3.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1)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
(3)免疫印迹试验1.菌体抗原成分经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按分子量大小不同分离。2.
电转移:分离的条带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3.酶免疫定位:待测标本中抗TP抗体,与抗原膜条上的多肽抗原成份结合,依次与特异性抗体和酶标二抗作用后加底物显色后判断结果。(4)T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本法主要检测梅毒螺旋体IgG和IgM抗体,对诊断新生儿的先天性梅毒意义很大。
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3)免疫印迹试验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3.基因诊断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选择的标本扩增梅毒螺旋体DNA序列,使其拷贝数量增加,再用特异性探针来进行检测,能选择性地将靶基因扩增106以上,方法敏感特异。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3.基因诊断技术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二)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从人体分离的16种支原体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即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hominis,Mh)、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genitalium,Mg)及发酵支原体(M.fermentans)。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病原培养法血清学试验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二)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1.病原培养法一般采用间接培养法,即根据培养液在反应试剂的作用下颜色发生改变,间接判断病原体的存在。应尽可能收集到更多的细胞,注意无菌操作并立即送检。2.血清学试验特异性血清学检测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补体结合试验,另有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生长抑制试验、代谢抑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ELISA等。非特异血清学方法有肺炎支原体冷凝集试验等。
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1.病原培养法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3.抗原检测一般用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反向间接血凝法等直接检测分泌物和体液中支原体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4.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基因探针、PCR、蛋白表达等方法(1)套式PCR法(2)多重PCR(MultiplexPCR)(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4)随机引物PCR法(RAPD)(5)蛋白表达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3.抗原检测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三)衣原体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衣原体包括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有特殊的生长繁殖周期,在周期中以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状态存在,即细胞外具有感染性的原体和细胞内无感染性的始体或网状体。
目前检测衣原体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寻找抗原※寻找特异性核酸※寻找特异性抗体
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三)衣原体感染的免疫学诊断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寻找抗原1.鸡胚分离培养
2.细胞分离培养
3.涂片检查包涵体4.ELISA或荧光法检查衣原体抗原
5.金标法衣原体快速检测等寻找特异性核酸1.连接酶链反应(LCR)2.转录介导的扩增试验(TMA)3.酶放大免疫反应(PCE)4.聚合酶链反应(PCR)5.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法6.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7.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RT-PCR)等寻找特异性抗体沙眼衣原体感染时血清和泌尿生殖道分泌液中会出现抗体,可用微量免疫荧光法等检测。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寻找抗原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四)TORCH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TORCH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u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其他病原体(O)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四)TORCH感染的免疫学检测TORCH弓形体(Tox1.弓形体检测(1)在组织液和组织病灶中直接镜检找病原体。(2)病原体分离:动物接种分离弓形虫。(3)PCR检测:用孕妇宫颈分泌物、羊水、脐血等检测弓形虫DNA。(4)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ELISA等检测血清抗体。2.风疹病毒(1)特异性抗体检测如血凝抑制试验、ELISA法等。(2)RNA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1.弓形体检测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3.巨细胞病毒(1)病毒分离。(2)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主要有放射免疫试验(RIA)、免疫荧光试验(IF)、免疫印迹试验(IB)、间接血凝试验(IHA)、补体结合试验(CV)和ELISA等。(3)DNA的检测如PCR法,mRNA的检测如反转录PCR(RT—PCR法)。
4.单纯疱疹病毒
(1)分离病毒病原体(2)抗原测定(3)DNA的检测如PCR法(4)特异性抗体检测如ELISA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3.巨细胞病毒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5.TORCH宫内感染的免疫学诊断孕期TORCH感染相当普遍,但只有近期或活动性感染并发展到宫内感染时才会危及胎儿引起不良妊娠结局PCR技术用于病原体DNA或RNA检测,敏感、准确、快速与TORCH宫内感染相关的免疫分子的检测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5.TORCH宫内感染的免疫学诊断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五)HPV感染的检测HPV分型及病理学作用目前已知的HPV有110多种,根据病毒致癌性的大小分为两大类:(1)低危型HPV(非癌性相关型,LRHPV)(2)高危型HPV(癌相关型,HRHPV)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宫颈癌常规筛查方法分析:宫颈巴氏涂片及组织学荧光分光镜检查法等。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五)HPV感染的检测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HPV检测方法1.传统的细胞学检测方法及其进展:巴氏涂片法、薄层液基制片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等。2.HPV-DNA检测方法通用型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
、核酸杂交检测
、核酸印迹原位杂交、斑点印迹原位杂交
、杂交捕获法(hybridcapture-II,又称HC-Ⅱ系统)
。3.血清学检测试验初筛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1SA)、快速检测(RT)实验确认试验:免疫印迹试验(WB)、条带免疫试验(LIATEKHIVI)、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A)及免疫荧光试验(IFA)。4.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自动化PCR检测技术、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5.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HPV检测方法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感染的免疫实验诊断4.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实验诊断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有胚胎抗原,天然自身抗原,糖类抗原,细胞角蛋白,肿瘤相关的酶、激素以及某些癌基因等。
ELISA和酶免疫化学发光技术常用于检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肿瘤标记物。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技术等用于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标记物。原位杂交、PCR等技术已用于测定癌基因、抑癌基因、端粒酶及细胞因子基因。单克隆抗体与同位素结合物的体内示踪技术,有助于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生殖免疫诊断技术4.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实验诊断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肿瘤标志物主(一)固相非竞争的直接夹心ELISA法检测肿瘤标记物以双抗体夹心法为例,操作步骤如下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实验诊断
(1)本法测定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不适用于测定半抗原及小分子单价抗原。(2)标本中含RF存在时,可出现假阳性,采用F(ab')或Fab片段作酶结合物的试剂,由于去除了Fc段,可消除RF的干扰。(一)固相非竞争的直接夹心ELISA法检测肿瘤标记物生殖免疫(二)生殖系肿瘤常用主要酶免疫学检测指标1.血清糖蛋白抗原肿瘤标记物(1)CA-l25: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膜上的一种高分子糖蛋白,是特异性较高的卵巢上皮癌标志物和子宫内膜癌的标志物。(2)CA-153:属乳腺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变异体,是乳腺癌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3)CA-199:是一种类粘蛋白的糖蛋白成分,与LewiS血型成分有关,是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主要用于监测胃肠道恶性肿瘤。(4)CA-50。(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6)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cellcarcinomaantigen,SCCA)。(7)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
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实验诊断(二)生殖系肿瘤常用主要酶免疫学检测指标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2.胎儿胎盘蛋白肿瘤标记物(1)甲胎蛋白(AFP)(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gotropin,HCG)
3.酶类肿瘤标记物(1)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2)乳酸脱氢酶(1actatedehydrogenase,LDH)(3)端粒酶(telomerase,TLMA)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实验诊断2.胎儿胎盘蛋白肿瘤标记物生殖免疫诊断技术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三)肿瘤标记物检测的研究进展1.细胞因子及受体
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卵巢肿瘤发生时,成为癌基因编码的异常蛋白而异常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基因转录的调控。细胞因子产生的异常、细胞因子受体质与量的异常以及受体激活后信号传递系统的紊乱,对于妇科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望成为新的诊断标志物。2.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标记物筛选鉴定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婴幼儿用品包装袋定制合同3篇
- 2025年度房产买卖双方佣金结算协议范本8篇
- 2025年度智能硬件产品销售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锚杆工程设备租赁与维护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养老院食堂运营管理与承包协议书3篇
- 二零二四全新老年监护服务协议范本下载6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保险代理服务协议2篇
- 1 我们班四岁了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后按揭房产权属分割及子女教育经费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中小企业财务健康诊断与改善合同3篇
- GB/T 8005.2-2011铝及铝合金术语第2部分:化学分析
- GB/T 37234-2018文件鉴定通用规范
- 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
- 质量检查考核办法
- 不动产登记实务培训教程课件
- 云南省普通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基本素质发展初一-初三
- 2023年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诊疗指南
- 外科医师手术技能评分标准
-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全册配套优质教学课件
- 采购控制程序
- 六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200题专项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