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猫兔寄生虫病课件_第1页
狗猫兔寄生虫病课件_第2页
狗猫兔寄生虫病课件_第3页
狗猫兔寄生虫病课件_第4页
狗猫兔寄生虫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狗猫兔寄生虫病第一节吸虫病第二节绦虫病第三节线虫病第四节原虫病第五节蜱螨昆虫病1.第五章狗猫兔寄生虫病第一节吸虫病1.第一节吸虫病一、后睾吸虫病1.病原体(1)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隶属后睾科,枝睾属。形态:体小扁平叶状,前端稍尖,睾丸2个分枝状,前后列于后部。终宿主:人、猪、狗、猫、鼠、貂。部位:胆管,胆囊。(2)猫后睾吸虫:隶属后睾科,后睾属。虫体大小为7-10mm,两枚睾丸分叶,排泄囊弯曲呈“S”形。

2.第一节吸虫病一、后睾吸虫病2.华枝睾吸虫睾丸分枝,前后纵列卵巢分叶,位于睾丸之前睾丸与卵巢有一大受精囊,呈椭圆状。3.华枝睾吸虫睾丸分枝,前后纵列3.猫后睾吸虫形态虫体长7-12mm,宽2-3mm,新鲜时呈淡红色体表光滑,食道短,两盲肠末端几乎达虫体后部睾丸分叶,排泄囊从它们中间通过,无雄茎囊和前列腺,有一不太发达的射精管。卵巢小,位于虫体后1/3起始处,卵黄腺占据虫体1/3部的两侧边处,子宫袢不延伸到卵巢后。4.猫后睾吸虫形态虫体长7-12mm,宽2-3mm,新鲜时呈淡红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虫卵(毛蚴)—→(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等40d)胞蚴—→母、子雷蚴—→尾蚴—→(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鲤科鱼为主(30d)囊蚴—→成虫猫后睾吸虫:虫卵(毛蚴)—→(第一中间宿主豆螺等)胞蚴—→母、子雷蚴—→尾蚴—→(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鲤科鱼为主囊蚴—→成虫5.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5.流行病学

猫、狗感染率高于人鱼作第二中间宿主带入病原不吃生鱼,不喂生鱼6.流行病学

猫、狗感染率高于人6.致病作用(1)机械刺激引起胆管炎。(2)阻塞胆管,造成黄疸。(3)肝脏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萎缩—→肝硬化。(4)毒性作用,贫血、水肿症状消化不良,食欲差,下痢;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肝脂肪变性,肝硬化等。7.致病作用7.治疗

(1)丙酸哌嗪:50-60mg/kg,1天1次,5天一疗程。(2)吡喹酮:50mg/kg(3)丙硫咪唑:75mg/kg。(4)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8.治疗

(1)丙酸哌嗪:50-60mg/kg,1天1次,5二、并殖吸虫病并殖科并殖属吸虫。人医上称地方性咯血病。寄生于犬、猫、豹、人的肺组织内。最常见的种为卫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浙江、台湾和东北地区。9.二、并殖吸虫病并殖科并殖属吸虫。人医上称地方性咯血病。寄生于病原形态虫体腹面扁平,背面隆起,红褐色,很象半粒赤豆。体表具小棘,口腹吸盘大小略相同。睾丸分枝,并列于虫体后1/3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右侧,分5-6叶,形如指状10.病原形态虫体腹面扁平,背面隆起,红褐色,很象半粒赤豆。10.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石蟹、湖蟹。成虫产卵→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囊蚴]→终末宿主感染。囊蚴在小肠里破囊而出,穿过肠壁、腹膜、膈肌与肺膜一直到肺脏,然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主要寄生于肺组织所形成的虫囊内。虫囊与气管相通,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11.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石蟹病理变化、诊断病理变化:虫体包囊呈暗红色或灰白色,有小指头大,突出于肺表面。肺组织中的虫卵形成下结节。诊断:检查病犬的唾液、痰液及粪便可检出虫卵得以确诊。此外还可以应用皮内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及X光等进行辅助性检查。

12.病理变化、诊断病理变化:虫体包囊呈暗红色或灰白色,有小指头大治疗

(1)吡喹酮:10mg/kg,一次给药(2)硫双二氯酚200mg/kg,经口给药(3)磺胺类药物(4)4%氯化土根碱:1ml,静脉注射13.治疗

13.三、棘口吸虫

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iaponicus

Tanabe,1926)棘口科棘口属,寄生于犬的小肠,南方各省较为普遍。在福建与广东有局部的流行。

14.三、棘口吸虫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ia病原日本棘隙吸虫成虫大小为1.16~1.76×0.33~0.50mm,头棘24枚。虫卵大小为109.85×67.65µm15.病原日本棘隙吸虫成虫大小为1.16~1.76×0.33~0生活史虫卵在水中经发育,孵出毛蚴。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入后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期发育为尾蚴。尾蚴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软体动物,蝌蚪或鱼类)形成囊蚴,也可不逸出就在原宿主体内形成囊蚴。麦穗鱼的感染率最高(80.70%)感染度也最高,最多者达3752个囊蚴/条鱼,成虫寄生在小肠。16.生活史虫卵在水中经发育,孵出毛蚴。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致病作用

和症状肠卡他性炎症和浅表粘膜上皮脱落、充血与炎症细胞浸润。人体轻度感染常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有乏力、头昏、头痛、食欲不良、腹痛、肠鸣、腹泻、大便带血和粘液等胃肠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有厌食、下肢浮肿、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甚至合并其他疾病而死亡。17.致病作用和症状肠卡他性炎症和浅表粘膜上皮脱落、充血与炎症细治疗硫双二氯酚吡喹酮18.治疗硫双二氯酚18.第二节绦虫病

一、迭宫绦虫病原孟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mansoni):双槽头科、迭宫属。虫体长75cm。宽节双叶槽绦虫:虫体长10m。寄生小肠19.第二节绦虫病

一、迭宫绦虫、生活史:虫卵→钩毛蚴→(剑水蚤)原尾蚴→(鱼、蛙、蛇、鸟、猪、兽、人)裂头蚴→(犬猫、终宿主)成虫3、治疗:氯硝柳胺、吡喹酮、别丁等。21.2、生活史:虫卵→钩毛蚴→(剑水蚤)原尾蚴→(鱼、蛙、蛇、鸟生活史22.生活史22.二、复孔绦虫病

1、病原体:犬复孔绦虫:囊宫科,复孔属。虫体长80cm,体节黄瓜状,"瓜实绦虫"。寄生小肠瓜实绦虫的节片有如蠕动的米粒,会使狗的肛门发痒,并使狗沿着地面(急走)(垂着尾巴行进)23.二、复孔绦虫病

1、病原体:23.成虫为小型绦虫,长10~15cm,宽0.3~0.4cm,约有200个节片。头节近似菱形,横径约0.4mm,头节上有四个吸盘及可以缩回的顶突,其上有3~4排小钩。每节具有两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两侧。子宫分离为单个的卵囊,每个卵囊内含有20个以上的虫卵。虫卵的直径约40~50um。24.成虫为小型绦虫,长10~15cm,宽0.3~25.25.2、生活史:虫卵(六钩蚴)→(蚤18d)似囊尾蚴→犬猫终宿主21d)成虫3、治疗:氯硝柳胺、吡喹酮、别丁等。26.2、生活史:虫卵(六钩蚴)→(蚤18d)似囊尾蚴→犬猫终宿三、细粒棘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为棘球幼,主要寄生于草食兽等动物的肝和肺中;成虫寄生于犬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前端,于6~8周后达到成熟。27.三、细粒棘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为棘球幼,主要寄生于草食兽等四、多头绦虫生活史其幼虫为脑多头蚴,寄生于绵羊的脑中,有时寄生于脊髓中,偶见于其它草食兽。犬吞食了含多头蚴的脑脊髓,多头蚴在犬消化道内经消化液的作用,经壁溶解,原头蚴附着在小肠壁上逐渐发育,经41~73天成熟,即可见孕节片排出。多头蚴上的每个原头蚴均可发育成一条绦虫。28.四、多头绦虫生活史28.五、连节绦虫其幼虫连续多头蚴存在于野兔、家兔、松鼠等啮齿动物的皮下、肌肉间及各种脏器内,形成小儿拳大的包囊,其中含有多数头节。犬吞食了含有连续多头蚴的兔或松鼠等中间宿主,连续多头蚴便在犬的小肠内而发育成为成虫。29.五、连节绦虫其幼虫连续多头蚴存在于野兔、家兔、松鼠等啮齿动物六、豆状绦虫豆状绦虫以野兔、家兔等啮齿动物为中间宿主,其幼虫为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肝脏、网膜、肠系膜等处,呈葡萄状。野兔是由于食入被其粪便传染的植物而感染的。30.六、豆状绦虫30.七、泡状带绦虫泡状绦虫,体长120~300cm,顶现有26~44个钩排成两列;前部的节片宽而短,向后逐渐加长,孕节长大于宽,孕节子宫每侧有5~10个粗大分枝,每校又有小分枝,其间全部被虫卵充满,虫卵大小为38~39μm,内含六钩蚴。泡状绦虫以各种大家畜为中间宿主,其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猪、牛、羊、鹿的大网膜、肝脏等处,俗称"水铃档"。31.七、泡状带绦虫泡状绦虫,体长120~300cm,顶现有26~八、中线绦虫第一宿主为地螨,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蚴,第二中间宿主为鼠、蛇类、啮齿动物、爬虫类等。在其体内发育为四盘蚴。寄生于鼠类时,则多在腹腔寄生,寄生于禽类时多在肺脏。32.八、中线绦虫32.流行病学犬体内的各种绦虫,其寄生寿命较长,可延续数年之后,同时其妊卵体节有自行爬出肛门的特性,以至极易散布虫卵,不但犬群间互相感染,同时也污染环境;当人们逗玩犬时,即有可能感染绦虫;如给犬饲喂感染绦虫蚴病的牲畜脏器或含绦虫蚴的鱼类时,均可造成犬感染绦虫病。另外,如牧羊犬有绦虫寄生则羊群极易感染某种绦虫蚴病,如多头蚴等。33.流行病学犬体内的各种绦虫,其寄生寿命较长,可延续数年之后,同症状除了偶然地排出成熟节片之外,轻度感染通常是不引人注意。重症感染时,主要呈现食欲反常(贪食、异嗜),呕吐,慢性肠卡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贫血,消瘦,容易激动或精神沉郁,有的病犬呈现假性狂犬病症状,病犬扑人,或发生痉挛或四肢麻痹。34.症状除了偶然地排出成熟节片之外,轻度感染通常是诊断用饱含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内的虫卵或卵囊和日常观察犬体情况,一般绦虫病犬在其肛门口常夹着尚未落地的绦虫妊卵体节或在排粪时排出较短的链体,均可得到确诊。35.诊断用饱含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内的虫卵或卵囊和治疗1、槟榔末,如体重30kG左右的犬给以15~20g;20kg左右为10~15g;10kg左右为7~7.5g,掺入肉、奶中服用,使用煎剂时,药量可增加3~6倍。2、氢滇酸槟榔碱,1.5~2.5mg/kg,最大量可达75mg,要使病犬停食12~20小时后给药。为了防止呕吐,应在服前15~20分钟,给予稀释的碘酊l~2滴(加入10m1水中);3、驱绦灵(氯硝柳胺)100mg/kg,对粗粒棘球绦虫病菌可投服4倍治疗量,空腹内服;氯硝柳胺哌嗪125mg/kg,内服;4、吡喹酮5~10mg/kg,口服;5、硫双二氯酚(别丁)100~200mg/kg,饲前喂给;乙酰砷胺酸槟榔碱片4mg/kg,3月龄幼犬或患热性病犬不要服用。后马托平5mg8有助于防止呕吐,灌肠可帮助排虫;6、盐酸丁萘脒眯25mg/kg,空腹12小时后服用,48小时重复;7、六氯酚15mg/kg,对细粒棘球绦虫、带绦虫有90~100%驱虫效果,10mg/kg对细粒棘球绦虫无效。用药后易产生呕吐。36.治疗1、槟榔末,如体重30kG左右的犬给以15~20g;20预防1、定期驱虫,每一年应进行4次预防性驱虫(每季度1次)。2、不喂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废弃物,特别是未经无害处理(高温煮熟)的非正常的肉食品喂犬和毛皮兽;在裂头绦虫流行地区所捕捞的鱼、虾最好不给犬生食,以免感染裂头蚴而发病;3、应用蝇毒磷、倍硫磷等药物杀灭犬舍和犬体的蚤和毛蚤;大力防鼠灭鼠。4、严禁犬类进出饲料仓库、屠宰场、站以及废料加工场所。37.预防1、定期驱虫,每一年应进行4次预防性驱虫(每季度1次)。第三节线虫病

一、弓首蛔虫病1、病原体:犬弓首蛔虫(Toxocaracanis),蛔科。头端有3个唇片:背唇,腹唇2片。中型、♀虫大(100cm);♂虫较小(60cm)尾弯。寄生小肠。38.第三节线虫病

一、弓首蛔虫病38.2、生活史直接发育虫卵(单细胞)→(10d)含第一期幼虫虫卵→第二期幼虫卵→(3-5周)感染性虫卵→(宿主肠内孵出)二期幼虫­→(经血循)移行、进行第二、三次蜕皮→第三、第4期幼虫→(经肺、气管、肠腔小肠)第五期幼虫→成虫39.2、生活史直接发育39.3.流行病学土源性,对幼犬特别有害,幼犬若感染可发生:肝炎肺炎昏厥肠道阻塞幼犬长大时,大多数寄生虫移行到肌肉中,形成囊肿。蛔虫会潜伏在那,直到幼犬长大后怀孕,蛔虫移行到胚胎的肺中。因此。实际上每条幼犬生下来就有蛔虫感染,所以必须常驱虫。虫卵需发育至感染性阶段才具有感染力40.3.流行病学40.4、致病作用:对幼年家畜危害大。幼虫移行:组织器官损伤,水肿、肺炎、死亡(虫源性肺炎)阻塞肠道:肠炎、溃疡。毒性作用:过敏症、痉挛。异位移行:在组织中形成包囊。5、症状:初期咳嗽,后期异嗜、消瘦。6、诊断:粪检,漂浮法较好,剖检。7、治疗: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拌饲料中,一次喂服。41.4、致病作用:对幼年家畜危害大。41.二、钩虫病

1、病原体:犬钩口线虫:(钩口科):寄生小肠。头弯向背面,口囊大。♂虫9-12mm;♀虫10-12mm。寄生小肠(十二指肠居多)。42.二、钩虫病

1、病原体:犬钩口线虫:(钩口科):寄生小肠。头2、生活史直接发育虫卵→第一期幼虫→第二期幼虫→第三期幼虫(披鞘幼虫)→(宿主食入)第三期幼虫(脱鞘)→第四期幼虫(小肠)→第五期幼虫→成虫此外:钩虫还可经皮肤移行到肺,进入消化道43.2、生活史直接发育43.4、症状:机械损伤,溃疡、肠炎、毒性作用。便秘腹泄交替,,异嗜、消瘦、虚脱而死。6、诊断:粪检,漂浮法较好,剖检。7、治疗:碘硝酚(二碘硝基酚)0.23mg/kg44.4、症状:机械损伤,溃疡、肠炎、毒性作用。便秘腹泄交替,,异三、犬恶丝虫病1、病原体:犬恶丝虫:(钩口科):体细长,白色。♂虫12-20mm;♀虫25-31mm。寄生于犬心脏血管内的体内寄生虫,多半寄生于犬之右心室及肺动脉。45.三、犬恶丝虫病45.2、生活史直接发育成虫(心脏)—(胎生、血循)微丝蚴—(蚊体)感染性幼虫—(蚊叮、宿主)成虫46.2、生活史直接发育46.4、症状:咳嗽、肝肿大、结节性皮肤病,胸、腹腔积水。肺心病明显,死亡5、诊断:血检、查微丝蚴。(潜伏期约4~6个月左右即可从血管中抽血检)7、治疗:盐酸二氯苯酚。8.预防:家蚊叮咬传染,减少中间宿主蚊子的与狗接触机会才是最根本47.4、症状:咳嗽、肝肿大、结节性皮肤病,胸、腹腔积水。肺心病明第四节原虫病

一、巴贝斯虫病1、病原体,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gibsoni,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的1/5,形状不一。2、生活史:在红细胞孢子内以成对出芽方式繁殖,在蜱体内繁殖观点不一致。传播者为扇头蜱(血红扇头蜱)。3、症状:发热5d,回归热;贫血,无黄疸,极度消瘦,死亡。4、病理变化:粘膜贫血,肝、肾、骨髓充血;水肿,脾肿大。5、诊断:临床+流行病学+血涂片检查。6、治疗:喹啉脲0.5mg/kg,2d预防:灭蜱48.第四节原虫病

一、巴贝斯虫病48.二、等孢球虫病

该病是广泛传播于犬、猫的一种常见肠道原虫病,幼犬特别易感,在环境卫生不良和饲养密度较大的养犬场常可发生严重流行49.二、等孢球虫病该病是广泛传播于犬、猫的一种常见肠道原虫病,裂体生殖

吞食孢子化卵囊后即被开始裂殖生殖,一般包括3个世代。

配子生殖

第三代裂殖体破裂释出裂殖子,进入另外的宿主细胞,然后变圆形成大、小配子体。

大、小配子受精后形成合子,合子在其周围形成一层壁即成为卵囊,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孢子生殖

卵囊在体外进行孢子生殖,完成孢子发育的卵囊内含有

2

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有

4

个子孢子。50.裂体生殖

吞食孢子化卵囊后即被开始裂殖生殖,一般包括裂体生殖裂体生殖配子生殖虫体包囊51.裂体生殖裂体生殖配子生殖虫体包囊51.流行病学

此病广泛传播于犬、猫,幼龄动物更易感染。被卵囊污染的笼子对本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鼠类常偷吃动物饲料,而成为散布该类球虫的来源。蝇类吞吃带卵囊的食物,其卵囊可在蝇肠管内存活很长时间,因而也可能成为传染的媒介。

52.流行病学

此病广泛传播于犬、猫,幼龄动物更易感染致病作用和症状肠上皮细胞绒毛萎缩和顶端坏死。腹泻、血粪、消瘦、贫血。犬、猫的等孢球虫主要危害幼年犬、猫常可引起死亡。成年犬、猫带虫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1-2月龄仔犬、猫感染发病率高。生长停滞、消瘦、粘膜苍白、食欲下降。粪便暗褐色不成形,有时带血丝及粘膜。重症患者,体温轻度升高,废食,排暗色有粘液腥臭稀粪,脱水,衰竭,甚至死亡。成犬呈慢性经过53.致病作用和症状肠上皮细胞绒毛萎缩和顶端坏死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死后剖检和病变中发现虫卵(体)可确诊。粪便检查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进行。但必须与肉孢子虫属、贝诺孢子虫属和刚地弓形虫的卵囊区别54.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死后剖检和病变中发现虫卵(体)可确诊。粪便治疗1、磺胺二甲嘧啶(SM2):按55mg/kg体重剂量,加甲氧苄氨嘧啶(TMP),

按10mg/kg体重每天2次口服,连用5天治疗。2、也可试用盐霉素治疗,以及用其他抗菌素防治继发感染;3、氨丙啉:110-220mg/kg,7-12d。犬症状消退和排便正常后,

仍有较长时间排出卵囊。病犬和带虫犬是主要传染源,要搞好犬舍、食槽清洁工作。保持犬窝干燥,无害化处理犬粪,及时隔离病犬。在母犬下仔前10天内饮用氨丙啉水溶液,

剂量为0.9g/1000ml水。

55.治疗1、磺胺二甲嘧啶(SM2):按55mg/kg体重剂量,加第五节外寄生虫病一、疥螨病1、病原体犬疥螨:椭圆形,大小为0.5mm,皮内寄生。猫背肛螨:比兔疥螨更小,多寄生于头面部,皮内寄生。2、流行病学:接触传播。季节性:潮湿季节和秋冬季严重。56.第五节外寄生虫病一、疥螨病56.3、症状:先嘴、鼻、脚爪,后全身各处,丘疹、水泡、痂皮、脱毛、消瘦、死亡。4、诊断:活虫检查5、防治:

伊维菌素0.2ml/kg注射57.3、症状:57.二、蠕形螨病(毛囊虫)病原体:犬蠕形螨蠕形螨科、蠕形螨属,寄生于狗猫毛囊和皮脂腺内;细长呈蠕虫状。长约为0.3mm。生活史:虫卵——幼虫(3对足)——若虫(4对足)成虫。多发于幼畜。58.二、蠕形螨病(毛囊虫)58.症状:形成皱摺、脱毛、生脓疱、痂皮、结节,一般以颜面部、四肢及腋下多见,患部皮肤发红,有散在红疹,感染后可形成脓庖,多有体臭。诊断:取结节成脓疱内容物镜检治疗:双甲脒:(特敌克、螨克、米他克、)0.05%浓度的乳剂药治、喷洒、涂搽。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危害:降低毛皮质量59.症状:形成皱摺、脱毛、生脓疱、痂皮、结节,一般以颜面部、四三、虱病

1.病原棘颚虱:颚虱科。头窄胸宽,圆锥形,触角短,刺吸式口器,吸血为生。毛虱:毛虱科):头宽胸窄,食毛、皮屑为生大小为2mm.2.发育史发育均为不全变态,虫卵(2W)—若虫(4期)—成虫,全程1个月。终生寄生、不耐高温和湿热、接触传播。离体后10天内死亡。60.三、虱病

1.病原60.3.危害:吸血、继发皮炎、应激、消瘦、脱毛;影响生长发育。3.诊断:检查虱体和虫卵,用透明胶粘贴皮毛后检查虫卵。4.防制:保持畜禽环卫、定期消毒,患畜药物喷洒或药浴(1)阿福丁(即阿维菌素,又名虫克星,国产)注射液,皮下注射。(2)5%溴氰菊酯,用常水配制成万分之三溶液,喷洒或涂擦患部。(3)双甲脒61.3.危害:61.防治驱虫:六氯乙烷,2.0毫克/公斤喂给犬、猫的鱼类应著熟或经冷冻处理,使之无害化每年冬季清理塘泥一次,经常消毒鱼塘62.防治驱虫:六氯乙烷,2.0毫克/公斤62.兔球虫病P3941、种类:Eimeria属的15种球虫:重要致病种与寄生部位: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肝脏胆管上皮细胞,致病性最强;肠艾美耳球虫E.intestinalis:小肠上皮细胞和肠腺;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空肠和回肠上皮细胞;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上皮细胞。63.兔球虫病P3941、种类:Eimeria属的15种球虫:63兔的各种球虫形态、大小、生活史特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各有异同;其共同特点是造成兔消化系统损伤,导致消化功能障碍。主要危害幼兔,幼兔感染率可高达100%;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感染兔球虫种类和强度而不同。例如:若感染最强致病种E.stiedai,死亡率可达30~70%。临床多为混合感染,是家兔饲养中必须防治的疾病之一。64.兔的各种球虫形态、大小、生活史特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各有异2、几种重要球虫卵囊形态特点和形态特点1)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stiedai)

致病力最强。卵囊较大,椭圆形,橙红色;具卵膜孔,大小为26~40×16~25μm。孢子化时间约为72h,潜隐期为6~9天。

65.2、几种重要球虫卵囊形态特点和形态特点1)斯氏艾美耳球虫(EE.stiedai未孢子化卵囊66.E.stiedai未孢子化卵囊66.2)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寄生于大肠和小肠。致病力很强,卵囊较大,卵圆形,淡黄色,卵膜孔明显,呈堤状突出于卵囊壁。大小为26.6~41.3×17.3~29.3μm。孢子化时间约为48h,潜隐期7~8天。

67.2)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寄生于大肠和小肠。致E.magna未孢子化卵囊68.E.magna未孢子化卵囊68.E.magna孢子化卵囊69.E.magna孢子化卵囊69.3)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

寄生于小肠后部、盲肠及大肠,致病力强。卵囊呈卵圆形,黄色,囊壁光滑,宽的一端有明显卵膜孔,大小为25~37×14~24μm。潜隐期约为8天。

70.3)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寄生于小肠后E.flavescens孢子化卵囊71.E.flavescens孢子化卵囊71.4)肠艾美耳球虫(E.intestinalis):

寄生于除十二指肠外的小肠,致病力较强。卵囊长梨形、窄端具卵膜孔,孢子化卵囊内有明显外残体。卵囊大小为21~36×15~21μm。孢子化时间为24~48h,潜隐期9天。

72.4)肠艾美耳球虫(E.intestinalis):寄生于除73.73.E.intestinalis孢子化卵囊74.E.intestinalis孢子化卵囊6.76.E.intestinalis裂殖子77.E.intestinalis裂殖子77.E.intestinalis裂殖体78.E.intestinalis裂殖体78.初期小配子体79.初期小配子体79.裂殖体扫描80.裂殖体扫描80.裂殖子扫描81.裂殖子扫描81.大、小配子体82.大、小配子体82.初期大配子体扫描83.初期大配子体扫描83.子孢子侵入黏膜扫描84.子孢子侵入黏膜扫描84.大量裂殖子扫描85.大量裂殖子扫描85.裂殖子侵入黏膜扫描86.裂殖子侵入黏膜扫描86.散在小配子87.散在小配子87.被破坏黏膜88.被破坏黏膜88.大、小配子体89.大、小配子体89.黏膜变短、粗90.黏膜变短、粗2.92.3、症状按球虫种类和寄生部位不同分为肠型、肝型和混合型,临床多为混合型。轻的一般不显症状。重者则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动作迟缓,伏卧不动,眼鼻分泌物增多,唾液分泌增多,口腔周围被毛潮湿,腹泻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病兔尿频或常作排尿姿势,后肢和肛门周围为粪便所污染。腹围增大,肝区触诊有痛感。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极度衰弱而死亡。病程10天至数周。病愈后生长发育不良。

93.3、症状按球虫种类和寄生部位不同分为肠型、肝型和混合型,临床4、病理变化肝球虫病:肝表面和实质有粟粒至豌豆大白色或黄白色结节,沿小胆管分布,结节内为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慢性肝球虫病,胆管周围和小叶间部分结缔组织增生,使肝萎缩,胆囊粘膜卡他性炎症,胆汁浓稠。肠球虫病变主要在肠道,肠血管充血,十二指肠扩张、肥厚、粘膜充血并有溢血点;慢性病例肠粘膜淡灰色,其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并有散在脓性、坏死性病灶。94.4、病理变化肝球虫病:肝表面和实质有粟粒至豌豆大白色或黄白色5、流行特点流行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流行与卫生状况密切相关;营养不良,兔舍卫生条件恶劣是促成本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发病季节多在春暖多雨时期。各品种家兔均易感,断奶后至3月龄的幼兔感染最为严重;成年兔多为带虫者,成为重要传染源。感染途径:经口食入孢子化卵囊。饲养员、工具、苍蝇等也可机械搬运球虫卵囊而传播本病。各种兔易感;幼兔发病、死亡较高;分为肠型、肝型和混合型。95.5、流行特点流行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均有发生。95.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及剖检结果可作初步诊断。在粪便中发现大量卵囊或病灶中检出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球虫即可确诊。96.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及剖检结果可作初步诊断。在7、治疗(1)磺胺六甲氧嘧啶(SMM)按0.1%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3~5天,隔1周再用一个疗程。(2)磺胺二甲基嘧啶(SM2)与三甲氧苄氨嘧啶(TMP),按5:1混合后,0.02%浓度混入饲料中,连用3~5天,停1周后,再用一个疗程。(3)100mg/kg克球粉(Clopidol)和8.35mg/kg的苄喹硫酯(Methylbenzoquate)合剂,混饲效果好。(4)氯苯胍(Robenidine),按30mg/kg体重混合,连用5天,隔3天再用1次。(5)杀球灵(Diclazuril),按1mg/L混入饲料,连用1~2个月,可预防兔球虫病。(6)莫能菌素(Monensin),40mg/L混饲,连用1~2个月,可预防兔球虫病。(7)盐霉素(Salinomycin)按50mg/L混饲,连用1~2个月,可预防兔球虫病。

97.7、治疗(1)磺胺六甲氧嘧啶(SMM)按0.1%浓度混入饲料8、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病兔应立即隔离;引进兔先隔离,幼兔与成兔分笼饲养,兔舍保持清洁、干燥。兔笼等用具可用开水、蒸气或火焰消毒;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及时清扫兔粪;兔舍建在干燥、通风、向阳处。注意工作人员卫生,消灭兔场内鼠类及蝇类;流行季节断奶仔兔可在饲料中拌药预防。98.8、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98.第五章狗猫兔寄生虫病第一节吸虫病第二节绦虫病第三节线虫病第四节原虫病第五节蜱螨昆虫病99.第五章狗猫兔寄生虫病第一节吸虫病1.第一节吸虫病一、后睾吸虫病1.病原体(1)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隶属后睾科,枝睾属。形态:体小扁平叶状,前端稍尖,睾丸2个分枝状,前后列于后部。终宿主:人、猪、狗、猫、鼠、貂。部位:胆管,胆囊。(2)猫后睾吸虫:隶属后睾科,后睾属。虫体大小为7-10mm,两枚睾丸分叶,排泄囊弯曲呈“S”形。

100.第一节吸虫病一、后睾吸虫病2.华枝睾吸虫睾丸分枝,前后纵列卵巢分叶,位于睾丸之前睾丸与卵巢有一大受精囊,呈椭圆状。101.华枝睾吸虫睾丸分枝,前后纵列3.猫后睾吸虫形态虫体长7-12mm,宽2-3mm,新鲜时呈淡红色体表光滑,食道短,两盲肠末端几乎达虫体后部睾丸分叶,排泄囊从它们中间通过,无雄茎囊和前列腺,有一不太发达的射精管。卵巢小,位于虫体后1/3起始处,卵黄腺占据虫体1/3部的两侧边处,子宫袢不延伸到卵巢后。102.猫后睾吸虫形态虫体长7-12mm,宽2-3mm,新鲜时呈淡红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虫卵(毛蚴)—→(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等40d)胞蚴—→母、子雷蚴—→尾蚴—→(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鲤科鱼为主(30d)囊蚴—→成虫猫后睾吸虫:虫卵(毛蚴)—→(第一中间宿主豆螺等)胞蚴—→母、子雷蚴—→尾蚴—→(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鲤科鱼为主囊蚴—→成虫103.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5.流行病学

猫、狗感染率高于人鱼作第二中间宿主带入病原不吃生鱼,不喂生鱼104.流行病学

猫、狗感染率高于人6.致病作用(1)机械刺激引起胆管炎。(2)阻塞胆管,造成黄疸。(3)肝脏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萎缩—→肝硬化。(4)毒性作用,贫血、水肿症状消化不良,食欲差,下痢;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肝脂肪变性,肝硬化等。105.致病作用7.治疗

(1)丙酸哌嗪:50-60mg/kg,1天1次,5天一疗程。(2)吡喹酮:50mg/kg(3)丙硫咪唑:75mg/kg。(4)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106.治疗

(1)丙酸哌嗪:50-60mg/kg,1天1次,5二、并殖吸虫病并殖科并殖属吸虫。人医上称地方性咯血病。寄生于犬、猫、豹、人的肺组织内。最常见的种为卫氏并殖吸虫。主要流行于浙江、台湾和东北地区。107.二、并殖吸虫病并殖科并殖属吸虫。人医上称地方性咯血病。寄生于病原形态虫体腹面扁平,背面隆起,红褐色,很象半粒赤豆。体表具小棘,口腹吸盘大小略相同。睾丸分枝,并列于虫体后1/3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右侧,分5-6叶,形如指状108.病原形态虫体腹面扁平,背面隆起,红褐色,很象半粒赤豆。10.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石蟹、湖蟹。成虫产卵→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囊蚴]→终末宿主感染。囊蚴在小肠里破囊而出,穿过肠壁、腹膜、膈肌与肺膜一直到肺脏,然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主要寄生于肺组织所形成的虫囊内。虫囊与气管相通,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109.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石蟹病理变化、诊断病理变化:虫体包囊呈暗红色或灰白色,有小指头大,突出于肺表面。肺组织中的虫卵形成下结节。诊断:检查病犬的唾液、痰液及粪便可检出虫卵得以确诊。此外还可以应用皮内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及X光等进行辅助性检查。

110.病理变化、诊断病理变化:虫体包囊呈暗红色或灰白色,有小指头大治疗

(1)吡喹酮:10mg/kg,一次给药(2)硫双二氯酚200mg/kg,经口给药(3)磺胺类药物(4)4%氯化土根碱:1ml,静脉注射111.治疗

13.三、棘口吸虫

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iaponicus

Tanabe,1926)棘口科棘口属,寄生于犬的小肠,南方各省较为普遍。在福建与广东有局部的流行。

112.三、棘口吸虫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ia病原日本棘隙吸虫成虫大小为1.16~1.76×0.33~0.50mm,头棘24枚。虫卵大小为109.85×67.65µm113.病原日本棘隙吸虫成虫大小为1.16~1.76×0.33~0生活史虫卵在水中经发育,孵出毛蚴。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入后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期发育为尾蚴。尾蚴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软体动物,蝌蚪或鱼类)形成囊蚴,也可不逸出就在原宿主体内形成囊蚴。麦穗鱼的感染率最高(80.70%)感染度也最高,最多者达3752个囊蚴/条鱼,成虫寄生在小肠。114.生活史虫卵在水中经发育,孵出毛蚴。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致病作用

和症状肠卡他性炎症和浅表粘膜上皮脱落、充血与炎症细胞浸润。人体轻度感染常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有乏力、头昏、头痛、食欲不良、腹痛、肠鸣、腹泻、大便带血和粘液等胃肠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有厌食、下肢浮肿、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甚至合并其他疾病而死亡。115.致病作用和症状肠卡他性炎症和浅表粘膜上皮脱落、充血与炎症细治疗硫双二氯酚吡喹酮116.治疗硫双二氯酚18.第二节绦虫病

一、迭宫绦虫病原孟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mansoni):双槽头科、迭宫属。虫体长75cm。宽节双叶槽绦虫:虫体长10m。寄生小肠117.第二节绦虫病

一、迭宫绦虫、生活史:虫卵→钩毛蚴→(剑水蚤)原尾蚴→(鱼、蛙、蛇、鸟、猪、兽、人)裂头蚴→(犬猫、终宿主)成虫3、治疗:氯硝柳胺、吡喹酮、别丁等。119.2、生活史:虫卵→钩毛蚴→(剑水蚤)原尾蚴→(鱼、蛙、蛇、鸟生活史120.生活史22.二、复孔绦虫病

1、病原体:犬复孔绦虫:囊宫科,复孔属。虫体长80cm,体节黄瓜状,"瓜实绦虫"。寄生小肠瓜实绦虫的节片有如蠕动的米粒,会使狗的肛门发痒,并使狗沿着地面(急走)(垂着尾巴行进)121.二、复孔绦虫病

1、病原体:23.成虫为小型绦虫,长10~15cm,宽0.3~0.4cm,约有200个节片。头节近似菱形,横径约0.4mm,头节上有四个吸盘及可以缩回的顶突,其上有3~4排小钩。每节具有两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两侧。子宫分离为单个的卵囊,每个卵囊内含有20个以上的虫卵。虫卵的直径约40~50um。122.成虫为小型绦虫,长10~15cm,宽0.3~123.25.2、生活史:虫卵(六钩蚴)→(蚤18d)似囊尾蚴→犬猫终宿主21d)成虫3、治疗:氯硝柳胺、吡喹酮、别丁等。124.2、生活史:虫卵(六钩蚴)→(蚤18d)似囊尾蚴→犬猫终宿三、细粒棘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为棘球幼,主要寄生于草食兽等动物的肝和肺中;成虫寄生于犬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前端,于6~8周后达到成熟。125.三、细粒棘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为棘球幼,主要寄生于草食兽等四、多头绦虫生活史其幼虫为脑多头蚴,寄生于绵羊的脑中,有时寄生于脊髓中,偶见于其它草食兽。犬吞食了含多头蚴的脑脊髓,多头蚴在犬消化道内经消化液的作用,经壁溶解,原头蚴附着在小肠壁上逐渐发育,经41~73天成熟,即可见孕节片排出。多头蚴上的每个原头蚴均可发育成一条绦虫。126.四、多头绦虫生活史28.五、连节绦虫其幼虫连续多头蚴存在于野兔、家兔、松鼠等啮齿动物的皮下、肌肉间及各种脏器内,形成小儿拳大的包囊,其中含有多数头节。犬吞食了含有连续多头蚴的兔或松鼠等中间宿主,连续多头蚴便在犬的小肠内而发育成为成虫。127.五、连节绦虫其幼虫连续多头蚴存在于野兔、家兔、松鼠等啮齿动物六、豆状绦虫豆状绦虫以野兔、家兔等啮齿动物为中间宿主,其幼虫为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肝脏、网膜、肠系膜等处,呈葡萄状。野兔是由于食入被其粪便传染的植物而感染的。128.六、豆状绦虫30.七、泡状带绦虫泡状绦虫,体长120~300cm,顶现有26~44个钩排成两列;前部的节片宽而短,向后逐渐加长,孕节长大于宽,孕节子宫每侧有5~10个粗大分枝,每校又有小分枝,其间全部被虫卵充满,虫卵大小为38~39μm,内含六钩蚴。泡状绦虫以各种大家畜为中间宿主,其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猪、牛、羊、鹿的大网膜、肝脏等处,俗称"水铃档"。129.七、泡状带绦虫泡状绦虫,体长120~300cm,顶现有26~八、中线绦虫第一宿主为地螨,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蚴,第二中间宿主为鼠、蛇类、啮齿动物、爬虫类等。在其体内发育为四盘蚴。寄生于鼠类时,则多在腹腔寄生,寄生于禽类时多在肺脏。130.八、中线绦虫32.流行病学犬体内的各种绦虫,其寄生寿命较长,可延续数年之后,同时其妊卵体节有自行爬出肛门的特性,以至极易散布虫卵,不但犬群间互相感染,同时也污染环境;当人们逗玩犬时,即有可能感染绦虫;如给犬饲喂感染绦虫蚴病的牲畜脏器或含绦虫蚴的鱼类时,均可造成犬感染绦虫病。另外,如牧羊犬有绦虫寄生则羊群极易感染某种绦虫蚴病,如多头蚴等。131.流行病学犬体内的各种绦虫,其寄生寿命较长,可延续数年之后,同症状除了偶然地排出成熟节片之外,轻度感染通常是不引人注意。重症感染时,主要呈现食欲反常(贪食、异嗜),呕吐,慢性肠卡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贫血,消瘦,容易激动或精神沉郁,有的病犬呈现假性狂犬病症状,病犬扑人,或发生痉挛或四肢麻痹。132.症状除了偶然地排出成熟节片之外,轻度感染通常是诊断用饱含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内的虫卵或卵囊和日常观察犬体情况,一般绦虫病犬在其肛门口常夹着尚未落地的绦虫妊卵体节或在排粪时排出较短的链体,均可得到确诊。133.诊断用饱含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内的虫卵或卵囊和治疗1、槟榔末,如体重30kG左右的犬给以15~20g;20kg左右为10~15g;10kg左右为7~7.5g,掺入肉、奶中服用,使用煎剂时,药量可增加3~6倍。2、氢滇酸槟榔碱,1.5~2.5mg/kg,最大量可达75mg,要使病犬停食12~20小时后给药。为了防止呕吐,应在服前15~20分钟,给予稀释的碘酊l~2滴(加入10m1水中);3、驱绦灵(氯硝柳胺)100mg/kg,对粗粒棘球绦虫病菌可投服4倍治疗量,空腹内服;氯硝柳胺哌嗪125mg/kg,内服;4、吡喹酮5~10mg/kg,口服;5、硫双二氯酚(别丁)100~200mg/kg,饲前喂给;乙酰砷胺酸槟榔碱片4mg/kg,3月龄幼犬或患热性病犬不要服用。后马托平5mg8有助于防止呕吐,灌肠可帮助排虫;6、盐酸丁萘脒眯25mg/kg,空腹12小时后服用,48小时重复;7、六氯酚15mg/kg,对细粒棘球绦虫、带绦虫有90~100%驱虫效果,10mg/kg对细粒棘球绦虫无效。用药后易产生呕吐。134.治疗1、槟榔末,如体重30kG左右的犬给以15~20g;20预防1、定期驱虫,每一年应进行4次预防性驱虫(每季度1次)。2、不喂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废弃物,特别是未经无害处理(高温煮熟)的非正常的肉食品喂犬和毛皮兽;在裂头绦虫流行地区所捕捞的鱼、虾最好不给犬生食,以免感染裂头蚴而发病;3、应用蝇毒磷、倍硫磷等药物杀灭犬舍和犬体的蚤和毛蚤;大力防鼠灭鼠。4、严禁犬类进出饲料仓库、屠宰场、站以及废料加工场所。135.预防1、定期驱虫,每一年应进行4次预防性驱虫(每季度1次)。第三节线虫病

一、弓首蛔虫病1、病原体:犬弓首蛔虫(Toxocaracanis),蛔科。头端有3个唇片:背唇,腹唇2片。中型、♀虫大(100cm);♂虫较小(60cm)尾弯。寄生小肠。136.第三节线虫病

一、弓首蛔虫病38.2、生活史直接发育虫卵(单细胞)→(10d)含第一期幼虫虫卵→第二期幼虫卵→(3-5周)感染性虫卵→(宿主肠内孵出)二期幼虫­→(经血循)移行、进行第二、三次蜕皮→第三、第4期幼虫→(经肺、气管、肠腔小肠)第五期幼虫→成虫137.2、生活史直接发育39.3.流行病学土源性,对幼犬特别有害,幼犬若感染可发生:肝炎肺炎昏厥肠道阻塞幼犬长大时,大多数寄生虫移行到肌肉中,形成囊肿。蛔虫会潜伏在那,直到幼犬长大后怀孕,蛔虫移行到胚胎的肺中。因此。实际上每条幼犬生下来就有蛔虫感染,所以必须常驱虫。虫卵需发育至感染性阶段才具有感染力138.3.流行病学40.4、致病作用:对幼年家畜危害大。幼虫移行:组织器官损伤,水肿、肺炎、死亡(虫源性肺炎)阻塞肠道:肠炎、溃疡。毒性作用:过敏症、痉挛。异位移行:在组织中形成包囊。5、症状:初期咳嗽,后期异嗜、消瘦。6、诊断:粪检,漂浮法较好,剖检。7、治疗: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拌饲料中,一次喂服。139.4、致病作用:对幼年家畜危害大。41.二、钩虫病

1、病原体:犬钩口线虫:(钩口科):寄生小肠。头弯向背面,口囊大。♂虫9-12mm;♀虫10-12mm。寄生小肠(十二指肠居多)。140.二、钩虫病

1、病原体:犬钩口线虫:(钩口科):寄生小肠。头2、生活史直接发育虫卵→第一期幼虫→第二期幼虫→第三期幼虫(披鞘幼虫)→(宿主食入)第三期幼虫(脱鞘)→第四期幼虫(小肠)→第五期幼虫→成虫此外:钩虫还可经皮肤移行到肺,进入消化道141.2、生活史直接发育43.4、症状:机械损伤,溃疡、肠炎、毒性作用。便秘腹泄交替,,异嗜、消瘦、虚脱而死。6、诊断:粪检,漂浮法较好,剖检。7、治疗:碘硝酚(二碘硝基酚)0.23mg/kg142.4、症状:机械损伤,溃疡、肠炎、毒性作用。便秘腹泄交替,,异三、犬恶丝虫病1、病原体:犬恶丝虫:(钩口科):体细长,白色。♂虫12-20mm;♀虫25-31mm。寄生于犬心脏血管内的体内寄生虫,多半寄生于犬之右心室及肺动脉。143.三、犬恶丝虫病45.2、生活史直接发育成虫(心脏)—(胎生、血循)微丝蚴—(蚊体)感染性幼虫—(蚊叮、宿主)成虫144.2、生活史直接发育46.4、症状:咳嗽、肝肿大、结节性皮肤病,胸、腹腔积水。肺心病明显,死亡5、诊断:血检、查微丝蚴。(潜伏期约4~6个月左右即可从血管中抽血检)7、治疗:盐酸二氯苯酚。8.预防:家蚊叮咬传染,减少中间宿主蚊子的与狗接触机会才是最根本145.4、症状:咳嗽、肝肿大、结节性皮肤病,胸、腹腔积水。肺心病明第四节原虫病

一、巴贝斯虫病1、病原体,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gibsoni,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的1/5,形状不一。2、生活史:在红细胞孢子内以成对出芽方式繁殖,在蜱体内繁殖观点不一致。传播者为扇头蜱(血红扇头蜱)。3、症状:发热5d,回归热;贫血,无黄疸,极度消瘦,死亡。4、病理变化:粘膜贫血,肝、肾、骨髓充血;水肿,脾肿大。5、诊断:临床+流行病学+血涂片检查。6、治疗:喹啉脲0.5mg/kg,2d预防:灭蜱146.第四节原虫病

一、巴贝斯虫病48.二、等孢球虫病

该病是广泛传播于犬、猫的一种常见肠道原虫病,幼犬特别易感,在环境卫生不良和饲养密度较大的养犬场常可发生严重流行147.二、等孢球虫病该病是广泛传播于犬、猫的一种常见肠道原虫病,裂体生殖

吞食孢子化卵囊后即被开始裂殖生殖,一般包括3个世代。

配子生殖

第三代裂殖体破裂释出裂殖子,进入另外的宿主细胞,然后变圆形成大、小配子体。

大、小配子受精后形成合子,合子在其周围形成一层壁即成为卵囊,并随粪便排出体外。

孢子生殖

卵囊在体外进行孢子生殖,完成孢子发育的卵囊内含有

2

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有

4

个子孢子。148.裂体生殖

吞食孢子化卵囊后即被开始裂殖生殖,一般包括裂体生殖裂体生殖配子生殖虫体包囊149.裂体生殖裂体生殖配子生殖虫体包囊51.流行病学

此病广泛传播于犬、猫,幼龄动物更易感染。被卵囊污染的笼子对本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鼠类常偷吃动物饲料,而成为散布该类球虫的来源。蝇类吞吃带卵囊的食物,其卵囊可在蝇肠管内存活很长时间,因而也可能成为传染的媒介。

150.流行病学

此病广泛传播于犬、猫,幼龄动物更易感染致病作用和症状肠上皮细胞绒毛萎缩和顶端坏死。腹泻、血粪、消瘦、贫血。犬、猫的等孢球虫主要危害幼年犬、猫常可引起死亡。成年犬、猫带虫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1-2月龄仔犬、猫感染发病率高。生长停滞、消瘦、粘膜苍白、食欲下降。粪便暗褐色不成形,有时带血丝及粘膜。重症患者,体温轻度升高,废食,排暗色有粘液腥臭稀粪,脱水,衰竭,甚至死亡。成犬呈慢性经过151.致病作用和症状肠上皮细胞绒毛萎缩和顶端坏死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死后剖检和病变中发现虫卵(体)可确诊。粪便检查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进行。但必须与肉孢子虫属、贝诺孢子虫属和刚地弓形虫的卵囊区别152.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死后剖检和病变中发现虫卵(体)可确诊。粪便治疗1、磺胺二甲嘧啶(SM2):按55mg/kg体重剂量,加甲氧苄氨嘧啶(TMP),

按10mg/kg体重每天2次口服,连用5天治疗。2、也可试用盐霉素治疗,以及用其他抗菌素防治继发感染;3、氨丙啉:110-220mg/kg,7-12d。犬症状消退和排便正常后,

仍有较长时间排出卵囊。病犬和带虫犬是主要传染源,要搞好犬舍、食槽清洁工作。保持犬窝干燥,无害化处理犬粪,及时隔离病犬。在母犬下仔前10天内饮用氨丙啉水溶液,

剂量为0.9g/1000ml水。

153.治疗1、磺胺二甲嘧啶(SM2):按55mg/kg体重剂量,加第五节外寄生虫病一、疥螨病1、病原体犬疥螨:椭圆形,大小为0.5mm,皮内寄生。猫背肛螨:比兔疥螨更小,多寄生于头面部,皮内寄生。2、流行病学:接触传播。季节性:潮湿季节和秋冬季严重。154.第五节外寄生虫病一、疥螨病56.3、症状:先嘴、鼻、脚爪,后全身各处,丘疹、水泡、痂皮、脱毛、消瘦、死亡。4、诊断:活虫检查5、防治:

伊维菌素0.2ml/kg注射155.3、症状:57.二、蠕形螨病(毛囊虫)病原体:犬蠕形螨蠕形螨科、蠕形螨属,寄生于狗猫毛囊和皮脂腺内;细长呈蠕虫状。长约为0.3mm。生活史:虫卵——幼虫(3对足)——若虫(4对足)成虫。多发于幼畜。156.二、蠕形螨病(毛囊虫)58.症状:形成皱摺、脱毛、生脓疱、痂皮、结节,一般以颜面部、四肢及腋下多见,患部皮肤发红,有散在红疹,感染后可形成脓庖,多有体臭。诊断:取结节成脓疱内容物镜检治疗:双甲脒:(特敌克、螨克、米他克、)0.05%浓度的乳剂药治、喷洒、涂搽。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危害:降低毛皮质量157.症状:形成皱摺、脱毛、生脓疱、痂皮、结节,一般以颜面部、四三、虱病

1.病原棘颚虱:颚虱科。头窄胸宽,圆锥形,触角短,刺吸式口器,吸血为生。毛虱:毛虱科):头宽胸窄,食毛、皮屑为生大小为2mm.2.发育史发育均为不全变态,虫卵(2W)—若虫(4期)—成虫,全程1个月。终生寄生、不耐高温和湿热、接触传播。离体后10天内死亡。158.三、虱病

1.病原60.3.危害:吸血、继发皮炎、应激、消瘦、脱毛;影响生长发育。3.诊断:检查虱体和虫卵,用透明胶粘贴皮毛后检查虫卵。4.防制:保持畜禽环卫、定期消毒,患畜药物喷洒或药浴(1)阿福丁(即阿维菌素,又名虫克星,国产)注射液,皮下注射。(2)5%溴氰菊酯,用常水配制成万分之三溶液,喷洒或涂擦患部。(3)双甲脒159.3.危害:61.防治驱虫:六氯乙烷,2.0毫克/公斤喂给犬、猫的鱼类应著熟或经冷冻处理,使之无害化每年冬季清理塘泥一次,经常消毒鱼塘160.防治驱虫:六氯乙烷,2.0毫克/公斤62.兔球虫病P3941、种类:Eimeria属的15种球虫:重要致病种与寄生部位: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肝脏胆管上皮细胞,致病性最强;肠艾美耳球虫E.intestinalis:小肠上皮细胞和肠腺;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空肠和回肠上皮细胞;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上皮细胞。161.兔球虫病P3941、种类:Eimeria属的15种球虫:63兔的各种球虫形态、大小、生活史特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各有异同;其共同特点是造成兔消化系统损伤,导致消化功能障碍。主要危害幼兔,幼兔感染率可高达100%;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感染兔球虫种类和强度而不同。例如:若感染最强致病种E.stiedai,死亡率可达30~70%。临床多为混合感染,是家兔饲养中必须防治的疾病之一。162.兔的各种球虫形态、大小、生活史特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各有异2、几种重要球虫卵囊形态特点和形态特点1)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stiedai)

致病力最强。卵囊较大,椭圆形,橙红色;具卵膜孔,大小为26~40×16~25μm。孢子化时间约为72h,潜隐期为6~9天。

163.2、几种重要球虫卵囊形态特点和形态特点1)斯氏艾美耳球虫(EE.stiedai未孢子化卵囊164.E.stiedai未孢子化卵囊66.2)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寄生于大肠和小肠。致病力很强,卵囊较大,卵圆形,淡黄色,卵膜孔明显,呈堤状突出于卵囊壁。大小为26.6~41.3×17.3~29.3μm。孢子化时间约为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