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一)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第一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解读1[简答题]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理解。参考解析:地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地理学习,既能学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又能获得观察观测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信息获取技能。这些知识技能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能为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并且能够提高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2)学会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学科内在逻辑融合后,特有的、间接反映地理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学会地理思维,不仅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而且能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包括: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处理与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领会地理信息的含义并表达出来的能力;把地理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部分,以理解其结构的能力:在新的情境下灵活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能力;对有关决策进行评价,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佳选择的能力等。(4)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地理知识涉及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通过地理学习,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以及自身内在美的气质。2[简答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其中综合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简述你对该学科综合性的理解。参考解析:(1)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是由地理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地理学研究空间系统在于揭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于认识其整体性。这就涉及到地理学的一个关键特征——综合性。从研究对象来看,地理学研究范围极其宽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从学科跨度来看,地理学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学科体系交叉的产物,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2)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是由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决定的。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发展趋势来看,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更为突出。例如,全球变化及其区域相关研究,研究学科涉及大气、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理解和把握这种分异和组织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价值;此外,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信息科学等交叉和整合的产物,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简答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如何理解地理课程的区域性特点?为了突出这个特点,应采用哪些措施?参考解析:地理科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地域性十分显著。地理事物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指地理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如果没有区域间的差异刺激和吸引人们去探索自己生活的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未知世界,那么地理学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现代地理学已经将区域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只局限于认识世界,而且直接参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诸如自然地理学中的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土地规划、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等,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规划、城市规划等,都为生产建设做出了贡献。突出地理学科“区域性”特点,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I)重视使用地图,培养区域空间感知能力;(2)突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提升区域特征的把握能力;(3)重视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区域感知能力。4[简答题]请简述地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参考解析:地理课程目标是教育部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对地理教育提出的总要求,对地理教学提出的基本规范,是全国各地中学地理教学都应遵循的统一标准。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既是地理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地理教学的归宿或者说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它是教师在课程目标要求下依据课程内容“标准”,详细定义、描述的课时结束时的预期教学效果,这种预期效果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结束后的表现反映出来的。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也就是对地理教学活动后学生应该发展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所进行的表达。5[简答题]简述当前地理教学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参考解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地理课程内容的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的科研成就、新的技术、新的研究思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①地理教材趋于多样化“一纲多本”的模式促使教科书的多样性、内容体系结构的多样性。例如:人教版、星球版、北师大版等。②课程内容不再拘泥于地理教科书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课外资源:例如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来自时事新闻、来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资源。同时教师还会略去一些教科书中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内容。③课程内容融入开放式论题。现在的地理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固定结论的知识。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故宫门票价格的问题。目的不是得出权威结论,而是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明辨相关的地理问题。④教学中的案例素材可以是多样化的。陈旧的案例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实时的案例更新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6[简答题]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设计思路中“以区域地理为主的课程内容定位”的理解。参考解析: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知识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区域地理的知识是初中系统地理知识的重要落脚点,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这也为以后的地理教学做下铺垫。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①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古老核心,目前仍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②区域地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③以区域地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7[简答题]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理解。参考解析: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况,应着重评价学生:(1)是否具有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是否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具有好奇心;(2)是否积极主动地与同伴配合参与探究活动,是否在探究过程中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大胆质疑;(3)是否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乐于听取同伴的建议,修正、发展自己的观点;(4)是否关注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5)是否形成初步的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6)是否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7)是否形成有关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以及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8[简答题]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意义。参考解析:(1)有利于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地理学科具有科学的、文化的、生活的诸多价值。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建立一种对地理学习的需求感与内驱力。(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因。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联系生活现象学习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9[简答题]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参考解析:(1)要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来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2)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地图教学法、“模拟旅游”教学法、学科联系教学法等。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更适应教学的方法。(3)由于当今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学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10[简答题]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评价学生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情况”的内容。参考解析:在评价学生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时,应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地理实验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进行评价。例如,要检测学生“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达成度,教师可先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让学生根据地图选出几个代表性的区域并举出实例,说明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具体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究:①如何选择代表性区域;②从哪些方面对所选区域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以上探究活动可以评价学生“地理比较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为此应当观察学生是否能有效利用地图,是否有条理、有步骤、认真细致地观察地图;要判断学生所选择的比较地域和确定的比较项目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上述的观察与判断,可以对学生地理观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水平做出相应的评价。11[简答题]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内容。参考解析: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各种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电子资源,如地理文字资料、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动画、地理书刊、电子教案等。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分析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12[简答题]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参考解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重点。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②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③有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思考一些新奇的问题,如“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等问题,十分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④引导学生调查研究身边的地理现象。学生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培养了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⑤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上,地理教师要利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参观调查、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13[简答题]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评价建议”,简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参考解析: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况,应着重评价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具有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是否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具有好奇心。(2)是否积极主动地与同伴配合参与探究活动,是否在探究过程中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大胆质疑。(3)是否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乐于听取同伴的建议,修正、发展自己的观点。(4)是否关注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5)是否形成初步的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6)是否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7)是否形成有关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以及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14[简答题]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参考解析:(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15[简答题]简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评价的实施”的内容。参考解析: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议对学生的答问、演讲、绘图、读图与分析、观察与观测、调查、制作等各种活动都进行评价,使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由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因而评价应采取多种方法。要重视多元评价,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部分内容或部分项目的评价。地理学习评价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第二节地理教学实施1[简答题]简述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参考解析: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和运用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建构。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程序是:(1)确定主题。给学生提供需要调查、探究的问题范围及所要使用的方法。(2)制订方案。引导学生确定调查、探究中的困难,并把困难转化为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3)收集资料。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4)提出假设。根据资料分析提出假设,科学探究,验证假设。(5)得出结论。学生初步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一致结论。(6)迁移运用。教师提供新的课题,要求学生运用结论进行评价或做出新的探究。2[简答题]简述观察评价法运用的要点。参考解析:对于观察评价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确保观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进行,尽可能不要被观察对象察觉,防止学生有意迎合教师的需要使评价信息失真。(2)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如制订观察计划和提纲等。(3)确定观察目的和项目。(4)客观、真实、全面、具体地做好观察记录。3[简答题]简述你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的理解。参考解析: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载体,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利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来观察不同地区某一方面的地理特征,也可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有关地域文化、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数据、文字、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取舍、整理、归纳,按照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制作成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4[简答题]画出农业区位因素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参考解析:(1)农业区位因素示意图:
(2)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①边讲边画使死图变活。②辅助原图化解难点。③更新原图突出重点。④化文为图变抽象为具体。总之,地理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很大的。地理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简图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的习惯。这对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简答题]绘制非洲轮廓图,填绘主要气候类型,标出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并简述利用此图讲解非洲气候特点的教学过程要点。参考解析:教学过程要点:(1)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赤道横跨大陆中部,气温高,干燥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2)非洲的气候类型呈明显的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大致对称,自赤道向两侧依次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3)北非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分布在北回归线两侧;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4)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6[简答题]绘制全球五带划分示意图,说明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参考解析:上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如下。(1)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全球五带划分以文字形式呈现往往会显得纷杂凌乱,不容易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象的概念,而教师通过讲课时在黑板上画出来的示意图呈现相关知识点,则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五带的形成原因、界线、名称都可以通过示意图得到呈现。这样重点突出、区别明显,使学生一目了然。(2)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的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记忆,还要求学生理解相应内容。在本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黑板简图,边讲边画,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画法,自己进行练习。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结合简图,突出重点,且较为形象,有利于学生记忆。(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示意图可以将全球温度带分布的相关知识点鲜明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可以激发其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7[简答题]绘制六大板块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示意图,并简要说明运用该图进行讲解的教学要点。参考解析:教学要点:①地球表层的岩石由若干板块构成。②板块特征(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③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④板块边界类型与地形特征等。⑤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8[简答题](1)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2)请说明运用此图进行教学的教学要点及意义。参考解析:(1)(2)教学要点:①地球公转的概念和方向。②二分二至日的时间,以及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③地球近日点与远日点的位置。教学意义:①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化难为易。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简单明了,可简化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地球公转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②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地球公转示意图直观形象,使学生耳目一新,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强化记忆,培养技能。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示意图可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记忆。同时,示意图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语言,节省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绘图的地理技能。9[简答题](1)绘制太阳系构成示意图(要求:按距离太阳的远近注明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带)。(2)说明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参考解析:(1)(2)教学作用:①简单易行,突出要点。太阳系构成示意图能用简单的笔画将太阳系的构成清晰地勾勒出来,并将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明确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系的构成。②化难为易,便于理解。运用太阳系构成示意图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也可以使学生从复杂的地理事物中抓住事物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现象也可以借助板图、板画演示,化难为易。③强化记忆,培养技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边讲边绘制示意图,可以使静止的图动起来,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生动化,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强化学生记忆。10[简答题]阅读以下常见的“合作学习”镜头,分析总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的问题。镜头一:“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课题中,教师宣布:“前后桌同学4人一组,讨论一下亚洲被哪些大洲、大洋包围?”镜头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题中,教师按教室8列座位,每2列合并,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即青藏地区组、北方地区组、南方地区组、西北地区组,要求每组讨论研究区域的范围与典型特征。镜头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课题中,有3次小组合作讨论,酷爱地理的甲男孩承包了所有的学习任务,而其他同学则比较消极。甲男孩总是代表本组汇报成果,总能够为本组赢得满分。对此,其他小组成员非常不满,说:“为什么总是他回答?”镜头四:在一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公开课上,全班50名同学,被分成了8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课桌拼合在一起。每小组激烈辩论的声浪此起彼伏,教师微笑着闲庭信步,静观学生的表演。参考解析:以上四种现象都是形似而神非的“假合作”,实际上反映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误区,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类问题。一是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伴而生,应该是在每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研讨与探究,达到新知识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镜头一”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浅显易懂,亚洲周围大洲、大洋的名称只要读图即可说出,无需小组研讨解决问题,这样做反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二是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当。“镜头二”中的班级有48人,座位是传统的“秧田式”排列。每个小组12人,从前往后分坐6排。如此分组,前后同学相距甚远,根本无法进行交流讨论。所以,讨论只是冠以“合作”的名义,实际上还是自主式思考。三是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不平等。由于个体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表现欲望等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学习能力与效率会出现分异现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个体不平衡的问题,例如,“镜头三”中的甲男孩就成为同伴中的“小权威”,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被忽视,甚至成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这也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四是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管理粗放。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脱离教师的自由学习,同学间不是吵闹一团的盲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序互动。“镜头四”是合作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它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作用。可能会使学习内容偏离课堂目标,并且容易造成自由散漫的课堂风气,反而有悖于合作学习的人文追求。11[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该学生回答得不完整。这时,老师让学生站在那里,老师又找另一个学生回答,可是第二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整(即还没有答出老师头脑中预设的问题答案),第二个学生也被冷落在那里,老师又挑第三个学生继续回答这个问题……材料二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不完整时,老师把该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书写在黑板上,确定他回答不上其他问题时,请该学生坐下,然后再找其他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直到老师认为回答正确了。材料三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不完整时,老师把该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写在黑板上,然后给他一定的时间,给他一定的提示,鼓励他大胆地想,争取把问题回答全面。如果实在回答不全,就鼓励他请一个同学帮助,等到完成这个问题以后,再请第一个同学叙述一遍。材料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各小组讨论,形成“答案”,之后,一个小组汇报答案(老师边听边记录在黑板上),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并请另外的同学解释说明答案的形成原因。教师最后总结。问题:(1)激励性策略是课堂学习评价的基本策略之一,其目的是激发与鼓励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据此请分析评价上述课堂学习过程。(2)根据材料总结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性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课程学习效果。参考解析:(1)材料一中,老师显然没有尊重学生,没有珍惜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材料二中,教师没有“罚站”现象,但是,教师没有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材料三中,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即使一个学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那么,教师也给足了学生面子,让学生自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并最终也让这个学生学会思考,明白了问题的答案。材料四中,虽然没有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但是,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性。通过小组讨论,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在讨论问题答案时,能够集思广益,把全班的意见汇集在一起,且注意让别的同学解释问题答案的形成原因。由此可见,这种方法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2)①对于学生的参与给予必要的肯定。参与教学的形式包括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反思学习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参与,都是有益的,因此,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参与成功的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教师口头赞扬、点头赞许、让同学们鼓掌给予鼓励或者赠送一个小礼物等。②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成功的感受。教学中,参与包括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于过程而言,参与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过程,如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参与就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和任务是呵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保障学生参与成功。12[简答题]材料:下面是李老师关于“气温的差异”的教学片段。老师:(展示广州和哈尔滨的人们欢度春节情景的图片,图A内容为春节期间广州的花卉,图B内容为春节期间哈尔滨的冰雕)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两幅图片,并思考问题:①广州和哈尔滨两地的气温有何差异?②同样是在冬季,两地的气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我国两大城市的各月均温信息和中国地图,分析出广州和哈尔滨两地的气温差异。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问题:(1)材料中教师使用了哪种教学方法?结合材料对此教学方法进行评价。(2)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步骤有哪些?参考解析:(1)材料中教师使用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交流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但由于案例教学法需要提前准备案例素材,花费时间较多,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案例教学法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知识,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思考、辩论,让学生自主地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其操作步骤:①提出案例,以例激趣;②分析案例,以例说理;③拟订方案,以例导行;④归纳总结,自行反思。13[简答题]材料:李老师在对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景观图进行讲解时,结合非洲地形图、气候图,指导学生观察获取以下信息。(1)位于赤道地区,远处的乞力马扎罗山上却白雪皑皑,说明了什么?(2)位于赤道地区,但是从景观图上看到的地面植物判断是热带草原的景观,而非热带雨林景观。为什么?问题:(1)地理景观图属于地理哪方面的知识,它还包括哪些内容?(2)如何利用地理景观图进行教学?参考解析:(1)地理景观图属于地理事实性知识。地理事实性知识还包括地名知识、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的外部表现等。(2)①帮助学生理解景观图与教材内容的联系。②生动讲解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抓住景观图展示的特征,解决重点,突破难点。④通过仔细观察景观图,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⑤挖掘地理景观图的美育素材,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14[简答题]材料:下面是田老师在“聚落与环境”中的教学片段。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片,引入新课。教师提问:聚落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什么差异?学生回答:(略)教师提问: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教师总结:(略)教师提问:世界聚落分布有何特征?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河流中下游平原区往往聚落密集;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教师提问:各地民居建筑有何差异?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教师:聚落的变化也给人类留下许多遗憾,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世界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提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田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2)请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参考解析:(1)①田老师使用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本课仅在导入阶段用到一些乡村和城市的景观照片,教学素材基本来自教材,“教教材”成为该节课的主要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比较单一。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浅层次交往,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只运用了讨论法,且运用不恰当,如关于“各地民居建筑有何差异”等小组讨论活动,缺少情境铺垫与必要的指导。③情感教育简单生硬。“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载体,但田老师简单的讲述和提问无法让学生对富有人文情怀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2)①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补充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例如提供当地或其他地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②在教学活动方面,可以在提供充分教学材料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如提供案例等资料,提出问题,评价总结等。③在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具体的案例,如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现代城市开发对遗产的破坏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在拓宽知识、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上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5[简答题]材料:下面是朱老师关于“世界的气候类型”一课的教学片段。活动设计:如何准备出国行囊?情境创设: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大家今后到国外留学、旅游、工作时,就不能一味按照西安的气候来安排生活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出国旅游”活动,了解世界气候。出国前要准备行囊,要带些衣物和日用品等。准备哪些衣物和日用品呢?活动过程: 1.按小组抽签去国外旅游或留学(签上注明什么时候去,逗留的时间,去的地方)。 2.教师通过PPT为学生提供学生所到地区的降水、气温的资料。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1)首先要清楚所到地区所在的位置,利用世界政区图查找,对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2)再利用前面所学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知识,对气候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利用气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判断出气候类型的特点。(3)选择衣物、日用品。(4)如果所提供的衣物、日用品不够,可以自己再添加,如太阳镜、沙滩鞋、防晒霜等。通过PPT展示的资料:①1961--2010年世界各地气温、降水量月均值(新加坡、哥本哈根、布宜诺斯艾利斯、雅典、伦敦、东京等地的气候数据)。②衣物及生活用品(羽绒服、衬衫、遮阳伞、手套等)。小组汇报、展示、交流(略)。问题:(1)结合上述片段,说明朱老师是如何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的。(2)说出朱老师使用的教学媒体,并简述其主要作用。参考解析:(1)在初中教学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要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方面。①朱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为出国旅行准备行囊”的情境,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要用到地理知识。②在课堂上,通过世界政区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查找旅游目的地所属的气候类型,学生可以对著名旅游城市和世界气候分布情况有更深入的掌握。学会灵活应用不同类型的地图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以后的生活。③对于气候特征的学习,学生根据数据绘图.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为描述气候特征提供了直观的工具。根据气候特征选择衣物等,与生活实际结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落实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2)朱老师使用了PPT、地图和统计图表等教学媒体。PPT的作用:可以满足地理教学中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信息的传递数量,易于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地图的作用:易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能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统计图表的作用:绘制曲线图能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数据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锻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16[简答题]材料:下面是一个地理教师的教学片段自述。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中,教材设计了几个活动题,让学生认识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运、水能的影响。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对气候、河流、水运、水能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争论激烈,在组内探究、组组交流中,逐渐得出共识,我国的气候会变得干燥;河流会减少,水量变小,流向改变;水运和水能的价值大大降低。问题:(1)该教学中运用了哪种思维方法?结合材料分析其作用。(2)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哪些要点?参考解析:(1)该教学中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地理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的作用: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逆向思维和实际情况相反,形式较为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材料中出现的当教师提出“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对气候、河流、水运、水能会有什么影响呢?”的问题时,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争论激烈。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原有问题的理解。当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反面时,就会更加理解原有问题。正如材料中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与东高西低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效果是相反的,理解了后者,对前者自然更加清楚。(2)①提问要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问题要明确、难易适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提的问题需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要难易适中。③需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随教学进程不断深入。在恰当的时候提出适宜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提问的作用,有效促进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问答的活动中来。④提问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发问。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的技巧,注意形式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提问应能引发学生提问,使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行为习惯。17[简答题]材料:以下为常见的“合作学习”镜头。镜头一:在“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课题中,教师宣布:“前后桌同学4人一组,讨论一下亚洲被哪些大洲、大洋包围?”镜头二: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题中,教师按教室8列座位,每2列合并,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即青藏地区组、南方地区组、西北地区组、北方地区组,要求每组讨论研究区域的范围与典型特征。镜头三: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课题中,有3次小组合作讨论,酷爱地理的甲男孩承包了所有的学习任务,而其他同学则比较消极。甲男孩总是代表本组汇报成果,总能够为本组赢得满分。对此,其他小组成员非常不满,说:“为什么总是他回答?”镜头四:在一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公开课上,全班50名同学,被分成了8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课桌拼合在一起。各小组激烈辩论的声浪此起彼伏,教师微笑着闲庭信步,静观学生的表演。问题:(1)分析在此环节中,小组讨论的优点和不足。(2)简述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流程,并说出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意义。参考解析:(1)优点:对于不同的课题,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社交与表达能力。不足:①设置的议题不具讨论性。镜头一中“亚洲被哪些大洲、大洋包围”,学生可直接在地图中找到,不需要经过讨论就可得到答案。②分组形式不利于学生交流。镜头二中将每2列合并为一小组,不方便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③没有达到讨论的目的。镜头三中甲男孩积极踊跃,承包了小组内的所有任务,而其他组员没有参与到其中,能力得不到锻炼,未体现出小组讨论的意义。④讨论过程中教师未及时引导学生。镜头四中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激烈辩论,但教师并没有给予引导而是闲庭信步地观看。(2)教学流程:①提出议题;②组内讨论;③观点辨析;④师生评价;⑤归纳总结。教学意义: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②利于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③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④增加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⑤缩小班级中学生能力间的差距。18[简答题]材料:赵老师在讲“南极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时,提供了相关资料和信息:①南极洲煤炭分布图及煤炭储量;②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③南极洲景观图片;④南极洲气候特点。接着,赵老师让学生利用上述信息提出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南极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另一个学生提出:“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南极洲曾有过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地理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已有信息,以及表达问题的质量,评价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水平和差异。上述两个问题相比,深度上有明显区别。第二个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要强于第一个学生。问题:(1)材料体现了对学生哪方面能力的评价?(2)对学生此方面能力评价应把握的评价重点和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参考解析:(1)材料体现了对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的评价。(2)评价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应把握下述评价重点:①是否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是否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②是否能有效利用已知信息提出问题;③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完整、新颖,广度与深度如何等。对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如下评价方式:观察学生是否踊跃提出问题;分析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已有的信息和条件;观察学生寻求必要信息和条件的主动性;采用评语方式鉴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评语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间的相互评价。19[简答题]材料:七年级上册刚刚学习地球仪时,为了让同学们尽快认识地球仪,学会使用地球仪,赵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观察地球仪,写下你的发现,越多越好。师:同学们观察地球仪了吗?把你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生:地轴是歪的。生:地球仪上有很多线条,有实线,也有虚线。生:地球仪上有很多颜色和符号。生:国家很多,面积大小差别很大,最大的是俄罗斯。生: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生:有的小岛离某个国家很远,为什么标着这个国家的名称?生:为什么地球仪上有两个美国?(两处都标着“美国”字样)生:陆地和海洋上都有好几种颜色。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可见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很好的工具。它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它。问题:(1)请对材料中教师布置作业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2)如何布置地理作业?参考解析:(1)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帮助学生突破经纬网和地球运动这两大难点。对刚刚接触这门课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在课下主动去观察、发现,不仅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渗透了学法指导。这项带有开放性、激励性、竞争性的作业,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很好体现。这项作业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能完成,而且每个人完成的情况又不一样,能在各自的认知基础上都有所提高。(2)地理作业的布置需要注意:①在作业的功能上,要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②在作业的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③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④在作业的容量上,应考虑量力而行和学生的差异性,增加学生选择的权利。⑤在作业的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第三节地理教学设计1[简答题]画出我国国土轮廓图,并用线条标绘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山脉分界线,注明山脉名称,并说明运用该简图作为讲解图进行地理教学的价值。参考解析:(1)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图在教学实践中属于抽象类的地图,要学习的内容不是很鲜明,很容易与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相混淆,而教师在讲课时信手在黑板上画出来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接线图,则相对来说内容简单,所经过的山脉地形一目了然,讲解的同时还可以对比着400mm等降水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进行综合分析,重点突出,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学生一目了然,还可以加强知识的迁移性。(2)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这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为记忆的内容,单个理解内容较少,知识点的迁移记忆较多,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为枯燥,而在本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黑板简图,可以边讲边画,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画法,自己进行练习。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结合简图,重点突出,且较为形象,有利于学生记忆。(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这幅简图是分界线图的简化,是简单的示意图。但由于可以将分界山脉信息鲜明地反映在这张简图中,使学生易于理解,可以激发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4)板图可增加课堂的美感,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的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不同地理事物颜色的协调和一些简单漂亮的板画点缀,同时配合优美的讲述使小小的讲台变成一个教师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一堂课下来教师的出色“表演”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的威信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中树立起来。2[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某地理老师设计一个活动,具体内容如下:活动:到苏州乐园去游玩。给出一张苏州乐园游乐项目分布图。要求:(1)找出从乐园正门到自己想游玩的项目(例如过山车、旋转木马等)的最近路线。(2)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游乐项目,确定它们的方位,设计一个合理的游玩线路。(3)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大致估算行走距离及所需时间。拓展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时,还可以借助身边的地理事物,你能说出一个方法?小结:如立竿见影可判断方向;向日葵早上花朵向东而下午向西;我国北方民居习惯坐北朝南;观察河流流向可以判断方向等。问题:(1)上述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哪种理念?(2)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总结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好处。参考解析:(1)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体现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材料中老师的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出行上,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游乐项目,确定它们的方位,设计一个合理的游玩线路;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大致估算行走距离及所需时间等。(2)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一下3个方面: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开放活动设计,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知识视野从狭窄变为开阔。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游乐项目,确定它们的方位,设计一个合理的游玩线路。这一设计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求异性、批判性等都得到充分舒展,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尽管学生提出的新提法、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并不一定成熟,但显现了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无穷魅力。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时,就比较容易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3[简答题]阅读地震教学案例,回答问题。将电影《唐山大地震》根据教学需要分段剪切制作成多个微视频,辅助地震一节教学。(1)危害篇——名震一时活动一众说纷纭,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片段,用语言表达地震的危害。活动二慧眼识真,根据电影唐山大地震片段、中国地震分布图、中国地形地势图,明确地震的分布规律。活动三一探到底,组织学生探究唐山大地震的成因地震所属类别的主要特征。(2)预报篇——严阵以待活动四观看电影片段,了解地震前兆。(3)求生篇——临震逃生活动五观看电影片段,说出影片中地震逃生的不正确做法。活动六分组进行逃生演习,初步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问题:(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特色。(2)什么是课程资源,该案例中开发了何种课程资源?其对教学有何意义?参考解析:(1)本节课最大的教学特色是利用电影《唐山大地震》来辅助地震一课的教学。运用电影资源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学习到地震的危害、前兆、逃生方法等知识,化难为易,比教师枯燥的讲授有更好的效果。设置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通过评价标准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2)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该案例中开发了信息化课程资源,其对教学的意义有:第一.从教师角度来讲,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范围,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提升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老师不再只是讲授,还有指导、计划、统筹。老师需要把握应对各种学习资源,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资源库,课上课下,老师的关注点也改变成从学习知识到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第二,从学生角度来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得被动接受的学生主动获取新鲜的知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方便是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4[简答题]阅读“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片段,回答问题。课前准备:设计创新记忆方法,即如何巧妙记忆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及其行政中心。课堂教学过程: 1.看书回答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划分了哪三级? 2.活动:读中国政区图,指图说出我们有哪些省级行政区? 3.活动:请同学们交流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的创新记忆方法。生:猜谜语记忆。例如,“碧波万顷”是指青海省。教师再出几个谜语,学生猜。生:猜车牌记简称。比如:……教师再出几个车牌,学生猜。师:还有什么方法吗?生:编顺口溜记忆。比如:……师:很好。教师出示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让学生课上背熟。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可以填字游戏。例如,我们设计了一些填字游戏……师:还可以采用轮廓形象记忆法。教师出示部分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让学生猜想分别像什么形状。生1:黑龙江省像天鹅。生2:湖南省像女孩的头像。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本节课创新教学的成功之处。(2)指出其中创新的不足之处。参考解析:(1)成功之处:本节课,为让学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教师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寻找巧记34个省级行政区的方法。学生想到了多种方法,有猜谜语、记车牌、填字游戏等,教师还让学生对省级行政区轮廓发挥想象,以形象记忆法记住这些内容。这些做法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实现了记忆方法的创新。(2)不足之处:新课标关于这部分的要求是: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而这节课有多少时间用在我国政区图上呢?抛开我国政区图,单纯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地理课堂教学中,不能脱离地理学科特点而一味追求创新,创新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所以,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是建立在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和地理学科能力基础之上。教师应该在读图方面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在我国政区图上落实34个省级行政区的空间记忆,可以在空间记忆方法上有所创新。5[简答题]阅读以下“西气东输”教学设计.回答问题。课前准备、创设情境:A、B两组学生分别展示上节课的作业——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的资料(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农业基础,等等)。导入新课: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例如,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发现问题: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地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而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提出问题:为保证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有没有必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以“西气东输”为例)引导探究(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各小组代表上台指出“西气东输”的线路(A组主要指出新疆段;B组主要指出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段)。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把“西气东输”工程比作在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东部地区的广阔市场之间,架起的一座让东西双赢的金桥。“西气东输”对输出地——西部地区和输入地——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有何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输出地区、沿线地区、输入地区分别应该实行哪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解决问题、交流展示:A、B两组分别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新疆地区组和长江三角洲组各自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其他学生如有疑问可现场提问。总结:实施“西气东输”过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沿线地区人民生活的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问题:(1)点评上述教学设计中所运用的区域比较法。(2)地理教学中运用区域比较法应注意哪些方面?参考解析:(1)上述材料中运用了区域比较的方法,但比较的要素并不明确,不妨在收集资料前让学生先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确定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进行对比;然后分两组收集有关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优势与不足的资料,而组内可根据之前确定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资源、工农业基础等,分别收集材料,最后分析汇总。这种更加具体的指导,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又可以使学生的比较探究的活动开展得更顺利。总之,区域差异的比较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比较对象,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2)区域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恰到好处的区域比较对于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地理问题的思考提供了背景。区域比较应用的关键是需要选择合适的区域地理要素进行比较。由于区域比较往往涉及两个或者以上的区域,而且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可以进行比较(即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更可以进行较复杂的综合比较,所以,提供的资料最好能比较具体和多样,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否具备。如果学生缺少某些背景知识,学习活动不易顺利展开。教师可使用多种方式,如事先介绍一下基础知识、发动学生查找资料,帮助学生解决背景知识问题。6[简答题]阅读以下关于“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问题。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本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2)为减少这些弊端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时应把握好哪些方面?参考解析:(1)容易出现的问题:①将计算机课件等同于挂图。该教学中,计算机课件的主要作用在于呈现我国1月和7月的气温分布图,完全可以用两幅相应的挂图取代。实际上可以利用计算机课件呈现出多样化的动态学习情境,例如,可以由动画展示等温线的数值,也可以展示北方与南方民居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特点及其成因。②教学过程受机器牵制,师生互动减少。教学中,计算机课件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完全受制于课件的播放。这难免会出现课件中学习内容的难易、详略程度与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相左的现象。(2)应注意把握的方面: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计算机充分展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开放式地学习,使学生在有疑问的情况下依据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②贯通广阔时空,浓缩地理事物发展历程,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技术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创设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形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③实现人机关系的协调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计算机课件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媒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透过纷繁的地理现象找寻原因和规律,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所以说,计算机课件应该有利于师生问的相互交流与反馈调整。7[简答题]阅读下面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新授环节部分,回答问题。【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设疑过渡,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一起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角色扮演,证实假说】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问题:(1)请就这堂课的新授环节给予评述。(2)请你谈谈角色扮演、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哪些要点?参考解析:(1)在这堂课的新授环节中,首先,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点;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再次,教师通过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从而发散思维,培养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最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开展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2)在角色扮演和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色扮演法的含义。②地理教师既要当好“编剧”,又要当好“导演”。③让学生进入“角色”,当好“演员”,学生进入了角色,当好了演员,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④教师要做好评价和总结工作,包括对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表演以及学生在辩论或者讨论时表现的评价总结,要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提出表扬,让同学们感到付出得到了尊重和肯定,有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8[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关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过程片段: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读各地的高低呢?生: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师:展示课件——山体不同部位示意图和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学生活动:制作山体模型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制作步骤: 1.学生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要求模型必须具备高低不同的两个山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山坡;还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 2.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参与学生的制作过程,把做得较成功的展示给大家欣赏、借鉴;帮助学生在已做的雏形上使山谷、山脊的凹凸更加突出。 3.学生找出自制山体中的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指出两个山顶的相对高度是哪部分。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并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师:出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N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学生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此次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2)如何调整上述教学过程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参考解析:(1)制作山体模型可能会比较费时间,知识点讲解时间不充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能比较低,完不成模型制作的要求;七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还不完善,对于复杂的地形图还难以分析;学生可能无法自己总结山体各部位的等高线特点。(2)教师自己制作好一个山体模型,在课堂上配合课件展示;教师讲解完知识点之后,用简单的地形图让学生练习辨别;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图进行归纳,必要时要为学生进行讲解;讲解完等高线特点后再让学生涂颜色,进而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9[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关于“日本自然环境特征”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播放有关富士山、樱花、东京景色、和服、寿司的图片,引出课堂主题——衣、食、住、行,聊日本。2.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事先安排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研究日本的衣、食、住、行,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1)“衣”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描述日本衣着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小组问题:日本在哪里?(2)“食”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描述日本饮食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小组问题:日本人为什么爱吃海产?(3)“住”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描述日本传统住房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小组问题: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4)“行”小组汇报:小组代表描述日本人爱去的地方、日本主要的交通特点,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小组问题:日本地形以什么为主?3.师生小结:归纳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指出了解国家自然环境的方法。问题:(1)分析点评上述教学过程设计,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结合材料,给出合适的教学建议。参考解析:(1)①教学结构设计不合理。该老师用日本的衣食住行导入,让学生汇报日本的衣食住行,后面的小组问题是日本的地形,前后关联不紧密,缺乏逻辑。②教学方法以探究法和讨论法为主,虽然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几乎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地形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归纳需要用地图法来呈现,该老师并没有用。③知识内容:重难点不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该老师时间分配不合理。④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要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虽然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效果并不好。⑤该老师忽略了对学生获取、加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置的问题没有梯度,只是问了一个有关地形的问题,就直接跳到归纳总结整个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2)①导入可以直接用学生小组汇报日本的衣食住行,既凸显趣味性,又锻炼他们的实践和合作精神。②教学方法中依旧采用讨论法和探究法,但要加入大量的景观图和地图等,凸显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直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③通过导入中的“行”,来引出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进而逐步分析日本的地形、位置、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④设置问题要有梯度有逻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要适合学生当前的水平,不要过难或过易。⑤深入理解课标,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10[简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地理老师马老师在地理教学中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的:第一步,编制学案,提前发放学案。在编制学案中他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的:(1)让学生把在学习中碰到的主要疑难点提前写出来,然后编制到学案中去;(2)学案上主要显示以下内容:①学习目标;②预习内容与方法;③预习效果检测;④疑难点拨;⑤合作探究;⑥练习展示;⑦归纳总结;⑧课后习题……问题:(1)依照“学案”设计来看,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会用到什么教学方法?并简述你判断的依据。(2)马老师“学案”这样编制的优缺点主要有哪些?参考解析:(1)主要会用到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和展示法。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预习的效果要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检测。②主要知识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③上课中做的习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此对比学生的做题情况。(2)学案设计的优点主要有:①把学生写的疑难点编制到学案中,教师有的放矢。②把让学生预习的内容提前告知给学生,能让学生在下面明确自己的预习知识。③把上课的流程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④在“学案”的编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⑤“学案”时刻提醒老师在地理课堂中,应该主要教学生方法,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主要有:①“学案”要求学生动得较多,这将会占用很多时间,教学进度可能会较慢。②如果每一科目都这样编制“学案”的话,学生做“学案”将会花费很多时间,学生压力会较大。③如果每节课都这样编制“学案”的话,就显得过于程序化。11[简答题]以下是王老师在讲解初中“海陆的变迁”一课时的教学结束片段,阅读该片段,回答问题。“同学们,结合板书,来看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我们知道地球是由六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成一片的,后来在板块运动中,慢慢演变成我们今天这种海陆分布,也就造就了麻姑所看到的‘沧海桑田’。”问题:(1)请就这堂课的结课方式予以评述。(2)地理结课时应注意的要点。参考解析:(1)王老师采用的是归纳总结式的结课方式,即在课堂结束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本堂课的内容重点进行归纳总结。这种结课方式,能够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快速地再现本节课的内容,建立知识联系。(2)结课时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使之条理化,要及时归纳总结,不要拖泥带水。结课时对全节内容的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归纳知识的结构体系,抓住重点和关键点进行深化和升华。结课是一个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要紧扣教学目标,全面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等,做到一节课的导入过程与结课过程首尾呼应、前后一致,使整节课浑然一体。12[简答题]阅读以下关于“如何突出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导入:我国北方人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饭,这种差异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提问: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源、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出示课件: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师生总结:①粮食作物中种植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②油料作物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地区两大生产区;③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④棉花生产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问题:(1)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定制消防防护系统施工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个人对个人车辆买卖合同3篇
- 2024年度体育赛事赞助合同:赞助商与赛事组织方
- 2024年定制摄影棚场地租赁合同版
- 2024年咸宁烟台客运上岗证考试题
- 2024年党组织协作共建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柳州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真题保过
- 2024年南阳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题
- 2024年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升级合同
- 2024年度农产品订购及销售合同
- 海南师范大学《高等数学》2018-2019期末试卷A
- 排球竞赛规矩2023
- 服装行业绩效考核设计方案
- 食堂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表范例
- GB/T 19590-2023纳米碳酸钙
- VDA6.3-2023版审核检查表
- 《民航法律法规(第2版)》项目一
- M1050A标准型无心磨床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 医事法学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微课学习
- 2023年安全现状评价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