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6篇_第1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6篇_第2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6篇_第3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6篇_第4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6篇

中学七班级数学教案篇1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简单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由于左边=右边,所以*=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假设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觉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由于这里*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肯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以下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3〔*+2〕=6+*〔*=3,*=-4〕

〔2〕2y〔y-1〕=3〔y=-1,y=2〕

〔3〕5〔*-1〕〔*-2〕=0〔*=0,*=1,*=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约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试验,让同学在观测、思索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约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详细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约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试验,拿出预先预备好的天平和假设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着两边的质量相等。

假如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旧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旧平衡。

假如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改变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测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假如我们用*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中学七班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约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育同学观测、分析和抽象思维的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晰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同学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大5;(*+5)

(2)乙数比*的2倍小3;(2*-3)

(3)乙数比*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大16%?((1+16%)*)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同学解答此题)

2?在代数里,我们常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表达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识了,但在代数式里也经常需要把用文字表达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详细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那么乙数的代数式为

(1)*+5(2)2*-3;(3)-7;(4)(1+16%)*?

(此题应由同学口答,老师板书完成)

最末,老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16%*?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此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详细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那么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此题应由同学口答,老师板书完成)

此时,老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由于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句子里应特别留意其运算顺次?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此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径直为以后让同学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预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分析:启发同学,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同学逐步掌控把较繁复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育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此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假如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假如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2的差是*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2+2;(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同学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老师在同学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繁复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转变原题表达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擅长把较繁复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表达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预备?要求同学肯定要坚固掌控?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同学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同学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同学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讨论一下比较简约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中学七班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控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根据肯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育分类技能;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根据肯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究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测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同学思索争论和沟通分类的状况.

同学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老师应予以引导和鼓舞.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能)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完全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完全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老师的引导、鼓舞和不断完善,以及同学自己的概括,最末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根据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根据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根据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同学乐于参加

同学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老师予以引导和鼓舞,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同学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同学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沟通.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涌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同学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全部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全部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全部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由于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此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当加上省略号.

思索: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老师说出一些数,让同学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开展。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同学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舞同学概括,通过沟通和争论,老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同学的程度确定是否有须要教学。

应使同学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与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老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老师自行预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根据肯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约的分类是数学技能的表达,老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同学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同学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开展。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同学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开径直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表达合作学习、沟通、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同学分类技能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同学的状况进行。

中学七班级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中学数学中特别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讨论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那么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同学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肯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同学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

〔1〕知识掌控上,七班级的同学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肯定很深刻,很多同学简单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解并描述;

〔2〕同学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同学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同学不易理解,简单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约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班级同学的理解技能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同学的好动性,留意力简单分散,爱发表见解,盼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同学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同学的爱好,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制造条件和机会,让同学发表见解,发挥同学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同学已有知识、阅历出发讨论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那么。学校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同学思索: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仔细分析它的作用,使同学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同学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同学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控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同学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同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1、使同学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同学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同学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控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控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当明确的是,全部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同学初步掌控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依据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的原那么,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同学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预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争论,沟通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日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详细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假如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同学观测画好的直线,思索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依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同学思索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同学: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假如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假如单位长度转变呢?假如直线的正方向转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同学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

通过“观测—类比—思索—概括—表达”呈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同学在猎取知识的过程中,领悟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同学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技能。

师生同步画数轴,同学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以下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以下所画数轴对不对?假如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控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示同学们,全部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

十二、课后练习习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同学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同学通过观测、思索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受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育同学的抽象和概括技能,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非常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留意从同学的知识阅历出发,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意识,让同学主动参加学习活,并引导同学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进展与改变,培育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中学七班级数学教案篇5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娴熟掌控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争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争论或谈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全都(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分.(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中学七班级数学教案篇6

一、创设情境,展示问题。

问题1:

世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一吨,这头大象重几吨?问题2: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地名时间王家庄10:00青山13:00秀水15:00老师展示问题,要求用算术解法,让同学充分发表看法。

算术方法:(124+1)25=5(吨)方程方法:可设大象重为`吨,那么124=25`1同学独立思索,小组沟通,代表发言,说明说明。

问题1的算术解法:

(50+70)2=60(千米/时)60570=230(千米)问题1用算术法较简单解决,但问题2却不简单解决,这样产生冲突冲突,使同学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须要性。示意图有助于分析问题。

二、查找关系,列出方程。

1、对于问题1,假如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是`千米,那么:路程时间速度王家庄青山王家庄秀水依据汽车匀速前进,可知各路段汽车速度相等,列方程。

2、比一比:列算式与列方程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简便?

3、想一想:对于问题1,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假如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你认为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结合图形,引导同学分析各路段的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同学思索回答:

1、王家庄青山(`50)千米,王家庄秀水(`+70)千米。

2、汽车以每小时(`50)3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青山;以每小时(`+70)5千米的速度从王家庄到秀水。让同学体会: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三、定义方程,建立模型。

1、定义:(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练习一:判断以下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adic;”,不是的打“`”。

(1)1+2=3()(2)1+2`=4()(3)`+y=2()(1)`+13()(2)`21=0()

练习二:依据以下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cm。那么依题意得到方程:_________。

(2)一台计算机已运用1700小时,估计每月再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