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以工代赈乡村振兴调研报告_第1页
村以工代赈乡村振兴调研报告_第2页
村以工代赈乡村振兴调研报告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以工代赈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村,幅员面积8.76平方公里,耕地2334亩,林地2416亩,辖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00人,均为农业人口。地势北高南低,两沟三梁四面,农业生产以玉米、水稻、油菜、红薯、烟叶、花椒为主,畜牧业以生猪、鸡牛家禽为主,村内有少量的加工企业。村内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一、*村基本情况*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为薄弱,自然灾害频繁,耕地脊薄。马家河水库淹没面大,涉及6个小组1200人左右。人畜饮水达标,偶有干旱季节性缺水。20*年*村被列为贫困村,按照“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一高”即省级扶贫标准以下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20*年高于23.24%)以上,“一低”即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20*年低于5220元),“一无”即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战,20*年通过全面脱贫普查,贫困户全面脱贫清零,*村退出贫困村行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9万元。目前,村内发展主导产业烤烟1200亩、花椒1200亩、蚕桑280亩,被列为庭院经济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二、以工代赈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工代赈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让受赈济者(工人)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此举既能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又能提高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助推巩固衔接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并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争取到30万元预算资金用于改善产业核心区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集体经济量化分红”模式开展试点相关工作。2022年9月,建成了一处质量高、效益好,深受群众欢迎的以工代赈工程,实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了以工代赈机构建设,形成了较完备的以工代赈组织管理体系。*村2018年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过3年多时间的运营,2022年变更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8月成立了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同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套班子,从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整个以工代赈工作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都做到公开办事、从严管理。二是脱贫人口大幅增收。以工代赈项目主要吸纳脱贫劳动力,通过对脱贫户的扶持,绝大多数脱贫户收入增加。初步统计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1000元左右。三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过修复蓄水池及渠系建设,蓄水池蓄水量达到1800多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300多亩,周边农民的生产用水困难局面得到改善;通过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500多亩,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以烤烟为主的产业1200亩,产量40余万斤,产值580多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四是部分村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截至目前,通过以工代赈修复水渠,配套硬化水渠面3公里,使通组产业路得到改善。五是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工代赈,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周边人居环境和灌溉条件,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六是旅游开发起步良好。以*花谷为中心的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完成,即将实施,现已进行景区道路改造,*村正努力打造集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花谷、百年柿乡”文旅融合综合示范村。三、以工代赈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支持,*村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横向相比,与周边邻村相比,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脱贫面较大。截至2022年,尚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548人,占全村人口的31%,这部分人口大都家庭劳动力不足或是发展动力不够,生产生活用水相对困难,交通较为不便,以工代赈也较难让这部分农民生活富裕。二是农民增收缓慢。*村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常有春旱、夏旱伏旱,或是秋涝。全年的降雨量大多集中在8至10月份,这对大小春农作物生产极为不利,使农民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难遇有好收成的年景,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再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大多数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生产经营粗放,缺乏种养业技术,以工代赈项目仅能维持部分农民不致贫不返贫。三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受20*年8.22洪灾影响,很多水利工程毁于一旦,即使未毁工程,也因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库容减小,蓄水保水能力差,抗旱难。全村蓄水能力为5000立方米左右,有效蓄水仅为3500立方米,人均不足20立方米,旱灾年景更少,加之渠系毁坏严重,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农村发展产业交通仍未走出困境,现有产业路中有三分之一的道路是晴通雨阻,造成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进出困难,影响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民“行路难”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善。四是农村生活仍需改善。村域内半数农户分散居住,有的离镇学校、卫生院达10公里,牲畜圈舍一般都与住房相连,难以消除脏、乱、差的现象,既影响生活,也严重危害健康。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乡村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控制预防疾病能力差,部分群众得了重病不能及时得到检查、治疗,由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的现象时有发生。六是部分农民还没有摆脱“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村内还没有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没有精深加工的粮油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基本是靠卖初产品、出售原料为主,农业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农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外出务工,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的有近80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5%,再加上短期在县内外的季节性务工,80%的劳动力都在外务工。四、对以工代赈工作的思考和建议一是彻底让脱贫人口增收致富。按照壮大集体经济、振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对全村分阶段进行综合扶持,既要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又要努力培植增收产业,形成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居住环境的改造,特别是对生活条件较差、影响生态环境的农户实行更深层次的人居环境整治,达到村容整洁,生产生活方便的目标。在资金方面将以工代赈资金及产业扶持等资金打捆使用,发挥资金合力优势,结合一村一品,精心打造样板示范村。二是在继续保持以工代赈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在经过以工代赈政策扶持后,村内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产业化未起步,集体经济发展还十分困难,建议今后在安排项目资金上适当照顾。三是树立全过程管理的观念,强化项目管理,提高以工代赈工作效益。一是健全资金分配综合指标体系,对农村地区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并针对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但要考虑该地区人均年纯收入,还要考虑其自然条件等可量化指标,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二是健全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对以工代赈工作的开展情况、项目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工程效益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量化考核,对实施好的村给予适当奖励。四是要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的最大效益。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乡村振兴中的载体、凝聚、连结、导向作用,以最少的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