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11-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白露露(常用版)_第1页
实验报告11-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白露露(常用版)_第2页
实验报告11-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白露露(常用版)_第3页
实验报告11-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白露露(常用版)_第4页
实验报告11-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白露露(常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报告11_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_白露露(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

实验报告11实验报告11_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_白露露(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课程名称核心路由交换技术实验名称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姓名白露露学号1345030778班级软工4班实验目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开启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的基本配置;熟练掌握创建vlan虚拟接口的命令。熟练掌握划分子网的方法。【背景描述】某企业有两个主要部门:销售部和技术部,其中销售部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分散连接在两台交换机上,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进行通信,销售部和技术部也需要进行相互通信,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标。【实现功能】使在同一VLAN里的计算机系统能跨交换机进行通信,而在不同VLAN里的计算机系统也能进行相互通信。实验内容及要求【使用设备】设备类型设备名称设备数量交换机switchB1路由器三层交换机SwitchA1双绞线4计算机pc3【工作原理】三层交换机可以和二层交换机一样,具备二层设备的交换功能,也可以根据需要,开启三层设备的路由功能。开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端口路由功能,二是通过创建vlan的虚拟接口。本次实验要用到的是第二种方式,通过创建vlan的虚拟接口并配置ip地址,利用直连路由实现不同网段的通信。【注意事项】1.若是两台交换机之间相连,端口应该设置为tagvlan模式。2.需要正确设置PC的网关。实验拓扑图该实验所需要的简单实验拓扑。请用模拟器做完所有的实验步骤之后再截图,要求在图上标注配置,包括各个vlan的范围、交换机的vlan和对应ip、PC的ip、掩码和网关。实验步骤及命令清单本次实验步骤对锐捷机架真实设备和思科模拟器均可,但尽量用设备做,包括贴图最好用锐捷实验效果贴图。申请一台三层交换机S3760、一台二层交换机,使用四台PC用于测试。使用思科模拟器时,注意选择3560型号的三层交换机,才能满足今天的实验需求。(已经自动忽略用于配置的PC。)另外,截图部分尽量小而清晰,可以证明已完成某步骤即可。实验步骤:参看电子书——实用网络技术配置指南第六章实验。步骤1对C类地址的192.168.1.0网络划分出四个大小均等的子网,写出每个子网地址和子网掩码。子网1:子网2:子网3:子网4:255.取其中两个子网2、3用作今天的实验。先根据实验拓扑图对锐捷机架真实设备进行连线。三层交换机为SwitchA,二层交换机SwitchB,二者之间用交叉线连接彼此的F0/24端口。SwitchA通过F0/5连接PC1,通过F0/15连接PC2。SwitchB通过F0/5连接PC3。为其中PC1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1.66,网关设置为192.168.1.65。为其中PC30,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网关29。为其中PC7,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网关5。注意:在做与路由相关的实验中,对于测试PC往往需要正确配置网关,才能使用网络设备的路由功能。步骤2在交换机SwitchA上创建vlan10,vlan20并划分端口。SwitchA>enableSwitchA#configureterminalSwitchA(config)#vlan10SwitchA(config-vlan)#namesalesSwitchA(config-vlan)#exitSwitchA(config)#interfacefastEthernet0/5SwitchA(config-if)#switchportaccessvlan10SwitchA(config-if)#exitSwitchA(config)#vlan20SwitchA(config-vlan)#nametechnicalSwitchA(config-vlan)#exitSwitchA(config)#interfacefastEthernet0/15SwitchA(config-if)#switchportaccessvlan20SwitchA(config-if)#exitSwitchA#showvlan贴图步骤3把交换机SwichA和SwichB相连的端口定义为tagvlan模式。SwitchA(config)#interfacefastEthernet0/24SwitchA(config-if)#switchportmodetrunk!将F0/24端口定义为tagvlan模式验证测试:验证F0/24端口已被设为tagvlan模式SwitchA#showinterfacesfastEthernet0/24switchport贴图步骤4.在交换机SwichB上创建vlan10,并将0/5端口划分到vlan10中.SwichB(config)#vlan10SwichB(config-vlan)#namesalseSwichB(config-vlan)#exitSwichB(config)#interfacefastEthernet0/5SwichB(config-if)#switchportaccessvlan10SwitchB#showvlan贴图步骤5.把交换机SwichB和SwichA相连的端口定义为tagvlan模式SwichB(config)#interfacefastEthernet0/24SwichB(config-if)#switchportmodetrunk验证测试:验证F0/24端口已被设置为tagvlan模式SwitchB#showinterfacesfastEthernet0/24switchport贴图步骤6.验证PC1与PC3能相互通信,但PC2和PC3不能相互通信。7,将结果贴图7,将结果贴图到这一步骤为止,相当于复习了跨交换机实现相同Vlan的通信。下面的步骤则是实现不同Vlan之间互通的关键命令。步骤7.创建vlan的虚拟接口,设置三层交换机VLAN间通信SwitchA(config)#interfacevlan10!创建虚拟接口vlan10SwitchA(config-if)#ipaddress192.168.1.65255.255.255.192!配置虚拟接口vlan10的地址为192.168.1.65SwitchA(config-if)#noshutdown!开启端口SwitchA(config-if)#exitSwitchA(config)#interfacevlan20!创建虚拟接口vlan20SwitchA(config-if)#ipaddress192.168.1.129255.255.255.192!配置虚拟接口的地址为192.168.1.129SwitchA(config-if)#noshutdown!开启端口SwitchA(config-if)#exit验证测试:查看三层路由器的状态SwitchA#showipinterface!查看IP接口的状态将结果的一部分贴图SwitchA#showiproute将结果贴图步骤8.继续搭建拓扑,增加PC4。其中PC.4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1.131,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网关设置为192.168.1.129。二层交换机SwitchB通过F0/15连接PC4。在交换机SwichB上创建vlan20,并将0/15端口划分到vlan20中.SwichB(config)#vlan20SwichB(config-vlan)#nametechnicalSwichB(config-vlan)#exitSwichB(config)#interfacefastEthernet0/15SwichB(config-if)#switchportaccessvlan20SwitchB#showvlan贴图步骤8验证、测试配置验证在PC4上pingPC1、PC2、PC3任意一台是否可以ping通。贴图在pc4上ping192.168.1.67回答问题:通过以上测试,问三层交换机可以实现同一交换机上不同Vlan间通信吗?那么,可以实现跨交换机的不同Vlan间通信吗?回答:可以。可以【注意事项】1.若是两台交换机之间相连,端口应该设置为tagvlan模式。2.需要正确设置PC的网关。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教训。实验日期:TIME\@"yyyy年M月d日星期W"2021年5月11日星期三评分:指导教师签字:刘志丹实验题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仿真部分 班 级: 姓名: 学 号: 日期:目录实验一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原理 11.支节匹配器 12.微带线 1三、实验内容 2四、实验步骤 2五、仿真过程 21、单支节匹配 22、双支节匹配 53.思考题 8五、结论与思考 10实验二微带多节阻抗变换器 11一、实验目的 11二、实验原理 11三、实验内容 12四、实验步骤 12五、实验过程 131、纯电阻负载 13五、结论与思考 21实验三微带功分器 23一、实验目的 23二、实验原理 231、散射矩阵 232、功分器 23三、实验内容 24四、实验步骤 25五、实验过程 251、计算功分器参数 252、确定微带线尺寸 253、绘制原理图 264、仿真输出 27五、结论与思考 28附录:心得体会 29实验一微带分支线匹配器一、实验目的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了解微带线的基本概念和元件模型;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二、实验原理1.支节匹配器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响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频率高达一定数值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网络。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支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支节匹配器分单支节、双支节和三支节匹配。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图1.1支节匹配器原理单支节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支节到阻抗的距离,使其在距负载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是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的长度就能达到匹配。双支节匹配存在匹配禁区。2.微带线从微波制造的观点看,这种调谐电路是方便的,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而且并联调谐短截线特别容易制成微带线或带状线形式。微带线由于其结构小巧,可用印刷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易于与其它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微波电路中。我们仿真软件中有专门计算微带线特性阻抗的程序,在主窗口顶部的Window下拉菜单的TXLINE里。三、实验内容已知:输入阻抗负载阻抗特性阻抗介质基片,,导体厚度T远小于介质基片厚度H。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值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四、实验步骤1.建立新项目,确定项目中心频率为2GHz,步骤同实验一的1-3步。2.将归一化输入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Y-Smith导纳图上,步骤类似实验一的4-6步。3.设计单支节匹配网络,在圆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以及分支线的长度l所对应的电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注意在圆图上标出的电角度360°对应二分之一波长,即λ24.在设计环境中将微带线放置在原理图中。将微带线的衬底材料放在原理图中,选择MSUB并将其拖放在原理图中,双击该元件打开ELEMENTOPTIONS对话框,将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厚度H、导体厚度依次输入。注意微带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5.负载阻抗选电阻与电感的串联形式,连接各元件端口。添加PORT,GND,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频率改为扫频1.8-2.2GHz。6.在PROJ下添加图,添加测量,进行分析。7.设计双支节匹配网络,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原理图,在圆图上确定分支线的长度l1、l五、仿真过程1、单支节匹配在OutputEquation中绘制Smith圆图,代码如下:图1.2OutputEquation中方程截图其中zl表示归一化后的负载阻抗。b=stepped(0,2*_PI,0.001)定义相角变量b从0变化到2π,步长为0.001弧度。R=T*exp(j*b)表示模值为T,相角为b的变量,对应等反射系数圆。绘制的圆图如图1.3所示。标记出了归一化的负载阻抗zl。绘出了负载等反射系数圆R,纯电纳等反射系数圆R2和匹配圆Rp。图1.3单支节匹配器仿真结果匹配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从负载处(标号1)沿等反射系数圆移动到与匹配圆交点处(标号2825),可知移动了ϕ=93.32°+104.9°=198.22°(注意到圆图上360°对应半波长,故计算采用的角度为99.11°图1.4串联微带线参数计算其次从标号2825点处,得到单支节传输线阻抗-j0.52966,在R2圆上作出该点(标号为975.2),其角度为55.82°,从短路点向源方向顺时针旋转到该点,可知移动了124.18°,同理使用TXLINE计算器可得到支节的电尺寸,为L=18.047mm,W=1.4373mm。图1.5并联微带线参数计算由以上的分析与计算,可绘制电路图,如图1.6所示。参数为微微调谐后的值,从图中可以看出调谐后的值与原始精确计算值相比基本一致。图1.6单支节匹配器电路图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如图1.7所示。图1.7输入端反射系数仿真图2、双支节匹配双支节匹配时在OutputEquation中增量添加如下代码。图1.8OutputEquation中添加代码如图1.9所示为双支节匹配Smith圆图。首先画出负载所对应的等反射系数圆,ZS是负载阻抗zl沿着传输线移动即180°以后得到的点(设为A点)。其中Rt是旋转后的匹配圆,R5是ZS点所在的等电导圆,沿着该圆顺时针旋转到Rt圆的交点(设为B点),作出该交点的等反射系数圆F3,交匹配圆Rp(设为C点)。A点到B点导纳值相减即为第一支节的阻抗值,为1.522199,B点到C点导纳值之差即为第二支节的阻抗值,为2.1634。在纯电纳等反射系数圆(即最大的圆R2)上作出两个支节的阻抗值,从短路点顺时针移动到此两点,读出移动的角度分别为293.4°和310.4°。图1.5双支节匹配器仿真结果根据以上分析和作图,由TXLINE计算器可得到电尺寸数值,第一支节L=26.16mm,第二支节L=13.08mm,第一段传输线(从负载到第一支节)L=42.64mm,第二段传输线(从第一支节到第二支节)L=45.11mm,各段传输线均有宽度W=1.4373mm。图TXLINE阻值计算结果作出电路图如图1.6所示。参数为调谐后的值。图1.6双支节匹配器电路图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如图1.7所示。调谐前后的反射系数如图1.10所示,粉红色为调谐后的反射系数,蓝色为调谐前反射系数。图1.7输入端反射系数仿真图调谐一般不调节微带线的宽度,只调整微带线的长度,调整范围为正负10%。在Graph中,点菜单栏的Tune图标,会出现上图VariableTuner的方框,在里面移动调谐变量的箭头,观察图的变化,选择最佳的值,使输入端口的反射系数幅值在中心频率2GHz处最低。调谐前后参数变化见下表:表1.1调谐前后参数值比较参数变化第一支节长度L1第二支节长度L2调谐前(mm)42.6445.11调谐后(mm)4244.55可见参数变化均在理论值的正负10%范围内。调谐前反射系数幅值出现在1.981GHz处,调谐后L1、L2均减小,反射系数幅值移动到2GHz,幅度变化很小。3.思考题如果不考虑微带线不均匀性模型如T型接头、阻抗跳变器等,仿真的结果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答:除去T型接头后,双支节匹配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仿真的反射系数如下图1.12所示:(棕色为不考虑不均匀模型时的仿真,粉红色和棕色表示考虑不均匀模型调谐前后的仿真)清楚看到,在本实验中,不考虑微带线不均匀模型时,反射系数赋值在各频率都比考虑这种不均匀性时小(类似于曲线上移),频率中心向上漂移。在软件中,终端开路微带线MLEF、宽度阶梯变换MSTEP、T型接头MTEE和折弯MBENDA,是针对微带线的不均匀性而专门设计的。由于一般的微带电路元件都包含着一些不均匀性;在微带变阻器的不同特性阻抗微带段的连接处存在微带线宽度的尺寸跳变;为使结构紧凑而适应走线方向的要求,时常需要使微带压弯。由此,不均匀性在微带电路中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微带电路是分布参数电路,其尺寸已可与工作波长相比拟,因此其不均匀性必然会对电路产生影响。从等效电路来看,它相当于并联或串联一些电抗元件,或是使参考面发生一些变化。在设计微带电路(特别是精确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不均匀性所带来的影响,将其等效参量计入电路参量中,否则将引起较大误差。五、结论与思考在微波电路的实际应用中,匹配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问题。阻抗匹配通常是为了获得最大传输功率,改善系统的信噪比,在功分网络中降低振幅相位误差。阻抗匹配的基本思想是将阻抗匹配网络放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通常设计成向加入匹配网络后的网络看去阻抗是。虽然在匹配网络和负载之间有多次反射,但是在匹配网络左侧传输线上的反射波被消除了,此时可以看做是整个网络都得到了匹配。阻抗匹配有多种方式,本实验采用的是λ/4长度传输线匹配,重点仿真了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仿真的主要方法是利用Smith圆图,依据串并联阻抗特性,旋转圆图,达到匹配,读取结果计算得到电路尺寸,然后绘制出电路图,经过略微的调谐得到匹配网络的参数。实验中的难点在于标记阻抗值、绘制圆图中的等反射系数圆和导纳圆。阻抗值的标记需要进行变换,转换为反射系数之后才能在圆图上进行显示,否则无法在导纳圆图中正确显示。反射系数圆的绘制采用定半径,然后360°旋转描点的方法。导纳圆的绘制需要结合使用旋转描点(单支节匹配时使用)和圆方程绘图的方法(双支节匹配时使用,据此确定半径与圆心位置)。余下的工作就是在圆图上旋转找交点读数得结果。由于这是第一个实验,对AWR软件还不够熟悉,加上对微波仿真没有多少概念,实验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幸而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文献资源的参考,得以顺利完成。此次实验为微波仿真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且开始时主要卡在了如果绘制特定要求的圆上面,老师上课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是后来给忘记了,于是各方面查阅资料,询问老师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实验使用的AWR软件默认的导纳圆图与课本上讲述的圆图是对称的关系,开始时一直搞错开路点和短路点,后来经过又一次对于课本知识的研读,终于纠正了之前的错误,正确画出了圆图。实验二微带多节阻抗变换器一、实验目的掌握微带多节阻抗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微带多节阻抗变阻器的设计和仿真;了解微带多节阻抗变换器工作带宽与反射系数的关系。二、实验原理变阻器是一种阻抗变换元件,它可以接于不同数值的电源内阻和负载电阻之间,将两者起一相互变换作用获得匹配,以保证最大功率的传输;此外,在微带电路中,将两不同特性阻抗的微带线连接在一起是为了避免线间反射,也应在两者之间加变阻器。单节变阻器是一种简单而有用的电路,其缺点是频带太窄。为了获得较宽的频带,可以采用多节阻抗变换器。采用综合设计法进行最佳多节变阻器设计,目前较多使用的有最大平坦度切比雪夫多项式。等波纹特性多节变阻器比最平坦特性多节变阻器具有更快宽的工作频带。在微带线形式中,当频率不太高而色散效应可忽略时,各位带线的特性阻抗和相速均与频率无关,因此属于均匀多节变阻器。如图2.1为多节变阻器示意图。图2.1多节变阻器通常使多节变阻器具有对称结构,设置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所有符号相同,则 (2.1)其中,且令。令和分别为频带的上下边界,为中心频率,为相对带宽,则有如下定义 (2.2) (2.3)取每段变阻器的长度为传输线波长的四分之一,即。三、实验内容(1)已知:负载阻抗为纯电阻ZL=150Ω,中心频率f0=3GHz,主传输线特性阻抗Z0=50Ω,介质基片(2)已知负载阻抗为复数:ZL=85-j*45Ω,中心频率f0=3GHz,主传输线特性阻抗Z(3)对于要求(1)中的内容,采用3阶切比雪夫变阻器重新设计上述阻抗变换器。四、实验步骤1)对于纯电阻负载,根据已知条件,利用书中式(1.4.1)、()、()确定单节和多节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利用式(1.4.9)、(1.4.21)确定单节和多节变阻器的相对带宽。2)根据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利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每段变阻器的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在中心频率),即l=λg043)对于复数阻抗ZL,根据负载阻抗ZL、特性阻抗Z0,计算归一化负载阻抗和反射系数,将负载反射系数标注在Smith圆图上,从负载点沿等驻波系数圆向源方向旋转,与Smith圆图左实半轴交点,即电压驻波波节处,旋转过的电长度为LM,利用式()计算变阻器的特性阻抗;沿源方向旋转与Smith圆图右实半轴交点,即电压驻波波腹处,旋转过的电长度为L4)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利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以及对应电长度为LM、L5)在MicrowaveOffice下完成单节变阻器、二项式多节变阻器原理图,要考虑微带线的不均匀性,选择适当的模型,如微带线阻抗跳变点处。6)在Proj下添加图,选择Rectangular图,选择单位和项目频率1~5GHz。添加测量,测量类型选择PortParameters,测量选项为S参数,选择扫频SweepProj.Freqs,选择幅度Mag。选择反射系数例如S11、S22、S33等。单击“OK”按钮,完成添加测量。在下拉菜单Simulate里单击Analyze进行分析。7)调谐电路元件参数,比如调谐一段微带线,保持微带线宽度不变(因为宽度与特性阻抗有关),调谐其长度,调整范围一般不超过正负10%。打开测量图形,观察反射系数幅值随频率的变化,调谐微带线的长度,使反射系数幅值在中心频率3GHz处最低。8)对于纯电阻负载,上述指标不变,采用3节切比雪夫变阻器重新设计上述阻抗变换器,利用ρ=1+五、实验过程1、纯电阻负载1、纯电阻负载1)纯电阻单节:Z1=86.60,L=13.83mm,W=0.62807mm,相对带宽Wq=0.2564。电路原理图见下图,其中MSTEP$为宽度阶梯变换器,实现的功能即将不同宽度不同特性阻抗的微带线连接起来,防止微带线宽度的尺寸跳变。其余元件的解释已在实验一中给出。反射系数曲线图为:图中标出3GHz处反射系数最小,接近为0,最大反射系数模不超过0.1的频率对应为2.674GHz~3.34GHz,相对带宽Wq=0.222。与理论值相比,误差为0.0344,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说明仿真正确。2)纯电阻两节:Z1=65.80,L1=13.547mm,W1=1.1525mm,Z2=113.98,L2=14.103mm,W2=0.28686mm,相对带宽Wq=0.590。电路原理图为:仿真结果如下图,曲线中间凹下去的部分变宽变圆滑,3GHz处反射系数最小,接近为0,最大反射系数模不超过0.1的频率分别为2.235GHz和3.89GHz,相对带宽Wq=0.5423。与理论值相比,误差为0.048,误差较单节时有所增大,但仍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3)纯电阻三节:Z1=57.36,L1=13.4mm,W1=1.4946mm;Z2=86.6,L2=13.83mm,W2=0.62807mm;Z3=130.78,L3=14.216mmW3=0.17806mm,相对带宽Wq=0.7953。电路原理图为下图,可清晰看出,图中添加三节阻抗变换器,可由宽度阶梯变换器分隔开来,ID为Z4的阻抗变换器长度经调谐,对应L3由14.216mm调谐为14.676mm。仿真图如下图2.8所示,其中蓝色线为调谐后的曲线,粉红色线为调谐前的曲线。调谐前后曲线变化不大,通带内均较平坦,但最低点移至3GHz处。反射系数为0.1的频率对应为1.863GHz和4.06GHz,相对带宽Wq=0.7323,理论值为0.7953,相差0.063。将纯电阻负载三种二项式变阻器的反射系数曲线绘制在一个图中,可清晰观察到随着节数增加,通带变宽变平坦。这也说明虽然单节四分之一波长变阻器是一种简单而有用的电路但其频带太窄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为获得较宽的频带,可以采用双节或多节阻抗变换器。另外,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的结果,我们发现计算的相对宽度值比实际仿真的相对带宽值稍大。分析的原因是由于理论推导过程中为简化运算,做了近似处理,如书中(1.4.8)和(1.4.19)式,都将影响最后的理论相对带宽值。由于两者相差很小,理论值仍然可以作为初步设计的依据,但更精确的结果,应该有计算机仿真和实际微带线制作得到。(4)纯电阻负载3节切比雪夫变阻器变阻器节数的确定:阻抗从150Ω变为50Ω可知阻抗比R=3,节数为3节,又知最大反射系数模Γm不应超过0.1,那么由公式ρm=1+Γm1-Γm得到ρ阻抗值的确定:查表知3节切比雪夫变阻器的归一化阻值为:Z1=1.24988,Z2那么反归一化得到Z1=62.494Ω,Z2=86.6Ω,Z3微带线物理尺寸可由TXLINE计算器得到(微带线高度1mm,厚度1mm):原理图绘制:3节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电路图如图2.10所示。图中参数为调谐后的数值。仿真结果:如图2.11为反射系数仿真结果图。图中棕色代表未调谐的反射系数曲线,红色代表调谐后的反射系数曲线(蓝色代表二项式的三阶匹配)调谐后在容许的最大反射系数0.1对应的带宽变得更宽,Wq=1.04767,是同等节数的二项式阻抗变换器的相对带宽的1.431倍,以切比雪夫方式设计的阻抗变换器可以展宽一般四分之一阻抗变换器的通带,但同时增到了起伏。(5)复数阻抗负载阻抗为ZL=85-j*45Ω,传输线特性阻抗为Z0=50Ω,归一化负载阻抗为zL=85-j*4550=1.7画出的Smith圆图为下图:图中负载点为标号为1的点,标号为315.2的点为电压波节处,从负载点1转到该点转过179.9-33.69=146.21°,对应计算采用角度为73.105°,用TXLINE计算转过的电长度为LM=10.766mm,W=1.8986mm,驻波比ρ=2.337得到,若接在电压波节点,变换器的特性阻抗为Z1=Z01ρ=32.71Ω。标号为1的点为电压波腹处,从负载点1转到该点转过360-33.69=326.31°,对应计算采用角度为163.155°,用TXLINE计算转过的电长度为LN=24.027mm,W=1.8986mm。若接在电压波腹点,变换器阻抗特性为Z2=Z0ρ=76.436Ω。若以电压波腹点为例,设计单节阻抗变换器,利用TXLINE计算Z1=76.436电压波节点的电路原理图如下图所示:电压波腹点的电路原理图如下图所示:仿真的反射系数曲线图如下图,相对带宽Wq1=0.10466,Wq2=0.058,使用的是正常的固定负载,故中心频率两边对称。五、结论与思考等波纹微带多节变换器依据切比雪夫多项式进行设计,通过将反射系数和切比雪夫多项式相关联,推导得到各节反射系数的表达式,由此进行电路设计。与阻抗变换器以及二项式匹配变换相比,切比雪夫多节匹配变换器在频带内等波纹振动,驻波比在很宽的频带内小幅度波动,可获得更大的匹配带宽。这是切比雪夫变换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从图2.3可以清晰地看到驻波比的波动情况,在2~6GHz的频带内近乎等波纹。通过这次实验,深刻理解了二项式阻抗变换器与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的实质,并且为之后的微波期中大作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做这次实验之前,对于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一直处于很懵懂的状态,不知道具体原理是什么,但是这次实验时又重新看了一遍书。而且因为需要实际操作,搭建微带线电路并进行实际的仿真,所以对每一项的推导和得出结果的原因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最后画出的调谐图与课本上出现的频率特性图极其相似,直到此时才理解这个图是反射系数的频率响应特性,经过分析其失谐原因得知:因为频率不同,使得原来的电长度发生变化,电路不再匹配,出现失谐,反射系数有所增大。明白了相对带宽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调谐一方面降低了带宽的这个波动,另一方面增大了相对带宽。而且切比雪夫滤波器通过增大通带内波动,增大了相对带宽,在某些情况下相对于二项式最平坦匹配更具有优越性,因此两种匹配均可采用。但需要根据实际使用时的要求来选择响应的匹配方式,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实验三微带功分器一、实验目的掌握微波网络的S参数;熟悉微带功分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掌握微带功分器的设计和仿真。二、实验原理1、散射矩阵对于N端口网络可定义其散射矩阵,表征其入射电压和反射电压的关系: (3.1)其中表示第个端口的反射电压,表示第个端口的入射电压。表示所有其他端口均接匹配负载时,端口和端口之间的传输系数。当网络为二端口时散射矩阵得到大大简化: (3.2)其中各个参数的意义如下:表示面接匹配负载时,面上的电压反射系数;意义类似。表示面接匹配负载时,面至面的电压传输系数;意义类似。矩阵可以完全表示网络的反射和传输特性。2、功分器功率分配器简称为功分器,广泛用于功率监视系统、测量系统以及射频微波电路中,是一种将一路输入信号能量分成两路或多路输出相等或不相等能量的器件,也可反过来将多路信号能量合成一路输出,此时可也称为合路器。一个功分器的输出端口之间应保证一定的隔离度。常见的功分器有T型插头、电阻功分器、微带线功分器。由于微带线功分器具有损耗小、端口匹配、输出隔离性好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本实验主要两路微带线功分器,结构示意图如图3.1所示。图3.1二路微带功分器结构图对功分器的要求是:两输出端口2和3的功率按一定比例分配,并且两口之间互相隔离,当2、3口接匹配负载时,1口五反射。功分器的技术指标为:功分比、插入衰减和隔离度。本实验仿真二路功分器,图3.1中阻抗和为从和向负载看去的阻抗值,为隔离电阻,和是为了匹配引出线而添加的阻抗变换段,其长度为。图中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为给定的功分比) ,, (3.3) , (3.4) , (3.5)注意图中3.1中两路微带线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取2~4带条宽度(对应特性阻抗Z04三、实验内容设计仿真一个两路微带功分器,已知:介质基片εr=4.6,H=1mm;端口特性阻抗Z0=50Ω在中心频率2GHz处,相对带宽为20%时,(1)两输出端口的功分比S31(2)两输出端口的隔离度(20lg|S32|)不小于25dB四、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条件用上述公式计算R2,R3,Z02,Z03,Z(2)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与宽度。建立一个新项目,选择单位和项目频率1.8~2.2GHz。(3)输入原理图,根据微带线的不均匀性,选择适当模型,如微带线T型接头、折弯、宽度变换器等。本实验中只有隔离电阻R为集总元件,其余元件全部为微带线形式。注意:用两段微带线与电阻R的两端相连接,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R一致,即其宽度有R确定,长度可以调整。(4)添加测量,测量类型选择PortParameters,名称S,扫频SweepProj.Freqs,选择幅度Mag,测量输入端口到两个输出端口的传输系数S21,S31以及隔离度(5)仿真分析,观察端口S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6)调谐电路元件参数,选择调谐变量,调整变量的数值,在图中观察功分比和隔离度的变化,选择最佳值。提示:可以调谐与隔离电阻R连接的两段微带线长度,调谐时注意电阻的长度R加两段微带线的总长度与Z02、Z(7)当功分比k2=1时,上述功分器变为等分功分器,它将输入功率分成相等的两路,两个输出端口的功率(S21五、实验过程1、计算功分器参数已知,k2=1.5参数值()61.2440.82102.0687.4958.3355.3445.182、确定微带线尺寸微带线尺寸就算结果如下表:(mm)(mm)19.9721.882520.830.606220.2131.43720.131.580119.8182.222321.0330.4007设计要求和长度一致,可设置变量x加以表示,这样可以得到TL2和TL3长度,分别设置为a和b,则有a=20.83-x,b=20.213-x。两路带线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取为2~4倍带条宽度(对应特性阻抗Z04,Z05较宽的微带线宽度),使得寄生效应减小。a和b之和以及对应的带线长度需要基本一致,保持带线的平行,电阻R长度一般为2~4mm,这里取3mm,故设置TL8和TL9的长度分别为和,且使得Y1+Y2=a+b-3。3、绘制原理图根据微带功分器的结构图,绘制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2所示。其中,TL1和PORT1表示特性阻抗为50Ohms的传输线,接T型接头后变为两路,上面一路TL4与TL2表示,下面一路TL8与TL3表示,之后两路分别接Z04和Z04,再接Z0及输出。注意TL4与TL11之间,TL8与TL12之间接电阻R,为保持两路微带线平行,R图3.2微带功分器电路图调谐x、y1的值,使其满足实验要求,所用到的方程为:4、仿真输出对、长度进行调谐,得到传输特性、以及隔离度的仿真输出。调谐的要求是使两输出端口的功分比S31S212为1.495~1.5051.495~1.505,两输出端口的隔离度(20lg|S32|)不小于25dB。调谐之后的参数为x=17.63mm,y1=0.6mm,TL15、TL16长度以及R1宽度之和(即两臂的间隔)为5.1783mm,带条宽度为2.2223,两臂间隔为带条宽度的2.33倍满足2~4带条宽度的要求,也保证了两臂在走线之后平行。图3.3仿真结果图示图所示为S21,S31,S32大小随频率的曲线图,图中标注的两点计算出的S31S212=1.49908,满足在1.495~1.505的要求。S31S212化成dB,在调谐过程中,发现x的值对S21,S31,5、功分比:k在功分比为1时,上述功分器变为等分功分器,输入功率被分为相等的两路,计算得各数值为:参数值()505010070.7170.715050设计的微带线长度与宽度为:(mm)(mm)19.9721.882520.5150.986320.5150.986319.9721.882519.9721.882521.0070.4247其电路原理图为:调谐方程为:S21,S31,S32当功分比为1时,电路结构仍与功分比为1.5时相同,但元件参数有变化。电路图中上下两路的元件参数相同,但R与连接的TL7与TL8的长度不一定相同。就这里的设计,y1=1.500mm,y2=0.530mm。同时,由于与,相同,上下两路可各用一条微带线表示。五、结论与思考功分器的设计是颇有讲究的,从原理上讲,首先利用一段的阻抗变换器进行阻抗变换,进行分路之后,为了和负载相匹配,再引入一段的阻抗变换器。中间阻抗和即是经过第一段阻抗变换器后向负载看去的输入阻抗,后一段阻抗变换器的作用是把该输入阻抗和变换到负载进行匹配。隔离电阻的引入可以屏蔽两路带线间的反射干扰。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使得两臂平行走线,且两臂距离不宜过大,减小寄生效应。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引入长度和宽度变量,加上约束关系,此约束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只要满足两臂平行且间隔合理并且调谐方便即可。弄清实验原理是做好本实验的关键,对于关键的问题应当多思考,想不透彻了应该多问老师。实验中老师的点拨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本实验经过了颇多的修改和思考。由于,,故和相差为。初始时为了达到两臂平行且间隔合理,将TL8和TL9取为长度相等且令,其中为调节因子,方便调谐。仿真结果中端口输出功率差始终无法降到6.1dB以内。我转而调谐TL10和TL11,进而达到了指标。后续的仿真中发现,输出功率差受到TL8的影响明显,因而将TL8和TL9的长度独立开来,而非让其相等,但依旧维持,然后对、进行调谐,的调谐可使得中心频率处匹配,的调谐可以使得输出功率差接近6dB。

附录:心得体会微波仿真实验是对理论计算的一种很好补充,从实验过程中能很明确地体会到,理论计算结果往往不是最佳结论,例如多节阻抗变换器理论计算值在带宽范围内并非等波纹波动,微带功分器指标也不能完全满足。理论计算之后的值还不能直接应用到电路中,此时仿真就起到了优化设计的作用,在我们的实验中,优化过程主要采用了调谐的方式。仿真由于采用了更加精准的计算,考虑了实际器件的传输特性,其利用的主要参数实际就是厂商提供的实际测试的散射矩阵值,因而比理论计算的误差会小,但仿真不能替代实际电路,仿真对分布参数的模拟是不完备的,因而其精准度还有待实际工程的检验。这也印证了课上老师讲过的,优秀的仿真软件无法替代经验丰富的微波工程师。微带分支线匹配器的设计加深了我对Smith圆图的理解,更加体会到圆图不仅是理论计算中强大而快捷的工具,也是仿真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实验中难点在于如何利用方程绘制各种圆和标注阻抗点。多节阻抗变换器是一种优点明显的变换器,仿真结果让我对切比雪夫变换的等波纹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微带功分器的设计是带给我体悟最多的实验,体现出来微波仿真和设计中应当特别注意的走线方式,此为,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理解了设计的原理才能减少设计中的疑惑和错误。定向耦合器设计中保持对称性和平衡性是设计的关键点。此次微波仿真实验,原本预期将6个实验都完成,但受限于时间,最终完成了3个实验,但这3个实验带给我颇多收获,实验不在于多,而在于思考,单纯地按照手册上的步骤和提示一步步做下去,收效将是不明显的。一分思考一分收获。例如在仿真中如何运用Smith圆图解决问题,需要能正确画出各个圆,如何描点画圆以及如何利用圆的极坐标方程画圆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再如微带功分器的设计中,为何要引入中间电阻、为何要加入隔离电阻、如何保证带线的平行、如何控制带线的距离,以及如何进行阻抗变换和匹配,也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优秀的微波工程师一定有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来自于实践、思考与总结。微波实验与其说是教会我们设计一些简单的器件,不如说更重要是为了引导我们如何从微波工程师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思考设计。实验的验收也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其他同学在验收时会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老师也会给予指导和评价,我就站在旁边学习。领会老师的验收意见,听取同学的思路,对自己的启发颇多。验收时老师也指出了我的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我下来进行了修正,最终结果体现在了本实验报告中。而且做完微波实验以后,紧接着而来的微波考试也感觉相当的有把握,因为微波实验顺便帮我夯实了基础,比之前理解的更加透彻详细,更让我坚信理论只有在与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才会被继承下去,才有最大化的价值。这个实验给我带来了相当不错的收获,二项式匹配与切比雪夫匹配让我感受到了工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式,好多方案有利也有弊,需要去进行权衡利弊。而且我们所做的都还只是一些很简单的入门电路,觉得如果继续做下去肯定需要大量的兴趣支撑,投入很多精力,顿时觉得微波工程师很厉害。最后,感谢老师在整个电磁场和微波实验中给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感谢给我启发、与我交流讨论的同学。食品储藏原理实验报告不同贮藏方法对牛奶的品质影响摘要:本实验以新鲜牛奶为原料,采用不同贮藏方法对新鲜牛奶的品质变化的影响,通过测定其品质的理化指标的变化,做出对比得出最佳的贮藏方法,结果如下:添加适量的山梨酸钾后用微波处理,然后放在4℃关键词:新鲜牛奶贮藏品质前言:一直以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液态奶以鲜奶为主(平均超过80%市场份额),鲜奶导致乳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了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日本的明治乳业安全事故,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都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如何有效地保障鲜奶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3]所谓牛奶的品质,不仅包括其理化和微生物特征,而且应该涵盖其被人体食用后发挥的营养、免疫保护等促进健康的作用。牛奶的质可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考察,可用多重指标来衡量,如牛奶的人体感官指标,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和体细胞散,牛奶不被污染的指标,牛奶的常规营养价值、专门营养作用及特殊保健功能等。在国外,由于长期成熟的鲜奶消费市场和消费理念,形成了以整套完备的鲜奶安全体系。目前国内对于乳品的安全管控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对不同贮藏方法的研究,进行对比,得出最佳的储藏条件对于牛奶的贮藏,乳制品的发展又极其重要的作用[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