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明世界史复习资料(全)武大潘老师简明世界史复习资料(全)武大潘老师简明世界史复习资料(全)武大潘老师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简明世界史复习资料(全)武大潘老师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导论为什么学世界历史?v全球化,参与国际事务,需要了解外国历史与文化v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学习世界历史是在不同民族之间建立理解、尊重和交流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有责任感的地球公民来说,世界史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v培养正确观察认识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力培根:“读史使人明智”v学历史,不仅要看到历史事实。要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能力。v开阔视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务实的精神。真正具有这些能力的人,可以胜任任何工作。v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v历史与文学、哲学、艺术,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人文修养v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v每一个大国、强国的领导者都很重视历史学习内容è探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总体把握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è重点讲授牵动世界全局的局势和运动、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è在关注政治发展、王朝更替的同时,还要关注那些历经岁月沧桑、遗存至今或影响至今的制度、宗教和文化世界史将对人类文明作长时段的考察,尽管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其中经历过不少困难、挫折和灾难,但总体趋势仍然是不断前进的。通过世界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清人类未来的光明前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v历史、现实、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科学地认识过去,才能正确地把握现实,清醒地展望未来。v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历史之外,就不可能面向世界,清醒地了解世界的现实和未来。要正确认识世界的现实与未来,世界历史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第一章早期文明第一节古代东方文明概述v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v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古代中国发源于黄河,古印度发源于是印度河和恒河v相似之处:都根植于大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以农业活动为主,称为大河文明或者黄色文明v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发源在地中海东部,称为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v都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发生的v大河文明被西方学者称为水利社会或灌溉文明,出现中央集权的政府v城市,非农业人口;v灿烂悠久的文化:文字、神话、历法第二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地理环境Mesopotamia,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v气候干旱,河流构成主要的水源;河谷,灌溉农业。v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非规律性泛滥以及农业的非稳定性。v天然屏障的缺乏与交往的非障碍性。v农耕地区与游牧世界的并存与冲突。v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二、苏美尔人v富于创造性,对于早期文明贡献很大:v发明了陶轮,制陶器,战车v最早发明了青铜器、玻璃v公元前3500年发明了楔形文字,文明出现的标志三、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前1595年)v城邦citystatesv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在位)v古巴比伦王国国力强盛v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v编制《汉谟拉比法典》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也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珍贵史料;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几乎涉及了现代的法律体系所涉及的领域。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四、新巴比伦王国v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2年)v对外奉行侵略扩张政策v“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前538年)v扩建巴比伦城,空中花园文化成就1.楔形文字cuneiform与泥版文书2.自然科学v几何学毕达哥拉斯定理(亦称勾股定理)的先声v天文学:黄道十二宫;太阴历,一年分十二个月,8年3闰。数学:10进位与60进位,圆周率为3。第三节腓尼基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一、腓尼基城邦腓尼基人的海上贸易腓尼基字母二、希伯来文明北方以色列国,都于撒玛利亚,南方2个部落继续拥戴所罗门之子而称犹太国,都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国于公元前721年亡于亚述,希伯来人10个部落被强制移往各地,直至消失于同化之中。犹太国于公元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居民被囚禁于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希伯来人出埃及摩西十诫:v只信上帝耶和华,不可信仰别神v不可崇拜偶像v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v守安息日v孝敬父母v不可杀人v不可奸淫v不可偷盗v不可作假证v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财产犹太教的特点:vA.一神论vB.反对偶像崇拜vC.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vD.救世主信仰第四节古代埃及一、自然环境v位置:利比亚沙漠、阿拉伯沙漠、地中海。v交往通道:西奈半岛。v天然的屏障与交往的障碍之双重作用。v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性v与历史进程的相对连续性即非中断性。区别于两河流域。v干旱的气候与特定的水源。v河谷与沙漠,广袤的瀚海与绿色的丝带。v人烟稀少与人口稠密。v上埃及与下埃及,以孟斐斯为界。v尼罗河:农业与纽带。二、政治发展史特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英国史学家洛克斯把埃及政治史形容为一个“大蛋糕”,三层面饼(大一统时期),中间夹着两层果酱(动乱时期)。v第一层1-2早王朝公元前3100-2686年3-4古王国公元前2686-2181年v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2040年70个国王统治了70天v第二层11-12中王朝公元前2040-1786年v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公元前1786-1570年v第三层18-20新王朝公元前1570-1085年三、文化1.金字塔:凝固的艺术v现存约90座。三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佛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v国王谷2、象形文字24个表意符号→22个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与阿拉伯字母的源头埃及纸草vPaper(纸张)一词源自于埃及的“Papyrus”(纸草)3.科学◎天文学:天文观测与星位的确定太阳历之3季12月365天:罗马朱里亚历、中世纪格里哥利历和公历的前身◎数学:十进位。圆周率3.16。面积的计算公式◎医学:木乃伊(mummy)与外科学第五节古代印度一、自然环境喜马拉雅山南侧孤立性东、西、南三面环海,v以温德亚山脉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即南印度和北印度。v印度河和恒河v达罗毗荼人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v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v哈拉巴城和摩亨佐·达罗城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雅利安人的到来,公元前14世纪南俄草原→中亚→印度,属于印欧语系。v二、种姓制度v是印度社会的基于血统的等级制度。v梵文“Varta”“瓦尔那”,原意为颜色。英文Casta,意为“族姓”、“出身”,现为西方人所习用。v中国古代文献,如《大唐西域记》等,意译为“种姓”。四个种姓:婆罗门—祭司阶层刹帝利—国王、贵族吠舍—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维持种姓制度的达摩(即规矩):a.职业化,下一个等级不能从事上一个等级的职业;b.种姓内婚制第二章古代希腊希腊是古代世界五大文明中心之一古中国发源于黄河,古印度发源于是印度河和恒河,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称为大河文明或者黄色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发源在地中海东部,称为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希腊堪称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西方文明的渊源所在。古代希腊的历史进程:爱琴文明(约公元前第3000纪末-约公元前12世纪),亦即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城邦形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亦称“古风时期”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第一节爱琴海文明一、爱琴海文明的发现Aegean爱琴文明遗迹主要集中于克里特岛和大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组织19世纪的考古:德国人亨利·谢里曼之发掘特洛伊城(小亚细亚)。英国人伊文思之发掘米诺斯王宫(克里特岛)。二、克里特文明(前2600-1600年)“米诺斯王朝”米诺斯王宫遗址线形文字A三、迈锡尼文明(前1600-前1200年)豪华的王宫线形文字B特洛伊战争著名的“木马计”第二节希腊文明的兴起DarkAge,希腊的中世纪,也称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大史诗被称为希腊精神的塑造者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铁工具的使用造船能力、航海技术的提高文字的重新出现第三节城邦的形成(前8-6世纪)2.海外殖民3.城邦的出现CityStates城邦的界定:城市与乡村的组合即“一城一邦”二、斯巴达城邦Sparta1.军事化的国家GarrisonState原因:a.以农业立国b.通过征服建国“斯巴达式的教育”2.寡头政治3.社会经济结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第一等级为斯巴达人第二等级称皮里阿西人,意即“边民”第三等级希洛人,为斯巴达的国有奴隶三、雅典城邦Athens雅典是希腊诸城邦中影响最大、最具典型意义的城邦雅典以商业立国,其政治发展是部落自愿联合组成1.早期雅典及其贵族统治2.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兴起;军事技术的变化内容:A.颁布“解负令”,B.不以出身而以财产划分等级,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D.经济方面,发展海外贸易,大力奖掖雅典公民从事工商业活动。3.庇西特拉图时期,僭主政治(前546-527)4.克里斯提尼改革(前508-507年)设立十个区域性部落,取代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扩大地域关系,根除贵族特权的社会基础。设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由此进入成熟阶段。第四节城邦民主制的建立一、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前449年)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战争根本原因:波斯在扩张过程中,与希腊发生冲突。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战争进程前492-479年战场:希腊半岛战役:马拉松平原战役(公元前490年)雅典士兵裴力皮德斯从马拉松跑至雅典温泉关与斯巴达萨拉米海战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公元前486-465年)组织了阵容强大的海陆军队重新进攻希腊.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签订《卡利亚斯和约》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61-前429年)雅典民主政治的代名词与现代民主政治的不同:A.直接民主B.政府官员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C.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缺陷:雅典民主只是公民的民主,有很多人被排斥在民主之外三、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雅典的惨败、斯巴达雄据全希腊霸主是古希腊历史上的一大转折四、城邦制度的危机社会危机:民主政治的基础——社会中间等级被破坏道德危机:公民意识、对城邦的归属感、责任感缺乏政治危机:对民主制度的信任危机第五节希腊的思想文化一、神话、宗教希腊人的宗教信仰表现为多神崇拜,包括天神宙斯、海神波赛冬、爱神阿芙罗狄蒂、智慧之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其中宙斯是诸神之首。在希腊人看来,人与神具有互惠的关系:人通过祭祀的形式敬奉神灵,神灵则以佑护人作为回报。二、文学、戏剧1.文学:《荷马史诗》著名的诗人:萨福(女)、雅典的梭伦希腊古典文学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希腊古典时代现实生活的产物,亦是希腊古典时代现实生活的艺术体现。2.戏剧:起始于祭神活动悲剧:埃斯库罗斯——《被幽禁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喜剧:阿里斯多芬三、建筑、艺术1.神庙建筑方顶柱式结构长方形的神庙殿堂四周高大的圆柱柱廊希腊圆柱的三种柱式: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2.雕塑艺术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体态健美、比例匀称的人体雕像四、哲学最早产生的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公元前7-前6世纪),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物质(水或空气),而不是神的创造,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最早的唯心论哲学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埃利亚的芝诺(约公元前495-前430年)提出过“飞箭不动”的著名命题。“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公元前399年)“使哲学从天上来到人间”的学者,注重于探讨哲学的伦理道德意义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8-公元前348年),在雅典城郊创办学园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政治思想学说:“理想国”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道遥学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哲学上“二元论”政治观点属温和的民主派,主张恪守“中庸”五、历史早期,纪事家们有闻必录,尽量要使自己记述的文字材料与事实相符,求真的精神古典时代,希腊历史学的真正创立并获得重大发展。代表人物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年)《历史》成书于约公元前430年素有“西方历史学之父”的美誉修昔底德Thucydides(公元前460-前40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六节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公元30年)一、马其顿的兴起Macedon1.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一公元前336年)改革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2、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西方第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二、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分裂带有东方特色的统治政策帝国一分为三: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国、塞琉西王国“希腊化国家”希腊化城市三、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和科学文化重心出现东移最大的希腊文化中心移至东方的一些大都市,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西亚的安条克、塞琉西亚、帕加马1.哲学犬儒学派Cynic安提斯泰尼(约公元前445-公元前365年)第欧根尼(-前320年)名言“象狗一样生活”伊璧鸠鲁学派(前347-270)快乐论斯多噶学派Stoic创立者是季蒂昂的芝诺(前335-前263年)2.科学科学发展的原因希腊城邦时代的思想基础;近东积累的科学研究的资料;希腊化王国政府的财力支持几何学欧几里德《几何学原本》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公元前212年)天文学阿里斯塔克(约公元前310-公元前230年),“太阳中心说”,“古代的哥白尼”3.建筑与艺术亚历山大灯塔,高约122米,建于约公元前300年罗德岛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建于公元前282年“米洛斯的阿芙罗蒂黛”,亦即“断臂的维纳斯”1820年出土于希腊米洛斯岛,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第三章古代罗马“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代罗马的历史,通常划作三个时期:一、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前6世纪末)二、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公元前31年)三、帝国时代(公元前30-公元476年)第一节罗马文明的发端一、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北部是波河平原;中部是南北走向的亚平宁山。农业性地势低平,河流密布,气候潮湿,适合农业的发展。二、罗马城的创建罗马城的传说罗慕洛斯和勒莫斯年幼时曾由母狼喂养。罗慕洛斯在建罗马城时杀死其弟勒莫斯罗马城源于若干部落的联合,即所谓的“七丘同盟”三、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公元前6世纪末)据传,自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至前510年塔克文王朝结束,罗马历经七王统治,史称王政时代。《劫持萨宾妇女》(意大利)彼得罗·达·科尔托纳(约1629年)古罗马神殿博物馆藏《萨宾妇女》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99)巴黎卢浮宫藏早期共和国“法西斯”,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威“独裁官”,dictator平民与贵族的斗争通过撤离的方式取得的成果:保民官(行使否决权)、“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传统的习惯法汇编按律量刑,有据可依对罗马法体系乃至近代欧洲法学产生重要影响第二节罗马的扩张一、统一意大利前5-4世纪初的伊达拉里亚战争,控制台伯河流域与亚平宁半岛西北部的伊达拉里亚地区。前4世纪中叶至3世纪初的萨莫奈战争,控制亚平宁半岛中部地区。前3世纪的希腊战争,控制亚平宁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罗马取胜的原因:优越的军事组织社会的内在动因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和政治谋略二、征服西地中海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古代北非强国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24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201年)迦太基人著名军事统帅汉尼拔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三、征服东地中海,三次马其顿战争(前215-前168年)击败安提柯王朝、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以及希腊诸城邦四、罗马扩张的后果1.奴隶制的发展2.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第三节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衰亡一、罗马共和国的危机奴隶起义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公元前137-132年,前104-101年)斯巴达克斯起义(公元前73-前71年)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0-公元前88年)马略与苏拉之争.3.农民问题格拉古兄弟改革二、军事独裁的建立1.马略的军事改革公元前107年,马略出任执政官,进行军事改革,将公民兵制改为募兵制,规定包括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在内的自由人皆可充当罗马雇佣兵,服役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养,服役期满后由国家分给份地。意义:一方面改变了罗马国家的军队构成和兵役制度即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解决了罗马国家兵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导致罗马公民与罗马军队的分离,否定了公民/土地/战士三位一体的制度,进而动摇了罗马共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为此后出现的军事独裁统治创造了条件。2.苏拉的军事独裁3.凯撒的独裁(前100-前44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同盟,“前三头同盟”远征高卢,《高卢战记》托勒密王朝,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凯撒之死布鲁图斯和喀西约三、后三头同盟和共和国的覆灭屋大维与安东尼和李必达结成历史上所谓的“后三头同盟”帝国一分为三,安东尼控制罗马东部广大土地,屋大维统治意大利、高卢和西班牙,李必达则领有北非第四节罗马帝国的繁荣一、元首制的建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Augustus”(拉丁文意为至尊、神圣)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罗马帝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元首政治”,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屋大维为稳定帝国采取的措施:A.改组军队;B.收买罗马平民,消除社会动乱因素,通过“面包和竞技场”,C.推进罗马的城市建设;D.争取意大利同盟者的支持;E.缓和对行省的政策。二、罗马和平1.奥古斯都之后的继位者“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尼碌Nero(公元54-68年在位)罗马的繁荣A.经济建设,罗马人擅长建设,公路“罗马大道”,“条条大道通罗马”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第五节罗马的衰落一、三世纪的危机政局动荡与离心倾向:内战、王位的争夺(235-284年先后有19个皇帝即位)蛮族的威胁:日尔曼人涌向罗马边境进而涌入罗马世界。传统公民精神和公民道德衰败二、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诞生的时空范围:公元1世纪初的地中海东岸即巴勒斯坦和小亚西部。1.基督教的产生相传为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基督教信仰上帝,崇奉耶稣Jesus为“救世主”,“弥赛亚Minsaya”,希腊语称“基督Christ”基督教产生于下层犹太人中,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恩格斯),即基督教兴起的社会基础是穷人、被压迫者和弱势群体。耶稣其人缺乏信史的明确记载,是否确有其人,尚无定论。综观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基督教既是富人和统治者的宗教,也是穷人和被压迫者的宗教;既是“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也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思想渊源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一方面,两者的产生皆与苦难的现实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犹太教构成基督教的重要思想渊源。犹太教的神学思想,诸如一神崇拜、救世主和创世论,以及犹太教的经典“创世纪”、“大卫诗篇”和“摩西五经”,在基督教中被明显继承。基督教的最初形式,亦表现为犹太教的分支。基督教的另一重要的思想渊源是希腊化时代的斯多葛派哲学,该派反对物质享乐,倡导修身养性和清心寡欲,对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基督教“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教神学,与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混合物中悄悄地产生了”(恩格斯语)。圣保罗的重要贡献耶稣就是救世主;将基督教变成普世的宗教。基督教的经典为《圣经》,包括《旧约》、《新约》前后两部。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犹太人所订之约,新约则是通过耶稣而与信者另立之约。《新约》内容包括:叙述耶稣生平言行的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记述早期教会历史的《使徒行传》,以及使徒书信21卷和启示录1卷。2.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合法化的相关背景内在因素之消极性、虚幻性和非暴力性。传播范围的扩大,信众人数的增加,社会势力的上升;至3世纪约有信众600万人,教堂1800余处。社会构成的变化,穷人与富人的混杂,以及富人的主导地位和与富人利益的趋同。教义的变化即从主张平等博爱、财产公有、互助合作,到倡导劝人驯服、爱仇如己、忍受现实苦难,即从反抗的倾向转变为容忍的色彩。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颁布“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返还没收的教堂和财物。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基督教主教会议,旨在统一思想,规定三位一体的基本信条作为正统基督教信仰的标志。三、晚期罗马帝国1.戴克里先(284-305年)改革主要内容:公开的专制。早期皇帝称“元首”,现在称“Dominus”(主人);干预经济生活;把帝国一分为四。2.君士坦丁(306-337年)的改革政区改革,即废四帝共和,设高卢、意大利、伊利里亚(巴尔干)和东方四行政区。迁新都君士坦丁堡。3.罗马帝国的分裂395年罗马与君士坦丁堡分庭抗礼,罗马帝国正式分裂。四、蛮族入侵BarbarianInvasions匈奴人西迁匈奴人征服日耳曼部落东哥特人,继而进攻西哥特人,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410年罗马第一次被蛮族侵占。汪达尔人第二次攻占罗马,Vandalic,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五、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外因说自杀说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六节古代罗马文化一、宗教具有原始宗教的浓厚色彩,基本内容是多神崇拜,深受伊达拉里亚人宗教的影响,而伊达拉里亚人的宗教深受希腊人宗教的影响。罗马人的宗教出现了希腊化,但又有不同于希腊人的宗教之处。主神朱庇特—宙斯女神朱诺—赫拉米涅瓦—雅典娜战神马尔斯—阿瑞斯大力神赫丘利斯—赫拉克利斯美神维纳斯—阿芙罗蒂黛狩猎女神狄安娜—阿耳忒弥斯商旅之神墨丘利—赫尔梅斯胜利女神维多利亚—尼凯金星:维纳斯Venus木星:朱庇特Jupiter水星:墨丘利Mercury火星:马尔斯Mars土星:萨图恩Saturn(农神)。二、文字和文学罗马人创造的拉丁字母,对后来欧洲各天主教民族文字的形成,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希腊文学,特别是荷马史诗和戏剧,对于罗马文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屋大维时代的文学繁荣:维吉尔的史诗,贺拉西的田园诗,奥维德的情诗。三、艺术罗马艺术主要表现为建筑和雕刻的形式,凯旋门和万神庙是罗马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典型。四、哲学卢克莱修(前98-54年)的唯物论:继承希腊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和规律性辛尼加(前4年-公元65年):继承斯多葛派的唯心主义倾向,强调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五、历史波利比阿的《通史》李维(前59年-公元17年)的《罗马史》塔西陀(公元55-120年)的《编年史》和《历史》以及《日耳曼尼亚志》阿庇安(公元95-165年)的《罗马史》罗马的历史遗产:罗马的建筑风格罗马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罗马的政治文明与帝国传统基督教的信仰第四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西欧中世纪:476年西罗马灭亡作为开端,至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第一节日耳曼人的入侵及其影响一、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徒3-5世纪,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大冲击从东到西中国:北方民族南下,匈奴、鲜卑等建立五胡十六国,汉人统治范围压缩到长江以南,偏安东晋。日耳曼各部落(Barbarian)入侵恺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军事民主制阶段先后建立起了国家组织汪达尔王国、苏维汇王国、西哥特王国、勃良第王国、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二、民族大迁徒的后果和意义并非单纯的民族迁移或武力征服活动,而是影响了西欧人民此后的历史发展道路,改绘了当时西欧的政治地图,在深刻交融的基础上重组了民族格局日耳曼人的入侵造成混乱,对当时西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很大破坏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撞击。古典时代的结束与中世纪的开始三、日耳曼人的特点:没有国家观念、行政管理机构法律简单,神裁法自然经济日耳曼征服者在各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皈依罗马天主教,反映了当时蛮族罗马化的趋向。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法兰克王国第二节法兰克王国KingdomofFranks一、墨洛温王朝(481-751年)496年克洛维正式皈依了基督教罗马教会,日耳曼因素与罗马人结合的起点二、查理·马特CharlesMartel的采邑制改革宫相mayorofthepalace采邑beneficium本意为“承担义务的封地”将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分封给参战的将士,条件是为中央政权服军役。这就在封主和封臣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影响:变更了土地占有关系,促进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的形成。3.加洛林王朝(751-843)①丕平于751年即位。754年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②“丕平献土”Pepin’sdonationLombards“教皇国”Papalstate的创立三、查理曼(768-814)帝国扩张,建立一个地域广阔的帝国远征西班牙,史诗《罗兰之歌》支持罗马教廷。800年,教皇为之加冕“罗马人的皇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最终完成了与罗马文化的结合查理曼帝国的分裂814年查理死后,其子路易即位,形成内战局面。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三分天下:即莱茵河以东地区(德意志)、缪斯河以西地区(法兰西)、两者之间、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的狭长地带(意大利)第三节封建制度与封建庄园经济一、封建制度1.定义:Feudualism源自拉丁词Feudum封土,即封君赋予义务的土地,有条件的占有土地。封建制度是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关系中封臣从封君得到一块土地,同时向封君履行一定的义务。2.起源:日耳曼因素、罗马大地产两个因素最早的日耳曼因素:不与土地发生关系封臣制度,采邑beneficium,终身占有,不是世袭查理·马特军事改革,采邑制度普及重装骑兵,全身盔甲,称为Knights世袭采邑feudum,统治权(或司法权)与土地所有权的结合,西方称为领主权lordship二、封建法规FeudalLaw和骑士精神封建法规:规范封君和封臣的关系,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骑士精神,即封建道德①忠勇②侠义③尊重妇女④保卫基督教三、庄园制度manorialism封建庄园不仅是法兰克而且也是整个西欧封建时代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国王、贵族和教会都是庄园的领主lordsofmanor1.起源庄园制度是指封臣在所得到的封土内与农民的关系,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2.庄园组织特点:A.经济上自给自足,除盐、铁之外,所有都可以在庄园里自己完成。B.社会生活上自给自足,庄园耕地分为三部分:领主的自营地、农奴的份地和自由佃农的份地农奴serf由拉丁词servus奴隶演变而来;人身不自由,被称为bondmen农奴的义务:服劳役、捐税、使用税领主有责任保护农奴封建庄园是一种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和宗教上大体独立的社会实体。第四节西欧经济的复兴一、农业革命发明了重犁;三田制劳动生产率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出现了剩余。中世纪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二、贸易复兴两大贸易区:南部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为主的地中海贸易区北部贸易区以佛兰德尔的布鲁日等城市为中心的北海贸易区定期市集,最著名的是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的四个城市轮流举行的香槟市集第五节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一、工商业城市的起源三个途径:①罗马古城;②城堡周围,发展成为商业城市;③商业中心,如威尼斯Venice二、城市自治自治是西欧城市的重要特征获得自治的途径有多种,赎买、武装斗争城市可以分为三种(1)城市国家(2)自治城市(3)自由城市三、城市兴起的意义①促进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商品化②导致了农奴制的瓦解③孕育了新的社会阶层——城市中产阶级bourllgeoisie法语“资产阶级”源于citizensoftheburs自治城市的居民第六节十字军东征TheCrusades(公元1096-1270年)一、各个阶层参加东征的动因v教会:收复“圣地”v封建领主和骑士们:夺取土地和财富v普通基督教徒:宗教信仰,教会允诺的利益v商人:扩大商业利益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UrbanII召开克勒芒宗教会议CouncilofClermont,号召拯救圣城。二、第一次至第八次东征(1096-1270年)第1、2、3次东征的目标是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第4次东征的目标是拜占庭帝国;第5、6、7次东征的目标是埃及;第8次东征的目标是突尼斯。十字军耶路撒冷大屠杀建立的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耶路撒冷王国、特里波利伯国率领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的西欧君王:法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德、德意志皇帝“红胡子”腓特烈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1204年)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前的君士坦丁堡铜驷马儿童十字军Children'sCrusade(1212)三、东征的后果与影响侵略战争的性质消极影响:使东方的物质文明遭到破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上以野蛮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教会势力的消长。第七节中世纪的法国一、加强中央集权第一阶段是腓力二世(1180-1223)从英国手中恢复失地第二阶段是路易九世(1226-1270)第三阶段是腓力四世时期(1285-1314)二、与罗马教廷的斗争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克莱门五世;教廷从罗马迁至阿维尼翁史称“阿维尼翁之囚”法国王权的发展,腓力四世在对罗马教廷的斗争中获胜。1302年,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三个等级是:教会上层人士、世俗贵族和市民上层代表。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第八节中世纪的英国一、诺曼征服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加冕,开始了诺曼王朝(1066-1154年)二、威廉一世加强王权地产大清查。《土地赋役调查簿》(又称《末日审判书》),作为国王征收赋税的依据。土地分封保留了盎格鲁-撒克森人的郡制巡回法庭,推广普通法commonlaw基本内容是司法判决案例,受到传统习俗、罗马法、宗教法的影响,又自成体系。对于扩大国王法庭的司法权限,对于法律的统一有重要意义。三、《大宪章》的签订与议会的召开国王与贵族的斗争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其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益《大宪章》以法律约束王权,对维护封建秩序有积极作用;保障市民的商业权利,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宪章》规定,未经“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向封臣额外征税,这项规定促进了议会的产生。1258年,英国卷入意大利战争,财政拮据,国王试图增加捐税,内战再起。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军队于1264年打败国王。1265年召开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全国性大会,是为英国议会的开端。议会政治的发展:最初为监督《自由大宪章》和保障贵族、骑士、市民权益的政治机构,后权限逐渐扩大,1297年获得批准征税的权力,14世纪初获得颁布法律和审理政治案件的权力。1343年,议会形成两院制,其中上院由贵族代表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第九节西欧中世纪文化一、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学校一般设于修道院“知识是信仰的奴仆”“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三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科12、13世纪文化的再兴在中世纪完成系统化的罗马法和英国普通法,成为日后欧美法律体系的两大主要来源。引荐阿拉伯文化,并将不少阿拉伯文的古希腊典籍转译成拉丁文,传入西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欧学校在所授的“七艺”之外,又开设了法学、医学等课程。世俗学校的兴起“大学”一词源自于拉丁文“universitas”,意为“总和”、“联合”,即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院系”来自拉丁文“facultas”(才能)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1150年),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1218年),意大利摩德纳大学(1175年)、锡耶纳大学(1240年)等一批大学。14世纪,波希米亚布拉格查理大学(1348年),波兰克拉科夫亚盖洛大学(1364年),德意志海德堡大学(公元1366年)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为后来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推动了各国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国际交流。二、文学大体上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般都以拉丁语来创作。11-13世纪,使用方言的文学作品发展起来,其中包括: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和寓言。法国的《罗兰之歌》、德意志的《尼贝龙根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英国的《亚瑟王传奇》。三、建筑早期(9-12世纪)罗马式教堂:穹顶、厚壁、窄窗、圆柱。法国的普瓦提埃教堂、德意志的沃尔姆斯大教堂、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12-15世纪哥特式教堂(GothicCathedral):高、直、尖,体现对天国的向往。法国兰斯教堂ReimsCathedral法国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Cathedral,建于1163-1200年)、亚眠大教堂,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大教堂、约克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第五章中世纪的东欧与东方世界第一节拜占庭帝国一、一、查士丁尼时代(527-565年)“拜占廷”(Byzantium)名称的来源:最早的建立者是希腊人Byzas,故名。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324-337年)兴建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时代(JustinianI,527-565年)是早期拜占廷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是指查士丁尼王朝统治直到610年的时期,以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各项政策和取得的种种业绩为主要标志。“一个帝国、一部法律、一个宗教”《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法理概要》、《查士丁尼新律》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法典明确地确定了公法和私法的概念,为私有制的商品社会关系提供了法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典既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总结,也是对自罗马到拜占廷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演变的反映,因此它是人类法制史、政治史和经济史的一个伟大的历史里程碑。2、内政改革查士丁尼一世的内政改革以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和发展城乡生产的经济改革为中心。“吉莫”之间的党争赛车活动蓝党代表元老院贵族和上层居民的利益,绿党则代表商人和富裕居民的要求532年,群众性的“尼卡起义”(希腊语“胜利”之意)3.对外战争主要有“汪达尔战争”、“哥特战争”和“波斯战争”拜占廷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二、基督教会的分裂与东正教1.基督教会的分裂4世纪末,基督教会分裂成东西两大教派。东派教会流行于东地中海沿岸希腊语地区,西派教会在文化上则以拉丁语为主导。1054年色路拉里乌分裂东派教会以基督教“正统”相标榜,习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EasternOrthodoxy),罗马教会则称天主教Catholicism,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公教。3.东正教向东欧的传布巴尔干半岛和东欧地区的斯拉夫民族拜占庭教士西里尔(公元827—869年)及其兄长美多德(约公元825—885年)的开创性作用。传教时使用了本地的斯拉夫语,还参照希腊文创制了斯拉夫字母。这种字母体系称为西里尔字母,它是现代俄文、塞尔维亚文、保加利亚文的基础。把《圣经》等译成斯拉夫文。l斯拉夫民族文明化的开端865年,保加利亚君主鲍里斯一世(公元852—889年)宣布以东正教为国教。开启了斯拉夫民族的文明化进程。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VladimirtheSaint,980-1015年在位)接受东正教为国教。弗拉基米尔皈依基督教是俄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可以说,俄罗斯民族的“欧洲化”从此开始。基督教化的意义在于,密切基辅公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交往,为拜占庭文明在东斯拉夫人地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三、拜占庭帝国的衰亡穆斯林的攻势阿拉伯人的扩张7世纪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人使用的“希腊火”Greekfire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意大利的商业竞争威尼斯与比萨的贸易扩张与拜占庭帝国财源的枯竭。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拜占庭帝国的寿终正寝四、拜占庭文化1.拜占廷文化特征对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性;基督教和世俗文化的并蓄兼容性;吸收其他文化因素和对外传播的开放性;古代基督教精神的保守性。1.建筑拜占廷建筑风格继承古罗马建筑风格圣索非亚大教堂从外部远远望去,圣索非亚大教堂好似由大小不等的圆球组成的金字塔。其独特的力学结构使它在地震高发地区保存完好,千百年来成为拜占廷帝国的象征,创作了中古时代世界建筑艺术的奇迹。拜占廷建筑对巴尔干半岛和俄罗斯建筑产生强烈影响2镶嵌画装饰艺术3.拜占廷文化的传播千余年期间,拜占廷文化一直是该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文化,君士坦丁堡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向文化后进地区传播:阿拉伯地区、西欧第二节俄国一、基辅罗斯公国KievRusslNormans诺曼人lRus罗斯人斯Russia之源l瓦里亚格人中的留里克兄弟应邀来到诺夫哥罗德Novgorodl862年建立了古罗斯国二、俄罗斯人皈依基督教弗拉基米尔受洗(988年)俄罗斯人在第聂伯河受洗拜占庭教士西里尔创制西里尔字母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三、蒙古人入侵莫斯科公国借蒙古人的力量发展起来。于1480年最终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伊凡四世“第三罗马帝国”的理论第三节阿拉伯帝国一、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1.7世纪以前的阿拉伯椰枣与骆驼宗教圣地——麦加克而伯古庙(一译“天房”)朝圣贸易商路的转移与麦加贸易的衰落2.伊斯兰教的产生创始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皈服”,伊斯兰教徒称“穆斯林”,意为“皈服者”,即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3.伊斯兰教主要经典和教义《古兰经》,共30卷,114章。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为麦加篇86章,宣扬教义为主;二为麦地那篇28章,以立法为主。伊斯兰教称,《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也详细记录了早期阿拉伯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等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伊斯兰教教义分为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宗教信仰包括六大内容,简称“六信”: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宗教义务又称宗教功课,“五功”: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4.统一国家的形成622年9月20日穆罕默德逃出麦加,抵达雅特里布,改其名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伊斯兰教史称“徙志”,后将622年定为伊斯兰历纪元。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征服麦加630年,穆罕默德率军进占麦加。•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宣布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宗教领袖。穆罕默德则保留麦加在宗教上的优势地位。•从此,麦加成为阿拉伯的宗教中心,麦地那仍为国家首都,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5.初期哈里发的统治阿布·伯克尔作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称哈里发(公元632—634年),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哈里发集宗教、行政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政教合一国家的最高首脑。欧默尔继任哈里发(公元634—644年),随即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接任哈里发(公元644—656年)。阿里继任第四任哈里发(公元656——661年)什叶派内部分裂,反对妥协的下层民众另立“哈瓦立及”派(军事民主派)。二、阿拉伯帝国时代1.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定都大马士革,哈里发一职世袭继承7世纪末叶,倭马亚王朝踏上扩张之路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疆域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锡尔河,南至尼罗河流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2.阿拉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新的政治宗教派别——阿拔斯派阿布·阿拔斯在库法称哈里发(公元750—754年),建立阿拔斯王朝,762年迁都巴格达,政治中心的东移756年倭马亚旧王朝的王子阿布杜·阿曼建立后倭马亚王朝,定都科尔多瓦,阿拉伯帝国从此分裂。阿拉伯帝国的繁荣时期阿拔斯王朝的最初100年农业生产条件由此得到明显改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手工业生产城市繁荣,巴士拉、库法、大马士革和开罗贸易发展阿拉伯帝国的分裂与覆亡(1258年)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一,经济联系薄弱,国家的统一主要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之上。三、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文化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阿拉伯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媒介东西、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1.自然科学印度数字符号与10进位法。花拉子密的代数学;代数一词的英译。阿布·瓦法的三角学2.医学拉齐斯(公元865—925年)的《医学集成》、《天花与麻疹》。伊本·西那(阿维森纳,公元980—1037年)的《医典》,被视为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基督教欧洲的医学经典。3.文学首推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4.建筑艺术:宫殿和清真寺两大类伊斯兰教反对崇拜偶像,以植物花叶和几何图形为主体,并辅以夸张的表现方式,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花叶饰装饰艺术5.历史地位◎承上启下(时间)上承欧洲古典文明,下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当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徘徊时,穆斯林掀起了翻译欧洲古典文明成果的高潮。12世纪后重新被翻译成欧洲文字的古典文明成果在欧洲社会的广为流传,对14世纪以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东西交融(空间)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启蒙作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人对欧洲传播的不仅是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0”的符号,也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些文化对于促进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第四节蒙古帝国一、蒙古帝国的兴起成吉思汗(1206-1227)千户制“上马则备战争,下马则屯聚牧养”二、对外征服战争蒙古西征图(1218-1260年)蒙古四大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三、蒙古征服的影响西方历史学家大多持否定态度它在促进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第五节印度一、佛教的产生乔达摩·悉达多(前566-486年)佛教主要教义:四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阿育王Asoka,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阿育王弘扬佛教二、印度教的兴起l婆罗门教l佛教l印度教三、伊斯兰教的入侵加兹尼王朝的马哈茂德(998-1030)“偶像破坏者”印度宗教分布图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第六节日本一、中世纪的日本“倭”大和民族天照大神“部民制”二、大化改新(646年)l(1)废除王室和一切贵族的私有领地和部民,土地收归国有,部民成为国家的公民,即“公国公民”l(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次,死后归还。受田者要提租庸调l(3)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三、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从庄园的兴起开始的武家政治四、德川幕府(1603-1868年)专制制度的重新确立l日本的重新统一l织田信长(1534-1582)l丰臣秀吉(1537-1598)l德川家康(1542-1616)德川幕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l划定将军直辖领地l公布“武家诸法度”l继承和发展了身份等级制度,“四民”l禁教锁国第六章近代世界的孕育(1453-1789年)第一节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罗马天主教的困境1.“黑死病”BlackDeath的冲击(1348-1350年)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惨烈的一次传染病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首先是经济萧条;其次是农民起义和封建战争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2.14、15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v法王腓力四世PhilippeIV(1285-1324)教皇克雷芒五世ClementV(1305–1314)“阿维农之囚”(1305-1377年)基督教会史上最大的丑闻——“大分裂”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年)教廷迁回罗马;乌尔班六世(1378-1389),克雷芒七世(1378-1394)仍以阿维农为教廷所在地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涵义Renaissance原意为“rebirth”,即“再生”。就是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恢复古典文化和艺术的同时诞生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将文艺复兴的实质概括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第一,意大利是欧洲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建立在对东方的垄断贸易基础上。意大利经济是文艺复兴的重要基础。第二,意大利城市的自治程度最高。第三,意大利拥有丰富的古典文化遗产。3.人文主义Humanism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主要表现为人文主义。v人文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文主义是指人文学科,包括文法、诗歌、修辞、历史、和道德哲学。v广义的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关于人的学问。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现世生活。(2)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3)个人主义4.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早期的文学三杰(佛罗伦萨)但丁Dante:“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DevineComedy•彼特拉克Petrarca(1304-1374):“人文主义之父”,“桂冠诗人”•薄伽丘Boccaccio(1313-1375):《十日谈》艺术:马萨奇奥(Massaccio,1401-1428),《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4-1510):《维纳斯的诞生》TheBirthofVenus多那太罗Donatello(1386-1466)《大卫像》David后期的艺术三杰: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注重人性的刻画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uonarroti:雕塑《大卫David》、《摩西Moses》、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富于人性和人的情感。拉菲尔RaphaelSanti(1483-1520):圣母像Mofonnas,摒弃神秘和禁欲的传统,描述现实的和富于生命力的女性。5、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马基雅维里NiccoloMachiavelli(1469-1527)《君主论》ThePrince三、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TheSpreadoftheRenaissance鹿特丹:伊拉斯谟Erasmus与《愚人颂》PraiseofFolly。法国: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与《巨人传》GargantuaandPantagruel。英国: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的戏剧西班牙:塞万提斯CervantesSaaverdra与《唐·吉诃德》DonQuixote第二节宗教改革TheReformation一、路德和路德教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义人必因信得生”“Thejustshalllivebyfaith”,因信称义;罗马天主教的观点,赎罪要靠人的善行,即“行为称义”宗教改革的导火线:赎罪券马丁·路德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theses”“抗议者”(protestants)→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德国新教派被称为路德宗Lutheranism1555年9月25日,缔结《奥格斯堡和约PeaceofAugsburg》,承认路德宗在德国的合法地位,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thefamousdictum“Whoeverrules,hisreligion”,即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任命教职和建立宗教法庭。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5年)二、加尔文和加尔文教Calvinism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年)加尔文教的核心是“预定论”uncertainpredestination三、西欧宗教改革的发展英国亨利八世HenryVIII(1509-1547年)议会批准了一系列宗教改革的法令英国国教或安立甘教EnglishorAnglicanchurch四、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CounterReformation特兰托宗教会议(1545-1563),重申天主教教义和仪式的正确性及教皇的最高权威。禁止教徒阅读“禁书”;加强宗教裁判所的活动,严惩异端。天主教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整顿CatholicReformation,以改善教会的形象,提高教会的威信。1534年成立耶稣会SocietyofJesus,其宗旨是维护教皇威信,重振天主教会,对抗宗教改革第三节大西洋的开通一、地理大发现的动因1、宗教原因十字军东侵欧洲伊比里亚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2、商业动机:欧亚大陆传统商路的衰落3、政治原因:民族国家的兴起4、技术条件:地理知识与航海技术地圆学说罗盘针的应用、火炮的使用二、开辟新航路的主要过程1、葡萄牙人的向东航行ThePortugueseintheEast“航海者亨利”(右)PrinceHenry“theNavigator”(1394-1460)葡萄牙人达·伽马1487年到达好望角(CapeofGoodHope),1497-1498年到达印度。2、美洲的发现TheDiscoveryofAmerica意大利人哥伦布自西班牙向西航行,于1492-1502年四次到达加勒比地区,视作印度;意大利人亚美里哥经过考察,证实该处并非印度而是新大陆。麦哲伦于1519-1522年完成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海峡”(StraitsofMagellan)3、美洲的西班牙帝国TheSpanishEmpireinAmerica殖民者:费尔南多•科泰斯FerdinandCortés(1485-1547)、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Pizarro(1475-1541)三、地理大发现的影响1、人种分布的改变白人之移入美洲和南非。黑人之移入美洲。印地安人之濒临灭绝。混血人种之出现。2、物种的交流3、价格革命PriceRevolution美洲和非洲黄金的流入西欧→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新旧社会势力的此消彼长。4、商业革命市场扩大:东方传统产品与西方工业品的广泛交流以及鸦片的倾销。商路改变:地中海→大西洋。商业中心:意大利→英国、法国、尼德兰。5、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四、殖民扩张与反抗斗争1、西欧早期的殖民活动西班牙、葡萄牙2、海上马车夫:荷兰3、英国、法国的殖民掠夺4、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第四节西班牙的兴衰从13到17世纪,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政治组织:nationalstate.民族国家:在一个疆域之内,承认国家的主权至上。主权:承认国家的权力至高无上。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est1492年攻克格林纳达城Granada统一的疆域产生了认同感,即宗教,罗马天主教宗教与王权紧密联系联姻斐迪南德Ferdinand和伊莎贝拉Isabella的联姻使西班牙的疆域统一(1479-1516年)JuanatheMad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PhiliptheFair的联姻查理五世CharlesV(1516-1556)腓力二世PhilipII的统治(1556-1598)宗教狂热religiouszeal在西班牙迫害异教徒,还四处出战,镇压尼德兰的新教徒的反抗1588年,派“无敌舰队”Armada入侵英国,遭到惨败。由盛到衰的转折3、启示(1)只有建立完整的国内经济基础才能健康发展。(2)外交政策要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目的第五节法国专制主义的兴衰TheGrowthofFrenchPower一、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sYears’War(1338-1453)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统一的疆域,民族国家的兴起国王获得了征税权,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standingarmy。增强了法国的民族认同感。二、16世纪内战新教徒与天主教的斗争,实际上是对王权的威胁。天主教首领是吉斯Guise公爵,新教徒首领是波旁Bourbons家族的亨利公爵。1572年8月24日圣巴瑟洛缪节屠杀St.Bartholomew’sDayMassacre1593年,亨利四世(右图)改信天主教,“ParisiswellworthaMass”三、红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Rechelieu(1585-1642)“ReasonofState”“国家的理由”,提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迫新教徒改信天主教发展经济,重商主义外交,支持新教的英国四、路易十四LouisXIV的统治(1647-1715)红衣主教马扎林Mazarin(1602-1661)的辅佐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朕即国家”,明显的专制主义倾向。“太阳王SunKing”。建立豪华的凡尔赛宫税收改革:任用了Colbert柯柏特第六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君主立宪TheGrowthofLimitedMonarchyandConstitutionalisminEngland一、都铎王朝TheTudors(1485-1603)1066年诺曼征服TheConquest,形成了统一疆域议会,咨询会议consultations→议会parliaments《大宪章》(1215年)普通法commonlaw1.红白玫瑰战争TheWarsoftheRoses(1455-1485),从根本上削弱了英国的贵族割据势力。2.宗教改革亨利八世(1509-1547)自上而下进行的宗教改革,1530年颁布《至尊法》教会开始服从于国王,王权上升,民族国家形成。二、英国内战1.学术前史2.内战的起因国王与议会的矛盾,集中表现在税收和宗教政策两个方面征税权一直掌握在议会手中,国王无权征税斯图亚特王朝支持国教(AnglicanChurch),强迫实行宗教统一。16世纪后半期英国出现激进的宗教改革派别,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被当时人称为清教(Puritanism)。3.英国内战的经过1640年4月,“短期议会”TheShortParliament1640年11月再次召开议会,直到1653年,史称TheLongParliament。1642年8月22日,国王宣布讨伐议会,内战爆发。4.克伦威尔OliverCromwell(1599-1658)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三、“光荣革命”TheTriumphofParliamentTheRestoration复辟(1660-1688)议会迎回了查理二世,新的宗教问题“排斥法案”,取消詹姆斯的王位继承权议会内分为两派:vExclusionists排斥派,→Whig辉格党,代表自由进步派,商人与金融资本家;vAnti-Exclusionist反排斥派→Tory,托利党,保守派,代表土地贵族和乡绅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其倒行逆施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国会对国王的最终胜利,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在英国的终结在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维护了法治,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革命中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度和国会至上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七节奥地利的兴起TheFormationofAustria伏尔泰:“NeitherHoly,RomannorEmpire”一、背景:三十年战争TheThirtyYears’War(1618-1648)(1)宗教原因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2)与国际政治有关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变成了欧洲的国际性战争。(3)导火线,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DefenestrationofPrague1618年5月23日(4)经过:波西米亚战争、丹麦战争、瑞典战争、法国战争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的失败而告终,签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reatyofWestphalia(1648年)v神圣罗马帝国被肢解和解体;v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v法国、瑞典从德意志得到了大片领土v重申《奥格斯堡和约》给予德意志各邦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还规定天主教徒、路德宗信徒和加尔文宗信徒享有平等的权利;v德意志300多个邦成为事实上的主权国家。二、奥地利的兴起(1)重建领土霸权(2)推行天主教化(3)废除波西米亚、匈牙利的国王选举制度奥地利的中央集权化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第八节普鲁士的兴起TheFormationofPrussia一、普鲁士的形成霍亨索伦家族Hohenzollern的勃兰登堡Brandenburg选帝侯Elector腓特烈·威廉FrederickWilliam(1640-1688年在位)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Militarism大规模扩军备战,对外战争征税权威廉一世FrederickWilliamI(1713-1740年在位)大大推进了普鲁士军国主义化建立了一个适合国家军事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A.扩大国家直接经营产业,开办王室工场;B.增加税收,包括容克Junker贵族也要交税;C.实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贸易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影响A.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加强了容克Junker对农民的剥削C中产阶级力量薄弱第九节俄国的“西化”The“WesternizingofRussia”半欧半亚的国家,历史原因:①与宗教有关②与蒙古人长期统治有关③没有不冻港、出海口④俄国人不断向东扩张一、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彼得大帝PetertheGreat(1682-1725年在位)力图改造野蛮落后的俄国,使之加入欧洲生活主流。二、彼得大帝的改革内容(1)改组军队(2)建立新都(3)经济改革①重商主义②农奴制基础上的工业(4)行政改革(5)移风易俗第十节科学革命ScientificRevolution16至18世纪,西欧诸国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发明,引起了知识、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巨大改变,人们常常把这一时期的一系列科学发明和进步称作为科学革命。一、从哥白尼到牛顿CopernicustoNewton“哥白尼革命”TheCopernicanRevolution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1543),提出“日心说”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创立“开卜勒定律”,为牛顿天文学奠定了基础伽利略GaliloeGalilei(1564-1642)把实验归纳和数学演绎的方法相结合,成功地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方面,成功地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在天文观测中首次利用了望远镜牛顿革命及其社会意义爱萨克•牛顿IsaacNewton(1642-1727)万有引力universalgravitation定律(“每一质点对于另一质点的引力,与两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并与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以寥寥数语,揭示了整个宇宙的根本奥秘二、科学社团的创建v英国皇家学会(1662年)v法兰西科学院(1666年)v德国柏林学院(1700年)三、“文明的先知”ProphetsandProponentsoftheNewScience1.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年)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科学的认识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实验,并加以论证2.笛卡尔ReneDescartes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主张“普遍怀疑”,即用“怀疑”的方式审视过去的一切,进而扫除所有的传统偏见四、医学最大成就是发现血液循环circulationoftheblood哈维WilliamHarvey(1578-1657年)四、科学革命兴起的意义改变了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是可以认识的,可以驾驭的。削弱了基督教的影响,宇宙是一个机械的,上帝的力量无关紧要。鼓舞了一批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开始用理性的方法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开始了启蒙运动。科学革命直接预示和推动着日后科学的更大发现和知识的进步,特别是震撼世界的工业革命。西欧各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独占优势,也为日后西欧各国向落后国家的扩张,取得世界优势地位和建立霸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十一节启蒙时代TheAgeofEnlightenment一、启蒙运动的特点1、崇尚理性“理性时代”“theAgeofReason”2、崇尚进步3、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战场,其中又以巴黎为主二、启蒙思想家英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家魁奈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英国的历史学家Gibbon吉本“法国三杰”Frenchtrio——Voltaire伏尔泰,Montesquie孟德斯鸠,Rousseau卢梭1、英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年),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1651年,出版了政治名著《利维坦》Leviathan2、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循证医学与流行病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企业级数据库的配置和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泗阳县重点名校2025年初三9月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三江学院《Oacle数据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银川二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创新班)试题含解析
- 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微生物》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示范名校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房地产分销代理合同二零二五年
- 房地产抵押管理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落水管安装高空作业安全协议书
- 军事研学旅行活动策划
- (完整)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 血液科护士对输血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 《工程材料基础》课件
- 渠道施工课件
- 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主题班会
- Part1-2 Unit1 Travel 教案-【中职专用】高一英语精研课堂(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2)
-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 数字化时代的金融监管
- 《疯狂动物城》全本台词中英文对照
- 金融风险传染性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