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十一章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_第1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十一章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_第2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十一章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_第3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十一章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_第4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三版)》第十一章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2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转轨国家(以苏联及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为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轨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俄罗斯转轨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学习本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苏联、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严重弊端。3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及其影响、激进转轨的原因、后果以及教训。俄罗斯作为激进转轨的典型,其严重后果对其他转轨国家具有深刻教训。难点是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俄罗斯具有发展经济的潜力: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大的科技实力及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队伍等,但俄罗斯人口下降的势头非常明显,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投上阴影。俄罗斯著名人口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鲍里斯•谢尔盖耶维奇•霍列夫在2000年接受《共青团真理报》采访时断言,如果俄罗斯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到21世纪末,“俄罗斯民族将从地球上消失,整个俄罗斯将变为坟墓。”4第十一章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第一节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改革与经济发展第二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第三节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轨

5第一节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改革与经济发展一、苏联计划经济的形成及其作用二、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6一、苏联计划经济的形成及其作用(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

体制的形成7(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余粮收集制;(2)对整个工业实行单一国家所有制;(3)建立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4)粮食和其它一切生活必需品的贸易 由国家垄断;(5)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8“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允许自由贸易,改变国家畜业垄断制;(3)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4)发展国家资本主义;(5)整顿国营经济,实行经济精算制和物质奖励原则;(6)加强计划管理,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国家工业化2.农业全盘集体化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济”10国家工业化1926年到1928年9月的工业化开始阶段。1928年10月开始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全面开展阶段。1933年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工业化阶段。特点:(1)坚持高速度;(2)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3)坚持高积累、低消费。

11农业全盘集体化(1)在农业中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形成了由集体农庄、农机站和国营农场组成的公有制经济和大农业;(2)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3)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4)庄员和职工有权在规定范围内经营个人家庭副业,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12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

“战时经济”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18次大会决议中指出:“现在,当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当时,德、意、日已经将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二战已在局部地区爆发,苏联已经意识到被卷入战争的危险,必须加强战备。苏共18大指出,“三·五”计划的任务是发展国防工业,建立燃料、电力以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巨大的国家储备,并确定在苏联东部地区建设一批同类型的工业“副厂”和扩大煤炭、钢铁与石油生产基地,加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13(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的形成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14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1)严格的指令性的计划制度;(2)企业与国家是行政隶属关系;(3)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15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16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17二、战后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一)经济恢复与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18(一)经济恢复与赫鲁晓夫对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战后经济恢复情况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19战后经济恢复情况“四·五”计划得到比较顺利完成。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6%和13.6%,到195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达到并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但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恢复和发展缓慢。消费品仍然不足,商店排队购物现象司空见惯,人民生活改善有限。20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体制改革2.改革农业政策和体制(1)大力提倡发展个人副业;(2)大规模开垦荒地;(3)勒令取消农机站。3.经济管理体制改革(1)将中央部分计划权限下放给地方;(2)以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为中心,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3)改革重点从宏观层次转向微观层次的企业。21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是对传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赫鲁晓夫的胆识和勇气是值得称赞的,他开创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之风更是应该肯定的,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他无视改革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不进行改革总体设计和改革措施的试验,采取盲动的反复无常的政策和措施,注定其改革必然失败。22主要内容评价(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2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1.推行“新经济体制”(1)恢复以部门管理为主、适当兼顾地区管理的体制;(2)改进计划工作,提高计划、指标体系和计划方法的科学性;(3)扩大企业权利;(4)加强经济核算;(5)加强经济刺激;(6)改进物资供应办法;24(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8)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9)建立联合公司。2.改善和加强农业(1)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2)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地面积;(3)发展农工综合体。25评 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既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的改革,没能动摇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也没有改变以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路线。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重大调整;产业结构中工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并未得到重大改善,消费品质量低劣、食品供应短缺现象依然存在;整个经济以增加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粗放式经营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26(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

改革和苏联解体1.政治体制改革2.经济体制改革3.“8·19”事件和苏联解体27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指导思想是民主化和公开性基本目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党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党和政府活动的公开性是民主化的保证28经济体制改革以企业为基本环节,以提高计划的效果和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为基本方向,以建立“完整、有效、灵活的管理体制”为目标。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者变成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取消指令性计划;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对上级行政部门的依附关系;国家管理经济由行政手段改为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关系。29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陷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困境之中。其主要表现有:(1)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2)重要产品减产、商品奇缺,市场供求严重失调;(3)财政状况恶化。政治体制改革活跃了社会生活,打破了社会的沉闷空气,克服了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许多弊端,但也引起了社会和思想的严重混乱,使社会生活失去了秩序和控制。30“8·19”事件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为首的8位领导人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声称“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经“陷入死胡同”,并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由以叶利钦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肩负起祖国命运的责任,并决心采取措施,使国家和社会摆脱危机。这就是对苏联命运产生深刻影响的“8·19”事件。31苏联解体(1)个人专断和缺乏法制的政治制度,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受到严重扭曲和破坏,从而失去了对政权的信心和信任;(2)长期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造成了过分集权和经济效率低下,使经济失去动力和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3)苏联长期实行的大民族沙文主义,导致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最终走向国家分裂;(4)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在苏联一直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和解决。32第二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一、“休克疗法”的内涵、原因及其效果二、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与经济发展三、现阶段俄罗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前景33“休克疗法”的内涵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上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以区别于渐进式改革,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克服财政危机,使经济复苏。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自由化(价格、外贸、汇兑)、稳定化和私有化。34实施“休克疗法”的原因(1)在政治上避免共产党重新上台执政;(2)向市场经济过渡在俄罗斯达成社会共识;(3)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促使俄罗斯新执政者推行激进改革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4)俄罗斯新执政者在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压力;(5)从历史逻辑来看,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只不过是承袭了戈尔巴乔夫下台前所形成和提出的改革设想。35“休克疗法”实施的效果生产力大幅下降,经济规模不断萎缩;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形成寡头垄断36二、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与经济发展(1)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或“社会市场经济”;(2)限制寡头对政治的干预;(3)谨慎推行私有化;(4)控制资源出口收入。三、现阶段俄罗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前景(1)对能源经济过度依赖;(2)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均不足;(3)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动力。3738第三节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一、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二、东欧国家的剧变和经济转轨

三、经济转轨的进展与经济好转

39一、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1.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弊端

2.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40剧变前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弊端

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东德)等8个国家。它们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当时的苏联红军支持下诞生的,以及在苏联政府帮助下发展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比苏联晚近30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所鼓舞,受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和卫国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所吸引,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几乎都接受和实行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搬用苏联的经济体制,依靠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国有化,进行统一管理。41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1)南斯拉夫的改革。(2)匈牙利的改革。(3)波兰的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