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知”后“识”与先“识”后“知”一—《知识》中张六吉的知识观作者:雍寒清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2018年第10期摘要:沈从文自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a,他在作品创作中不断探讨文学与生命的关系,向“纯文学”的方向发展。收录于小说集《新与旧》的短篇小说《知识》中沈从文刻画了一个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张六吉受乡下人影响思想产生的种种变化。本文拟从主人公思想变化入手分析主人公的思想变化过程及造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以期深入了解主人公张六吉的知识观。关键词:《知识》张六吉知识观一、张六吉知识观变化的三个阶段《知识》讲述了一位在外留学的哲学硕士张六吉学成归来回到自己“野蛮”家乡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在离家三天的路上,张六吉遇到了一个老农民在儿子被蛇咬死后仍一切如故在田间除草并托他向家中捎信,当他来到农民家中报信时农民一家的表现使他感到震惊。回家后他烧掉了所有的书籍把田地分给农民后离开了家乡。小说由此揭示出张六吉的知识观构建由先“识”后“知”向先“知”后“识”的转变过程。小说中张六吉的知识观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留学生书本中的知识观《知识》中沈从文所写的知识观主要具体化为生死观,主人公张六吉最初的知识观是在外留学时从书本中习得的近代西方人权与生死观。近代西方思想界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以亚里士多德、洛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人权、生命平等及生命意义的追寻等问题日益关注。尊重生命、直面生命成为西方书本中所宣扬的主流生死观。张六吉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三十岁出国留学,学习西方人权思想与生命哲学。小说开篇说张六吉信仰那位世界知名的研究人生问题的老博士如同一个神,这位老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征服了已在哲学领域有所认识的张六吉,在他的帮助下张六吉完成了“人生哲学”的论文。在理论知识的层面,张六吉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知识”,所以他选择回国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祖国。但回国后的张六吉在大都市中却找不到立足之地,“他同许多人一样,出了学校回国来无法插进社会。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给社会,一时节却找不着相当工作。为人纵好,社会一切注重在习惯,可不要你那么一个好人。”b书本上的知识没能给张六吉现实的社会生活以指引,反而让他无所适从。无奈之下“他心想:没有机会留在大都市里,不妨事,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去看看吧。那野蛮家乡,正因为在他印象中的确十分野蛮,平时他生怕提起,也从不梦想到有一天会再回转那个家乡。但如今却准备下乡了°”c书本知识指导下的张六吉回国后处处碰壁,却仍没有意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施展抱负。这里已经表现出张六吉的书本知识在中国社会的不合时宜,但十多年在国外树立的知识观不会轻易改变,张六吉凭借自己掌握的书本知识坚信自己可以有所作为,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途。(二)对书本知识观的质疑小说中张六吉最初树立的知识观具体表现为书本中西方社会的生死观,而当时中西方社会现状存在巨大的差异,张六吉用西方生死观来观照中国的社会现状必然是不合时宜的,这种不合时宜引发了张六吉对留学时接受的书本知识观的质疑。返乡路上张六吉遇到了农民一家。小说大段篇幅描写张六吉与农民一家的谈话。当他谈及被蛇咬死的年轻人,年轻人的父亲说:“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地旱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d受老农民的托付他来到老农民家中将年轻人的死讯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说:“我伤什么心?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死了不是完了?人死了,我就坐下来哭,对他有何好处,对我有何益处?”e张六吉感到不可思议问年轻人的姐姐为什么不伤心,年轻人同气连枝的姐姐告诉他:“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斫木,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在习惯上,就被称为兄弟了。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年轻人三个亲人相似的回答使张六吉感到震惊和巨大的冲击。在回到“野蛮”家乡路上经历的一切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他无法想象在自己的家乡会有这样的事,原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完全丧失殆尽,剩下的只是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国内农民对生命的麻木冷漠与书本中西方思想家强调的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完善生命的人文主义传统格格不入。张六吉回国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祖国。在大都市无法立足,决定回到家乡的途中所经历的一切让他真正认识到了中国的现状。他发现自己在国外留学所学的人生哲学的知识根本无法适用于自己的国家。书本上所谓的“知识”在现实中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只是无法实现的虚幻的“知识”,倒是农民一家的“知识”能使他们适应社会生存下去。农民一家的“知识”与张六吉所学的“知识”不同,他们的“知识”是先“知”后“识”。生活在军阀混战的时代,他们在认清残酷的现实社会后变得麻木,他们明白只有学会适应社会才能生存。他们的“知识”是一种为了生存放弃亲情本想,努力活命的知识,是他们靠地靠自己的农民的知识。事实证明,在当时的社会,只有现实的生存知识才能活下来。脱离社会现实的张六吉所学的书本中的人生哲学知识是难以和现实相融的,在他的知识认知中虽有黑格尔的死亡必然性理论,但这些理论还是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这使他学习了十几年的人生哲学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回国后张六吉看到农村农民真实的生活现状,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开始对书本知识观产生怀疑,这个阶段也是张六吉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三)现实生存知识观的树立彻底认清社会现实的张六吉开始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到家后他给老博士写信痛骂“老骗子,你应当死了,你教我十来年书,还不如我那地方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人聪明。你是个法律承认的骗子,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须知道的你却一点不知道!我肯定说你是那么一个大骗子。”g并烧毁了全部的书籍,选择“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h最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把所有土地分给了做田人,和刘家的青年一起离开了家乡。小说结尾写道:“也许什么地方忽然多了那么两个人,同样在挨饿,受寒,叫作土匪也成,叫作疯子也成,被一群人追着赶着各处都跑到了,还是活着。也许一到那里,便倒下死了。反正像老刘说的,死的就尽他死了,活的还是要好好的活。只要能够活下去,这个人大约总会好好地活下去的。”i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给读者。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六吉知识观的转变过程:从最初回国时坚信西方书本中的知识观到在现实影响下对书本知识观的质疑,最后彻底推翻书本中的知识观从社会现实出发树立了新的现实生存知识观。最终彻底完成个人知识观的重塑与重构。二、“知”与“识”的辩证关系沈从文将小说题目写为“知识”,但通篇未明确提及“知识”,而是将“知识”赋予张六吉和农民一家对待生死的观念中。上面分析到农民一家的“知识”是先“知”后“识”,而张六吉恰好相反是先“识”而后“知”。这里就涉及“知”与“识”的辩证关系。朱光潜美学中的“知”与“识”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写道“据近代哲学家的分析,对于同一事物,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知’的方法去知它。最简单最原始的‘知’是直觉(intuition),其次是知觉(perception),最后是概念(conception)。”]现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中把知识分为“直觉的”和“名理的”两类,将知觉和概念合成为“名理的知识”。这里借用朱光潜先生谈到的三种“知”的方式就能清楚地看出“知”与“识”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关系。首先这三种“知”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知”和“识”不能割裂。如果没有直觉的知识,认知主体就无法再获得名理的知识达到“识”的阶段。因此虽然三种“知”的发生存在着先后顺序,却无法将三者完全分开。张六吉对知识的认知就出现了断层现象。他对人的生死缺乏认识,在“知”的三个阶段中跳过了直觉的阶段,直接从老博士那里获得更高的知识到了“识”的阶段,在美感经验的传达过程中产生了跳跃,使得他对生死的认知中没有自己的最初认知铺垫,处在一种知识的缺失跳跃状态。正是这种认知阶段的割裂使张六吉在回国后处处碰壁,面对农民一家的生死观无法接受。其次这三种“知”是逐层加深的关系,“知”是“识”的基础,“知”决定“识”。有了“直觉”才会有“知觉”,其次才有“概念”,才会达到“识”的阶段。直觉的知识是对个别事物一般的个别的认识,是一种初级的朦胧认识,名理的知识是对于诸多个别事物的关系的知识。先有直觉的知识的铺垫,之后才有名理的知识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识”。就像农民一家的生死观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中由最初面对死亡的恐惧,到之后见多死亡的平静,最后发展为见惯生死的冷漠。这种生死观的形成,变化到最后确立都是受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的自发过程,是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当时社会生存现状的。第三,“识”对“知”具有指导的反作用。在完成三种“知”的过程达到“识”的阶段后,“识”又反过来指导“知”以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张六吉在农民一家的生死观认知中补充自己认知的断层,接受了现实社会的客观环境,最后和年轻人一起离乡就是张六吉完善后的“识”促使他对更高一级的“知”的探索。但即使张六吉的知识断层得到了弥补,他违背“知”与“识”的认知规律还是未能彻底解决。小说最后张六吉写信痛骂老博士是骗子,正是他思想认知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体现。从美学的角度可以看出“知”与“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不可割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知”与“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桥梁,连接客观物质世界,以实践为立足点认识世界,最后以实践所得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最后指导实践。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具有先导性作用。认识是在实践后的升华,为新的实践指明方向。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里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分析。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恰好与上文美学中三种“知”的概念一一对应。感觉与直觉对应,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个别特征的直接反映;知觉与美学中的知觉相同,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整体特征的反映;表象与概念对应,都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面把握。由感觉、知觉最后到表象也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对客观事物的模糊不全面概念向清晰完整概念的认识过程。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知”与“识”之间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哲学中这种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要经过长期积累和理性思考后才能到达认识的高级阶段获得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又与理性认识相互融合、渗透,最后统一于实践。回到《知识》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推动张六吉思想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张六吉的经历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但因自身原因张六吉跳过了最初的实践,跳过了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直接开始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他的认识过程是由认识到再实践,最后到再认识的循环。从实践观来看,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张六吉掌握知识的途径是间接的,没有经过自身实践,获得的是不适合国内生活环境的实践经验,就是前文所说的张六吉知识链的断层。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遇到老农民一家是张六吉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实践,在实践中张六吉感到了书本知识观的不足,因此他开始进行探索和思考,开始他的再认识过程。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无论是张六吉最初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还是经过实践后再认识获得的知识,最终都是为了能够立足于社会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张六吉再认识获得的知识还是要经过社会生活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也就解释了小说最后张六吉为什么选择离开家乡,是为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新知识支撑的知识观。从认识观看,首先认识具有反复性。张六吉的知识观是经过多次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知识观的树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相互作用才能形成,这也促使张六吉的思想不断变化和发展。其次,认识具有无限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交直流打铃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车头标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黄粉虫虫蛹罐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玻璃香精油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热镀锌六角铁丝网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版消防工程劳务分包及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授权委托代理销售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反担保保证合同(装修贷款)2篇
- 大学生教育奖学金捐赠协议书
- 货物交易协议书
- 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 2025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2025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重症患者家属沟通管理制度
- 法规解读丨2024新版《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应用案例
- IF钢物理冶金原理与关键工艺技术1
- 销售提成对赌协议书范本 3篇
- 劳务派遣招标文件范本
- EPC项目阶段划分及工作结构分解方案
- 《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教学设计
-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