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驾驶培训教学材料驾驶培训教学材料驾驶培训教学材料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驾驶培训教学材料日期:20xx年X月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第一节基本精神道路交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之一。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发达的道路交通为基础的。一方面,良好的交通秩序、安全的交通环境,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交通秩序、安全的交通环境,又必须依靠科学、严密、全面的道路交通法律体系来保障。为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与有序,需要有一部权威性高、全面规范道路交通的基本法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的道路交通法律体系。有鉴于此,我国出台了这部道路交通安全法。一、立法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道路交通秩序是指建立在人们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基础上出现的井井有条的道路交通面貌。没有良好的交通秩序,道路交通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们在道路交通上的行为,不论当时有无别的车辆或行人,也不论是否妨碍他人的通行与安全,均须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的目的是确保道路交通面貌秩序井然,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避免和缓解交通拥挤、堵塞,使道路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二)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我国每年因山洪、泥石流、洪水死亡5000人左右,煤矿事故死亡8000人左右,而仅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773137起,造成109381人死亡(平均每天299人),受伤562074人,死伤合计671455人,直接经济损失亿元。由此可见,交通事故的伤亡太惊人了,这是对人民生命威胁最大的杀手。并且,连带其影响的子女、父母等,交通事故死伤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很大。只要有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我们不能消灭交通事故,但是确有能力,也有责任尽最大可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明确规定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直接关系的道路通行基本条件和基本规范的同时,针对近几年来交通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事故逐年上升的实际情况,从防止“带病”车辆上路行驶、防止超载运输、强化对驾驶人的安全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三)保护人身安全。获得人身安全保障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道路交通,对人的生命和健康存在着较大的威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必须十分强调对人身安全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仅在总则中明确把保护人身安全作为其立法的基本宗旨之一,而且在其他各章节中处处体现对人身安全的保障。例如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四)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是我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宗旨之一。《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道路交通管理上,要注意保护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在道路交通事故上,尤其是当行人是受伤害者时,要注意保护受伤害者的合法权益;在征收、收缴费用方面,要注意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五)提高通行效率。实现人和物的有序流动是交通行为本身追求的目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通行效率,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对未造成人员伤亡,当事人对事实无争议的道路交通事故,可以立即撤离现场,恢复交通;不再把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的调解作为起诉的前置程序等。二、适用范围(一)区间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二)道路范围:《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道路”定义为:“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三)主体范围:一类是车辆驾驶人,即通常所说的驾驶员或司机,是车辆的操纵者;行人,是指在道路上行走的人;乘车人,是指自己本人不驾驶车辆,搭乘他人驾驶的车辆人。另一类是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主要包括:公安交通管理、农业(农机)、交通、建设等主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机动车所有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负责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设置、养护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三、基本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在法律第三条中有明确规定:(一)依法管理原则。道路交通涉及各行各业、家家户户,要使交通安全运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依法严格管理。在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管理部门和一切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开展各项工作,及时正确地处理交通矛盾。只有用科学、统一的交通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交通安全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树立交通法规的权威性,树立交通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公正性,才能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二)方便群众原则。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管理机关处于主导地位,人民群众必须接受有关机关的管理。确立方便群众原则,就是要求管理部门应当尽可能为交通参与人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方便,以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例如,在修建道路时应当合理规划,合理设置车道、人行道,紧急停车点、公共汽车站。指挥道路交通时,要注意合理分流车辆,优先让行人通行。处理交通事故,既要严格依法处理,又要注意使人们履行法律责任方便,并且要尽快恢复交通。四、工作目标一是有序。道路交通以其高速、频繁、流动、危险为特征,因此,要搞好交通安全工作,首要的就是要保证道路交通的有序。有序,就是要促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严格按照交通信号的指示驾驶车辆。同时,要让行人根据交通信号的指示行走,走人行道,不要乱穿道路。发生交通事故,应当尽快恢复交通。另外,在条件允许时,应当运用交通广播或者高科技手段引导车辆通行,对事故地段、交通拥堵地段,应当派出专人进行引导。只有有序的交通得到了保障,才有可能保障交通的安全和畅通,所以保障交通的有序,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最基本的任务。二是安全。安全可以说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基础。没有人的安全,没有对人生命健康的关怀,这样的法律必定是“恶法”,也是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背道而驰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法律,尤其是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法律,都非常强调安全。美国大概两三亿辆车,一年才死40000多人。美国的汽车是我们的16倍,日本的汽车是我们的9倍,但我国的死亡率是美国的35倍和日本的22倍。由此可见,保障交通安全在我国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三是畅通。保障道路交通的畅通,是充分发挥道路交通作用的关键,也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有序、安全、畅通作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基本任务,这三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有序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基础,没有一个有序的交通秩序,就不可能使道路交通活动的有关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混乱的交通秩序只能使道路拥堵,而不可能畅通。而安全则是有序、畅通的有力保障,也是有序、畅通的道德基础。没有安全,有序、畅通就是一句空话。以人的伤亡为代价的畅通,是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也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而畅通则会反过来促使形成有序的交通,从而间接地也有利于人们的安全行驶。第二节机动车驾驶人管理规定在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种因素中,机动车驾驶人是关键因素之一。有关部门对全国1987年至1993年的交通死亡事故原因进行分析,驾驶人负有主要责任的约占65%。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猛增,年平均增长率为%和%。因此加强对机动车驾驶人的教育管理,提高驾驶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工作之一。一、驾驶证必须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是驾驶人取得驾驶资格的法定证件,《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第十九条第一款)。《道路交通安全法》把过去常称的“驾驶员”改为“驾驶人”,这一名称的改变,使得称谓更为贴切。驾驶人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安全,驾驶人的文明习惯,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道路交通安全状况。驾驶证是管理部门依法核准的允许一个人具有驾驶某种机动车资格的法定证件。申请领取机动车驾驶证,应当符合规定的驾驶许可条件,包括年龄(必须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责任能力)、身高、身体状况等;经过专门机构的培训后,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由管理部门发给相应类别的机动车驾驶证。考试的科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场地驾驶、道路驾驶等。拖拉机还要进行挂接农具或田间作业考试。二、驾车上路必须确保车况质量《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了驾驶人在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前,有义务对车辆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不得“带病出车”。这一规定是指每次上道路行驶之前,驾车人都要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安全技术性能,是指保证机动车安全行驶所必须的安全技术要求。机动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由于内部各机件的运转和外界运行条件的影响,其技术状况总要逐渐失去原有的良好程度而变坏,以致最后丧失其应有的性能。上路之前进行认真检查,能够发现那些不符合安全技术性能的机件并及时予以替换或者修理,从而保证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性能,为安全行驶提供基本保障。不得驾驶安全设施不全或者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安全设施不全,必然会影响交通安全,比如,缺乏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设施,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就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交通事故。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也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或者使损失增加,比如发动机、底盘、车身有问题,不符合有关安全技术性能,就可能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概率,使损失大大增加。驾车人通过检查,发现机动车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修理。未修理前不得驾驶其上道路行驶。行驶中发现机动车有影响安全驾驶的故障或安全隐患的,也应当立即停车处理,不得继续“带病行驶”。目前有不少驾驶人只会驾车,不会对车辆进行维护和修理、排除故障。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这一规定,对每个驾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起码要懂得机动车辆的一般工作原理,会懂得如何检查车辆的安全技术性能和安全设施,能发现故障。只会驾车,不会修车的“飞行员”式的驾车人,必将不能适应法律的这一要求。三、驾驶人必须安全文明驾驶(一)驾驶人在驾驶机动车辆时,应当随身携带机动车驾驶证,并严格按照驾驶证载明的准驾车型驾驶机动车辆。不同的车型,其车辆结构、尺寸、性能不同,有其不同的特点和驾驶要求,规定的考试科目的内容和要求不完全相同,因此从保证行车安全出发,不允许驾驶驾驶证规定以外的车型。即不允许驾驶高于自己准驾车型记录的车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收缴、扣留机动车驾驶证只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实施。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单位或者个人,尤其是以罚款为目的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往往以扣留、收缴驾驶证为要挟,侵犯驾驶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收缴、扣留机动车驾驶证。这一规定,一方面保护驾驶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驾驶员进行统一而有效的管理。(二)驾车上路时,必须做到安全驾驶、文明驾驶。由于机动车行驶速度高,可能出现许多突发事件,而我国的交通道路状况又非常复杂,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参差不齐,这就不仅要求驾驶人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驾驶,还必须做到文明驾驶。文明驾驶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给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不仅要遵守交通法律法规,还必须摈弃不文明的行为习惯,礼貌行车、礼貌让车、礼貌让人,确保安全驾驶。(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时,不得驾驶机动车。驾驶机动车具有相当高的危险性,要求驾驶人精神高度集中,动作协调,控制力强,身体条件无碍驾驶。处于非正常状态的人员不得驾驶机动车。无数血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饮酒驾车容易出交通事故,因此各国均严禁酒后驾车。根据公安部的有关解释,“饮酒”是指驾驶员饮用白酒、啤酒、果酒、汽酒等含有酒精的饮料,在酒精作用期间驾驶机动车辆的都称之为“酒后驾车”。从安全常识上讲,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在药品作用还未消失之前,可以使人困倦、睡眠、昏迷或者使人知觉迟钝、反应失常、动作不协调,这显然也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驾驶机动车。根据公安部的解释,“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是指患有足以影响观察、判断事物能力的控制行为能力的疾病,如: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癫痫,发烧,严重的耳疾、眼疾,肢体严重伤残等。所谓“过度疲劳”,是驾驶员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或一天内累计驾车超过8小时,从事其他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或者睡眠不足,以致行车中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交通情况。上述各种情况下,驾驶人均不得驾驶机动车。(四)任何人不得强迫、指使、纵容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这一规定既是对驾驶人的保护,又是对驾驶人的要求,驾驶人对强迫、指使、纵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的,有权予以拒绝,也应当拒绝,这是驾驶人的职责所在。这一规定也同时是对其它的道路交通参与人的一种限制。当和驾驶人一起时,对可能造成违法行为时,不能有纵容、指使的行动。如明知驾驶人还要驾驶车辆,却偏偏劝驾驶人饮酒,就是可能构成“纵容”。四、累积记分制度累积记分制度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增强驾驶员的自律能力,维持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对能够模范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驾驶人,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一)概念。所谓累积记分制度,即对机动车驾驶人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所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除依法给予处罚外,还要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累记不同分数,当累记分达到规定的分值时,扣留机动车驾驶证,对其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并重新考试,对于考试合格的,发还其机动车驾驶证,记分重新计算的制度。要注意的是:记分不得代替处罚;在接受处罚的同时,还应记分。实施累积记分制度不仅对提高交通管理整体执法水平,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而且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公安交通管理队伍建设,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二)与行政处罚不同。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理交通的一种重要手段。给予交通违法行为一定的处罚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违法者,促使他们养成依法驾车、文明驾车的习惯,以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发生。累积记分制度就是预防和减少机动车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的一种有效教育措施,在性质上不属于行政处罚。(三)积分规定。根据法律的规定,累积记分制度的积分周期为12个月,从机动车驾驶人初次领取机动车驾驶证之日起计算。在一个积分周期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现机动车驾驶人记分分值已满12分,即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正证和副证,经教育、考试合格后再发还,同时累积记分消除;一个记分周期期满后,记分分值累加未达到12分的,该周期内的记分分值予以消除,不再转入下一个记分周期。对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在一年内无累积记分的机动车驾驶人,可以延长机动车驾驶证的审验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未达到12分,所处罚款已经缴纳的,记分予以清除;记分虽未达到12分,但尚有罚款未缴纳的,记分转入下一记分周期。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2次以上达到12分的,除按照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扣留机动车驾驶证、参加学习、接受考试外,还应当接受驾驶技能考试。考试合格的,记分予以清除,发还机动车驾驶证;考试不合格的,继续参加学习和考试。接受驾驶技能考试的,按照本人机动车驾驶证载明的最高准驾车型考试。第二十五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记分达到12分,拒不参加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的学习,也不接受考试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公告其机动车驾驶证停止使用。(四)有效期限、审验。《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在机动车驾驶证的6年有效期内,每个记分周期均未达到12分的,换发10年有效期的机动车驾驶证;在机动车驾驶证的10年有效期内,每个记分周期均未达到12分的,换发长期有效的机动车驾驶证。换发机动车驾驶证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机动车驾驶证进行审验。驾车人取得驾驶证后,并不是一劳永逸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还必须定期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审验。定期审验的目的在于使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驾驶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安全行车和遵章守法的情况,对没有及时接受处理的交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处罚。通过审验,可以提高驾驶人的素质,纯洁驾驶人队伍,定期对驾驶人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促使驾驶人更加自觉安全驾车。五、12个月实习期《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的有效期为6年,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机动车驾驶人初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后的12个月为实习期。在实习期内驾驶机动车的,应当在车身后部粘贴或者悬挂统一式样的实习标志。机动车驾驶人在实习期内不得驾驶公共汽车、营运客车或者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以及载有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剧毒或者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机动车;驾驶的机动车不得牵引挂车。六、禁驾规定《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在机动车驾驶证丢失、损毁、超过有效期或者被依法扣留、暂扣期间以及记分达到12分的,不得驾驶机动车。七、学习驾驶规定《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学习机动车驾驶,应当先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考试合格后,再学习机动车驾驶技能。在道路上学习驾驶,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路线、时间进行。在道路上学习机动车驾驶技能应当使用教练车,在教练员随车指导下进行,与教学无关的人员不得乘坐教练车。学员在学习驾驶中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或者造成交通事故的,由教练员承担责任。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人进行考试,对考试合格的,在5日内核发机动车驾驶证;对考试不合格的,书面说明理由。八、驾驶人培训社会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机动车驾驶培训实行社会化,由交通主管部门对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实行资格管理,其中专门的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由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实行资格管理。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学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驾驶技能的培训,确保培训质量。任何国家机关以及驾驶培训和考试主管部门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第三节交通信号道路交通信号被人们称作“永不下岗的交警”,是指挥车辆、行人前进、停止或转弯的特定信号,每一位交通参与者上道路通行都必须遵守。道路交通信号是交通语言,随着现代化交通的高速发展,交通信号技术也随之得到了日新月异的革新,交通参与者获得交通信息的途径大量都是通过交通信号获得,为此,理解和遵守交通信号是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必备的交通安全基本知识和素质。一、全国实行统一的道路交通信号道路交通事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的经济建设,实行统一的交通信号,有以下好处:第一,有利于驾驶员掌握交通信号,有利于驾驶员在全国范围驾车行驶。如果各地自行制定一套交通信号,则势必使来自异地的驾驶员无法适应,本地驾驶员一旦驾车驶入异地也必然会遇到同样的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如果驾驶员不熟悉当地交通信号,必然会增大交通危险,造成许多本可避免的交通事故。第二,有利于行人掌握交通信号,遵守交通。如果各地的交通信号不统一,则会使行人在道路上通行时不知所措,从而增加交通危险。交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一)交通信号灯,一般设在交叉路口,是用来指挥车辆及行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停、如何走的灯光设施。《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交通信号灯分为:机动车信号灯、非机动车信号灯、人行横道信号灯、车道信号灯、方向指示信号灯、闪光警告信号灯、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信号灯。(二)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文字向驾驶人员及行人传递法定信息,用以管制、警告及引导交通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交通标志分为: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和辅助标志。(三)交通标线是由标划于路面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路边线轮廓标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实施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道路交通标线分为:指示标线、警告标线、禁止标线。(四)交通警察的指挥有用指挥棒和手势两种,实践中使用指挥棒较少,手势信号是交通警察用统一规定的手势,指挥道路交通的一种交通信号。《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交通警察的指挥分为:手势信号和使用器具的交通指挥信号。二、红灯停、绿灯行,安全有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通信号灯由红色、绿色、黄色三种颜色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即红灯亮时,所有在红灯所指示的车道或者人行道的车辆和行人,都要停止通行,等候红灯灭后再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待绿灯亮时,所有在绿灯所指示的车道或者人行道的车辆和行人,都可以通行,待绿灯灭时要立即停止通行;黄灯表示警示,黄灯亮时,所有在黄灯所指示的车道或者人行道的车辆和行人,都要停止通行,等待黄灯变为红灯(继续停止通行,等待转为绿灯)或者绿灯(可以通行),但是黄灯亮时已经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和行人,可以继续通行。有关部门对发生事故的原因曾进行过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几乎都是由于交通参与者不遵守交通法规引起的,其中,“闯红灯”引发事故占相当部分。一些交通参与者把“红灯停、绿灯行”只当作一句口号,行经路口“见缝插针”,游离于车辆之间,一旦发生事故,重则一命呜呼,轻则磕磕碰碰。道理很简单,道路上的各种信号、标志都是为交通参与者服务的,只有每一位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信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得到充分保障,交通才能安全、有序、畅通。第四节道路通行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现有的道路交通法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道路交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着眼于道路交通出现的新问题,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了对道路交通关系的调整,对保障道路参与者的合法权利和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对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参与交通、安全驾车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一、各行其道,文明行车各行其道,是指车辆、行人按照道路交通法规的规定,在准许通行的区域、道路或道路的某一部位上通行。我国实行分道通行的原则,是基于我国道路交通的基本特点,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原则。分道通行原则要求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交通分离,以维护正常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畅通。同时,分道通行原则还是管理部门判断交通行为是非、控制交通违章肇事行为的依据和手段。(一)右侧通行原则:即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二)坚持分道通行的通行原则,要求车辆必须做到:根据道路条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划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三)专用车道专供某一类或几类车辆通行,其他车辆禁止入内。专用车道,是指在道路上以专用车道标志、标线表明专供规定车辆通行的车道。设置专用车道是实施交通流分离、均衡道路交通流、削减道路交通总量、提高现有道路资源利用率的措施,是车、路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的情况下优先满足某些特殊交通需要的产物。车道专用原则是指道路划设专用车道的,在专用车道内,只准许规定的车辆通行,其他车辆不得进入专用车道内行驶。(四)本车道优先原则;借道通行的车辆,须让在本车道上正常通行的车辆优先通行。二、关于机动车行驶速度的规定(一)遵守限速规定,保持安全车速。为了保证交通的安全,一般都会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做一些限制,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此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1、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道路上,机动车不得超过下列最高行驶速度:(1)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3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40公里;(2)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5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70公里。一般来说,所有的道路均有最高时速的限制,而最低时速限制多见于高速公路。“十次事故九次快”,超速行驶可以说是“隐形杀手”。我国有关法律已对道路、车辆的车速限制作了一般规定,但是如果遇有限速交通标志或者限速路面标记所示时速与这些一般规定不一致时,应当遵守限速标志或者标记的规定。比如,高速公路规定在通常情况下小型客车最高限速为120公里/小时,但由于某种原因在某路段规定小型客车最高限速为60公里/小时,那么小型客车在此路段的行驶速度就必须在60公里/小时以下,不能以任何借口超过这一限速规定。《实施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机动车行驶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30公里,其中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1)进出非机动车道,通过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时;(2)掉头、转弯、下陡坡时;(3)遇雾、雨、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0米以内时;(4)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5)牵引发生故障的机动车时。《实施条例》第七十八条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公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型载客汽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其他机动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摩托车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2、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这是一个弹性条款,需要驾驶员视具体情况确定,以确保行车安全。这里的“安全车速”是个相对的概念,主要由机动车驾驶人根据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自身驾驶技术、车辆状况等确定。但必须执行“在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道路上,机动车不得超过下列最高行驶速度:(1)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3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40公里;(2)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5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70公里”的规定。3、夜间行驶或者在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行驶,以及遇有沙尘、冰雹、雨、雪、雾、结冰等气象条件时,应当降低行驶速度。在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行驶也应当降低行驶速度。根据有关规定,危险路段主要包括以下情形:胡同(里巷)、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隧道;掉头、转弯、下陡坡处;进、出非机动车道处。(二)关于安全跟车,禁止超车情形的规定。1、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一般而言,是指车距应当保持在机动车车速的公里数以上,如时速为90公里,则车距应保持在90米以上。高速公路上经常发生的多辆机动车连续追尾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保持适当的车距。2、在一定情形下禁止超车。在正常情形下,为了提高交通流量,最大限度的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上,是允许机动车超车的。但是,如果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或造成交通堵塞,或者遇有执行特殊任务的车辆等,则不得超车,具体情形如下:(1)前车正在左转弯、掉头、超车的。前车在左转弯、掉头、超车时,一是不容易发现后面的车辆,二是前车会占用较大路面,此时后车如果超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禁止后车超车。(2)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的。在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的情形下超车即使不发生交通事故,也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影响交通通行效率,所以禁止在此种情形下超车。
(3)前车为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的。负有紧急任务的车辆,享有优先通行权,其他车辆应当为其行驶让道,法律规定不能在这种情形下超车,以保证执行紧急任务的车辆迅速通行。
(4)行经铁路道口、交叉路口、窄桥、弯道、陡坡、隧道、人行横道、市区交通流量大的路段等没有超车条件的。超车的目的不仅在于超车的车能够快速通行,而且也有利于整个道路通行的效率。当道路情况不允许超车时而超车,就实现不了上述目的,而且可能造成交通事故。三、关于机动车通过交叉路口的规定(一)通过交叉路口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的指挥通过;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时,应当减速慢行,并让行人和优先通行的车辆先行。当路口交通需求很小时,可以不设信号灯控制。无信号灯控制路口可以是不进行管理的路口,也可以采取减速让行标志、停车让行标志等方式进行管理控制;不设任何交通控制和交通标志、标线的交叉路口是无管制交叉口。我国道路网中有大量这一类交叉路口。在通过这种路口时,需要减速慢行以对交叉路口的通行状况了解清楚,遇到突发情况时才能及时采取刹车避让等措施;遇有行人,就让行;遇有法律法规中规定享有优先通行权的车辆,应让其先行。(二)关于机动车遇行人横过道路时让行的规定。
1、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这样规定,一方面赋予人行横道绝对优先通行权。为了保证行人安全,即使在人行横道上没有行人时,机动车也应当减速通过人行横道。因为,行人随时可能在人行横道上通过,如果机动车不减速,很可能在机动车离人行横道很近时突然有人要通过,这时机动车就可能来不及采取紧急措施,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另一方面,人行横道既然是专供行人过马路用的,当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遇有行人时就应当停车,让行人先通过。
2、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由于我国道路配套设施不健全,老百姓过马路很不方便。当然,也有少数人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任意横穿马路。但不管怎样,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行人违章,驾驶员就可以横冲直撞。只要行人在道路上,驾驶员就有义务避让。四、灯光的使用规定(一)机动车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使用转向灯:1、向左转弯、向左变更车道、准备超车、驶离停车地点或者掉头时,应当提前开启左转向灯;2、向右转弯、向右变更车道、超车完毕驶回原车道、靠路边停车时,应当提前开启右转向灯。(二)机动车在夜间没有路灯、照明不良或者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情况下行驶时,应当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但同方向行驶的后车与前车近距离行驶时,不得使用远光灯。机动车雾天行驶应当开启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三)机动车在夜间通过急弯、坡路、拱桥、人行横道或者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应当交替使用远近光灯示意。五、超车、会车、掉头的有关规定(一)机动车超车时,应当提前开启左转向灯、变换使用远、近光灯或者鸣喇叭。在没有道路中心线或者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前车遇后车发出超车信号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降低速度、靠右让路。后车应当在确认有充足的安全距离后,从前车的左侧超越,在与被超车辆拉开必要的安全距离后,开启右转向灯,驶回原车道。(二)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机动车遇相对方向来车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减速靠右行驶,并与其他车辆、行人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2、在有障碍的路段,无障碍的一方先行;但有障碍的一方已驶入障碍路段而无障碍的一方未驶入时,有障碍的一方先行;3、在狭窄的坡路,上坡的一方先行;但下坡的一方已行至中途而上坡的一方未上坡时,下坡的一方先行;4、在狭窄的山路,不靠山体的一方先行;5、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相对方向来车150米以外改用近光灯,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应当使用近光灯。(三)机动车在有禁止掉头或者禁止左转弯标志、标线的地点以及在铁路道口、人行横道、桥梁、急弯、陡坡、隧道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不得掉头。机动车在没有禁止掉头或者没有禁止左转弯标志、标线的地点可以掉头,但不得妨碍正常行驶的其他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四)机动车倒车时,应当察明车后情况,确认安全后倒车。不得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单行路、桥梁、急弯、陡坡或者隧道中倒车。六、关于机动车装载的规定(一)拖拉机通行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高速公路、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内的道路,禁止拖拉机通行。其他禁止拖拉机通行的道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在允许拖拉机通行的道路上,拖拉机可以从事货运,但是不得用于载人。第五十条规定,禁止货运机动车载客。货运机动车需要附载作业人员的,应当设置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措施。(二)机动车载物规定。1、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质量,严禁超载,如核定载重5吨的,该车就不得载运5吨以上的货物;机动车所载货物不论是往前装还是往后装,其超出车厢部分不准超过规定的总长度;机动车所载货物须与车厢左右栏板上下对齐;机动车载物高度即从地面起至货物顶端之间的距离也要符合规定。2、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机动车载物时,装载须均衡平衡,捆扎牢固,不得使货物遗洒或飘散。装载容易散落、飞扬物品的,例如易散落的砂土碎石、飞扬的石灰及气体、液体与其他松软物体,应当封盖严密,不使其遗漏、飘散。如有遗漏时,须立即停车密封,并及时清除路上遗物。
3、机动车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的物品,影响交通安全的,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悬挂明显标志。在公路上运载超限的不可解体的物品,应当依照公路法的规定执行。公路法第50条规定,运载不可解体的超限物品的,除需经公安机关批准外,还应同时经县以上交通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时速行驶,并悬挂明显警示标志。
4、机动车装载危险物品的规定。首先,应当经公安机关批准。由于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极易发生危险,造成损害,对它们的运输应当经公安机关批准。其次,按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运输上述危险物品,显然不宜在人们上下班高峰期,不宜通过车辆拥堵的路段,不宜速度快。应按公安机关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以保证机动车运输安全,将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再次,悬挂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警示标志主要是提醒其他驾驶员引起注意,保持较大的车距。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是为了预防万一,使危险物品处于安全状态。5、货运机动车禁止载客,需要附工作人员的,应当设置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措施;机动车除驾驶室和车厢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不准载人;载物高度超过车厢栏板时,货物上下不得载人。6、机动车牵引挂车。《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机动车牵引挂车应当符合规定: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拖拉机只允许牵引1辆挂车。挂车的灯光信号、制动、连接、安全防护等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七、关于机动车遇有排队等候或缓慢行驶时通行的规定在交通日益繁忙的今天,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是经常发生的事。在这种情形下,交通变得很“脆弱”,一辆“加塞”的车就会把道路堵死,导致交通瘫痪,此时更需要规范交通行为,才能让交通流畅而有序。为此,法律作了原则性规定:(一)机动车遇有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不得借道超车或者占用对面车道,不得穿插等候的车辆。借道超车,是指机动车变更车道超车、驶入非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超车。占用对面车道,是指在没有道路中间隔离设施,但又不属于单行道的道路上,占用另一个行驶方向的车道。机动车的速度在正常情况下都比较高,各机动车驾驶人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驾驶速度,并决定是否超车或让别的车先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机动车可能出现暂时或较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或者行驶很慢,使交通更加不通畅。因为超车需要具备一定的安全距离,不具备超车条件而强行穿插等候的车辆,就会与被超车辆发生追尾与刮蹭,或者因超车条件不足而“进退两难”,致使排队车道混乱无序,从而降低整体通行效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借道超车或者占用对面车道,不得穿插等候的车辆,以保证道路的相对畅通。
(二)在车道减少的路段、路口,或者在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遇到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机动车应当依次交替通行。
在车道减少的路段、路口或者交叉路口,由于通行效率更低或通行量较大,容易发生排队等候或者行驶缓慢的情况,这时,各机动车就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划通行。这样既有利于所有车辆以最快的速度通行,避免交通混乱,也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而对所有车辆最为公平、最为有效的通行规划就是交替通行,即某个方向的车辆单独通行一定时间,其他方向的车辆全部停下以保证该方向的车辆快速通过,该时间过后又让另一方向的车辆单独通过一定时间,同样其它方向车辆全部停下。这样反复轮流,直到所有的车辆通过,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第五节事故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但是面对既成事实,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就要求有一个公正、公平处理的法律武器。《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原来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相比,在理念上作了许多创新,更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保障道路参与人的合法利益,对维护全社会的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11个方面。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当交通事故发生后,法律强调首先要抢救人的生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这是法律对车辆驾驶人、交通警察、医疗机构面对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时行为选择的一种既是指引性又是强制性的规定,同时对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提出有进行协助的法律义务,充分反映《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公民个人生命的重视。二、可实行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处理,为实施快速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提高道路通畅程度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这二项规定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新增加的,是对原交通事故处理的一项重大变革举措。《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为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提供了法律保障,又借助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了损害赔偿能力问题,方便群众,提高执法效率,同时对解决道路因交通事故造成堵塞有着积极的意义。三、重新定义了交通事故的概念《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与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的道路交通事故定义相比,有了明显变化,要件是车辆、道路、过错或意外、后果。把道路交通事故的地域空间扩大了,并且用车辆拟人化,代替人作为主体,强调结果责任,不再要求必须有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律规范的行为;今后只要是车辆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不论是因人为过失,还是意外情况,均列入交通事故的范围处理。并且将非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明确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负责处理的职责,解决了过去对此类事故没有具体主管机关的“空白”,有利于对受害人的保护。四、改变了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和认定责任的原则把原责任认定书改为交通事故认定书,这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和形成原因、当事人的责任所做出的书面结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鉴别真伪,确定其与道路交通事故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和证明作用,进而对道路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形成原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做出结论。此过程既是审查和判断证据的过程,又是公安机关对事故过程及原因作出的一种技术性的鉴定结论,因而《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证据,明确了认定书的性质,将过去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是否是具体行政行为、能否诉讼作了法律上的结论。五、改变了损害赔偿的规定原事故中的损害赔偿一般是执行过错责任制,即谁责任大谁就承担损失大。现《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分成三个方面:(一)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外的损失,实行过错责任制,即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实行严格责任制,即规定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不论非机动车、行人是否有事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可以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只是减轻不是免除)。(三)当有充分证据证明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对于第一种责任的认定,是严格遵循过错相抵原则,谁过错谁承担。对于第二种责任的认定,是采纳了《民法通则》中的过错推定原则,追究的是机动车驾驶人的严格赔偿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列为民法中所称的高度危险的高速交通工具,对从事高度危险工作的驾驶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承担严格的民事赔偿责任,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凸现了人性尊严。对于第三种责任的认定,是遵循的无过错原则。但是,机动车一方仍承担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故意行为与损害赔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六、不再把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作为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过去事故处理中,必须经公安机关组织进行损害赔偿的调解后,当事人达不成协议或达成协议后反悔不履行的,才能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公安机关的调解是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解决方式有了选择权,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有利于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有利于程序的简化和矛盾的及时化解,有利于当事人权利意识的增强和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时也是节约社会成本,避免诉讼程序给当事人带来时间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有利于及时化解纠纷,避免冲突烈度的加大,使其不致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充分实现调解的制度价值。同时,由于公安机关的调解是在当事人一致的请求下进行的,达成调解的可能性和履行调解的比例均可大大提高。七、规定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这是由于道路交通情况复杂、车辆行驶速度快,或受自然灾害影响,车辆极易发生意外事故,从而导致车辆损坏、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为保障车祸中受害方的利益(尤其是为了保障第三者的伤者能得到及时医治),《道路交通安全法》把第三者责任险作为机动车辆强制性投保险种,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这是对《保险法》中“保险自愿原则”的突破,同时对消除事故产生的不安定因素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八、对交通事故处理专门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用于支付尚未参保的机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和肇事逃逸机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抢救、赔偿费用。这是体现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使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及时得到救治或赔偿,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的一项新举措。同时也使得医院及时救治伤者减少了后顾之忧。九、取消了收取事故处理费和不预付医疗费就车辆抵押的规定原《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处理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向重大和特大事故的交通事故责任者收取交通事故处理费。而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则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没有可收取交通事故处理费的规定,即已取消了此项收费。同时,原《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需要抢救治疗的,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应当预付医疗费,也可以由公安机关指定的一方预付,结案后按照交通事故责任承担。交通事故责任者拒绝预付或者暂时无法预付的,公安机关可以暂时扣留交通事故车辆。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也无此规定,即除了检验鉴定需要扣留车辆以外,取消了抵押性质的扣留车辆的规定。这一方面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行政收费规定相一致;另一方面是有了机动车的第三者责任强制险和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设立,足以保障受害人的经济救济。因此,取消收取交通事故处理费和车辆不作抵押的规定,是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减少间接经济损失的一项举措。十、规定对事故目击者和其他人员知情交通肇事逃逸负有举报义务和奖励制度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交通逃逸事故目击者和知情人员负有举报义务,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查缉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举报人员给予奖励。通过知情人员的举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发现线索,迅速破案,严惩交通事故逃逸者,保护受害者的利益,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通过奖励,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相对人和相关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后进。十一、规范了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交通事故处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时赶赴现场勘查、处理交通事故现场,发现、收取证据,并将证据予以固定;指派或委托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对交通事故的车辆、嫌疑车辆、物品、尸体、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态及道路的状况等进行检验或者鉴定;根据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检验或鉴定的结论,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当事人。对各方当事人就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主持下,各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的,制作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由当事人和有关人员、调解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印章后即行生效;未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终结书。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同时,对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也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第六节责任追究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行为,已不是过去习惯上的“违章”行为,而是直接违反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称为违法行为,并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作了更加规范、力度更大的规定。处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对当事人的处罚不是目的,而主要是一种教育手段。所以,首先要予纠正,消除当事人行为的违法状态;其次,才通过处罚进行教育的问题。一、加大了处罚力度过去的许多道路交通管理法规所规定的处罚,在罚款力度上明显偏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罚款所能起到的警戒作用越来越小,如行人违法、闯红灯都只能罚5元。有些处罚的幅度和违法行为的性质、后果不相适应,如严重超载、超员这种对道路交通安全危害十分严重的行为,也只能处5元罚款。为此《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了处罚的种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暂扣驾驶证、吊销驾驶证、拘留五种种类。(一)警告警告是行政机关对有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告诫,指出其危害性,告诫其不要再犯的一种处罚。从性质上讲,警告属于惩戒罚,其目的是从精神上或者名誉、信誉上进行惩戒,但不限制行为人行为自由,财产也不受到损害。警告是一种处罚,它不同于一般批评教育,批评教育不带有强制性,不产生特定的法律后果,而警告则带有严肃性和强制性,一经做出,当事人必须接受,就产生法律效力,对警告不服的可以按规定复议和诉讼。(对于情节轻微的,予以口头警告,可以不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二)罚款罚款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强制违法行为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一种处罚形式。《道路交通安全法》对罚款的力度作了调整。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将处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和原来比处罚幅度提高了10倍。对机动车驾驶人的一般违法行为,可以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处罚力度明显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最多可处2000元罚款。(三)暂扣机动车驾驶证暂扣机动车驾驶证在性质上属于资格罚,即暂时剥夺了违法行为人从事驾驶车辆资格的一种处罚。由于它剥夺了当事人驾驶车辆的权利,因而是一种比较严厉的行为能力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暂扣(即原来的吊扣)驾驶证的处罚仅限于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四)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是指取消当事人的驾驶资格。它与暂扣机动车驾驶证的主要区别在于重新获得驾驶资格时应履行的手续和要求不同。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后,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二年)不得再申领驾驶证,重新申领时应按初次申领对待。(五)拘留拘留是公安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对违反交通管理的人实施的短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期限为一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的性质属于人身罚,是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处罚中最为严厉的一种。二、酒后驾车将受重罚酒后驾车历来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酒后驾车,会因视觉能力变差,意识模糊,感觉迟钝,导致动作失调,手脚失灵,操作失当乃至失控,最后酿成交通事故。为此《道路交通安全法》加大了对酒后驾车行为的惩处力度。根据饮酒程度及所驾车辆种类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划分为四个档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醉酒后驾驶机动车;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醉酒必将大大影响驾驶人的控制能力,醉酒后驾车的事故率远远高于非酒后驾车。因此,一旦发现醉酒后驾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驾驶人强制约束其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比一般的车辆在道路上使用的频率更高,因而危险性更大,对驾驶人的要求更高,只要实施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行为,就要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请注意,这一规定在法理上称为绝对确定规范,即执法者没有个别调整的余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执法者不能自由裁量。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其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很明显,营运机动车驾驶人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情节是非常严重的,危害也很大,因此,法律规定了更严厉的处罚措施。一年内有上述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一年内”系指两次受到处罚之间的时间间隔在一周年之内。“上述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包括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和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两种情形。“被处罚两次以上”,指因醉酒驾驶机动车受到两次以上处罚。三、加大对违章超载处罚的力度当前,道路上机动车超载违法现象突出,因超载而引发的恶性事故频频。据统计,2002年全国交警查处的机动车违章行为中,违法装载达4297万车次,占机动车违法总数的%,比上年增加了%。超载超过一倍的还属一般,有的达到5–10倍。车辆超载行驶,使车辆负荷超过正常的范围,致使机件严重损坏,车辆的稳定性能、制动性能、安全性能大大降低;严重损坏公路路面、桥梁,使公路、桥梁使用寿命缩短;扰乱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诱发重大恶性交通事故。因此,对超载现象应当依法严厉打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规定,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质量,严禁超载;机动车载人不得超过核定的人数,客运机动车不得违反规定载货;禁止货运机动车载客。《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路客运机动车违法装载有三种情形:一是载客超过额定乘员的;二是载客超过额定乘员20%以上;三是违反规定载货。货运机动车违法装载也有三种情形:一是载货超过核定的载质量的;二是超过核定载质量30%以上;三是违反规定载客。对于上述六种情形,都属于违法装载的情形,规定了200元以上500元以下和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两种处罚幅度,并且处罚后,还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其机动车至违法状态消除。另外,对超载车辆运输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也规定了比较严厉的处罚,即运输单位有上述情形,经处罚不改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其目的在于促使车辆运输单位的负责人提高认识、严格管理,不要指使、授意、放纵机动车驾驶人超载运输。四、对违章停车的处罚更加人性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了机动车违法停放、临时停车应如何处理。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可以指出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令其立即驶离。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者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将该机动车拖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停放。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拖车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并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停放地点。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显然对于迅速消除障碍不利,且表明机动车驾驶人对于违法停车主观过错较大,给予其适当处罚是必要的。五、明确了一些明显违法行为的处罚过去对未按照规定放置牌证、标志,故意遮挡、污损或不按规定按装机动车号牌等行为,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造成处罚无据、违法者屡教不改。使用假牌证也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这次《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这些情况都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未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或者未随车携带行驶证、驾驶证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扣留机动车,通知当事人提供相应的牌证、标志或者补办相应的手续,并可以依照本法第九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即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未按照规定放置有关牌证、标志,不利于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对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的管理,也不利于群众的监督,出了交通事故也不利于查处。因此,处罚是理所当然的。当事人提供相应的牌证、证明或者补办相应手续的,应当及时退还机动车。这项规定体现了一种精神:处罚不是目的,执法是为了大众安全,是为公众服务。故意遮挡、污损或者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其目的往往是为逃避管理、监督创造条件,是一种明知故犯的行为,理应受到处罚(即200元以下罚款)。今后一些婚礼用车在牌照上粘贴“百年好合”等贺词,也将受到处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对造假、用假的车辆,可以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上述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对伪造、变造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六、对重大违法行为严惩不贷《道路交通安全法》还针对八种重大违法行为,规定了除处200元至2000元罚款外,还可以对其中二、四两种行为,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其余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八种交通违法行为分别是:(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这三种行为实际上都属于在没有合法驾驶证的情形下违法驾驶机动车。前者是本身就不具备驾驶机动车的能力,后两者虽具备驾驶机动车的能力,但由于行为人具有违法行为,其驾驶证被吊销或被暂扣,法律强制其不得驾驶机动车。(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行为人将机动车交给没有驾驶机动车资格的人驾驶,一般是明知对方没有资格而实施的行为,因而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此规定同时也规定了将车交给他人驾驶时,车主或原驾车人应承担审查对方驾驶资格的义务。(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造成交通事故本身就是交通违法行为,不管肇事车辆责任有多大,都应当停车,并采取必要的合理措施,减少损失,接受处理。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其情节比较恶劣,应受到较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且终身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这是严重超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应受到较严厉的处罚。(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津、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任何人不得强迫、指使、纵容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对于强迫驾驶,又造成交通事故的,应当给予较严厉的处罚。(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当遇有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者重大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机动车安全行驶的情况,采取其他措施难以消除影响安全行驶的因素,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疏导或者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的措施。可见,实施交通管制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应当遵守有关规定,对不听有关人员的劝阻,强行通行的,应当给予较严厉的处罚。(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占用、损毁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对故意实施上述违法行为,又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的,应当给予较严厉的处罚。(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更不得非法拦截。否则,对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要依照本条之规定处罚。七、报废车上路强制报废对驾驶拼装的机动车、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及出售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驾驶拼装的机动车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收缴,强制报废。《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拼装机动车或者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根据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状况和不同用途,规定不同的报废标准。应当报废的机动车必须及时办理注销登记。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道路行驶。报废的大型客、货车及其他营运车辆应当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解体。”因此,驾驶非法拼装的机动车、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强制报废,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对驾驶拼装车、报废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驾驶人,也可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必须依法予以报废。不管是该机动车的所有人还是其他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予以出售。否则,将受到没收违法所得,处销售金额等额的罚款,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强制报废。八、处罚程序进一步简化《道路交通安全法》针对道路交通管理的特点,为提高工作效率,对当场处罚的罚款额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即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予以警告、200元以下罚款的,交通警察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突破了有关行政处罚当场处罚的只能罚款50元以下的规定)。需超过200元的罚款、暂扣、吊销驾驶证、拘留处罚的,可以先予扣留机动车驾驶证,并在24小时内将案件移交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应在十五日内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接受处理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机动车、非机动车,应当当场出具凭证,并告知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对被扣留的车辆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逾期不来接受处理,并且经公告三个月仍不来接受处理的,对扣留的车辆依法处理。这些规定的目的是督促有关当事人及时接受处理。当事人及时接受处理,既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也能使处理更为公正、合理,使当事人受到应有的教育,并且也减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被扣留车辆的管理负担。如果当事人在规定时间不来接受处理的,公安机关有权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将被扣留车辆上交财政部门处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可以对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具有客观真实性,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因此可根据其进行相应的处罚。但由于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根据交通监控影像资料有时可能难以确定机动车的驾驶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进行处罚。对能够确定驾驶人的,可以依法予以处罚。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对行人、乘车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的罚款,当事人无异议的,可以当场处罚。如果被处罚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以罚款。这种措施属于“执行罚”,它是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人,由执法机关对其处以财产上新的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纳税义务的一种措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里仅指罚款的处罚,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强制执行的行政处罚,比如,吊销或者暂扣机动车驾驶证以及拘留,就不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是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自己执行。九、交通管理部门及交通警察的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定(一)行政处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交通警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1、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机动车发放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的;2、为不符合驾驶许可条件、未经考试或者考试不合格人员发放机动车驾驶证的;3、不执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制度或者不按规定将依法收取的费用、收缴的罚款及没收的违法所得全部上缴国库的;
4、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驾驶学校或者驾驶培训班、机动车修理厂或者收费停车场等经营活动的;5、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6、故意刁难,拖延办理机动车牌证的;7、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二)职务犯罪: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交通警察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有本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所列行为之一,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十、检验机构的违法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施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超过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的,退还多收取的费用,并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按照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所收检验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并依法撤销其检验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章拖拉机安全驾驶常识第一节从事运输作业的一般安全注意事项1、起步要缓慢,等挂车拉紧后再加大油门。2、下坡时不许空挡滑行,熄火滑行。3、对前方的道路、交通情况要及时判断清楚,情况复杂时,事先降低车速,避免紧急制动。转弯半径要大,通过障碍物时,要提前转动方向盘,避免在障碍物前突然转弯。4、会车时要选择适当地点,会车前应减速,会车中稍加速,使牵引车与挂车保持拉紧状态。如果需要超越其它车辆时,必须考虑到挂车的长度,不可过早驶入正常行驶行列。5、尽量考虑不倒车,如果必须倒车时,要选在宽敞平坦的地方。6、挂车的装载要均匀。除规定的装卸人员之外,不准拉人。第二节通过泥泞道路的安全注意事项1、通过泥泞道路时,应尽量选择地面较坚实、泥泞较少的地方通过,或者循前辙行驶。应采用中速或低速,以保持充足的动力,争取一次通过,尽量避免中途换挡和停车。如途中必须换挡,时机要提前,动作要敏捷。如被迫停车,可用1档重新起步。如果泥泞较深、距离短且没有危险的地段,也可加速通过,但必须以拖拉机底盘的最低部位不触及地面突出的障碍物为前提。2、在泥泞道路上转弯时,操纵方向盘的动作要缓和,即慢打慢回。切忌猛打方向盘或急转。否则,一旦前轮侧滑,不但不能转弯反而会滑入路旁沟内。3、在行驶中发生侧滑时,应立即降低车速,把方向盘向后轮滑动方向转动,以修正拖拉机的行进方向,避免继续侧滑。待前轮与车身方向一致时,再继续驶入正常路线。拖拉机一旦发生侧滑,千万不可紧急制动或乱打方向盘,以免发生更大的侧滑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刚性阻燃线管暗配施工方案
- 消防工程维保计划书
- 小学语文教研计划 小学教研计划总结例文
- 办公室每月工作计划范文
- 劳技教学工作计划
- 办公室文员试用期计划总结
- 城市禁毒主题宣传月工作计划书
- 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措施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 2024年计划生育工作计划报告
- 一年级2024年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2023年中国生殖健康行业研究报告
- XX市XX医院无痛医院建设方案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东北育才中学2024年高二上数学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3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年产1w吨生物柴油工厂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 谈谈青年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使命与担当范文(6篇)
- 产前筛查、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
- 友邦保险“愈从容”重疾专案管理服务手册(完整版)
- 2023年消防接警员岗位理论知识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
- GB/T 2565-2014煤的可磨性指数测定方法哈德格罗夫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