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实践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实践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实践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实践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教学‍教师该如何突破单篇教学模式,进行同类文本的整合教学,促进学生比较和整合思维能力的提升?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张亚飞老师将《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两篇同类小品文放在一起,以“学生替作者完成一封书信”这一情境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书信明言、读信显韵、以画寄情、题字彰旨。并且以两篇文章的相同点为主线,串联起整个课堂教学,是对新课标整合阅读教学的初步尝试。设计意图《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两篇写景抒怀的小品文。两篇文章的写作朝代相同,写作背景相似,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均有相同之处,因此将两篇文章进行整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同类型文本的比较思维。本课是第三课时,是在前两节课梳通了两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教学,比较两文在结构、句式、手法、思想情感上的的相同点,并区分思想情感上的不同点。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品析两文作者写景手法之妙和景中寓情之妙,让学生在美景中浸润心灵,领悟作者高坚超脱的人生。本课是通过“学生替作者完成一封书信”这一情境来完成教学,在完成书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梳理结构”“朗读节奏”“品析美景”和“品悟情感”四个部分的内容,用新颖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语文”和“美术”的跨学科融合,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情境化”“学习任务群”“跨学科教学”的理念。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书信以山水寄寓情怀的内容特点。2.了解骈文句式的特点和魅力。3.体会作者动静相映的写景手法妙处。4.品悟作者笔下美景中蕴含的远离俗世、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学习情境:南朝梁时期,有一位思想家陶弘景,一位文学家吴均,他们分别想给自己的友人谢征和朱元思写一封信。小组合作:六人一组替两位作者完成书信,每三人完成一封信。任务一:书信明言问题:认真书写书信内容,体现文章的层次。预设:《答谢中书书》中心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先总写景物的特征——“美”,再具体描写景物之美,最后总结,抒情结尾——“欲界之仙都”、“奇”。《与朱元思书》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先总写富春江山水特点,再具体描写水和山的奇异。师小结:两文写景都是先总说特征,再分写细描,结构清晰。(师板书:总分结构明特点)任务二:读信显韵问题:大声朗读信的内容,体会句式的特点。预设:两篇文章句式大都是四字句,偶尔有几句多于四个字,这种用四六句式写成的文章叫骈文。再具体看一看下面这些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特点:(男生齐读)(屏显)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泉水激石好鸟相鸣横柯上蔽疏条交映‍这些都是对仗的骈句。(屏显)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女生齐读)这些都是错落的散句。师小结:这两篇小品文多用对仗的四字句,偶有一两句散句,骈散相间,整个文章读起来精致简洁、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流畅多变。(师板书:骈散错落显韵味)任务三:以画寄情问题1:古时候书信形式多样,有的会在书信上绘画。请你给这两封信附上图画,你觉得画面中要有哪些景物?需要呈现出它们什么样的特点?(延续文章风格,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特点)预设1:《答谢中书书》的图画要有山、水、树、竹、晓雾、猿鸟、夕阳、鱼;《与朱元思书》的图画要有水、山、石头、鸟儿、蝉、猿猴、树木。预设2:《答谢中书书》中,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石壁色彩斑斓,树木、竹子清翠欲滴,晓雾消散殆尽,猿鸟相互鸣叫,日暮西沉,潜鱼竞相跳跃;《与朱元思书》中水有时平静清澈,有时汹涌湍急,山绵延不绝,直插云霄,鸟鸣婉转动听,蝉鸣猿蹄音久不绝,树木稀疏错落、翠绿斑驳。(生板书四字短语)问题2:宗白华说:魏晋南北朝是“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你认为两位作者笔下的景物有没有“生命色彩”?并用画笔绘生机。预设1:“生命色彩”指的是景物有生机,有生命力。《答谢中书书》中“入”“见”赋予了山和水动态感,化静为动;“五色交辉”在视觉上给人以色彩变换交融的动感;将歇、乱鸣、欲颓、竞跃,给人一种动态感。《与朱元思书》中“见”“直视”字仿佛可以联想到有人在俯视水底的画面,有动态感;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的动态感,写水中鱼儿游来游去体现水的平静和清澈,体现动静相映的灵动;湍急的水流汹涌奔流的动态感,在吴均的笔下,富春江水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作者描写山时,山本来是静止的,吴均用了“负势竞上”“轩邈”“争高直指”这些动词,化静为动,将山写的灵动鲜活;泉水击打石头,鸟儿互相应和,蝉转猿叫,“击石”“相鸣”是动景,一系列的声音也给人动态的感觉,这里以声衬静,凸显出环境的清幽;横斜稀疏的树枝互相掩映,阳光随着风的吹动或是太阳的移动,从缝隙中撒下,时有时无,化静为动,将静止的景物写出了一种动态感。预设2:“生命色彩”还指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景物身上,使它们充满了“生命色彩”。《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看到石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愉悦。整个画面和谐优美,生机盎然,可见他内心的平静旷达中又有一丝愉悦。《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十分幽静可见作者内心的平静,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但这种生机勃勃之中又有一丝清冷,如“寒树”“泉水激石”等景致给人一种清幽、冷清之感,可见作者内心的孤独,落寞。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感觉很敏锐,我们发现从作者笔下这富有生机的景物之中感受到了他们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平静,同时还能感受到吴均比陶弘景内心多了一份孤独、落寞。同学们,这是绘画的更高的境界,除了画出客观对象,还要画活它们,让观画的人感受到你的情感表达。(生板书:同:愉悦陶醉享受悠闲淡泊名利)(师板书:动静相映生情趣)作品欣赏: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鉴赏他们是否画出了两位作者笔下的美景和作者心情?——学生自由评论。问题3:深入探究:为什么两位作者的情感会有一些不同?资料补充:背景链接一: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背景链接二: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清新流丽,时人称为“吴均体”。他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武帝不悦,下令焚之,并免其职,仕途遇阻,他不免心灰意冷,加之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受其影响,后来便避世隐居于石门山。师小结:结合背景,发现陶弘景是主动隐居,内心平静淡然,融于山水之中;吴均是被动隐居,内心有不甘和无奈,多了一层孤独、落寞、不甘。任务四:题字彰旨问题:古人习惯在绘画作品上题字,来表明画作的意旨,你会在你的画作上题上哪句话?预设1:第一幅题: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是对山中美景的感叹和赞美,将景和情相融,表达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沉醉和享受之情。预设2:第一幅题: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的意思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能欣赏这种奇景的人。作者的言下之意是,自己也像谢灵运一样可以欣赏这美景,把自己和谢灵运比肩。谢灵运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超离俗世,寄情山水,作者和先贤比肩,表现出隐居避世的自得自豪,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预设3:第二幅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有对极力追求功名的人的批判,有劝友人放弃功名之意,也有自己仕途不顺的不甘和落寞。预设4:第二幅题: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句话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将自己融入山水之中随心飘荡,纵情山水。这是人生的高境界,生活要遵循本心,随心而活。这句话也体现了吴均的人生态度。师小结:两篇文章在主旨情感上都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之意。第一首多了一层和先贤比肩的快乐,第二首多了一层因仕途不顺的不甘和落寞。(生板书:异:与先贤比肩的自得自豪仕途不顺的落寞不甘)师总结:我们会发现这两篇文章有很多的相同点,写景都是总分的结构,句式都是骈句为主,骈散相间;写景都是动静相映,富有生机情趣;情感都是寄情山水,淡泊名利。不同的是陶弘景将透露出和先贤谢灵运比肩的自得和自豪,而吴均则是劝友人放弃功名,有自己对仕途不顺的落寞不甘之意。(师板书:寄情山水忘尘俗)齐读本课的主要内容。(生齐读主板书)主板书:总分结构明特点骈散错落显韵味动静相映生情趣寄情山水忘尘俗副板书:左半边生自由写出体现景物特点的四字短语右半边师引导生写出作者情感的异同点同:愉悦陶醉享受悠闲淡泊名利异:与先贤比肩的自得自豪仕途不顺的落寞不甘‍教学反思本堂课是基于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和“情境化”理念下的实践探究,以书信的形式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书信明言、读信显韵、以画寄情、题字彰旨。每一个学习任务对应一个学习要点:文章结构、语言句式、写景手法、文章情感。并且以两篇文章的相同点为主线,串联起整个课堂教学。其中“以画寄情”这一个任务是教学重点,旨在带领学生咀嚼两篇文章具有“生命色彩”的景物描写,为后面品味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做了铺垫。本课的教学亮点在于大胆尝试“语文”和“美术”的跨学科融合,学生的兴趣浓厚,课堂效果较佳。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跨学科实践还稍显割裂,未能做到真正的融合。第一,学生无法将所有景物的特点都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尤其是画出景物的“动态感”,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极高,教师也无法准确点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