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及教案_第1页
2019-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及教案_第2页
2019-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及教案_第3页
2019-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及教案_第4页
2019-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及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

复习计划及教案牛速完小赵云康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5名。该班学生部分思维反应较慢,学习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多数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平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在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较强,做思考题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通过期末总复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二、复习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数学广角。三、复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6、初步认知时间,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与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推算时间,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四、复习重、难点1、100以内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2、表内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五、复习的具体措施: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2、总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练习,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要分几条线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本册教学内容可以分计算和解决问题两条线,把知识串起来,确立复习的重点,有的放矢的搞好复习工作。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表内乘法,让学生玩猜一猜、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记忆,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也可创和情境,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4、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5、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如设计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或最喜欢的学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专题活动中学生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等知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6、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复习。实践操作是本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学习活动形式。如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加深角的认识。在复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米”和“厘米”的认识,如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也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米和厘米的实际含义,。六、复习进度安排:12月2日——12月6日: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12月9日——12月13日:复习表内乘法的12月16日——12月20日: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应用题简单的加、减、乘法应用题、12月23日——12月27日:复习观察物体、数学广角复习、12月30日——1月3日:综合复习,模拟检测1月6日——1月9日:综合复习,模拟检测七、复习教案: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复习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二)过程与方法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二、目标解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课件、钟面等五、教学过程(一)设问中揭示课题1.情境中设问(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2.揭示课题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操作中梳理知识1.复习长度单位(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作单位。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2)及时练习。①填一填:(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③画一画:(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2.复习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组成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2)角的分类①课件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点画起)。(3)及时巩固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1)课件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2)及时练习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4:007:006:5010:20【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中深化知识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2.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3.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4.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四)总结中畅谈收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表内乘法复习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表内乘法的知识的梳理过程,对表内乘法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能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的加以运用。(二)过程与方法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理与归纳的能力,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二、目标解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表内乘法的知识,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计算。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以巩固表内乘法的口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和熟练计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一)的情境图。(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2.揭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起学生生回顾所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自主解决,梳理知识1.复习乘法的含义。(1)课件出示下图:①明确图意。(表示4个5相加)②自主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思考:计算时应使用哪句乘法口诀?)③指定学生汇报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加法、乘法算式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④学生例举生活中用5X4=20来表示的事例。(2)及时练习。①看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的哪句乘法口诀求出积。②指定学生汇报,全班进行交流。2.复习乘加、乘减。(1)课件出示下面的图。①学生说图意,然后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草莓?②学生自主列式,同桌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是用哪句乘法口诀的?③学生汇报解法,全班交流。方法预设:方法一:5X4+3=23方法二:5X5—2=23强调运算顺序: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抢答游戏(先分组再进行抢答)。课件依次出示教材第103页的第4题。3.复习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①有3排房子,每排5间,一共有多少间房子?②有2排房子,一排5间,另一排3间,一共有多少间房子?(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3)自主列式解答,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4)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想法预设:第(1)题:想法一:把3个5加起来是多少?列式:5X3=15(间)想法二:画图验证:□□□□□□□□□□□□□□□,一共15间。第(2)题:(提示学生:“2排房子”是多余的条件。)想法一:要把3和5加起来。列式:5+3=8(间)想法二:画图验证:□□□□□□□□,一共8间。【设计意图】在表内乘法的复习环节,没有单纯地进行口诀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表内乘法,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表内乘法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表内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提高,深化知识.连一连(1)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直线连起来。1X32X23X24X1+24X35+74X43+99+73X320-4(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填一填(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2题。(2)学生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同桌交流。(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每行或每列数的规律。.比一比(1)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的第5题。(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算一算(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6题。(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运算顺序。.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7题。(2)先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想一想(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3X2+3=()X()2X4—2=()X()5X5—5=()X()4X3—4=()X()(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填空。【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高。(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分类整理在复习中的作用,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二)过程与方法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渗透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二、目标解析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创设“算式的分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到知识系统整理活动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和提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课件、卡片等五、教学过程(一)回顾中形成体系1.课件出示下面的八道算式。72+682-4041-714+5038+2730-1636+1959-46仔细观察上面的题目,回忆是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指定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算式的感知,激起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的欲望,并让学生初步回忆这一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积极性。(二)整理中掌握知识1.分类整理算式。(1)将上面的8个算式进行分类整理,小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分类整理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分类方法的预设:方法一:加法:72+6、14+50、38+27、36+19减法:82-40、41-7、30-16、59-46方法二:.-不进位加:72+6.14+50 ,-不退位减;82-40、59-46加法J 减法彳I进位加;3曰十"葭36i-19 I退位减二41-入30-16(3)比较分法,确定研究方法二的分法。2.复习100以内加法(二)(1)学生独立完成加法的4个算式,同时指定学生板演。(2)全班交流,重点说明: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3.复习100以内减法(二)(1)学生独立完成减法的4个算式,同时指定学生板演。(2)全班交流,重点说明: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4.及时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中的第1题的第(2)题。(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定学生板演,同桌交流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3)全班交流,进行评价。5.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29+35+9=97-25-47=75-46+31=48+26-39=53-(9+37)=(2)先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并用笔画出先算的部分,然后全班交流运算顺序。(3)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4)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每道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复习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①校园里有33棵杨树,柳树比杨树多17棵。柳树有多少棵?②校园里有33棵杨树,松树比杨树少17棵。松树有多少棵?(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各自想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4)比较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5)根据第(2)题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松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设计意图】借助算式分类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100以内加法、100以内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问题”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练习中深化认识1.排队根据每个算式的结果,将下面的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提示学生:先计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再进行大小比较。)11+1837+2842-1024-1983-672.投篮小白兔拿着27号球,要投入计算结果是27的篮中。请你帮小白兔找出合适的篮。73-6654-2769-4873-6654-2769-4869-4295-68提示:先计算,再连线。3.想一想,算一算TOC\o"1-5"\h\zB< \ J> 3 ( ) 6十£ 34 - 1 7 +(..) 99 2 7 (■,), 3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应先从什么位填起?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4.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2)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3)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小明家种了8行苹果树,每行9棵,小明家种的苹果树比小红多15棵,小红种了多少棵苹果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提示学生:千万不要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一定要比一比再来列算式。【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四)梳理中内化知识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观察物体、搭配问题复习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三、教学准备课件、玩具汽车等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1.情境中设问(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2.揭示课题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1.复习观察物体(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2)及时练习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②说一说。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③猜一猜。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2.复习搭配问题(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2)及时练习①排列问题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②组合问题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1.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2.组一组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3.送一送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4.比一比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5.摆一摆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赵云康《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一…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