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最新时评:城市华章_第1页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时评:城市华章_第2页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时评:城市华章_第3页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时评:城市华章_第4页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时评:城市华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时评素材---城市华章目录:01北京:“双奥之城”见证百年强国梦02上海市:焕发世纪璀璨光彩展现东方大城魅力03深圳市:勇立潮头敢争先改革创新不停步04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拔节生长正文:01北京:“双奥之城”见证百年强国梦■中国城市报记者张阿嫱《中国城市报》(2021年06月28日

03版)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回首百年,我们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作为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之快、规模之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令我们自豪的不仅是平地起高楼的建设奇迹,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树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启。为献礼建党百年,回望我国城乡变迁的壮阔图景,《中国城市报》推出《城市华章》特刊,精选城市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展现百年辉煌,共谱新时代乐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北京冬奥会筹备冲刺之年。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凯歌。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与时代同脉搏,与祖国共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北京的红色文化丰富厚重,每一区域都承载着难忘的红色记忆。比如,东城、西城区是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重要孕育地,早期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地点也大都集中于此;海淀区的香山是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所在地;丰台区的长辛店是马克思主义同早期工人运动的结合地,卢沟桥是全民族抗战的起点;房山区的霞云岭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创作地……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赋予北京建设“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成为了引领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从政治高度、时代高度、历史高度,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推动实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今天的北京,正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一个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正向我们缓缓走来。全球首座“双奥之城”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世界目光也将再次投向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北京。说起我国的奥运情结,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908年,伦敦举行了空前盛大的第四届奥运会,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天津青年》杂志介绍了奥运盛况并提出疑问:中国何时能派出一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人何时能在奥运赛场上独得锦标?中国何时能举办一届奥运会?这“奥运三问”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渴望了解世界、参与世界盛事、渴望祖国强大的真诚愿望。百年回眸,中国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北京用奋斗向“奥运三问”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答卷。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幕。接下来的16天里,38项世界纪录被打破,85项奥运会纪录被刷新,北京奥运会创造了参加国家、地区最多,参赛运动员最多的纪录,中国运动员也以优异成绩名列金牌榜首位。“北京欢迎你”——中国向世界张开怀抱,北京也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7月31日,北京再次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北京将因此成为国际上唯一举办过夏季奥运会与冬季奥运会的城市。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北京市充分发挥冬奥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发挥冬奥会筹办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在北京市西部的石景山区,京城百里长安街的西起点——占地8.63平方千米的首钢石景山主厂区见证了这座城市与奥运的不解之缘。这个年逾百岁的重工业基地曾是中国华北地区最早的近现代钢铁企业之一。为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北京对城市环境提出更高要求,于是决定将位于京西的首钢园搬离城区。2015年7月底,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2016年,为减少新建办公地点所带来的碳排放,北京冬奥组委入驻“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下简称“首钢园区”),迎来了从“火”到“冰”的转型升级。在首钢园北区,两个2.5万平方米的精煤车间被改造成为冬季运动训练场馆,专门用于冬奥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集训,首钢人称之为“四块冰”。“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这是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首钢园区的定位。如今,首钢园区不仅是北京“城六区”唯一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区域,也是世界最大的在建城市更新项目之一。综合利用、改造废旧厂房,充分利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照明以及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技术,建设绿色高标准的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新时期的首钢园,正试着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多措并举力争实现碳中和,不仅满足办公需求,还对首钢转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树立了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另一方面,冬奥会带动区域发展的效果正在持续显现。目前,京张“一小时生活圈”已初步构建。以连通北京市区、延庆区及河北省张家口市三个赛区为出发点,京张高铁、京礼高速这两条冬奥重要交通保障设施已全线建成并投入使用。京张高铁是国家规划实施的“八纵八横”京兰通道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北京至延庆20分钟、延庆至张家口30分钟、北京至张家口50分钟到达。京礼高速则是京津冀地区西北方向的重要高速通道,连接北京城区、延庆新城和张家口崇礼地区,全长约161公里,比现有高速缩短了约1小时的行车时间。这两条主干线,大幅提升了京张两地道路通行能力。对于当前张家口赛区筹办进展,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日前回应称,张家口赛区的76个冬奥项目全部建设完成。今年2月,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的统一安排,张家口赛区成功举办了全国越野滑雪邀请赛等15项测试活动,检验了场馆设施和各种运行方案,健全了多方联动、高效顺畅的工作格局。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超九成基层治理由被动转主动北京市昌平区龙泽苑街道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伊然是小区里的“名人”,从三五岁的孩童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认得她。伊然不仅是社区书记,也是居委会主任,还是业委会主任。在社区里管的事最多、跑的路最长。2020年,伊然所在的小区成立了业委会。“我们业委会7人中有5名是党员,我觉得在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是柔性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居民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伊然说道。和很多社区一样,龙泽苑社区也是老人多、孩子多、流动人口多,为了化解矛盾,打造一个熟人社会,把分散的社会人再组织化,伊然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特点成立由党组织牵头、党员主导、多方参与的社区议事厅,组建“阳光管家”经费使用小组、“龙之声”共建共享小组、“魅力龙泽”楼门长小组,以“一厅三组”参与式协商模式有效解决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各种难点、痛点,实现自治与共治。比如,小区供暖不热、温度低,持续一个多月,三四百户居民家中的温度都在16℃以下,通过社区议事,居委会组织几名懂工程的老党员来到锅炉房指导,经过分析讨论后找到症结,当天晚上就彻底解决了社区供暖温度不达标的问题。同时,伊然所在的社区发挥党建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开办老年大学,发掘有技艺特长的居民担任教师,受益居民3000多人次;针对社区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社区每年开展近百场“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参与居民近3万多人次。“基本实现小活动天天有,大活动月月见,邻里之间熟悉和睦了,社区也就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实现了良性运转。”伊然说。如果有的小区不具备成立业委会的条件该怎么办?这时可以先成立带有过渡性质的物管会。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出炉,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创新性地提出“物管会”,给最终成立业委会一个三年的过渡期,从而解决目前业委会成立率低的普遍难题。上述条例实施一年来进展如何?北京市住建委二级巡视员赵成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党建引领提升北京物业管理“三率”2021年阶段性任务目标已提前完成。“三率”是指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以及党组织覆盖率。截至2021年4月20日,北京全市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从11.9%增加到90.1%,物业服务覆盖率由64.1%增加至93.7%,党的组织覆盖率由25.2%增加到98.1%。同时,北京市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考核的项目皆已实现“三率”100%全覆盖。北京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力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如今已初见成效。纵观北京的基层治理,从十年前的网格员、小巷管家的“点”上布局,到近年来12345解决纵向“线”的问题,再到2017年起“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打破部门领域解决“面”的问题,党建引领始终贯穿其间、覆盖全域、把脉导航,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两区”建设谱写新篇章站在建党百年的新起点上,北京有哪些新的故事可以期待?“两区”建设是其中之一。2020年9月,北京“两区”设立,这是党和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方位开放的重大部署,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改革开放历程中写下的浓重一笔。“两区”,是“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简称。在6月17日举办的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两区”建设专场上,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介绍,“两区”建设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敢为人先、勤奋笃实、开放包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突出首善标准,着力示范引领,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已累计落地任务167项,实施率达到66.5%。这一过程中,北京市在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和数字经济方面的特征已愈发明显。对于科技创新产业而言,需要得到不断的资源支持,在高端资源导入方面,北京“两区”创新实施科创基金管理机制,设立北京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特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优惠、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全国率先实施政策相继落地,加大了对优质主体的培育和支持。目前,海淀区已有16户企业享受了“两区”税收优惠新政,合计减免金额4亿多元。多家有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在京落户,如施耐德电气中压二次配电全球研发制造中心项目、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国中心等。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首批或首发项目频频落地北京,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在金融领域,全国首家外商独资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保险另类投资资管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机构先后获批在京注册;在医疗领域,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建设加速推进,第一批10家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工作启动。跨境电商销售医药品试点逐步深化,国内首个第三方仓储资质企业获批;在文旅领域,国内首个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在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挂牌成立,进一步完善了全产业链的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体系……此外,北京市建设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开展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发布《北京数据交易服务指南》,构建我国首个以“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为代表的新型数据交易体系……在“产业+园区”双轮驱动下,北京正在加速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赛道。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4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重庆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国形成了“一个综合示范区+四个综合试点”的“1+4”新格局。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开展该试点的城市,如何在“1+4”新格局中更好发挥作用?刘梅英说,试点扩围也可以看作是对北京率先探索产业开放模式、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成果的复制和推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试点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北京要擦亮综合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具体来说,一是争取在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格局方面形成示范,着重推进重点领域的全产业链开放和全环节改革,大力开展先行先试;二是在开放模式方面形成示范,加强综合示范区与北京自贸试验区“两区”联动,通过“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形成开放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互动效应;三是在规则制度型开放方面形成示范,聚焦数字贸易、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更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则,形成竞争新优势;四是在营造开放环境方面形成示范。另一方面,北京要积极与兄弟省市牵手,建立区域交流合作机制。从上海、天津、海南、重庆的试点方案来看,4省市的开放重点、开放路径各具特色,北京则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方面具有优势资源,因此要发挥各自所长,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协同、产业发展联动,有效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政策红利。02上海市:焕发世纪璀璨光彩展现东方大城魅力■中国城市报记者刘唤宇《中国城市报》(2021年06月28日

04版)“提到上海,大家都会说这是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在我看来,海纳百川在于她能包容多少梦想的实现。”电影《大城大楼》导演谢鸣晓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非凡气度。作为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上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的上海,已成长为中国链接世界的枢纽、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她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更加耀眼的东方明珠。大城善治:“一网通办”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近年来,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用“绣花功夫”破解治理难题,推动大城治理从基层开始,顶层设计从底层着手,着力做实基层基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出了大城善治的“上海样本”。2018年,上海实施“一网通办”改革,出台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搞好城市治理,关键要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牛鼻子’工作。”上海市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徐汇区再次率先吹响网格管理升级号角,启动“一网统管”建设,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构建实战平台及大平安、大建管、大市场、大民生“一梁四柱”工作架构,深化区和街镇两级城运中心建设,推出平安指数等一批重点应用场景,精准救助应用场景获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2020年4月1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进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一网通办”要在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上下功夫,加大改革攻坚,不断优化提升。此后,“一网通办”的故事在上海各个区越讲越生动——奉贤区推进部门审批职能集中、线下审批服务事项向大厅集中、线上审批服务事项向“一网通办”集中;整合部门职能,建立“许可官”制度,授权其全面负责现场审批办理、内部流转衔接、外部牵头协同,做到风险可控、责任到位;打破审批部门间边界,探索跨部门物理整合,做到“一窗式办理、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一个平台管人员、一枚印章管审批”。据悉,奉贤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实现了6个首创,即首个“24小时不打烊”服务大厅、首台进商场的终端、首台进村居的终端、首创“终端打印证照”、首创“两端融合”模式、首创“自助终端网点”定位小程序。在全市复制推广的基础上,奉贤又从“人无我有”升级到“人有我优”,自助终端办理事项从最初的几十项拓展至1200余项,日均使用人次由最初几十人扩大到现在的日均1000余人,业务办理量从最初日均几十件扩大到现在的日均1500多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奉贤区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在线服务等方式成功引进资生堂等一大批优质项目,一季度新增企业16910户,其中2020年3月新增8619户,较2019年同期增长16.7%,实现了隔离不隔网、隔离不隔心,实现了信息不断、项目不断、工作不断,实现了服务企业的零距离。2020年初,徐汇区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目标,实施“六个先行”方案(理念先行、体制先行、体系先行、技术先行、实战先行、队伍先行),开展第一轮百日攻坚会战,突出全域感知、全息智研、全程协同、全时响应,加快构建“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一云汇数据、一人通全岗”的城市治理体系,全力打响“一网统管”先行区品牌,年底正式建成区城运中心,并发布“一网统管”3.0版。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徐汇区城市治理成效明显,成功创建了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上海市“一网统管”先行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特到品的发展历程,群众满意度高达99.97%。今年2月9日,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案》,对今后3年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举措、拓展服务范围,围绕个人事项和企业经营全周期服务,突出场景应用,共推进18大领域97项服务场景应用。据悉,接下来上海市“一网通办”将全面拓展“衣食住行文教旅”的所有服务场景。在医疗领域,“一网通办”将打造“随申码·健康”,实现预约、挂号、付费、报销等全流程数字化,推进电子病历、电子疫苗接种记录等新应用;出行方面,将打造“随申码·交通”,实现地铁、公交等的“一码通行”,停车“无感支付”;休闲服务方面,计划推出“随申码·文旅”和“随申码·健身”,为游客和运动爱好者提供一键相应场馆的在线预约预定,并打造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在教育领域,上海将打造全学段教育在线报名和缴费统一入口,云端招聘服务等。大城有智:数字化转型增强城市服务效能随着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表现更是领跑全国,不仅率先建成了“双千兆宽带第一城”,还在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成功斩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成为世界智慧城市优秀标杆。今年1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深刻认识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同时,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近日,在上海联通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大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山栋明表示:“《意见》明确了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的远景目标。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上海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经济方面,面向集成电路等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等六大重点产业,以智能制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今年年初,徐汇区全面启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接力开展第二次百日攻坚会战,从全区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实战平台会战专班,举全区之力,推动实现从点上盆景向面上风景的转变,不断提高“一网统管”实用实效。在提高“网上办”能力方面,徐汇区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重新梳理审批规则,加快推进审批流程革命性再造,大力推进政务数据的标化、转化、活化,把审批部门“老法师”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固化成数据,由“凭经验办”变为“凭标准办”“依数据办”,极大提升了审批服务“网来网去”的效率,98.92%行政许可事项、62.69%行政权利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以及夜间施工等4个事项实现了“无人干预自动办理”。在强化“自助办”延伸方面,徐汇区在全国首创规模化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并向徐家汇商圈、漕河泾园区、建设银行网点、中国邮政网点、徐汇滨江等重要区域延伸,总共布局29个自助服务点、65台自助服务终端,超过730项“一网通办”业务可以通过终端机24小时实现在线办理或申请,让更多企业群众能够享受无人政务大厅带来的便捷。黄浦区则着眼提质增效,抓创新塑流程,构建形成了高效处置机制。在强化城运网格信息监督员发现问题作用的基础上,黄浦区进一步明晰楼宇、社区管理职责边界,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依托城运平台、政务微信等,动员楼宇物业、居委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赋予问题发现上报职能,建立线上信息联通、线下工作联动机制,既叠加发现上报问题,也负责末端处置,最大程度缩短区域环境短板问题存在时间。在推动区域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方面,黄浦区注重在新天地智能化管理建设上持续投入,安装店招倾斜、垃圾箱满溢、占道停车、客流眼、噪音等智能物联场景11类150余处,实施24小时监测预警、系统智能派单、分级联动督办,极大提升发现处置效率。在推动城运处置流程机制重塑方面,黄浦区突出在减环节、提速度、促合力上下功夫,推动公安、城管、绿容、市场监督、环卫保洁等“多格合一”,形成扁平化指挥、点对点派单、进逼式处置机制,明确散落垃圾5分钟、垃圾箱满溢10分钟、残液冲洗15分钟、暴露大件垃圾20分钟、非机动车占道30分钟内完成处理的时限要求,构建发现预警、派单响应、快速处置、反馈监督闭环流程,提高实战能力和治理效能。值得关注的是,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上海将于7月8日至7月10日举办第四届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大会主题是“智联世界众智成城”,旨在联通汇聚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观点,为全球人工智能协同共治描绘新蓝图,并推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大城有景:探红色基因、循红色足迹、聚红色传承上海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底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6月24日,上海图书馆珍藏红色文献展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的文献均选自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具有代表性、珍稀性的红色文献,共展出1915年至1949年的各类文献63种,97件。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初版与二版实物是本次展览一大亮点。1920年8月,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一家名为“又新印刷所”的小印刷厂里,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正式问世。这是《共产党宣言》首次以完整的面貌传入中国,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希望广大读者们能够通过这些馆藏红色文献,管窥先进思想在中国大地传播发扬的过程,也能看到百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以“星火汇聚百年荣光”为主题,以探红色基因、循红色足迹、聚红色传承为主轴,推出一系列红色线路和百项活动,引导市民游客寻访初心之地、沿承前行之歌、讴歌人民之城,感受百年不变的“初心”。为了能让更多市民游客探寻红色印迹,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了“星火汇聚百年荣光”红色宣传折页,引导市民打卡徐汇红色地标,从徐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体悟上海红色文化的魅力。自5月1日起,市民游客可在徐汇近20个文化场馆领取红色宣传折页,按图索骥走进徐汇的梧桐深处,感受百年不变的“初心”,寻找信仰与荣光的力量。“无论是团队探寻,还是个人寻访,都可以通过宣传折页上的不同线路和地标,在岁月回眸中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坚持,缅怀和传颂红色精神。”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一处红色印迹正是坐落于徐家汇公园内的百代小楼。百代小楼始建于1921年,是一幢带有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见证了中国现代音乐和百年唱片业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唱片业摇篮和红色音乐圣地。悠悠岁月中,百代小楼最为耀眼的贡献就是在这里首次灌制《义勇军进行曲》,并正式唱响。4月30日,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的揭牌仪式拉开了徐汇百项活动的序幕。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百代小楼围绕《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的史实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展现徐汇红色文化底蕴,挖掘城市精神华彩,打造传承、传播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让这个传奇之地成为彰显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色、新时代特征的又一文旅体验新亮点、新产品。此外,徐汇区艺术馆精心打造的《前行之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以聂耳的音乐作品为线索,通过聂耳与作家、艺术家、电影人等文化名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物风采,用静态展品与沉浸式音乐多媒体情景剧有机结合的方式,串联起徐汇的红色旅游资源,让观众在丰富的观展的体验中逐渐进入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进而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黄浦区教育局、团区委聚焦青少年群体,立足百年渔阳里红色阵地,线上线下联动。出版首本青年团史连环画《画说新渔阳里6号》,接续开发首本青年团史同名绘本,联合东方网、小红书等开发渔阳里文创,打造红色文化与时尚文化融合的渔阳里青春IP;联合老渔阳里开展“青春放歌@渔阳里”,唱响更多爱党爱国的心声;策划“渔阳百物记”,讲述更多展品背后的故事。在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黄浦区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团组织共同组建“新青年”讲师团,平均年龄28岁的100名青年讲师开展百堂党史宣讲。特邀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教授陈振新,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传委员会副主任余江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人事科副科长朱彬作为特邀讲师,以历史亲历者和历史创造者的视角为青少年讲述创业立业的苦难辉煌及复兴振兴的砥砺奋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黄浦区再度集结“黄浦少年说”,新一批251名黄浦少年接续寻访红色地标,遍布全区14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发起“青年寻里”红色行走,各界青年寻访红色里弄。04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拔节生长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由河北省管辖。作为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不仅是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更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距北京、天津均为105公里,距石家庄155公里,距保定30公里,距北京新机场5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地质条件稳定,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向着“未来之城”进发,书写着奋斗者的精彩答卷。构建科学合理空间布局塑造新时代城市风貌一个区域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形态是和城市的性质、规模、历史基础、产业特点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联的。雄安新区在空间布局之初就进行了新区定位的综合考虑,对其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作了科学定位,相关部门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宜居宜业,规划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新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时我们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布局城市建设组团,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雄安新区相关工作人员说。雄安新区突出创新特色,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集聚一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创新型、示范性重点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韧性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精心塑造城市特色,形成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风貌。同时,为了进一步塑造雄安新区的新时代城市风貌,雄安新区统筹各类空间资源,整合生态人文要素,依托白洋淀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利用城镇周边开阔自然的田野风光,随形就势,平原建城,形成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镇空间、清新明亮的宜人环境,舒展起伏的天际线,展现新时代城市形象。配套设施陆续完工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四年来,雄安新区从以规划建设为主到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各项工作均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意味着,新区需服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积极开展承接疏解配套政策制定,不仅要出台积分落户办法、居住证实施办法,还应加强住房、薪酬、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政策研究。为完善新区配套设施与功能,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国家医学中心等疏解项目有序推进,北京市支持建设的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即将完工,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和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和设备安装,雄安宣武医院正在开展主体结构施工。大批高端高新企业入驻新区,陆续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雄安区块链实验室、新一代网络实验室相继成立。截至今年6月17日,雄安新区本级企业共有4181户,其中北京投资来源的企业3709户,占比88.71%。2021年上半年,雄安新区部分片区雏形初步显现。据施工人员介绍说,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步骤开始施行,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建设。数据显示,雄安新区已启动实施重点项目125个,完成投资2035亿元;外围交通骨干路网初步成型,京雄城际及雄安站和津石高速开通运营,京雄高速、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一期等外围高速和主干线公路主体基本完工。此外,4个市场化地块综合开发加快推进,一批市政基础、公共服务、公园绿化、商业办公等设施项目加快推进。目前,雄安新区起步区、启动区、容东片区等重点片区正在开发建设,建设工人已突破20万。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雄安新区作为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如何融入数字高科技,赋能城市智慧功能,是工程设计人员重点考虑的方向之一。记者了解到,一些国内外领先的数字设备和技术在雄安新区均有配置和应用,如城市计算中心、块数据平台、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数字道路分级标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随着一批城市级智能平台的搭建、一批标准的印发、一批新基建项目的落地,雄安新区城市建设中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创新、一些瓶颈问题取得了新突破,新区智能城市“破茧而出”,完成了从0到1的蝶变。“现在,雄安新区已经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城市基础框架,边云协同、算法协同、区块链等多项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了创新突破。”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系统平台架构的创新与智能城市建设同步应用实施,将形成成熟的技术、产品和模式复制推广,这背后的意义并不亚于芯片、操作系统的创新突破,并将成为引领自主创新的小切口,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迈向规模化自主创新之路,同时撬动数字城市建设万亿元级市场的发展。工程建设标准如何与智能化标准融合设计?上述负责人介绍称:“我们在数字空间建立与物理城市规则相匹配的一套逻辑清晰、完备可行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了涵盖3大类9方面200余项标准的智能城市建设标准框架,已经印发实施了包括物联网终端、数据资源目录、多功能信息杆柱、区块链数据协同等15项标准,正在研究编制数字道路、智能社区、视频终端复用等30项标准。同时,我们努力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融合,指导数字城市建设,检验、评价数字化建设水平、质量和效益,形成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发展的模式和经验。”雄安新区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和建设,不仅体现在其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更在于有效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的实时可控。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后,雄安新区已经初步打造出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数字城市的基础在于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雄安新区通过打造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感知设施系统,形成集约化、多功能监测体系和城市全覆盖的数字化标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雄安新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构建完成,其数据和统筹管理运营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逐渐完善,这都对城市全局实时分析、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起到基础保障作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推动雄安新区不断完善城市智能治理体系,并开发建设有全程在线、高效便捷,精准监测、高效处置,主动发现、智能处置的智能政务、智能环保、数字城管。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与个人数据账户也融入到数字管理体系中,这使得个人诚信体系也具备全数字化功能。这项技术的运用在健全城市智能民生服务,搭建普惠精准、定制服务的智能教育医疗系统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使雄安新区社区具航拍中建安装集团备了以人为本、全时空服务的智雄安新区起步区1号供能化功能。加快数字新基建布局区块链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雄安新区已将新基建作为必备的建设内容列入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要求,在全部项目中进行适度超前部署建设。经雄安新区初步估算,在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项目中,新基建投资额占总投资的比重近五分之一,规模达到近千亿元。据悉,雄安新区在容东片区,每平方公里部署19.8万个传感器,约323种。在昝岗片区40余公里、容东片区153余公里市政道路和外围道路统筹部署智能杆柱、视频监控、网络通信、交通信号控制、气象环境感知、车路协同等智能设施,打造全数字化道路。目前,雄安新区初步形成了数字道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新路径和模式;建立了从B0到B5数字化的审批、建设、验收管理制度;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求可研报告中增加智能设施专篇,设计文件不达标,没有智能化内容不予审批;在招投标公告中,明确项目内容需充分数据编目、共享、终端统一接入、云资源统一部署等要求。据雄安新区工作人员介绍,新区相关单位通过自主创新在实践中持续加大应用和突破,如数字化道路、智慧社区、数字身份和区块链技术。其中,区块链技术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创新探索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操作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记者了解到,主要是通过建设征拆迁和建设资金管理系统,将系统之间的跨链互通和数据协同实现资金拨付一键“穿透式”管理。如通过优化资金拔付流程,将征拆迁传统资金管理的3个支付节点缩减至1个,征迁补偿发放时间从5天、10天变成了现在的小时级、分钟级,效率提升80%以上。此外,传统建设资金管理的多支付节点各自独立支付,也被调整为链上自动穿透式支付,这使得实际到账时间缩减至1个工作日,效率提升60%以上。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区块链资金管理平台累计拨付资金约239亿元,其中征拆迁资金管理系统拨付资金达187亿元,建设资金管理系统链上交易金额达52.0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链上自动穿透式支付未出现一笔资金安全问题,有效避免了百姓征迁款和新区建设者工资截留、挪用、拖欠等问题。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体系快速构筑临近白洋淀生态区的雄安新区,具有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特点。一直以来,雄安新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保护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恢复“华北之肾”功能。为此,雄安新区数年前即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开展国土绿化,以构建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外。此外,雄安新区还推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了恢复淀泊水面,雄安新区相关部门合理调控淀泊生态水文过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建设水系连通工程,联合调度安格庄、西大洋、王快等上游水库水量,恢复淀泊水动力过程。此外,开展生态修复也是推进生态建城的重要举措之一。雄安新区利用自然本底优势,结合生态清淤,优化淀区生态格局,对现有苇田荷塘进行微地貌改造和调控,修复多元生境,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自然景观。实施生态过程调控,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进水生动物土著种增殖和种类增加,恢复和保护鸟类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白洋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数年来,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逐渐形成,规划建设的“一淀、三带、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雄安新区及周边和上游地区协同制定产业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如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依法关停、严禁新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项目;提升传统产业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强化综合监管;集中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农村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全面开展渗坑、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四年来,雄安新区聚焦抓好白洋淀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一体化推进补水、治污、防洪工作,淀区内源污染治理稳妥推进,唐河污水库污染土壤实现安全处置,常态化生态补水持续实施,淀区水质持续改善,达到全域四类,局部三类。此外,防洪排涝体系不断完善,南拒马河右堤、萍河左堤等环起步区防洪堤具备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千年秀林、雄安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建设,使得当地林区达到41万亩,森林覆盖率占比30%。“我们坚持治污、补水、防洪‘三位一体’,严格落实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制定和完善实施方案,不折不扣落实各项举措,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雄安新区领导介绍说,雄安新区将继续围绕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有序建设生态廊道、生态公园、生态水网,持续开展千年秀林建设,建成雄安郊野公园和一批城市公园,构建新区蓝绿本底,打造“未来品质之城”。03深圳市:勇立潮头敢争先改革创新不停步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不得不提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谈起改革开放,深圳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它的崛起和发展引得世界瞩目。从昔日的小渔村到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新兴移民城市、“中国硅谷”,短短40多年,深圳在创造“深圳速度”的同时,也被贴上了许多备受瞩目的标签。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就没有如今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与试验田,深圳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勇立潮头,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同时,也在体制机制上敢于创新,树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面典型之旗。制度创新,改革先驱自1980年8月26日设立特区以来,深圳市经过40年的顽强拼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GDP从成立经济特区前的1.79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2.76万亿元,从一个纯农业小县一跃成为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前四的现代化科技大都市。与40多年前相比,如今的深圳面积是当年的6倍,人口是当年的42倍,GDP爆增为当年的14000倍。实际上,深圳经济特区在建立之初面临着经济建设无从下手的尴尬,如何从制度上创新才是破局的关键。因此,探索由传统计划经济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成为那个时代的热点和风向。“深圳能够取得当前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胆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指出,深圳的确发挥了改革先行的作用。1995年,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该框架以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十大体系为核心,涉及3000多家机构和公司,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深圳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在政策和制度的鼓励下,深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做到了许多“第一”:在全国率先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大幅度精简政府的审批事项,从728项减少到305项,减幅57.8%;大力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从1995年下半年到1996年末,基本上清理了“三乱”;1996年,深圳大胆探索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产权多样化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近年来,深圳又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首次破冰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检人员职业化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出深圳新的活力,放大了经济发展的财富效应。2018年,深圳GDP为24221.98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香港的24022.44亿元人民币,而深圳这一指标在1980年仅为香港的1/2500。1980年中国人均GDP为156美元,深圳人均GDP为70美元,香港则是数千美元,而今天,深圳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基本进入发达经济体水平。除了制度的创新,深圳发展也得益于本土经验的推助。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此前公开表示,“不平衡发展模式+资本盈利水平的保障”是深圳发展的核心经验。曲建说,通过把香港资本和深圳本地劳动力结合,形成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形成增加值的一部分以缴纳税费方式返还地方,一部分以工资方式发给工人,还有一部分中资参股后分得红利。完成“第一桶金”积累后,深圳开始大规模投资建设,利用境内外贷款将深圳推到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为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地铁已成为城市的发展动脉。地铁为城市居民带来交通出行便利的同时,也提升着城市的运作效率,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共有45座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其中,开通地铁的城市有38个。国内不少城市正在努力完成“地铁梦”,深圳也不例外。2020年,各城市轨交运营里程和增长幅度排名再次发生变化,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重庆、杭州、青岛轨交运营线路总里程位列全国前十;从运营线路长度增幅来看,成都、杭州、深圳位列前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梦想加速照入现实。支撑它的除了依托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和广珠城际铁路构建的“超级环线”外,深圳在过去40余年中落成的新型交通体系建设功不可没。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深圳公交地铁线路现已完成一、二、三期工程1、2、3、5、7、9、11号线及4号线南段总计288.4公里、206个车站线路的建设任务,同步建成了罗湖、福田、深圳北站、深圳东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完成了近百项市政代建工程。目前,深圳公交地铁在建线路14条(含延长线)、在建里程达到264公里、167座车站。2020年6月29日,深圳地铁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前海段项目已开工。此外,深圳还在深港之间布局“东、中、西”跨界轨道体系,逐步放开大珠三角人员的跨界政策,实现两地城市生活的自由流动。相关消息显示,深圳还将规划港深西部快轨、广深第二高铁延伸香港、港深汕城际等多条通道,深化与相关的跨界交通合作;研究新增前海口岸、深圳东站口岸、深圳坪山站口岸,深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便捷。2019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官网公布了《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年)(公众咨询稿)》,计划到2035年,深圳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以及莞惠核心区枢纽间半小时直达,与泛珠三角区域主要城市高铁直达率达90%;全市轨道站点10分钟步行范围覆盖全市70%以上区域,基本实现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据统计,2020年是深圳开通线路里程最多的一年,新开通6条(含4号线)、合计107公里的地铁线路,这使得深圳地铁总里程(含4号线)达到411公里,加上总长11.7公里的有轨电车,深圳轨交运营总里程近423公里,排名位居全国第5。不难看出,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把深圳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升级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将逐步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国家公路枢纽、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深圳还将发挥湾区合作优势,与香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机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门户,进一步向全球城市迈进。地铁虽然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其建设成本高昂、运营维护费用不菲同样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在22座主要地铁运营城市中,全年实现盈利的城市仅有7个,分别是深圳、武汉、沈阳、南昌、济南、厦门和兰州。值得一提的是,在这7座地铁运营盈利城市中,深圳独树一帜。2020年深圳地铁的营收达到208.28亿元,净利润达到111.02亿元,扣除政府补助之后实际经营利润达到110.66亿元。深圳地铁的净利润已超过其他城市净利润总和。据了解,深圳地铁取得如此高收入和利润的关键,是借鉴了香港地铁“轨道+物业”的运营模式,营业利润主要来自投资收益:2020年深圳地铁208.28亿元的营收中,将近150亿元来自房地产收入,占比超过7成。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新高地如今的深圳,科研与科技实力有目共睹。从简单的来料加工逐渐到自创生产线,从抄袭仿造的“山寨”到自主知识产权,深圳以40年的进阶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硅谷”。1979年,深圳石岩随着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落户,揭开了承接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序幕,也由此激活了国内“三来一补”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潮。这种红火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后,国内其他城市也借助税收和人力成本的政策性优惠增强了吸引力,深圳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陆续外迁,成为深圳开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开端。深圳特区政府在1992年提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摆脱密集加工产业的束缚。彼时的产业转型被外界称作是“以退为进”,但它像一块磁石,正在汇聚科技创新的全要素集成,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的重新分配彻底改变了特区产业发展的格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深圳后来也逐步建立了人才集成、科技成果、资金支持、创新科技开发体系、政策环境、法律法规保障、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七个体系,逐渐持续向前推进。即便在金融海啸肆虐之时,深圳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大族激光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取得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当年已达到8711亿元,而在1991年,这一数字仅为22.9亿元。《深圳市2020年度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2020年,深圳市国内专利授权222412件,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33.4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9.1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达83.77%;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09件,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商标申请584659件,同比增长16.72%,累计有效注册商标量达1730268件,同比增长23.88%,商标申请量和注册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获中国专利金奖3项、外观设计金奖2项,获广东省专利金奖8项……实际上,上述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是在深圳缺乏名牌大学的背景下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