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1页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2页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3页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4页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1脾藏象的理论研究及应用脾藏象的理论研究及应用2一、脾的解剖脾胃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类经图翼》:“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脾于胃相为表里。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在中医学中,脾并不完全是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概念,它与现代解剖学上“脾”的功能并不相符。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肠胃。但从中医诸多的文献来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但各医家对脾的位置、重量、大小以及色泽等记载多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一、脾的解剖脾胃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难经·四十二31.部位:《医贯》记载“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其左上”。这里的“膈膜”即横膈膜,“以膜相连”之“膜”应为大网膜。也就是说中医学的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其解剖位置是一致的。但是王清任《医林改错》将脾描述为:“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而且该书所绘的脾图,明显为胰腺。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所绘之脾乃为现代解剖脾与胰腺的结合体。在《难经》中提到“散膏”,有人认为是指胰腺,但一直将它作为脾的附属,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古人不名膵而名散膏…,而时时散其膏之液于十二指肠之中…,故曰散膏,为脾之副脏。”彭中斗在论述“脾”的含义时,认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中的“脾”是指古时五脏六腑中的“脾系”,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脏腑门》转载的脏腑解剖图中就有“脾系”的记载。“脾系”包括脾、胰、胃、油膜及部分肝胆等。1.部位:《医贯》记载“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42.形色:“脾形象马蹄”(王冰注释《素问》),“脾象刀镰”(《类证治裁》),“形扁如马蹄,又如刀镰”(《医学入门》)。关于“脾”的色泽大多医家都认同“脾”色“赤紫”的说法。以上可知“脾”与现代之脾类同。3.重量及大小:关于脾的重量,无论是西医学的脾还是胰与《难经》所记载的脾都相去甚远,但散膏与西医胰腺重量接近。从尺寸大小与长宽比上比较,《难经》之脾与现代之脾较接近,但在厚度和重量上稍大于正常人的脾脏。而《脾胃论》中提及的“脾长一尺”按金之制换算与现代胰脾总长接近。2.形色:“脾形象马蹄”(王冰注释《素问》),“脾象刀镰”(54.功能与治疗:如前所述中医脾的功能与西医学的脾的功能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脾主运化的功能实为胰的功能。如脾虚具有饱胀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而胰酶缺乏症亦可引起消化不良。西医可用补充胰酶等替代疗法,中医则认为是脾虚,以健脾益气之法治之。在中医学中,白术常用来健脾,但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与西医脾的联系不大,而与免疫、泌尿、循环、消化、内分泌系统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中医学脾实质上涵盖了西医学脾、胰、胃、肠、消化腺及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脾”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运动特点主升,其性喜燥恶湿,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现代解剖学上包含了脾胰两脏,在功能上则包括了消化、免疫、泌尿及神经内分泌等诸多系统的功能。简而言之,中医学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功能综合单位,它涉及西医学的消化、神经、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部分功能。

4.功能与治疗:如前所述中医脾的功能与西医学的脾的功能并不一61.解剖部位: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2.表里关系:胃3.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喜燥恶湿:指脾体干燥而不被除痰饮水湿所困。

与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密切相关,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停聚。亦是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医学求是》:“脾燥则升”《临证指南医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

脾气特性:主升:指脾气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

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传化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等,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升举内脏:指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二、脾的生理

二、脾的生理71.脾主运化运,《说文》:“移徙也”,即转运,输送;化,变化,即转运而化,如绿化之“化”。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胃肠所传化的水谷精微吸收、转运到全身各脏腑而化生精气血津液,并转运调节其精气血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因此,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有效调节全身各脏腑精气血津液代谢,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1.脾主运化8⑴运化水谷:是指脾气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五脏作用,尤其是脾气的推动、激发的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赵献可《医贯》:“灶府之火,根于命门。用在中焦,是谓中阳。中阳振奋,腐熟水谷,化生气血营养。”即明确指出了脾对消化饮食水谷,化生转输精微的重要作用。饮食物被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而吸收,并在脾气的直接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故《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之说。程杏轩《医述》:“饮食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即是强调脾运水谷的重要作用。因此,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⑴运化水谷:是指脾气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9⑵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津液,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大肠吸收的津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于全身。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如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须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等,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脾气散精,将津液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部分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分因肺的肃降作用,下行濡润五脏六腑。输送到皮肤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后可化汗排出体外。输送到脏腑的津液,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⑵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津液,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脾102.脾主统血

“脾统血”一词首见于明·薛己《薛氏医案》:“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统,即主管、控制之义。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云:“主裹血,温五脏。”这里的裹即包裹,裹撷不散之义。《脾胃论》中的“脾裹血”即指脾具有包裹血液,使之不散的作用。“脾统血”理论就是在“脾裹血”的基础上提出的。由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推知,“脾裹血”主要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解剖可以发现,脾脏内包裹一定的血液,当内外伤导致脾脏损伤时,可见大量血液流出,于是古人便提出了“脾裹血”之说。“脾统血”理论是在“脾裹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表知里,由象测藏,而总结抽象出来的。如临床见出血病证,在出血同时多伴有脾气亏虚症状,由病理推论生理,故而推知,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脾能统摄、控制血液运行,不致外溢出血。由此而形成“脾统血”理论。此理论属中医藏象学说范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

2.脾主统血“脾统血”一词首见于明·薛己《薛氏医案》:“心11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必然充盛;而脾气健运,一身之气自然充足。清代沈目南《金匮要略注》:“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何梦瑶《医碥》:“脾统血,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唐容川《血证论》:“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不统血所致出血以下部出血及皮肤出血为多见,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以及肌血丑、齿血丑、紫癜等。其出血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血色暗淡等特点,并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见症。尤在泾《金匮翼》:“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其治疗当以健脾益气摄血,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凡血证有脾虚者,当先补脾以统其血。”临床多种急慢性出血证:原发性血小板紫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属脾不统血、气虚不摄者,宜健脾益气摄血,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常获良效。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必然充盛12四、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⑴升清:升,指上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对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转输、布散功能。具体而言,是指脾通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上布于头,头为精明之府,得到水谷精微的营养,而耳聪目明,充分发挥精明的作用。不难看出脾主升清是脾的运化功能特点。脾的升清,实际上即是《素问·经脉别论》说的“脾气散精”。在正常情况下,脾气升清,则气血生化有源,人体始有生生之机。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脾宜升则健,胃宜将则和”。若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泄泻。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四、脾的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13脾主升清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内经》以来,各代医家对这一理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方面均有较大的发挥。李东垣重视脾胃升降,尤其重视脾阳的升发作用,《脾胃论》言及脾胃升降时指出,“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于四脏”,“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强调脾上升精气于肺。继东垣系统论述“脾气主升”之后,明代喻昌首次提出了“升清”一词。《寓意草》谓:“其升清降浊者全赖中脘为之运用……故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喻氏所论,不仅出现“升清”二字,更对升清的机理、中焦为升降之枢等作了阐发,同时把升清理论与胃肠功能疾患并提。“脾主升清”理论经现代诸多医家整理研究,渐趋成熟。目前,补脾升阳的治法更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由此而衍生的升阳举陷、升阳通窍、胜湿升阳等治法日益得到重视和运用。

脾主升清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脾气14⑵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由于脾气是主升的,因而脾气上升是防止内脏位置下垂的重要保证。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临床治疗内脏下垂常采用健脾升陷的补中益气汤治之。“中气”是脾胃二气的合称,是升降协调的冲和之气,其气下陷主要责之于脾气不升,故中气下陷也称为脾气下陷。脾主升发,可维持脏腑位置的作用,很早受到医家的注意,在其著作有许多相关论述。如隋代巢元方观察到久泻之后,可引起脏器下垂,故在《诸病源候论》的痢疾诸侯与妇人杂病诸候中认为脱肛和妇人阴挺下垂是“气下冲”“下脱”所致。“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用气偃,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也。”“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所为“气下冲”、“下脱”实际上就是脾气不能升发,清气不能上升所致。⑵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152.喜燥恶湿“脾恶湿”之说源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张景岳注“脾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故恶湿”。“脾喜燥”之说由《素问·藏器法时论》“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演绎而来,指治疗脾湿证时用苦味药燥湿。明代吴鹤皋《吴注黄帝内经素问》注曰:“脾以治水为事,喜燥恶湿,湿胜则伤脾土,急食苦以燥之”,明确把脾恶湿和喜燥联系在一起。2.喜燥恶湿16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一般来说,燥湿二字指气候特征。四时六气之中,春主风,夏主暑热,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按五行分类,湿属土,与脾相应,故湿气通脾。这里的“湿”乃六气之湿,而脾恶之湿是六淫之湿。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是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分不开的。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然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上输于肺,即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清吴达《医学求是》“脾燥则升”,脾虽恶湿,但不恶正湿。“正湿”者,为六气之湿,土之气也。土得湿气,始可生化;脾得湿气,才能消谷。《临证指南医案》:“湿气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求故也。”“邪湿”者是谓六淫之湿,邪湿伤脾,令脾气困重,运化不及,故恶之。湿之所生,虽有内外之别,然“湿困脾”是最终病机。若脾气虚弱,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也称为“湿困脾”。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而恶湿”。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健脾与利湿同治,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一般来说17对脾喜燥恶湿的特性,理解上不能绝对化。如杨宝元认为,脾喜燥恶湿的确切含义应该是脾湿证当用燥法治疗。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生理状态下,脾既不喜燥又不恶湿,而在病理状态下,脾湿则喜燥,脾燥则喜湿。也就是说,喜与恶,都是相对的。湿与燥,以得其中和为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强调土得湿气,始可生化,脾得湿气,才可消谷。王冰在阐述湿气对土的作用时说:“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为土死,死则庶类凋伤,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而。”此即强调了正湿对脾土有益的一面。湿太过固为脾之所恶,燥太过则也非脾之所喜。治疗上,因脾有湿困,必以喜燥湿,若脾本无湿,即不喜燥。脾燥太过,亦损脾之生机而致生化功能减退,如费伯雄《医醇賸义》强调说:“脾本喜燥,但燥热太过,则为焦土,而生机将息,令人体疲便硬,反不思食。此正如亢旱之时,赤地千里,禾稼不生也”。

对脾喜燥恶湿的特性,理解上不能绝对化。如杨宝元认为,脾喜燥恶18五、脾与志、液、味、时的关系

1.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思即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是认识事物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状态。《灵枢•本神》:“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张介宾《类经》注释:“引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处理问题就必须要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思是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一般说来,对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无不良的影响。但若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而致气机郁结,《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动于心则脾应,思虑过度,可使脾气郁结而不升,影响脾的运化,致使脾气不能升清,使气血生化乏源。初则不思饮食,脘胀闷而太息,甚则出现面色萎黄,头目眩晕,心悸,气短,健忘等心脾两虚的症状,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思伤脾”。

五、脾与志、液、味、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192.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失却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还可见,因脾热而涎上涌者,有心病口歪斜而涎自流者,有肾水上乘脾胃而流涎者,要结合其它兼证而随证治之。

2.在液为涎203.在味为甘⑴饮食五味是人体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①人体通过饮食,从饮食物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之气。”强调藏于五脏之阴精气血,均有饮食五味所资生。饮食五味各有其不同的作用,而且五味与五脏又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②如果长期是嗜食某一气味食物与药物,亦可伤及五脏,使之阴阳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3.在味为甘21⑵从五味五脏相属关系来看“甘先入脾”明.张介宾《类经》:“脾贵充和温厚”、“脾喜甘而恶苦”,故中医有脾“在味为甘”之说。但甘味也不可嗜食太过,否则同样可以导致所喜入脏腑功能偏盛,而损伤其他脏腑产生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至其机理,张介宾说:“甘入脾,过于甘,则滞缓上焦,故心气喘满。甘从土化,土胜则水病,故黑色见于外而肾气不衡于内也。”《素问·五脏生成》:“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肾之所主脾,多食甘,则肾为脾伤,而出现骨痛发落等相应的病证。因此,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可偏嗜。在疾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饮食与病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痊愈,反之则可加重病情。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制,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⑵从五味五脏相属关系来看“甘先入脾”22⑶临床应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中医脾在味为甘,以甘为补的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验证及发挥。《类经》:“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甘之一字,圣人用意深矣。盖药食之人,必先脾胃,胃属土而喜甘,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卫生宝鉴》亦曰:“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在具体应用中张仲景创甘温健中之法,李东垣发辛甘升阳之论,叶天士倡甘寒养胃之说,周慎斋制甘淡实脾之方,俱是治脾胃虚弱,调补以甘药的典范。亦有研究者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甘温、甘寒、甘淡、甘辛、甘酸五种甘药配伍健养脾胃之法,对临床颇有参考价值。值得提出的是甘味药虽有很好的补益脾气作用,但过量使用会增加体内水液壅阻中焦气机,中医谓助湿碍胃,满中壅气而致口中粘腻,脘腹饱胀,臃肿肥胖等症状,应当注意。

⑶临床应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234.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

《内经》依据中国古代五行与方位、时令的不同配属学说,形成三种构筑方法,即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⑴四分法的脾与时令关系:即五行与五方位、四时令相配:

北-冬-水-肾西-秋-金-肺中-不独主时-土-脾东-春-木-肝

没有长夏、旺于四季南-夏-火-心仅言四时,而没有长夏之称,如《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诊要经终论》、《水热穴论》、《灵枢》的《四时气》等篇。四分法认为脾土与四时的关系是旺于四季,即四季均有土,其中对土与四季的具体结合又有小分歧:4.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24①认为土于四时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整个时令《素问·玉机真脏论》论四时四脏脉之后说:“然脾脉独何主?歧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歧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善者不可得见”说明脾土不仅不独主时,而且亦非各自寄旺四季十八日,若寄旺四季末各十八日,其脉亦应同其他四脏脉一样,在各自所主的十八日中有一定形象,而此非。正如杨上善《太素》云:“弦钩浮沉四脉见时,皆为脾胃之气滋灌俱见,故四脏脉常得和平。然则脾脉以他为善,自更无善也,故曰善者不可见也。”也就是说,四时中脾土均在,时时刻刻滋灌着四脏。此种说法的立论根据是脾属土,而土能生养万物,春、夏、秋、冬四时皆靠土养,故四时之中皆有土气,不可无土;在医学上是因脾的功能为转输水谷精微给全身各部,与自然界之土养万物类似。可见,无论是从四时皆有土气讲,还是从脾转输水谷精微至全身来看,均时刻不能离开“土”。正如《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①认为土于四时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整个时令25②认为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四时各十八日,共七十二日。所以《素问·刺要论》说:“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王冰注曰:“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旺十八日也。”这种说法的立论根据有二:一是脾为土,土养万物,故不独主一个时令,而旺于四季;二是脾为土行,而五行要与一年时令固定相配,一年三百六十天要以五平均分配,脾旺四个十八日即七十二日,其他四行亦各主七十二日,合则为三百六十天为一年。虽然此说将四个十八日共七十二日分配给脾上,似有固定时日相配,但从其四个十八日分别居于四季、原文所谓“不独主于时”、“寄旺”来看,其实质也反映了脾土无时无刻不在、四时时刻均有脾土的思想,与前一说法又有统一之处。这一点从《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中也可看出,原文说:“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士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②认为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末26⑵五分法的脾与时令关系五分法,就是方位为五,而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分别与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相配。即:东方-春-木-肝南方-夏-火-心

中央-长夏-土-脾西方-秋-金-肺北方-冬-水-肾《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明确提出“五时”的概念,认为五脏“以应五时”:“肝为牝脏,其色青,其时春,其日甲乙”“心为牝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脾为牝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肺为牝脏,其色白,其时秋,其日庚辛”“肾为牝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⑵五分法的脾与时令关系五分法,就是方位为五,而将一年分27五时所主时间长短,《内经》主要有两种分配法,其关键是长夏土的时间:

①是五时所主时间均等,平分一年。《内经》五行与时间配属,明确提出这样一种说法,即五行与天之十干相配,它是按五行相生顺序从木始、至水终,依甲乙丙丁之次序,每行配两干,其中土主戊己,所主时间与其他四行所主时间相等,这一点反映了《内经》形成时代有五行所主时间等同的观点,而五行配时令同五行配天干与五行配时间均属一类。《素问·阴阳类论》:“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故可以认为五时均应各主七十二日,其中土主长夏时间与其它四时均等。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辨析》:五运之气,分别主治五时,每运主一时,以五行相生的次序始于木运,终于水运,年年不变,五运主五时,每运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合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周天之数。此论同前甚近似。②是长夏为农历六月,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灵枢·五音五味论》曰:“足太阴,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而“季”,《说文》注曰:“少称也”。古人以孟、仲、季称谓次序前后,季夏实为夏季之最后一个月。因此,长夏也就是农历六月,王冰说:“长夏,谓六月也”。《新校正》注曰:“按全元起云:盖以脾主中,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另外,土居木火金水之中,其功主化,气候处于湿热交蒸变化之际,脾在人身主化生精微,其应湿,故有脾属土主长夏六月之说。五时所主时间长短,《内经》主要有两种分配法,其关键是长夏土的28脾不独主时与脾主长夏,属脾与时令相配的不同学说,一从土位四方之中央、土生养万物立论,一从土居木火金水时序之中央、土主化而立说,其角度不一。但两者又都统一在脾属土行,土在五行中居中央而兼顾其他四行这一大前提下,故两者又有其共同之处。其临床意义,两者所强调的也各不相同:脾不独主时说,强调脾在五脏中的中心作用,提示在治疗、防病中,必须兼顾脾脏,这样才能有益于收效和巩固疗效,这一点在后世的防治疾病之法及方剂组成中得到充分体现,被后世医家概括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脾以安五脏”、“杂病从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等。脾主长夏说,则重在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五脏功能正常状态下的相互联系;用相生相克的异常变化规律,说明疾病传变;用五行归类说明相应季节与对应脏腑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建立某些治则、治法等。故此,二者在临床上是不可相互补充、相互为用的。

脾不独主时与脾主长夏,属脾与时令相配的不同学说,一从土位四方29(3)、八分法的脾与时令的关系八分法,在《管子·轻重已》中把全年分为八个四十六天,作为:春始、春至、夏始、夏至、秋始、秋至、冬始、冬至,分别民五行五方相合构成了八分法的雏形。方位有四方、四隅和中央共九个,中央为周围八方的核心,实为测定方位的唯一标准,属土而不独主时,旺于其他各个时令。其他八方则与时节相配各主时令,且同八卦、洛书九宫数还结合在一起,反映了五行与九方位、八时令的配属关系。(3)、八分法的脾与时令的关系30综上所述: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与形、体、官、窍、志、液、味、时的联系功能及关系与脾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可以说脾藏象取决于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即脾气主升、喜燥恶湿的特性是关键所在,使脾主运化,并进而脾主统血,并与形、体、官、窍、志、液、味、时相关联,构成脾的藏象理论。正如王洪图所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主持诸脏入出。所谓五脏的入指五脏精气皆靠后天水谷精微来滋养、填充,以及它脏精气血津液运化而入某一脏(如肝藏血,血化精而转入于肾,由肾藏精);所谓五脏的出表现为某一脏精气血津液向它脏及全身输布精微物质和/或将其浊气通过传化之腑排出。虽然,五脏入出靠的是脏腑本身的升降功能和传化之腑的传化,但是需要中焦脾(胃)(气机)为之主持。分析如下:综上所述: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与形、体、官、窍、志、液、味、31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勇于探索!32讨论-1①脾(胃)位居中央,中焦脾(胃)气机是五脏气机之枢纽: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居下,居下者宜升;脾(胃)位中,其气转枢,交通上下,使周身气机得以升降往复,故为五脏气机之枢纽,五脏的升降无不依中焦脾(胃)升降气机配合来完成。②脾(胃)属土,不独主于时:《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脾不独主时,认为五脏六腑均有脾土之气,明·周慎斋《慎斋遗书》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明确提出“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肾之脾胃”等,即每一脏皆有脾(胃),这样实际上是把脾(胃)分成五脏之中“宏观”脾(胃)和一脏之中“微观”脾(胃)。这一观点反映到上述脏腑气机上:一是在五脏这一整体中,宏观中焦脾(胃)是其气机之枢。二是在每一脏气机运动中,也有中焦脾(胃)气机,即每一脏的升降之力依靠的是脾(胃)升降;反映到物质转运代谢上:脾实为“五脏之使”,即为“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明确提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又说:“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张介宾《类经》注云:“脾以阴中之至阴而分王四季,故通于土气。此虽若指脾为言,而实总结六腑者,皆仓廪之本,无非统于脾气也,故曰此至阴之类。”

讨论-1①脾(胃)位居中央,中焦脾(胃)气机是五脏气机之枢纽33讨论-22、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有效调节全身各脏腑精气血津液代谢,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误区:目前,论脾主运化,往往涉及于胃。因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经脉别论》进一步阐明食饮入胃后其精气输布运行的过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中医基础理论》总结为:二者解剖部位相连互为表里,经络相互络属,功能相互关联(纳运相配、升降相因、燥湿既济),病理相互影响等。带着这种理论观点倾向,论述脾主运化的概念和理论,仅仅限于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这种观点广泛存在于现有教科书之中。然而,脾为五脏之一,“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脏别论》),脾何以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呢?值得推敲。“脾为之使,胃为之市”[1]。很显然,脾功能的关键在于“运化”二字。

讨论-22、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有34讨论-3启发:《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即饮食水谷是在胃肠消化并向下传导的,当然得到脾在内的五脏的推动和激发(如肾阳之温煦、肝主疏泄、心火下移小肠、肺之肃降等),尤其与脾关系密切(如前述)。然而,脾的功能在于“运化”,笔者认为是“转运而化”。运:转运输送;比较理解“化”:绿化环境、强化知识、深化改革。而非“消化吸收”。讨论-3启发:《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35讨论-4脾主运化功能表现:①经胃肠所传化水谷精微的转运(习惯称为吸收),转运到其它四脏(当然包括脾脏本身)而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骨,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这是脾主运化一个方面——运化水谷②是物质转运代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于机体处在一个液态的环境中,因此这一功能可换言之为在水液转输/运代谢过程中起枢纽作用,这是脾主运化的又一个方面——运化水液《素问·太阴阳明论》以“脾病而四支不用”为题论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即经胃肠所传化水谷精微必须由脾转运、输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为什么?《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如何主运化?《素问·太阴阳明论》继续说:“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讨论-4脾主运化功能表现:36结论脾主运化概念或意义: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胃肠所传化的水谷精微吸收、转运到全身各脏腑而化生精气血津液,并转运调节其精气血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这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有效调节全身各脏腑精气血津液代谢,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结论脾主运化概念或意义:37船到岸了!脾藏象理论研究船到岸了!脾藏象理论研究38再见再见39%gD#dAXaxU7uR4rO1oL-lH&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L-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2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i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M+mJ(jG%gD#dAXaxU7uR4rO1oL-lI*iF$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J(j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4r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j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4rO1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gD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kH&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S5sP2pM+mJ(jG%gD#dAXaxU7uR4rO1oL-kH&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oL-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sP2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pM+mJ(jG%gD#dAU7uR4rO1oL-lH&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L-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P2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iF$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U7uR4rO1oL-lI$fCZczW9wT6tQ2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i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M+mJ(jG%gD#dAXaxU7uR4rO1oL-lI*iF$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J(jG%gD#dAXaxU7uR4rO1oL-lF!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mJ(jG%gD#dAXaxU7uR4rO1oL-lI*iF$f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j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4rO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g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kG%gD#dAXaxU4rO1oL-lI*iF$fC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4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j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V8vS5sP2pM+mJ(jG%gD#dAXaxU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J(j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4r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j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4rO1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gD#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kH&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S5sP2pM+mJ(jG%gD#dAXaxU7uR4rO1oL-kH&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k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8vS5sP2pM+mJ(jG%gD#dAXaxU7uR4rO1oK)kH&hE!eBYbyV8vS5sP2pM+mJ(jG%gD#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5sP2pM+mJ(jG%gD#dAXaxU7uR4rO1oL-lH&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L-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P2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T6tQ3qN0nK)kH&hE!byV8vS5sP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5sP2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h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wT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A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2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iE!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6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M+mJ(jG%gD#dAXaxU7uR4rO1oL-lI*iF$f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3qN0nK&hE!eBYbyV8vS5sP2pM+lI*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Xa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pM+mJ(jG%gD#dAXaxU7uR4rO1oL-lI*iF!e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tQ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iF$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xU7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mJ(jG%gD#dAXaxU7uR4rO1oL-lI*iF$fBYb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3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j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yV8vS5sP2pM+mJ(jG%gD#dAXaxU7uR4rO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g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vS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k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W8vS5sP2pM+jG%gD#dAXaxU7uR4qN0nK)kH&hE!eBYbyV8vS5sP2pM+mJ(jG$fCZczW9wT6tQ3qN0nK)kH&hE!eBYbyV8uR4rO1oL-lI*iF$fCZczW9wT6tQ3qN0nK)jG%gD#dAXaxU7uR4rO1oL-lI*iF$fCZczV8vS5sP2pM+m%gD#dAXaxU7uR4rO1oL-lH&hE!eBYb40中医基础理论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41脾藏象的理论研究及应用脾藏象的理论研究及应用42一、脾的解剖脾胃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类经图翼》:“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脾于胃相为表里。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在中医学中,脾并不完全是解剖学上的实质脏器概念,它与现代解剖学上“脾”的功能并不相符。中医藏象学认为脾主运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肠胃。但从中医诸多的文献来看,脾的解剖又是确实存在的。但各医家对脾的位置、重量、大小以及色泽等记载多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一、脾的解剖脾胃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难经·四十二431.部位:《医贯》记载“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其左上”。这里的“膈膜”即横膈膜,“以膜相连”之“膜”应为大网膜。也就是说中医学的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其解剖位置是一致的。但是王清任《医林改错》将脾描述为:“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而且该书所绘的脾图,明显为胰腺。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所绘之脾乃为现代解剖脾与胰腺的结合体。在《难经》中提到“散膏”,有人认为是指胰腺,但一直将它作为脾的附属,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古人不名膵而名散膏…,而时时散其膏之液于十二指肠之中…,故曰散膏,为脾之副脏。”彭中斗在论述“脾”的含义时,认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中的“脾”是指古时五脏六腑中的“脾系”,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脏腑门》转载的脏腑解剖图中就有“脾系”的记载。“脾系”包括脾、胰、胃、油膜及部分肝胆等。1.部位:《医贯》记载“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而附442.形色:“脾形象马蹄”(王冰注释《素问》),“脾象刀镰”(《类证治裁》),“形扁如马蹄,又如刀镰”(《医学入门》)。关于“脾”的色泽大多医家都认同“脾”色“赤紫”的说法。以上可知“脾”与现代之脾类同。3.重量及大小:关于脾的重量,无论是西医学的脾还是胰与《难经》所记载的脾都相去甚远,但散膏与西医胰腺重量接近。从尺寸大小与长宽比上比较,《难经》之脾与现代之脾较接近,但在厚度和重量上稍大于正常人的脾脏。而《脾胃论》中提及的“脾长一尺”按金之制换算与现代胰脾总长接近。2.形色:“脾形象马蹄”(王冰注释《素问》),“脾象刀镰”(454.功能与治疗:如前所述中医脾的功能与西医学的脾的功能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脾主运化的功能实为胰的功能。如脾虚具有饱胀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而胰酶缺乏症亦可引起消化不良。西医可用补充胰酶等替代疗法,中医则认为是脾虚,以健脾益气之法治之。在中医学中,白术常用来健脾,但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与西医脾的联系不大,而与免疫、泌尿、循环、消化、内分泌系统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中医学脾实质上涵盖了西医学脾、胰、胃、肠、消化腺及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脾”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运动特点主升,其性喜燥恶湿,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现代解剖学上包含了脾胰两脏,在功能上则包括了消化、免疫、泌尿及神经内分泌等诸多系统的功能。简而言之,中医学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功能综合单位,它涉及西医学的消化、神经、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部分功能。

4.功能与治疗:如前所述中医脾的功能与西医学的脾的功能并不一461.解剖部位: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2.表里关系:胃3.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生理特性:喜燥恶湿:指脾体干燥而不被除痰饮水湿所困。

与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密切相关,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停聚。亦是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医学求是》:“脾燥则升”《临证指南医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

脾气特性:主升:指脾气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

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传化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等,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升举内脏:指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二、脾的生理

二、脾的生理471.脾主运化运,《说文》:“移徙也”,即转运,输送;化,变化,即转运而化,如绿化之“化”。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胃肠所传化的水谷精微吸收、转运到全身各脏腑而化生精气血津液,并转运调节其精气血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因此,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有效调节全身各脏腑精气血津液代谢,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从两个方面来阐述:1.脾主运化48⑴运化水谷:是指脾气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能。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五脏作用,尤其是脾气的推动、激发的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赵献可《医贯》:“灶府之火,根于命门。用在中焦,是谓中阳。中阳振奋,腐熟水谷,化生气血营养。”即明确指出了脾对消化饮食水谷,化生转输精微的重要作用。饮食物被消化后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而吸收,并在脾气的直接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故《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之说。程杏轩《医述》:“饮食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即是强调脾运水谷的重要作用。因此,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⑴运化水谷:是指脾气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的功49⑵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津液,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大肠吸收的津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于全身。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如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须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等,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脾气散精,将津液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部分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分因肺的肃降作用,下行濡润五脏六腑。输送到皮肤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后可化汗排出体外。输送到脏腑的津液,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⑵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津液,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脾502.脾主统血

“脾统血”一词首见于明·薛己《薛氏医案》:“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统,即主管、控制之义。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云:“主裹血,温五脏。”这里的裹即包裹,裹撷不散之义。《脾胃论》中的“脾裹血”即指脾具有包裹血液,使之不散的作用。“脾统血”理论就是在“脾裹血”的基础上提出的。由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推知,“脾裹血”主要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解剖可以发现,脾脏内包裹一定的血液,当内外伤导致脾脏损伤时,可见大量血液流出,于是古人便提出了“脾裹血”之说。“脾统血”理论是在“脾裹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表知里,由象测藏,而总结抽象出来的。如临床见出血病证,在出血同时多伴有脾气亏虚症状,由病理推论生理,故而推知,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脾能统摄、控制血液运行,不致外溢出血。由此而形成“脾统血”理论。此理论属中医藏象学说范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

2.脾主统血“脾统血”一词首见于明·薛己《薛氏医案》:“心51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必然充盛;而脾气健运,一身之气自然充足。清代沈目南《金匮要略注》:“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何梦瑶《医碥》:“脾统血,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唐容川《血证论》:“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不统血所致出血以下部出血及皮肤出血为多见,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以及肌血丑、齿血丑、紫癜等。其出血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血色暗淡等特点,并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见症。尤在泾《金匮翼》:“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其治疗当以健脾益气摄血,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凡血证有脾虚者,当先补脾以统其血。”临床多种急慢性出血证:原发性血小板紫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属脾不统血、气虚不摄者,宜健脾益气摄血,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常获良效。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必然充盛52四、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⑴升清:升,指上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对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转输、布散功能。具体而言,是指脾通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上布于头,头为精明之府,得到水谷精微的营养,而耳聪目明,充分发挥精明的作用。不难看出脾主升清是脾的运化功能特点。脾的升清,实际上即是《素问·经脉别论》说的“脾气散精”。在正常情况下,脾气升清,则气血生化有源,人体始有生生之机。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脾宜升则健,胃宜将则和”。若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泄泻。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四、脾的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53脾主升清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内经》以来,各代医家对这一理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方面均有较大的发挥。李东垣重视脾胃升降,尤其重视脾阳的升发作用,《脾胃论》言及脾胃升降时指出,“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于四脏”,“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强调脾上升精气于肺。继东垣系统论述“脾气主升”之后,明代喻昌首次提出了“升清”一词。《寓意草》谓:“其升清降浊者全赖中脘为之运用……故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喻氏所论,不仅出现“升清”二字,更对升清的机理、中焦为升降之枢等作了阐发,同时把升清理论与胃肠功能疾患并提。“脾主升清”理论经现代诸多医家整理研究,渐趋成熟。目前,补脾升阳的治法更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由此而衍生的升阳举陷、升阳通窍、胜湿升阳等治法日益得到重视和运用。

脾主升清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脾气54⑵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由于脾气是主升的,因而脾气上升是防止内脏位置下垂的重要保证。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临床治疗内脏下垂常采用健脾升陷的补中益气汤治之。“中气”是脾胃二气的合称,是升降协调的冲和之气,其气下陷主要责之于脾气不升,故中气下陷也称为脾气下陷。脾主升发,可维持脏腑位置的作用,很早受到医家的注意,在其著作有许多相关论述。如隋代巢元方观察到久泻之后,可引起脏器下垂,故在《诸病源候论》的痢疾诸侯与妇人杂病诸候中认为脱肛和妇人阴挺下垂是“气下冲”“下脱”所致。“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用气偃,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也。”“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所为“气下冲”、“下脱”实际上就是脾气不能升发,清气不能上升所致。⑵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552.喜燥恶湿“脾恶湿”之说源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张景岳注“脾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故恶湿”。“脾喜燥”之说由《素问·藏器法时论》“脾苦燥,急食苦以燥之”演绎而来,指治疗脾湿证时用苦味药燥湿。明代吴鹤皋《吴注黄帝内经素问》注曰:“脾以治水为事,喜燥恶湿,湿胜则伤脾土,急食苦以燥之”,明确把脾恶湿和喜燥联系在一起。2.喜燥恶湿56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一般来说,燥湿二字指气候特征。四时六气之中,春主风,夏主暑热,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按五行分类,湿属土,与脾相应,故湿气通脾。这里的“湿”乃六气之湿,而脾恶之湿是六淫之湿。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是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分不开的。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然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上输于肺,即所谓“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清吴达《医学求是》“脾燥则升”,脾虽恶湿,但不恶正湿。“正湿”者,为六气之湿,土之气也。土得湿气,始可生化;脾得湿气,才能消谷。《临证指南医案》:“湿气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求故也。”“邪湿”者是谓六淫之湿,邪湿伤脾,令脾气困重,运化不及,故恶之。湿之所生,虽有内外之别,然“湿困脾”是最终病机。若脾气虚弱,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也称为“湿困脾”。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而恶湿”。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健脾与利湿同治,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一般来说57对脾喜燥恶湿的特性,理解上不能绝对化。如杨宝元认为,脾喜燥恶湿的确切含义应该是脾湿证当用燥法治疗。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生理状态下,脾既不喜燥又不恶湿,而在病理状态下,脾湿则喜燥,脾燥则喜湿。也就是说,喜与恶,都是相对的。湿与燥,以得其中和为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强调土得湿气,始可生化,脾得湿气,才可消谷。王冰在阐述湿气对土的作用时说:“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为土死,死则庶类凋伤,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而。”此即强调了正湿对脾土有益的一面。湿太过固为脾之所恶,燥太过则也非脾之所喜。治疗上,因脾有湿困,必以喜燥湿,若脾本无湿,即不喜燥。脾燥太过,亦损脾之生机而致生化功能减退,如费伯雄《医醇賸义》强调说:“脾本喜燥,但燥热太过,则为焦土,而生机将息,令人体疲便硬,反不思食。此正如亢旱之时,赤地千里,禾稼不生也”。

对脾喜燥恶湿的特性,理解上不能绝对化。如杨宝元认为,脾喜燥恶58五、脾与志、液、味、时的关系

1.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思即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是认识事物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状态。《灵枢•本神》:“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张介宾《类经》注释:“引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处理问题就必须要思,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思是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一般说来,对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无不良的影响。但若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而致气机郁结,《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动于心则脾应,思虑过度,可使脾气郁结而不升,影响脾的运化,致使脾气不能升清,使气血生化乏源。初则不思饮食,脘胀闷而太息,甚则出现面色萎黄,头目眩晕,心悸,气短,健忘等心脾两虚的症状,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思伤脾”。

五、脾与志、液、味、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592.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失却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还可见,因脾热而涎上涌者,有心病口歪斜而涎自流者,有肾水上乘脾胃而流涎者,要结合其它兼证而随证治之。

2.在液为涎603.在味为甘⑴饮食五味是人体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①人体通过饮食,从饮食物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之气。”强调藏于五脏之阴精气血,均有饮食五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