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生态环保类素材: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_第1页
高考语文作文生态环保类素材: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_第2页
高考语文作文生态环保类素材: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_第3页
高考语文作文生态环保类素材: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_第4页
高考语文作文生态环保类素材: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生态环保类素材---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目录:01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超10亿千瓦02让生态文明之花绚丽地绽放在民族地区03保护生物多样性“社区协议保护”有办法04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05实施乡村振兴,国有林场大有可为正文:01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超10亿千瓦作者:本报记者张翼《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2日

10版)  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张翼)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壮大,截至9月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合计10.1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提升至44.1%,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国家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印发《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消纳规模。国家能源局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着力加强行业管理,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聚焦能源民生保障,全力增加清洁电力供应,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保持高利用率水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各省提出的具备条件项目基础上,汇总提出了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模约1亿千瓦。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新疆6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正在按照“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的原则有序开工。据介绍,国家能源局将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按月调度,及时掌握基地建设进展,督促推动基地建设,确保按时建成。智慧赋能促生产保供应作者:本报记者张哲浩本报见习记者李洁《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2日

10版)  陕西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八大类48种能源矿产资源。今年1至10月,榆林生产原煤45063.90万吨,累计销售煤炭42928.27万吨。  从11月4日至15日的日产量调度来看,榆林市总日产量在150万吨以上,生产稳定,四季度月均产量力争达到4600万吨至5000万吨(10月当月生产4809万吨),全年煤炭产量力争达到5.5亿吨左右。  在原油和天然气方面,榆林1至10月生产原油905.45万吨,同比增长4.4%;生产天然气178.1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7%;预计全年将生产原油1050万吨,天然气240亿立方米。  寒潮之后,采暖季保暖保供对于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面对这一情况,榆林市坚持先省外后省内原则,优先为省外解决能源缺口。  2021年四季度榆林承担2662万吨煤炭中长期保供任务,其中,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等12个省份的保供任务共计2200万吨,省外保供任务量占比82%。四季度煤炭保供任务下达后,榆林市专门制定了《2021年四季度煤炭新增保供明细》,对纳入保供范围内的煤矿,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保供任务,一经发现,将采取通报、纳入失信企业名单、不予核增产能等惩戒措施,确保煤炭保供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数千万吨的煤炭保供任务,需要高效率的协同工作,才能最大化释放优质产能。近年来,陕煤榆北小保当公司不断推进“5G+智能矿区”建设,全国首套护盾式掘进机器人、高度智能化超长综采工作面、运输系统巡检机器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工艺的研发引进,推动了优质产能充分释放,为保供增产提供了坚实基础。  “煤矿工人不下井就能挖煤,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走进陕煤榆北曹家滩公司122107综放工作面地面智能分控中心,煤机司机王师傅正在现场操控VISTWO工控平台,系统性地展示采煤机自动程序割煤、井下设备集控、视频自动跟机切换等功能。122107智能综放工作面的负责人表示,现已实现了智能割煤、自动跟机拉架、三机一键启停、视频自动跟机等智能化系统常态化应用,有效减少岗位工至7人,单人工效提升310吨。通过智能综放工作面可以发现,煤炭开采这一传统行业正在走向智能化,多项技术应用为原煤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慧保障。  “从配煤到装车完成,用时不到1分钟,而且全程不用下车。”来自河南省的拉煤车司机,对曹家滩“速度”赞不绝口。今年以来,曹家滩公司坚持智能运销系统建设,主动探索装车工作的智能化、无人化建设。如今,曹家滩智能汽车装车站已实现了远程监控、管理、装车一体化管控功能,真正做到了一键智能化无人装车。  今年9月,曹家滩智能火车装车站还实现了敞顶集装箱运输的改造,集环保、便捷、高效多重优势于一体,不仅灵活方便、节约成本,而且能减少反复倒装货物的环节,降低作业成本。同时,实现了“煤不落地”“点对点”“门到门”的清洁运输模式,大大减少了货损货差和环境污染。  截至10月17日,榆林已完成省内外全部保供任务的意向合同签订工作。到11月14日18时,榆林已完成2295万吨保供煤矿与发电供热企业“量价齐全”的中长期具体合同签订工作。与此同时,榆林已发运煤炭281万余吨(不含神华部分),发往省外178万余吨,占煤炭总发运量的63%。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李洁)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作者:本报记者马跃华本报通讯员李心《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1日

02版)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里枝叶随风摇曳,市民游客沉醉其中,享受这片“城市绿肺”带来的清新空气与安静惬意。  经过多年探索,厦门走出了一条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与合理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海和谐”共生之路,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修复海洋生态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厦门拥有海域面积355平方公里、海岸线194公里、海洋生物近2000种。多年来,厦门大力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红树林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其中底栖鱼、虾、贝、藻等种类众多,还有中华鲎等濒危物种,加强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一直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争取国家“南红北柳”“蓝色港湾”等生态工程项目的资金,大力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目前,厦门湾红树植物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和翔安5个行政区域的27个点,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重大重点项目办副主任余炎烽对记者说:“在人工恢复重构面积最大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红树林长势良好,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已凸显,鱼、贝、虾蟹类的物种数、个体数均成倍增长,还吸引了白鹭等多种鸟类到红树林栖息、滩涂上觅食,形成了良性的生物生态链。”  厦门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不时就有海豚结伴出游、腾跃水面。厦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中华白海豚保护。1997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华白海豚种群及栖息地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  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监测与宣教科科长许静介绍,中华白海豚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其生存环境几乎涵盖了同片海域中其他所有海洋物种的生存环境需求,保护它们就相当于为同片海域的其他物种及其栖息地撑开了一顶“保护伞”。  经过20余载努力,目前,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种群数量稳定并逐步提升,由20世纪90年代的60头,稳定到了近几年的近100头,栖息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在厦门与中华白海豚“相遇”,如今已不是难事。保护开发并重践行“人海和谐”绿色理念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海洋是厦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厦门对海湾的有力保护带来了旅游文化产业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厦门持续推进养殖清退、增殖放流,18年来共放流鱼、虾、贝、蟹等35亿尾/粒,严格实施伏休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开展海漂垃圾的打捞,保护海岛、岸线及沙滩修复等一系列爱海护海举措,不仅让厦门收获了风景优美的海滨浴场和沙滩文体赛事活动区域,而且持续释放了“绿色GDP”动能。  2017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碳中和项目启动,确定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所在地。通过种植580亩红树林,在未来20年完全“吸收”会晤期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零排放目标。这是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历史上第一次实现“零碳排放”。  今年7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成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标志着厦门向蓝碳领域迈出坚实一步。据了解,厦门还将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首宗海洋碳汇交易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打造全国蓝碳研究和交易中心,助力蓝碳经济发展,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迈进。释放蓝海潜力促进海洋经济驶向“深蓝”  在厦门翔安区传统渔村欧厝的海边,一片崭新的海洋经济高新园区正在孕育,园区计划用地12.9平方公里,建成后,将以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渔港经济及高端滨海旅游、海洋种苗业、蓝碳及海水综合利用六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海洋研发创新载体、海洋高端服务基地为两大配套支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经过多年努力,厦门海洋经济地位不断凸显,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向海而兴,厦门高站位构建现代化的海洋产业体系,布局建设若干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目前,厦门共有26家海洋龙头企业、25家海洋高技术企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种业等14条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去年,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1405.2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体、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厦门市还将继续加快推进国际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建设,内外兼修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激发城市科研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韧劲。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李心)02让生态文明之花绚丽地绽放在民族地区作者:蒋洪强董志芬吴文俊《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0日

09版)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文化】  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但GDP总量仅占全国7.8%左右,是我国“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聚居区与边境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贫困地区高度重合的特点。在全国生态文明统筹建设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示范效应。这里有深厚的自然文化土壤  在与大自然长期共处中,世居少数民族积累了深厚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形成共通的“自然圣境”文化。例如,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多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地多以“自然圣境”为基础建立。管理这些“神山”、风景林、湖泊海子等自然保护地,是当地少数民族在生态文明方面的重要实践,而“知行合一”也促进了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案例】  迪庆藏族的“自然圣境”信仰  居住于云南省迪庆州的藏族人民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藏传佛教的核心是“善”,强调人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因此,当地民众敬山、敬水、敬树,将其视为“自然圣境”的一部分,认为只有约束和节制破坏自然的行为,才能得到平安和幸福。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当地人用心守护“神山”“圣湖”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白马雪山、梅里雪山等很多自然保护地因此得以妥善保护。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传承中,生态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民族生态文化产业,有效促进了生态价值转化。例如,内蒙古草原民族的游牧传统,就来自崇尚自然的草原生态文化,让自然休养生息成为草原民族的行为规范与处事准则。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确立,不仅指明了草原生态文化的独特价值,也为草原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案例】  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传统  内蒙古草原不仅提供了优质的畜牧业产品,还孕育着伟大的民族生态文化。自古以来,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平等对待草原上的生命。在蒙古族的传统观念中,狼是图腾一样的存在,如果狼群数量急剧减少,那么草原和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就会受到来自腾格里(“长生天”)的惩罚。显然,在当地人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念中暗含着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即只有各个组成部分和谐共生,草原生命系统才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既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也更好地传承了民族文化。在当地乡土社会,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村规民约、禁忌和习惯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补充,在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保护自然生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保障。例如,广西百色实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在加强民族生态文化宣教的同时,也推动了其传承与保护。  【案例】  广西百色壮族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百色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广西百色为中心,将集中分布、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壮族传统文化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特有的山水美景、自然生态结合起来,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通过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可以加强民族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加大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目前,该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1个,还建有40个生态环境良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群众保护意识较强的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村。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保护短板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时代变迁中受到冲击,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群落碎片化,一些“自然圣境”也因为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民族生态文化面临被忽视甚至逐渐消失的风险。近些年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各地积极探索践行,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端着金碗讨饭吃”“靠山吃山”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加之有些地方保护力度不够,因此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相较于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山区的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等设施,以及生态环保资金投入、生态环保人才培养等基础保障不足。截至2020年,云南省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33.37%,纳入城镇和乡镇污水管网自然村的收集率仅为8.45%,远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水平。  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但对其研究、挖掘不足,尤其是对其中的生态文化内涵提炼不够,丰富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对打造民族生态文化特色品牌、提高乡村生态文明程度造成了影响。例如,民族生态文化中的“自然圣境”内涵,就未能作为民族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得到深入研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活力和意义。此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生态文化中的传统村规民约无法满足现代村落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有效应对新的环境挑战。如何在边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为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笔者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旗帜,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广泛传播,将特色民族生态文化建设作为联结各族人民的“彩色纽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观和文化传统赋予了新内涵,这种科学诠释将加深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此,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新传播技术提升各民族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向世界展示我国多民族生态文明的保护成果;另一方面,对濒临失传的民族生态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推动生态文明领域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  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核心,有效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建造推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银色谷仓”。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光新能源产业、绿色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将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作为脱贫致富的抓手,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能够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图书、音像、舞台艺术、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旅游文化产业的全过程。此外,还可以考虑创建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树立当地特有的生态文化品牌。  以“守边护边”为使命,大力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筑牢祖国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具体包括:加大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因地制宜加强生态厕所、可降解垃圾堆肥、生活污水处理后再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供热供电、生态廊道等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扩大“生态护林员”的工作内涵,从单纯的守林护林转向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员、外来物种入侵预警员、珍稀濒危物种观察员、科研活动实地考察向导等多重角色;在云南、西藏等地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区”、边境民族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将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的“绿盾”延伸至国门之外。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努力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打造面向国际合作的“金色桥梁”。可通过生态补偿、价格税费、绿色金融等政策,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着重发展与邻国资源、生态产品及优势产业相结合的绿色产业,通过优势互补升级双边经济活动,形成共赢局面。此外,还可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在自然生态、地理地貌和风俗文化的相互认同感,不断提高双方的生态文明意识与教育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侨乡的优势,增强与周边国家官方和民间的生态经济交流合作,鼓励发展生态产品服务业。  (作者:蒋洪强,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董志芬,系云南省新世纪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吴文俊,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03保护生物多样性“社区协议保护”有办法作者:彭奎《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0日

09版)  【保护者说】  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也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地区——在这里,人类活动相对干扰比较少,但经济发展也往往比较落后。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历史性结构矛盾,是所有保护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自2004年成立以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助力当地社区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生物多样性向良性方向发展。  在原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属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外围居住着很多村民,过去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采药、砍树、打猎甚至是开矿去市场上换得收入。经过调研,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把他们纳入保护体系,让他们成为“战友”。我们跟当地村民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协商,促成两者签订保护协议:保护区将实验区、缓冲区和属于集体土地的外围区域保护权授予当地村民,划出7000多平方千米的社区协议保护地,我们协助社区制定保护和巡护计划,并通过社区小额信贷基金(地方政府、水电企业和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共同设立)和技术支持计划实施。同时,保护区和地方政府授予社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的权利,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比如养殖中华蜂、中华兔等。协议规定了保护区、地方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使各方尤其是社区参与保护地的共同治理,这种模式称为“社区协议保护”。  所谓“社区协议保护”,是指在某个需要保护的区域,通过签署协议的形式,把保护权和有限开发权赋予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社区或个人等),从而缓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等,解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社区居民作为主体参与,大大提高了对身边环境尤其是被划入保护地土地的热爱和关注,解决了传统上政府作为单一保护方的角色困境,形成一套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多元治理模式。  在原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我们用社区基金协助社区成立合作社养殖本土中华蜂,前提是要求社区把保护区外围的集体林地保护起来,日常进行巡护,防止砍伐、盗猎和非法采集等。在养蜂过程中,我们发现:蜂越好,周边的花越好;周边的花越好,蜂蜜品质就越高,社区因此有了更大的保护积极性。经过大约10年的努力,当时8万元的成立基金已经发展到80多万元,每年有更多人获得公益性借款发展养蜂等可持续产业,合作社和社区的收入大大增加,社区保护地的生态也得到比较完整、有效的保护。在此基础上,社区还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示范村建设,开拓出新的发展方向,彻底摆脱了以往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2014年,我们把社区保护机制引入青海三江源地区。通过社区协议,当地牧民组织起巡护和监测志愿者队伍,一方面预防野生动物盗猎行为,一方面监测周边水源水质。一旦发生异常状况,他们第一时间汇报给当地政府或我们去解决,很好地保护了水源、野生动物乃至生态系统。为使社区生态保护可持续,我们跟政府和外围志愿者合作成立设计师团队,传承、发展藏传手工艺文化,培训社区居民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如今,玉树州囊谦县毛庄乡成为全国社区协议保护和社区生态发展的一个基地。这样一个协议保护机制,让社区通过契约的形式获得一定权利,在承诺参与保护的同时,也能享受保护带来的收益。  2006年至今,我们在四川、宁夏、内蒙古、青海和云南等多个省份开展“社区协议保护”的示范和推广,协议保护地超过18万公顷。在支持当地社区开展生态巡护、防止盗猎盗伐、保护清洁水源的同时,我们还协助成立了11个农牧民合作社,设立4个社区保护与发展小额信贷基金,通过支持传统手工艺发展,以及蜜蜂、牛羊和红梅杏等生态养殖种植,农牧民收入每年增加400多万元,超过7.5万人受益。“社区协议保护”成为推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机制之一。  为推动中国公益机构集合民间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2017年和2019年,我们先后发起“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和“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呼吁社会和公众为“有效保护国家1%的土地”贡献力量。在多方努力下,“社区协议保护”被纳入国家公园试点总体方案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建设的指导内容。  2016年,我们与缅甸社区发展行动协会(CDA)等4个非政府组织合作,在缅甸4个省/邦的27个社区开展协议保护项目,覆盖多个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珍贵生态系统,共帮助缅甸保护森林资源21500英亩,建立16个社区保护与发展基金,推动15683人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生计活动。2020年,我们与8个国家机构发起“东亚——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将协议保护落地到印尼红树林社区和中国老挝边境社区等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也为“民心相通”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贡献。  (作者:彭奎,系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经理)04绘就“人海和谐”美好画卷作者:本报记者马跃华本报通讯员李心《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1日

02版)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里枝叶随风摇曳,市民游客沉醉其中,享受这片“城市绿肺”带来的清新空气与安静惬意。  经过多年探索,厦门走出了一条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与合理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海和谐”共生之路,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修复海洋生态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厦门拥有海域面积355平方公里、海岸线194公里、海洋生物近2000种。多年来,厦门大力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红树林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其中底栖鱼、虾、贝、藻等种类众多,还有中华鲎等濒危物种,加强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一直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争取国家“南红北柳”“蓝色港湾”等生态工程项目的资金,大力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目前,厦门湾红树植物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和翔安5个行政区域的27个点,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重大重点项目办副主任余炎烽对记者说:“在人工恢复重构面积最大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红树林长势良好,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已凸显,鱼、贝、虾蟹类的物种数、个体数均成倍增长,还吸引了白鹭等多种鸟类到红树林栖息、滩涂上觅食,形成了良性的生物生态链。”  厦门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不时就有海豚结伴出游、腾跃水面。厦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中华白海豚保护。1997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华白海豚种群及栖息地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  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监测与宣教科科长许静介绍,中华白海豚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其生存环境几乎涵盖了同片海域中其他所有海洋物种的生存环境需求,保护它们就相当于为同片海域的其他物种及其栖息地撑开了一顶“保护伞”。  经过20余载努力,目前,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种群数量稳定并逐步提升,由20世纪90年代的60头,稳定到了近几年的近100头,栖息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在厦门与中华白海豚“相遇”,如今已不是难事。保护开发并重践行“人海和谐”绿色理念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海洋是厦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厦门对海湾的有力保护带来了旅游文化产业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厦门持续推进养殖清退、增殖放流,18年来共放流鱼、虾、贝、蟹等35亿尾/粒,严格实施伏休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开展海漂垃圾的打捞,保护海岛、岸线及沙滩修复等一系列爱海护海举措,不仅让厦门收获了风景优美的海滨浴场和沙滩文体赛事活动区域,而且持续释放了“绿色GDP”动能。  2017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碳中和项目启动,确定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所在地。通过种植580亩红树林,在未来20年完全“吸收”会晤期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零排放目标。这是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历史上第一次实现“零碳排放”。  今年7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成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标志着厦门向蓝碳领域迈出坚实一步。据了解,厦门还将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首宗海洋碳汇交易成功经验基础上,探索打造全国蓝碳研究和交易中心,助力蓝碳经济发展,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迈进。释放蓝海潜力促进海洋经济驶向“深蓝”  在厦门翔安区传统渔村欧厝的海边,一片崭新的海洋经济高新园区正在孕育,园区计划用地12.9平方公里,建成后,将以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渔港经济及高端滨海旅游、海洋种苗业、蓝碳及海水综合利用六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海洋研发创新载体、海洋高端服务基地为两大配套支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经过多年努力,厦门海洋经济地位不断凸显,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向海而兴,厦门高站位构建现代化的海洋产业体系,布局建设若干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目前,厦门共有26家海洋龙头企业、25家海洋高技术企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种业等14条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去年,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1405.2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体、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厦门市还将继续加快推进国际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建设,内外兼修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激发城市科研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韧劲。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李心)05实施乡村振兴,国有林场大有可为作者:陈文汇黄炜《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3日

09版)工作人员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采集数据。新华社发  【环保笔谈】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广袤林海的人间奇迹,近60年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奋斗,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更成为我国4000多个国有林场的代表和缩影。  国有林场作为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的基层单位,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骨架,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基地。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国有林场林地面积达8.9亿亩,森林蓄积量达48.3亿立方米,分别占我国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总量的18.3%和28.3%。  近年来,国有林场深入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森林经营能力和木材战略储备,高质量完成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大大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改革中,更涌现出塞罕坝精神、原山精神和洋林精神等国有林场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先进典型,为集体林区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为我国林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一方面,国有林场通过建设技术示范区,促进了多产业融合发展。国有林场承担着林业科学研究、生产试验示范和林业新技术推广的重要任务,因此,与林业高校开展合作,推进智慧林场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成为国有林场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近年来,广西东门林场与北京林业大学开展桉树倍性育种研究工作,完成了世界首个桉树三倍体无性系区域对比试验。福建洋口林场以南京林业大学作为科技支撑单位,在陈岳武、施季森教授的带领下,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杉木种质资源库,实现种苗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国有林场在探索发展路径时,以“两山”理论为行动遵循,主动发掘和衔接社会生态需求,不断增强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构建出苗木培育、木材储备、森林碳汇、森林公园、旅游康养和林下经济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2018年,国有林场GEF项目,即通过森林景观恢复和国有林场改革,增强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项目正式启动,为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项目支撑。  放眼未来,国有林场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和共建共享美丽中国方面,均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林业的主要工作领域在农村,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从林业上寻求答案。下一步,国有林场可以依托资金、技术、政策、管理等优势,积极引导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养殖、乡野公园建设以及森林旅游等产业,推进“大景区”建设,打造“全乡域”旅游产业,实现乡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