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五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雌性猫具有纯黑色品种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C.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D.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2.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欧文顿提出: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并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C.卡尔文等用蓝藻做实验,探明了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换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D.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3.下图甲为某植物芽的分布示意图,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B芽生长素浓度最可能处于图乙d-e区间B.对A芽给予右侧光照,其右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处于图乙c-d区间C.如果摘除图甲中的A芽,则B芽生长素浓度将会介于e-f之间D.植物水平放置后A芽仍会向上生长,原因不是生长素具有两重性4.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许多植物会储存大量的油脂。这些油积累在一种由内质网衍生而来的油质体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油质体内的油是植物的储能物质B.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为橘黄色C.内质网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D.油质体中的油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5.下图为真核细胞细胞核中某基因的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基因突变仅涉及图中1对碱基改变)。下列相关述正确的是()A.基因复制和转录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B.R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能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C.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增大D.该基因1链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一磷酸一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连接6.如图表示蓝藻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的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图分析可知①链应为DNA的a链B.DNA形成②的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C.酪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CUAD.图中②与③配对的过程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7.因含N、P元素污染物的流入,导致妫水河爆发水华。研究人员在妫水河投放以藻类为食的罗非鱼控制水华,实验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亚硝酸氮的变化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磷酸根的变化A.罗非鱼等动物和蓝藻等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投放罗非鱼调整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投放罗非鱼加快清除妫水河中含N、P元素污染物D.妫水河爆发水华,自我调节能力没有丧失8.(10分)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用14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上的DNA用32P充分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B.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14C的染色体可能是含32P染色体的两倍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二、非选择题9.(10分)科研工作者从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中提取到赤霉素(GA)后,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在夏季对油桐净光合作用的影响,相关实验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1)赤霉菌和油桐两者代谢类型的差异在于____________,从细胞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分析,赤霉素对净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最明显的时间是__________。14:00时,净光合速率很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进一步探究相应浓度赤霉素对油桐真正光合速率的影响,试补充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强光下,激发态叶绿素会与氧分子反应形成单线态氧而损伤叶绿体,然而类胡萝卜素可快速淬灭激发态叶绿素,起到保护叶绿体的作用。下图是夏季连续两昼夜内,某杏树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S1~S5表示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MN段杏树叶肉细胞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造成MN段波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2)图中B点时,该杏树的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______呼吸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经过这两昼夜,该杏树仍正常生长,则有机物的积累量在图示_____(填字母)时刻达到最大值。图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图中FG段CO2吸收量下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4)在强光条件下,与正常植株相比,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突变体的光合速率_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果蝇是遗传学的良好材料。现有某性状的野生型和突变型雌、雄果蝇(突变型仅有雄蝇),某研究小组从中选取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第1组第2组第3组杂交实验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野生型雄蝇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突变型雄蝇:野生型雄蝇1:1野生型雌蝇×野生型雄蝇↓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野生型雄蝇2:1:1该性状仅受一对基因控制,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l)从实验结果还可推断突变型对野生型为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决定该性状的基因___位于(填“常”或“X”)染色体上。若用A、a表示该基因,第1组和第2组杂交实验中母本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2)第1组和第2组杂交实验的子代都没有雌蝇出现,请对此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____。(3)第3组实验,F1果蝇群体中控制突变性状的基因频率为____,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12.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眼色为红眼(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现有一只突变果蝇S,研究者利用其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1)果蝇红眼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果蝇S刚毛性状的突变类型是_______性突变(2)F1中,类型①,②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F2中,类型⑦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3)F2中,基因型与实验2的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4)若让F2中的类型⑤、⑧先分混合后并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腹部长刚毛白眼雌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观察发现,F2中的类型⑤、⑥中,各有1/3的果蝇胸部无刚毛。而实验中其他果蝇的胸部均有刚毛,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答案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黑猫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黄猫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玳瑁猫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且玳瑁猫只有雌性个体。【题目详解】A、黑猫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故雌性与雄性猫均有纯黑色品种,A错误;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即XBXb与XbY杂交,获得后代中玳瑁猫的概率为25%,B错误;C、用雌性黑猫XBXB和雄性黄猫XbY杂交,或用雄性黑猫XBY和雌性黄猫XbXb杂交,获得玳瑁猫的概率均为50%,后代比例为玳瑁猫的比例最大,C正确;D、玳瑁猫只有雌性个体,淘汰其他体色的猫而只保留玳瑁猫无法繁殖,必须和其他体色的猫杂交才能得到玳瑁猫,D错误;故选C。2、B【答案解析】

19世纪末,欧文顿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结论是:膜是由脂质构成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题目详解】A、欧文顿提出: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调节控制,而是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的化学调节,B正确;C、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探明了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换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C错误;D、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提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D错误。故选B。3、D【答案解析】

据图分析,甲为某植物芽的分布示意图,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导致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造成顶端优势;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知生长素浓度在a~e之间是促进作用,高于e后是抑制作用。【题目详解】A、据分析可知,图甲B芽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受抑制,最可能处于图乙e-f区间,A错误;B、对A芽给予右侧光照,则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右侧向左侧运输,导致右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左侧,右侧促进作用较弱,故右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c,B错误;C、如果摘除图甲中的A芽,则解除顶端优势后,B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会降低,从而促进侧芽生长,故B芽生长素浓度小于e,C错误;D、植物水平放置后,由于受重力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导致近地侧生长比远地侧快,没有体现出两重性,D正确。故选D。4、C【答案解析】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其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题目详解】A、油质体内的油(脂肪)是植物的储能物质,A正确;

B、油脂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可被苏丹III染液染为橘黄色,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内质网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C错误;

D、由图可知,油质体中的油在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积累,D正确。

故选C。5、B【答案解析】

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2.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题目详解】A、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相同,转录过程中只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A错误;B、R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与DNA分子上的启动子结合,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mRNA,B正确;C、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少,但(A+G)/(T+C)的值不变,仍为1,C错误;D、基因1链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故选B。6、D【答案解析】

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①是β链;A错误;B、由于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完成此过程的场所在拟核,B错误;C、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是反密码子,密码子在mRNA上,C错误;D、图中②到③的过程是翻译,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D正确。故选D。【答案点睛】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1)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2)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3)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7、A【答案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题目详解】A、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除动植物之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A错误;B、投放罗非鱼增加了生物的捕食链(罗非鱼捕食藻类),调整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正确;C、题图曲线显示投放罗非鱼后,与对照相比,妫水河中含N、P元素污染物浓度清除时间变短,C正确;D、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可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这是由于生态系统仍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故选A。【答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群落的定义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内涵。8、C【答案解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最终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题目详解】若进行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会分开,因此四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都含有14C,另外两个细胞都含有32P,A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可能含14C的染色体和含32P染色体相等,也可能只含14C,也可能只含32P,可能不含14C和32P,B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复制两次,由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因此,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C正确;若进行减数分裂,DNA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因此,四个细胞中都有放射性,D错误;本题答案选C。【答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会分离,生殖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再根据题意作答。二、非选择题9、赤霉菌为异养型,油桐为自养型赤霉菌细胞无叶绿体,油桐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11:00叶片气孔大量关闭,CO2吸收减少设置三组(GA200mg/L、GA100mg/L、对照组),遮光处理,在不同时刻测量呼吸速率。【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及柱形图可知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是自变量,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不同。【题目详解】(1)赤霉菌是真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油桐属于高等植物,能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2)据图可知,11:00时赤霉素对净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最明显。推测14:00时,植物由于“午休”导致净光合速率很低,即叶片气孔大量关闭,CO2吸收减少。(3)要进一步探究相应浓度赤霉素对油桐真正光合速率的影响,应测各时刻每种浓度赤霉素处理组及对照组的呼吸速率,再利用“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得出相应浓度赤霉素下油桐的真正光合速率。【答案点睛】注意植物的光和午休现象引起的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的直接因素是二氧化碳不足。10、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温度大于Ⅰ光照强度部分气孔关闭,CO2供应量减少下降该突变体无法淬灭激发态叶绿素而使叶绿体受损,缺乏类胡萝卜素导致吸收的蓝紫光减少,影响光合作用【答案解析】

图示中,表示夏季连续两昼夜内,某杏树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在一昼夜中,夜晚由于缺少光照,植物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CO2;白天,随着开始进行光照,光合作用开始,且强度逐渐增强,直到B点,CO2释放量和吸收量为0,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此时整个植株的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植物体开始从外界吸收CO2,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到下午光照强度减弱,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也逐渐下降。【题目详解】(1)图中MN段无光照,杏树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夜间温度有起伏,故造成MN段波动的因素为温度。(2)B点时,整个植株的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而此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应大于呼吸速率。(3)I点时植株的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超过I点有机物消耗大于合成速率,故这两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在I时刻达到最大值。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故两昼夜中,造成S2明显小于S4的外界因素最可能是光照强度。图中FG段为中午,由于温度较高,植物体为降低蒸腾作用,部分气孔关闭,导致CO2吸收量下降。(4)由于类胡萝卜素可快速淬灭激发态叶绿素,故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突变体因无法淬灭激发态叶绿素而使叶绿体受损,同时缺乏类胡萝卜素会导致光反应吸收的蓝紫光减少,所以光合速率下降。【答案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准确地分析曲线所描述的生物学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11、隐性XXAXAXAXa突变型雄果蝇产生的含Xa的配子不能成活(或无受精能力),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参与受精作用(其它答案合理可得分)1/3野生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突变型雄果蝇=2:3:1【答案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伴性遗传是指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该题主要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其绘出遗传图解是本题的解题关键。【题目详解】(1)在第1组的杂交实验中,野生型个体和突变型个体杂交,子代全部表现为野生型,由此可知野生型为显性性状,突变型为隐性性状;在第3组的杂交实验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杂交,后代中只有雄性出现了突变型,可以观察到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第1组的杂交后代中只有野生型个体,推测母本应该为纯合子,基因型为XAXA,而第2组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的比例为1:1,符合测交实验比,因此可知母本应该为杂合子XAXa;(2)前2组中母本均为正常的野生型,基因型也不相同,但父本全为突变型,且后代中没有雌性个体可以推测应该为父本产生的含Xa的配子不能成活(或无受精能力),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参与受精作用;(3)第3组实验中根据表现型和子代的分离比可以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该过程中不存在致死现象和突变,因此子代中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3;F1的果蝇随机交配,因此使用棋盘法计算,该过程中产生的雌配子为XA:Xa=3:1,雄配子XA:Y=1:2(Xa雄配子致死),所以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野生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突变型雄果蝇=2:3:1。【答案点睛】该题的重点为考察了伴性遗传的基本规律,根据给出的杂交实验的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基因型及遗传特点是突破点。其中要结合配子致死的情况分析前两组子代中没有雌性个体产生是本题的难点。1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显AaXBXb、AaXbYaaXBXb、aaXB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