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对青年文化修养的引导_第1页
论大众传媒对青年文化修养的引导_第2页
论大众传媒对青年文化修养的引导_第3页
论大众传媒对青年文化修养的引导_第4页
论大众传媒对青年文化修养的引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1章大众传媒的特点与功能 1.1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1.2大众传媒的功能 1.2.1大众传媒的正面功能 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功能 大众传媒的服务社会功能 3、 大众传媒的传递信息的功能 4、 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2・2・2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 1.3本章小结: 第2章大众传媒和青年文化修养的关系 2.1现代大众传媒与青年文化修养 2.2当代青年认识和应用媒体现状 2.2.1当代青年的总体状态 2.2.2青年对媒体的看法 2.3本章小结: 第3章教育青年正确应用大众传媒 3.1当代大众传媒业界存在的—些问题 3.2青年应该通过修养加强文化修养 3.3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论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引导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传统的媒介手段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成为影响青年文化修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特点、作用的分析,研究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认知、行为心理和社会分层方面对青年文化修养的影响,特别着重研究互联网等影响大的新型传媒对青年的影响,并对有利于青年成长的媒体改良和对青年进行综合教育的政策进行阐述。本文最终提出:大众传媒作对青年进行媒体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媒体教育相结合、与网络相结合,摒弃思想政治工作枯燥、乏味,效果不明显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显著,为当代青年文化修养创造更为健康的媒体环境。关键词:大众传媒;思想政治工作;受众正文:第1章大众传媒的特点与功能1.1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目前,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有许多优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同电视比较而言,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细致、详细、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而不必像看电视和听广播那样,不管喜欢与否,都得照看(听)不误。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遇到好的信息,读者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以备索用。广播、电视虽画面生动,却转瞬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期保留。第四,信息成本低廉。报纸价格相对较低,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杂志和其它媒体相比较,第一,它的读者群比较稳定。每个杂志都有比较固定的读者群。第二,内容安排比较灵活,有各类版面,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第三,杂志便于携带,随时阅读,不必占有读者大块时间。第四,对一个问题报道的信息量大,讨论的问题视角多,研究问题的程度深,这是报纸难以媲美的。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电影。广播的信息覆盖面较广,历史也较长。它的特点是:第一,信息反应快。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可以使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当天播出。第二,收听者广泛,老幼皆宜,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第三,不受环境限制,听众可以一边做其他事一边听广播。电视是当代最时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其特点主要有:第―,生动形象,现场感、真实感强。电视集音响、图像、动作、色彩于一身,能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发人们的兴趣,这是报纸、杂志和广播不可比拟的。第二,覆盖面大,电视在现今已基本普及。第三,时效性强,可进行现场直播。电影的视觉性和逼真性要优于电视和其它媒体。1.2大众传媒的功能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近些年来愈益受到人们广泛而深切的关注。现在有一种说法(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称传媒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大传统权力之后的第四大权力。这种说法虽略显夸张,但就其事实上的影响和作用来看,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此,人们探讨大众传媒的地位与作用就是十分必要的了。1967年,对传播学做出重要贡献的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媒介即信息”现在又有把大众传媒称为“第四权力“之说,这其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儿十年的发展演变,造就了大众传媒今天的形象与品格。传媒己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不能离开的东西,人们也实实在在地从中得到了说不尽的好处和便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青年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较早致力于传播研究的政治学家拉斯韦尔(lasswell,H.)曾提出大众传媒三大功能的理论,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遗产,后来社会学家赖特(Wright,C.)又在其中增加—项功能一提供娱乐,这都是对媒介正面功能的考察。另外两位对传播学贡献突出的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P.)和默顿(Merton,R.),则分析了媒介的四种负面功能;把人变成丧失辨别力和顺从现状、缺乏审美能力的单面人、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和思考能力。1.2.1大众传媒的正面功能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功能公共舆论一向被视为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础。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政府站在公众舆论一边,无往而不胜:相反,将一事无成。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元传媒的涌现,是人类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作为公共舆论承载的大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时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它绝不是单纯的发泄不满的工具,绝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一味地迎合受众,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大众传播媒体,它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它所进行的舆论引导,“要有利于而不是不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要有利于而不是不利于中国人民的人心凝聚、团结奋斗和文化、道德修养的提高,要有利于而不是不利于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核心问题大众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大众媒体通过设置公共话题的方式,发掘社会问题,制造公共问题焦点,引导公众从多个角度关注政府的重大公共决策。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要使人们的公共要求能够得到表达,首先必须保证公众对公共问题的知情权。如果公众对公共问题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也就无法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公众利益保护也就无从谈起。其次,大众媒体通过舆论表达的方式搭建起人们表达个人观点,呼唤社会正义,构筑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甚至个人权利救济的重要平台。第三,大众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的“传声筒”建构起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流的通道。通过媒体的正反交锋、是非分辨和利弊比较,政府才能更加清楚、深刻地认识政策问题,制定出对人民负责的公共政策。长期以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或假说,都试图揭示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形成或引导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舆论的形成机制。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人们却发现,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也给舆论的形成带来的困难。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几乎可以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场”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如果舆论过于分散,并不利于社会的整合,舆论的极度混乱甚至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崩溃。所以网络时代仍然需要形成一定的主流舆论。在网络传播中,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然而,虽然政府的直接控制力相对减弱,为了在网络这样一个国际坏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政府就会采取其他一些策略,其中之一,应是扩大自己国家的一些主要新闻机构的影响以防止本国受众的流失,并强大本国在网络中的声音。所以政府会在资金、政策上给予这些媒体以扶持,也就是说,最终,政府的把关仍然会以某种方式融入微观的“把关”中。只有这样,大众传媒才能更好的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大众传媒的服务社会功能。作为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一家媒体办得怎么样,受不受欢迎,关键是看你服务得如何。因此,服务社会这一点对于每个媒体来讲都很重要。服务社会,服务受众,是办好媒体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我们每天都会多次看到、听到天气预报节目,这就是服务受众的最好体现。因为受众需要,现在连报纸也多在报头下刊登天气预报,还有的加进出行参考等内容。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服务作用最突出的一种传播方式就是广告。广告不仅向人们介绍商品的作用,更突出了商品的迷人魅力,是“新生活方式展现新价值观的预告”,在这方面,“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只是单纯地刺激需要,它更为微妙的任务在于鼓励人们接受新事物,改变人们的旧的习俗。”现代广告不仅适应人们显现的和隐含的需求,而且还改变了人们对消费的态度观念与价值取向,形成了非理性的、以相互攀比和模仿为行为特征的消费时尚。而情况严重的话,贝恰出现疯狂追求时尚的社会心理现象,通常称为“时狂”。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只是广告,整个大众传媒都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贝尔曾指出,《时代》周刊和《读者文摘》“这两家杂志均作为价值观变革的杠杆深入地影响了20世纪中叶的美国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大众传媒有着更深层次的服务功能。3、 大众传媒的传递信息的功能.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信息。传播信息,是所有大众媒介最基本的、最首要的功能。世界上任何事情,要公之于世,传播得快、传播得广,非依靠大众传媒不可;要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必须让人们知道,让人们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来传播。传媒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已离不开传媒。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融合,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能更快的在全球传播,整个世界在各种媒介的作用下,不折不扣的成为一个“地球村”传递信息的大众媒介,还承担着一部分教育的功能,青年世界有吏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就会转向传媒。另外传媒还可通过生动的案例或优秀的作品来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包括电影、广播、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与交通运输革命一起消除了社会的隔离状态,导致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4、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显著功能是娱乐。娱乐就是享受生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内容。传媒是人类传播交流的载体,本身就有各种娱乐的天性。娱乐与传媒的正式联姻,成规模的要数美国的黄色新闻浪潮,接着是20年代以图画为特色的“小报”热。电视出现后,以其声情并茂传播的广泛性、冲击力赢得上亿观众。首先是在美国,大多数人把大众媒体用以放松逃避和转移注意力一一句话,娱乐。娱乐的实现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传播,从小孩的“嬉戏”到成人的“玩笑”,从原始歌舞到现代文艺,都是为了满足娱乐的需要;另一种方式是活动,通过像游艺、体育比赛等活动来满足娱乐。如把这些活动制成节目上报上电视,则成为传播的组成部分。可见大多数娱乐本身就是传播活动,通过传媒则更是传播活动。这正是传媒的娱乐性。在传播学研究中,越来越强调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2.2.2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当然,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消极影响。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获得信息,交流情感,认识社会,并且,大众十分信任和依赖这些途径•但是,他们从大众传媒获得的“事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真实。由各种传播媒介建构着今日的社会、传递着现实,但这种“传递”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扭曲、掩盖、甚至虚构的成分。因而,大众传媒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汹涌如潮的传媒资讯,使一些人被动的接受,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他们思想的空间,而大众传媒在新旧信息的交替中,成为控制者。从而形成了由传媒一接受的单向信息传递结构。这样,在过多过滥的传媒信息面前,大众丧失了辨别力,成为单纯接受信息的单面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量时间投入工作,闲暇时间的减少与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形成了矛盾。在这样的矛盾下,满足人们需要的快餐性大众传媒应运而生。原来的阅读、书写等休闲方式被抛弃了。一切都随之简化,文字简化为图片,小说简化为电影,事件简化为图标。拿以往的书信和今天的电子邮件相比,前者存在字迹的差异,后者完全是统一的字体、格式,甚至祝福语也千篇一律。大众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客观上消解了人们的社会个性,蒙蔽了人们的理性,同时也扩大了与真理的距离。在“社会是媒体的反映”已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面前,人们其实都是柏拉图理论中的“洞穴人”人们的审美能力被削弱了,也丧失了个人的个性,使大众素养平庸化。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据统计现在人们90%的信息都是从大众媒体中获得的。因此,可以想到人们每天都应用大量的时间在各种媒体上面。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从1998年连续实施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为分析居民应用的媒体时间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持。2000年,20个城市居民每天用在电视上的时间是213.6分钟、用在广播上的时间是85.8分钟、用在报纸和杂志上的时间分别是54.7和24分钟、上网的时间是42分钟。这样,人们每天用在媒体上的时间平均高达400分钟。将时间大量用在媒体上使人们丧失了部分自由,也在某种程度上耽误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地摧毁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并引导人们思考同样的问题,而人们的独立思考在“拟态环境”介入现实环境之后,难度更大。作为本质上乃是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而设的传媒,却事与愿违地在我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竖了一道被我们的观念环境化的信息墙,我们的思维也因我们对传播的依赖而被改造成了它的同伙。个人在完成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社会认同上,不能没有理性。但传播为我们营造的,却时常是理性缺失的环境,我们在白身的社会化历程中,常常毫无知觉地弱化甚至是放弃了对环境和世界的分析和批评;不由自主地习惯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逃离,人们不同程度地渐渐失去了主体精神。我们的认识、情感、行为乃至思维自然而然地被理性缺失的“拟态环境”浸染、蚕食、吞并乃至同化。大众传媒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一些传媒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产生的庸俗化、媚俗化倾向,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对此,正确的态度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传媒本身是一个工具,其作用的发挥在于掌握它的人。大众传媒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科学技术“双刃剑”的特性,我们应该掌握规律,合理利用,使其发挥最佳效用,而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而这一切,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是可以实现的。3本章小结:这一章主要论述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与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媒介不断有新的特点涌现,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原有的特点。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有正面和负面两种,这里主要是从传媒对人们的总体影响来阐述的。通过以上论述,引申出大众传媒对青年的影响。第2章大众传媒和青年文化修养的关系2.1现代大众传媒与青年文化修养现代传媒不知不觉中扮演起了生活权威的角色,它告诉我们,似乎只有传媒才最有对生活的发言权,我们也就悄然落进了传媒设下的圈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已为人们所关注。1967年西方学者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概念。最近,一些西方学者又将媒介列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传统权力之后,成为“第四种权力”这种观点对我们认识传媒对青年的深刻影响也有一定的启发。确实,传媒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力量。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力量更是显而易见。从二十年代开始就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媒介影响的研究,几十年来已经得出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且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媒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即时的,而是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因人而异的。有位英国学者曾打比方说,如果问电影对孩子的影响好是不好,就等于问打针对孩子好还是不好。打针本身无所谓好坏,但要看是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孩子的年龄有多大、需要多大的剂量。任何媒介的影响都与孩子的个人生活经验相联系,也就是说,媒介的影响是媒介传播和青年自身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至少有8个因素影响着媒介对他们的作用。这8个因素是:性别、年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居住地、父母影响、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比如家庭关系不好的孩子,往往喜欢看暴力片,而不喜欢看表现温情的片子。一个在学校不太成功的孩子,也更有可能在电子游戏里去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那么媒介是怎样影响青年的呢?首先,它们为孩子提供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孩子仅仅以亲身观察和体验来感知现实,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可就太有限了。现在他们能够在电视里看到,在社会里谁是重要的人,他们是怎样行事的;什么品格使一个人受到尊重:社会曰}么样的工作吸引人;有钱人是怎样生活的;罪犯能逍遥法外吗;警察和侦探怎样行事,等等。第二,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规范,比如,没有礼貌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勇敢是从事侦探、警察等职业的优良品性,夫妻在家庭中承担不同角色,等等。媒介还为青年提供了社会期待和人生理想的模型。通过媒介,青年了解到各种社会中不同人物的生活道路,—些为孩子所认同的人物,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传媒对青年的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它是影响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化是指—个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这一转变的终身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的继承和传播b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社区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带有“社会性”,这对于近代以来形成的“大规模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大众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是广泛的,还可以是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2.2当代青年认识和应用媒体现状2.2.1当代青年的总体状态青年是一个集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重涵义的综合性概念。如果从其社会层面来考察,可以发现青年文化其实是一种与社会主导文化不完全一致的亚文化形态而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青年群体是铁板一块的另类。青年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共性,又凸现出自我个性,而且,在个性方面,青年个体之间的差异恐怕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显著。这是因为,年青人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步成熟,价值观念正在形成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敏锐,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接纳性都比较强,可塑性比较强,而对传统文化的承袭要少得多。这样,青年的思想就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形态。在涉世之初,在思想观念尚未完全得到社会整合的时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社会经历,都会使青年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年龄处于18-35岁之间的当代青年,成长于一个不断变化、开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中,因而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前几代青年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独特的群体个性。总体上讲,当代青年有以下几个特点,这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标志:—是青年的思想政治状况保持稳定进取和健康向上的总体态势,价值观继续呈现多样化取向和世俗化的特点,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对青年的行为产生新的影响;二是青年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努力实现道德倾向、道德风气和道德环境的优化,基本树立了自身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青年群体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基本认同;三是青年对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保障机制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望,从而也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成才环境和政策保障具有迫切要求;四是青年高度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大加快了自身的知识化进程,不断更新符合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带有务实性和功利性;五是随着产业化和社会文化变迁的不断推进,青年职业发展出现开放性和独立性的趋势,市场导向和成才需求成为影响青年职业流动的主要因素;六是青年十分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理性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与休闲观念,更趋宽容和自由的恋爱、婚姻和家庭情感因素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七是青年逐渐形成并具备了与城市进步和发展预期相符合的素质要求,素质结构日趋完善和合理,人格特征与角色特征更趋现代化。2.2.2青年对媒体的看法青年对媒体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上,也可称为媒体公信力,它是公众信任媒体的程度。评价媒体公信力,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就媒介总体而言”认为“传媒公信力是媒介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指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估量“传媒公信力的大小”有“真实、高尚和权威”真实对于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媒体立足之本。在现有媒体之中,青年普遍认为:报纸是最真实的,其次是电视,再次是广播、杂志排在第四位,而互联网是最不可信的。青年对各类媒介权威性的评价都比较低。据上海共青团的调查显示:2000名受访青年当中,31.3%的受访者认可电视信息内容的权威性,34.9%的受访者认可报纸信息内容的权威性,13.3%的受访者认可广播信息内容的权威性,6.8%的受访者认可杂志信息内容的权威性,而对于互联网信息内容的权威性,只有5.3%的受访者表示认可。U41虽然青年总体上有上述特点,但他们接触使用媒介的目的多种多样,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媒介选择目的的差异。青年接触媒体目的的不同如果把接触媒体的目的分为“了解新闻”、“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学习新知识”和“获得社交话题”大致四项的话。青年接触媒体都有“了解新闻”这一项,但选择“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的女青年比例就要明显高于男青年的比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男女青年的显著差异:男青年更多地是“为了解新闻”而接触媒体,女青年更多地“为了娱乐、放松”和“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而接触媒体。对于不同职业的人,学生群体更多地以媒体来满足放松自己、消遣娱乐的目的,特别是中学生群体为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而看电视的比例最高,企事业管理人员、普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等较成熟的职业人士以“了解新闻”而接触媒体的比例相当高。对于城乡青年来讲,城市青年更注重媒体新闻报道的功能,乡村青年更多的利用媒休的娱乐功能。B、 青年度过业余时间应用的媒体有所不同男女青年对比,男青年倾向于互动性的传播方式,网络和电子游戏的互动性比其他媒介要强得多,说明他们在使用媒介方面更注重自主性,更强调挑战性和攻击性;女青年选择看电视、听音乐、看电影的较多,说明她们更倾向于被动接受、细细体味。这是由男女青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学历越高,越倾向于选择文化性强的媒介,如图书、互联网、电影;学历越低,越倾向于选择长于感官愉悦的媒介,以电视为代表。在这里,有这样一种情况:电影在近十多年来与电视等媒介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从一个方面促成了电影精雕细琢,注重文化内涵、注重发挥影像审美特性的发展趋势,其在感官愉悦方面的文化层次远比同为视听媒介的电视要高。因此,越是文化程度高的青年越倾向于选择看电影。在不同职业的青年中,高校学生与社会上青年相比有自身的独特性,由文化水平所决定,他们对读书、上网的热情明显比其他群体的青年高出很多。现今很多高校都在寝室配有电视,所以他们利用电视媒体的频率正在增长。另外还有看电影的费用,青年大学生或研究生尚处于多梦的季节,隔一段时间看一场电影,既能满足心理需求、审美需求和交际需求,又可以很方便地控制费用。而中学生可塑性强,追求新鲜、刺激,追求流行时尚的心理特质使他们更多地选择视觉冲击力强而深度不足的电视媒介。职业青年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公务员和工人对网络的选择差异较大。这方面的差异与机关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以及政府上网计划的实施有关,也与职业青年的工作性质有直接关系,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也是重要因素。青年选择媒体信息的差异具体来说,媒介的信息内容有新闻、广告、文艺、休闲娱乐、服务、百科知识、言论等许多类型。从青年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这些类型的信息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分野,即倾向于求知的信息接受态度和倾向于娱乐的信息接受态度。青年获取新闻、百科知识、言论等信息主要出于求知的目的,出于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目的;获取文艺、休闲娱乐等信息,主要出于娱乐的目的,为了在工作学习之余放松自己,舒缓身心压力。性别差异在体育类媒体信息的选择上体现最为明显,男青年比女青年更多地关注体育信息。并且男性更关注“硬新闻”视野更为开阔,而且具有怀疑精神,倾向于从多方位、多角度看待问题。女性对于家庭生活、时尚、服装美容等风格“柔弱”的媒体信息较为关注。不同教育程度的青年当中,高学历青年的兴趣集中在重大国际国内新闻等较为严肃的信息上,低学历青年较为关注都市时尚类信息。从职业身份来看,中学生、普通工人和普通职员中喜欢体育类信息的比例最高,专业技术人员对青年时尚类信息反应最为冷淡,青年公务员和普通职员、普通工人群体中喜欢这两类信息的比例较高。2.3本章小结:通过以上两章的论述,引出本论文的重点之一:研究大众媒体和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本章先从媒体对青年文化的总体影响出发,又从社会认知、行为和心理、社会分层三个方面论述大众传媒整体对青年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第3章教育青年正确应用大众传媒3.1当代大众传媒业界存在的一些问题1.媚俗严重在中国传媒有限地进入了市场之后,竞争的压力让许多传媒失去了重心,并且由于传媒非独立性,使得传媒双重人格化倾向尤其明显。2•跟风剧烈跟风是没有在词典上收录的词语。一般意义上是指随着潮流一拥而上的意在模仿、毫无个性的做法。3.炒作成风所谓“新闻炒作”就是新闻传媒有意通过与事实的新闻价值不相称的报道规模,对某些人和事所作的渲染式的报道。其关键是“炒',字,以“炒”换取“热”的效果4.竞争无序改革开放带来了媒体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媒介结构的“滥”和“散”现象非常严重,重复建设现象也很严重,特别是同质媒体的大量衍生,使得这种结构上的“滥”和“散”问题更为突出。5、政策博弈由于现行严厉的传媒政策,导致了充满焦灼感的媒体不断试险,寻求出路。一些媒体外资本亦抱着开发最后一块暴利沃土的投机心理,以不同的方式违规进入传媒。3.2青年应该通过修养加强文化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各种人往往有截然相反的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