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1定义: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包括30余种成分,故被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十九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C)。补体的发现:定义: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2霍乱弧菌+新鲜免疫血清---------------------------细菌溶解霍乱弧菌+免疫血清(加热)-------------------------细菌凝集,不溶解霍乱弧菌+免疫血清(加热)+新鲜正常血清--------细菌溶解
AgAbCAgAb
由实验可知:1.补体(C)对抗体有辅助和补充作用2.补体(C)不稳定3.补体(C)不需要抗原诱导AgAbC霍乱弧菌+新鲜免疫血清-------------------3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二节补体活化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4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补体系统的命名二、补体系统的组成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补体系统的命名5一、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是按补体成分发现的先后次序命名以“C”表示,如“C1,C2,┄C9”。2.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D、P、I、H因子等。一、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63.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4.补体受体
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C5aR。3.补体调节蛋白75.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小片段用a表示,如C3a;大片段用b表示,如C3b。多种成分的复合物根据数字代号及小写字母按先后顺序排在C的后面,如C4b3b。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C3bBb,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在其符号前冠以“i”表示,如iC3b。
5.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8二、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参与经典激活途径:C1q、C1r、C1s、C4、C2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SP(丝氨酸蛋白酶)参与旁路激活途径:P、D、B因子共同成分:C3、C5~C9二、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92.补体调节蛋白(1)可溶性血清蛋白:C1抑制物(C1INH)、H因子、I因子、P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2)膜结合性调节分子:促衰变因子(DAF),胞膜辅助蛋白因子(MCP),同源限制因子(HRF)溶膜抑制剂(CD59,MIRL)等。3.补体的受体分子C3aR、C2aR、C4aR2.补体调节蛋白10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1.补体各成分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分子量25kDa(D因子)~560kDa(C4b结合蛋白)。2.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有波动。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达1200mg/L,以D因子含量最低,仅1~2mg/L。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生。4.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室温下很快失活,0℃~10℃仅能保持3~4天,紫外线、机械振荡、某些添加剂均可使补体破坏。5.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多以非活化的酶前体形式存在。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1.补体各成分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11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二节补体活化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12第二节补体活化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四、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溶膜复合物的形成五、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比较第二节补体活化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13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生理情况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大部分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在某些活化物作用下,或在特定的颗粒表面,补体各成分依次被激活,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同时,产生多种水解片段,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活动。激活过程依据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由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凝集素途径(mannan-bindinglectinMBLpathway)。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不依赖于抗体,称为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
14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pathway),即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在发挥抗感染作用过程中,最先发挥作用的是旁路途径和MBL途径,最后才是经典途径。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pathway),即膜攻击15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一)活化物质1.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抗体必须带有Fc区段2.非免疫学物质
①核酸、酸性粘多糖、肝素和鱼精蛋白。②纤溶酶及组织蛋白酶③一些病原物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一)活化物质16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参与的固有成分
C1(C1q、C1r、C1s)C2、C3、C4、C5~C9激活顺序:C1,4,2,3,5,6,7,8,9激活条件:*IgG1、G2、G3、IgM才能活化C1;*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合才能被激活IgG分子需两个或两个以上,IgM单体分子(五聚体);*游离的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参与的固有成分17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三)活化的过程1.识别阶段:C12.活化阶段:C4、C2、C33.膜攻击阶段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三)活化的过程181.识别阶段C1脂酶形成C1(C1q)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Ig的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至C1酯酶形成。识别单位:C1由1个C1q、2个C1r和2个C1s组成。1.识别阶段C1脂酶形成C1(C1q)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I19C1q:由6个相同的亚基组成,形状如花蕊;能与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结合,使C1r酶原活化C1r:连接着C1q与C1s,C1q活化后引起C1r酶原活化裂解为两个片段,其中具有丝氨酸酯酶活性的片段即活化的C1r,活化C1sC1s:C1s裂解的两个片段中,具丝蛋白酶活性的片段催化C4和C2成分的活化辅助因子:Ca2+C1复合物的稳定性依赖Ca2+
Ag-Ab复合物C1qC1r活化
C1s活化C1q:由6个相同的亚基组成,形状如花蕊;能与Ig分子的补体20AgAb复合物C1qC1r、C1s活化C1s形成C1识别免疫复合物形成C1酯酶的阶段。AgAb复合物C1qC1r、C1s活化C1s形成C1识别免疫212.活化阶段C4成分的活化:在活化的C1s作用下水解成C4a和C4b,C4b能与细胞膜相结合。需要Mg2+C2成分的活化:在活化的C1s作用下水解成C2a和C2b,形成C3转化酶C4b2a,起催化作用的是C2aC3成分的活化:形成C5转化酶C4b2a3b。C3是经典和旁路途径共有的补体成分,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C1酯酶作用于后续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C4b2b)和C5转化酶(C4b2b3b)。2.活化阶段C4成分的活化:在活化的C1s作用下水解成C4222活化阶段C1进一步活化C4、C2C3转化酶的形成:C3转化酶aC4b2aC4b2aC5转化酶的形成:C3------C4b2aC3a+C3bC3b+C4b2aC4b2a3b
C4b2a3b=C5转化酶2活化阶段C1进一步活化C4、C2C3转化酶的形成:C3转233.膜攻击阶段附着于胞膜的C5b678复合物与12-15个C9分子联结成C5b6789n,即形成攻膜复合体(membraneattackcomplex,MAC)。C5aC4b2a3bC5C5b+C6+C7
C5b67+C8C5b678+C9
C5b6789n(膜攻击复合体)细胞裂解MAC的效应机制:细胞溶解MAC在胞膜上打孔(内径11nm)胞内渗透压下降3.膜攻击阶段MAC的效应机制:细胞溶解MAC在胞膜上打24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课件251.识别阶段1.识别阶段262.活化阶段2.活化阶段273.膜攻击阶段3.膜攻击阶段28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1.活化物质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表面含有甘露糖基、岩藻糖和N-氨基半乳糖的病原微生物。大量细菌感染后的急性应答期,会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6而促使肝细胞合成与分泌急性期蛋白包括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为激活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C4、C2、C3MBL:类似于C1q,呈花蕊状;感染最早期肝细胞合成的急性反应蛋白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1.活化物质29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课件30MBL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BL-associatedserineprotease,MASP-1、MASP-2)。MASP具有与活化的C1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即裂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后继反应与经典途径相同。MBL+病原体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C4C2MASPC4a+C4bC2b+C2a+C4b2aC3转化酶3.活化过程MBL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31补体激活的MBL途径C4MBLC4bC4aC4bC2C2bC2aC2aC4b2a是C3转化酶(convertase)MASPMASP2
补体激活的MBL途径C4MBLC4bC4aC4bC2C2bC32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也称为替换途径、第二途径1.活化物质各种多糖,特别是菌多糖:脂多糖(LPS)、酵母多糖、磷壁酸各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寄生物经典途径中不能作为激活C1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也称为替换途径、第二途径33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2.参与的固有成分C3、B、D、P、H、IC3:识别作用,启动替换途径活化B:表面束缚分子,C3保护活化因子,能与C3b结合成C3bB。也是酶原D:B因子转化酶,C3转化酶C3bBb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2.参与的固有成分34P:备解素,稳定C3转化酶H:当无激活物质时,能与C3b结合I:C3b钝化因子CVF:蛇毒因子,作用类似于C3,能与Bb结合成CVFBb,具有抗H和I因子的作用P:备解素,稳定C3转化酶353.替代途径激活过程启动阶段----C3转化酶激活阶段----C5转化酶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3.替代途径激活过程36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课件37四、补体活化的溶膜途径上述三途径均产生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的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C5转化酶C5C6C7C8C9C5bC5b6C5b67C5b6789(MAC)C5a四、补体活化的溶膜途径C5转化酶C5C6C7C8C9C5bC38MAC插入细胞膜C5b
C6C7C8
C9C9C9C9C9C9C9C9C9MACMAC插入细胞膜C5bC6C7C8CCCCCCC39MAC的电镜结果补体诱导的RBC膜的破裂MAC的电镜结果补体诱导的RBC膜的破裂40五、三条途径的特点与比较:激活物参与成分C3、C5转化酶所需离子生物学作用五、三条途径的特点与比较:激活物参与成分41比较项目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补体固有成份所需离子C3转化酶C5转化酶生物学作用IgM/IgG1~3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和凝聚的IgG4/IgA等C1~C9B、D、P因子和C3、C5~C9Ca++、Mg++Mg++C4b2aC3bBb(P)C4b2a3bC3bnBb(P)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起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补体活化3条途径的比较凝集素途径凝集素(MBL)C4,C2~C9Ca++参与非特异性体液免疫C4b2aC4b2a3b比较项目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补体固有成份所需离子C3转化酶42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二节补体活化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43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一、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二、补体的受体三、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一、补体系统激活的44
一、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需在适度调节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学作用。补体激活失控,则大量补体消耗,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而且会使机体发生剧烈炎症反应或造成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补体活化途径的调节主要包括:(一)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二)补体活性片段发生自发性衰变;(三)血浆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通过控制级联酶促反应中酶活性和MAC组装等关键步骤发挥调节作用。
45
(一)调控经典途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1.C1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2.补体受体1(CR1,CD35,C3b受体)3.C4结合蛋白(C4bindingprotein,C4bp)4.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CD55)5.膜辅助蛋白(membranecofactorprotein,MCP)----(CD46)6.I因子(Cb抑制因子)(二)调控旁路途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三)针对MAC的调节1.溶膜抑制剂(MIRL,CD59)2.C8结合蛋白(C8bp)3.S蛋白(溶膜复合物抑制因子,SP)4.群集素:抑制MAC组装,并促进MAC从细胞膜解离
46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又叫液相调节蛋白,在溶液中起到初步的钝化或抑制补体的作用。1.C1INH(C1抑制因子)能抑制液相中C1的活化。在C1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之前,就能与C1结合。可与活化的C1r和C1s结合,使其失去酶解正常底物(C4、C2)的能力。2.S蛋白(溶膜复合物抑制因子,MAC-INH)能结合C5b,6,7复合物,阻止C9分子多聚体的形成。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又叫液47C1INHS蛋白C1INHS蛋白48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3.I因子(C3bINH,C3b抑制因子)能降解C3b,C4b,变为iC3b,不能与C4b2a,C3bBb结合成为C5转化酶需要H因子、C4bp(C4结合蛋白)、MCP(膜辅助蛋白)、CR1(补体受体1)帮助4.H因子(I因子的加速因子)①能与C3b结合,阻断替换途径②加速I因子降解C3b③能使Bb从C3bBb中解脱下来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3.I因子(C3bINH,C49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5.过敏毒素钝化因子能使过敏毒素C3a、C4a、C5a失活6.C4bp(C4b结合蛋白)是补体系统中最大的蛋白分子能抑制C4b与C2结合,抑制C4b2a的形成I因子的辅助因子,介导C4b的降解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5.过敏毒素钝化因子50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1.促衰变因子(DAF)阻断来自两条途径C3转化酶的装配,使C2a和Bb解离失去C3转化酶的作用。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1.促衰变因子(DAF)51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2.膜辅助蛋白(MCP)与H、I、CRI共同作用,使C3b变为iC3b和水解片段(C3f、C3c、C3dg)3.同源限制因子(HRF)在细胞膜上干扰C5b,6,7与C8结合,从而干扰溶胞(液相:S蛋白)4.溶膜抑制剂(CD59,MIRL)溶膜复合物形成时,通过与C8或C9结合抑制了C9聚合成膜孔保护病原菌附近正常细胞的最重要因子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2.膜辅助蛋白(MCP)52二、补体的受体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er,CR):
是指表达于细胞表面能与某些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分子。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片段,这些片段可与不同细胞上的特异性补体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二、补体的受体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e53二、补体的受体1.CR1(补体受体1型)位于血细胞配体C3b、C4b功能:抑制补体激活:与C3b、C4b结合,通过抑制C3转化酶活性调控补体的活化;I因子的辅助因子扩大吞噬性白细胞的胞饮作用是循环系统中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剂:免疫粘连二、补体的受体1.CR1(补体受体1型)54二、补体的受体2.补体受体2型(CR2,C3dR,CD21)位于B细胞、滤泡性树突细胞、上皮细胞是C3d、iC3b、C3dg、C3b、EB病毒的受体生物学功能(1)调节B细胞增殖、分化、记忆和抗体的产生(2)作为EB病毒受体,与某些疾病相关二、补体的受体2.补体受体2型(CR2,C3dR,CD21553.补体受体3型(CR3、Mac-1、CD11b/CD18)位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NK细胞是iC3b的受体、C3d的受体能结合糖类功能:参与吞噬细胞生物学作用:调理、诱导呼吸爆发、促进趋化作用凝集素活性:与某些特异糖类结合,介导补体非依赖方式与吞噬细胞结合参与粘附作用:促与内皮细胞结合3.补体受体3型(CR3、Mac-1、CD11b/CD18)56二、补体的受体4.补体受体4型(CR4即CD11c,CD18)iC3b与C3dg受体:功能与CR3有相似5.其他补体受体C5a受体:分布于肥大细胞、粒细胞、单核及巨噬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介导吞噬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及趋化性,导致炎症反应C3a受体:分布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C3a和C4aC3e受体、C1q受体二、补体的受体4.补体受体4型(CR4即CD11c,CD157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一、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介导溶细胞效应二、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三、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三、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58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1.免疫黏附2.清除凋亡细胞3.炎症介质作用4.免疫调节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59三、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㈠补体的溶胞功能补体介导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补体系统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许多MAC,导致靶细胞溶解。补体的这一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防御和免疫监视作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消灭病变衰老的细胞。由于补体的溶细胞效应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因而,当某些病人出现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补体缺陷时,出现的最重要表现是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出现反复性感染。在感染早期,主要通过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待特异性抗体产生后,主要靠经典途径来完成。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溶细胞作用参与组织损伤,如引起自身免疫病。三、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㈠补体的溶胞功能60三、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㈡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1)免疫黏附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1)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Ag-Ab复合物(可溶性)C3b或C4b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CR结合吞噬清除。三、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㈡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Ag61(2)清除凋亡细胞生理条件下经常产生凋亡细胞→表面表达多种自身抗原→被某些补体活化片段(C1q、C3b、iC3b等)识别并结合→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的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而参与对这些细胞的清除。
(2)清除凋亡细胞62(3)炎症介质作用(1)过敏毒素作用
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以C5a的作用最强。可使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支器官痉挛等的作用;C5a、C3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C5aR、C3aR)释放活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过敏反应性病理变化。(3)炎症介质作用63(2)趋化作用
趋化因子C5a、C3a、C4a和C5b67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C5a、C3a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炎症反应。(2)趋化作用64(3)激肽样作用C2a具有激肽样作用: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作用,激肽样作用(C2a)C2a、C4a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炎性渗出、水肿。(3)激肽样作用65(4)免疫调节作用(1)捕捉、固定抗原
C3促吞噬细胞作用;(2)促细胞增殖分化C3b+CR1(B细胞)→促进B增殖分化。(3)调节免疫细胞效应功能C3b可增强对靶细胞的ADCC作用。(4)免疫调节作用66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二节补体活化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67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一、补体的生物合成二、补体缺陷与补体缺陷病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一、补体的生物合成68一、补体的生物合成1.补体合成的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等2.急性期反应产物3.激活因子:IL、TNF、r-IFN等一、补体的生物合成1.补体合成的细胞69二、补体缺陷与补体缺陷病1.经典途径和替换途径补体成分的遗传性缺陷缺失成为:C1q、C1r、C4、C2、C3、P因子、D因子引起的病症:多脓菌感染频率增加、免疫复合物病、遗传性血管水肿病二、补体缺陷与补体缺陷病1.经典途径和替换途径补体成分的遗70二、补体缺陷与补体缺陷病2.后期补体成为的缺失缺失成分:C5、C6、C7、C8、C9病症:溺散性奈瑟菌感染3.调节成分的缺陷
病症:皮肤与粘膜急性水肿、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脓菌感染等。二、补体缺陷与补体缺陷病2.后期补体成为的缺失71作业简答题: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2.简述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作业简答题:72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73定义: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系统。包括30余种成分,故被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十九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C)。补体的发现:定义: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74霍乱弧菌+新鲜免疫血清---------------------------细菌溶解霍乱弧菌+免疫血清(加热)-------------------------细菌凝集,不溶解霍乱弧菌+免疫血清(加热)+新鲜正常血清--------细菌溶解
AgAbCAgAb
由实验可知:1.补体(C)对抗体有辅助和补充作用2.补体(C)不稳定3.补体(C)不需要抗原诱导AgAbC霍乱弧菌+新鲜免疫血清-------------------75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二节补体活化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76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补体系统的命名二、补体系统的组成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补体系统的命名77一、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是按补体成分发现的先后次序命名以“C”表示,如“C1,C2,┄C9”。2.旁路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D、P、I、H因子等。一、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783.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4.补体受体
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C5aR。3.补体调节蛋白795.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小片段用a表示,如C3a;大片段用b表示,如C3b。多种成分的复合物根据数字代号及小写字母按先后顺序排在C的后面,如C4b3b。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C3bBb,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在其符号前冠以“i”表示,如iC3b。
5.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80二、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参与经典激活途径:C1q、C1r、C1s、C4、C2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SP(丝氨酸蛋白酶)参与旁路激活途径:P、D、B因子共同成分:C3、C5~C9二、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812.补体调节蛋白(1)可溶性血清蛋白:C1抑制物(C1INH)、H因子、I因子、P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2)膜结合性调节分子:促衰变因子(DAF),胞膜辅助蛋白因子(MCP),同源限制因子(HRF)溶膜抑制剂(CD59,MIRL)等。3.补体的受体分子C3aR、C2aR、C4aR2.补体调节蛋白82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1.补体各成分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分子量25kDa(D因子)~560kDa(C4b结合蛋白)。2.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有波动。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达1200mg/L,以D因子含量最低,仅1~2mg/L。3.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生。4.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室温下很快失活,0℃~10℃仅能保持3~4天,紫外线、机械振荡、某些添加剂均可使补体破坏。5.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多以非活化的酶前体形式存在。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1.补体各成分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83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二节补体活化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84第二节补体活化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四、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溶膜复合物的形成五、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比较第二节补体活化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85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生理情况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大部分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在某些活化物作用下,或在特定的颗粒表面,补体各成分依次被激活,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同时,产生多种水解片段,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活动。激活过程依据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由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凝集素途径(mannan-bindinglectinMBLpathway)。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不依赖于抗体,称为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
86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pathway),即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在发挥抗感染作用过程中,最先发挥作用的是旁路途径和MBL途径,最后才是经典途径。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pathway),即膜攻击87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一)活化物质1.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抗体必须带有Fc区段2.非免疫学物质
①核酸、酸性粘多糖、肝素和鱼精蛋白。②纤溶酶及组织蛋白酶③一些病原物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一)活化物质88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参与的固有成分
C1(C1q、C1r、C1s)C2、C3、C4、C5~C9激活顺序:C1,4,2,3,5,6,7,8,9激活条件:*IgG1、G2、G3、IgM才能活化C1;*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合才能被激活IgG分子需两个或两个以上,IgM单体分子(五聚体);*游离的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二)参与的固有成分89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三)活化的过程1.识别阶段:C12.活化阶段:C4、C2、C33.膜攻击阶段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三)活化的过程901.识别阶段C1脂酶形成C1(C1q)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Ig的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至C1酯酶形成。识别单位:C1由1个C1q、2个C1r和2个C1s组成。1.识别阶段C1脂酶形成C1(C1q)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I91C1q:由6个相同的亚基组成,形状如花蕊;能与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结合,使C1r酶原活化C1r:连接着C1q与C1s,C1q活化后引起C1r酶原活化裂解为两个片段,其中具有丝氨酸酯酶活性的片段即活化的C1r,活化C1sC1s:C1s裂解的两个片段中,具丝蛋白酶活性的片段催化C4和C2成分的活化辅助因子:Ca2+C1复合物的稳定性依赖Ca2+
Ag-Ab复合物C1qC1r活化
C1s活化C1q:由6个相同的亚基组成,形状如花蕊;能与Ig分子的补体92AgAb复合物C1qC1r、C1s活化C1s形成C1识别免疫复合物形成C1酯酶的阶段。AgAb复合物C1qC1r、C1s活化C1s形成C1识别免疫932.活化阶段C4成分的活化:在活化的C1s作用下水解成C4a和C4b,C4b能与细胞膜相结合。需要Mg2+C2成分的活化:在活化的C1s作用下水解成C2a和C2b,形成C3转化酶C4b2a,起催化作用的是C2aC3成分的活化:形成C5转化酶C4b2a3b。C3是经典和旁路途径共有的补体成分,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C1酯酶作用于后续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C4b2b)和C5转化酶(C4b2b3b)。2.活化阶段C4成分的活化:在活化的C1s作用下水解成C4942活化阶段C1进一步活化C4、C2C3转化酶的形成:C3转化酶aC4b2aC4b2aC5转化酶的形成:C3------C4b2aC3a+C3bC3b+C4b2aC4b2a3b
C4b2a3b=C5转化酶2活化阶段C1进一步活化C4、C2C3转化酶的形成:C3转953.膜攻击阶段附着于胞膜的C5b678复合物与12-15个C9分子联结成C5b6789n,即形成攻膜复合体(membraneattackcomplex,MAC)。C5aC4b2a3bC5C5b+C6+C7
C5b67+C8C5b678+C9
C5b6789n(膜攻击复合体)细胞裂解MAC的效应机制:细胞溶解MAC在胞膜上打孔(内径11nm)胞内渗透压下降3.膜攻击阶段MAC的效应机制:细胞溶解MAC在胞膜上打96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课件971.识别阶段1.识别阶段982.活化阶段2.活化阶段993.膜攻击阶段3.膜攻击阶段100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1.活化物质MBL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为表面含有甘露糖基、岩藻糖和N-氨基半乳糖的病原微生物。大量细菌感染后的急性应答期,会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6而促使肝细胞合成与分泌急性期蛋白包括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为激活物。
2.参与的固有成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C4、C2、C3MBL:类似于C1q,呈花蕊状;感染最早期肝细胞合成的急性反应蛋白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1.活化物质101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课件102MBL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BL-associatedserineprotease,MASP-1、MASP-2)。MASP具有与活化的C1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即裂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后继反应与经典途径相同。MBL+病原体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C4C2MASPC4a+C4bC2b+C2a+C4b2aC3转化酶3.活化过程MBL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103补体激活的MBL途径C4MBLC4bC4aC4bC2C2bC2aC2aC4b2a是C3转化酶(convertase)MASPMASP2
补体激活的MBL途径C4MBLC4bC4aC4bC2C2bC104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也称为替换途径、第二途径1.活化物质各种多糖,特别是菌多糖:脂多糖(LPS)、酵母多糖、磷壁酸各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寄生物经典途径中不能作为激活C1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也称为替换途径、第二途径105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2.参与的固有成分C3、B、D、P、H、IC3:识别作用,启动替换途径活化B:表面束缚分子,C3保护活化因子,能与C3b结合成C3bB。也是酶原D:B因子转化酶,C3转化酶C3bBb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2.参与的固有成分106P:备解素,稳定C3转化酶H:当无激活物质时,能与C3b结合I:C3b钝化因子CVF:蛇毒因子,作用类似于C3,能与Bb结合成CVFBb,具有抗H和I因子的作用P:备解素,稳定C3转化酶1073.替代途径激活过程启动阶段----C3转化酶激活阶段----C5转化酶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3.替代途径激活过程108免疫学第4章补体系统课件109四、补体活化的溶膜途径上述三途径均产生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的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C5转化酶C5C6C7C8C9C5bC5b6C5b67C5b6789(MAC)C5a四、补体活化的溶膜途径C5转化酶C5C6C7C8C9C5bC110MAC插入细胞膜C5b
C6C7C8
C9C9C9C9C9C9C9C9C9MACMAC插入细胞膜C5bC6C7C8CCCCCCC111MAC的电镜结果补体诱导的RBC膜的破裂MAC的电镜结果补体诱导的RBC膜的破裂112五、三条途径的特点与比较:激活物参与成分C3、C5转化酶所需离子生物学作用五、三条途径的特点与比较:激活物参与成分113比较项目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补体固有成份所需离子C3转化酶C5转化酶生物学作用IgM/IgG1~3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和凝聚的IgG4/IgA等C1~C9B、D、P因子和C3、C5~C9Ca++、Mg++Mg++C4b2aC3bBb(P)C4b2a3bC3bnBb(P)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起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补体活化3条途径的比较凝集素途径凝集素(MBL)C4,C2~C9Ca++参与非特异性体液免疫C4b2aC4b2a3b比较项目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补体固有成份所需离子C3转化酶114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第二节补体活化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合成与补体缺陷主要内容第一节补体组成及理化特性115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一、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二、补体的受体三、补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第三节补体反应的调控及补体的生物学效应一、补体系统激活的116
一、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需在适度调节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学作用。补体激活失控,则大量补体消耗,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而且会使机体发生剧烈炎症反应或造成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补体活化途径的调节主要包括:(一)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二)补体活性片段发生自发性衰变;(三)血浆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通过控制级联酶促反应中酶活性和MAC组装等关键步骤发挥调节作用。
117
(一)调控经典途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1.C1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2.补体受体1(CR1,CD35,C3b受体)3.C4结合蛋白(C4bindingprotein,C4bp)4.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CD55)5.膜辅助蛋白(membranecofactorprotein,MCP)----(CD46)6.I因子(Cb抑制因子)(二)调控旁路途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三)针对MAC的调节1.溶膜抑制剂(MIRL,CD59)2.C8结合蛋白(C8bp)3.S蛋白(溶膜复合物抑制因子,SP)4.群集素:抑制MAC组装,并促进MAC从细胞膜解离
118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又叫液相调节蛋白,在溶液中起到初步的钝化或抑制补体的作用。1.C1INH(C1抑制因子)能抑制液相中C1的活化。在C1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之前,就能与C1结合。可与活化的C1r和C1s结合,使其失去酶解正常底物(C4、C2)的能力。2.S蛋白(溶膜复合物抑制因子,MAC-INH)能结合C5b,6,7复合物,阻止C9分子多聚体的形成。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又叫液119C1INHS蛋白C1INHS蛋白120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3.I因子(C3bINH,C3b抑制因子)能降解C3b,C4b,变为iC3b,不能与C4b2a,C3bBb结合成为C5转化酶需要H因子、C4bp(C4结合蛋白)、MCP(膜辅助蛋白)、CR1(补体受体1)帮助4.H因子(I因子的加速因子)①能与C3b结合,阻断替换途径②加速I因子降解C3b③能使Bb从C3bBb中解脱下来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3.I因子(C3bINH,C121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5.过敏毒素钝化因子能使过敏毒素C3a、C4a、C5a失活6.C4bp(C4b结合蛋白)是补体系统中最大的蛋白分子能抑制C4b与C2结合,抑制C4b2a的形成I因子的辅助因子,介导C4b的降解1.血清中的补体活化调节蛋白5.过敏毒素钝化因子122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1.促衰变因子(DAF)阻断来自两条途径C3转化酶的装配,使C2a和Bb解离失去C3转化酶的作用。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1.促衰变因子(DAF)123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2.膜辅助蛋白(MCP)与H、I、CRI共同作用,使C3b变为iC3b和水解片段(C3f、C3c、C3dg)3.同源限制因子(HRF)在细胞膜上干扰C5b,6,7与C8结合,从而干扰溶胞(液相:S蛋白)4.溶膜抑制剂(CD59,MIRL)溶膜复合物形成时,通过与C8或C9结合抑制了C9聚合成膜孔保护病原菌附近正常细胞的最重要因子2.细胞膜上的调节蛋白2.膜辅助蛋白(MCP)124二、补体的受体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er,CR):
是指表达于细胞表面能与某些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分子。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片段,这些片段可与不同细胞上的特异性补体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二、补体的受体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e125二、补体的受体1.CR1(补体受体1型)位于血细胞配体C3b、C4b功能:抑制补体激活:与C3b、C4b结合,通过抑制C3转化酶活性调控补体的活化;I因子的辅助因子扩大吞噬性白细胞的胞饮作用是循环系统中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剂:免疫粘连二、补体的受体1.CR1(补体受体1型)126二、补体的受体2.补体受体2型(CR2,C3dR,CD21)位于B细胞、滤泡性树突细胞、上皮细胞是C3d、iC3b、C3dg、C3b、EB病毒的受体生物学功能(1)调节B细胞增殖、分化、记忆和抗体的产生(2)作为EB病毒受体,与某些疾病相关二、补体的受体2.补体受体2型(CR2,C3dR,CD211273.补体受体3型(CR3、Mac-1、CD11b/CD18)位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NK细胞是iC3b的受体、C3d的受体能结合糖类功能:参与吞噬细胞生物学作用:调理、诱导呼吸爆发、促进趋化作用凝集素活性:与某些特异糖类结合,介导补体非依赖方式与吞噬细胞结合参与粘附作用:促与内皮细胞结合3.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75.2-2025塑料聚苯醚(PPE)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 电视设备智能生物药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技术考核试卷
- 纺织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考核试卷
- 空调器运行数据监测与分析考核试卷
- 派遣工劳动权益保障行动计划考核试卷
- 纺织品检测标准与方法考核试卷
- 洗浴用品选购指南考核试卷
- 炼铁高炉废气热回收技术考核试卷
- 电视发射机用广播发射器散热系统考核试卷
- 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考核试卷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武汉四调)
- 创新创业实战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GB 21258-2024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DB34∕T 4010-2021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
- 医疗美容诊所规章制度上墙
-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期中测试卷(1-9课)(含答案)
- 全国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雷雨》 课件
- N-TWI日产标准作业的设定课件
-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登记表
- 蔬菜水果报价单表
- 第4章液态金属凝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