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_第1页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_第2页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_第3页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_第4页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温二医针灸科张红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1凡口腔温度超过390c以上即为高热。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风湿病、胶原性疾病、部分恶性肿瘤、严重灼伤、中暑和阿托品中毒等疾病。凡口腔温度超过390c以上即为高热。2高热属中医热病范畴,古文献有壮热、实热、灼热、身大热等名称。高热的主要原因是外感六淫邪气,亦有内伤发热引起高热属中医热病范畴,古文献有壮热、实热、灼热、身大热等名称。3【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清热泻火,热入营血者清营凉血,疫毒薰蒸者泻火解毒,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以手阳明经穴为主【治疗方法】4大椎:定位——属督脉,位于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

功效——为诸阳之会,能宣一身阳热之气。大椎:5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得气即起针;或三菱针点刺出血曲池:定位——属手阳明经,位于上肢,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得气即起针;或三菱针点6功效——为手阳明经合穴,清泻阳明实热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或三菱针点刺出血功效——为手阳明经合穴,清泻阳明实热7合谷:定位——属手阳明经,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功效——宣肺解表,清阳明实热,缓急止痛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合谷:8外关:定位——属手少阳经,位于腕背横纹上两寸,尺骨与挠骨之间。功效——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宣达三焦气机,疏散风热外关:9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2、临证加减:风寒——风池、风门;风热——尺泽、少商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10气分热盛——内庭、支沟、十二井热入营血——曲泽、委中、中冲神昏谵语——水沟、素髎、十宣肌肤丹痧——血海、委中、膈俞气分热盛——内庭、支沟、十二井113、其他疗法:耳针——耳尖放血穴位注射——选穴:曲池、风门、足三里药物:柴胡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等3、其他疗法:12中暑是盛夏季节突发于高温环境中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在气温骤升及湿度亦高时,极易发生,尤其是产妇、老年人、体弱或慢性病患者。中暑是盛夏季节突发于高温环境中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在气温骤升13诊断要点:先兆——在高温环境下,全身明显疲乏感、四肢无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口渴、大量汗出、四肢发麻、恶心等诊断要点:14轻症——除中暑先兆症状外,有下列表现之一,且能在数小时之内恢复者:体温在380c以上,但无神志改变,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及早起循环衰竭的症状,但无明显休克及昏厥。轻症——除中暑先兆症状外,有下列表现之一,且能在数小时之内恢15重症——凡有上述症状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回复者。分为四型:循环衰竭型、高热昏迷型、热痉挛型、日射病重症——凡有上述症状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16中医辨证:正气亏虚,复感暑热、暑湿秽浊之邪,轻者郁于肌表,阻遏气机,重者暑热炽盛,内陷心包,蒙闭清窍,或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甚则两脱之危候。中医辨证:17【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

治则:清泻暑热、解暑宁心,针刺为主,泻法处方:百会:百会位于正中线上,

入前发际5寸【治疗方法】18功效:与大椎同属督脉,督脉为诸阳之会,两穴合用共奏通阳泻热之效。合谷:阳明主肌表,取原穴疏泄阳明邪热,奏清热解暑、泻热止痉之功功效:与大椎同属督脉,督脉为诸阳之会,两穴合用共奏通19内关:

定位——属手厥阴经,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功效——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功擅清心除烦、宽胸理气、和胃止呕。内关:20曲泽:

定位——属厥阴经,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

功效——合穴,长于清营血之热而解暑曲泽:21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22

临证加减:(1)头痛头晕---太阳、头维、印堂(2)呕吐----中脘、公孙(3)阴证---足三里、关元、气海(4)阳证---内庭、陷谷临证加减:23(5)中暑重症---曲池、委中(清泻营血暑热(6)神昏---水沟、十宣(清热开窍醒神)(7)手足抽搐---阳陵泉、太冲(熄风止痉)(8)汗出肢冷、脉微欲绝---关元、气海、太渊(益气敛阴、回阳固脱)(5)中暑重症---曲池、委中(清泻营血暑热24操作:1、百会、大椎、太阳、印堂、十宣、曲泽、委中可用三棱针刺络放血;2、其他各穴常规针刺,泻法;3、中暑阴证,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加用灸法操作:25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262、其他疗法(1)刮痧疗法:工具----刮痧板、瓷勺等、刮痧油部位----以督脉、太阳经为主,对症配用腋窝线、肘窝线、腘窝线、任脉等2、其他疗法27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28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29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30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31(2)耳针:取穴----耳尖、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心、枕。操作----耳尖放血,其他各穴毫针浅刺。(2)耳针:32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33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34凡筋脉拘急致四肢不自主地抽动,统称为“抽搐”常见于高热惊风、急性颅内感染、高血压脑病、癫痫、妊娠痫证、破伤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癔病等疾病过程中。凡筋脉拘急致四肢不自主地抽动,统称为“抽搐”35【临床表现】以四肢不自主抽动、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症;严重者可伴有昏迷。【临床表现】36因外感热毒之邪而诱发者起病急、病程短久病后阴血亏虚而诱发者起病缓、病程长

因外感热毒之邪而诱发者起病急、病程短37【中医辨证】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肾有关,尤其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筋,凡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肝血不足、血虚生风,均可引起筋脉抽动。风毒内袭、金刃所伤、虫兽咬伤、阴血亏虚等也可引起抽搐

【中医辨证】38临床分为:热极生风虚风内动临床分为:39【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熄风止痉,只针不灸,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泻

处方:以督脉经穴为主【治疗方法】40水沟:定位---督脉经穴,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接处。大椎水沟:41筋缩:定位---督脉经穴,第九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督脉总督诸阳,为病脊强反折此三穴合用,熄风、通络、止痉;筋缩:42

合谷---阳明经原穴,有祛风之功

太冲:定位---厥阴肝经原、输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功效---平肝息风止痉的作用合谷---阳明经原穴,有祛风之功43阳陵泉:定位---少阳胆经合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功效---八会穴之筋会,镇肝熄风、缓解痉挛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44临症加减:热毒壅盛---劳宫、曲池、中冲(泻热止痉)风邪甚者---风府、风门(祛风止痉)气血虚弱---膈俞、足三里、气海(补益气血肝肾阴虚---肾俞、肝俞、太溪(补益肝肾)神昏---百会、涌泉(开窍醒脑)临症加减:45操作:

热极生风者用强刺激、泻法,中冲可点刺出血;虚风内动者,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抽出频繁者每日治疗2~3次操作:462、其他疗法;1)耳针:肝、肾、皮质下、神门、脑干,毫针强刺激,或埋针数小时2)穴位注射:合谷、阳陵泉、太冲、曲池等,选用2~3穴,用地龙注射液0.5~1ml.2、其他疗法;47昏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晕厥(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休克、中暑、低血糖昏迷、癔病性昏迷等疾病昏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48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四肢厥冷为主症伴有气壅息粗,喉间痰鸣,牙关禁闭,面色苍白,自汗出等。起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49辨证分型:昏厥属中医厥证范畴。病位在脑,涉及五脏六腑,而与肝关系尤为密切

中医分型:气厥、血厥、痰厥、寒厥、热厥辨证分型:50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治疗方法51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百会:督脉经穴,位于头顶,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功效---两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52内关:心包经之络穴,醒神宁心。此三穴合用苏厥开窍,相得益彰。临证加减:气厥实证--太冲、行间;虚证--足三里、气海内关:心包经之络穴,醒神宁心。53血厥实证—行间、涌泉;虚证—关元、膈俞痰厥—中脘、丰隆;寒厥—灸神阙、关元热厥—大椎、中冲;牙关紧闭—下关、合谷、颊车血厥实证—行间、涌泉;虚证—关元、膈俞54操作:实证、热证诸穴强刺激泻法,百会可点刺出血,再开“四关”或同时刺“五心穴”虚证、寒证针灸并用,重灸。神阙、关元隔盐灸,或重灸“五心穴”操作:552、其他疗法:1)指针:紧急情况下用拇指重掐水沟、合谷、内关穴,以病人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2)三棱针:实证昏厥取大椎、百会、太阳2、其他疗法:56委中、十宣。点刺出血。【按语】

昏厥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证,应紧急救治。针灸治疗部分昏厥能收立竿见影之效,但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委中、十宣。点刺出血。57谢谢!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58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温二医针灸科张红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59凡口腔温度超过390c以上即为高热。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风湿病、胶原性疾病、部分恶性肿瘤、严重灼伤、中暑和阿托品中毒等疾病。凡口腔温度超过390c以上即为高热。60高热属中医热病范畴,古文献有壮热、实热、灼热、身大热等名称。高热的主要原因是外感六淫邪气,亦有内伤发热引起高热属中医热病范畴,古文献有壮热、实热、灼热、身大热等名称。61【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清热泻火,热入营血者清营凉血,疫毒薰蒸者泻火解毒,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以手阳明经穴为主【治疗方法】62大椎:定位——属督脉,位于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

功效——为诸阳之会,能宣一身阳热之气。大椎:63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得气即起针;或三菱针点刺出血曲池:定位——属手阳明经,位于上肢,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得气即起针;或三菱针点64功效——为手阳明经合穴,清泻阳明实热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或三菱针点刺出血功效——为手阳明经合穴,清泻阳明实热65合谷:定位——属手阳明经,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功效——宣肺解表,清阳明实热,缓急止痛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合谷:66外关:定位——属手少阳经,位于腕背横纹上两寸,尺骨与挠骨之间。功效——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宣达三焦气机,疏散风热外关:67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2、临证加减:风寒——风池、风门;风热——尺泽、少商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留针30~60min.68气分热盛——内庭、支沟、十二井热入营血——曲泽、委中、中冲神昏谵语——水沟、素髎、十宣肌肤丹痧——血海、委中、膈俞气分热盛——内庭、支沟、十二井693、其他疗法:耳针——耳尖放血穴位注射——选穴:曲池、风门、足三里药物:柴胡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等3、其他疗法:70中暑是盛夏季节突发于高温环境中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在气温骤升及湿度亦高时,极易发生,尤其是产妇、老年人、体弱或慢性病患者。中暑是盛夏季节突发于高温环境中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在气温骤升71诊断要点:先兆——在高温环境下,全身明显疲乏感、四肢无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口渴、大量汗出、四肢发麻、恶心等诊断要点:72轻症——除中暑先兆症状外,有下列表现之一,且能在数小时之内恢复者:体温在380c以上,但无神志改变,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及早起循环衰竭的症状,但无明显休克及昏厥。轻症——除中暑先兆症状外,有下列表现之一,且能在数小时之内恢73重症——凡有上述症状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回复者。分为四型:循环衰竭型、高热昏迷型、热痉挛型、日射病重症——凡有上述症状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一日内不能74中医辨证:正气亏虚,复感暑热、暑湿秽浊之邪,轻者郁于肌表,阻遏气机,重者暑热炽盛,内陷心包,蒙闭清窍,或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甚则两脱之危候。中医辨证:75【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

治则:清泻暑热、解暑宁心,针刺为主,泻法处方:百会:百会位于正中线上,

入前发际5寸【治疗方法】76功效:与大椎同属督脉,督脉为诸阳之会,两穴合用共奏通阳泻热之效。合谷:阳明主肌表,取原穴疏泄阳明邪热,奏清热解暑、泻热止痉之功功效:与大椎同属督脉,督脉为诸阳之会,两穴合用共奏通77内关:

定位——属手厥阴经,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功效——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功擅清心除烦、宽胸理气、和胃止呕。内关:78曲泽:

定位——属厥阴经,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

功效——合穴,长于清营血之热而解暑曲泽:79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80

临证加减:(1)头痛头晕---太阳、头维、印堂(2)呕吐----中脘、公孙(3)阴证---足三里、关元、气海(4)阳证---内庭、陷谷临证加减:81(5)中暑重症---曲池、委中(清泻营血暑热(6)神昏---水沟、十宣(清热开窍醒神)(7)手足抽搐---阳陵泉、太冲(熄风止痉)(8)汗出肢冷、脉微欲绝---关元、气海、太渊(益气敛阴、回阳固脱)(5)中暑重症---曲池、委中(清泻营血暑热82操作:1、百会、大椎、太阳、印堂、十宣、曲泽、委中可用三棱针刺络放血;2、其他各穴常规针刺,泻法;3、中暑阴证,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加用灸法操作:83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842、其他疗法(1)刮痧疗法:工具----刮痧板、瓷勺等、刮痧油部位----以督脉、太阳经为主,对症配用腋窝线、肘窝线、腘窝线、任脉等2、其他疗法85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86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87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88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89(2)耳针:取穴----耳尖、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心、枕。操作----耳尖放血,其他各穴毫针浅刺。(2)耳针:90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91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92凡筋脉拘急致四肢不自主地抽动,统称为“抽搐”常见于高热惊风、急性颅内感染、高血压脑病、癫痫、妊娠痫证、破伤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外伤、癔病等疾病过程中。凡筋脉拘急致四肢不自主地抽动,统称为“抽搐”93【临床表现】以四肢不自主抽动、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症;严重者可伴有昏迷。【临床表现】94因外感热毒之邪而诱发者起病急、病程短久病后阴血亏虚而诱发者起病缓、病程长

因外感热毒之邪而诱发者起病急、病程短95【中医辨证】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肾有关,尤其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筋,凡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肝血不足、血虚生风,均可引起筋脉抽动。风毒内袭、金刃所伤、虫兽咬伤、阴血亏虚等也可引起抽搐

【中医辨证】96临床分为:热极生风虚风内动临床分为:97【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熄风止痉,只针不灸,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泻

处方:以督脉经穴为主【治疗方法】98水沟:定位---督脉经穴,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接处。大椎水沟:99筋缩:定位---督脉经穴,第九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督脉总督诸阳,为病脊强反折此三穴合用,熄风、通络、止痉;筋缩:100

合谷---阳明经原穴,有祛风之功

太冲:定位---厥阴肝经原、输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功效---平肝息风止痉的作用合谷---阳明经原穴,有祛风之功101阳陵泉:定位---少阳胆经合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功效---八会穴之筋会,镇肝熄风、缓解痉挛常见急症的针灸处理课件102临症加减:热毒壅盛---劳宫、曲池、中冲(泻热止痉)风邪甚者---风府、风门(祛风止痉)气血虚弱---膈俞、足三里、气海(补益气血肝肾阴虚---肾俞、肝俞、太溪(补益肝肾)神昏---百会、涌泉(开窍醒脑)临症加减:103操作:

热极生风者用强刺激、泻法,中冲可点刺出血;虚风内动者,中度刺激,平补平泻;抽出频繁者每日治疗2~3次操作:1042、其他疗法;1)耳针:肝、肾、皮质下、神门、脑干,毫针强刺激,或埋针数小时2)穴位注射:合谷、阳陵泉、太冲、曲池等,选用2~3穴,用地龙注射液0.5~1ml.2、其他疗法;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