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_第1页
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_第2页
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_第3页
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_第4页
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

——韩愈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韩11、完成课文作者、背景及“说”的文体知识的积累。2、学习相关实词及“之、其、于”三个文言虚词;3、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1、完成课文作者、背景及“说”的文体知识的积累。2本课首先由韩愈的名言导入,进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并解题,接下来听读课文。进入课文讲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一讲,议一议,并适时归纳总结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最后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在介绍作者时,通过一些图片,加深学生对韩愈的印象;在讲解课文时应该注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本课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讲清第二段的对比手法。本课首先由韩愈的名言导入,进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并解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看名言-------想大师-------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业精于勤,荒于嬉;看名言-------想大师4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5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6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7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8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9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10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11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12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他。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13

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韩愈所说的“师”有独特的含义: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说”,古义为14《师说》朗诵师说

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朗诵师说15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句读(

)或不焉()读书()不能

()经传()从师()传道()从容()老聃()蟠()苌弘()近谀()作师说以贻()之dòudúfǒubùzhuànchuáncóngcóngdānpánchángyúyí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句读()或不焉(16全文串讲全文串讲1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18

译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者……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的原因(缘由)(是)学者译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靠他来1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之:代词,这里指道理而:表转折,却从:跟从其:代词,那些为:成为动词

译人并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解答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译人并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介词。相当于“在”和“比”闻道:懂得道理。固:本来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一般意动翻译的格式为:“以…为”、“把…当作”)

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一些,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2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学习。师道即学道庸:岂,难道。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论所存:所存在的地方道之所……也。(判断句)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那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22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人为什么要从师?1.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3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1、从师的原因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1、从师的原24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课文翻译(1)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25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2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两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唉!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犹且:尚且焉:代词,指代“师”众人:一般人而:表转折,却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辱圣(前):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圣(后):圣明。愚(前):形容词作名词,愚人。愚(后):愚昧。其:句中语气词,表猜测。可译成“大概”。

译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要跟从老师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28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而:承接连词。于:介词,对、对于耻:意动用法师:从师。“向老师学习”彼:远指代词,“那些”句读:这里泛指文章的字句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2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无定代词,可译成“有的”师:从师学习不:通“否”两个“焉”:句末语气词。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明:明智。

译不理解(书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我看不出那些人的明智之处。

3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之:这类、这些耻:同前相师:拜别人为师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彼:远指代词,“那个人”位卑:地位低官盛:官职高谀:阿谀、奉承

译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集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乎谄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之:这类、这些31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道:从师的风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君子:一般指有学问、修养的人。这里指“士大夫之族”的所谓的“君子”。欤:语气词,相当于“啊”。

译唉!古代的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君子们认为不值一提,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然比不上(人家),这可真够奇怪的啊!呜呼!师道之不复可32第二段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第二段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通过针砭时弊,从332.此段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此段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4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35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纵比自比横比对比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36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技艺人士大夫纵向自身横向行为作者态度从师而问耻学于师择师而教则耻师焉不耻相师曰师而笑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吾未见其明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对象(疑惑)(否定)(讽刺)第二段之字里行间“耻学于师”的人古之圣人爱其子技艺人纵向自身横向行为作者态度从师而问3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之”起提宾的作用)

“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常见格式:“惟……是”、“惟……之”,(“惟”译成“只”、“只是”、“一定”),助词“之”、“是”起提宾的作用。

例:惟你是问惟利是图第二段之钻牛角尖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起提宾的作用)38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课文翻译(2)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39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课文翻译(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40下课!下课!41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

——韩愈第二课时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韩421、积累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及与老师有关的名言警句。2、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了解古文运动中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主张。1、积累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及与老师有关的名言警句。43

本课首先由回顾《论语》的名言导入,调动学生课外积累积极性,进而进入课文内容的讲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一讲,议一议,并适时归纳总结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最后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在讲解课文时应该注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本课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最后总结时要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教育学生要尊师重教。

本课首先由回顾《论语》的名言导入,调动学生课外积44回顾名言-------想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回顾名言-------想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5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46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三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4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常师:固定的老师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之徒:这一类人。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4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不必:不一定(古今异义)于:比术业:学问和技艺专攻:专门的研究

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的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49第三段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三段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圣50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51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523.本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有怎样的联系?结构上和第二段形成对比和第一段形成呼应3.本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有怎样的联系?结构上和第二段形成对比534、分析第3段: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3段:54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课文翻译(3)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5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学于余:状语后置古文:指秦汉的文章。通:普遍,广泛。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嘉:赞许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贻:赠送李氏子蟠,年十七,译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56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课文翻译(4)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57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的观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58阅读、思考、讨论阅读、思考、讨论59框图段落一段意阐述从师的道理论点二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以历史事实证明(正面论证)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者。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框图段落一段意阐述从师的道理论点二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60古之学者必有师为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从师的必要:师道之不传久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技艺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曰师而笑师道之不复可知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圣人无常师行:孔子师郯子之徒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为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从师61提出观点批判今人圣人为例

学者必有师

事理论证师道不传三组对比

圣人无常师孔子言行作出结论立破立提出观点批判今人圣人为例学者必有师事理论证师道不传三组对62《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唐“古文运动”倡导: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②作家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

《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批判,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63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教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64写作特色一、论证特点:二、语言特色:1、正反对比2、例证法3、下定义、作结论1、形式整齐的排比对偶句2、使论述严密紧凑的顶真(连珠句)3、丰富的语气表达(感叹、判断、疑问)、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写作特色一、论证特点:二、语言特色:1、正反对比2、例证法365阅读思考题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读懂全文,简析文章内容阅读思考题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找出文66文言知识归纳文言知识归纳67

一、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传授,通“授”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受不一、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通“授”受68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古义:普通人今义:很多人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二、古今异义字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是两个69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古,句子停顿的地方。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二、古今异义字所以:靠(他)来......的,用来……的原因(或缘由)。无:无论,不论,连词。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句读:古,句子停顿的地方。古义:不一70三、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而耻学于师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不耻相师6、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三、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717、位卑则足羞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9、小学而大遗10、圣益圣,愚益愚以……为羞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三、词类活用7、位卑则足羞以……为羞三、词类活用72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不拘于时(4)介宾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也,表判断。……也,表判断。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标志。“之”是表被动的标志词。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也,表判断。就是“不知句读73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4贤:①其贤不及孔子②师不必贤于弟子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才能高明疑难问题糊涂识别知道,了解五、一词多义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五、一词75道: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吾师道也③道相似也④师道之不传也矣⑤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理道理道德学问风尚道路、风尚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五、一词多义道:道理传:动词,流传五、一词多义76六、常见虚词用法其皆出于此乎拜送书于庭学于余(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被动,被六、常见虚词用法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77之:择师而教之君将哀而生之乎。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吾欲之南海。蚓无爪牙之利。

代词,他代词,我指示代词,这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宾语前置助词,不译动词,往定语后置六、常见虚词用法之:代词,他六、常见虚词用法78其(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他代词,那些代词,指圣人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副词,大概前指士大夫,后指“这”其代词,他79背诵线索提示: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

(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朗读并试背全文背诵线索提示:朗读并试背全文80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顶真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修辞探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顶真作用:81尊师重教尊师重教则国运昌盛鄙师轻教则国运衰退尊师重教尊师重教则国运昌盛82振兴国家教育先行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千秋伟业教育为首百年大计人才第一使命感振兴国家使命感8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国家设立小学是要造就国民以谋全民幸福,因此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

——陶行知责任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责任感84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桃李满天下教师最光荣人梯、园丁春蚕、蜡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九月十日普天同庆教师节荣耀感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荣耀感85《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程门立雪86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子贡结庐守墓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87小作文谈谈老师的作用小作文谈谈老师的作用88下课!下课!89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90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

——韩愈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韩911、完成课文作者、背景及“说”的文体知识的积累。2、学习相关实词及“之、其、于”三个文言虚词;3、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1、完成课文作者、背景及“说”的文体知识的积累。92本课首先由韩愈的名言导入,进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并解题,接下来听读课文。进入课文讲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一讲,议一议,并适时归纳总结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最后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在介绍作者时,通过一些图片,加深学生对韩愈的印象;在讲解课文时应该注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本课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讲清第二段的对比手法。本课首先由韩愈的名言导入,进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并解9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看名言-------想大师-------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业精于勤,荒于嬉;看名言-------想大师94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95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96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97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98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99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100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101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写作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102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他。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103

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韩愈所说的“师”有独特的含义: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说”,古义为104《师说》朗诵师说

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朗诵师说105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句读(

)或不焉()读书()不能

()经传()从师()传道()从容()老聃()蟠()苌弘()近谀()作师说以贻()之dòudúfǒubùzhuànchuáncóngcóngdānpánchángyúyí读准下列句中的重点字句读()或不焉(106全文串讲全文串讲10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108

译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学生疑难问题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者……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的原因(缘由)(是)学者译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靠他来10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之:代词,这里指道理而:表转折,却从:跟从其:代词,那些为:成为动词

译人并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解答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译人并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1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介词。相当于“在”和“比”闻道:懂得道理。固:本来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一般意动翻译的格式为:“以…为”、“把…当作”)

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一些,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11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学习。师道即学道庸:岂,难道。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论所存:所存在的地方道之所……也。(判断句)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那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112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人为什么要从师?1.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13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1、从师的原因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1、从师的原114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课文翻译(1)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115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11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两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唉!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1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犹且:尚且焉:代词,指代“师”众人:一般人而:表转折,却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辱圣(前):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圣(后):圣明。愚(前):形容词作名词,愚人。愚(后):愚昧。其:句中语气词,表猜测。可译成“大概”。

译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要跟从老师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118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而:承接连词。于:介词,对、对于耻:意动用法师:从师。“向老师学习”彼:远指代词,“那些”句读:这里泛指文章的字句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11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无定代词,可译成“有的”师:从师学习不:通“否”两个“焉”:句末语气词。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明:明智。

译不理解(书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我看不出那些人的明智之处。

12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之:这类、这些耻:同前相师:拜别人为师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彼:远指代词,“那个人”位卑:地位低官盛:官职高谀:阿谀、奉承

译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集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乎谄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之:这类、这些121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道:从师的风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君子:一般指有学问、修养的人。这里指“士大夫之族”的所谓的“君子”。欤:语气词,相当于“啊”。

译唉!古代的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君子们认为不值一提,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然比不上(人家),这可真够奇怪的啊!呜呼!师道之不复可122第二段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第二段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通过针砭时弊,从1232.此段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此段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24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125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纵比自比横比对比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126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技艺人士大夫纵向自身横向行为作者态度从师而问耻学于师择师而教则耻师焉不耻相师曰师而笑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吾未见其明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对象(疑惑)(否定)(讽刺)第二段之字里行间“耻学于师”的人古之圣人爱其子技艺人纵向自身横向行为作者态度从师而问1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之”起提宾的作用)

“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常见格式:“惟……是”、“惟……之”,(“惟”译成“只”、“只是”、“一定”),助词“之”、“是”起提宾的作用。

例:惟你是问惟利是图第二段之钻牛角尖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起提宾的作用)128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课文翻译(2)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129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课文翻译(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130下课!下课!131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

——韩愈第二课时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韩1321、积累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及与老师有关的名言警句。2、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了解古文运动中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主张。1、积累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及与老师有关的名言警句。133

本课首先由回顾《论语》的名言导入,调动学生课外积累积极性,进而进入课文内容的讲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一讲,议一议,并适时归纳总结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最后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在讲解课文时应该注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本课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最后总结时要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教育学生要尊师重教。

本课首先由回顾《论语》的名言导入,调动学生课外积134回顾名言-------想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回顾名言-------想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35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师说优秀课件165人教课标版136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三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3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常师:固定的老师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之徒:这一类人。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13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不必:不一定(古今异义)于:比术业:学问和技艺专攻:专门的研究

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的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139第三段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三段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圣140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141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1423.本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有怎样的联系?结构上和第二段形成对比和第一段形成呼应3.本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有怎样的联系?结构上和第二段形成对比1434、分析第3段: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3段:144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课文翻译(3)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14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学于余:状语后置古文:指秦汉的文章。通:普遍,广泛。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嘉:赞许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贻:赠送李氏子蟠,年十七,译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146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课文翻译(4)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147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的观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148阅读、思考、讨论阅读、思考、讨论149框图段落一段意阐述从师的道理论点二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以历史事实证明(正面论证)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者。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框图段落一段意阐述从师的道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