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_第1页
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_第2页
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_第3页
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_第4页
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十一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概念:遗传:遗传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基因型:指贮存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也就是它的DNA碱基顺序。包括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及基因。表型: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的总和。表型是由基因型所决定,但也和环境有关。概念:遗传(保守性、稳定性):亲代与子代相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负面:?“劣汰”“优胜”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最本质特性之一正面:继承亲代优点,保持物种延续不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而死亡遗传(保守性、稳定性):亲代与子代相似负面:?“劣汰”“优胜第一节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有它的物质基础。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答案是DNA,科学告诉我们,亲代将各种遗传性状通过DNA传递给了子代,子代获得DNA后形成一定的蛋白质,将遗传特性表现出来。第一节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一、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

核酸是病毒粒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它是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体,因此是病毒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病毒核酸的类型可从以下几点来区分:①是DNA还是RNA,②是单链(ss,singlestrand)结构还是双链(ds,doublestrand)结构;③呈线状还是环状;④是闭环还是缺口环;⑤基因组是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还是多组分。⑥核酸的碱基(b,base)或碱基对(bp,basepair)数,以及核苷酸序列等。总的说来,动物病毒以线状的dsDNA和ssRNA为多,植物病毒以ssRNA为主,噬菌体以线状的dsDNA居多,而至今发现的真菌病毒都是dsRNA,藻类病毒则都是dsDNA。(一)病毒的核酸核酸是病毒粒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它是病毒遗(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染色体

1、特点: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环形或线形双链DNA分子构成只有一个复制起点有操纵子串联在一起,受同一调控区调节,合成多顺反子mRNA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为拷贝的,但rRNA基因一般是多拷贝的。非编码DNA所占比例少,类似于病毒基因组基因组DNA具有多种调控区,如复制起始区,复制中止区,转录启动子等特殊序列,以及还有重复序列。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类似,也具有可移动的DNA序列(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染色体1、特点: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三)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染色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三)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染色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质粒和转座因子(一)质粒

1、质粒的概念: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的DNA。可游离于细菌胞浆中进行自我复制;也可整合于细菌的染色体上,并随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此类质粒又称附加体。

2、质粒的基本特性1)绝大多数质粒为CCC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1-1000kDa左右.二、质粒和转座因子

2)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一个质粒就是一个复制子。3)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如致育性、耐药性、致病性等。4)质粒并非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遗传物质可自行丢失或经紫外线等理化因素处理后消除,质粒所赋予细菌的性状亦随之消失,但细菌仍存活5)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2)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一个质粒就是一个复制子。

6)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几种不同的质粒同时共存于一个细菌内称相容性,有些质粒则不能相容。

(二)、常见的质粒类型

1)F质粒

编码性菌毛,带有游离F质粒的细菌为雄性菌,能长出性菌毛;无F质粒的细菌为雌性菌无性菌毛。整个质粒分为三个功能区:

自主复制和不相容区:复制基因自主复制

转移基因群区:进行结合转移

重组基因区:将自主复制基因与细菌染色体进行整合重组。6)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几种不同的质粒同时

整合于细菌的染色体上,不仅保留致育功能并在进行接合转移时能高频率地带动细菌染色体转入F-菌体内。所以染色体上整合有F质粒的细菌为高频重组菌。

2)R质粒编码细菌对抗生素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可分为:接合型耐(抗)药质粒:由抗药转移因子和抗药决定子组成。非接合型耐(抗)药质粒:简称r质粒,不能进行接合转移耐药性质粒可在同种、不同种甚至在不同属的细菌间传播,导致耐药性广泛而迅速地蔓延,所以R质粒又称传染性耐药因子。整合于细菌的染色体上,不仅保留致育功能并在进行接合转移时3)Col质粒

大肠埃希菌中的Col质粒编码大肠菌素。这类细菌素只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具杀灭作用。4)代谢质粒含有此类质粒的细菌能编码一些酶,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用为碳源和能源被细菌利用;此外还能对环境中的有毒化合物如农药、苯等进行降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5)毒力质粒或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ST质粒编码耐热性肠毒素,LT质粒编码不耐热肠毒素。概念:是指菌细胞基因组中能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3)Col质粒大肠埃希菌中的Col质粒编码大肠菌素。这类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美国女遗传学家

BarburaMcClintock(三)转座与转座因子一、转座因子的发现美国女遗传学家Barbur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902

年生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曾任密苏里大学助教。自1941

年起,任卡内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果实斑点现象的遗传研究,发表了《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198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BarbaraMcClintock

“倘若你认为自己迈开的步伐是正确的,并且已经掌握了专门的知识,那末,任何人都阻挠不了你,不必去理会人们的非难和评头品足。”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BarbaraMcClintock

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Transposition(转座):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二、转座因子的概念转座子(transposon),转座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位移的基本单位。Transposition(转座):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是独立的单元,每个IS元件只编码转座酶。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1.插入序列(insertionalsequence,IS)原核生物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特征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1.插入序列(inseTransposasegeneIS结构特征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repeatsequence)TransposasegeneIS结构特征反向重复序列在插入位点,IS两侧总有短的正向重复(Directrepeat)在插入位点,IS两侧总有短的正向重复(Directrep一类较大的转座子,除转座酶基因外,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复合转座子(compositetransposon):带有IS的Tn简单转座子(simpletransposon):不含IS的Tn2、转座子(compositetransposonTn)一类较大的转座子,除转座酶基因外,带有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复合转座子(compositetransposon)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两翼往往是两它是Ecoli的一种温和噬菌体。与必须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特定位置上的一般温和噬菌体不同,Mu噬菌体并没有一定的整合位置。与其他温和性噬菌体的差别:其基因组不论在进入裂解周期或处于溶源状态都可随机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位置,且游离的和已整合的基因次序是相同的.与IS和Tn两种转座因子相比,Mu噬菌体的分子量最大(38kb),它含有20多个基因。Mu噬菌体引起的转座可以引起插入突变,其中约有2%是营养缺陷型突变。3.Mu噬菌体

(mutatorphage)它是Ecoli的一种温和噬菌体。与必须整合到宿主(四)、转座机制(四)、转座机制Replicative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座)Non-replicativetransposition(非复制性转座)Replicative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Replicative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座)Replicative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复制性转座要经过一个共整合阶段复制性转座要经过一个共整合阶段Non-replicativetransposition(非复制性转座)Non-replicativetransposition(1.靶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靶位加倍现象)2.引起插入突变;2、遗传学效应及应用1.靶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靶位加倍现象)2、遗传学效应及应Hemophilia(血友病):

a“jumpingdisease”Blood-clottinggenemutationbyinsertionoftransposonHemophilia(血友病):

a“jumpingd3.转座子从原位点切离准确的切离使插入失活的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不准确的切离则不发生回复突变,而是造成序列变异3.转座子从原位点切离转座子切离所造成的序列变异转座子切离所造成的序列变异5.启动外显子混编当二个转座子被同一转座酶识别而整合到染色体的邻近位置时,则位于它们之间的序列有可能被转座酶作用而转座,如果这DNA序列中含有外显子,则被切离并可能插入另一基因中,这种效应称为外显子混编(exonshuffling)5.启动外显子混编双转座子插入所引起的外显子混编示意图双转座子插入所引起的外显子混编示意图6.调节基因表达1、很多转座子带有增强子,像RNA病毒一样,能使其插入部位附近的基因活性增加。2、有的还含有启动子,也能促进基因的活性。3、也存在转座子插入某个基因的内含子中后影响基因表达,通常降低转录水平。4、有时也会改变内含子的剪接位点,是外显子丢失,导致基因失活。5、若插入到基因转录控制区或启动子中,则导致基因完全失活。6.调节基因表达1、很多转座子带有增强子,像RNA病毒一样,7.产生新的基因,引起生物进化。由于转座子可以携带其他基因,包括自身的基因甚至宿主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转座,形成重新组合的基因组,以及前述的通过转座形成大片段插入,双转座子引起缺失、倒位、重复及外显子混编等均会造成基因组新的变异,这些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7.产生新的基因,引起生物进化。8.转座子标记目的基因1、由于转座子可在基因组内转座,如插入到某基因外显子内,引起基因失活,使其表型改变为突变体。2、以转座子DNA为探针,与突变株的基因文库进行杂交,就可以筛选出带此转座子的克隆,它必定含有与转座子邻接的突变基因的部分序列,3、再以此序列为探针,就可以从野生型基因文库中克隆出完整的基因。4、从理论上讲,利用转座子标签法可以分离出任何可引起表型变化的失活基因。8.转座子标记目的基因第二节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

噬菌体(phage)是一类感染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它由英国细菌学家Twort1915首次发现。当时Twort在培养葡萄球菌过程中,发现菌落上出现了透明斑,利用接种针接触此透明斑后再接触另一菌落,结果后者也出现了相同的透明斑。1917年,法国科学家d’Herelle也发现含有志贺痢疾杆菌的新鲜液体培养物能被某种无菌的污水滤液所溶解,并使混浊的液体培养物变清,将此种澄清液再过滤加到另一敏感菌株的新鲜培养物中,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d’Herelle将这种能使菌落形成透明斑以及使混浊液体培养物变清的溶菌因子称为噬菌体。第二节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

噬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噬菌体的种类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

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噬菌体的种类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化学组成噬菌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常见噬菌体的基因组大小为2~200kb。蛋白质构成噬菌体头部的衣壳及尾部,包括尾髓、尾鞘、尾板、尾刺和尾丝,起着保护核酸的作用,并决定噬菌体外形和表面特征。抗原性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抗体能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敏感细菌,但对已吸附或已进入宿主菌的噬菌体不起作用,噬菌体仍能复制增殖。

抵抗力噬菌体对理化因素与多数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强;能抵抗乙醚、氯仿和乙醇,一般经75℃30min或更久才能被灭活。噬菌体能耐受低温和冰冻,但对紫外线和X射线敏感,一般经紫外线照射10~15min即失去活性化学组成噬菌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噬菌体复制周期噬菌体复制周期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prophage)溶原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um)溶原性(lysogeny)溶原状态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prophage)prophage: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溶原性细菌prophage: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溶原性细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噬菌体在医药学中的应用1、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型2、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4、遗传工程5、其他噬菌体在医药学中的应用1、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基因工程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具体实施上有较大的难度。

A.细菌的质粒本身容易丢失或转移

B.质粒具有不相容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属于不同的不相容种群的质粒才能稳定地共存于同一宿主中。)基因工程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具体实施上有较大的难度。第三节微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1、高产菌株2、抗性突变株3、条件致死突变株4、营养缺陷性突变株5、毒力变异株第三节微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1、高产菌株第四节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

亲代将生物学性状传给子代称为遗传;亲代与子代间生物学性状的差异称为变异。通过遗传使微生物的种系得以延续;通过变异使微生物种系得以进化。这是生物进化的必然规律。微生物变异可分为:

遗传性变异:为遗传物质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异稳定并能代代相传。

非遗传性变遗:因环境影响而发生的生物学性状改变,遗传物质并非改变,故不稳定,不能传代。第四节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亲代将生物学性突变的定义

突变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植物学家H.de.Vries于1901年提出的。他在自家的菜地上找到一种野生型的拉马月见草(Oenotheralamarckiana)这种植物具有惊人的产生遗传新类型的性质,de.Vries把这些新类型称为“突变”。

突变的定义突变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植物学家H.de.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替换增添缺失ATCCGCTAGGCG

CCGC

GGCG

ATTA

CCGC

GGCG

ATTA

AT

A

CCGC

T

GGCG

DNA片段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改变了基因的结构。A

T

CCGCT

A

GGCG

CCGC

G

GCG

替换增添缺失ATCCGCTAGDNA···AU

C

CGC···

···A

U

U

CGC···

异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mRNA···AT

C

CGC···

···TA

G

GC

G···正常···TAAGC

G······ATTCGC···

碱基对替换精氨酸[探究]碱基对改变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吗?DNA···AUCCGC······1、多向性

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可独立发生多次不同的突变而形成复等位基因2、可逆性

突变的方向可逆,可以是正突变,也可以是回复突变3、有害性

突变会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

4、自发性和稀有性

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突变的频率很低

5、随机性6、可重复性基因突变的特性1、多向性基因突变的特性1、自发突变的机制自发突变的原因:1、低剂量诱变因素的长期综合效应(外源性,内源性等)2、碱基结构的变化,稀有式出现,引起错配(转换突变)(T,G:酮式或烯醇式;C,A:氨基式或亚氨基式)3、环出效应(模板链弯曲形成凸环);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1、自发突变的机制自发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2、诱变机制诱变剂(mutagen):凡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因素统称为诱变剂。诱变剂的种类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光,热,射线(UV,x-射线,γ–射线)

从遗传物质结构变化的特点,将化学诱变剂分为:引起碱基置换的诱变剂移码突变诱变剂引起染色体畸变的诱变剂2、诱变机制诱变剂(mutagen):诱变剂的种类物理诱变剂一、碱基对置换1.天然的碱基结构类似物;非标准的核酸碱基,可通过正常的聚合作用进入到核酸中去;2.参入错误和复制错误;3.其它诱变剂。①复制错误(TACG):在DNA链复制过程中,5-Bu分子由酮式转变为烯醇式,而形成G:Bu碱基对的过程,称为复制错误。②参入错误(CG

TA):

5-Bu以烯醇式结合进DNA分子中,以较小概率形成G:Bu碱基对的过程,称为参入错误。参入错误几率大于复制错误几率。一、碱基对置换1.天然的碱基结构类似物;非标准的核酸碱基,可碱基置换可以分为两类:转换和颠换;前者是嘌呤到嘌呤,嘧啶到嘧啶的变化,后者是嘌呤到嘧啶或嘧啶到嘌呤的变化。烷基化嘌呤,可使糖苷键发生不稳定变化,易水解,而产生脱嘌呤部位(O表示)。DNA复制时和O相对的位置上可以出现任何一种碱基,从而引起转换或颠换。碱基置换可以分为两类:转换和颠换;前者是嘌呤到嘌呤,嘧啶到嘧2.紫外线(ultraviolerray,UV)波长范围:136~390nm200~300nm范围对诱变最有效(260nm诱变效果最强)紫外线诱变的作用机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主要)

DNA链的断裂;

DNA分子内或分子间的交联;形成嘧啶水合物;非电离辐射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存在,可带来DNA分子构形的扭曲,从而影响正常的复制和转录并从而致死,也可使DNA复制造成差错从而发生突变。2.紫外线(ultraviolerray,UV)3、移码突变移码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而造成的基因突变。移码突变的两个特点:碱基重复(重复碱基处易形成移码突变);不能用其它诱变剂回复突变,只有用吖啶类才能回复突变吖啶类染料是有效的移码突变诱变剂。常用的有:吖啶橙、二氨基吖啶(又称原黄素);

——噬菌体的有效诱变剂一系列烷化剂和吖啶类相结合的化合物(称为ICR);

——细菌的良好诱变剂3、移码突变移码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的过程称为基因转移(genetransfer)。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recombination),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可通过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细胞融合等方式进行。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化现象在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中被证实。(一)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转化试验转化试验转化因子(transformingprinciple)在转化过程中,转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分子量小于107,最多不超过10~20个基因。感受态(competence)受体菌只有处于感受态时,才能摄取转化因子。细菌处于感受态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种吸附DNA的受体.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因子(transformingprinciple)

被受体菌摄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经转化后,能稳定表达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重组基因称为转化子。1、转化的前提条件①供体菌与受体菌的DNA应具有同源性,即亲缘关系越近转化率越高;②受体菌应处于感受态,此时细菌表面有较多的吸附DNA的受体,尤其在细菌对数生长期的后期;③Ca2+可诱导细菌形成感受状态,提高摄取DNA的能力。自发出现感受态的为自然转化;人工诱导出现感受态的为人工转化。被受体菌摄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经转化后2、转化的过程及其机制如活的Ⅱ型无荚膜无毒力的肺炎链球菌摄取Ⅲ型有荚膜有毒力但已死亡的肺炎链球菌的DNA,可转化为有荚膜有毒力、能导致小鼠死亡的肺炎链球菌。(1)、转化因子的结合与吸收1)细胞表面结合转化因子与感受态细菌表面受体结合并由可逆性转变不可逆性的结合。2)转化因子的吸收由内切酶切断DNA中的一条链,再由外切酶将其降解,产生的能量将另一条链送入受体菌内。2、转化的过程及其机制(2)、转化因子的整合进入受体菌的单链DNA被转运到受体菌的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在多种酶的共同作用下,供体DNA与受体菌的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发生置换性重组,使供体菌的DNA整合入受体菌的一条链中,形成杂合双链分子。其它被置换下来和末被整合的DNA都被降解。(3)、转化子的产生1)将不配对的受体菌碱基切除再经修复后形成转化子。2)直接发生染色体复制,通过细菌分裂在部分子代菌中出现转化子。(2)、转化因子的整合

转化因子吸附在受体菌表面受体上,然后再被摄入。DNA解链,一链进入受体菌,另一链为进入提供能量。DNA复制重组菌繁殖后,获得新的性状的细菌称为转化菌的突变株。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因子吸附在受体菌表面受体上,然后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transformation)

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接合性质粒: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F质粒、R质粒、Col质粒和毒力质粒。(二)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F质粒的接合F+×F-高频重组菌(highfrequencyrecombination,Hfr)F′F+、

Hfr、F′都为雄菌接合(conjugation)F质粒的接合接合(conjugation)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以F质粒为例

1、F+菌株带有游离F质粒的雄性菌

2、F-菌株不具有F质粒的细菌

3、高频重组菌株

F质粒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整合时即为高频重组(highfrequencyrecombination,Hfr)菌株,当与F-菌接合时能高频率的带动染色体转入F-菌中,然而成功率极低。

4、F

’菌株是Hfr菌株中的F质粒从染色体中脱离下来时携带了部分细菌的染色体基因。这种质粒为F

’因子,带有F

’因子的为初生F

’菌株;如与F-菌结合,可使后者也成为F

’菌株,这为次生F

’菌株。凡是通过F

’因子的转移而使受体菌改变它的遗传性状现象称为F

’因子转导或性导。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能通过接(二)接合的方式1、F+与F-的接合

当F+菌性菌毛末端与F-菌表面受体接合时,性菌毛逐渐缩短使两菌之间靠近并形成通道,F+菌的质粒DNA中的一条链断开并通过性菌毛通道进入F-菌内。两菌细胞内的单股DNA链以滚环式进行复制,各自形成完整的F质粒。因此F+菌仍为F+菌,而F-菌获得F质粒后即长出性菌毛,成为F+菌。(二)接合的方式F+F-F+F-F+F+F+F+DonorRecipient接合(conjugation)F+F-F+F-F+F+F+F+DonorRecipient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

2、Hfr与F-的接合

Hfr菌与F-菌经性菌毛对接后,Hfr菌染色体中的一条链断裂并向F-菌转移,然而细菌染色体基因率先高频转移,F质粒基因在最后,又因在转移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中断。所以Hfr与F-的接合绝大多数是失败无法将F-菌变为F+菌。

3、F’与F-的接合同F+菌与F-菌的接合过程相似,F’菌株仍为F’菌株,而F-菌株则变成了F’菌株。由于F’因子带有供体菌的染色体基因,所以受体菌能表达供体菌部分生物学遗传特性。

2、Hfr与F-的接合Hfr菌与F-菌经性菌毛对HfrF-HfrF-HfrF-HfrF-接合(conjugation)HfrF-HfrF-HfrF-HfrF-接合(conjugaF’F’F’F’F’F-F’F-接合(conjugation)F’F’F’F’F’F-F’F-接合(conjugationF+F+Hfr接合(conjugation)F+F+Hfr接合(conjugation)F-F’HrfF+F+xF-F-F’HrfF+F+xF-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R质粒的接合日本首先分离到抗多种药物的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性很难用基因突变解释。健康人中大肠埃希菌30%~50%有R质粒,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90%有R质粒。R质粒与耐药性有关,尤其与多重耐药性有关。耐药质粒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中。接合(conjugation)R质粒的接合接合(conjugation)R质粒耐药传递因子(resistancetransferfactor,RTF)与F质粒相似,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耐药(r)决定子r-dir能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由几个转座子连接相邻排列,如Tn9带有氯霉素耐药基因,Tn4带有氨苄青霉素、磺胺、链霉素的耐药基因,Tn5带有卡那霉素的耐药基因。接合(conjugation)R质粒接合(conjugation)R质粒决定耐药的机制:使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类R质粒控制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部位R质粒可控制细菌细胞对药物的通透性Tn9Tn21Tn10Tn8RTFRdeterminant接合(conjugation)R质粒决定耐药的机制:Tn9Tn21Tn10Tn8R

转导是以转导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transduction)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transduction)(三)转导(transduction)转导是以转导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

前噬菌体从溶原菌染色体上脱离,进行增殖,在裂解期的后期,噬菌体的DNA已大量复制,在噬菌体DNA装入外壳蛋白组成新的噬菌体时,在105~107次装配中会发生一次装配错误,误将细菌的DNA片段装入噬菌体的头部,成为一个转导噬菌体。转导噬菌体能以正常方式感染另一宿主菌,并将其头部的染色体注入受体菌内。因被包装的DNA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故称为普遍性转导。1、普遍性转导前噬菌体从溶原菌染色体上脱离,进行增殖,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⑴完全转导外源性DNA片段与受体菌的染色体整合,并随染色体而传代,称完全转导⑵流产转导外源性DNA片段游离在胞质中,既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也不能自身复制,称为流产转导普遍性转导⑴完全转导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或特异性转导,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如λ噬菌体进入大肠埃希菌。局限性转导局限性转导或特异性转导,所转导的只限galbiogalbiogalbiogalbiobiogal局限性转导galbiogalbiogalbiogalbiobiogal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区别要点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基因转导发生的时期裂解期溶原期转导的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DNA任何部位或质粒噬菌体DNA及供体菌DNA的特定部位转导的后果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转导频率受体菌的10-7转导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1000倍(10-4)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区别要点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基因

(四)、噬菌体转变(溶源性转换)

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噬菌体DNA整合于宿主菌DNA上,使其成为溶原状态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其特点为:1、不带供体菌的任何基因,宿主菌表型的改变完全是噬菌体基因整合进入宿主菌染色体的结果。2、噬菌体从宿主菌体内消失,其所获得的新性状也随之消失。3、获得新性状的是处于溶源状态的细菌4、这种温和噬菌体是完整的,不是缺陷的。如β-棒状噬菌体感染白喉棒状杆菌后,由于噬菌体携带编码毒素的基因,使无毒的白喉棒状杆菌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四)、噬菌体转变(溶源性转换)三、DNA损伤的修复三、DNA损伤的修复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1.光复活作用酶学光复活过程是修复UV导致的环丁烷嘧啶二聚体的直接机制,这种修复具有高度的专一性。1.光复活作用二、切除修复

最普遍的DNA损伤修复方式。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先将损伤区域切除,然后利用互补链为模板,合成一段正确配对的碱基顺序来填补。依识别损伤机制不同分为:1.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erepair,BER)2.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exciserepair,NER)二、切除修复最普遍的DNA损伤修复方式。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DNA的损伤的切除修复碱基缺陷或错配碱基丢失结构缺陷切开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切除DNA聚合酶DNA连接酶AP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切开切除修复连接糖苷酶插入酶碱基取代DNA的损伤的切除修复碱基缺陷或错配碱基丢失结构缺陷切开核酸3、重组修复

重组酶系将未受损伤的DNA片段移到损伤部位,提供正确的模板,进行修复。根据DNA末端连接需要的同源性,分为:非同源重组同源重组3、重组修复重组酶系将未受损伤的DNA片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重组修复特点

DNA复制时会越过受损区域进行复制经重组修复,受损的DNA仍然存在于子代的一个细胞中。重组修复不会浪费时间,可让受损的DNA在细胞中仍可照常进行分裂。重组修复特点

DNA复制时会越过受损区域进行复制经重组修复,4、SOS修复跨越DNA损伤的复制后修复DNA损伤部位失去了模板作用而终止复制时,细胞可以诱导一个或多个应急途径,跨过损伤部位先行复制,在设法修复。SOS修复诱导细胞内酶和蛋白的表达:由RecA蛋白和LexA抑制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4、SOS修复跨越DNA损伤的复制后修复SOS修复1.LexA

(一种DNA结合抑制蛋白),

umuC

和umuD:编码DNA聚合酶活性,允许复制跨过损伤位点,常插入一个或几个A碱基。AGCTAGTCAT/TCAGTCReplicationstopsatT/TdimerSOSresponse:1.LexA(一种DNA结合抑制蛋白),umuC和2.RecA-Pa、DNA重组活性b、与S.S.DNA结合活性c、少数蛋白的proteinase活性当DNA正常复制时(无复制受阻,无DNA损伤,无TTdimer)

RecA-p不表现proteinase活性有三种功能2.RecA-Pa、DNA重组活性b、与S.SSOS修复的机制SOS修复的机制SOS修复特点

DNA复制不很严格,新合成的DNA容易造成错误产生突变。SOS修复特点DNA复制不很严格,新合成的DNA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十一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概念:遗传:遗传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基因型:指贮存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也就是它的DNA碱基顺序。包括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及基因。表型: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的总和。表型是由基因型所决定,但也和环境有关。概念:遗传(保守性、稳定性):亲代与子代相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负面:?“劣汰”“优胜”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最本质特性之一正面:继承亲代优点,保持物种延续不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而死亡遗传(保守性、稳定性):亲代与子代相似负面:?“劣汰”“优胜第一节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有它的物质基础。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答案是DNA,科学告诉我们,亲代将各种遗传性状通过DNA传递给了子代,子代获得DNA后形成一定的蛋白质,将遗传特性表现出来。第一节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一、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

核酸是病毒粒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它是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体,因此是病毒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病毒核酸的类型可从以下几点来区分:①是DNA还是RNA,②是单链(ss,singlestrand)结构还是双链(ds,doublestrand)结构;③呈线状还是环状;④是闭环还是缺口环;⑤基因组是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还是多组分。⑥核酸的碱基(b,base)或碱基对(bp,basepair)数,以及核苷酸序列等。总的说来,动物病毒以线状的dsDNA和ssRNA为多,植物病毒以ssRNA为主,噬菌体以线状的dsDNA居多,而至今发现的真菌病毒都是dsRNA,藻类病毒则都是dsDNA。(一)病毒的核酸核酸是病毒粒子中最重要的成分,它是病毒遗(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染色体

1、特点: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环形或线形双链DNA分子构成只有一个复制起点有操纵子串联在一起,受同一调控区调节,合成多顺反子mRNA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为拷贝的,但rRNA基因一般是多拷贝的。非编码DNA所占比例少,类似于病毒基因组基因组DNA具有多种调控区,如复制起始区,复制中止区,转录启动子等特殊序列,以及还有重复序列。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类似,也具有可移动的DNA序列(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染色体1、特点: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三)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染色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三)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染色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质粒和转座因子(一)质粒

1、质粒的概念: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的DNA。可游离于细菌胞浆中进行自我复制;也可整合于细菌的染色体上,并随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此类质粒又称附加体。

2、质粒的基本特性1)绝大多数质粒为CCC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1-1000kDa左右.二、质粒和转座因子

2)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一个质粒就是一个复制子。3)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如致育性、耐药性、致病性等。4)质粒并非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遗传物质可自行丢失或经紫外线等理化因素处理后消除,质粒所赋予细菌的性状亦随之消失,但细菌仍存活5)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2)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一个质粒就是一个复制子。

6)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几种不同的质粒同时共存于一个细菌内称相容性,有些质粒则不能相容。

(二)、常见的质粒类型

1)F质粒

编码性菌毛,带有游离F质粒的细菌为雄性菌,能长出性菌毛;无F质粒的细菌为雌性菌无性菌毛。整个质粒分为三个功能区:

自主复制和不相容区:复制基因自主复制

转移基因群区:进行结合转移

重组基因区:将自主复制基因与细菌染色体进行整合重组。6)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几种不同的质粒同时

整合于细菌的染色体上,不仅保留致育功能并在进行接合转移时能高频率地带动细菌染色体转入F-菌体内。所以染色体上整合有F质粒的细菌为高频重组菌。

2)R质粒编码细菌对抗生素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可分为:接合型耐(抗)药质粒:由抗药转移因子和抗药决定子组成。非接合型耐(抗)药质粒:简称r质粒,不能进行接合转移耐药性质粒可在同种、不同种甚至在不同属的细菌间传播,导致耐药性广泛而迅速地蔓延,所以R质粒又称传染性耐药因子。整合于细菌的染色体上,不仅保留致育功能并在进行接合转移时3)Col质粒

大肠埃希菌中的Col质粒编码大肠菌素。这类细菌素只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具杀灭作用。4)代谢质粒含有此类质粒的细菌能编码一些酶,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用为碳源和能源被细菌利用;此外还能对环境中的有毒化合物如农药、苯等进行降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5)毒力质粒或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ST质粒编码耐热性肠毒素,LT质粒编码不耐热肠毒素。概念:是指菌细胞基因组中能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段DNA序列。3)Col质粒大肠埃希菌中的Col质粒编码大肠菌素。这类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美国女遗传学家

BarburaMcClintock(三)转座与转座因子一、转座因子的发现美国女遗传学家Barbur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902

年生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曾任密苏里大学助教。自1941

年起,任卡内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果实斑点现象的遗传研究,发表了《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198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BarbaraMcClintock

“倘若你认为自己迈开的步伐是正确的,并且已经掌握了专门的知识,那末,任何人都阻挠不了你,不必去理会人们的非难和评头品足。”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BarbaraMcClintock

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Transposition(转座):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二、转座因子的概念转座子(transposon),转座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位移的基本单位。Transposition(转座):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是独立的单元,每个IS元件只编码转座酶。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1.插入序列(insertionalsequence,IS)原核生物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特征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1.插入序列(inseTransposasegeneIS结构特征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repeatsequence)TransposasegeneIS结构特征反向重复序列在插入位点,IS两侧总有短的正向重复(Directrepeat)在插入位点,IS两侧总有短的正向重复(Directrep一类较大的转座子,除转座酶基因外,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复合转座子(compositetransposon):带有IS的Tn简单转座子(simpletransposon):不含IS的Tn2、转座子(compositetransposonTn)一类较大的转座子,除转座酶基因外,带有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复合转座子(compositetransposon)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两翼往往是两它是Ecoli的一种温和噬菌体。与必须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特定位置上的一般温和噬菌体不同,Mu噬菌体并没有一定的整合位置。与其他温和性噬菌体的差别:其基因组不论在进入裂解周期或处于溶源状态都可随机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位置,且游离的和已整合的基因次序是相同的.与IS和Tn两种转座因子相比,Mu噬菌体的分子量最大(38kb),它含有20多个基因。Mu噬菌体引起的转座可以引起插入突变,其中约有2%是营养缺陷型突变。3.Mu噬菌体

(mutatorphage)它是Ecoli的一种温和噬菌体。与必须整合到宿主(四)、转座机制(四)、转座机制Replicative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座)Non-replicativetransposition(非复制性转座)Replicative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Replicative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座)Replicativetransposition(复制性转复制性转座要经过一个共整合阶段复制性转座要经过一个共整合阶段Non-replicativetransposition(非复制性转座)Non-replicativetransposition(1.靶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靶位加倍现象)2.引起插入突变;2、遗传学效应及应用1.靶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靶位加倍现象)2、遗传学效应及应Hemophilia(血友病):

a“jumpingdisease”Blood-clottinggenemutationbyinsertionoftransposonHemophilia(血友病):

a“jumpingd3.转座子从原位点切离准确的切离使插入失活的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不准确的切离则不发生回复突变,而是造成序列变异3.转座子从原位点切离转座子切离所造成的序列变异转座子切离所造成的序列变异5.启动外显子混编当二个转座子被同一转座酶识别而整合到染色体的邻近位置时,则位于它们之间的序列有可能被转座酶作用而转座,如果这DNA序列中含有外显子,则被切离并可能插入另一基因中,这种效应称为外显子混编(exonshuffling)5.启动外显子混编双转座子插入所引起的外显子混编示意图双转座子插入所引起的外显子混编示意图6.调节基因表达1、很多转座子带有增强子,像RNA病毒一样,能使其插入部位附近的基因活性增加。2、有的还含有启动子,也能促进基因的活性。3、也存在转座子插入某个基因的内含子中后影响基因表达,通常降低转录水平。4、有时也会改变内含子的剪接位点,是外显子丢失,导致基因失活。5、若插入到基因转录控制区或启动子中,则导致基因完全失活。6.调节基因表达1、很多转座子带有增强子,像RNA病毒一样,7.产生新的基因,引起生物进化。由于转座子可以携带其他基因,包括自身的基因甚至宿主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转座,形成重新组合的基因组,以及前述的通过转座形成大片段插入,双转座子引起缺失、倒位、重复及外显子混编等均会造成基因组新的变异,这些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7.产生新的基因,引起生物进化。8.转座子标记目的基因1、由于转座子可在基因组内转座,如插入到某基因外显子内,引起基因失活,使其表型改变为突变体。2、以转座子DNA为探针,与突变株的基因文库进行杂交,就可以筛选出带此转座子的克隆,它必定含有与转座子邻接的突变基因的部分序列,3、再以此序列为探针,就可以从野生型基因文库中克隆出完整的基因。4、从理论上讲,利用转座子标签法可以分离出任何可引起表型变化的失活基因。8.转座子标记目的基因第二节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

噬菌体(phage)是一类感染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它由英国细菌学家Twort1915首次发现。当时Twort在培养葡萄球菌过程中,发现菌落上出现了透明斑,利用接种针接触此透明斑后再接触另一菌落,结果后者也出现了相同的透明斑。1917年,法国科学家d’Herelle也发现含有志贺痢疾杆菌的新鲜液体培养物能被某种无菌的污水滤液所溶解,并使混浊的液体培养物变清,将此种澄清液再过滤加到另一敏感菌株的新鲜培养物中,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d’Herelle将这种能使菌落形成透明斑以及使混浊液体培养物变清的溶菌因子称为噬菌体。第二节噬菌体及其对细菌遗传性的影响

噬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噬菌体的种类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

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噬菌体的种类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化学组成噬菌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常见噬菌体的基因组大小为2~200kb。蛋白质构成噬菌体头部的衣壳及尾部,包括尾髓、尾鞘、尾板、尾刺和尾丝,起着保护核酸的作用,并决定噬菌体外形和表面特征。抗原性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抗体能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敏感细菌,但对已吸附或已进入宿主菌的噬菌体不起作用,噬菌体仍能复制增殖。

抵抗力噬菌体对理化因素与多数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强;能抵抗乙醚、氯仿和乙醇,一般经75℃30min或更久才能被灭活。噬菌体能耐受低温和冰冻,但对紫外线和X射线敏感,一般经紫外线照射10~15min即失去活性化学组成噬菌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噬菌体复制周期噬菌体复制周期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prophage)溶原性细菌(lysogenicbacterium)溶原性(lysogeny)溶原状态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prophage)prophage: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溶原性细菌prophage: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溶原性细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噬菌体在医药学中的应用1、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型2、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4、遗传工程5、其他噬菌体在医药学中的应用1、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基因工程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具体实施上有较大的难度。

A.细菌的质粒本身容易丢失或转移

B.质粒具有不相容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属于不同的不相容种群的质粒才能稳定地共存于同一宿主中。)基因工程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具体实施上有较大的难度。第三节微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1、高产菌株2、抗性突变株3、条件致死突变株4、营养缺陷性突变株5、毒力变异株第三节微生物变异的常见类型1、高产菌株第四节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

亲代将生物学性状传给子代称为遗传;亲代与子代间生物学性状的差异称为变异。通过遗传使微生物的种系得以延续;通过变异使微生物种系得以进化。这是生物进化的必然规律。微生物变异可分为:

遗传性变异:为遗传物质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异稳定并能代代相传。

非遗传性变遗:因环境影响而发生的生物学性状改变,遗传物质并非改变,故不稳定,不能传代。第四节微生物变异的机制及其修复亲代将生物学性突变的定义

突变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植物学家H.de.Vries于1901年提出的。他在自家的菜地上找到一种野生型的拉马月见草(Oenotheralamarckiana)这种植物具有惊人的产生遗传新类型的性质,de.Vries把这些新类型称为“突变”。

突变的定义突变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植物学家H.de.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替换增添缺失ATCCGCTAGGCG

CCGC

GGCG

ATTA

CCGC

GGCG

ATTA

AT

A

CCGC

T

GGCG

DNA片段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改变了基因的结构。A

T

CCGCT

A

GGCG

CCGC

G

GCG

替换增添缺失ATCCGCTAGDNA···AU

C

CGC···

···A

U

U

CGC···

异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mRNA···AT

C

CGC···

···TA

G

GC

G···正常···TAAGC

G······ATTCGC···

碱基对替换精氨酸[探究]碱基对改变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吗?DNA···AUCCGC······1、多向性

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可独立发生多次不同的突变而形成复等位基因2、可逆性

突变的方向可逆,可以是正突变,也可以是回复突变3、有害性

突变会导致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

4、自发性和稀有性

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突变的频率很低

5、随机性6、可重复性基因突变的特性1、多向性基因突变的特性1、自发突变的机制自发突变的原因:1、低剂量诱变因素的长期综合效应(外源性,内源性等)2、碱基结构的变化,稀有式出现,引起错配(转换突变)(T,G:酮式或烯醇式;C,A:氨基式或亚氨基式)3、环出效应(模板链弯曲形成凸环);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1、自发突变的机制自发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2、诱变机制诱变剂(mutagen):凡能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因素统称为诱变剂。诱变剂的种类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光,热,射线(UV,x-射线,γ–射线)

从遗传物质结构变化的特点,将化学诱变剂分为:引起碱基置换的诱变剂移码突变诱变剂引起染色体畸变的诱变剂2、诱变机制诱变剂(mutagen):诱变剂的种类物理诱变剂一、碱基对置换1.天然的碱基结构类似物;非标准的核酸碱基,可通过正常的聚合作用进入到核酸中去;2.参入错误和复制错误;3.其它诱变剂。①复制错误(TACG):在DNA链复制过程中,5-Bu分子由酮式转变为烯醇式,而形成G:Bu碱基对的过程,称为复制错误。②参入错误(CG

TA):

5-Bu以烯醇式结合进DNA分子中,以较小概率形成G:Bu碱基对的过程,称为参入错误。参入错误几率大于复制错误几率。一、碱基对置换1.天然的碱基结构类似物;非标准的核酸碱基,可碱基置换可以分为两类:转换和颠换;前者是嘌呤到嘌呤,嘧啶到嘧啶的变化,后者是嘌呤到嘧啶或嘧啶到嘌呤的变化。烷基化嘌呤,可使糖苷键发生不稳定变化,易水解,而产生脱嘌呤部位(O表示)。DNA复制时和O相对的位置上可以出现任何一种碱基,从而引起转换或颠换。碱基置换可以分为两类:转换和颠换;前者是嘌呤到嘌呤,嘧啶到嘧2.紫外线(ultraviolerray,UV)波长范围:136~390nm200~300nm范围对诱变最有效(260nm诱变效果最强)紫外线诱变的作用机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主要)

DNA链的断裂;

DNA分子内或分子间的交联;形成嘧啶水合物;非电离辐射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存在,可带来DNA分子构形的扭曲,从而影响正常的复制和转录并从而致死,也可使DNA复制造成差错从而发生突变。2.紫外线(ultraviolerray,UV)3、移码突变移码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而造成的基因突变。移码突变的两个特点:碱基重复(重复碱基处易形成移码突变);不能用其它诱变剂回复突变,只有用吖啶类才能回复突变吖啶类染料是有效的移码突变诱变剂。常用的有:吖啶橙、二氨基吖啶(又称原黄素);

——噬菌体的有效诱变剂一系列烷化剂和吖啶类相结合的化合物(称为ICR);

——细菌的良好诱变剂3、移码突变移码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第十一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授课课件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的过程称为基因转移(genetransfer)。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recombination),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可通过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细胞融合等方式进行。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化现象在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中被证实。(一)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转化试验转化试验转化因子(transformingprinciple)在转化过程中,转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分子量小于107,最多不超过10~20个基因。感受态(competence)受体菌只有处于感受态时,才能摄取转化因子。细菌处于感受态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种吸附DNA的受体.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因子(transformingprinciple)

被受体菌摄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经转化后,能稳定表达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重组基因称为转化子。1、转化的前提条件①供体菌与受体菌的DNA应具有同源性,即亲缘关系越近转化率越高;②受体菌应处于感受态,此时细菌表面有较多的吸附DNA的受体,尤其在细菌对数生长期的后期;③Ca2+可诱导细菌形成感受状态,提高摄取DNA的能力。自发出现感受态的为自然转化;人工诱导出现感受态的为人工转化。被受体菌摄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经转化后2、转化的过程及其机制如活的Ⅱ型无荚膜无毒力的肺炎链球菌摄取Ⅲ型有荚膜有毒力但已死亡的肺炎链球菌的DNA,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