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新城初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新城初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新城初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新城初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新城初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新城初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参考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1933年与1973年美国都遭遇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元两度贬值的目的是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本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A。2.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参考答案:A3.与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思潮有关的文学派别是(

)A.意识流

B.解冻文学

C.浪漫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参考答案:B4.右图为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图中三个铁锤分别指的是刘邓、陈谢和陈粟,这样一幅漫画反应事件的意义在于A.彻底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B.粉碎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阴谋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D.鼓舞解放区军民团结抗敌的斗志参考答案:C5.下列词文中反映宋代都市经济的是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参考答案:A6.下表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国家铁路建筑年代里程(千米)投资估计(百万美元)俄中东铁路1898—1903年1721189.3德胶济铁路1899—1904年44615法滇越铁路1903—1909年46432日南满铁路1899—1903年110549英广九铁路(英段)1907年366.7

合计

3372292①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②列强抢夺铁路修筑权以巩固在华势力范围③美国未参与对华侵略扩张

④俄国和日本投资额最大说明两国在华势力最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参考答案:A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呈现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的相关情况,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对华输出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并呈现加强之势,故①正确;材料呈现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的相关情况,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抢夺铁路修筑权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故②正确;材料呈现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的相关情况,并不能说明美国未参与对华侵略扩张,且与史实不符,故③错误;材料仅呈现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的相关情况,不能说明俄国和日本在华势力最强,且与史实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7.“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可知分权不会促进效率,但材料中未涉及会影响效率,故A项错误,C项正确;从材料“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可知分权会导致权力摩擦,但并非是各权力之间的摩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无奈”,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易错警示】美国是联邦制、总统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对选民负责,有行政权,国会(分参众两院)拥有财政权与立法权,可任命部分官员,选民直接选出,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国议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由议会选出。德意志帝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家权力中心是帝国皇帝联邦议会(各邦代表)与帝国国会(普选)行使立法权。8.康有为将孔子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倡导变革的“先师”,但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及时人赞同。这说明()A.清政府加紧了舆论控制 B.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C.康有为思想较为激进

D.康有为未关照传统心理参考答案: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加紧舆论控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康有为将孔子形象从万世师表的‘圣人’转化为开宗立派的‘教主’,倡导变革的‘先师’”可以看出当时康有为为宣扬变法,将西方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的旗号进行改革,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不能为人们接受,故C项正确;康有为本身就是借孔子宣扬改革变法,故D项错误。C9.元朝侍御史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他说:“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只设中书省

B.设三省

C.废中书省

D.设内阁参考答案:A10.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参考答案:A略11.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参考答案:B略12.1944年至1973年,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B.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D.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参考答案:C知识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新经济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美元贬值,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崩溃,故选C。A不是主要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经常性的爆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中不是其“汇率稳定”不复存在的原因。13.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他在这里强调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B.科学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前提C.人文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本质 D.普及教育是启蒙运动的手段参考答案:A启蒙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的本质就是理性主义,所以,他在这里强调的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理性主义。14.《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材料表明()A.美国积极推行主宰世界的世界主义方针B.苏联力求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C.美苏积极谋求扩大本国实力和世界地位D.两极格局的形成是战后历史发展的必然参考答案: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材料“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表明美国的目标是建立世界霸权;由“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可知苏联的目标是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势力和影响。因此选择C。AB表达不够全面,D是美苏争霸的影响。排除。15.下列古代手工业技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参考答案:B略16.2010年11—12月,第1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坎昆拉召开,各国政要在此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行动方案,最终通过了两项决议。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我国古代就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

B.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C.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参考答案:C17.下表是某同学发现的一张某年的历史大事记,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根据其记载的事件对这张大事记的年份进行了推断。其中推断最为合理的是A.甲:《中国女报》创刊说明辛亥革命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时间在1911年以后B.乙:海牙和平会议上通过的这个宣言表明飞机尚未发明,时间在1903年之前C.丙:《日俄密约》内容体现了典型的帝国主义特征,时间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D.丁:美国爆发银行危机波及多国及各国向殖民地转嫁危机,时间在1929~1933年参考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女报》鼓吹妇女解放,呼吁妇女走向社会。并不一定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并且其主编秋瑾、陈伯平均于1907年革命起义失败后牺牲,因此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时间是1907年,虽然强调反对把气球用于战争,但不能表明飞机尚未发明,只能说明飞机并未投入实战,不是在1903年之前,因此B选项错误;日俄战争发生在190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瓜分势力范围体现了典型的帝国主义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和约》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所以德国保留殖民地是在《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前,因此这一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是在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之后到《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前发生的,不是在1929-1933年,因此D选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18.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冲击最主要体现在A.中国的大门已完全打开

B.自然经济已经瓦解C.传统的经济结构遭到冲击

D.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参考答案:C19.“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教。"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B.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C.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D.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方块汉字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得到佛经的逐步修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故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C项正确。材料强调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而A项中的“需要外来文化充实”的说法存在歧义,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强调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B项错误。D项中的“主要源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材料强调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D项错误。20.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材料中未强调资讯方式发生改变,故排除A;道德观念被打破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故排除B;言论出版是否自由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故错误C;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放映出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同时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正确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21.1860年,英法两国签订《英法条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把对白兰地、葡酒征收的关税降低到殖民地产品的水平:法国降低英国煤炭及亚麻品的关税,在1864年达到商品价值的30%,以后不超过25%,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折射出A.重商主义思想导致贸易政策调整B.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条约的保护C.工业化与对外贸易关系相互促进D.工业革命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参考答案:D【详解】英国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减少征税商品,降低税率,说明两国都在努力减少贸易壁垒,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贸易的自由化。故D项正确。材料中贸易政策的调整因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A错误;材料中是推行贸易的自由化,不是说明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条约的保护,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工业化推动贸易自由化,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C错误。22.1937年7月8日,毛泽东与朱德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将领,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电文的正确解读是A.红军将承担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 B.中共努力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日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D.国民政府表现出消极抵抗态度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电文体现中共抗战的形式是追随国军抗战,立场是抗战到底,“与日寇决一死战”,体现中共努力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日,B项正确;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由国民党承担,排除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表现出消极抵抗态度,排除D。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中的关键“1937年7月8日”“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即可知道答案。23.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写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据此判断该历史时期是A.春秋战国 B.汉唐 C.明清 D.近代时期参考答案:B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结合材料“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可以得出当时的欧洲是处于宗教思想控制之下,而此时的中国思想开明,文化繁荣。依据所学可知,汉唐时期最符合这一特征。故应选B。24.中国灾荒之多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古代形成了荒政思想。(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风,七曰眚(sheng)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这说明(

)A.先秦时期荒政思想积极有效对后世影响深远B.先秦时期,我国天灾人祸频仍人民流离失所C.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荒政思想D.秦汉时期,我国对天灾人祸才开始施行救济参考答案:材料无信息反映先秦时期荒政思想的效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错误;防止百姓离散是荒政的目的,但天灾人祸后,人民是否仍然流离失所在材料无反映,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风,七曰眚(sheng)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可知荒政涉及救济,薄赋敛,减刑罚,免役,开放关市山泽的禁令,免除市场货物的稽查,减省或简化礼仪,鼓励婚嫁,祭祀鬼神,严惩盗贼等方方面面,故C项正确;据材料出处“《周礼·地官·大司徒》”可知,最迟在先秦时期已有荒政思想,故D项错误。C25.“道本器末”、“中本西末”、“变器不变道”、“变末不变本”,主张以上观点的人A.顽固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支持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

D.推动政府进行文化教育改革参考答案:B

解析:“道本器末”是指理论是根本,技术是次要的。“中本西末”是指中国的是根本,西方的次要的。“变器不变道、变末不变本”是指可以学习西方的技术,但不能改变中国理论的根本,而中国的理论根本是指儒家传统思想。故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洋务运动的实质。26.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实行“币制改革”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参考答案:A27.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阁形犹如天上的星辰;汉代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魏晋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B.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C.三种字体演变体现古人对科学认识的进步D.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参考答案:B依据材料中“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等信息可得出古代中国的书法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与“天人感应”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由开始对大自然的敬畏,到人自身的觉醒,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人本身,是人文知识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对“科学”的认识,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重道轻器,缺乏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故D项排除。28.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民主走向专制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参考答案:B29.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A.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C.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参考答案:答案:D分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莫斯科……柏林和罗马……”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属于集权政治,因此共同点是扩大政府权力和职能,所以答案选D;材料还涉及到德国、意大利,所以排除A;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不能得出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排除C。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政府职能30.下图为彦涵1944年创作于延安的年画,在抗日根据地曾流行一时。该年画创作意在A.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B.极力宣扬全面抗战路线C.鼓动军民支持战略反攻D.说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参考答案:B【详解】从材料可知,作者宣扬军民合作,争取抗战胜利,故选B项。国共合作和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在年画中体现不出,A、D项错误;抗战的战略反攻始于1944年,但与材料的主题无关,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材料四、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梭伦改革中的什么措施最能体现恩格斯的论述。分析其历史影响。(3分)(2)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3分)(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4分)(4)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3分)(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2分)参考答案:(1)措施:财产等级制;(1分)历史影响: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2分)(2)理由:“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1分)表现:议会是权力中心;国王统而不治。(2分)(3)实质:权力制衡。(1分)措施:①美国总统经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向选民负责,实行任期制;②总统是权力中心,虽掌握行政、外交、军事等重大权力;③但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种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每点1分,满分3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4)愿望:反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和平)(1分)发展经济(1分)。策略:求同存异(1分)(5)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重大问题;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政治文明的发展。(2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名言出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示例1:论题:“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提炼,它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论述: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家国情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慢慢积淀而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我标榜。后来的政治变迁、王朝更迭、民族战争、遗民旧臣怀念前朝,不忘故土,不忘国家,把“家国情怀”由内而外推上了台面。但是,古代中国的“家国情怀”更多地在强调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战争、割地、赔款,国破家亡,士大夫的那种天生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承接的则是文人志士对亡国灭种的一种自省和情节,这种情怀重构而成“家国情怀”,由古代的“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实现了古代专制国家观念向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转变。这种情怀支撑一代又一代r人志土前仆后继、救亡图存、苦苦探索,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示例2:论题: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阐述:孔子和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主张,传播自己的思想见解,而“发愤忘食”,表现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胸怀。荀子一生不得志,但一直关注世事兴衰,纵论治国之道。先秦儒家倡导和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从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鉴照历史,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解答,在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对近代中国人的巨大影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等的深远影响,或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直被继承的等多角度分析即可。33.材料:在太平洋战争中,中国通过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中国战区、废除治外法权、列名于《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发表《开罗宣言》等一系列外交和军事举措提高了国际地位。不论是在新约谈判中还是在受降安排上国民政府都曾为实现理所当然的权力作过一些努力但决策者仍然存在着半殖民地心理,缺乏自立自强意识,又没有审时度势地采取得力措施常常知难而退,加之缺乏盟国的支持,以致把理直气壮的事情做得低声下气。美国政界和與论界虽然对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有所批评但美国政府到关键时刻依然支持英国,而不是中国。总之在有关香港问题的交涉中处处可见一百年来中国与列强关系的延续。英国对香港的立场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事例它与英国对印度、甸、马来亚等的立场是一致的。——陶文钊《太平洋战争期间的香港问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背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香港未能回归的原因。

参考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国民政府改变香港地位(历史遗留问题)的息望;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中国综合国力弱小,外交上缺乏自立自强的意识和手段;英国不愿放弃帝国的“荣耀”;美国等西方大国对英国的支持等。【详解】(1)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