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1页
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2页
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3页
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4页
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分析研究 音乐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摘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蒙古族用他们动人的歌声感染了所有人,也让所有人从歌声中感受到了蒙古草原的令人魂强梦绕的美景和豪迈好客的热情。蒙古族长调作为蒙古族独有的表演形式,不仅是蒙古族热情好客的表现,更是蒙古族特有地域环境下所产生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形式,探究蒙古族长调各演唱流派的特点及其区别,并分析蒙古族长调对于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关键词:蒙古族,蒙古族长调,艺术特点,演唱形式

Abstract"theblueskyofthebluesky,thehorserunningunderthewhiteclouds,wavingthewhiproundthequartet,hundredbirdsqiFei."theMongolianpeopleinfectedallthepeoplewiththeirmovingsongs,andleteveryonefeelthebeautifulsceneryandthehospitableenthusiasmoftheMongoliansteppe.MongolianlongtuneasauniqueperformanceformofMongolia,notonlyistheperformanceoftheMongolianhospitality,butalsotheartisticstyleproducedbytheMongolianuniqueregionalenvironment.ThroughtheanalysisoftheartisticcharacteristicsandsingingformofMongolianlongtune,thispaperexploresthe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cesofMongolianlongtunesingingschools,andanalyzestheinfluenceofMongolianlongtoneonthedevelopmentofChinesemusic.Keywords:Mongolian,Mongolianlong–tune,artisticcharacteristics,singingform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一绪论 (一)概述 (二)蒙古族长调的形成与发展 1蒙古族长调的概述 2蒙古族长调的形成 3蒙古族长调的发展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与特点 蒙古族长调的风格 1旋律悠长舒缓 2多为倚音装饰三蒙古族长调的流派及演唱特点 蒙古族长调的流派 1呼伦贝尔流派 2锡林郭勒流派 3鄂尔多斯流派4阿拉善流派(二)蒙古族长调各流派的演唱特点四对蒙古族长调当代发展的思考 蒙古族长调的当代发展趋势 对蒙古族长调当代发展的思考五小结参考文献 致谢 一绪论(一)概述有人用长长的诗词表述内心的情绪,有人用厚重的文字记录下社会的文明,有人用美丽的画卷展示人生的精彩,而蒙古族用他们独有的歌声——蒙古族长调向所有人娓娓道来他们蒙古族对于历史、文化、人文、道德、哲学等多方面的感悟。蒙古族长调其最早源于蒙古族在草原放牧生活的习惯,蒙古族在放牧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天空、草原热爱的简单哼唱逐渐演变为一种蒙古族独特的演唱的形式。在蒙语中,蒙古族把蒙古族长调称为“乌日图道”,汉语就是长歌的意思,长调歌腔舒展,高亢奔放,字少腔长,加之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倾心听一曲长调民歌,犹如身临苍茫大草原,苍茫辽阔,碧空如洗,朵朵白云静静浮动。天地相接,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因此,研究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形式对于了解蒙古族文化等也有着积极地意义。(二)蒙古族长调的形成与发展1、蒙古族长调的概述蒙古族长调,俗称长歌,是由于蒙古族地域环境、人文风俗等多种因素下产生的一种蒙古族古典艺术表演风格。根据查阅资料发现现在蒙古族长调主要传唱在蒙古族的聚居地,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青海、新疆及东北等地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骑着骏马用他们特有的歌声叙述着蒙古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政治、文化、道德、哲学等,其歌声曲调悠长节奏自由。蒙古族长调在演唱时大多使用散板,演唱形式奔放悠扬,而蒙古族长调这样美妙的歌声与其“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化方式与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蒙古族长调的形成蒙古族长调民歌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人文、历史、艺术和道德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据考据,在蒙古族构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目前已经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公元七世纪,蒙古族的祖先从额尔古纳河开启蒙古族伟大的历史篇章,他们离开的母亲河的怀抱,开始了他们征服草原的旅程,他们在草原上放歌,在草原上从最开始狩猎生活逐渐向畜牧生活转换,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也让蒙古族人们对于未来的生活有了无限的憧憬,对于生活的憧憬也逐渐转化为他们醉人的歌声——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演唱时不单单具有马头琴般的颤音,并且拥有广阔的音域。同时蒙古族长调也鲜明地反映了蒙古高原上以牧人、天地、家畜为核心的游牧文明特征和情景交融,并形成了自然、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蒙古族长调的发展蒙古族长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少腔长。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许多研究蒙古族长调的学者认为,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步取代了构造方整的狩猎歌曲,并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同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说长调集中表现出了蒙古游牧文明的特征,并且贯通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通过研究蒙古族长调的音乐文化,分析其音乐形态和历史渊源可知,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音乐的传统民歌之一,是蒙古族表达情感的一种演唱形式,根据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感悟表达他们对于草原蓝天白云,万物生长的喜爱与感恩。在蒙古族早期社会,其主要以狩猎为生,而那时蒙古族的主流演唱形式被称为短歌,短歌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随着蒙古族生活习惯的变迁,草原上的畜牧生活让他们用歌曲来愉悦心情,短歌的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事性与歌舞性,相对来说抒情性较弱,长歌气息宽广,能够用歌声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长歌由此诞生。就长调民歌自身而言,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继承发展过程。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与特点(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与特点旋律悠长舒缓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舒缓、节奏漫长、节拍自由、大多为散板。在使用散板的音乐作品中强调前短后长的节奏型,整个乐句的布局常以比较短促的音符开始逐渐进入长音,最后又用短促的音符收住,表现出紧—松—紧的原则。如《辽阔的草原》,这是一首草原牧歌,这首作品为五声羽调式,全曲以“la”音为核心,全句共有四句歌词,由两个乐句构成,气息悠长、旋律起伏较大,以歌词为依托表现丰富的音乐旋律,句尾还带有模仿马鸣声和马头琴的装饰音。(见图1)图1多为倚音装饰前倚音的旋律装饰手法是蒙古族长调民歌较典型的旋律装饰手法之一,具有独立性弱、时值较短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浓厚的名族风格,因此在长调中前倚音的运用频率较高,常用于基本音的上方或者下方,主要以大二度、小二度居多,并且在旋律中起到润饰主干音、给单一的旋律增添色彩和生机的作用,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如《孤独的白驼羔》,这是一首G调式长调民歌,音域较窄仅在六度范围之内,曲体为罕见的一句式结构,前倚音为整首民歌的主要旋律装饰手法,在乐句头部、中部、尾部的旋律骨干音之前均有所体现,在仅为一个乐句的长调民歌中,四次使用了前倚音的旋律装饰手法,给平直质朴的旋律增添了色彩。(见图2)图2三、蒙古族长调的流派及演唱特点(一)蒙古族长调的流派1、呼伦贝尔流派呼伦贝尔是中国最优质的大草原,保存完好地势优越,其水草丰美的先天环境为当地人提供了富足充裕的生活条件,这也为呼伦贝尔流派成为蒙古族长调的发祥地提供了先天条件,呼伦贝尔大草原水源充足草木茂盛,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这里的长调,从演唱的风格到旋律特点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以宝音德力格尔为代表的众多歌手在长期的传唱中,积累了《辽阔的草原》《圣主成吉思汗》、《巴尔虎下夜人》等丰富的曲目,其嗓音音色甜美,宛转悠扬,其极具穿透力的歌喉给听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呼伦贝尔流派的演唱特点大都结构相对短小,但是注重音色的明静,整体风格也是高昂嘹亮,使得这一流派的声乐线条像险峻的山峰那样剧烈跳动,上下起伏,显示出了这一流派的高超声乐技巧。锡林郭勒流派锡林郭勒流派集中流传于锡林郭勒盟和鸟兰察布市一带,其长调风格的影响很广,并且在整个蒙古长调歌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锡林郭勒作为蒙古族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对蒙古族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锡林郭勒流派有着得天独厚的大气,其表演风格主要是旋律优美,拖腔华丽,内涵深厚,其曲调节奏明快、恢弘大气,为世人所称赞。无论是在旋律形态方面,还是在演唱技巧应用方面该流派长调歌曲都极为成熟代表了蒙古长调艺术的高峰。特别是锡林郭勒流派独有的“潮尔音哆”这样的宫廷音乐,使得这里的长调具备其他地区长调不可代替的风格特点,这也使得这里的歌手拥有了“宫廷歌手”的佳誉。此流派代表性长调曲目有《旭日般升腾》、《四季》、《走马》等。阿扎布是该流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歌声行腔婉转,润腔华美,音色透亮纯净,极富感染力。鄂尔多斯流派鄂尔多斯流派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一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三面为黄河环绕,一面为万里长城。这里是具备悠久历史、深厚文明底蕴的地区。多种文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丰硕多姿的民俗与宗教文化,还留下了大批像《蒙古源流》等这样的宝贵文献典籍。也正是具备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色彩的地域滋生了富有特色的鄂尔多斯长调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歌唱家主要有扎木苏和敖登巴尔。鄂尔多斯作为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多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鄂尔多斯流派由于处在文化交汇之处,因此鄂尔多斯流派的蒙古族长调的歌曲包含许多不同文化的内容,也述说着文化融合给予鄂尔多斯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演唱特点行腔规整,内容正统,音调平和典雅。阿拉善流派阿拉善流派是传播在阿拉善盟一带的蒙古族长调唱法,其主要代表人是巴德玛,代表作有《宽阔的额济勒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等,她的演唱风格真正表达出西部蒙古族人民的心声和纯扑豪爽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阿拉善长调民歌的风格。阿拉善流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歌词主要与宗教有关,这和阿拉善盟早先受藏族佛教思想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阿拉善流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每唱到一个乐句的尾音时,将尾音拉长并用“哈雅拉嗄”的方法把音向上甩出,紧接着再把音轻轻地、柔和地收回并且接到下一个乐句,这也是其流派的独特之处,阿拉善流派称用此方法唱出的音为“乌力勒图”(大意为上扬)音。阿拉善流派歌曲的整体风格是浑厚深沉、悠远虔诚,古朴苍劲,给予观众的是一场极大的视听盛宴。上述蒙古长调四个流派的演唱风格是20世纪上半叶及之前蒙古长调风格和演唱方法的总结体现了传统唱法的继承与弘扬。由于不同流派、不同歌唱家们的努力,使得蒙古长调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立于世界艺林。同时,他们又影响并培养了年轻一代的长调歌手,将历史悠久的长调艺术传承到新一辈蒙古长调歌手中。新一代的长调继承者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有拉苏荣、德德玛、那楚克道尔吉、阿拉坦其其格、格日勒图、巴鲁、阿其木格、其其格玛、扎力嘎夫等一大批歌唱家,成为当今蒙古长调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歌唱家的演唱,是在保留了蒙古长调传统风格技巧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及其他民族唱法,使长调的固有音色、音量、音域等方面均产生明显的改变,使其更富于时代感和艺术表现力。(二)蒙古族长调各流派的演唱特点通过对蒙古族长调四种流派的分析了解发现,蒙古族长调出现不同流派的主要原因是蒙古族幅员辽阔,不同流派受不同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其演唱形式也略有区别,例如呼伦贝尔流派作为蒙古族长调的发祥地,其演唱形式音色甜美,宛转悠扬,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多华彩重装饰,所以这个流派是以女性歌手为主流;锡林郭勒流派有着得天独厚的大气,其表演风格主要是旋律优美,歌词辞藻华丽、内涵深厚,其曲调恢弘大气,为世人所称赞。相对于呼伦贝尔流派不相同的是锡林郭勒流派以男性歌手为主体,由于男性歌手的音区比女性歌手自然低八度,音色特征也更为宽厚,使得该流派形成了特有的风格;鄂尔多斯流派的长调歌曲比较强调每个句子的开头部分,形成了较重的起音,同时包含许多不同文化的内容,也述说着文化融合给予鄂尔多斯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阿拉善流派的蒙古族长调篇幅较大,歌词注重修饰,并附带着丰富的夹词和助词,听起来穿透力极强,给予观众的是一场极大的视听盛宴。蒙古族长调四个流派之间的区别包括演唱的形式、歌词内容、曲调节奏等方面存在微妙不同,就好比呼伦贝尔流派其歌词中主要描绘的是蒙古草原、天空等自然山川的美丽;锡林郭勒流派主要叙述的是蒙古族的历史渊源、人文风貌等;鄂尔多斯流派的蒙古族长调的歌曲包含许多不同文化的内容,也述说着文化融合给予鄂尔多斯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阿拉善流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歌词主要与宗教有关,这和阿拉善盟早先受藏族佛教思想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除此之外,这四种流派在演唱形式上有着不同曲调和音色,有些宛转悠扬、有些浑厚高亢,还有些节奏明快、恢弘大气,虽然各有千秋,但是不论是哪种流派其都歌声中都包含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山川的热爱、对于老天的感恩等等。四、对蒙古族长调当代发展的思考(一)蒙古族长调的当代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现代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蒙古族长调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整体上呈现衰退趋势,具体表现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生态环境毁坏严重,有些著名长调传承人作为承载者和传承者年老体弱,后继无人,抢救和保护蒙古长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我国政府联合蒙古国政府申报,把蒙古族长调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原因。经过几代的发展,城市也逐渐变成了演唱长调群体的主要集中地。长调的传承形式逐渐从民间的口传心授,转变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长调的传承者由原来的民间艺人转变为以学校的专业长调老师、学生以及演出团体的长调演员为主体了。他们的唱法已经发展成为“学院派”的长调唱法了,即结合了美声唱法元素的“学院派”长调唱法。长调从“原生型”转入了“学院型”。现在随着蒙古族人民在新时期生活富足的特点,其生活习惯也有所改变,蒙古族长调也更加有辨识度,其演唱内容也趋于赞美当今生活的美好。由于中国音乐发展迅速多种音乐曲风相互融合,尤其是随着中国民众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与重视,蒙古族长调作为民族风音乐中的经典其音乐风格逐渐被其他音乐所吸收,许多音乐人在进行音乐创作中都把民族风加入到歌曲中。因此,未来的蒙古族长调将会趋于多元化发展,多种音乐的融合不但赋予了蒙古族长调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让蒙古族长调成为了其他风格音乐的回魂丹。(二)对蒙古族长调当代发展的思考1、流行音乐的渗入蒙古长调民歌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因为地域的差别等等一些原因的影响,同时还应用了一些其他乐器的伴奏,慢慢逐步形成了当今多元化的伴奏特点。在如今的舞台演唱或教师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钢琴、手风琴等乐器进行伴奏,形式简单纯粹,给人一种自由自在、舒展、柔和之感,并且还带有淡淡的忧伤之情,很好的表达了歌词内容和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发现蒙古长调音乐这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许多当代出色的音乐作曲家们在创作新的音乐作品时,都常常会想到蒙古长调音乐独特的艺术特点,并试图应用其特点,变成属于自己音乐的独特风格。而腾格尔在这方面的演唱是最成功的代表,他将“通俗唱法”与蒙古族唱法融会贯通,在保留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完善“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用蒙古族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特有的民族神韵感染了无数听众,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极大反响。例如腾格尔在《歌手2018》第七期里《天堂》的完美表演,巧妙的运用了蒙古长调的音乐特征,不管是在唱法上,还是在作曲风格上都有恰如其分的应用,在这场表演中,最开始的马头琴&潮尔琴的一小段演奏之后,引出了原版里没有的呼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出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氛围和神秘感。短短的一小段,当琴声一起,还未闻歌声,一下就把歌曲背景拉到了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仿佛呈现出黎明拂晓之前,在将裂未裂的苍穹之下,草原还未复苏之时的沉睡姿态。同时也使用到了草原音乐经常使用的一些编制,让人一听就有种置身草原的感觉,例如大跨度的下滑音、小颤音等等。到第二段时,织体开始加厚,引进了电吉他、鼓、贝斯、管乐器等,表现出对歌曲在感情上的进一步烘托,再到副歌部分的“我爱你我的家”的乐句中“爱你”两字运用的流行摇滚风格中的挤声唱法发出嘶吼、粗糙的音色,来表现情感的强烈炙热,和当腾格尔唱到最后一句时,眼睛紧紧的闭起,全身都十分专注的在发声。其中尤为精彩的点在于用力过后的倒数第二个音,突然渐弱了下去,紧接着又慢慢的渐强,同时音色转而变亮,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然后转过身,在澎湃的背景乐器声中,唱出了最后的一个“la”音。快到结束时,马头琴&潮尔琴渐渐出现一段小的发力,仿佛在模仿喧嚣的马蹄声,全场瞬间掌声雷动。看完这场表演,我感到十分震撼,情绪从承接副歌的一小句开始就一直被牵着走,由不得自己。这种情绪的感召,是歌者表现力超群的演唱+乐器的精心编排+歌曲本身词曲的魅力共同造就的结果。在这个舞台上他以如此震撼人心的表演向所有人展示了属于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我真的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2、青年人的加入近几年,中国音乐市场越来越成熟,发展越来越迅速,各种音乐风格的作品也收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这也为中国音乐不同曲风之间的相互交融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其中蒙古族长调作为中国风、民族风音乐,其音乐风格的独特性、辨识性收到了许多音乐人、歌手、以及观众的喜爱,因此许多音乐制作人在编曲时喜欢将中国风、民族风的蒙古族长调融入自己的歌曲中,让自己的音乐更加多元化,更能符合大众的喜爱。蒙古族长调的兴起,为中国音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让中国音乐焕发了新的青春。蒙古族长调除了激活了中国音乐的任督二脉,也点燃了世界对于中国音乐的热情与关注,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有中国民族风的歌曲,也因此蒙古族长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这样一群青年人在2015年走入大众视野,他们就是杭盖乐队。在第二季《中国好歌曲》中以一首震撼人心的《轮回》夺得了冠军。他们将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融入现代音乐的表演和创作中,以极富感染力的音乐现场、澎湃深沉并在的雄性力量,吸引着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及世界各地的媒体。在作品《轮回》中,歌曲的前奏融入了极具蒙古民族风格长调特征,歌曲开头,马头琴悠扬开场,呼麦随之紧跟,旋律悠长,由于“呼麦”而产生独有的两条旋律线条更使整体的音域变宽,总体歌曲进入一个激昂的环境。同时旋律中的装饰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