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思想潮流的演进第六课思想潮流的演进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1)国际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2)国内背景:清朝统治腐朽;(3)直接因素:英国殖民侵略,民族危机严重2、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4、著作:《四洲志》、《海国图志》5、影响:近代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始,但没能引起国人的重视。6、评价:具有爱国、积极进步的一面;但并没有认清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性。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C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名教、政治制度为根本,“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2、产生时代背景: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1)两次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高潮再起,西学冲击中国文化(2)外患:要抵制西方列强侵略内忧: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3、目的:借西方科技改变在军事上的落后状态,实现自强,维护清朝统治。1895《救时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C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4、政治实践:进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内容: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开办近代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学生出国留学(2)结果:未使得中国走向富强;促进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
(3)失败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4、政治实践:进行洋务运动5、“中体西用”的认识(1)是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不能使国家实现富强。(2)“中体西用”论在向西方学习的初始阶段有其积极意义。使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促进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3)结果: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中体西用”论渐趋沉寂。5、“中体西用”的认识“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李鸿章“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论“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口号主要军事工业自强军事工业名称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口号主要军事工业自强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民用工业名称创办人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天津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张之洞口号→求富主要企业→创办民用工业民用工业名称创办人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天津开平煤筹办近代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
筹办近代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人才。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还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留学生中的不少人,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在以后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三、进化论的输入C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说明不触及封建制度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民族危机加深使康、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西方理论以严复译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宣传变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强保种三、进化论的输入C1、背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强保种3、政治实践: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梁“公车上书”(2)主要活动:创办学会、刊物、学堂宣传变法(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4)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4、康梁变法失败原因、影响
(1)失败原因:根源是变法的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光绪帝没有实权(改革派没掌握政权);反对改革顽固派力量强大(2)影响: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大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3)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3、政治实践:百日维新(1898、6、11—9、21)5、“进化论”的认识(1)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2)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3)孕育了一批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4)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5、“进化论”的认识四、共和革命思想——三民主义C1、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掀起共和革命的大潮。2、提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1)革命政党的组建:中国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2)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3、政治实践——辛亥革命4、评价:(1)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2)宣传鼓动革命,动员组织群众,推动辛亥革命。(3)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鲜明的提出反帝主张,民权主义忽略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平均地权没有触及土地所有制问题。四、共和革命思想——三民主义C1、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一、新文化运动D兴起的历史背景:1、民国初年,黑暗的社会政治击碎了辛亥革命带给人们的希望。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出现“尊孔复古”逆流。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一、新文化运动D兴起的历史背景:1、民国初年,黑暗的社会政治二、新文化运动的经过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2、运动中心:上海——北京(北大是摇篮)3、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4、前期内容:提倡民主(民主思想、民主政治、民主精神)与科学(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后期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6、性质:思想解放运动二、新文化运动的经过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1、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一种革命理论转变为巨大的政治力量。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1、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论证了孔教不适合现代化李大钊: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指出了专制与孔教的关系鲁迅:“吃人的礼教。”--揭露了孔教的本质三人思想有何共性?都否定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孔教)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论证了孔教不适合现代中西文化论战C过程:1.开始:《新青年》问世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便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以中济西”)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以西济中”)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2.扩大: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就文化的历史必然性。中西文化论战C过程:评价:主流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存在局限: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评价:欲登帝位的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欲登帝位的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5年)
陈独秀指出“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但被袁利用的君主专制思想依然如故,如何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5年)陈独秀指出“现在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望道:1920年翻译:<<共产党宣言>>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望道:1920年翻译:<<共产党宣言27《救时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物竞天择”进化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民主义民主科学27《救时策》“物竞天择”进化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民主1、鸦片战争前后,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思想界有什么新思潮?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思想界在理论与实践上又有什么新突破?你对此怎么评价?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演变,向西方学习有人概括为从“器物——制度——文化心理”,请分析推动从“器物”变革向“制度”变革转化的原因是什么?1、鸦片战争前后,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思想界有什么新思潮?第8课新式教育的发端第8课新式教育的发端古代办学形式,人才选拔,考试内容怎样?办学形式:私塾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有两千多年历史。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五经”
人才选拔: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儒学经典“四书五经”和文体为八股文这一套人才选拔体制到近代是否还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古代办学形式,人才选拔,考试内容怎样?办学形式:私塾这一套人一、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开设1、新式学堂开设的原因:(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涉外事物的增加,需要翻译人才。(2)洋务运动的推进,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需要科技人才与翻译人才。2、内容:(1)培养翻译人才学堂:京师同文官、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官(2)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京师同文官一、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开设1、新式学堂开设的原因:京师同3、影响:(1)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2)培养了近代各类新式人才(3)打破旧式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4)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建于维新变法时。
3、影响: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建于维新变法时。二、近代的留学大潮近代留学的过程1、洋务运动时期:为培养西学人才,1872年清政府选派少年赴美留学,学习内容为西方科学技术(特点:人数少;影响小)2、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留学大潮:(1)原因: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许多人把留学作为救国的重要途径;在舆论推动下清政府鼓励(2)留日学生多:原因和影响(3)留学欧美:庚款留学(4)赴法勤工俭学
留学第一人的容闳向清政府建议,1872年派第一批,前后共四批,后由于顽固派反对,后停止。二、近代的留学大潮近代留学的过程留学第一人的容闳向清三、新学制的确立1、背景:(1)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传教士、洋务官员和维新派都创办过一些新式学堂,为新式教育奠定了基础。(2)20世纪初年,兴学堂、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的强烈呼声,清政府也采取倡办学堂、奖励留学等举措,使新式教育得到迅速推广。
需要完整的教育体系,统一的教育制度2、内容:(1)癸卯学制: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2)废除科举:1905年(3)设立学部:设立专管教育的学部(4)学制改革:三、新学制的确立1、背景:“庚款留学”
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为百年国耻中的莫大创痛。后来,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带头“退还”本已多收的庚款,用于培养留美中国学生;之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加以效仿,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
当年,那些庚款留学生负笈美欧,将大耻化为大勇,卓有成效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引回了中国。这样,也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栋梁之才,如我国物理学奠基者胡刚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航天航空学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彭桓武等等,为中国科教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庚款留学”
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一、近代科技的引进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报刊、学堂、出版机构的陆续增多,西学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地引入中国。内容:西方各种科学知识和一些工艺制造技术;科学理论和假说(宙生成学说、太阳黑子理论、生物进化论)。人物:李善兰、徐寿、华蘅芳与傅兰雅等。意义:西方科技知识的大量引进和传播,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念,也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詹、冯)。传播西学、更新观念、促进发展科技成就一、近代科技的引进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过程:1.鸦片战争后:来华西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中国除了传教、经商之外,还从事办学、办报等文化教育活动,并聘请华人学者,翻译和出版西书。西人在华创办的译书机构,如早期的墨海书馆、美华书馆以及后来的广学会等,都较为著名。2.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在洋务企业和洋务学堂中也设置了一些译书机构,大量翻译出版西学书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翻译馆)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大潮的推动下,中国兴起了一股翻译西书的热潮,涌现出许多新的译书机构,翻译出版了大量西书,内容从兵制、农政、矿务、商学、地学,到博物、史志、法政、学校、交涉、宗教、哲学、文学,无所不包。与此同时,一些专营或兼营出版印刷业务的书局、印书馆,也编译西书。(影响最大:商务印书馆)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过程:三、报刊业的繁荣过程:1.早期:最初由在华外国人创办,既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以后国人开始仿效自办。早期的报刊大多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及周边地区,后来内地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办报。2.甲午战争后: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都将报刊视为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一种有效手段,竭力鼓吹办报。出现了以《时务报》、《国闻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报刊。3.20世纪后:华资民办报刊大量创办,国内报刊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涌现出《苏报》、《时报》、《民立报》等报刊。此外,留学生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党人在海外也创办了一些报刊,《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等。三、报刊业的繁荣过程:在近代中国形形色色的报刊中,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是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申报》内容丰富,较为翔实地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堪称是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在近代中国形形色色的报刊中,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是历时特点:外资外报——华资民报(发展阶段);沿海——内地(发行地区);文言——文白并用——白话(报刊文字);知识、信息、舆论(报刊的影响)。意义:各种各样的报刊,及时报道国内外的重要时事,反映民情民意,内容丰富多彩,发行广泛,在开启民智、传播西学、普及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点:外资外报——华资民报(发展阶段);沿海——内地(发行地第十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影响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近代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潮、清末新政、辛亥革命(革命思潮)的推动。影响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一、交通通讯的改进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陆续传入中国。内容: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意义:方便出行、运输,信息传递。一、交通通讯的改进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以1.轮船: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2.火车: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3.汽车:20世纪初年,上海、天津等城市相继引进汽车。4.电报、电话:在19世纪70年代传入上海。1.轮船: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人自二、民间社团的兴起1.维新变法时期:
(1)强学会:康有为为宣传维新思想,在北京组织强学会,随后,又成立上海强学会,湖南成立南学会。开启了近代结社集会的风气。
(2)影响:鼓吹政治变革,传播西学新知,致力于风俗改良,对于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集聚变法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民间社团的兴起1.维新变法时期:2.20世纪初年民间团体再度活跃
(1)原因:清末“新政”,废除党禁政策;社会群体意识的高涨。
(2)特点:数量众多,性质多样,功能各异。3.民国以后民间社团更趋活跃
(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一些“海归”组织科学团体。
(2)社团: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国民社、新潮社等;中国天文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农学会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中国科学社。2.20世纪初年民间团体再度活跃中国科学社:任鸿隽、胡适、赵元任、秉志等一批中国留学生于19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起组织,1918年迁至国内。该社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致力于联络科学人才,开展各种科学活动,并办有《科学》杂志,积极宣传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中国科学社后来还发行《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图书馆和研究所。作为20世纪前半叶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对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国科学社:任鸿隽、胡适、赵元任、秉志等一批中国留学生于19三、社会习俗的变化1、背景:(1)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也悄悄地发生变化。(2)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三、社会习俗的变化1、背景:2、内容:(1)易服饰:流行的男装是西服、中山装和长衫,女装主要是旗袍。(2)改称谓:(3)废跪拜:(4)禁缠足:(5)倡女权(初等小学男女同校)
3、意义:(1)行动方便、卫生;(2)审美情趣的变化;(3)破尊卑等级观念,彰显人格平等2、内容:在西学东渐大潮的推动下课件第六课思想潮流的演进第六课思想潮流的演进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1)国际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2)国内背景:清朝统治腐朽;(3)直接因素:英国殖民侵略,民族危机严重2、代表人物:魏源、林则徐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4、著作:《四洲志》、《海国图志》5、影响:近代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始,但没能引起国人的重视。6、评价:具有爱国、积极进步的一面;但并没有认清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性。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C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名教、政治制度为根本,“力师西法”,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2、产生时代背景: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1)两次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高潮再起,西学冲击中国文化(2)外患:要抵制西方列强侵略内忧: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3、目的:借西方科技改变在军事上的落后状态,实现自强,维护清朝统治。1895《救时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C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4、政治实践:进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内容: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开办近代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学生出国留学(2)结果:未使得中国走向富强;促进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
(3)失败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4、政治实践:进行洋务运动5、“中体西用”的认识(1)是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不能使国家实现富强。(2)“中体西用”论在向西方学习的初始阶段有其积极意义。使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促进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3)结果: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中体西用”论渐趋沉寂。5、“中体西用”的认识“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李鸿章“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论“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口号主要军事工业自强军事工业名称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口号主要军事工业自强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民用工业名称创办人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天津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张之洞口号→求富主要企业→创办民用工业民用工业名称创办人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天津开平煤筹办近代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
筹办近代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人才。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还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留学生中的不少人,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在以后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三、进化论的输入C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说明不触及封建制度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民族危机加深使康、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西方理论以严复译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维新派宣传变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强保种三、进化论的输入C1、背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强保种3、政治实践: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梁“公车上书”(2)主要活动:创办学会、刊物、学堂宣传变法(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4)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4、康梁变法失败原因、影响
(1)失败原因:根源是变法的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光绪帝没有实权(改革派没掌握政权);反对改革顽固派力量强大(2)影响: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大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3)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3、政治实践:百日维新(1898、6、11—9、21)5、“进化论”的认识(1)从思想上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2)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3)孕育了一批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4)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5、“进化论”的认识四、共和革命思想——三民主义C1、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掀起共和革命的大潮。2、提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1)革命政党的组建:中国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2)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3、政治实践——辛亥革命4、评价:(1)集中表达了共和革命的基本理念,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2)宣传鼓动革命,动员组织群众,推动辛亥革命。(3)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鲜明的提出反帝主张,民权主义忽略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平均地权没有触及土地所有制问题。四、共和革命思想——三民主义C1、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一、新文化运动D兴起的历史背景:1、民国初年,黑暗的社会政治击碎了辛亥革命带给人们的希望。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出现“尊孔复古”逆流。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一、新文化运动D兴起的历史背景:1、民国初年,黑暗的社会政治二、新文化运动的经过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2、运动中心:上海——北京(北大是摇篮)3、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4、前期内容:提倡民主(民主思想、民主政治、民主精神)与科学(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后期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6、性质:思想解放运动二、新文化运动的经过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1、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一种革命理论转变为巨大的政治力量。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1、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论证了孔教不适合现代化李大钊: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指出了专制与孔教的关系鲁迅:“吃人的礼教。”--揭露了孔教的本质三人思想有何共性?都否定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孔教)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论证了孔教不适合现代中西文化论战C过程:1.开始:《新青年》问世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便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以中济西”)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以西济中”)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2.扩大: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就文化的历史必然性。中西文化论战C过程:评价:主流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存在局限: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评价:欲登帝位的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欲登帝位的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5年)
陈独秀指出“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但被袁利用的君主专制思想依然如故,如何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1915年)陈独秀指出“现在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望道:1920年翻译:<<共产党宣言>>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望道:1920年翻译:<<共产党宣言78《救时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物竞天择”进化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民主义民主科学27《救时策》“物竞天择”进化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民主1、鸦片战争前后,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思想界有什么新思潮?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思想界在理论与实践上又有什么新突破?你对此怎么评价?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演变,向西方学习有人概括为从“器物——制度——文化心理”,请分析推动从“器物”变革向“制度”变革转化的原因是什么?1、鸦片战争前后,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思想界有什么新思潮?第8课新式教育的发端第8课新式教育的发端古代办学形式,人才选拔,考试内容怎样?办学形式:私塾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有两千多年历史。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五经”
人才选拔: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儒学经典“四书五经”和文体为八股文这一套人才选拔体制到近代是否还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古代办学形式,人才选拔,考试内容怎样?办学形式:私塾这一套人一、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开设1、新式学堂开设的原因:(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涉外事物的增加,需要翻译人才。(2)洋务运动的推进,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需要科技人才与翻译人才。2、内容:(1)培养翻译人才学堂:京师同文官、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官(2)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京师同文官一、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开设1、新式学堂开设的原因:京师同3、影响:(1)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2)培养了近代各类新式人才(3)打破旧式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4)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建于维新变法时。
3、影响: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建于维新变法时。二、近代的留学大潮近代留学的过程1、洋务运动时期:为培养西学人才,1872年清政府选派少年赴美留学,学习内容为西方科学技术(特点:人数少;影响小)2、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留学大潮:(1)原因: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许多人把留学作为救国的重要途径;在舆论推动下清政府鼓励(2)留日学生多:原因和影响(3)留学欧美:庚款留学(4)赴法勤工俭学
留学第一人的容闳向清政府建议,1872年派第一批,前后共四批,后由于顽固派反对,后停止。二、近代的留学大潮近代留学的过程留学第一人的容闳向清三、新学制的确立1、背景:(1)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传教士、洋务官员和维新派都创办过一些新式学堂,为新式教育奠定了基础。(2)20世纪初年,兴学堂、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的强烈呼声,清政府也采取倡办学堂、奖励留学等举措,使新式教育得到迅速推广。
需要完整的教育体系,统一的教育制度2、内容:(1)癸卯学制: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2)废除科举:1905年(3)设立学部:设立专管教育的学部(4)学制改革:三、新学制的确立1、背景:“庚款留学”
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为百年国耻中的莫大创痛。后来,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带头“退还”本已多收的庚款,用于培养留美中国学生;之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加以效仿,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
当年,那些庚款留学生负笈美欧,将大耻化为大勇,卓有成效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引回了中国。这样,也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栋梁之才,如我国物理学奠基者胡刚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航天航空学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彭桓武等等,为中国科教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庚款留学”
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一、近代科技的引进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报刊、学堂、出版机构的陆续增多,西学传播的渠道大大拓宽,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地引入中国。内容:西方各种科学知识和一些工艺制造技术;科学理论和假说(宙生成学说、太阳黑子理论、生物进化论)。人物:李善兰、徐寿、华蘅芳与傅兰雅等。意义:西方科技知识的大量引进和传播,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念,也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詹、冯)。传播西学、更新观念、促进发展科技成就一、近代科技的引进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过程:1.鸦片战争后:来华西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中国除了传教、经商之外,还从事办学、办报等文化教育活动,并聘请华人学者,翻译和出版西书。西人在华创办的译书机构,如早期的墨海书馆、美华书馆以及后来的广学会等,都较为著名。2.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在洋务企业和洋务学堂中也设置了一些译书机构,大量翻译出版西学书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翻译馆)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大潮的推动下,中国兴起了一股翻译西书的热潮,涌现出许多新的译书机构,翻译出版了大量西书,内容从兵制、农政、矿务、商学、地学,到博物、史志、法政、学校、交涉、宗教、哲学、文学,无所不包。与此同时,一些专营或兼营出版印刷业务的书局、印书馆,也编译西书。(影响最大:商务印书馆)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过程:三、报刊业的繁荣过程:1.早期:最初由在华外国人创办,既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以后国人开始仿效自办。早期的报刊大多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及周边地区,后来内地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办报。2.甲午战争后: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都将报刊视为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一种有效手段,竭力鼓吹办报。出现了以《时务报》、《国闻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报刊。3.20世纪后:华资民办报刊大量创办,国内报刊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态势,涌现出《苏报》、《时报》、《民立报》等报刊。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律师事务所专业复印机及法律文件管理系统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禽类养殖标准化示范项目禽类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大赛赛事知识产权保护与侵权处理合同3篇
- 2024种植业务战略合作伙伴合同样本版B版
- 二零二五版高端石材采购与安装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队车辆租赁与售后服务合同2篇
- 2024药品采购及冷链物流服务保障协议3篇
- 2025年度校园食堂厨房设备采购与安装综合服务合同2篇
- 2025年度拍卖合同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 2025年度智能穿戴设备销售合同协议4篇
- PDCA循环提高护士培训率
- 2024年工程咨询服务承诺书
- 青桔单车保险合同条例
- 车辆使用不过户免责协议书范文范本
- 《狮子王》电影赏析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DB13-T 5673-2023 公路自愈合沥青混合料薄层超薄层罩面施工技术规范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5届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哈尔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 2024 smart汽车品牌用户社区运营全案
- 中医护理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