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三)课件_第1页
人体工程学(三)课件_第2页
人体工程学(三)课件_第3页
人体工程学(三)课件_第4页
人体工程学(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马识途的故事老马识途的故事1人体工程学(三)课件2人体工程学(三)课件二、人的行为习性人类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抄近路习性识途性左侧通行习性左转弯习性从众习性聚集效应人的距离保持二、人的行为习性抄近路习性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因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室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抄近路习性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识途性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原路返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这种习性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左侧通行习性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走的人,人体工程学(三)课件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左转弯习性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由左前方由正面由右前方总计左侧呆立不动右侧19.03.011.315.610.57.316.17.39.950.720.828.5静立时躲避方向的特点人体重心偏右,站立时略向左倾,而且右手右脚比较有力,容易向左侧移动由左前方由正面由右前方总计左侧19.015.616.150.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众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从众习性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聚集效应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领域性

“领域性”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的,这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人也具有“领域性”,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领域性”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领域性“领域性”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

人类的个人空间动物的领地1.可以随身携带2.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3.以身体为中心4.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或抗议1.地点比较固定2.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3.以家族为中心4.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人类的个人空间动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人的距离保持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亲密距离人的距离保持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投;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响度。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210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动。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接近态约360—750人体工程学(三)课件习惯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方式。习惯分个人习惯和群体习惯,群体习惯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惯。习惯习惯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方式。习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作工具和做各种用力的动作。他们的右手比较灵活而且有力,所以对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右手也叫优势手。至于下肢,绝大多数人也是惯用右脚,因此机械的主要脚踏控制器,一般也放在机械的右侧下方。惯用一侧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作工具和做各种用力的动作。他们的右手比三、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类行为习性、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的行为规律。行为模式的分类1、按其使用目的分:再现模式计划模式预测模式2、行为的表现方法数学模式模拟模式语言模式

三、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类行为习性、3、行为内容秩序行为流动行为分布行为状态行为3、行为内容人体工程学(三)课件四.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的人们,你也会发现人们确实在可能占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着,他们不一定在最适合上车的或干其他事的地方等候。四.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

1.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站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厅的人们,发现人们总愿意站在柱子附近并远离人们行走路线的地方。在日本,卡米诺在铁路车站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1.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站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2.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的桌子。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2.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五.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

人类的行为模式与空间的构成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研究中最早的是由费思汀格等进行的。他们研究了空间的不同布局中发生的人际交流的类型,他们发现那些位于住宅群体布局中央的人有较多的朋友,类似的研究也在办公室、教室及其他地点进行。五.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人类的行为模式与空六.捷径效应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行为十分相仿。六.捷径效应所谓捷径效应人体工程学(三)课件七.幽闭恐惧

幽闭恐惧在人们日常生活多少会遇到,有的人重些,有的人轻些。如坐在只有双门的轿车后坐上、乘电梯、坐在飞机狭窄的舱里,总是有一种危机感,会莫名其妙地认为“万一”发生问题会跑不出去。七.幽闭恐惧幽闭恐惧在人们日常八.恐高症登临高处,会引起人血压和心跳的变化,人们登临的高度越高,恐惧心理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一般情况是合理的或足够安全的设施也会被人们认为不够安全。在这里人们衡量的标准主要的是心理感受。八.恐高症登临高处,会引起人血压和

室内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室内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方式中,空间环境的形态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正如阿尔特曼指出的:“可以认为空间的使用既由人决定,同时又决定人的行为”。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第三节气温和气湿环境第三节气温和气湿环境一、热环境评价1、不适指数:湿度大于70℅时,汗的蒸发受到抑制,气温增加时感到很不适。

不适指数=0.72(干球温度+湿球温度)+40.6干球温度是温度计在普通空气中所测出的温度,即我们一般天气预报里常说的气温。湿球温度是指同等焓值空气状态下,空气中水蒸汽达到饱和时的空气温度.空气中的焓值是指空气中含有的总热量,通常以干空气的单位质量为基准,称作比焓。工程中简称为焓,是指一千克干空气的焓和与它相对应的水蒸气的焓的总和。

一般65~75为舒适区。受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因素的影响。2、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是人在不同温度、湿度、风速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温度感觉指标。它是以风速为0,相对湿度为100%的条件下的温度来表达其他条件下的同等温度感觉的值。绝大部分人的舒适有效温度为23.7——26.7℃一、热环境评价常用的温湿图和舒适区常用的温湿图和舒适区3、牛津指数(高温作业环境指标)WD=0.15D+0.85WW:(湿球温度)D:(干球温度)4、冷风力:(适用于室外寒冷环境,反应风速及气温对人体的综合影响。)5、湿——黑球温度(户外炎热的环境)6、热负荷指数人体每平方米每小时的散热量:睡眠中:170kJ/(m2.h)

步行:(4km/h)/2600kJ/(m2.h)立姿,轻作业:420kJ/(m2.h)3、牛津指数(高温作业环境指标)二、最佳温度1、最佳温度以静坐时主观舒适温度一般为:210c+30c。2、影响最舒适温度的主要因素①季节因素:夏天舒适度高约2~30c。②年龄因素:中老年人有所增高。③性别差:女性高1~20c。④作业性质的影响:轻体力作业:19~210c。重体力作业;13~190c。精神性作业:15~170c。二、最佳温度气温对效率和相对差错的影响气温对效率和相对差错的影响温度对生产率和事故发生率的影响温度对生产率和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人对高温和低温的主诉可耐时间人对高温和低温的主诉可耐时间温度的安全限度温度的安全限度工作效率不受影响的允许温度和湿度范围(a)允许温度(b)温度范围工作效率不受影响的允许温度和湿度范围三、室内空调

在设置冷空调时,一般比室外温度低5度左右为宜,保持室内外空气对流。最佳温度为25.6度,湿度在50%。三、室内空调第四节

室内光环境良好光环境的作用第四节室内光环境良好光环境的作用照明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照明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一、室内光环境的概念1、天然采光:通过不同形式的窗户以及建筑构件利用天然光线,使室内形成一个舒适的光环境。2、人工照明:利用各种人造光源,通过灯具造型和布置设计,造成合理的人工光环境。3、照度:单位面积的光通量。(单位为(lx)4、亮度:物体本身的照亮程度。(cd/m2)5、亮度对比:视觉目标与背景之间必须设计合理的亮度对比度。6、照度与亮度的关系:家具、墙体等物体的亮度与表面反射率及面照度有关。

B=0.32R*EB——物体的亮度(cd/m2)E——物体上的照度(lx)R——物体表面的反光系数。一、室内光环境的概念室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和相对照度室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和相对照度凹进天花板灯

凹进天花板灯7、光色白色光对室内空间固有色影响不大,只是光照强度会影响其色彩亮度和对比度;同类色有色光会使空间色彩倾向更加明显,但会削弱立体感和深度感;次对比有色光会使空间固有色更饱和;补色类(强对比)有色光一般会使空间色彩变暗变灰,不宜成为室内设计中的主要照明光源。7、光色高光色下的自由空间

高光色下的自由空间8、光影效果

要恰当利用光线照射自然产生的阴影来衬托室内物体,通过控制光线改变阴影的面积、强弱和位置来体现物体的质感和体积感。8、光影效果二、照明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以功能为主的环境照明和以舒适感为主的气氛照明。1)环境照明作为室内呈现的基础环境照明也称为整体照明,即整个场地的空间照明。通常采用泛光照明或间接光照明的方式,产生柔和均匀的光环境。2)情景化照明营造环境氛围又可称为装饰照明或气氛照明。其目的是烘托环境的气氛,创造丰富空间感和层次感,营造特定的情调。二、照明分类三、良好照明的特性因素(1)物理量

照度亮度色度造型图案(2)良好的视功能

眩光可视性视力(3)室内环境的氛围

愉快温暖情景沉静单纯(4)舒适

照明方向光影光色三、良好照明的特性因素(1)物理量良好照明的特性因素良好照明的特性因素四、室内光觉质量(1)防止眩光:1)提高背景的相对亮度;2)改变窗户和视觉对象的相对位置关系,留有保护角;3)以视线为中心,周围30范围内,不应设置灯具等高亮度光源。(2)室内面积和窗户大小的关系:原则:尽量利用日光。无人工光源时的室内照度=0.2*全天空照度*(窗面积/室内地面积)四、室内光觉质量五、光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1、合理的照度平均水平,同一环境中,亮度和照度不应过高或过低,也不要过于一致而产生单调感;2、光线的方向和扩散要合理,避免产生干扰阴影,但可保留必要阴影,使物体有立体感;3、不让光线直接照射眼睛,避免产生眩光,而应让光源光线照射物体或物体的附近,只让反射光线进入眼睛,以防止晃眼;4、光源光色要合理,光源光谱要有再现各种颜色的特性;5、让照明和色相协调,使气氛令人满意;6、考虑照明的成本。五、光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五节

室内色彩环境

在建筑空间中色彩主要扮演着两个功能角色:传递信息和营造环境氛围。从传递消息的角度,主要考虑的是色彩的观察特性——色彩的诱目性和语意性——色彩的联想;从营造环境的角度,主要考虑的是色彩的心理感觉——色彩的物理感受。一、色彩的诱目性眼睛没有看任何物体,而被色彩自身的性质引起注意的特性称作诱目性。

第五节室内色彩环境在建筑空间中色彩主要扮演着两眼睛容易认出预想的物体存在的性质称作认识性。研究阅读文字时易于独处的性质称作可读性。根据实验,色彩的诱目性从强到弱依次如下:红〉蓝〉黄〉绿〉白在黑色或中灰色背景中,诱目性为黄〉橙〉红〉绿〉蓝处在白色背景下,诱目性为蓝〉绿〉红〉橙〉黄(1)色彩的认识性色彩的认识性取决于色彩与背景条件。明度对比越大,它的认识性就强。眼睛容易认出预想的物体存在的性质称作认识性。(2)色彩的可读性色彩的可读性体现在色彩图案与背景的明度差别上,差别越大,色彩的可读性就越强。可读性越强的色彩组合是黑色和白色。色彩的诱目性对于环境标准及其他一些展示性的设施的观察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二、色彩的联想与象征现实的色彩是激发联想的条件之一。这种联想也因人而异,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色彩联想一般来说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想有具象与抽象之分。红色:火、停止、禁止、危险黄色:危险、警告、提示绿色:安全、和平、许可橙色:救援、救险蓝色:和平(2)色彩的可读性三色彩的物理感觉包括了色彩的温度感、距离感、体量感、重量感统称为色彩的物理感觉。(1)温度感(冷暖色调)(2)距离感(高明度的暖色系色彩感觉突出;低明度冷色系感觉后退)(3)重量感:明度越大,感觉越轻;(顶部轻、底部重)(4)体量感:膨胀色和收缩色

(5)醒目感:色相影响大;(6)大小感:(尺度感)白→红→黄→灰→绿→蓝→紫→黑(7)性格感:(兴奋色、沉静色、中性色)三色彩的物理感觉四、色彩调和1、色彩调和包括了色相调和、明度调和、彩度调和以及面积调和。2、色彩对比的七种形式1)色相对比2)明暗对比3)冷暖对比4)补色对比5)同时对比:看到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时,视觉系统会同时要求他的补色,如果这种补色在视觉区内不存在,视觉系统会自动产生这种补色。6)面积对比7)彩度对比四、色彩调和冷暖对比冷暖对比五、显色性物体在人工光源与在日光下的颜色会有差别,差别越小则人工光源的显色性越好;显色性好的光源下,物体能表现出自然的本来色。

六、色温光源的各种色彩用色温表示。将黑体加热至T度时发出的光谱与光源发出的光谱相同时,该光源的色温为TD度。五、显色性照度水平与色温舒适感关系结论:在低照度下,舒适光的色温接近火焰的低色温;在高照度下,舒适的光色是接近正午阳光或偏蓝的高色温光色。照度水平与色温舒适感关系结论:在低照度下,舒适光的色温接近火七、室内色彩设计1、室内环境色是指构成空间的各界面(天花板、墙面、地面等)与道具、媒介的颜色。墙面背景色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会对室内陈设起强调或减弱的作用,甚至会改变物体颜色的视觉效果。空间中的地面色彩非常重要一般选择较大众化的地板色(中性基调)。2、室内点缀色指陈设饰品色彩。

七、室内色彩设计第六节空间与视觉一、空间构成形态空间构成:包括了母空间和子空间

明暗空间构成:明空间、灰空间、暗空间色彩空间构成:子母空间或明暗空间的色彩组合从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分为行为空间、知觉空间和围合空间。

第六节空间与视觉二、空间的视觉特性人的感觉器官,特别是视觉器官能知觉空间的大小、方向、形状、深度、质地、冷暖、立体感和封闭感等。1、空间大小(包括了几何空间和视觉空间)扩大室内空间的方法:

1)以小比大

2)以低衬高

3)划大为小

4)界面的延伸二、空间的视觉特性界面的延伸界面的延伸2、空间形状1)结构空间:显示空间的特殊效果;2)封闭空间:私秘性和神秘感;3)开敞空间:开放性;4)共享空间:公共、交往空间;5)流动空间:通过变化的灯光效果,流动空间;6)迷幻空间:奇异的造型,神秘感。7)子母空间:空间层次丰富。2、空间形状三、影响室内空间的因素1)虚实界面的数量2)虚的界面位置3)顶棚的分格和空间4)照度和色彩5)空间的相对尺度三、影响室内空间的因素第七节

噪声与室内声学环境一、噪声对人体的影响1、噪声的定义: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称为噪声;2、声源建设工地、工厂企业、道路交通等;3、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噪声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较大;第七节噪声与室内声学环境噪声对语言信息传递的影响噪声对语言信息传递的影响(1)噪声对工作的影响(2)噪声对听觉的影响(暂时性听力下降、听力疲劳、持久性听力损失、暴震性耳聋)(3)对睡眠的影响;(4)对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的影响;(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6)对心血管的影响;噪声干扰作用的大小还取决于受影响的人在作什么和当时的时间(1)噪声对工作的影响二、各类噪声的卫生标准(P86)三、室内声学环境1、回音:由声源直接传入耳朵的声音和由于墙体等反射后传入耳朵的声音在时间上产生差异,出现回音。

防止回音现象发生的措施:1)增加室内的吸音效果,使用吸音材料;2)使墙壁等出设计利用抛物面等特殊造型是声能反射后集中在一起;3)将声源和受音点之间的路线控制在17m以内。二、各类噪声的卫生标准(P86)2、混响声源切断后,声音在室内还能保留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3、吸音材料1)、多孔型吸音材料2)、薄板(膜)振动型吸音材料3)、共鸣构造型吸音4)、综合以上3种吸音材料2、混响第八节振动环境一、振动定义是物体或质点绕某一平衡位置往复运动的现象。作业环境的振动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二、人体的振动特性外部刺激使人体产生内部响应。对人体产生三种作用力:惯性力(质量);粘性阻尼力(阻尼);弹性力(刚度)。第八节振动环境人是一个多自由度的振动系统,其中:第一共振峰:4~8Hz,对胸腔影响最大;第二共振缝:10~12Hz,对腹腔影响最大;第三共振缝:20~25Hz,频率再增高,在人体内传递逐步衰减,对生理效应的影响相应减少。显然,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低频区。人体工程学(三)课件振动对人体的影响1、感觉阈:人体刚能感受到振动的信息;2、不舒适阈:振动的振幅加大到一定程度,人就感到不舒适;是一种生理反应;3、振动振幅进一步增加,达到某种程度时,人对振动的感觉进入到“疲劳阈”。4、生理界限:振动的强度进一步增加,就进入到生理界限阈,超过该范围,振动不仅对心理、生理有影响,还会造成病变。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三、振动评价标准1、全身振动评价(ISO2631)(1)疲劳——降低效率界限(2)安全健康界限(3)舒适性界限2、局部振动标准(ISO/DIS5349)三、振动评价标准老马识途的故事老马识途的故事85人体工程学(三)课件86人体工程学(三)课件二、人的行为习性人类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抄近路习性识途性左侧通行习性左转弯习性从众习性聚集效应人的距离保持二、人的行为习性抄近路习性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因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室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抄近路习性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识途性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原路返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这种习性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左侧通行习性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走的人,人体工程学(三)课件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左转弯习性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由左前方由正面由右前方总计左侧呆立不动右侧19.03.011.315.610.57.316.17.39.950.720.828.5静立时躲避方向的特点人体重心偏右,站立时略向左倾,而且右手右脚比较有力,容易向左侧移动由左前方由正面由右前方总计左侧19.015.616.150.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众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从众习性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聚集效应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个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领域性

“领域性”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的,这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人也具有“领域性”,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领域性”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领域性“领域性”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

人类的个人空间动物的领地1.可以随身携带2.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3.以身体为中心4.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或抗议1.地点比较固定2.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3.以家族为中心4.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人类的个人空间动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人的距离保持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亲密距离人的距离保持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投;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响度。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210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动。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接近态约360—750人体工程学(三)课件习惯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方式。习惯分个人习惯和群体习惯,群体习惯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惯。习惯习惯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方式。习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作工具和做各种用力的动作。他们的右手比较灵活而且有力,所以对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右手也叫优势手。至于下肢,绝大多数人也是惯用右脚,因此机械的主要脚踏控制器,一般也放在机械的右侧下方。惯用一侧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作工具和做各种用力的动作。他们的右手比三、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类行为习性、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的行为规律。行为模式的分类1、按其使用目的分:再现模式计划模式预测模式2、行为的表现方法数学模式模拟模式语言模式

三、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类行为习性、3、行为内容秩序行为流动行为分布行为状态行为3、行为内容人体工程学(三)课件四.人在空间中的定位

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的人们,你也会发现人们确实在可能占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着,他们不一定在最适合上车的或干其他事的地方等候。四.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

1.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站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厅的人们,发现人们总愿意站在柱子附近并远离人们行走路线的地方。在日本,卡米诺在铁路车站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1.斯梯里思观察了伦敦地铁各个车站候车的人以及剧场、门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2.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的桌子。

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2.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五.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

人类的行为模式与空间的构成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研究中最早的是由费思汀格等进行的。他们研究了空间的不同布局中发生的人际交流的类型,他们发现那些位于住宅群体布局中央的人有较多的朋友,类似的研究也在办公室、教室及其他地点进行。五.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人类的行为模式与空六.捷径效应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行为十分相仿。六.捷径效应所谓捷径效应人体工程学(三)课件七.幽闭恐惧

幽闭恐惧在人们日常生活多少会遇到,有的人重些,有的人轻些。如坐在只有双门的轿车后坐上、乘电梯、坐在飞机狭窄的舱里,总是有一种危机感,会莫名其妙地认为“万一”发生问题会跑不出去。七.幽闭恐惧幽闭恐惧在人们日常八.恐高症登临高处,会引起人血压和心跳的变化,人们登临的高度越高,恐惧心理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一般情况是合理的或足够安全的设施也会被人们认为不够安全。在这里人们衡量的标准主要的是心理感受。八.恐高症登临高处,会引起人血压和

室内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室内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方式中,空间环境的形态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正如阿尔特曼指出的:“可以认为空间的使用既由人决定,同时又决定人的行为”。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第三节气温和气湿环境第三节气温和气湿环境一、热环境评价1、不适指数:湿度大于70℅时,汗的蒸发受到抑制,气温增加时感到很不适。

不适指数=0.72(干球温度+湿球温度)+40.6干球温度是温度计在普通空气中所测出的温度,即我们一般天气预报里常说的气温。湿球温度是指同等焓值空气状态下,空气中水蒸汽达到饱和时的空气温度.空气中的焓值是指空气中含有的总热量,通常以干空气的单位质量为基准,称作比焓。工程中简称为焓,是指一千克干空气的焓和与它相对应的水蒸气的焓的总和。

一般65~75为舒适区。受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因素的影响。2、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是人在不同温度、湿度、风速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温度感觉指标。它是以风速为0,相对湿度为100%的条件下的温度来表达其他条件下的同等温度感觉的值。绝大部分人的舒适有效温度为23.7——26.7℃一、热环境评价常用的温湿图和舒适区常用的温湿图和舒适区3、牛津指数(高温作业环境指标)WD=0.15D+0.85WW:(湿球温度)D:(干球温度)4、冷风力:(适用于室外寒冷环境,反应风速及气温对人体的综合影响。)5、湿——黑球温度(户外炎热的环境)6、热负荷指数人体每平方米每小时的散热量:睡眠中:170kJ/(m2.h)

步行:(4km/h)/2600kJ/(m2.h)立姿,轻作业:420kJ/(m2.h)3、牛津指数(高温作业环境指标)二、最佳温度1、最佳温度以静坐时主观舒适温度一般为:210c+30c。2、影响最舒适温度的主要因素①季节因素:夏天舒适度高约2~30c。②年龄因素:中老年人有所增高。③性别差:女性高1~20c。④作业性质的影响:轻体力作业:19~210c。重体力作业;13~190c。精神性作业:15~170c。二、最佳温度气温对效率和相对差错的影响气温对效率和相对差错的影响温度对生产率和事故发生率的影响温度对生产率和事故发生率的影响人对高温和低温的主诉可耐时间人对高温和低温的主诉可耐时间温度的安全限度温度的安全限度工作效率不受影响的允许温度和湿度范围(a)允许温度(b)温度范围工作效率不受影响的允许温度和湿度范围三、室内空调

在设置冷空调时,一般比室外温度低5度左右为宜,保持室内外空气对流。最佳温度为25.6度,湿度在50%。三、室内空调第四节

室内光环境良好光环境的作用第四节室内光环境良好光环境的作用照明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照明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一、室内光环境的概念1、天然采光:通过不同形式的窗户以及建筑构件利用天然光线,使室内形成一个舒适的光环境。2、人工照明:利用各种人造光源,通过灯具造型和布置设计,造成合理的人工光环境。3、照度:单位面积的光通量。(单位为(lx)4、亮度:物体本身的照亮程度。(cd/m2)5、亮度对比:视觉目标与背景之间必须设计合理的亮度对比度。6、照度与亮度的关系:家具、墙体等物体的亮度与表面反射率及面照度有关。

B=0.32R*EB——物体的亮度(cd/m2)E——物体上的照度(lx)R——物体表面的反光系数。一、室内光环境的概念室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和相对照度室内各表面的反射系数和相对照度凹进天花板灯

凹进天花板灯7、光色白色光对室内空间固有色影响不大,只是光照强度会影响其色彩亮度和对比度;同类色有色光会使空间色彩倾向更加明显,但会削弱立体感和深度感;次对比有色光会使空间固有色更饱和;补色类(强对比)有色光一般会使空间色彩变暗变灰,不宜成为室内设计中的主要照明光源。7、光色高光色下的自由空间

高光色下的自由空间8、光影效果

要恰当利用光线照射自然产生的阴影来衬托室内物体,通过控制光线改变阴影的面积、强弱和位置来体现物体的质感和体积感。8、光影效果二、照明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以功能为主的环境照明和以舒适感为主的气氛照明。1)环境照明作为室内呈现的基础环境照明也称为整体照明,即整个场地的空间照明。通常采用泛光照明或间接光照明的方式,产生柔和均匀的光环境。2)情景化照明营造环境氛围又可称为装饰照明或气氛照明。其目的是烘托环境的气氛,创造丰富空间感和层次感,营造特定的情调。二、照明分类三、良好照明的特性因素(1)物理量

照度亮度色度造型图案(2)良好的视功能

眩光可视性视力(3)室内环境的氛围

愉快温暖情景沉静单纯(4)舒适

照明方向光影光色三、良好照明的特性因素(1)物理量良好照明的特性因素良好照明的特性因素四、室内光觉质量(1)防止眩光:1)提高背景的相对亮度;2)改变窗户和视觉对象的相对位置关系,留有保护角;3)以视线为中心,周围30范围内,不应设置灯具等高亮度光源。(2)室内面积和窗户大小的关系:原则:尽量利用日光。无人工光源时的室内照度=0.2*全天空照度*(窗面积/室内地面积)四、室内光觉质量五、光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1、合理的照度平均水平,同一环境中,亮度和照度不应过高或过低,也不要过于一致而产生单调感;2、光线的方向和扩散要合理,避免产生干扰阴影,但可保留必要阴影,使物体有立体感;3、不让光线直接照射眼睛,避免产生眩光,而应让光源光线照射物体或物体的附近,只让反射光线进入眼睛,以防止晃眼;4、光源光色要合理,光源光谱要有再现各种颜色的特性;5、让照明和色相协调,使气氛令人满意;6、考虑照明的成本。五、光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五节

室内色彩环境

在建筑空间中色彩主要扮演着两个功能角色:传递信息和营造环境氛围。从传递消息的角度,主要考虑的是色彩的观察特性——色彩的诱目性和语意性——色彩的联想;从营造环境的角度,主要考虑的是色彩的心理感觉——色彩的物理感受。一、色彩的诱目性眼睛没有看任何物体,而被色彩自身的性质引起注意的特性称作诱目性。

第五节室内色彩环境在建筑空间中色彩主要扮演着两眼睛容易认出预想的物体存在的性质称作认识性。研究阅读文字时易于独处的性质称作可读性。根据实验,色彩的诱目性从强到弱依次如下:红〉蓝〉黄〉绿〉白在黑色或中灰色背景中,诱目性为黄〉橙〉红〉绿〉蓝处在白色背景下,诱目性为蓝〉绿〉红〉橙〉黄(1)色彩的认识性色彩的认识性取决于色彩与背景条件。明度对比越大,它的认识性就强。眼睛容易认出预想的物体存在的性质称作认识性。(2)色彩的可读性色彩的可读性体现在色彩图案与背景的明度差别上,差别越大,色彩的可读性就越强。可读性越强的色彩组合是黑色和白色。色彩的诱目性对于环境标准及其他一些展示性的设施的观察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二、色彩的联想与象征现实的色彩是激发联想的条件之一。这种联想也因人而异,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色彩联想一般来说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想有具象与抽象之分。红色:火、停止、禁止、危险黄色:危险、警告、提示绿色:安全、和平、许可橙色:救援、救险蓝色:和平(2)色彩的可读性三色彩的物理感觉包括了色彩的温度感、距离感、体量感、重量感统称为色彩的物理感觉。(1)温度感(冷暖色调)(2)距离感(高明度的暖色系色彩感觉突出;低明度冷色系感觉后退)(3)重量感:明度越大,感觉越轻;(顶部轻、底部重)(4)体量感:膨胀色和收缩色

(5)醒目感:色相影响大;(6)大小感:(尺度感)白→红→黄→灰→绿→蓝→紫→黑(7)性格感:(兴奋色、沉静色、中性色)三色彩的物理感觉四、色彩调和1、色彩调和包括了色相调和、明度调和、彩度调和以及面积调和。2、色彩对比的七种形式1)色相对比2)明暗对比3)冷暖对比4)补色对比5)同时对比:看到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时,视觉系统会同时要求他的补色,如果这种补色在视觉区内不存在,视觉系统会自动产生这种补色。6)面积对比7)彩度对比四、色彩调和冷暖对比冷暖对比五、显色性物体在人工光源与在日光下的颜色会有差别,差别越小则人工光源的显色性越好;显色性好的光源下,物体能表现出自然的本来色。

六、色温光源的各种色彩用色温表示。将黑体加热至T度时发出的光谱与光源发出的光谱相同时,该光源的色温为TD度。五、显色性照度水平与色温舒适感关系结论:在低照度下,舒适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