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华南理工网络教育马克思随堂练习(标准答案)2016年华南理工网络教育马克思随堂练习(标准答案)2016年华南理工网络教育马克思随堂练习(标准答案)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2016年华南理工网络教育马克思随堂练习(标准答案)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2016年华南理工网络教育马克思随堂练习(标准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参考答案:A2.
世界观是(
)。
A、关于世界的观点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
D、世界大观的简称
参考答案:B3.
方法论是(
)。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参考答案:D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参考答案:D5.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参考答案:C6.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参考答案:C7.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参考答案:D8.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
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
D、矛盾有无同一性
参考答案:A9.
包含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著作是(
)。
A、《资本论》
B、《矛盾论》
C、《实践论》
D、《共产党宣言》
参考答案:D10.
哲学的性质有(
)。
A、非实用性
B、非功利性
C、智慧性
D、技术性
E、永恒性
参考答案:ABC11.
哲学的功能有:(
)。
A、反思人自身实践和认识的成果
B、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人们的实践
C、提供万能的思想武器
D、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并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
E、提供永恒性的工作方法
参考答案:ABD12.
哲学之所以能给人以智慧,是因为:(
)。
A、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哲学有智慧性
C、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是科学的科学
参考答案:ACD13.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
)。
A、本体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
B、世界存在不存在的问题
C、世界是否永恒存在的问题
D、认识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E、世界是否运动的问题
参考答案:AD14.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有以下主要观点:(
)。
A、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B、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
C、三元论:认为世界有三个本原
D、四元论:认为世界有四个本原
E、多元论: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
参考答案:ABE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实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E、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统一
参考答案:ABCD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C2.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B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参考答案:D4.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运动
B、静止
C、规律性
D、可知性
参考答案:A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质和量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参考答案:D6.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参考答案:C7.
静止是指(
)。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的不运动
D、静止是无条件的
参考答案:B8.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
)。
A、运动是变化的,静止是稳定的
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
C、运动是重要的,静止是次要的
D、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参考答案:D9.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
)。
A、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
B、物质运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考答案:A10.
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存在运动之中
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参考答案:B11.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是(
)。
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客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参考答案:A1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参考答案:A13.
认为时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这种观点是(
)。
A、朴素唯物主义时空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D、唯心主义时空观
参考答案:B14.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参考答案:C15.
意识是(
)。
A、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B、动物所具有的现象
C、生物所具有的现象
D、人类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参考答案:A16.
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D、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参考答案:D17.
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
B、客观事物
C、一种特殊的物质
D、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参考答案:D18.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主观形式
C、内部结构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参考答案:AD19.
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有(
)。
A、自然科学的物质观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E、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参考答案:BDE20.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
)。
A、哲学物质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
B、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构成物质要素的原子
C、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
D、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
E、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某种特定的物质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ABCE2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
)。
A、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意义]
B、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C、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
D、具有指明唯物主义方向的意义
E、具有排除唯心主义对科学研究干扰的意义
参考答案:ABDE2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
A、物质世界不存在静止状态
B、物质世界不存在精神,意识的运动
C、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参考答案:CDE23.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参考答案:ACD24.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
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参考答案:ACDE25.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有(
)。
A、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B、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
C、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D、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E、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参考答案:ABCDE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性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参考答案:A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参考答案:A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参考答案:C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参考答案:A5.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参考答案:D6.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参考答案:B7.
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的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参考答案:B8.
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参考答案:C9.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
参考答案:B10.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C、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
参考答案:C11.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参考答案:C12.
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参考答案:C13.
事物的度是指(
)。
A、事物的临界点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C、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D、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
参考答案:C14.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参考答案:B15.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参考答案:B16.
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A、砍伐树木
B、碾碎谷种
C、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
D、洪水冲毁庄稼
参考答案:C17.
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属于(
)。
A、不可知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参考答案:D18.
唯物辩证法(
)。
A、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B、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C、回答了世界“做什么”的问题
D、回答了世界“在哪里”的问题
参考答案:A19.
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参考答案:D20.
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参考答案:B21.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
E、外部的联系
参考答案:BD22.
辩证的否定是(
)。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参考答案:BD23.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
)。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的必然联系
C、事物的稳定联系
D、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秩序
E、客观的
参考答案:ABCDE24.
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
)。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
E、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
参考答案:ACDE25.
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参考答案:BCD第四章实践和认识1.
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C2.
实践是指()。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参考答案:C3.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
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参考答案:B4.
概念、判断、推理是()。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参考答案:D5.
感觉、知觉、表象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参考答案:C6.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
A、诡辩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参考答案:B7.
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
A、唯物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理论
参考答案:D8.
“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体现了认识论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经验论思想
参考答案:A9.
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C10.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参考答案:D11.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
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
参考答案:A1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
参考答案:ABCD13.
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认识的有(
)。
A、初步观察结果
B、实验数据
C、访问记录
D、未经分析的检测结果
E、对某人某事的初步印象
参考答案:ABCDE1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
)。
A、它是唯物主义经验论
B、它是唯物主义可知论
C、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
D、它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E、它将科学引入认识论
参考答案:CD15.
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涉及到的内容有:(
)。
A、实践除了“改造”,还有“保护”和“恢复”
B、生活实践问题
C、精神劳动实践问题
D、科学技术实践问题
E、真正实践问题
参考答案:ABCD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C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质和量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参考答案:D3.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
)。
A、运动是变化的,静止是稳定的
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
C、运动是重要的,静止是次要的
D、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参考答案:D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参考答案:A5.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歧表现在(
)。
A、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统一于社会存在还是统一于社会意识
D、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参考答案:D6.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参考答案:C7.
物质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意识,是(
)。
A、意识是任何物质都固有的属性
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物质的分泌物
D、意识内藏于物质之中
参考答案:B8.
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D、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参考答案:D9.
科学证明人脑是(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意识的加工厂
D、思维的对象
参考答案:C10.
“反物质”的发现,证明列宁的物质定义(
)。
A、过时了
B、是正确的
C、是不完整的
D、是绝对不变的
参考答案:B11.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主观形式
C、内部结构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参考答案:AD12.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
A、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B、世界的本原是气
C、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D、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E、世界的本原是无
参考答案:ABD13.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
参考答案:ABCDE14.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
B、相互包含的关系
C、永恒和暂时的统一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参考答案:BCDE15.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
)。
A、思想是观念的东西,不是物质力量
B、思想要发挥其能动性,必须依靠物质力量
C、思想只有与实践力量相结合,才会实现能动作用
D、思想具有伟大的能动作用
E、思想要发挥能动性,必须同物质力量相结合
参考答案:ABCE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参考答案:A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参考答案:A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参考答案:C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参考答案:D5.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参考答案:B6.
矛盾是反映(
)。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参考答案:C7.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
参考答案:B8.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参考答案:C9.
事物的度是指(
)。
A、事物的临界点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C、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D、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
参考答案:C10.
质变是指(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根本转变
D、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场所或结构的变化
参考答案:C11.
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
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B、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
D、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
参考答案:B1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参考答案:B13.
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A、砍伐树木
B、碾碎谷种
C、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
D、洪水冲毁庄稼
参考答案:C14.
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参考答案:D15.
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参考答案:B16.
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
A、度
B、属性
C、量
D、特殊矛盾
参考答案:C17.
61-17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
)。
A、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现实中把握问题,在问题中把握现实
C、在现存中把握未来,在未来中把握现存
D、在理论中把握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
参考答案:A18.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
E、外部的联系
参考答案:BD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
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参考答案:D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
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
D、它们互相决定
参考答案:A3.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主体是()。
A、社会主要矛盾
B、人民群众
C、科学家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B4.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
A、社会根本性质
B、社会物质基础
C、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存在
参考答案:C5.
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经济基础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上层建筑
参考答案:C6.
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机制”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辩证过程
D、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参考答案:ABCDE7.
有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作用机制的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是一个辩证过程
D、经济基础是形式,上层建筑是内容
E、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参考答案:ABCE8.
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C、意识形态
D、上层建筑
E、政治
参考答案:ABD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基础强大
E、人民群众运动活跃
参考答案:ABC10.
下面属于“群众观点”的是(
)。
A、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把人群众当作英雄
E、向人民群众学习
参考答案:ABCE11.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
A、生产方式是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品牌联盟品牌命名项目管理合同
- 中国能建国际EPC项目竞争力优势构建:基于战略与实践的深度剖析
- CL系统几何校正与重建算法:原理、优化及应用探索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5届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一中2025年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鹤壁市物理高二下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分级代理库存管理办法
- 创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 北京供暖收费管理办法
- 包车薪资管理办法细则
- “应知应会”主题教育应知应会测试题
- 鱼类的水中世界
- 医院消化内科面试题及答案
- 锂离子电池极片辊压工序简介
- GB/T 3683-202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导言课课件 ( 希沃白板课件+PPT课件)
- 医疗管理制度PDCA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的落实率
- 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
- 软件系统售后服务方案
- GB/T 9765-2009轮胎气门嘴螺纹
- GB/T 23806-2009精细陶瓷断裂韧性试验方法单边预裂纹梁(SEPB)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