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_第1页
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_第2页
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_第3页
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_第4页
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参考书籍[们肖湘宇主编,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2]GeorgeJ.Wakileh著,徐政译,电力系统谐波一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滤波器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许实章著,新型电机绕组一理论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李发海,朱东起编著,电机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汤蕴璆,史乃编著,电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汤蕴璆,张亦黄,范瑜编著,交流电动机动态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朱耀忠等,电机与电力拖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8]李永东主编,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一、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在文字书画、建筑遗址等史料的基础上了解前人的历史。作为历史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体现在批判性地阅读史料、教科书,批判性地思考各种观点并能收集各种证据清晰而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中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具有如反思、质疑、论证、判断等初步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二、对常州近几年中考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的认识中考试题的命制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诸如“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等文句,无一不与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关。纵观近几年来作为“风向标”的常州中考历史试题,不仅注重对主干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能力考查,尤其是在对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对一线教师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历史批评性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2010年常州中考第33题(摘录)材料:19世纪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这两个民族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的,正当世界注意着其他地方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加入第一流民族行列。……两者出发点不同,道路各异,尽管如此,看来他们都在上帝的意志的驱使下,为今后有朝一日能够掌握半个世界的命运而奔波”――张建华:《俄国史?自序》请回答:材料中“为今后有朝一日能够掌握半个世界的命运”的预言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本题是常州历史中考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的第一次尝试,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和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搜索脑中学习过的重要史实来印证托克维尔的观点。命题改变了以往填空式的问题设计,选材新颖,材料与学生所学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在思维考查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2012年常州中考第31题(摘录)材料:(中国)如今被那些世界魔王英、俄、法、德等强国,看得眼红了,谁都想蚕食鲸吞起来。……不就是害在那班帝王,只顾一时的安稳,不顾万世的祸害,造出“科名”(科举)二字,把全国人民的心都蒙了……凭着人欲杀欲割,一味不疼不痒了。请概括《孽海花》对科举制的看法。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其看法的认识。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的能力,同时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考查,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观点进行判断和评价,力求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言而有据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三、中考历史复习中批评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1.精心设计问题,刺激学生思维。笔者曾看到两道历史题,分别是中国学生面对的历史题:忽必烈死于哪一年?美国学生的历史题:忽必烈如果没死,欧洲将会怎样?这是教育的不同,长期在这样两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深度肯定是绝然不同的。而思维正是由问题推动着前进的,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思维的质量。所以在复习课时要少些一问一答式的记忆性提问,尽量提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思维,通过交流让思维碰撞,这样更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社会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变革的历程。2.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只有有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有效体现,思维才会毫无拘束。所以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尤其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炒冷饭”,把讲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讲到底”或是一味训练“一练到底”,而是应该给学生一些自主复习时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或是让学生独自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去自主学习,他们才有机会去思考。如在复习秦始皇汉武帝这两个重要历史人物时,让学生自主复习,梳理他们的主要活动,并提出问题。就有学生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对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不是不公平吗?它会不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全面了,这不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目标之一吗?3.强化情境训练,总结提炼方法。任何一种能力通过训练都可以得到提升,在平时的新课传授中或是中考复习阶段,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发现问题、质疑观点、科学解释、证实证伪等思维方法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得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中考中经常会出现。在复习的过程中,笔者就通过选取以下两则材料,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训练。例1:(2011年常州中考第33题)材料:十月革命之前6年,中国之革命费力少而光复迅速,可是事后看来,推翻专制皇权,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引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请回答:材料中的“中国之革命”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作者的“(革命)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这一观点的认识。例2:材料:“吾人仰望之中山(孙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申报》1912年9月9日请回答:《申报》中对辛亥革命为什么会这样评价?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些知识甚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淘汰,因此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历史学科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哪怕只是培养这种意识。前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学基础教育。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对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历史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形式显然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单一的口耳交流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彻底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模式单一、过程呆板、效率不高的局面,使课堂教学能够多样化、灵活化、成效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尽管笔者所在学校为农村中学,条件有限,但笔者始终认为多媒体的有效使用能够对历史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1.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教学由于其特殊的教学内容,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教学讲究的教与学的互动,是外部的“教”促使内部的“学”,从而达到接受信息的过程。因而,任何老师都不可能将知识强制灌输给自己的学生,只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历史课程容易使学生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段,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和“记”为主动的“看”和“思”。如:在讲述“西安事变”这一章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诚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闻听此事后,十分焦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亲日派何应钦闻听此事后,幸灾乐祸,马上兵围西安,欲置蒋于死地;周恩来马上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看了这几个片段后,同学们一定会思考这些人为何有不同的嘴脸。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决?学生联系这几个电影片断,经过讨论交流,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我想解决这些问题,比单纯靠老师演讲留给学生的记忆要深刻得多,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让历史教学内容“复活”再现,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效。2.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事件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是影响战局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但是,仅靠教师演讲,学生是无法理解中日之间军事实力对比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真的对战局有重大影响吗?这时候我们可以播放《甲午风云》电影片段,通过激烈的战争场面,可以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可以在战争中比较形象直观地看到中日两国在军力上的差距,中国的军舰无论在吨位上还是在武力装备上都逊于日本军舰。这种情况下,战争胜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用行动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军魂。影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场面浩大、气势宏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借助相关电影、视频、图片、FLASH等多媒体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形象直观,更能加深学生对所讲解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口耳相传”了。3.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如前所述,历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往往课堂气氛沉闷。而历史课程有时候安排在下午,这种情况是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如果单纯靠演讲,教师的声音就只能是一首“催眠曲”,伴着它,午后的学生慢慢进入梦乡。而借助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好奇心一旦迸发,瞌睡就会被抛到“爪哇国”去了。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候,可以放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就片段中的内容联系课本内容提问同学。当同学回答对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一个笑脸、一个大拇指或者一段掌声,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答对的同学在别的同学面前露脸了,肯定大受鼓舞,学习的劲头会更加充足。这样,同学们可以在观赏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课本上的内容,“寓教于乐”,何乐不为呢?二、农村历史教学多媒体使用误区探讨尽管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有如此多的好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在农村中学并不普及。而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又存在误区:1.将多媒体简化为Word文档。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平时接触电脑时间少,电脑知识欠丰富;或者认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太复杂、太费事,课件制作太麻烦,从而不愿意投入时间去钻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将自己平时所书写的教案敲打到Word文档上,上课时打开给同学们看。这种想法显然并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是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太深的结果。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灵活多变的,并不能将多媒体等同于Word文档。2.多媒体制作过于花哨。农村中学教师平时不愿意使用多媒体,但是公开示范课的时候,许多老师为了教学效果,往往愿意使用多媒体手段。这种公开示范课的性质,决定了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过多强调课件的形式。形式丰富多彩固然重要,而只强调形式却忽视了教学实效是万万不能得。有的教师在惊叹于多媒体给课堂注入活力之余,对多媒体各种各样的效果爱不释手,将他们统统运用到教学当中,如动漫、声音、特效等,而导致每次点击课件的时候,都会发出声音、特效。有的声音、特效能到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而有些却与课堂毫无相关,学生听起来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样不但不能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相反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适得其反。还有的老师喜欢搜罗图片。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某位教师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讲解某位人物时,讲了该人物的逸闻趣事,并且把该人物的几位老婆的图像通过各种渠道搜罗穷尽,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这位教师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然而,这节课学生记住的可能也就是几位“美女”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3.片面追求多媒体而忽视教师的作用。我们认为,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课堂的全部。而有些教师将多媒体看做课堂的全部,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不能由机器主宰课堂,而应该由教师引导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比如说,在讲解解放战争课题时候,教师可以放映关于解放战争的电影片段或电视片段。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看完了事。而应该在看完之后,就相关问题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这种引导是教师主宰课堂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的结合多媒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三、如何让多媒体真正走进农村历史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十分有益,然而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并未真正走进农村历史教学的课堂。如何让多媒体真正走进农村历史教学课堂呢?笔者认为:1.改变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由于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复杂,许多教师认为麻烦、费事;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会浪费教学时间,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更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是“异物”,不适合农村教学课堂:“一支粉笔、一本讲义”教授了那么多年,学生照样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何必费那力气呢?这种传统观念“固步自封”,给多媒体教学的推广造成很大的阻力。要想让多媒体真正走进农村历史教学课堂,就必须根治这种教学观念。让那些反对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明白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手段,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2.加强多媒体教学培训。一些教师反对多媒体教学,是因为他们不能熟练操作多媒体,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如果学校或者相关机构能够投入资金,培养教师去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操作,让老师们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多媒体的魅力,谁还不乐意去使用多媒体教学呢?3.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多媒体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然而,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多媒体,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如何使用多媒体,何时使用多媒体,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包罗万象,而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言传身教、板书书写完全抛弃。我们认为这是走了极端。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演讲,也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只有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2参考书籍[们肖湘宇主编,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2]GeorgeJ.Wakileh著,徐政译,电力系统谐波一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滤波器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许实章著,新型电机绕组一理论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李发海,朱东起编著,电机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汤蕴璆,史乃编著,电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汤蕴璆,张亦黄,范瑜编著,交流电动机动态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朱耀忠等,电机与电力拖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8]李永东主编,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参考书籍3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1谐波的基本概念([1p164-201,[2:p4~35)A。基波与谐波的定义,谐波计算方法,谐波评价指标变压器中的谐波B。铁心饱和时单相变压器的励磁电流([4]:p15-16)三相变压器空载运行的电动势([4]:p5456)3电机中的谐波由于电机自身磁势、磁路以及与电机相连的电源和负载的非线性特性,实际电机中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谐波。这些谐波会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有必要对它们产生的机理、特点及其对电机影响的情况进行介绍。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4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3.1电机中的空间谐波电机的空间谐波是由于电机内部磁势和磁阻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谐波磁场,例如:凸极同步电机的主极磁场、齿谐波磁场等都含有丰富的空间谐波。电L的空间谐波磁场具有相同的机械角频率但极距却各不相同。C。凸极同步电机的主极磁场([5]:p124-125)电机中的齿诸波磁场([5]p125-126)32电机中的时间谐波电机的时间谐波是由连接于电机绕组的电压或负载中的非线性特性在电机内部产生的谐波电压和电流,例如:变频器供电的感应电动机或通过HVDC输送电力的同步发电机中就含有丰富的时间谐波。由时间谐波电压或电流产生的电机磁场具有相同的极距与极对数但频率却各不相同D。时间谐波源([2]:p3765)变频器供电的感应电动机(6]:p229-249)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5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4电机谐波的抑制与利用-4.1电机谐波的危E。“空间高次谐波对异步电动机的影响”,([7]:p191-192F。“非正弦电源对异步电机的影响”(7]:p211-214)42电机谐波的抑制G。“消弱电机空间谐波的方法”,(5]:p127-129)“电力系统时间谐波的抑制”(2]:p87-114,[1:p204-219)43电机谐波的利l。“利用谐波起动感应电机”,([3]:p25-86)“利用齿谐波辨识电机转速p250-251)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6谐波问题(p124,137)谐波电动势和磁动势(p143,159)21谐波电动势→22谐波磁动势→谐波问题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821诸波电动势21.1普通谐波电动势→1.2齿谐波电动势→BACK21诸波电动势921.1普通谐波电动势2.1.1.1谐波磁场及其特点→2.1.1.2谐波磁场产生的电动势→21.13谐波电动势的危害→211.4削弱办法→BACK21.1普通谐波电动势10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2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4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5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6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8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19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0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2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4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5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6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8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29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0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2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4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5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6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8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39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0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2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4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5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6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8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49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0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2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4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5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6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8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59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0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2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4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5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6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8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69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0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2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4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5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6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8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79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80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81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82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83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84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课件85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86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编织一个笼子,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博莱索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参考书籍[们肖湘宇主编,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2]GeorgeJ.Wakileh著,徐政译,电力系统谐波一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滤波器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许实章著,新型电机绕组一理论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李发海,朱东起编著,电机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汤蕴璆,史乃编著,电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汤蕴璆,张亦黄,范瑜编著,交流电动机动态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朱耀忠等,电机与电力拖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8]李永东主编,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一、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在文字书画、建筑遗址等史料的基础上了解前人的历史。作为历史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体现在批判性地阅读史料、教科书,批判性地思考各种观点并能收集各种证据清晰而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中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具有如反思、质疑、论证、判断等初步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二、对常州近几年中考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的认识中考试题的命制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诸如“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等文句,无一不与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关。纵观近几年来作为“风向标”的常州中考历史试题,不仅注重对主干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能力考查,尤其是在对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对一线教师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历史批评性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如2010年常州中考第33题(摘录)材料:19世纪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两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这两个民族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的,正当世界注意着其他地方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加入第一流民族行列。……两者出发点不同,道路各异,尽管如此,看来他们都在上帝的意志的驱使下,为今后有朝一日能够掌握半个世界的命运而奔波”――张建华:《俄国史?自序》请回答:材料中“为今后有朝一日能够掌握半个世界的命运”的预言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本题是常州历史中考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方面的第一次尝试,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和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搜索脑中学习过的重要史实来印证托克维尔的观点。命题改变了以往填空式的问题设计,选材新颖,材料与学生所学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在思维考查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2012年常州中考第31题(摘录)材料:(中国)如今被那些世界魔王英、俄、法、德等强国,看得眼红了,谁都想蚕食鲸吞起来。……不就是害在那班帝王,只顾一时的安稳,不顾万世的祸害,造出“科名”(科举)二字,把全国人民的心都蒙了……凭着人欲杀欲割,一味不疼不痒了。请概括《孽海花》对科举制的看法。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其看法的认识。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的能力,同时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考查,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观点进行判断和评价,力求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言而有据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三、中考历史复习中批评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1.精心设计问题,刺激学生思维。笔者曾看到两道历史题,分别是中国学生面对的历史题:忽必烈死于哪一年?美国学生的历史题:忽必烈如果没死,欧洲将会怎样?这是教育的不同,长期在这样两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深度肯定是绝然不同的。而思维正是由问题推动着前进的,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思维的质量。所以在复习课时要少些一问一答式的记忆性提问,尽量提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思维,通过交流让思维碰撞,这样更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社会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变革的历程。2.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只有有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有效体现,思维才会毫无拘束。所以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尤其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炒冷饭”,把讲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讲到底”或是一味训练“一练到底”,而是应该给学生一些自主复习时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或是让学生独自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去自主学习,他们才有机会去思考。如在复习秦始皇汉武帝这两个重要历史人物时,让学生自主复习,梳理他们的主要活动,并提出问题。就有学生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对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不是不公平吗?它会不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全面了,这不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目标之一吗?3.强化情境训练,总结提炼方法。任何一种能力通过训练都可以得到提升,在平时的新课传授中或是中考复习阶段,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发现问题、质疑观点、科学解释、证实证伪等思维方法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得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中考中经常会出现。在复习的过程中,笔者就通过选取以下两则材料,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训练。例1:(2011年常州中考第33题)材料:十月革命之前6年,中国之革命费力少而光复迅速,可是事后看来,推翻专制皇权,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引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请回答:材料中的“中国之革命”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作者的“(革命)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这一观点的认识。例2:材料:“吾人仰望之中山(孙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申报》1912年9月9日请回答:《申报》中对辛亥革命为什么会这样评价?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些知识甚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淘汰,因此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历史学科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哪怕只是培养这种意识。前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学基础教育。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对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历史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形式显然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单一的口耳交流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彻底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模式单一、过程呆板、效率不高的局面,使课堂教学能够多样化、灵活化、成效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尽管笔者所在学校为农村中学,条件有限,但笔者始终认为多媒体的有效使用能够对历史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1.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教学由于其特殊的教学内容,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教学讲究的教与学的互动,是外部的“教”促使内部的“学”,从而达到接受信息的过程。因而,任何老师都不可能将知识强制灌输给自己的学生,只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历史课程容易使学生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段,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和“记”为主动的“看”和“思”。如:在讲述“西安事变”这一章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诚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闻听此事后,十分焦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亲日派何应钦闻听此事后,幸灾乐祸,马上兵围西安,欲置蒋于死地;周恩来马上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看了这几个片段后,同学们一定会思考这些人为何有不同的嘴脸。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决?学生联系这几个电影片断,经过讨论交流,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我想解决这些问题,比单纯靠老师演讲留给学生的记忆要深刻得多,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让历史教学内容“复活”再现,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效。2.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事件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是影响战局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但是,仅靠教师演讲,学生是无法理解中日之间军事实力对比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真的对战局有重大影响吗?这时候我们可以播放《甲午风云》电影片段,通过激烈的战争场面,可以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可以在战争中比较形象直观地看到中日两国在军力上的差距,中国的军舰无论在吨位上还是在武力装备上都逊于日本军舰。这种情况下,战争胜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用行动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军魂。影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场面浩大、气势宏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借助相关电影、视频、图片、FLASH等多媒体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形象直观,更能加深学生对所讲解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口耳相传”了。3.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如前所述,历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往往课堂气氛沉闷。而历史课程有时候安排在下午,这种情况是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如果单纯靠演讲,教师的声音就只能是一首“催眠曲”,伴着它,午后的学生慢慢进入梦乡。而借助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好奇心一旦迸发,瞌睡就会被抛到“爪哇国”去了。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候,可以放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就片段中的内容联系课本内容提问同学。当同学回答对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一个笑脸、一个大拇指或者一段掌声,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答对的同学在别的同学面前露脸了,肯定大受鼓舞,学习的劲头会更加充足。这样,同学们可以在观赏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课本上的内容,“寓教于乐”,何乐不为呢?二、农村历史教学多媒体使用误区探讨尽管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有如此多的好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在农村中学并不普及。而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又存在误区:1.将多媒体简化为Word文档。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教师平时接触电脑时间少,电脑知识欠丰富;或者认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太复杂、太费事,课件制作太麻烦,从而不愿意投入时间去钻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将自己平时所书写的教案敲打到Word文档上,上课时打开给同学们看。这种想法显然并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是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太深的结果。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灵活多变的,并不能将多媒体等同于Word文档。2.多媒体制作过于花哨。农村中学教师平时不愿意使用多媒体,但是公开示范课的时候,许多老师为了教学效果,往往愿意使用多媒体手段。这种公开示范课的性质,决定了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过多强调课件的形式。形式丰富多彩固然重要,而只强调形式却忽视了教学实效是万万不能得。有的教师在惊叹于多媒体给课堂注入活力之余,对多媒体各种各样的效果爱不释手,将他们统统运用到教学当中,如动漫、声音、特效等,而导致每次点击课件的时候,都会发出声音、特效。有的声音、特效能到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而有些却与课堂毫无相关,学生听起来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样不但不能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相反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适得其反。还有的老师喜欢搜罗图片。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某位教师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讲解某位人物时,讲了该人物的逸闻趣事,并且把该人物的几位老婆的图像通过各种渠道搜罗穷尽,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这位教师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然而,这节课学生记住的可能也就是几位“美女”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3.片面追求多媒体而忽视教师的作用。我们认为,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课堂的全部。而有些教师将多媒体看做课堂的全部,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不能由机器主宰课堂,而应该由教师引导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比如说,在讲解解放战争课题时候,教师可以放映关于解放战争的电影片段或电视片段。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看完了事。而应该在看完之后,就相关问题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这种引导是教师主宰课堂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的结合多媒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三、如何让多媒体真正走进农村历史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十分有益,然而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并未真正走进农村历史教学的课堂。如何让多媒体真正走进农村历史教学课堂呢?笔者认为:1.改变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由于多媒体教学形式比较复杂,许多教师认为麻烦、费事;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会浪费教学时间,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更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是“异物”,不适合农村教学课堂:“一支粉笔、一本讲义”教授了那么多年,学生照样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何必费那力气呢?这种传统观念“固步自封”,给多媒体教学的推广造成很大的阻力。要想让多媒体真正走进农村历史教学课堂,就必须根治这种教学观念。让那些反对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明白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手段,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2.加强多媒体教学培训。一些教师反对多媒体教学,是因为他们不能熟练操作多媒体,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如果学校或者相关机构能够投入资金,培养教师去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操作,让老师们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多媒体的魅力,谁还不乐意去使用多媒体教学呢?3.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多媒体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然而,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多媒体,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如何使用多媒体,何时使用多媒体,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包罗万象,而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言传身教、板书书写完全抛弃。我们认为这是走了极端。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演讲,也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只有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为87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交流电机的谐波问题88参考书籍[们肖湘宇主编,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2]GeorgeJ.Wakileh著,徐政译,电力系统谐波一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滤波器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许实章著,新型电机绕组一理论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李发海,朱东起编著,电机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汤蕴璆,史乃编著,电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汤蕴璆,张亦黄,范瑜编著,交流电动机动态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朱耀忠等,电机与电力拖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8]李永东主编,交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参考书籍89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1谐波的基本概念([1p164-201,[2:p4~35)A。基波与谐波的定义,谐波计算方法,谐波评价指标变压器中的谐波B。铁心饱和时单相变压器的励磁电流([4]:p15-16)三相变压器空载运行的电动势([4]:p5456)3电机中的谐波由于电机自身磁势、磁路以及与电机相连的电源和负载的非线性特性,实际电机中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谐波。这些谐波会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有必要对它们产生的机理、特点及其对电机影响的情况进行介绍。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90阅读参考书籍后的作业3.1电机中的空间谐波电机的空间谐波是由于电机内部磁势和磁阻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谐波磁场,例如:凸极同步电机的主极磁场、齿谐波磁场等都含有丰富的空间谐波。电L的空间谐波磁场具有相同的机械角频率但极距却各不相同。C。凸极同步电机的主极磁场([5]:p124-125)电机中的齿诸波磁场([5]p125-126)32电机中的时间谐波电机的时间谐波是由连接于电机绕组的电压或负载中的非线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