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与继承_第1页
浅析我国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与继承_第2页
浅析我国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与继承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们国家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与继承论文本文关键词语: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发展与继承论文内容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始终遭到历代统治者及社会群众的看重。先秦时代,儒家就指落发庭是国家的基础,强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涉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并提出儒家伦理思想的总纲领,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便成了中国传统家教的指点原则。中国古代家庭是由宗与族在血缘关系基础上构成的,故家教的内容首先强调祭祀祖先的主要性,这是家庭道德教化的根本。儒学家们更将孝德作为家庭教化的出发点,并把这种孝道推广到国家政治方面,以尊君、忠君为天经地义,进而到达“以孝治天下〞的目的。这种移“孝〞作“忠〞的说教,逐步发展成所谓的“名教〞,以维护中国社会的秩序。汉代以后,家教更遭到普遍的看重,相继出现了“家训〞;“家范〞、“家仪〞、“家规〞、“治家格言〞等家教书籍。其中所宣教的“勤劳俭朴持家〞、“六亲和睦〞、“尊老爱幼〞、“以身作则〞等。中国古代家庭始终是处在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支配下,因此在家教中所强调的家法,则更多的是具体表现出男性家长的意志与权威。同时,这种家长的权利在历代又都遭到法律的认可与维护。如妻儿违背家规,冒犯教令,除了有庭训责打,以至可“依法决罚〞,国家法律成认父祖的惩戒权,这无疑是家教中的糟粕。因而,我们对传统的家教思想必需作详细的分析,剔除其封建糟粕,汲取其合理的思想。我们国家富有道德价值的家教思想,可作如下概括。一、德教为本德教为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为根本,为基础。家庭教育的内容能够是众多方面的,如:德、智、体、美、劳等等,古代人们以为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道德教育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后代怎样做人,也就是怎样处人处事、待人接物,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的在儒家看来,则是为了成贤成圣。在这里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孟子·梁惠王上〕中说:“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梯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而“宝身、全行〞即器重自已的身体、生命,寻求德行完美又成为孝道的重点。颜之推以至从胎儿之始就看重道德教育:“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朱熹见从“孩幼而教之以孝梯诚敬之实〞直至“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到达)内涵修养践履之功也〞。特别看重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涵养必需从童年抓起。成人之后,方能天然地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环境。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是家庭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德教为本反映了这一要求,应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的原则,古今皆然。固然德育的详细内容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以德教为本的这一普遍的原则是不会因详细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二、六亲和睦六亲和睦,又寸于家庭来说是极为主要的。其基本的思想是指家庭亲属之间的和睦相处,中国人一向把它当庭建设的理想目的。六亲和睦以“和为贵〞,标明和睦在家庭生活中的主要,强调和睦相处是幸福美满家庭的基础。而要做到家庭成员的和睦,则又要以教育成员之间格守各自的角色规范为前提。“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能力内部安宁,外有成功。〞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兄弟〕篇中,对兄弟之间的关系,作了淋离尽致感人至深的分析后指出:“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憧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踏(践踏)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王夫之对家庭和睦之道也有独特的见解:“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贪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陵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富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门户〞。六亲和睦的家庭伦理观念,很显然与西方强调个性独立有所不同,更多地具体表现出了东方古老伦理的特色。我们并不否认传统的六亲和睦观念是建立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家长制基础之上的,以此它的实现遭到了历史条件的局限。然而和睦的家庭一向为人们普遍所向往,就现代来说,建立在平等观念之上的家庭和睦,还是建立现代幸福家庭的需要前提。三、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可简约地归结为孝与慈这两种思想。关于孝,在中国全部历史中和人民古往今来的生活中,都占领极高和极主要的份量。能够说,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也有人称中国传统文化为孝的文化。〔孝经〕是一部孔子述作的孝学专著,自从在汉代从新面世后,历经诸朝各代,不仅遭到一般社会层面的高度看重,而且得到历代朝廷的无比喜爱,被尊奉为千古圣书。〔孝经〕的最大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能够通达人性,以德教人,以理晓人,委婉清明,解释迷误,启发心智,进而感化人心,导引人行,成为历代历朝最为优良的教民化俗的工具。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第一〞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孝的含义的认识:起初是事奉双亲,后来引伸到包含忠君,最后归结于立身修德。那么如何才算得上孝子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五个方面都能做到并做好,能力称得上是孝子事亲。事亲怎样联络得上事君呢?由于事亲者“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在家里能够做到循人伦礼仪,所以延展到官场上到社会上也是会以礼待人的。因而,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但孔子也并不提倡愚忠。他的学生曾子问他,儿子能否只要顺从父亲的旨意,就能够说他是孝敬的呢?孔子即刻反洁:“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又焉得为孝乎?〞让父陷于不义,怎么能称得上孝敬呢?孔子的孝亲思想特别丰富,从以礼治家、孝敬父母始,最终到达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目的。这也是〔孝经〕既能为庶民承受在民间广为流传,又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之一的主要原因。孔子之后,孟子对“孝〞也有众多阐述。如就公都子关于匡章这个人孝不孝的问题作答时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掉臂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掉臂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贷财,私妻子,掉臂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从孟子这段对“五不孝〞的解释中,可了解古人的孝学观点与孝义的基本内涵,何为不孝,又何谓孝,亦由此稍明。老子说孝与儒家有别,径渭清楚。比方〔老子〕第十八章有云:“六亲不和,有孝慈。〞又云:“国家昏乱,有忠臣。〞其第十九章有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辩证地看孝慈忠信意识与其价值意义。当父子、兄弟、夫妻等六亲之间发生矛盾、不和不睦之时,当社会上出现抛弃仁义纵行邪恶之际,方见得孝敬与慈祥敬爱的主要与需要;当国家处于衰跌动乱之秋,才显得忠臣的需要与紧要。亲疏见孝子,国乱识忠臣,这些颇具哲理的论断,颇见老子思想特色。,庄子论孝与老子异曲同调,哲理性极强,思致深刻。如“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敬礼行孝是容易做到的,而真正以热诚的爱心去行孝那就比较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后代易忘父母,而父母是难以忘怀后代的。这也就尖锐指出人性和世情的未足善的一面。除上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之外,历史上众多名家,大都有关于孝学孝行的阐述及理论。另外,历史上大量的蒙学类书籍,如〔小学〕、〔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小儿语〕、〔老学究语〕、〔好人歌〕、〔幼学诗〕、〔太平天国三字经〕和女德女则类书籍如〔女诫〕、〔女论语〕、〔女训〕、〔女二十四孝图说〕、〔女三字经〕、〔女小儿语〕、〔张氏母训〕等莫不以大量的篇幅言孝,逐步深化了人们的孝亲心理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国民性。至于“慈〞,这是对做父母长者的要求,要求他们能慈祥敬爱自己的后代(“爱幼")。作为父母来说,不仅要供应幼小的后代以衣食,更主要的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尊老爱幼一向为我们国家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一思想对于建立现代家庭来说,仍然有着特别主要的意义。一个和睦的家庭离不开“孝〞与“慈〞这两种思想。因而,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的美德应当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当然,现代家庭是建立在平等思想的基础之上,而不同于旧式的家庭是建筑在宗法制的封建家长制的根基之上。四、勤劳俭朴持家勤劳俭朴持家是我中华民族,尤其是我们国家历代劳动人民的一大美德。勤指勤快,要勤于劳动,反对徽惰;俭指节省,要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我们国家古人深深懂得,勤劳俭朴两字为“治生之道〞,为“发家致富之本〞,而徽惰与奢侈浪费则是败家破国的祸首。因而古人特别看重和提倡勤劳俭朴持家,以勤劳俭朴为美德,以徽惰奢侈为羞辱。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古代留传下不少有名的格言与佳话,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力能胜贫,谨能逃难。“〔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等典籍中,都有有关勤劳俭朴之阐述。大约成书于三千年前的〔周易〕就提出了贵俭的思想,它把人们对于节省的态度分为“甘节〞、“安节〞、“苦节〞三种,即甘于节省、安于节省和苦于节省。最好的是“甘节〞,就是甘于节省,把节省当作“甘之如怡〞的乐事。这样的三种态度,必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甘节,吉〞即甘于节省,前途是吉祥美妙的;“安节,亨〞,即安于节省,凡事亨通畅利;“苦节,贞凶〞即苦于节省,占卜预测将来将是不幸的。对于后一种态度,〔周易〕的作者给它下了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不节者,则暖若。〞就是说若不能节省,势必陷于贫困,落到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的地步。孔夫子也曾说过:“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对其大弟子颜回生活的艰辛朴素大加赞赏。宋代宰相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出的“世人皆以奢糜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程颐也将“节省朴素〞称为“人之美德〞。六后期先后为四个王朝效力的颜之推晚年时,为坚持家庭的传统和地位,写了〔颜氏家训〕二十篇,想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教训子孙,鼓励子孙继承家业,扬名于世。这部封建时代第一部系统完好的家庭教学材料对勤劳俭朴持家有丰富的阐述。其中对“俭〞与“吝〞之间的关系作了辩证论述。他说:“然则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谓也。令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则不惜,可矣。〞〔颜氏家训〕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后人称之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又称之“篇篇约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另外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朱用纯的〔治家格言〕对勤劳俭朴持家也有精采阐述:“拂晓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身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谬,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需俭约,燕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击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懂。〞所有这些有关勤劳俭朴的论说,是我们国家人民历史经历体验的总结,不但是为人之道,治家之方,也是兴国之策,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是当鼎力提倡的。五、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这既是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家庭教育者的要求。即对父母家长进行家教的要求。家长应以其言行风范,为后代作出典范,使其乐而承受教育。假如父母家长言行不一,内外相违,对后代的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身教重于言教,学校教育是这样,家庭教育更是这样。颜之推以为在儿童道德教育方面,主要的不在长篇说教,较为有效的还是长辈示范。这种成人道德典范所发挥的影响,他称之为“风化〞,“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行行而后者也。〞这是一种天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迫。他以为作为父母,应当教育子弟立志,树立较高尚的生活理想。他引用齐朝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