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第一章概述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第一章概述2长生不老、多福多寿——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2长生不老、多福多寿3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的历史。养生学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是宝贵遗产。
——继承与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活。人类社会发4第一节养生与养生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厚生等,对老年的保健养生则称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由此可见,凡是对人体健康长寿起良好作用的措施均属养生学范畴。考察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从而达到营卫摄养身心,推迟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4第一节养生与养生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5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从《黄帝内经》的问世,到《养生论》的形成,在漫长的岁月里,多种养生学说的发展及相互渗透,构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富魅力的中国传统养生学。5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6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是使正常人的健康得以维持甚至增强。如轻身、美容、增智、增力、长寿等。养生是属于治未病的范畴。作为养生的近义词“保健”是西医传入中国后才有的,保健是以群体为对象,体现西医防病的特点;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学为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结合了医、道、儒、释、武各家之长。6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是使正常人的健7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7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的双重特第二节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天人合一”观。这种文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系。8第二节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9一、气一元论思想“气”——充斥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的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物质变化的物质实体。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清”、“浊”二气:
清气化作不可视物浊气化作可视物。第二节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9一、气一元论思想第二节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气一元论认为:构成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本体的是“气”,这种“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相同结构和变化规律、彼此间相互储存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系统。
——气化宇宙10气一元论认为:10气一元论与养生11
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人之本体人生命运动的本质在于“气”的变化(一)气的分类中医把气分为:
先天气——精气
后天气——元、宗、营、卫气一元论与养生11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精气:先天之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化作“元气”。
12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什么之根,生命之源。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什么旺健。生理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官窍的生理活动。精气:先天之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宗气:由谷气和清气相结合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之气。生理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
贯心脉以行气血
下注丹田以资助先天元气13宗气:由谷气和清气相结合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之气。1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血二者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营气循血脉流注与全身,
营养全身。14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属阳、又称“卫阳”。生理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
温养腑脏、肌肉、皮毛
调节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15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属阳、又总而言之;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本门派的养生术,在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和方法都依据元气的运行规律来进行锻炼。16总而言之;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16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传统养生思想基本观点之一。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具有相应的关系,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就被称为天人合一整体观。17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一是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二是认为人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号,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即天人大小宇宙理论。
18一是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
天下莫贵于生道家力倡贵生观。并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养生观。这种积极主动的思想非常难能可贵。主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重视生命、积极进取、反宿命论为养生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
天下莫贵于生19四、内倾思想与反省自身思想中国传统的身心炼养长寿术实质上是一种内向型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思维趋向的特点。建立在高度自我的、自足的、自律的基础和原则之上,“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心知性以知天”“万物皆备于我”20四、内倾思想与反省自身思想中国传统的身心炼养长寿术实质上是一注重向内反照自心,于沉思之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之中了悟人生,以体验内心世界的精微与广大,来感知外在世界的本质,推求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这种反观自心、注重内在体验、强调发展人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即由“内壮”而达“外壮”的独特养生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独特思维特点21注重向内反照自心,于沉思之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之中了悟人生,以五、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思想(一)动静适宜的观点
生命体存在着“动与静”的变化,阴气主静,是人体的营养根源;阳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动力。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是动静兼修的体现。心神极欲静,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心身健康。
22五、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思想(一)动静适宜的观点
22气功锻炼中的动静有内外之分。内静为精神内守,外静为形体安静;内动为气息运动,外动为肢体运动。练静功时,要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练动功时,要动中有静、外动内静。静功锻炼之后,可配合形体活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期求得动静适宜。23气功锻炼中的动静有内外之分。23(二)形神统一思想
所谓“性命双修”,就是在养生实践中,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同步炼养和发展,并相互促进。“性”一般指人的心性、神、意识,“命”则指人的生命、形体等。所谓“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能均衡发展。——“形具而神生、神生而形现”
24(二)形神统一思想
24第三节:传统养生学主要养生方法行气术:又称吐纳、调息,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类一:“意守”,意念固守身体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身的目的。类二:“周天行气法”,源至《行气玉佩铭》。《铭》是古代气功文物,现藏天津博物馆。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行气玉佩铭25第三节:传统养生学主要养生方法行气术:又称吐纳、调息,以呼吸“周天行气法”就是以意催气,使气在任、督及全身经脉循行,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行气术的要求:松、静、自然、意气相随。
松:身体放松静:内心平静自然:生命体在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意气相随:意念活动和呼吸、“内气”协调一致。26“周天行气法”就是以意催气,使气在任、督及全身经脉循行,进而服食养生:谨和五味,食饮有节。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
四时颐养: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27服食养生:谨和五味,食饮有节。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导引术: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健身养生方法。特点:1、治病与健身结合;2、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结合;3、动物象形仿生动作与肢体的自然运动结合
28导引术: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健身养生方法。28房中术:核心是固精益气、养气补精、还精补脑服食养生术: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根据各种食物的不同属性、气味,按五行阴阳关系相配合以滋养人体的五脏;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四时颐养术: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29房中术:2930第四节传统养生原则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三、调节正气—食饮有节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30第四节传统养生原则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31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之所以能生存和繁衍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31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32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32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33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食宜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33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34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要固护阴精就要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妄行、过逸都对健康不利。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因而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固护阴精还要注意节制房劳。《内经》提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使人早衰的重要原因。古人从固护阴精的目的出发还提倡晚婚。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34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35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传统养生学认为:“形神合一”,“善养生者养内。”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中医学认为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五脏六腑都会受到影响。《素问》指出养生要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调养精神的方法有“清静养神”、“节制感情”、“以情胜情”、“四时调神”、“陶冶性情”等。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35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36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与静都要适宜,不能过度,或有所偏废。36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37一、特点:
1、宏观自然,中和智慧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第五节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与分类37一、特点:
1、宏观自然,中和智慧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38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涵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养生就是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38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392、形神兼顾,以神为先传统养生学要求形神兼顾、俱养。主张形神共养,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得神”、“守神”,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养生方法上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主要活动目标。392、形神兼顾,以神为先传统养生学要求形神兼顾、俱养。主张403、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传统养生学在提倡运动的同时却反对运动量过大,强调不能“使极”与“过劳”。另外传统养生学从减少人体能量损耗和机体磨损的角度,使以静养生成为传统养生学的主线。403、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414、区别对待,审因施养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传统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414、区别对待,审因施养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425、修心养性,道德为先重视道德修养被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放在养生的首要位置,看作是“养生之根”。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所言“仁者”,即道德高尚之人。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425、修心养性,道德为先重视道德修养被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养生436、理法相融,简便易行“理”,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是用来解释说明养生之道的。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人们真正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可行性、实用性,使人们在一定层次、水准上进行养生实践。“法”,是指养生的法则、方法,为具体养生方式、技术提供规范,是某类养生操作技术或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性原则。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适宜”等原则要求。在养生实践中,不能为了“术”而追求“术”,而应晓其“理”,通其“道”,所谓“因术以明道,而至于道”。436、理法相融,简便易行“理”,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447、紧贴生活,终身受益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紧贴生活,关注生活的每一细节。同时一旦知道了养生之道,就能在一生之中受其指导,从而终身受益。养生的确可以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màodié]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养生保健活动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47、紧贴生活,终身受益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45二、分类传统养生学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分类。养生学的学科组成来分,有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养生学,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儒家养生学,心理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茶养生、饮酒养生、气功养生、房室养生、药膳养生等;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养生、儿童养生、青少年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45二、分类46有人从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文化修养三方面(精、气、神)把养生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层生理养生
生理养生,应注重四道:1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2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3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4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46有人从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文化修养三方面(精、气、神)47第二层心理养生1是调摄情志,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2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47第二层心理养生48七情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48七情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49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孔子说“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49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505051第三层哲理养生
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所谓“四看”:1、“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2、“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3、“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4、“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51第三层哲理养生52
所谓“六然”就是:1、“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2、“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3、“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4、“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5、“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6、“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52所谓“六然”就是:535354第五节、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一、健康传统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即俗称“健康”的人。任何时代和民族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54第五节、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一、健康55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定了10条健康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安排生活,胜任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均匀。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8、牙齿清洁,无龋齿。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55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定了10条健康标准:1、有充56二、寿命与天年1、天年是指自然赋予人类的生理年龄,即在没有任何意外因素使生命缩短的情况下,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古代文献认为: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这个期限就是“天年”。寿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生存的年限,也可引申为使用的期限或存在的期限。我国古代文献一般认为人类的天年限定在100—120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56二、寿命与天年1、天年是指自然赋予人类的生理年龄,即在没57三、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变老虽是人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过程,但也有其内、外原因,尤其取决于内因。祖国医学认为引起衰老的内因有:①脾胃虚衰;②肾气虚衰;③其它脏腑虚衰;④阴阳失调。现代科学认为人类的寿命与健康是多因多果的关系。人类的自然寿命在100岁以上是确切无疑的;人的寿命,主要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内因是基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环境和生活习惯在长寿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达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以下4点内容非常重要: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生存环境。57三、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变老虽是人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过程,5858595960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第一章概述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
第一章概述61长生不老、多福多寿——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2长生不老、多福多寿62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的历史。养生学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是宝贵遗产。
——继承与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活。人类社会发63第一节养生与养生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厚生等,对老年的保健养生则称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由此可见,凡是对人体健康长寿起良好作用的措施均属养生学范畴。考察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从而达到营卫摄养身心,推迟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4第一节养生与养生学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64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从《黄帝内经》的问世,到《养生论》的形成,在漫长的岁月里,多种养生学说的发展及相互渗透,构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富魅力的中国传统养生学。5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65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是使正常人的健康得以维持甚至增强。如轻身、美容、增智、增力、长寿等。养生是属于治未病的范畴。作为养生的近义词“保健”是西医传入中国后才有的,保健是以群体为对象,体现西医防病的特点;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学为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结合了医、道、儒、释、武各家之长。6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是使正常人的健66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7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的双重特第二节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天人合一”观。这种文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系。67第二节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68一、气一元论思想“气”——充斥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的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物质变化的物质实体。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清”、“浊”二气:
清气化作不可视物浊气化作可视物。第二节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9一、气一元论思想第二节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气一元论认为:构成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本体的是“气”,这种“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相同结构和变化规律、彼此间相互储存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系统。
——气化宇宙69气一元论认为:10气一元论与养生70
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人之本体人生命运动的本质在于“气”的变化(一)气的分类中医把气分为:
先天气——精气
后天气——元、宗、营、卫气一元论与养生11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精气:先天之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化作“元气”。
7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什么之根,生命之源。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什么旺健。生理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官窍的生理活动。精气:先天之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宗气:由谷气和清气相结合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之气。生理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
贯心脉以行气血
下注丹田以资助先天元气72宗气:由谷气和清气相结合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之气。1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血二者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营气循血脉流注与全身,
营养全身。7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属阳、又称“卫阳”。生理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
温养腑脏、肌肉、皮毛
调节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74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属阳、又总而言之;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本门派的养生术,在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和方法都依据元气的运行规律来进行锻炼。75总而言之;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16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传统养生思想基本观点之一。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具有相应的关系,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就被称为天人合一整体观。76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一是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二是认为人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号,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即天人大小宇宙理论。
77一是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
天下莫贵于生道家力倡贵生观。并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养生观。这种积极主动的思想非常难能可贵。主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重视生命、积极进取、反宿命论为养生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78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
天下莫贵于生19四、内倾思想与反省自身思想中国传统的身心炼养长寿术实质上是一种内向型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思维趋向的特点。建立在高度自我的、自足的、自律的基础和原则之上,“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心知性以知天”“万物皆备于我”79四、内倾思想与反省自身思想中国传统的身心炼养长寿术实质上是一注重向内反照自心,于沉思之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之中了悟人生,以体验内心世界的精微与广大,来感知外在世界的本质,推求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这种反观自心、注重内在体验、强调发展人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即由“内壮”而达“外壮”的独特养生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独特思维特点80注重向内反照自心,于沉思之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之中了悟人生,以五、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思想(一)动静适宜的观点
生命体存在着“动与静”的变化,阴气主静,是人体的营养根源;阳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动力。
“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是动静兼修的体现。心神极欲静,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心身健康。
81五、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思想(一)动静适宜的观点
22气功锻炼中的动静有内外之分。内静为精神内守,外静为形体安静;内动为气息运动,外动为肢体运动。练静功时,要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练动功时,要动中有静、外动内静。静功锻炼之后,可配合形体活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期求得动静适宜。82气功锻炼中的动静有内外之分。23(二)形神统一思想
所谓“性命双修”,就是在养生实践中,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同步炼养和发展,并相互促进。“性”一般指人的心性、神、意识,“命”则指人的生命、形体等。所谓“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能均衡发展。——“形具而神生、神生而形现”
83(二)形神统一思想
24第三节:传统养生学主要养生方法行气术:又称吐纳、调息,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类一:“意守”,意念固守身体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身的目的。类二:“周天行气法”,源至《行气玉佩铭》。《铭》是古代气功文物,现藏天津博物馆。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行气玉佩铭84第三节:传统养生学主要养生方法行气术:又称吐纳、调息,以呼吸“周天行气法”就是以意催气,使气在任、督及全身经脉循行,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行气术的要求:松、静、自然、意气相随。
松:身体放松静:内心平静自然:生命体在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意气相随:意念活动和呼吸、“内气”协调一致。85“周天行气法”就是以意催气,使气在任、督及全身经脉循行,进而服食养生:谨和五味,食饮有节。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
四时颐养: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86服食养生:谨和五味,食饮有节。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导引术: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健身养生方法。特点:1、治病与健身结合;2、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结合;3、动物象形仿生动作与肢体的自然运动结合
87导引术: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健身养生方法。28房中术:核心是固精益气、养气补精、还精补脑服食养生术:
谨和五味,食饮有节。根据各种食物的不同属性、气味,按五行阴阳关系相配合以滋养人体的五脏;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四时颐养术: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88房中术:2989第四节传统养生原则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三、调节正气—食饮有节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30第四节传统养生原则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90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之所以能生存和繁衍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31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91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32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92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食宜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33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93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要固护阴精就要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妄行、过逸都对健康不利。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因而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固护阴精还要注意节制房劳。《内经》提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使人早衰的重要原因。古人从固护阴精的目的出发还提倡晚婚。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34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94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传统养生学认为:“形神合一”,“善养生者养内。”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中医学认为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五脏六腑都会受到影响。《素问》指出养生要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调养精神的方法有“清静养神”、“节制感情”、“以情胜情”、“四时调神”、“陶冶性情”等。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35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95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与静都要适宜,不能过度,或有所偏废。36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96一、特点:
1、宏观自然,中和智慧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第五节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与分类37一、特点:
1、宏观自然,中和智慧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97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涵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养生就是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38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982、形神兼顾,以神为先传统养生学要求形神兼顾、俱养。主张形神共养,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得神”、“守神”,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养生方法上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主要活动目标。392、形神兼顾,以神为先传统养生学要求形神兼顾、俱养。主张993、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传统养生学在提倡运动的同时却反对运动量过大,强调不能“使极”与“过劳”。另外传统养生学从减少人体能量损耗和机体磨损的角度,使以静养生成为传统养生学的主线。403、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1004、区别对待,审因施养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传统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414、区别对待,审因施养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1015、修心养性,道德为先重视道德修养被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放在养生的首要位置,看作是“养生之根”。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所言“仁者”,即道德高尚之人。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425、修心养性,道德为先重视道德修养被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养生1026、理法相融,简便易行“理”,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是用来解释说明养生之道的。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人们真正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可行性、实用性,使人们在一定层次、水准上进行养生实践。“法”,是指养生的法则、方法,为具体养生方式、技术提供规范,是某类养生操作技术或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性原则。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适宜”等原则要求。在养生实践中,不能为了“术”而追求“术”,而应晓其“理”,通其“道”,所谓“因术以明道,而至于道”。436、理法相融,简便易行“理”,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1037、紧贴生活,终身受益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紧贴生活,关注生活的每一细节。同时一旦知道了养生之道,就能在一生之中受其指导,从而终身受益。养生的确可以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màodié]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养生保健活动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47、紧贴生活,终身受益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104二、分类传统养生学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分类。养生学的学科组成来分,有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养生学,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儒家养生学,心理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茶养生、饮酒养生、气功养生、房室养生、药膳养生等;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养生、儿童养生、青少年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45二、分类105有人从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文化修养三方面(精、气、神)把养生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层生理养生
生理养生,应注重四道:1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2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平底鞋产品供应链分析
- 借助电视播放信息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农场出租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办公机器和设备的修理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专四英语语法句子成分分析
- 出租电子书阅读器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裁缝用人体模型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博物馆艺术品的复制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糖浆罐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律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2024年新华社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2024年中小学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正式版)QBT 8027-2024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洗鞋烘鞋机
-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 护照加急办理申请
- 乙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汽车场地越野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神奇的世界文档
- 头痛的鉴别诊断--ppt课件完整版
- 某粮食仓库屋面预应力拱板制作分项施工方案(附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