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论语》模拟题选22篇(2018.08-2019.05)_第1页
2019年浙江省《论语》模拟题选22篇(2018.08-2019.05)_第2页
2019年浙江省《论语》模拟题选22篇(2018.08-2019.05)_第3页
2019年浙江省《论语》模拟题选22篇(2018.08-2019.05)_第4页
2019年浙江省《论语》模拟题选22篇(2018.08-2019.0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19年《论语》模拟题选22篇第页(共9页)[材料二]《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1)材料中的“文”“质”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2)“文”和“质”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1)适中(适度)交往;(2)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1)不知礼;(2)①客观、公正、全面。做到一分为二,是其是,非其非。②突出主要方面,做到大处着眼,不因小失大。3.(1)便辟:谄媚逢迎之人。善柔:假装和善之人。(2)①交友要有选择:要和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为友。交友的目的:学习朋友的长处,从而提升自我。交友的基本原则:以“忠信”为准则,不和在忠信上不如自己的人为友。4.(1)义/礼;(2)①过犹不及,讲求适度(执其两端,取用其中),材料[一]中“适”和“莫”就是两个错误的极端。②和而不同(主张有差别的调和,反对无差别的混同),矛盾对立中求统一和谐,材料[二]强调了“和”的重要性和相对性。③通权达变,如材料[三]中“去齐”和“去鲁”、“处”和“仕”的不同情形,应对灵活。④符合礼义,即明确是非善恶,合乎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制度。材料[二]表明”礼”的作用在于“和”(各得其分),和“以”“礼”为原则。材料[三]中“去齐”之“速”,是因为用行舍藏、乱邦不居;“去鲁”之“迟”,是缘于行道天下而眷恋家国:两者均合乎礼义。5.(1)子路追求重义轻财,有福同享;颜渊追求善行,愿做默默无闻的人。(2)孔子安仁:不同人不同爱,各得其所,使人安居乐业。子路侧重物质分享,求仁;颜渊侧重个人修养,不违仁。三人都怀抱仁心、践行仁道。6.(1)中庸。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不要醉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2)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7.(1)周代的礼仪制度;不学礼,无以立;(2)①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②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8.(1)以义为根本,安贫乐道,不敛不义之财。(2)①盗臣,只会损害自己的钱财,不会伤及他人;而聚敛之臣,却可能伤害百姓性命,最终危及自己的统治。②治理国家不以财富为利,应以仁义为利。以财富为利,贝帙了人心,败了国家,本是求利,却反有害。以义为利,则有人、有土地、有财用,虽不求利,而利在其中。9.(1)孔子盛赞颜回能安贫乐道。(2)①君子有德,修身守已,不会因环境而改变。②君子行教化,移风俗,能改变环境。10.(1)节丧薄葬(薄葬短丧);守丧三年(丧尽其礼);(2)[示例一]我更赞同墨家的观点,墨子反对铺张讲究,提倡节丧薄葬和用“短丧”代替“久丧”,体现节俭清简的生活原则,与现代倡导的移风易俗、丧事从简的观念契合,具有历史进步性。而孔子所倡导的“守丧三年”与曾子倡导的“慎思追远”,一味讲求孝道,过度注重礼节,耗费财力民力,容易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示例二]我更赞同儒家的观点。“三年之丧”“慎思追远”的丧葬观,既要求子孙讲究礼仪细节上的完备,也追求心诚意备。它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儒家对丧祭之礼的重视;它又是孝的重要体现,可以寄托与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感情。而墨子提倡的节丧薄葬,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欠缺人情味。11.(1)儒家: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仁义之“道”。墨家:勇敢的品质,兼爱之心,良好的德行。(2)示例:①我欣赏儒家的君子之道。君子追求富贵,但取之有道,否则宁守清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品行在物质至上的当下尤其值得提倡和坚守。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仁义,那么人与人之间会更温暖,社会也会更和谐。②我欣赏墨家的君子之道。墨家强调君子必须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重,明辨是非,率先垂范。每个人只有先做好自己,才有可能影响身边的人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12.(1)巧言善辩;(2)①主旨在于说明仁德与口才的关系,孔子强调仁德重于口才;②“仁而不佞”指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口给”指应对敏捷,能言善辩;“憎于人”指被人讨厌。孔子强调以仁为本,一个人如果有了仁德,那么口才是否过人就不是十分重要了。13.(1)安贫乐道;坚定的仁义之心;(2)①孔子认为能否坚守道义与贫富无关,坚守道义是一种主观精神。②孟子肯定了士这一阶层在坚守道义上的杰出表现,但认为对于平民而言,如果没有物质财富作客观保障,是很难做到坚守道义的。14.(1)不偏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2)①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包括诗教、礼教、历代文献、社会实践、尽心待人、诚信交往等。②既重才,又崇德,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重视实践,学以效用,不学《诗》无以言,但熟读《诗经》,却又不会处理政事、不会出使外交,也没有什么用。15.(1)“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2)孔子认为,①“学”的内容,不仅指政治道德,也指技能实践。②“学”的态度,要保持精进之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不要自我满足,否则将前功尽弃。③“学”的目的,在“道”和“艺”中,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16.(1)前者指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后者指与前者相应的具体礼节、仪式。(2)儒家推崇礼,目的在于追求秩序;推崇乐,目的在于追求和谐。礼和乐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人有由内而外的恭敬和顺。所以,孔子反对追求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而忽视恭敬诚笃的内在的做法。17.(1)适度;中庸之道。(2)子游是从为人处事的角度着眼。认为服事君主不能繁琐无度,需掌握好分寸,维系个体独立和人格尊严,符合中庸的思想。赵普从为臣尽忠的角度着眼。认为臣子有责任劝谏君主,实行君臣之义,即使面临君主的责难也不退缩。符合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精神。18.(1)指侍奉父母时应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2)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如果父母不听从意见,仍然要敬而不怨。分析略。19.(1)礼乐之道(或“道”,或“礼”)(2)①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③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20.(1)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安贫乐道)(2)①不反对在国家安定、讲求道义的前提下获取名利或富贵;②主观上,要坚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③客观(外部环境)上,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21.(1)“仁”是“礼”的基础;为了“仁”,可以对“礼”进行变通。(2)救助溺水的嫂子体现了对亲情和人的重视,是符合“仁”的做法;伸手救助嫂子虽然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法,但这只是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