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_第1页
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_第2页
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_第3页
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_第4页
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1.介绍与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例如药、中药、中药理论、药性、中药药性理论等。2.介绍中药药性理论产生、形成的过程及认知方式。从而认识到:(1)中药理论与中医理论是不可分

(2)中医药具有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独特理论体系3.介绍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性及目前中药药性理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的要求1.介绍与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例如药、中药如何来看待传统药性理论?中医药到底有没有理论?药性理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探寻传统药性理论的科学实质该如何做?目的要求如何来看待传统药性理论?中医药到底有没有理论?药性理论还有没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药性理论发展的滞后性引言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引言5一、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药:《说文解字》载“药,治病草也。从草,乐声”。《康熙字典》引《急救篇》注:“草、木、金、石、鸟、兽之类,堪愈疾者,总名为药”,即能治病的物质均称为药。

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5一、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药:《说文解字》载“药,治病草也。6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理论是中药学术的主要特征,没有中药理论就没有中药。举例:麻黄益母草

6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7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理论:

采制理论炮制理论配伍理论用药理论性能理论

7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理论:8二、药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药性”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药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以言剂型的选择与药物的理化特性有关。

8二、药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药性”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9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

“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序(注:指《神农本草经·序例》)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9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10“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按其非但药性之多方,其节适早晚,复须条理(注:指《神农本草经》关于服药时间)”“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

10“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11

“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中品药性,疗疾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11“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12古代本草中的序例一般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本草经集注·序例》有关药性的概念广泛,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却不是很规范。如前所述,《神农本草经·序例》对药性的表述很简略,但该书所载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和合等内容却被后世本草公认为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12古代本草中的序例一般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本草经集注·《广雅》云:“性,质也”。“性”指事物的性质或者性能。传统认为药性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物的性质包括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药性也应该包括自然药性和功能药性两个方面。三、药性含义《广雅》云:“性,质也”。“性”指事物的性质或者性能。传统认功能药性:是指以阴阳、脏腑、经络以及治则治法等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药物作用为依据,以服药后的人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人的主观推理,总结归纳中药作用的特点,即“医人格物推测之义理”。(目前主流观点)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15

药性理论的内涵:药性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的外延: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15药性理论的内涵:药性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自然药性:是中药的自然属性,药物在形成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固有性质,体、色、气、味等。正如明·贾九如言:“天地产物生成之法象”,即是自然属性的形成与药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四、药性理论形成

汉以前

医疗用药实践,是药性理论产生的基础。《本经》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提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配合、采收真伪、药性调剂宜忌、用药规律、服药时间等药性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本草经集注》

发展了《本经》的君臣佐使理论,在正文中对具体药物药性进行了探讨,丰富了药性理论的内容。四、药性理论形成汉以前医疗用药实践,是药性理论四、药性理论形成唐出现了以探讨药性的专门性本草著作宋金元建立法象药理的理论模式,以此解释药物作用的机理明清总结金元以前药性理论的认识,也对药性理论进行发挥、补充和完善药性理论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金元,定型于明清四、药性理论形成唐出现了以探讨药性19当代名家看法:

李钟文先生将药性说的重要内容归纳以下八个方面

偏性论阴阳论毒性论1概括基本特性的药性理论气味理论轻重润燥论2以物质基础概括的药性理论19当代名家看法:偏性论1概括基本特性的药性理论气20

升降浮沉5概括作用方式的药性理论归经学说4概括作用部位的药性理论四气补泻3概括作用性质的药性理论20升降浮沉5概括作用方式的药性理论归经学说4概括作用21

毒副作用7概括作用优劣的药性理论偏性大小气味厚薄寒与凉温与热峻缓毒性大小8概括作用程度的药性理论缓急6概括作用速度的药性理论21毒副作用7概括作用优劣的药性理论偏性大小气味厚薄22高晓山先生将药性理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药性理论

抽象药性综合药性配伍药性方剂药性形性药性向位药性功能药性药性阴阳五行易理运气形质性气有毒无毒归经升降浮沉十剂二十四剂药类法象用药法象辨药八法禁忌22高晓山先生将药性理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232采制药性理论

采收理论修治理论制剂与剂型理论服用理论3其余基础药性(1)失传药性理论(2)综合药性(3)运气和时空药性理论(4)引进药性理论中的丹家术语232采制药性理论3其余基础药性24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24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25

中药药性理论:

是研究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25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26

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采用部位为草质茎。(药材真伪鉴别、品种鉴别、采用季节)性能: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平喘、利尿应用:(1)以药性为核心来确定药物的应用范围。辛能为散表邪,温能祛寒,归肺经说明其治疗部位在肺,故用于治疗风寒邪气犯肺卫的表证。而非风热证。辛、微苦、温而平喘:其最适合的病证是风寒邪气束表兼有喘咳者。若用于热证喘咳,则需配伍。(2)通过炮制和配伍等方法可以改变药性。治疗喘咳蜜炙、发汗解表生用、儿童用麻绒。26麻黄27五、药性理论认知方式实践基础人文、哲学基础认知思维方式五味理论四气理论毒性理论归经理论升降浮沉理论27五、药性理论认知方式实践基础人文、哲学认知五味四气毒性归28生活体验的不断丰富口服身受的用药实践实践基础药物知识的不断积累

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人文、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思想

2829援物比类与取象比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认知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风能胜湿,苦燥伤阴29认知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30用药实践为基础中医理论为依据整体、宏观、直观、思辨的特点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思维形式注重功能及运动变化规律缺乏对物质本身的深入认识对传统药性理论的认知方法进行了剖析:30对传统药性理论的认知方法进行了剖析:31

大中医概念与大中医健康理念母系统与子系统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依存、从属关系六、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31大中医概念与大中医健康理念母系统与子系统药性理论与32

若无病证寒热、便无药性寒热理论

若无中医病证定位、便无中药作用定位(归经)

若无对气机升降出入的认识,便无中药升降浮沉理论

若无药物作用对机体益害性的认识,便无中药有毒、无毒的划分

32若无病证寒热、便无药性寒热理论新假说的提出

药性三要素假说:从药性与化学成分、机体状态以及生物学效应三要素及其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整体、系统探讨。在药性构成三要素理念指导下,将现代中药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应用于中药药性研究,清晰表达中药药性构成实质,逐步使中药药性表达科学化、具体化。既保持中药药性理论传统论述,又与现代科学理论相融合,使中药药性理论内涵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新假说的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分子药性假说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其中分子指的是特定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往往是指一定骨架的同类化合物群体或不同类型成分组成的分子群。中药化学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的特点。其中分子多样性指的是分子骨架的多样性和特定骨架分子个数的多样性。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及其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多样性决定了中药药性本质上的多样性以及中药对机体作用的多靶点机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药效团药性假说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和药效团多样性的特点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及其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药性本质多元假说认为中药药性本质研究应立足于临床实践,从证-药效-药性这一中医药传统观念出发,以药性本质多元作为未来研究的基本导向,融合现代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使得对药性的认识既能紧密联系中医理论,又能结合临床实际,更能融汇当今科学技术与方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通过这种模式的研究,可最大限度地避开过去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找到更为新颖的思路与方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药性本质多元假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常用的研究方法:文献学方法药理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文献研究缺乏深度与广度单因素研究忽视药性之间的关联性药证分离缺乏理想的病或证病理模型性效分离忽视成分与药物之间的差异研究思路脱离中医药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问题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问题四气四气四气的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基本含义是药物寒热温凉之性,反映药物作用人体寒热变化的影响,即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四气理论一直是临床用药的纲领。如陶弘景曰:“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维冷热须明”,李中梓曰:“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四气的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基本含义是药物寒热温凉之性,反映药物四气的含义气是一个哲学概念,气即是精,也就是精微物质,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物质)世间万物都是由气构成,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即是禀受于天。气也应是构成药物的基本物质,即气也是药中的精微物质。刘完素曰“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圣济经》曰“物生之初,气基形立,而后性味出焉”;李言间曰“气主生物,本乎于天”;李时珍曰“雌黄,雄黄同产,但以山阴,山阳受气不同分别”四气的含义气是一个哲学概念,气即是精,也就是精微物质,气是构四气的含义中药性能的寒热温凉四气是与四季寒热温凉气候相应而划分。天有寒热温凉四季的不同,故药性有寒热温凉四气。李中梓曰:“清以四时之气为喻,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是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四气的含义中药性能的寒热温凉四气是与四季寒热温凉气候相应而划43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四气标定的主要依据43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四气—寒热药性混乱原因1.标定依据多样化2.各个医家认识差异性3.对寒热程度划分无统一标准四气—寒热药性混乱原因1.标定依据多样化五味五味五味产生《尚书·洪范》食物滋味药物滋味味与功效联系功能五味药食同源味觉感知五味理论五味产生《尚书·洪范》食物滋味药物滋味味与功效联系功能五味药

最早记载《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味产生五味最早指的是食物的滋味最早记载《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吕氏春秋》“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晏子春秋》“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春秋繁露》“土者,五行最贵者也,……五味莫过于甘……”《周礼·天官》“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五味产生五味最初来源“调和之事”,即为食物真实滋味体现。《吕氏春秋》“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五味产五味产生最早对中药五味(滋味)与功能的关系的进行论述,首推《素问·脏气法时论》。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产生最早对中药五味(滋味)与功能的关系的进行论述,首推五味的含义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现已成为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概念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或气味)。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五味的含义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五味的内容《内经》酸、苦、甘、辛、咸、涩《日华子本草》酸、苦、甘、辛、咸、滑、涩《本草蒙筌》辛、酸、咸、苦、甘、厚、薄《医方药理》酸、咸、苦、辣、辛、甘《药品化义》酸、苦、甘、辛、咸、淡、涩《本草问答》酸、苦、甘、辛、咸、微苦、微咸、大咸1.辛、甘、酸、苦、咸是最基本五种药味2.药味不止五种,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五味的内容《内经》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内容甘、淡在含义上有较大差异,将其附于甘比较牵强使淡有所归,对当时以五行学说整理五味理论有一定促进作用甘淡并称:王好古:“味有五,气有四……,本草五味不言淡,何也?淡附于甘”。后世李时珍、徐灵胎、丹波元坚也崇尚此说。五味的内容甘、淡在含义上有较大差异,将其附于甘比较牵强使淡有五味的内容酸涩并称:徐灵胎:“矾石味涩,而云酸者,概五味中无涩,涩则酸之变味,涩味收敛,亦与酸同”;“涩者,酸辛之变味,兼金木之性者也”五味的内容酸涩并称:徐灵胎:“矾石味涩,而云酸者,概五味中无五味对应作用1.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作用2.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4.涩:能收敛固涩5.苦:能泄、能燥、能坚6.咸: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7.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五味对应作用1.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五味标定主要依据

药物的滋味药物的作用五味标定主要依据药物的滋味五味实际意义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五味实际意义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五味理论局限性功能五味未能确切标志药物作用(1)对药物作用概括不完全(2)对药物作用不具有确指性(每种味对应多种作用,且每种作用又有多种含义)(3)与药物作用联系不紧密五味理论局限性功能五味未能确切标志药物作用思考由于功能五味存在不能全面、准确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及特点的局限性,逐渐淡化功能五味,以药物真实滋味来标定五味,使中药五味标定依据唯一化,改变五味标定混乱的现状。思考由于功能五味存在不能全面、准确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及特思考1.药物真实滋味客观存在,可以直接感受,这是滋味五味标定的基础(可行性)2.真实滋味标定药味其结果不具有唯一性,是目前限制滋味五味应用的重要原因(困难)思考1.药物真实滋味客观存在,可以直接感受,这是滋味五味标定思考—困惑

(1)一药兼有多种味,以味强,味后为主

(2)形态、采收、产地的不同,导致药物味差异

(3)品种复杂,炮制处理也是导致药味不一致

(4)人体因气候、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对滋味的敏感性亦不相同,则可对味觉产生明显影响

(5)传统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与现在食物所分的酸、甜、苦、咸、鲜五种基本滋味不一致,真实滋味中,辛味的确定较为困难

思考—困惑(1)一药兼有多种味,以味强,味后为主思考--对策1.确定药味之前,应该从常用中药入手,统一药材品种、质量、产地等,避免采收、产地、品种因素等给药味标定带来的影响。2.借鉴现代生理学、病理学、食品科学对基本味的认识,从理论上对中药五味进行新的诠释和补充。3.采用现代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常用中药真实滋味进行初步确定思考--对策1.确定药味之前,应该从常用中药入手,统一药材研究现状对药“味”与作用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对药“味”的化学成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现状对药“味”与作用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五味理论本身存在的混乱混乱产生的主要原因观察对象与内容:药材性状?机体效应?药味与作用是否具有必然联系?对五味理论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和难度应注意的问题五味理论本身存在的混乱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1.介绍与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例如药、中药、中药理论、药性、中药药性理论等。2.介绍中药药性理论产生、形成的过程及认知方式。从而认识到:(1)中药理论与中医理论是不可分

(2)中医药具有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独特理论体系3.介绍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性及目前中药药性理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的要求1.介绍与中药药性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例如药、中药如何来看待传统药性理论?中医药到底有没有理论?药性理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探寻传统药性理论的科学实质该如何做?目的要求如何来看待传统药性理论?中医药到底有没有理论?药性理论还有没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药性理论是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药性理论发展的滞后性引言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引言68一、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药:《说文解字》载“药,治病草也。从草,乐声”。《康熙字典》引《急救篇》注:“草、木、金、石、鸟、兽之类,堪愈疾者,总名为药”,即能治病的物质均称为药。

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5一、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药:《说文解字》载“药,治病草也。69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理论是中药学术的主要特征,没有中药理论就没有中药。举例:麻黄益母草

6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70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理论:

采制理论炮制理论配伍理论用药理论性能理论

7与中药药性相关的概念中药理论:71二、药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药性”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药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以言剂型的选择与药物的理化特性有关。

8二、药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药性”一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72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

“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序(注:指《神农本草经·序例》)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9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73“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按其非但药性之多方,其节适早晚,复须条理(注:指《神农本草经》关于服药时间)”“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

10“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74

“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中品药性,疗疾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11“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75古代本草中的序例一般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本草经集注·序例》有关药性的概念广泛,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却不是很规范。如前所述,《神农本草经·序例》对药性的表述很简略,但该书所载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和合等内容却被后世本草公认为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12古代本草中的序例一般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本草经集注·《广雅》云:“性,质也”。“性”指事物的性质或者性能。传统认为药性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物的性质包括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药性也应该包括自然药性和功能药性两个方面。三、药性含义《广雅》云:“性,质也”。“性”指事物的性质或者性能。传统认功能药性:是指以阴阳、脏腑、经络以及治则治法等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药物作用为依据,以服药后的人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人的主观推理,总结归纳中药作用的特点,即“医人格物推测之义理”。(目前主流观点)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78

药性理论的内涵:药性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的外延: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15药性理论的内涵:药性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自然药性:是中药的自然属性,药物在形成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固有性质,体、色、气、味等。正如明·贾九如言:“天地产物生成之法象”,即是自然属性的形成与药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中药药性理论(硕士)课件四、药性理论形成

汉以前

医疗用药实践,是药性理论产生的基础。《本经》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提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配合、采收真伪、药性调剂宜忌、用药规律、服药时间等药性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本草经集注》

发展了《本经》的君臣佐使理论,在正文中对具体药物药性进行了探讨,丰富了药性理论的内容。四、药性理论形成汉以前医疗用药实践,是药性理论四、药性理论形成唐出现了以探讨药性的专门性本草著作宋金元建立法象药理的理论模式,以此解释药物作用的机理明清总结金元以前药性理论的认识,也对药性理论进行发挥、补充和完善药性理论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金元,定型于明清四、药性理论形成唐出现了以探讨药性82当代名家看法:

李钟文先生将药性说的重要内容归纳以下八个方面

偏性论阴阳论毒性论1概括基本特性的药性理论气味理论轻重润燥论2以物质基础概括的药性理论19当代名家看法:偏性论1概括基本特性的药性理论气83

升降浮沉5概括作用方式的药性理论归经学说4概括作用部位的药性理论四气补泻3概括作用性质的药性理论20升降浮沉5概括作用方式的药性理论归经学说4概括作用84

毒副作用7概括作用优劣的药性理论偏性大小气味厚薄寒与凉温与热峻缓毒性大小8概括作用程度的药性理论缓急6概括作用速度的药性理论21毒副作用7概括作用优劣的药性理论偏性大小气味厚薄85高晓山先生将药性理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药性理论

抽象药性综合药性配伍药性方剂药性形性药性向位药性功能药性药性阴阳五行易理运气形质性气有毒无毒归经升降浮沉十剂二十四剂药类法象用药法象辨药八法禁忌22高晓山先生将药性理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862采制药性理论

采收理论修治理论制剂与剂型理论服用理论3其余基础药性(1)失传药性理论(2)综合药性(3)运气和时空药性理论(4)引进药性理论中的丹家术语232采制药性理论3其余基础药性87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24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88

中药药性理论:

是研究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25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89

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采用部位为草质茎。(药材真伪鉴别、品种鉴别、采用季节)性能: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平喘、利尿应用:(1)以药性为核心来确定药物的应用范围。辛能为散表邪,温能祛寒,归肺经说明其治疗部位在肺,故用于治疗风寒邪气犯肺卫的表证。而非风热证。辛、微苦、温而平喘:其最适合的病证是风寒邪气束表兼有喘咳者。若用于热证喘咳,则需配伍。(2)通过炮制和配伍等方法可以改变药性。治疗喘咳蜜炙、发汗解表生用、儿童用麻绒。26麻黄90五、药性理论认知方式实践基础人文、哲学基础认知思维方式五味理论四气理论毒性理论归经理论升降浮沉理论27五、药性理论认知方式实践基础人文、哲学认知五味四气毒性归91生活体验的不断丰富口服身受的用药实践实践基础药物知识的不断积累

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人文、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思想

2892援物比类与取象比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认知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风能胜湿,苦燥伤阴29认知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93用药实践为基础中医理论为依据整体、宏观、直观、思辨的特点由表知里、司外揣内的思维形式注重功能及运动变化规律缺乏对物质本身的深入认识对传统药性理论的认知方法进行了剖析:30对传统药性理论的认知方法进行了剖析:94

大中医概念与大中医健康理念母系统与子系统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依存、从属关系六、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31大中医概念与大中医健康理念母系统与子系统药性理论与95

若无病证寒热、便无药性寒热理论

若无中医病证定位、便无中药作用定位(归经)

若无对气机升降出入的认识,便无中药升降浮沉理论

若无药物作用对机体益害性的认识,便无中药有毒、无毒的划分

32若无病证寒热、便无药性寒热理论新假说的提出

药性三要素假说:从药性与化学成分、机体状态以及生物学效应三要素及其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整体、系统探讨。在药性构成三要素理念指导下,将现代中药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应用于中药药性研究,清晰表达中药药性构成实质,逐步使中药药性表达科学化、具体化。既保持中药药性理论传统论述,又与现代科学理论相融合,使中药药性理论内涵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新假说的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分子药性假说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其中分子指的是特定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往往是指一定骨架的同类化合物群体或不同类型成分组成的分子群。中药化学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的特点。其中分子多样性指的是分子骨架的多样性和特定骨架分子个数的多样性。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及其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多样性决定了中药药性本质上的多样性以及中药对机体作用的多靶点机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药效团药性假说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和药效团多样性的特点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及其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药性本质多元假说认为中药药性本质研究应立足于临床实践,从证-药效-药性这一中医药传统观念出发,以药性本质多元作为未来研究的基本导向,融合现代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使得对药性的认识既能紧密联系中医理论,又能结合临床实际,更能融汇当今科学技术与方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通过这种模式的研究,可最大限度地避开过去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找到更为新颖的思路与方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药性本质多元假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常用的研究方法:文献学方法药理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

文献研究缺乏深度与广度单因素研究忽视药性之间的关联性药证分离缺乏理想的病或证病理模型性效分离忽视成分与药物之间的差异研究思路脱离中医药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问题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问题四气四气四气的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基本含义是药物寒热温凉之性,反映药物作用人体寒热变化的影响,即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四气理论一直是临床用药的纲领。如陶弘景曰:“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维冷热须明”,李中梓曰:“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四气的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基本含义是药物寒热温凉之性,反映药物四气的含义气是一个哲学概念,气即是精,也就是精微物质,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物质。(物质)世间万物都是由气构成,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即是禀受于天。气也应是构成药物的基本物质,即气也是药中的精微物质。刘完素曰“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圣济经》曰“物生之初,气基形立,而后性味出焉”;李言间曰“气主生物,本乎于天”;李时珍曰“雌黄,雄黄同产,但以山阴,山阳受气不同分别”四气的含义气是一个哲学概念,气即是精,也就是精微物质,气是构四气的含义中药性能的寒热温凉四气是与四季寒热温凉气候相应而划分。天有寒热温凉四季的不同,故药性有寒热温凉四气。李中梓曰:“清以四时之气为喻,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是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四气的含义中药性能的寒热温凉四气是与四季寒热温凉气候相应而划106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四气标定的主要依据43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四气—寒热药性混乱原因1.标定依据多样化2.各个医家认识差异性3.对寒热程度划分无统一标准四气—寒热药性混乱原因1.标定依据多样化五味五味五味产生《尚书·洪范》食物滋味药物滋味味与功效联系功能五味药食同源味觉感知五味理论五味产生《尚书·洪范》食物滋味药物滋味味与功效联系功能五味药

最早记载《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味产生五味最早指的是食物的滋味最早记载《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吕氏春秋》“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晏子春秋》“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春秋繁露》“土者,五行最贵者也,……五味莫过于甘……”《周礼·天官》“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五味产生五味最初来源“调和之事”,即为食物真实滋味体现。《吕氏春秋》“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五味产五味产生最早对中药五味(滋味)与功能的关系的进行论述,首推《素问·脏气法时论》。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产生最早对中药五味(滋味)与功能的关系的进行论述,首推五味的含义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现已成为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概念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或气味)。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