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2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中药的作用3第一节四气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第一节四气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4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53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3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6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四气表示的药物作用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等作用。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75四气的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5四气的意义8第二节五味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第二节五味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92五味的作用⑴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2五味的作用10⑵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⑵甘味能补——补益11⑶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⑶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12⑷涩味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⑷涩味能收敛固涩。13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①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14⑹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⑺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⑹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15第三节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第三节升降浮沉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16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升——上升提举作用趋势向上17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药物的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18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临床意义:①顺其病位。②逆其病势。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19第四节归经1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第四节归经1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20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
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213归经的应用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3归经的应用22第五节毒性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第五节毒性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23“毒药”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毒药”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2.中药毒性的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3.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毒药”24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第四章中药的性能25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26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中药的作用27第一节四气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第一节四气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28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293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3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30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四气表示的药物作用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等作用。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315四气的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5四气的意义32第二节五味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第二节五味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332五味的作用⑴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2五味的作用34⑵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⑵甘味能补——补益35⑶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⑶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36⑷涩味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⑷涩味能收敛固涩。37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①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38⑹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⑺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⑹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39第三节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第三节升降浮沉1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40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升——上升提举作用趋势向上41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药物的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42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临床意义:①顺其病位。②逆其病势。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43第四节归经1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预制菜市场区域消费偏好与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3年监理工程师理论与法规模拟试题
- 2023年爱婴医院母乳喂养知识试题库
- 2024劳动关系协调员考试试卷
- 2023年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2023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电机维修、回收、再制造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公园景区保洁服务招标合同模板
- 2025版古典乐器定制购销合同标准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材料供应链管理合同范本全新修订
- 隧道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4 My Favourite Subject单元测试卷
- 光明乳销售合同范本
- 2022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次大会精神知识竞赛选择题含答案
- (正式版)JTT 1497-2024 公路桥梁塔柱施工平台及通道安全技术要求
- ISO15614-1 2017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中文版)
- 高一1班班会-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 临床医疗输送人员管理规范
- RB/T 089-2022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 黑龙江省鸡西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