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24 比较鉴赏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新教材统编版)_第1页
【上课用】24 比较鉴赏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新教材统编版)_第2页
【上课用】24 比较鉴赏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新教材统编版)_第3页
【上课用】24 比较鉴赏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新教材统编版)_第4页
【上课用】24 比较鉴赏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讲与练(新教材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题古诗文阅读对比鉴赏是就形象、语言、情感三个考点的综合性考查,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呈现。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一诗歌鉴赏的设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或对同一首诗歌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鉴赏解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一、比较鉴赏设题形式(一)同一诗人,不同诗作对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答案】①这两句都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②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流露诗人的落寞的伤感。“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的凄寂。【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诗句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斜照江天一抹红”句意为: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唯见江心秋月白”句意为:只看见江水中心倒映着一轮白白的秋月。内容上,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众人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因而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优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曲有尽而韵无穷。手法上,两句都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江天一色的晚霞和江心中的秋月,渲染了宁静的氛围,以无声的环境展现听者情感的投入,传达当时诗人或落寞或凄寂的情绪。(二)不同诗人,不同诗作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冬夜饮①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闻梨花发赠刘师命韩愈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注】①本诗写于842年,当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②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的“欢”,指代酒。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位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答案:(1)杜诗中的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2)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三)同一诗人一首诗中不同诗句对比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解析】比对语句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关键点健→软,明→识;正衬手法弱→软,昏→识;反衬手法理由“臂健”“眼明”写出了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臂弱”“眼昏”写出了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的意思;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四)课外一首,课内一首对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长安秋望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注],空戴南冠学楚囚。[注]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与本诗“鲈鱼正美”化用同一典故,但表达的志趣又有所差异,试比较异同。【答案】1、同:化用张翰典故都含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异:赵诗用典故还表达出归隐之心。辛词反其意而用之,既表达出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又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比较“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与本诗“鲈鱼正美”化用同一典故志趣上的“异同”,然后分析涉及的典故,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两篇中借此表达出的志趣。从注释来看,这两处都使用张翰的典故,这一典故的内容是“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然后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说“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休说”意思是“不要说”“别提”,这是说词人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一样,表现出词人耻于辞官归隐,想要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此处还有想要归乡却不能之意,因为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所以“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还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再看《长安晚秋》,“鲈鱼正美不归去”意思是“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这里流露出诗人想要归去的决心,“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两处作品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不同的是,《长安晚秋》中有归隐之意,而《水龙吟》中却是耻于归隐,想要报效国家。二、比较鉴赏设题角度(一)语言角度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却屡有考查。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四方面鉴赏词语比较赏析题词语比较赏析题与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语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1.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2.从表现作者情感上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3.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4.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语言风格类解题方法参照前面章节关于语言风格讲解。【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案“雁引愁心去”更妙。因为: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与后面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而“雁别秋江去”则无此效果。②“引愁心”运用拟人手法,更能表达出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强化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宁夹口(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案(示例一)“应”字更好,“应”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示例二)“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二)技巧角度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常见修辞,表达方式(其中对抒情和描写的考查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总的来说,表达技巧的比较分值较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诗歌表达技巧比较三步骤第1步: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第2步: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角度,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第3步: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示例】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解析吴融的《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唯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强化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梦微之(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两首词都写到“梦”,但写法不同,试做分析。答案: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1)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2)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游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寂。【解析】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这两首诗题作《北来人》,所谓“北来”,即从金朝回来的人。第一首侧重回忆靖康年间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往事,企望“胡运难久”,表达思归之情。第二首侧重写自己国破家亡后流亡闽地的悲惨生活,表达北归无望的凄凉心境。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1)“在叙事上有何特色”,明确对比的角度;(2)“简要分析”,明确答题的方式。第3步:列要点,找对应第一首第二首叙事手法直接叙述了自己为国事担忧,白发渐增,多次打探战况的现状和“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结。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自己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叙事视角两首诗都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亲见亲历,真实感人。(三)情感角度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两点巧答情感比较鉴赏题1.同一诗人描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3)分析思想感情时,用语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准确把握思想感情。2.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答案“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解析这道题要求把同一词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词句与课本所学词句进行对比。阅读诗歌强调“知人论世”,同一词人在不同时期的词作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如本题所问。《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明的是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而在《西江月》中作者的心绪发生了变化,要注意从“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中体会作者满腔的愤懑之情。【强化训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简要分析。(6分)答案感情不同。①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断魂”指思乡之情;②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解题思维]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杜牧的《清明》中是因为清明时节,行人在暮雨中追思怀远,思念亲人,内心悲伤。本词的女主人公,登楼远望,不见自己思念的丈夫回来,内心愁闷,因而“魂销魄断”。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1)两者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故应分析各自“断魂”的原因,李词是“春词”,思妇之词;杜诗是“清明”,思家之事。(2)问“是否相同”,首先要明确观点;“试简要分析”,要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原因。第3步:列要点,找对应。李词主要是写景,通过萋萋芳草、依依拂柳、声声杜鹃、梨花细雨、黄昏时重门深掩等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之情,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情绪。杜诗主要写人物细节,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写语言,如何摆脱这种心境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精彩传神。(四)意象角度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比较鉴赏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的一种境界。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一方面,相似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同的环境来表现。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形象特点比较两注意1.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坚贞。2.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浪淘沙·疏雨洗天清邓剡①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答案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解析分析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答题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以及诗词内容加以分析,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一是伤国,一是伤己,分析不同点时要注意。【强化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面烘托胡筛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2)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2015·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解析】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明确对比的诗篇;(2)“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明确对比点和答题角度;(3)“简要分析”,答题时先要概括,再分析。第3步:列要点,找对应。《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题目看“将赴”,将去还没去;“留别”,与友人告别。身在西域,送友人回京。从形象看“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汉使亦应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军置酒饮归客”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沁园春·梅吴渊①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②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③相看。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④,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注①吴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②卓:建立。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④鼎鼐: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本词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同:坚贞、高洁、孤独。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陆词中的梅独自于驿外断桥边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依然馨香如故。异: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无意争春;吴渊笔下的梅还心存鼎鼐,有入世的情怀。诗歌比较题【强化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4·山东卷)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比较鉴赏。这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不同,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暗含“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4·高考浙江卷)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答案猿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都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人的愁怀。(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两句则是直抒愁怀;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借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无题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与《诗经·氓》相比,本诗描写人物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本诗描写人物角度主要是侧面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首联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颔联巧用典故,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表现女主人公自己的爱情遭遇。颈联运用两个比喻,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尾联运用内心独白,直接表明自己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和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诗经·氓》描写人物角度主要是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生动地描写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其可贵的思想品德。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徙倚注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注徙倚:徘徊。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①含意: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②不同:“坐念”两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两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解析“坐念中原没”中“坐”是“徒”“白白”的意思;“坐念”是“白白地惦记”;“念”的对象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挂念中原陷落,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而“男儿恐浪生”则是担心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自己看不到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只好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重阳后菊花二首范成大其一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其二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恰如退士垂车注后,势利交亲不到门。注垂车: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这两首诗均创作于作者致仕家居石湖时,请分别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感情三方面赏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答案①第一首诗先描写菊花的美丽而寂寞,无人欣赏,再议论世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懂赏花。语言风格较含蓄,表达了对庸俗从众的世人的讽刺之情。②第二首诗先叙述菊花尚新却无人来赏的状况,再议论类比退士居家后,亲交故旧都不再到门拜访的相似处境。语言直白,表达对势利的酒徒诗客、亲交故旧的讽刺之情。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①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渔家傲·寄仲高②陆游东望山阴③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注】①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②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③山阴:浙江绍兴古县名,陆游的家乡。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