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高一新课标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名句默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2020新高考全国I)《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景象的句子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的句子是: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几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动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候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目的。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的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异乎三子者之撰。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志向的句子是: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子路率尔而对曰。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亦各言其志也!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在述志时,曾暂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易错字:晳、毋、馑、哂、俟、甫、铿、撰、沂、雩《谏逐客书》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子“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窃以为过矣”,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5.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6.《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太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这两句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7.《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这两句话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9.《谏逐客书》中,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10.《谏逐客书》中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错误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11.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1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1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用一个假设句“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总提,然后引出六个连续主谓句而且是否定性的句子进行铺陈。1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15.《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的两句是: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16.《谏逐客书》中,对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17.《谏逐客书》中,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一句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18.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谏逐客书》中,用“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候”“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19.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0.《谏逐客书》中,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两句才是本意。21.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22.古典散文四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2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样的不良印象。24.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25.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易错字:穆、戎、奚、宛、蹇、丕、豹、遂、霸、鞅、殷、惠、蜀、郡、夷、鄢、郢、皋、膏、腴、壤、睢、穰、侯、鼍、駃、騠、厩、宛、簪、窈、窕、瓮、缶、髀、虞、黔、裹、藉、寇、赍《谏太宗十思疏》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谈到国君位高权重,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类似于砍断树根求得树术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5.《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相似。6.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描绘的政治境界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7.《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诚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8.《谏太宗十思疏》中,身居高位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的句子: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的句子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善用喻,喻巧而理至,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劝谏太宗在安乐时要想到危难,避免奢侈,否则,“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危及治国之本。11.《谏太宗十思疏》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12.《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太宗不要放任娱乐游逸、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3.《论语》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规劝太宗娱乐游逸时要节制有度、网开一面的语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红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1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16.《诗经》有云:“靡不有名刀,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帝王不必耗费精力、违背顺其自然治理天下方针的两句是: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夫在股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9.《谏太宗十思疏》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20.《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排比句阐明知人善任、简能择善效果的语句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帝王可以做到“十思”,就可以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2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3.《谏太宗十思疏》中,国君不仅掌握帝王的重权,占据天地的重大地位,并且还要: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2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质疑帝王创业守业能力不同的句子是: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25.《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太宗不要大兴土木的句子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26.《谏太宗十思疏》的“十思”中,作者告诫君王要虚心采纳臣子意见的句子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一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2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公平赏罚的两句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29.《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不竭诚对待臣民,如同用腐烂的缰绳驾驭马车一样可怕的句子是: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0.《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易错字:浚、德、愚、峻、疆、戒、奢、塞、殷、繁、寡、竭、懈、怠、壅、蔽、谗、黜、谬、兹、豫《答司马谏议书》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否定了“生事”之说。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易错字:蒙、窃、聒、察、辨、覆、卤、莽、冀、恕、谏、怨、谤、廷、弊、壬、诽、恤、寡、汹、庚、胥、晤《阿房宫赋》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写出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隐天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其中描写走廊曲折和屋檐突起的句子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其中写阿房宫各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如同彩虹的两句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宫人的奢靡生活其中写到歌声给人暖意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宫人的奢靡生活,以“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两句写舞蹈给人以凉意。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其中“绿云扰扰”和“渭流涨腻”两句分别以比喻、夸张手法写宫人的梳洗打扮。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写秦统治者生活极端奢侈,全然不把鼎、金等宝物放在眼里。10.杜牧在《阿房宫赋》议论部分先以“嗟乎”发出感叹,指出人生命平等,需要也相差不远,接着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对比人心事理。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了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有关栏杆和门槛的句子是: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1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六组“使……多于……”比喻句排比进行揭露批判后,分别以“不敢言而敢怒”和“日益骄固”对比写出“天下之人”和“独夫”不同的心理状态。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地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15.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总结秦灭亡原因的两句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6.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先以“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两句从六国角度讲爱民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秦朝灭亡也是由于其不能爱天下人民。17.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先从六国角度讲爱民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秦若能仁爱天下百姓,其结果就可能“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8.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总结秦亡的教训,并借古讽今,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鉴,仍要重蹈历史覆辙。19.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描写阿房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2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流入宫墙。22.杜牧《阿房宫赋》普用铺排,不吝笔墨,但也有的句子惜墨如金,极为精当,比如“蜀山兀,阿房出”两句,寥寥数字,写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就相当生动传神,极富动态感和气势。24.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5.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中的歌唱、奏乐带来春天股感觉的两句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26.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对镜梳洗的两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7.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头发浓密而乌黑的两句是:绿云扰扰,梳晓鬟也。28.杜牧《阿房宫赋》中以“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两句写阿房宫里焚烧香料,宫内烟雾缭绕。29.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30.杜牧《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有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1.杜牧《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兼用夸张、比喻及反问的修辞手法,批判了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32.杜牧《阿房官赋》中指出“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说的是阿房宫突出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要多。3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4.杜牧《阿房宫赋》中精练形象地描绘了秦人兵败之后,阿房宫被焚而毁于一旦的句子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5.杜牧《阿房宫赋》中总结性地说明秦国灭亡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的语句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6.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37.杜牧《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国家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道: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易错字:兀、覆、缦、囷、矗、霁、冥、媵、嫱、辇、鬟、腻、辘、杳、剽、鼎、铛、逦、迤、奢、锱、铢、椽、磷、庾、戍、暇、鉴《六国论》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六国论》中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7.《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9.《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0.《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同时也点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12.《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13.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4.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6.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告诫又是那样真切深沉。1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在《六国论》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18.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19.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询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0.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斯用兵之效也”。而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才招来大祸。2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1个字。22.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二败而三胜”,但非常可惜的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3.苏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形象地批判了六国赂秦行为。24.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5.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封天下之谋臣”,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礼天下之奇才”,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26.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终灭亡。27.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终继五国迁灭”,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8.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暴霜露,斩荆棘”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29.苏洵在《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30.《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暴霜露,斩荆棘。31.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候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越多,秦国侵略的越急的句子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3.《六国论》中从反面提出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结果会怎样: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4.《六国论》中,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35.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36.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说的,他说“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慧。☆易错字:赂、援、邑、厥、荆、棘、予、芥、寝、弥、繁、愈、颠、覆、薪、嬴、荆、卿、洎、谗、诛、邯、郸《登岳阳楼》1.《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间、空间领域。2.《登岳阳楼》中采用借代手法,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的句子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4.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5.《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6.《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7.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8.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9.《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字外。10.《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运用象征手法,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又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1.《登岳阳楼》中,诗人用词精当,一“无”一“有”,一“孤”映衬,既“老”且“病”,感情色彩浓厚,极力表现出诗人晚景的凄凉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12《登岳阳楼》中,诗人面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种身世之悲愈加沉痛。13.《登岳阳楼》中,诗人自悲身世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1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诗人在战乱中流落西南,与亲友失去联系,晚年贫病交困,栖身孤舟,四处漂泊,境况极为凄苦。1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助,凄凉愁苦。16、《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戎马关山北”,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凭轩涕泗流”。17.《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情感已由自悲身世上升到为国事而忧心,诗境深远。18、《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是说作者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是指作者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19.《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20、《登岳阳楼》中体现前人评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的句子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易错字:坼、乾、坤、戎、轩、涕、泗《桂枝香·金陵怀古》1.情以物迁,辞必情发。《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交待时令地点天气等信息,为全词打下了凄凉感情基调的诗句是: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名句是: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对仗严谨,点面结合,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6.《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由对美丽江山的描写转入对金陵人文的刻画,远近动静结合的诗句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7.《桂枝香》一词中,“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三句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8.《桂枝香》一词中,“背西风,酒旗斜矗”写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9.《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谓异曲同工的名句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10.《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1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揭示出六朝兴亡的因果关系——以骄奢始,以悲恨终的句子是: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的诗句是:念往昔,繁华竞逐。1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1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1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16.《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的句子是: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17.《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成都电子信息学校高考班、单招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 无答案)
- 《分子热运动》热和能课件
- 贴片机培训教材
- 2025年度三月份特许经营加盟商广告投放费用分担协议修订版
- DB11 T 384.10-2009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10部分 图像采集点设置要求
- 营改增金融行业政策解读
- 贵州新中式高端别墅大区景观概念设计项目
- 电网安规安全培训课件
- 2025三月份影视拍摄场地特殊时段租赁补充协议
- 李宁体育园宣传策划案
- DB36-T 1694-2022 餐厨垃圾集约化养殖黑水虻技术规程
-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及诵读指导)精编版课件
- 井控培训知识课件
-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课件
-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课件
- 十二讲船舶制冷装置课件
- 第12课送你一个书签
- 耳内镜微创外科技术PPT通用课件[通用]
- 宁夏华夏特钢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石膏制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第5章有色金属的焊接
- (高清版)JGJ 145-2013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