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主讲人:陈家昌12/10/20221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主讲人:陈家昌12/10/2022赵启正:中国如何成文化大国?
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12/10/20222赵启正:中国如何成文化大国?
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12/10/20223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24。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12/10/20224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大约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及影视作品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12/10/20225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是100多万。美国3000多所大学,只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12/10/20226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的同时可以用出口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口,它的价值在五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大约占GDP的1%。12/10/20227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的同时可以用出口一种语言形成霸权后,就意味着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和民族将很容易拥有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并会影响政治话语权。《圣经》中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如何对待别人)”,不仅基督徒熟悉,西方人熟悉,也传遍世界大部分地区。12/10/20228一种语言形成霸权后,就意味着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和民族将很而我们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比“黄金法则”更久远、更美,但没有在国外广泛流传。12/10/20229而我们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比“黄金法则”更久我想强调一点: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包括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大。
12/10/202210我想强调一点: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并不是某一个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12/10/202211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历史上曾出现罗马强权、英国强权和美国强权。三大强权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这些硬实力为物质基础,但同时,三大强权也无一例外地以强大的文化形态和政治制度这些软实力为精神基础。12/10/202212历史上曾出现罗马强权、英国强权和美国强权。三大强权都是以强大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吸引力是三大强权的共同特点。罗马是依靠优越的军事组织和文化吸引力进行统治的。英国把欧洲文化推向全世界,英语更成为世界性语言。美国强权的建立实际上依赖其通俗文化、包装了的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民主制度。12/10/202213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吸引力是三大强权的共同特点。罗马是依靠优越的中国无意强权,但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12/10/202214中国无意强权,但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所以,文化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振兴,需要创新。12/10/202215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中国要振兴文化,并对世界文化作出较大的贡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央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其中,对外传播和输出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一笔带过。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已经以“文化力”为焦点。12/10/202216中国要振兴文化,并对世界文化作出较大的贡献,需要在以下几个——输出文化要培养人才,组织队伍。这支队伍不是简单的翻译队伍,是面对外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受众的一支有传播能力的队伍。——振兴文化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比如,有条件的大学设立文化学系,系统地进行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培养文化人才。——在文化贸易中,要增加一些对外国公司的约束条件,如让它们承担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任务。12/10/202217——输出文化要培养人才,组织队伍。这支队伍不是简单的翻译队伍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12/10/202218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周汉民指出,赵启正的讲话是个及时的提醒。他说:“一个国家走向世界,并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应当让文化推陈出新,让人们来接受你这一文化。”12/10/202219周汉民指出,赵启正的讲话是个及时的提醒。他说:“一个国家走向宋楚瑜演讲期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清末外交官、中国驻新加坡首任总领事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12/10/202220宋楚瑜演讲期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由于字画是用篆书写成的,竟“难倒”了顾秉林。他念到“离分裂力谁任”的“瓠”(瓠:割裂、离析的意思)时被卡住了,后还是经人提醒才得以圆场,引得学生们笑声连连,相当尴尬。12/10/202221由于字画是用篆书写成的,竟“难倒”了顾秉林。他念到“离分裂力而顾秉林在开始主持过程的发言中,结结巴巴,几次中断更正,到了最后更是洋相尽出,把向宋楚瑜赠送礼物说成“捐赠”礼物,引起下面学生的一片嘘声。12/10/202222而顾秉林在开始主持过程的发言中,结结巴巴,几次中断更正,到12/10/20222312/10/20222312/10/20222412/10/20222412/10/20222512/10/202225一、文化的概念1、广义的文化也称为”大文化”,着眼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生存方式.人与自然界其它物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文化的.12/10/202226一、文化的概念1、广义的文化也称为”大文化”,着眼于人2、“大文化”的四个层面(1)物态文化层人类加工制造的各种器物、建筑、服饰等,物态文化是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以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12/10/2022272、“大文化”的四个层面(1)物态文化层12/10/2022(2)制度文化层人类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规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法令、法规以及婚姻、家族制度等。12/10/202228(2)制度文化层12/10/202228
(3)行为文化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等,以民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见之于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点。12/10/202229
(3)行为文化层12/10/202229(4)心态文化层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构成了心态文化,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子层次:一是社会心理一是社会意识形态12/10/202230(4)心态文化层12/10/202230社会心态——大众心态,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理论加工的社会意识,并以文字、书籍、艺术作品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社会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12/10/202231社会心态——大众心态,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12/103、“文化”一词的中文含义“文”的本义是不同颜色的纹理交叉。《礼记.乐记》上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化”的本义是“生成”和“变化”12/10/2022323、“文化”一词的中文含义“文”的本义是不同颜色的纹理交叉。“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说苑.指武》上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12/10/202233“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说苑.指武》上说:“凡武之兴,为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教养和熏陶文化是由一定时代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氛围12/10/202234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教养和熏陶12/10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吸收中华民族所有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贡献。12/10/202235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1、传统文化的发源期——先秦文化(1)原始文化、石器时代(3)青铜文化、奴隶时代(3)西周文化、宗法制度、封建时代、宗庙祭祀制度;由神本——人本(4)春秋战国文化——百家争鸣12/10/2022361、传统文化的发源期——先秦文化(1)原始文化、石器时代122、传统文化的形成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1)秦汉——中央集权、儒术兴盛(2)魏晋——玄学崛起(3)南北朝——道教兴起12/10/2022372、传统文化的形成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1)秦汉——中央3、传统文化的鼎盛期——隋唐宋元文化(1)隋唐——诗歌兴盛、唐文化全面发展“唐三彩”(唐人街)(2)宋代——理学、文化精密(3)元代——元曲、戏剧12/10/2022383、传统文化的鼎盛期——隋唐宋元文化(1)隋唐——诗歌兴盛、4、传统文化的衰落期——明清、
民国文化(1)明代——传统文化到了最精密的时期,出现文化专制主义倾向,轻视妇女。(2)清代——文字狱盛行(3)民国——外来文化的侵袭12/10/2022394、传统文化的衰落期——明清、
民国文化(1)明代——传统文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1、强大的生命力(1)同化力(2)融合力(3)延续力12/10/202240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1、强大的生命力12/10/2022、独到的伦理性中华文化以伦理道德学说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以修德为最高的人生追求。(1)注重宗法血缘关系(2)强调伦理道德(3)以伦理道德作为判定生命的最高价值12/10/2022412、独到的伦理性中华文化以伦理道德学说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3、明显的政治化(1)文以载道(2)轻视自然科学(3)自然科学知识只是用来佐证伦理思想(4)正统观念12/10/2022423、明显的政治化(1)文以载道12/10/202242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万众一心的凝聚力(1)大一统思想(2)崇尚民族英雄(3)爱国主义思想浓烈12/10/202243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万众一心的凝聚力12/10/22、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1)儒家,以天下为己任(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有所作为,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4)在厄运中奋起12/10/2022442、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1)儒家,以天下为己任12/10/23、刚柔相济的人格精神(1)儒家强调内圣外王(2)阳刚与阴柔(3)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2/10/2022453、刚柔相济的人格精神(1)儒家强调内圣外王12/10/20五、儒家思想综述1、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孟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2/10/202246五、儒家思想综述1、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孟子12/10孟子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12/10/202247孟子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12/10/202248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12/10/202249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衆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12/10/202250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2、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仁”是孔子在《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仁的解释,散见于《论语》的许多条目之中,它以或问、或答、或自语的形式出现,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例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等都曾向孔子问“仁”,而对于这些才智各异、禀赋不同的学生,孔子作出的答复是相互不同的。12/10/2022512、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仁”是孔子在《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12/10/20225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2/10/20225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外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家、各学派对“仁”的不同解释也影响到后世对它的理解。12/10/20225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10/202253对孔子的“仁”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仁的含义可以分为三层:一,爱人。其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其三,无私,忘我,杀身成仁之意。有的人认为:“仁”就是遵守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有的人认为“孔子站在氏族贵族的立场上,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采取坚决维护周礼的态度。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仁释礼的的办法。这种理解实际上极大缩小了孔子“仁”的内涵。12/10/202254对孔子的“仁”的不同理解12/10/202254仁最通常的含义是“爱人”仁的另一层含义是修身,对道德准则的遵从。“克己复礼为仁”仁的第三层意思是指人类对其本质的自我意识。仁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概括为“爱人、忠恕、务实”三条。12/10/202255仁最通常的含义是“爱人”12/10/202255有的人提出“仁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将心比心由己推人的忠恕之道。”而“忠恕”只是达仁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不能代表“仁”的全部基本内容。依“仁”字的字形来理解“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是文字上的解释。”这种解释则流于宽泛,并未能深入剖析。12/10/202256有的人提出“仁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将心比心由己推人的忠3、儒家的价值观——义“义”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
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广利天下的高尚精神、高尚行为、高尚事业的思想。
12/10/2022573、儒家的价值观——义“义”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他在他的《鱼与熊掌》文章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他说鱼与熊掌都是我喜欢吃的佳品,但当两者不可同时得到,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那么,我就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因为我认为熊掌比鱼更名贵。
。
12/10/202258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他在他的《鱼与熊掌》文章中开
接着,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活是我所需要的,义也是我所需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在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我就会舍弃生命而去实践“义”的要求12/10/202259
接着,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在孟子看来,执着于仁义,就会产生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那种惊天地泣鬼神、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12/10/202260在孟子看来,执着于仁义,就会产生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4、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1)礼。孔子以前,礼分祭祀之礼和确定人们尊卑贵贱、长幼之序的礼,孔子立意把二者分开。对于祭祀鬼神之礼,他尽量淡化,自己不谈论“怪、力、乱、神”(述而)。祭祀时表现的是敬,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为政)这样做在迷信盛行,事事都占卜吉凶的古代是十分勇敢的。对于祭祀祖先或丧葬之礼,孔子重视内心的感情,不拘泥于形式。他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12/10/2022614、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1)礼。孔子以前,礼分祭祀之礼和确定对于人际关系之礼,孔子则着力把仁引入礼,从而把礼从对神灵的膜拜引向对人类伦理道德的追求,走向人生哲理的探究,给礼带来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确定仁为本,礼为用,礼依附於仁,要为仁服务。一次子夏问礼是在仁之后才有的吗?这个问题涉及到礼的本质,孔子很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12/10/202262对于人际关系之礼,孔子则着力把仁引入礼,从而把礼从对神灵的膜孔子认为治乱世,必须恢复礼。不仅君王大夫要守礼,“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使礼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准则。这就是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孔子总结历史的经验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单靠行改命令和严刑峻法治国,老百姓只是避免惩罚,但不懂犯罪的可耻;如果引导人们修养道德,以礼来约束自己,老百姓就会懂得做坏事可耻,自己去纠正错误,这样可以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治为主治理国家。从而突破“礼不下庶人”的旧典。
12/10/202263孔子认为治乱世,必须恢复礼。不仅君王大夫要守礼,“不学礼,无怎样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呢?孔子认为首先要正名,人们在社会所处的地位、称谓,有各自的内涵,既具有相应的权力,又有相应的义务、责任。孔子谈为政之道时,答齐景公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答鲁定公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在《大学》里还记述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些论述都是关于君臣父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关系,君对臣,以仁、礼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臣才会对君忠、敬。这具有朴素的民主精神12/10/202264怎样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呢?孔子认为首先要正名,人后世的儒者以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为代表,硬把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绎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篡改为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的主奴关系,说:“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等等实大悖孔子学说的文字与精神,实际上制造了一个假孔子,这种种流毒使人民饱受专制之苦,也使孔子受到重大屈辱,其至遭遇“打倒孔家店”的厄运。
12/10/202265后世的儒者以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为代表,硬把孔子讲的君君、臣臣、(2)知.强调做有智慧的人.主要是学习.孔子和孟子都非常注重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10/202266(2)知.强调做有智慧的人.主要是学习.孔子和孟子都非常注重(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重要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学习与了解世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2/10/202267(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2/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习的内容)“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2/10/20226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2/10/202268(3)信.为人处世的态度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2/10/202269(3)信.为人处世的态度12/10/202269六、道家思想综述1、道家思想的倡导者——老子、庄子(1)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10/202270六、道家思想综述1、道家思想的倡导者——老子、庄子12/10(2)庄子莊子名周,戰國人,據馬敘倫的〈莊子年表〉可知莊子生於西元前369年,約比孟子小四歲,比惠施少兩歲,而卒於公元前286年,享年約83歲。其生平事跡史無明文記載,但由《莊子》本書及《史記、莊子列傳》多少可探知莊子是一賢達而貧窮的士人,楚威王聞莊周賢能,「使使厚聘之」,他卻以寧願「曳尾塗中」的神龜自比,標舉自己寧願貧而樂道,也不願為富貴而束縛住自己心中的自由。12/10/202271(2)庄子12/10/202271他有多貧?他窮得只能穿有補丁的衣服見魏王,窮得要向監河侯貸粟,監河侯吝嗇推拖,便以「索我於枯魚之肆」設喻,一方面可見莊子貧幾至死,同時又諷刺了世人的勢利交情。12/10/202272他有多貧?他窮得只能穿有補丁的衣服見魏王,窮得要向監河侯貸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12/10/202273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2、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12/10/2022742、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
根据老聃的定义,“道”有着这样的特性:一、“道”没有固定的形体。二、“道”是独立存在的,不会因为什么物体的消亡而消失。在《道德经》的四十二章中,道与万物的关系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段话中,一、二、三这些数字其实只是一个概数,并不是什么具体的事物或具体的数量,它们只表示着“道”生万物的过程。12/10/202275
根据老聃的定义,“道”有着这样的特性:一、“道”没有固定在现代天体物理学领域中,有一种得到大多数专家认可的宇宙模型,即“大爆炸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宇宙曾在某一个时期,以一种“奇点”的形式存在着。所谓的“奇点”就是由于宇宙的演化,使得空间大坍塌,宇宙体积极度缩小,乃至变成一个点,体积接近于零。12/10/202276在现代天体物理学领域中,有一种得到大多数专家认可的宇宙模型,这个时候,我们所认识的一切物质都不复存在,宇宙也只剩下一个点。当“奇点”的重量和体积的比超出它的限度之后,大爆炸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崭新地宇宙又出现了。“道生一”,宇宙只剩下一个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奇点”的稳定性无法继续保持时,它开始不可避免地分裂了,而这种分裂一旦产生便将持续的发展下去,直到万物的最终产生。但"规律"的作用并不会到此为止,而是继续存在于自然的演化之中,维系着宇宙的平衡和发展。
12/10/202277这个时候,我们所认识的一切物质都不复存在,宇宙也只剩下一个点战国时的思想家庄周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写下了道家思想中,继《道德经》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庄子》。这两部著作也是我们研究道家思想所不可或缺的,后世的道家学说中虽然对“道”等道家的概念有所发展,但是始终无法超越《道德经》和《庄子》的境界。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两部经典中对后世影响比较深远的几个重要命题。
12/10/202278战国时的思想家庄周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写下了道家思想(1)无为无不为。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中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作为宇宙中万物所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主宰着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它没有明显作用形式,所以“道常无为”;但是,万物的发展运动又总是遵循客观规律的作用,因此“无不为”。12/10/202279(1)无为无不为。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中写道:“道常无为(2)反者道之动。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句,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的持续着。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在第二章有这么几句话“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存在于万物之中。12/10/202280(2)反者道之动。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3)道法自然。《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是依靠地上的生物生存的,地上的生物又是在不断地和宇宙中各种自然现象搏斗以求得生存发展,而各种自然现象又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客观规律则是依着自然万物而存在的。12/10/202281(3)道法自然。《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有“人法地,地法天,天(4)逍遥。《庄子》:“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并借助斥鴳的嘲笑道明了一个关键所在“此小大之辨也。”
12/10/202282(4)逍遥。《庄子》:“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人活在世界上,总想让自己获得“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胸怀有“小大之辨”,思想境界有高低之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如果自己服从天地间的客观规律,体察事物中的细微变化,将眼光投向无穷的宇宙空间,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影响到"我"呢?所以,要想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必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这样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12/10/202283人活在世界上,总想让自己获得“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5)齐物。在庄子的《齐物论》中,庄子指出了“道”是没有界限差别的。就象“天籁”一样,“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事物都有着自己的声音,那风的作用只是让这种声音表露出来而已。“道”也是一样,“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事物总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着,因此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区别;12/10/202284(5)齐物。在庄子的《齐物论》中,庄子指出了“道”是没有界限但它们又有着相同的一面,“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就象现在科学的定义,物质就是客观存在。“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因为人为的作用,不同的事物有了不同的定义,人们也因此“囿于物”,有了“成心”。12/10/202285但它们又有着相同的一面,“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6)坐忘。在《庄子》中是这样解释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放松自己的身体,去掉自以为是的偏见,不再受到形体和知识的拘泥,与通达万物的大道混融一体,这就是“坐忘”。12/10/202286(6)坐忘。在《庄子》中是这样解释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在这里,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通向“逍遥”的精神的发展的案例,借颜回的话语向我们说明了“逍遥”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一个虚幻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12/10/202287在这里,庄子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通向“逍遥”的精神的发展的案例,七、佛家思想综述1、关于佛教(1)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与儒教产生的年代大致相同,距今约2500年.是世界三大宗教发源最早的。(2)佛教是以佛陀为至上神的多神教佛陀自我介绍“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知、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12/10/202288七、佛家思想综述1、关于佛教12/10/202288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12/10/202289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如来即最高神,其它神随着佛陀的诞生而退居幽处。(3)佛佛在梵语中是觉行圆满之意。通常是佛教对释迦牟尼的称谓。一是自觉,了悟人世的烦恼因缘而获得解脱;二是觉他,觉悟他人,帮助他人脱离人世烦恼。12/10/202290如来即最高神,其它神随着佛陀的诞生而退居幽处。12/10/2佛的法身“遍坐一切道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法力无边。佛的称谓“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如来佛”。“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4)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修道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比佛差一等。12/10/202291佛的法身“遍坐一切道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法力无边。1(5)罗汉修行很高,进入涅磐的人。但十八罗汉受到佛勒,常驻人间,济渡众生。(6)阎王是主持地狱的判官,手下有许多恶鬼,是狱卒。12/10/202292(5)罗汉12/10/2022922、关于释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12/10/2022932、关于释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的音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他創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12/10/202294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3、佛教的基本教义可归纳为四点(佛教徒称其为“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即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招感这些“苦”的烦恼业因(“集”是“因”的意思);12/10/2022953、佛教的基本教义12/10/202295第三是“灭谛”,即根绝一切欲望,人就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第”境界;第四是“道谛”,即要达到“捏第”必须修行,其方法即所谓“八正道”:正见、正思推、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佛教不分种族,接纳一切人。与印度教不同,佛教不承认社会等级制。12/10/202296第三是“灭谛”,即根绝一切欲望,人就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第佛学与宗教世界上的宗教,大多数有他们每一教的经典,有的没有经典。有经典的,总是说有一个大神,或有多神,在这宇宙内,以指挥一切。这些神,是何等尊严,何等凶猛,他们把握著人生的祸福,操持著人类的生杀大权;因此人类必须信仰它,礼拜它,以求神的顾爱,死后便可以升入天堂。若人类不信他,或触犯著他,死后必定做鬼,下地狱去受苦。现在人类的宗教大概是如此。人们不懂佛学,拿宗教的眼光看佛学;以为佛学所说的,是一种宗教,这是错了!我们每星期来共12/10/202297佛学与宗教12/10/202297修,倒也像其他宗教的仪式。其实,我们的礼拜佛菩萨,是像学生见著先生时的致敬作礼一样。我们对佛菩萨像作礼时,那一尊像,是代表当时的某一位佛或菩萨;所以礼像时,是礼著佛或菩萨的本人,因为佛、菩萨,是由人修持而成道的;我们礼敬他们,就是要学他们的修持,将来也可以成菩萨或成佛。异教徒的脑子里,凭空悬想,造出一个或多个有大威权的神,所以他们礼拜时,都存著惧怕的心,若奴仆见著主人一样。诸位礼佛菩萨时,那有一位脑子里存著惧怕的心呢?因此,所以我说佛学不是宗教。12/10/202298修,倒也像其他宗教的仪式。其实,我们的礼拜佛菩萨,是像学生见佛学与哲学世界的哲学,不论是中土或西洋,普通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讲人生的意义,及其生活的方式,谓之人生哲学;如中国的诸子百家,西洋的享乐派、淡漠派、克苦派、或实用派等。另一类是想入非非,虚立几多假名,求以说明万物的本体;因此一个人的意见,自以为是,而否认他人的意见;如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心论,唯物论等。
12/10/202299佛学与哲学12/10/202299有部分学者,误认佛学是一种高深的哲学。因为佛学也讲六根所对的六尘,推及一切万法的生、住、异、灭;如世间法所说的依、正二报的本体。但佛法的价值处,却在说明万法的实相。这就已经不是东西洋哲学所能企及的,况佛学的行、果,以实证一切法的一心真如,更非哲学家所能梦见的。佛学何止是高深哲学,已经是超出哲学的领域,而不是哲学了。12/10/2022100有部分学者,误认佛学是一种高深的哲学。因为佛学也讲六根所对的佛学与科学现代科学最为人类所称许;因为它能把书本上的学问,实用在改进人类生活上的物质享受。所以科学家的读科学,与读别种的书,是不相同的。读科学的要点有三:l.因果律:由理论到实在的结论,如种豆得豆的同同相传。2.实际经验:收集材料,仔细研究以后,才写出理论来解释之,不加任何空想。3.分析:用经年累月的实验,以分析及观察一个个体之变化;或解剖一个个体,而察其组合。科学用此三种方法,以研究万物;然后知物之存在,为时间连续与空间和合的二种假想所构成;与佛学甚相同。
12/10/2022101佛学与科学12/10/2022101人们学佛的过程,有四种合于科学的方法:一、信,二、解,三、行,四、证。一、信,是信佛所教人的法,是真的。佛说人有佛性,但为烦恼所障蔽,所以住在迷境。人若扫除迷妄,而生起觉悟,将来也可以成佛。你对于佛所说的这些话,没有怀疑,你就是对于佛教有正信了。二、解,你虽然信佛所说的话都是对的,但是第二你须要确确实实能了解那一句话里所包含的意义;没有糊涂不明白的地方,没有半懂半不懂,或是错懂的地方。三、行,对于佛说你会成佛这句话,你已经深信了;你又懂得怎样做才能成佛;
12/10/2022102人们学佛的过程,有四种合于科学的方法:一、信,二、解,三、行那么,现在是须要你将佛所教的成佛方法,一步一步,切切实实地练习起来。不少认识字的佛门弟子,信佛讲的法,又能了解它的真实义,但是懒惰不肯将所懂的实行起来;这样虽有信、解,但到底还是等于不信、不解;所以学佛对于‘行’,我想:比信、解更重要。四、证,佛当时教人类成佛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法,凡有恒心而虔诚去修持的,有的即身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或成佛。单单就我们中国来说,历来成道(得道成佛)的高僧、大德,如高僧传、圣贤录所记的,已经是很多了。
12/10/2022103那么,现在是须要你将佛所教的成佛方法,一步一步,切切实实地练这种人,都是精进勇猛的依佛教的方法去实行,终有一天,自己能实验出来,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这句话,是梵文的音译;若译华言,则是:‘无上正等正觉’。)如佛一样的成佛。这样,就可以证明佛法的真实性。在佛学里,由学理讲到实行的方法,而教人依之去成佛的,差不多每一部佛典里都有。你看现在读科学的人,所用的科学法,就是佛学里教人成佛的法。甚至佛经的写法,差不多是和现代读科学的学生写实验报告一样。我个人的意见,以为读科学的人,来入佛学,比其他的人快。
12/10/2022104这种人,都是精进勇猛的依佛教的方法去实行,终有一天,自己能实佛学的目的
(甲)转迷开悟一个人在数十年的生活中,讲近的,不懂自己怎样生来的,每天糊糊涂涂的混过去,好像遮著眼睛走路一样;到老了,又不明不白的要死去;死了,到甚么地方去?以及个人以外的一切万物是怎样而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莫名其妙的。讲远的,宇宙万有的一切,又是怎样存在的?
12/10/2022105佛学的目的12/10/2022105凡是不晓得这些道理的,叫做迷。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懂得他的身体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假相(就是人体解剖的八大系统,组合而成的肉体)。这假相的肉体,经过小孩,少年,中年,老年;有一天,四大不调而病,病重而死,死后慢慢的渐归消灭。只有住在肉体里,那个肉眼看不到的实相,又叫真如,或叫佛性,是永远存在,是不生不灭的。一个人这样,万物也是这样。人若能懂得这道理,即是住在悟境。佛学就是将你的迷境,推转过去,而开一坦途,让你走入悟境为第一目的。12/10/2022106凡是不晓得这些道理的,叫做迷。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懂得他的身体(乙)离苦得乐一个人在数十年的生活里,所领受的事情,十分中有九分是不如意的。这种种不如意事,使你的肉体和精神受到种种的痛苦,如由经济困难,而被饥寒所逼迫的苦。年纪大了,体力衰退,视不明,听不聪,行动不便的苦。肉体被外物所打伤,或内脏的生理不调和而生病的苦。生病到严重时,肉体支持不住,就有死亡的苦。
12/10/2022107(乙)离苦得乐12/10/2022107我们所亲爱的人,为了事业,或种种的缘故,不得已分离到别的地方去,这分离时,就有惜别感伤的苦。冤家路狭,仇人相见;最为你所憎恨而不喜欢会见的人,偏偏相逢著,那时精神所受的苦,是语言所难形容的。甚至求名,求利,或求其他肉体上的物质享受,求不得时的苦。就是世人以为享乐的,也都包含著苦的成分;洋房著火烧了,财宝被贼抢夺了,鼓乐停,宴会散了,大家都感到一种讲不出口的伤神。这是不是像吃一粒包著薄糖衣的金鸡纳霜,外头甜、里面苦呢?
12/10/2022108我们所亲爱的人,为了事业,或种种的缘故,不得已分离到别的地方要对付这些肉体及精神所受的痛苦,佛学教人要用淡薄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像是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以取舍万物,这个清静的心,就不被外物所缠缚。这是用随缘之心处逆境,心地自平,不为外物所累。儒家所谓‘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再进一步,将这种安贫随缘的道理,讲给肉体及精神受痛苦的人听,若他们能因此而减少一分痛苦,就是得到一分快乐。你看到人家的快乐,你的心也跟著他们快乐。更进一步虔诚修道,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大乐。12/10/2022109要对付这些肉体及精神所受的痛苦,佛学教人要用淡薄的眼光看世情佛学的学理(甲)因缘生万法‘因缘生万法’这句话,是佛学里的一条中心学理,也叫‘因果律’。万法,是指一切生物及无生物,它们都是从因缘会合而生的。‘因’是出生出某一物的原动力。‘缘’是帮助生成某一物的众多要素。我们现在拿种豆子来作例,可以容易了解。一粒豆子,是豆科植物的种子。这粒种子,就是将来发生那棵豆类植物的‘因’。种子播入泥土里,加上柔和的阳光,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水分;这粒种子,就慢慢的生根、长芽、展绿叶,而成一棵植物了。
12/10/2022110佛学的学理12/10/2022110这些泥土、阳光、空气、温度,及水分等,就是帮助那粒种子生长,为植物的增上‘缘’。‘因’、‘缘’会合的时候,就生起植物,这是万物生成的普通现象。但是还有一种事情,也是重要的:那就是农夫的依照适当的时候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么那一粒好种子,就会结成好多的‘果’实。相反的,种子播入泥土中,那些众‘缘’缺少了,或是农夫不施工,那么那棵植物,不但不会发展,甚至会死亡。
12/10/2022111这些泥土、阳光、空气、温度,及水分等,就是帮助那粒种子生长,俗语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就是缘会则合。‘无缘咫尺不相逢’,就是缘离则散。植物是这样,我们人类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大家拿研究佛学为‘因’,再加上时间、讲堂、椅、桌、讲师、学员等等为‘缘’。一个月后,学业结束时,对佛学多少是会懂一些的,那就是‘果’。其他的人生聚散,若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的悲、欢、离、合,都含著复杂的‘因’、‘缘’。12/10/2022112俗语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就是缘会则合。‘无缘咫尺不相逢’(乙)业:善业、恶业、转业我们刚才讲过,万物是由‘因’‘缘’会合所生,‘因’好像植物的种子,那么,我们再进一步问一问:植物的种子是从那里来的?我们知道:一朵完全的花有雌蕊雄蕊。雌蕊的子房里,有个胚珠,里面有个雌细胞,叫卵。雄蕊的花药,有四粉囊,里面各藏著很多的雄细胞,叫花粉。若花粉有机会被风吹,或昆虫如蜜蜂,带到雌蕊的头上,就发展成为花粉管;雄细胞跟花粉管下去,和卵配合,后来就发展成为果实里的种子。12/10/2022113(乙)业:善业、恶业、转业12/10/2022113万法是由‘因’‘缘’会合而生起的。‘因’好比植物的种子。种子是由花的雌蕊、雄蕊的雌雄生殖细胞会合成的。那么‘因’是什么造成的?佛学说.:‘因’是‘业’(Karma)造成的。那么什么是‘业’?‘业’就是l.人的身有所作为,而表现的动力;2.口所说的话;及3.意有所感发的思想。
12/10/2022114万法是由‘因’‘缘’会合而生起的。‘因’好比植物的种子。种子这些‘业’,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的继续进行,以造成种种的‘因’。在人事上,普通有十种‘善业’。如:一、个人不杀生命;二、不偷窃人家的财物;三、不犯邪淫;这三种是‘身业’。四、不讲诳话;五、不对甲乙两人说两种相反的话;六、不讲坏话骂人使人家生气;七、不讲下流的话使人起邪念;这四种是‘口业’。
12/10/2022115这些‘业’,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的继续进行,以造成种种的‘八、不要贪求过分而收集日用所不必需之物。九、人家有伤到我们情感的时候,要多多的原谅他,不要怨他、恨他。十、不要胡思乱想无根据的,或无理性而偏邪的事情。这三种是‘意业’。一个人如能天天造出这么多的‘善业’,他的一生里就充满了一切的真、善、美。他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好人?况且他的前一生,本来积聚有好多的‘善业’,再加上这一生所造的‘善业’,这一世完了以后,他的‘善业’与‘缘’会合,来世就转生为帝、王、天或仙;这种自作自受的因果律,是万物一般的现象;但是懂得的人很少,所以好人也就少了。12/10/2022116八、不要贪求过分而收集日用所不必需之物。九、人家有伤到我们情在相反的一面,如果一个人每天的身造出:杀、盗、邪淫,口造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造出:贪、嗔、痴等‘恶业’,它们就构成恶‘因’,在今世,或来世与‘缘’会合时,依因果律来讲,这个人迟早总会受著种种痛苦的恶报。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12/10/2022117在相反的一面,如果一个人每天的身造出:杀、盗、邪淫,口造出:有一段小故事,诸位或者有听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问佛法于鸟窠禅师。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童也晓得。’师曰:‘八十老翁行不得’。诸位虽也晓得这句话,但也不曾作到,所以,诸位要勉力的去学行试行呀!12/10/2022118有一段小故事,诸位或者有听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问佛法于鸟窠(丙)三法印三法印包含三条佛法的重要学理。他们是:l.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槃寂静。三法印,这句话:‘三’是数目。‘法’是使学者、闻者,能了悟而得解脱的道理。‘印’是证实这一条道理是正确的。所以,三法印是用来评断某一道理是否有研究的真实性?如有道理,与三法印符合,入佛的法相,虽然不是佛说,而是后来的菩萨说的,也可以认为是佛法。反之,即认为是非佛法。一个人能了解这三条道理,就能将自己从生死流转里解脱出来了。现在将三条道理分别的浅释出来。12/10/2022119(丙)三法印12/10/2022119l.诸行无常:‘诸’字的意思是一切。‘行’作名辞用,意思是能动、能作、能迁移的由造作而成的东西。‘常’是永恒不变的。相反的一面,是‘无常’,无常是言其刹那间不停的变异。三界里,凡是有体积形态,而经由造作而成的物,平常都要经过生、住、异、灭的四相。12/10/2022120l.诸行无常:‘诸’字的意思是一切。‘行’作名辞用,意思是能2.诸法无我:一个胎儿在母体里,是由脐带的微血管,吸收母亲的微血管渗透出来的养料。这样,虽然胎儿的血管,没有直接和母亲的血管相接,但是母亲吃的东西,是直接影响胎儿,胎儿从来是没有用口吃东西的。胎儿出生了,他表现的第一种本能,就是哭。母亲用一点蜜水给他吃,他就再表现第二种本能,吮吸。此后,他求食的冲动一起,他就哭;母亲给他奶,他就安安静静的吃;身体也就天天的长大。等到他会讲话,会走路的时候,也同时会觅枣,抓梨,餍足他的求食冲动。12/10/20221212.诸法无我:一个胎儿在母体里,是由脐带的微血管,吸收母亲的这种求食以养生的冲动,一天一天的发展起来;到五、七岁时,因为维持身体生活的心强盛起来,发展成为占据的冲动;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持他个人的生命。慢慢这占据的冲动,会发展到满足其肉体的享受。为了使个人的享受满足,他个人是最重要,别人是不重要。别人及一切物,好像只为了他才存在的。12/10/2022122这种求食以养生的冲动,一天一天的发展起来;到五、七岁时,因为换句话说,他的脑子里是这样想:‘我’,才是最主要的。我所看到的你或他及一切物,只是为著要供给我的存在而存在的。这个为小我的生存,个人的享受主义,发展成为我的家,我的亲友,我的国家......这些集团的大我主义,起先是占据,以后不择手段而抢夺。乃至大家为了利害的冲突,演成为国际的大战。这一段话,是说明一个人有自我的私心,所以要排斥非我异己,利用非我以满足自己。若有非我,不为我用,所以才发生种种的冲突。12/10/2022123换句话说,他的脑子里是这样想:‘我’,才是最主要的。我所看到3.涅槃寂静:涅槃二字,是梵文(Nirvana)的译音,又译泥洹,意义是择灭。小乘学人,以为世间一切物,都是身口意三业之动力,造出为因,与缘会合,而有种种假相。这个假相,经过生、住、异的流转变迁,到最后无所存在而灭。所以我们存在的时候,万物只是借给我们一用,我们尽可不必追求,或留恋它们,因为我们自己也会死亡。况且我们的肉体,也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最重要的,只有将那个住在我们肉体里的那个‘我’,净化起来。12/10/20221243.涅槃寂静:涅槃二字,是梵文(Nirvana)的译音,又译怎样净化他?净化的方法很多,先提一两种为例子:净化方法就是将我们读佛典所得到的智识,先造十善业;次择出见思二惑而断之。见惑,是以一己之偏见或邪见,推度事理之迷情。思惑,是凡夫贪、嗔、痴等之思念,对事物所起之迷情。将六种基本烦恼灭除:
12/10/2022125怎样净化他?净化的方法很多,先提一两种为例子:净化方法就是将一、贪烦恼—取不必多取之物。二、嗔恚—怨恨人家,生气人家,叫人家不安。三、痴—对事理看不清,糊涂造作。四、慢—自己骄傲,以为聪明,任性办事。五、疑—不能深信真理。六、恶见—1.颠倒是非;2.我执;3.拨无因果;4.固执自己的恶见;5.固执无理之禁戒。若是一个人,能够将他肉体里的‘我’净化起来,不再有见思二惑六烦恼的造业,这个人还在生活的时候,心就已经是安乐自在出离三界了,这叫有余涅槃。
12/10/2022126一、贪烦恼—取不必多取之物。二、嗔恚—怨恨人家,生气人家,叫等到他的世寿尽,肉体死,他那个净化的‘我’就离开这五浊恶世,不再入娑婆世界受生死轮回诸苦了,他此时证入圣位的阿罗汉果,而寂静地长住在最快乐的佛净土,这种叫无余涅槃。
12/10/2022127等到他的世寿尽,肉体死,他那个净化的‘我’就离开这五浊恶世,(丁)一实相印‘实相’又称‘真如’、‘法性’,是指那个实实在在住在动物肉体里面的本体,就是我们普通指那个将来成佛的‘佛性’,不过是用不相同的名。学者须用他从佛学里所得到的‘般若’,梵文(Prajnia)的译音,意思是智慧,是一个人内在的了解力,细心静虑,就众生本来之真实性,体会其无相之相。
12/10/2022128(丁)一实相印12/10/2022128这一门的学理,是菩萨行人必要懂的。因为菩萨行人,一面修持佛法以自度,另一面以佛法度人,所以不但要懂自己的‘佛性’,还须懂得别人的。为要证明众生的本体,所以叫‘一实相印’。因为唯是菩萨所必要学的,故谓大乘不共学。一实相印也可略分三节:l.诸法自性空。2.诸法唯识现(空之中有物—识—中道)。3.圆寂。12/10/2022129这一门的学理,是菩萨行人必要懂的。因为菩萨行人,一面修持佛法l.诸法自性空:诸法,是指一切动物。自性可以粗略的译为生命。空,是本来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我们现在都懂得,一切的动物及人类的肉体,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假相。这假相经过生住异灭四相以后,就没有一点实有的体质存在。这假相只是一种幻象,是空的,没有什么。12/10/2022130l.诸法自性空:诸法,是指一切动物。自性可以粗略的译为生命。我们拿科学用铀制造原子弹当例子:铀,是一种固体的矿物,它用许多铀的化学原素造成的。每一铀的原素,是许多铀分子造成的。铀分子,用精造的显微镜还可以看到它的固体形。但是,铀分子是许多铀原子造成的。原子太小了,人类还没有看过它的体形。铀原子造成炸弹,爆炸时,每一原子分裂成为阴阳二电子。电子这名字,是没有实在的体质了。你看:这从有变成无,是不是空了?
12/10/2022131我们拿科学用铀制造原子弹当例子:铀,是一种固体的矿物,它用许同例,人的肉体到死后灭尽,不也是空的吗!人的生命,或叫自性,本来是没有实体的。在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它还有一个假相可以寄托。一旦假相灭后,变成空无一物,则那个自性,就失掉了它的寄托物,更加自己本来是无一物,我们只好替它起一个名字,叫它为‘空中的空’。所以诸法的实相,也是像它们所寄托的假相一样,也是空的。这就叫做诸法自性空。我们懂得这一道理,则一切分别、较计、妄执都消除了。一切心念皆息,则清净的正知,可以见到本性。12/10/2022132同例,人的肉体到死后灭尽,不也是空的吗!人的生命,或叫自性,2.诸法唯识现:前一节‘诸法自性空’,是从有物变为无物;本节‘诸法唯识现’,是要相反的说,从无物现为有物,及无中之有。这一小题的‘诸法’二字,是指一切万物,包括无生命的矿植物,及有生命的动物。“唯”字义是只有这个。“识”字含义有:(1)认得一切物的力。(2)使物能够生活的力。(3)动物的根本实相—真如。现字义是显出一种有形的外相。12/10/20221332.诸法唯识现:前一节‘诸法自性空’,是从有物变为无物;本节存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化学原素所构成的。不相同的原素,配合著不相同的外缘,自己就自然的结合成为种种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如气体的氢和氧,平常是没有体积的,在化学条件适合的时候,就结成为水—一种实在有体积的物。其他固体的矿物质,不论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为化学原素所构成的,亦如此。这一段是说明从无形相的气体,变为有形相的物体。
12/10/2022134存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化学原素所构成的。不相同的原素,配合著有的元素在空气里、水里或泥土里,配合著适宜的外缘,就自然的构造成为一个物体,如单细胞植物。此时过去的业力,贮藏在一种天然的冲动力里(NaturalImpulse),叫做‘识’;以为这一个物体,可以做他们生活的外缘,所以就会合起来,而成为一有生命的单细胞植物了;如细菌、复球藻。这些菌、藻的原形质分裂时,成为两个个体,和它们相同样的‘识’,就来和那个新个体会合,而成为两个生活的细胞。如果分裂的细胞,不互相分离,都住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多细胞的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只有起初来的‘识’在指挥全体。
12/10/2022135有的元素在空气里、水里或泥土里,配合著适宜的外缘,就自然的构如果多细胞的个体,分离成两个个体,这样另外有一个‘识’就来和它会合。这是说明从无生命的物体,变成为有生命的生物,以解释‘识’的第一义,‘使物能够生活的力’。单细胞生物,被生物学家新发现,就是这一理论的注脚
12/10/2022136如果多细胞的个体,分离成两个个体,这样另外有一个‘识’就来和一个动物的身体里,就是有一个‘识’存在,所以这个动物,才会认得他自己以外的一切万物,这就是‘识’字的第二义。12/10/2022137一个动物的身体里,就是有一个‘识’存在,所以这个动物,才会认3.圆寂:圆寂二字,为梵文波匿利缚喃(Parinirvana)简略的意译。波利,意思是圆,各种的德行无不圆满的意思。匿缚又作泥洹,意思是寂,有各种惑障都灭尽的意思。喃或作那,意思是息,有究竟解脱息化归真的意思。本来(Parinirvana)是指成佛者之灭度,现在却是普通指行大乘之菩萨行者之灭度。实在说起来,大乘的菩萨行人,在生活时,已经是时时在做圆寂的工作12/10/20221383.圆寂:圆寂二字,为梵文波匿利缚喃(Parinirvana因为菩萨行人,时时不忘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单单履行第一愿,就差不多众德俱备;况且他们的脑子里,早就没有见思二惑,我法二执。既然一方面无我执,那么他们的身心,在生活时,已经不为烦恼所缚,12/10/2022139因为菩萨行人,时时不忘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也就不在三界、五趣(天、人、畜、鬼、地狱,留在下面世间法中讲)里轮转生死。另一方面无法执,就能了知诸法的实相,不为眼前所知的境界颠倒而障蔽其菩提妙智。并且他们在生活时,是时时的行持六度(留在下面出世法中讲),所以不要等二乘的无余涅槃,早就身心圆寂了;到有一日肉体死灭时,就更加大寂而特寂了。12/10/2022140也就不在三界、五趣(天、人、畜、鬼、地狱,留在下面世间法中讲l器世间:是指那个世间的体积,和包围它的空间;有情世间:是指居住在器世间生活的有情意的生物。器世间的最小的,像我们这个地球,叫做五浊恶世。一个太阳系叫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叫小千世界,等于一个银河系。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合三千个大千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以外,另有佛土。积好多的娑婆世界与佛土为宇宙。12/10/2022141l器世间:是指那个世间的体积,和包围它的空间;有情世间:是指有情世间再分为二部:一凡界;二圣界。凡界又分为:(一)欲界,(二)色界及(三)无色界的三界。圣界有:(一)阿罗汉土,(二)辟支佛土,(三)菩萨土,(四)佛土。12/10/2022142有情世间再分为二部:一凡界;二圣界。凡界又分为:(一)欲界,12/10/202214312/10/20221434、佛教的传播佛教在乔达摩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传播很慢。公元前3世纪,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统一帝国棗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皈依佛教。他不仅在帝国境内很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召集佛教僧吕整理佛经典,还不断派僧吕到周边国家宣扬佛教,12/10/20221444、佛教的传播佛教在乔达摩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传播很慢。公元前在帝国境内很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召集佛教僧吕整理佛经典,还不断派僧吕到周边国家宣扬佛教,佛教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扩大。它首先传入锡兰,然后由此向东进入缅甸,进而传播到东南亚国家;它们北进入西藏,再向东北进入阿富汗及中亚地区。佛教传入中国后,拥有很多信徒,通过他们,佛教继而进人日本和朝鲜。12/10/2022145在帝国境内很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召集佛教僧吕整理佛经典八、中国古代的服饰(一)、衣着和佩饰衣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含义。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用以蔽体的东西。1.头衣头衣又称元服。元本义既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zé)。12/10/2022146八、中国古代的服饰(一)、衣着和佩饰12/10/20221冠: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12/10/2022147冠: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12/10/2022148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12/10/2022149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12/10/2022150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胄:打仗时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汉以后叫做兜鍪,再后来叫做盔。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指孙权年纪很轻就统率大军。古时戴着兜鍪见尊长跟戴着冠一样,是不恭敬的表现,因此见尊长要免胄。12/10/2022151胄:打仗时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汉以后叫做兜鍪,再后来叫做盔帻:平民所戴,在发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陌头:俗人的帽子,又称帞头、络头、缲头、绡头等。其形制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头前额上打结。陌头后代音转称为幞(fú)头。12/10/2022152帻:平民所戴,在发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陌头:俗人的帽子,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将后面的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12/10/2022153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将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吴越地区的祝发文身观念和中原地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的观念不同。12/10/2022154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2.体衣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襦:短上衣。《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绣之美)自生光。”襌:单衣。袷(qìa)、複:夹衣。夹衣里可以加絮。《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复襦指有絮的襦。12/10/20221552.体衣12/10/2022155亵衣、泽、衷衣:贴身穿的衣服。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亵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注:“泽,亵衣,近污垢。”泽相当于现在的汗衫。《说文》:“衷,里亵衣。”后来也写作中衣。裘:皮衣,毛向外。12/10/2022156亵衣、泽、衷衣:贴身穿的衣服。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襺(jián):絮新丝棉的长衣。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教育咨询服务办学许可证转让及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临时用工合作协议确保二零二五年度客户服务品质3篇
- 2025年二零二五企业仓储物流场地租赁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年度影视行业兼职演员聘用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销售团队保密责任协议
- 2025年度新型城镇化工程款结算与进度管理协议3篇
- 2025年度全新竞业协议解除后一个月竞业限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购买协议3篇
- 2025年度公司与个人合作代收代付电商业务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产品电商平台用户行为分析合作协议3篇
- 三菱M64串口使用说明
- 梅溪湖给排水计算书(施工图)
- 有色金属工业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共1004页)
- 组织架构图可编辑
- 口腔材料学课件
- 工资审核流程
- 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工艺指导书
- 北师大七年级上数学易错题(共8页)
- 供应商供方履约评价表(参考模板)
- 徒步行军pt课件
-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设备缺陷管理规定国网(运检3)(文号国家电网企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