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苏轼赤壁赋苏轼1苏轼(1037-1101)苏轼(1037-1101)2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3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4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写5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小知识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6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清风缓缓吹来,水面风平浪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农历每月十六介后介后干支纪年法助词劝酒在……之后,已经掀起
7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凭”所去的地方任凭越过无边无际的样子助词
8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名作状向西向东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叹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逆流而上遗弃(脱离)流水上映着的月光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9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定语后置标志悠远的样子指代“歌”心怀
10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幽深的山谷忧伤的样子使动使动
11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
名作状向西向东
12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纵观全文,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惨,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
(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壁赋》和《念奴娇·赤壁“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生之渺小。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多得,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例证只是两个例子,故为例证;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环绕斟酒被动名作动向东挺进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13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上捕鱼打柴,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安,哪里;宾语前置,在安在,介后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友名作动
14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小船酒杯生命短暂的小昆虫来片刻
15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多得,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携带一直到永远
16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从整个大江来看)它实际上不曾流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那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孔子《论语》消失假设月圆月缺到底发语词从
17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而又何羡乎?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
18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
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
19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20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杂乱堆放的样子“于”在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21三、内容赏析
在赏析中带着5个问题去思考: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3、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5、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三、内容赏析在赏析中带着5个问题去思考:22《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全文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23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这三者“清风、明月、江水”又成为取譬的依据,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24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这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写酒乐甚而作歌;第二层:写萧声哀怨,由乐生悲。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251、这里有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箫的声音——如诉如泣)。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以“细丝”喻“余音”是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比喻”,化抽象为具体。3、这段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的情感基调——悲。与下文有何联系?1、这里有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箫的声音——如26第三段(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写了吹箫客人怀古伤今,因人生无常而生悲。第三段(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2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
(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仕途失意下,不消极悲观而能旷达处之;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逆流而上。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1)作者为何而发这段议论?
(2)概括本段两个层次的大意。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
(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
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2、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人生态度——宣泄失意后的悲观情绪,并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铺垫。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一叶”比喻“扁舟”的小;“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生之渺小。4、上下联构成对偶关系的对偶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自身含对比的句子——“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成语——沧海一粟。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28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例证只是两个例子,故为例证;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壁赋》和《念奴娇·赤壁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段舟中尽兴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第四段(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为例证和喻证来阐述万物的变与不变。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矛盾也解决了。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第四段(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29作者为何发这样的议论——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倡导遵循自然常道、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仕途失意下,不消极悲观而能旷达处之;以相对性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从大自然中品味人生,这就是身处逆境时的积极进取精神。为什么说这里关于“水”和“月”的举证即是例证又是喻证——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例证只是两个例子,故为例证;从自然之理来阐明人生态度的角度来看,此举证只是两个比喻,故应视为喻证。作者为何发这样的议论——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倡30第五段(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这段是转悲为喜,主客二人开怀畅饮,忘掉了一切忧愁苦闷,兴尽而酣睡,在一种欢畅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全文。这段舟中尽兴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第五段(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这段是31讨论:
本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分成几部分?本文是按照情感的线索分为三部分:乐---悲---乐1、乐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泛舟游玩→见景而乐
精美语句→可以看出
讨论:
本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分成几部分?本文是按照情感的线322、悲
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第二、三自然段)
一层:客人吹箫,箫生悲愁;二层:主客问答,人生苦短3、喜(乐)(第四、五自然段)
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2、悲
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第二、三自然段)33纵观全文,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惨,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
纵观全文,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34四、主题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主题35五、艺术特色1、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五、艺术特色1、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362、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2、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373、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3、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38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9、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10.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11.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1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13.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39思考与练习:1、文章结构如何体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线索?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
(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思考与练习:1、文章结构如何体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线索?240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叹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1)作者为何而发这段议论?
(2)概括本段两个层次的大意。
(3)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人生态度?
(4)为什么说这里关于“水”和“月”的举证既是例证又是喻证?
(5)作者是怎样化抽象为具体的?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41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
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42赤壁赋苏轼赤壁赋苏轼43苏轼(1037-1101)苏轼(1037-1101)44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45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46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写47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小知识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48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清风缓缓吹来,水面风平浪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农历每月十六介后介后干支纪年法助词劝酒在……之后,已经掀起
49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凭”所去的地方任凭越过无边无际的样子助词
50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名作状向西向东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叹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逆流而上遗弃(脱离)流水上映着的月光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51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定语后置标志悠远的样子指代“歌”心怀
5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幽深的山谷忧伤的样子使动使动
53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
名作状向西向东
54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纵观全文,本文以作者的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惨,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
(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壁赋》和《念奴娇·赤壁“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生之渺小。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多得,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例证只是两个例子,故为例证;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握着长矛吟诗环绕斟酒被动名作动向东挺进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55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上捕鱼打柴,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安,哪里;宾语前置,在安在,介后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友名作动
56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小船酒杯生命短暂的小昆虫来片刻
57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多得,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携带一直到永远
58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从整个大江来看)它实际上不曾流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那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孔子《论语》消失假设月圆月缺到底发语词从
59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而又何羡乎?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
60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
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
61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62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杂乱堆放的样子“于”在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63三、内容赏析
在赏析中带着5个问题去思考: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3、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5、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三、内容赏析在赏析中带着5个问题去思考:64《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全文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65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这三者“清风、明月、江水”又成为取譬的依据,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66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这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写酒乐甚而作歌;第二层:写萧声哀怨,由乐生悲。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671、这里有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箫的声音——如诉如泣)。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以“细丝”喻“余音”是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比喻”,化抽象为具体。3、这段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的情感基调——悲。与下文有何联系?1、这里有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箫的声音——如68第三段(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写了吹箫客人怀古伤今,因人生无常而生悲。第三段(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6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
(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仕途失意下,不消极悲观而能旷达处之;在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逆流而上。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
(1)作者为何而发这段议论?
(2)概括本段两个层次的大意。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箫声?
(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4)这段箫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
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2、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人生态度——宣泄失意后的悲观情绪,并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铺垫。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一叶”比喻“扁舟”的小;“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生之渺小。4、上下联构成对偶关系的对偶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自身含对比的句子——“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成语——沧海一粟。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这里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70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例证只是两个例子,故为例证;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变与不变的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纵情大自然。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壁赋》和《念奴娇·赤壁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段舟中尽兴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第四段(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为例证和喻证来阐述万物的变与不变。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矛盾也解决了。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第四段(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71作者为何发这样的议论——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倡导遵循自然常道、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仕途失意下,不消极悲观而能旷达处之;以相对性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从大自然中品味人生,这就是身处逆境时的积极进取精神。为什么说这里关于“水”和“月”的举证即是例证又是喻证——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例证只是两个例子,故为例证;从自然之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感恩节讲话稿集合15篇
-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集合15篇
- 年度考核个人述职报告15篇
- 抖音全课程培训
- 房产基础知识培训
- 企业安全知识竞赛
- 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 2024年妇联业务知识
-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10篇
- (高清版)DB21∕T 3298-2020 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管理规范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销售与销售目标管理制度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寒假课内预习重点知识默写练习
- 2024年食品行业员工劳动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第一次工地开工会议主要议程开工大吉模板
- 第16课抗日战争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9)-江西省(解析版)
- 2024年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各种抽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幻灯片
- 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班会PPT雷锋精神我传承争当时代好少年PPT课件(带内容)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