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衰落解析_第1页
苏州衰落解析_第2页
苏州衰落解析_第3页
苏州衰落解析_第4页
苏州衰落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蘇州傳統文化的失落2014年04月11日12:25:11失落的象征

惠海鸣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著名社会学家

苏州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在明清时代最高水平的表现。就是现存苏州古城,也是远远超过丽江、周庄等。目前城市经济和管理还比较好,但同时,大片老宅的破落是无可掩饰的事。这是苏州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衰落的象征。顾颉刚说得很清楚,从前苏州人生活于优厚的文化环境,一家有二三百亩田地就没有衣食问题,所以集中精神在物质的享受上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上在科学的研究上。一班少年人就把精力集中到科举上,练小楷,作八股文和试帖诗,每个读书人都希望他由秀才而举人,进士、翰林一步步高升。可惜到了太平天国而突然衰落,藏书散出,建筑被毁。特别是经济中心由苏州移至上海,太平天国之后苏州残破,米业又移到无锡。辛亥革命后,省会迁到南京。国民革命后省府迁到镇江。于是苏州即不是经济中心也不是省区政治中心,离开了经济和政治的力量,文化水准也就每况欲下了。民国时的苏州街道愈来愈不整齐,房屋破败,市面愈来愈不景气,可以说是破落户的总汇了。

现在看苏州实际上有三个保护尚好的地区,平江、山塘和阊门附近。这是因为穷,拆迁不起而保护下来的。其中有卫道观前潘宅廿西面的礼耕堂是看过的,但东面是最近才看到。鸳鸯厅的楠木长窗是第一次看到,前面院子里有一棵据说是苏州里最大的白皮松,还有紫薇(呈黄枯皮色,但春天开花)。主人还是原来的潘家,只是已经是17、18代了。一个40岁左右的女孩说,没有工作。整个家庭是很穷困的样子。还说,一张明式的紫檀的桌子在前几年被死去的父亲卖给日本人了,8千元。我知道,这太便宜了。这是苏州名门大族衰落的象征!鸳鸯厅前后有五家,其中二家是公私合营的,三家还是私房。上海人想用一百万买下。我想,再加一百万,便是很高级的住家兼园林了。上面提到的女孩家,30万即可买下他们70多平方米的面积。新房子比这些旧房要舒服多了,但修好后就不一样了。旧房子在这几年已到最后的日子,都说再过50年就没有了。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要被后人骂的。乌镇给苏州人一个刺激,能有用吗?如果再做表面文章,实际上让大片古城区自生自灭。现在的水泥房子,即使是仿古的,能住几年?苏州大会堂西边一水泥房子被炸成一堆灰,这是对目前流行的苏州古城改造的房子的未来的预告。应当到了对所谓古城改造应当再思考的时候了!

文化大市

惠海鸣

江苏省要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大省。这不仅是因为先进文化必然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必然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而且是江苏的历史和传统的迫切要求。但是目前有些方面与上述方向和要求不符,特别是“与江苏‘人文荟萃’的历史称誉不相称”(回良玉)。这是完全符合江苏实际的。

苏州当然是归江苏管的。必须承认,苏州现状与‘人文荟萃’的历史称誉也是极不相称。但这也是我们心里的老实话。而且,苏州要是做不好,江苏就肯定做不好。然而,苏州要成为文化大市是不成问题的问题。首先,苏州有老祖宗的饭好吃。这方面是不需要多说的。如果苏州以传统文化为特色,是完全可以成为与北京、上海、广州相并立的一个超级文化大市。因为在明清时代苏州文化就是与北京文化相对,而且富有特色。上海当时还是上海县,归苏州府管。同时,苏州还是江苏巡抚的所在地,是可以与南京的总督相平衡的。总督和巡抚在地方上相平衡,是皇帝重要统治术之一,也产生了不同的两地文化。我想,苏州文化在历史上比南京高,更不用说南通了。南通就出了一个状元(我见过张謇的状元卷子),苏州出了多少?只是南通张謇是随时代而进步的,他经商办工厂,不同于苏州人相对地封闭保守。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的副作用就是产生惰性。

苏州文化的衰退由来已久。这是所谓封建主义文化的衰退,在资本主义文化前似乎不堪一击。潘光旦老先生早在30年代就说到苏州,“一困于洪杨之乱的摧杀败坏;再困于上海都市化的畸形发展;三困于无锡实业的勃兴;四困于南京变为全国的首都;五困于镇江改为省会。从今以后,有才力的人将以锡、沪、宁、镇为集中之点,而苏州将不免成为一个忙人游散之区。老人休养之地,死人埋葬之场”,“此种江河日下之势,今后能不能挽回,就得看苏州本地的人和国内负人文之责的人的努力了”(《潘光旦文集》第9卷“近代苏州的人才”165页)。这是给苏州人敲警钟了。换句话说,要有文化自觉了。

顾颉刚说,“苏州人有一个最坏的性情,便是懒惰,他们注重享受,衣食住各方面很讲究,以至只能守着老家,不能向外发展。这实是数千年历史积累而成,也是农业中高度文化的必然结果。因为苏州的文化都是享受的文化而不是服务的文化,所以极不适合于这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这真是苏州人的危机”。解放以来,50年代苏州有一个文化的振兴,如修园林、唱昆剧。现在又是一个时机,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但说到文化自觉还是必要。例如,近年来全国在讨论“苏南模式”的变化,连外国人都在乱扯一气。但我们面临是这样一个“苏南模式”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以农村干部为主的乡镇企业家管理苏州城市的必然要表现出来的文化。这不是某人不好的问题,这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农民文化!历史早已证明,如果不学习和提高,农民文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是一种破坏。井岗山时,有红四军决议批评农民意识。解放初,解放军进城时有学习城市政策的办法,可是这个传统丢掉了。于是,苏州有破坏古城和传统文化的现象,其中以干将路问题为主要代表。在这里“不要争论”是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大老爷态度;同时,在电脑网络时代又是一种将头钻进沙堆中的驼鸟态度。

我们的文化体制也是以官为本位。这产生了一系列严重性。苏州城市地位下降,不是省会,而且,没有历史上的状元丞相回家,当代的院士们也没有几个能回得了家,“桑梓家乡”成了空话,而多得是假文凭、小官僚习气和“武大郎开店”。再说,研究的“吴文化”说成一种神秘的宏大的吴文化,然后几个人在小圈子中抄书再以证明。不过是证明了搞这种文化的人是最没有文化,而最有“苏空头”习气。文化不是只有好的,坏的也是一种文化。这仅是其中一种表现。至于,我想,“吴文化”的定义还是不说的好。“文化”本身就说不清,这本来是一个人类学的定义,有一百多种。我可以列举出来。其中重要的有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斯基的“文化论”,费孝通译成中文,三十年代就发表过。不过,我们还是抓其大意,即可。

我们还是抱老老实实的态度,从苏州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市委领导到下面的同志都要自己作调查研究,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为好。例如,昆剧的人才培养问题。这可是活的,人是要死的。而且。从外地是引进不了昆剧人才的。当务之急是首先将一批老人才用好、养好!可是我们工作上的问题很多,“领导亲自吃饭”这句开玩笑的话,却有意思在内。怕的是苏州传统文化像“苏南模式”一样,集体经济垮了,却不敢承认事实。虽然可以改制,可以有外资引进,但今后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决非可以长期掩盖下去。我们是共产党人,站在中央要求的“三个代表”的立场上,一定要将苏州的文化工作做好。这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文化的自觉。如果从政府方面做不好文化工作,将来要留给个体户和外资来做,又要多少周折。我们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虽然司马迁是受了腐刑后,发愤写出了《史记》,但最好还是不要受腐刑。所以说,不要让“汉武帝”式土皇帝再出来.

读《苏园六纪》

惠海鸣

《苏园六纪》是一部很好的电视片子,充满诗情画意,也有文化内涵。我看了之后,不禁惆怅起来。这首先是电视片的艺术魅力感动了我。刘郎是外地人,在短短的时间内能与大家合作写出这样有影响的片子,不简单。但这给我的一个印象,苏州本地人是不是已经到了没有人才写这样作品的地步?否则,为什么不见本地人来写呢?其实,“苏空头”也是苏州文化的一种表现。我认为,苏州传统文化在衰败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只有承认了才有进步的可能。上面的说法似乎给我一个证明。就是说苏州状元多吧,但状元的大多数没有多少出息,这是毛主席说过话,我还是相信的。状元和人才是不能划等号的。其实,苏州的书香门弟早在衰落,有时还不如学一艺在身。苏州历史上戴纱帽做官或做学问的人比较受尊重,只是其后代不一定做官做学问,倒是败落的多,不如戏剧世家的艺术魅力一般可以传之后代。

我不禁挑剔了一下《苏园六纪》,至少有一个地方似要改正的,如举王世襄的话来证明苏州园林的家具的优美。其实,王世襄对苏州园林的家具陈列有尖锐的批评,因为王老是研究明式家具的,对苏州园林大量的清式家具雕饰过分,早有批评。只是我何处读过的,记不得出处了。这里另抄一段:“从无数绘画可以看到明代的室内陈设朴素简单,家具疏落有致。入清以后,才日见重叠拥挤,而家具本身也越来越繁琐”(《明式家具珍赏》三联书店1992年)。对此,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自此之后,我开始注意苏州明式家具与明代园林在文化内涵上的一致性。苏州明代家具大量流落海外,我在伦敦见过大批明代黄花梨家具,但在苏州很少见。然而,苏州明代二百多处园林是散落在古城的各处,可对许多遗址作了实地调查。如查一下现在文物保护单位,常有突然的惊喜。明代建筑还是常见之物,只是多年失修。修复明清古宅是当务之急。北京已经注意了这一点。

再说对人文知识分子来说,研究明清两朝园林的区别和联系是一个大问题。两者主要区别的背景是统治阶级的民族不同。明代皇帝常不上班,有的学做木匠,有的一心练丹,有的沉缅女色,早死者比比皆是。明代中后期士大夫自由,明末三大案是集体闹事,但内哄也厉害。到清代便绝无此事,皇帝管得紧,他们以马上得天下,也要以马上治天下。现在电视上的“戏说”不是全无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如园林、字画、昆曲的水平一般说来是明代高于清代。比一下明代和清代文人的书法,就知道了。

苏州园林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修复后的“五峰园”不太象明代园林了。虽然目前先天不足,地方太小,但不必新建这么多建筑,如移一个楠木厅,即可,才能给人以疏朗之感。园名集的是文征明字,太差,连说明书也不通。

苏州园林和古城区不要落在四周高楼之下,如井中之物。干将路和苏州中轴线玄妙观、宫巷的交叉点是苏州古城的中心,但在此新建的“齐云楼”,不禁不象历史上的高楼,而且,在像是潘金莲肩下的武大郎,它在华丽的高楼的胳肢下,多么萎琐短小。苏州古城的水本是自然地流动的,局部用抽水机解决不了问题。请看干将河的水又发绿了。费孝通四十年代就说古城区的河水是天下最臭的水,至今没有多少改变,而且只有变本加厉。苏州作为园林城市,平民百姓对园林没有什么奇怪,不仅是熟视无睹,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中的有些老东西比园林的还要好。大家可以举出一系列例子。苏州大片古城区的文化品味比周庄等是高多了,但一直没有开发出来,对此愤愤不平,是苏州人的老调子。连拆下来的木头和石头也被卖到周庄、同里去了!我说,宁可外面是破烂,内面是园林,不要外面是高楼。

我希望,苏州能有奥运会这样的机会,有二千多亿美元的投资,将古城区的居民搬一些出去,再建一个平江城。从此再也不开山、不填河、不开大马路、不拆古房子,将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真正地保护好。也许不久开的APEC会议会带来机会。

要做实地调查和文献相结合,才能深入了解古城。我还是一个学步者,更不是园林专家。写《宋平江城坊考》的王謇老先生要是活到现在要一百多岁了。他当年被人骂为疯子,他老人家在苏州穿街走巷时,看见有好的碑文,就要掀起长衫,蹲下抄下的。我宁取这种“疯子”精神,而不要只是作秀。

另外,说瑞云峰的所在地今十中是王鳌故地,我在古书上没有查到,根据在那里?这是要请教于专家的。因为这也很有意思。因为十中的前身是振华女中,创办人是王季玉,她是王鳌后人。如果是真的,这是一个得之于无意中的文化延续线索的证明。也许可以说,明朝中期,从大学士王鳌开始有一个上升的辉煌的时期,数百年不衰。苏州传统文化的延续,从王鳌到文征明、唐伯虎等,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我近来发现,从王鳌后人王季玉(还有其兄王季烈是昆剧专家,其他王家人在国外人甚多)到费孝通也是其中一条线索。东山阁老厅、王家巷有前后二栋明代房子,规格很高,其中一栋与苏州学士街的相同,可能都是王鳌家的老宅。至今高敞明亮,可住人,不同于另处的明代老宅。站在东山陆巷王鳌的墓前看日落,辉煌庄严,这是东山一景:“寒山夕照”,千万年不变。东山有170座明代老宅,如裕德堂的二进雕梁画栋,它门外的紫藤是宋代之物,传说牛皋曾被绑在这里,这些都是值得一看的。

漫步学士街

惠海鸣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乾隆皇帝下江南六次,但他在苏州待的时间更长些。皇帝在苏州玩什么地方?这是要好好安排的,不合上意是要吃骨头的。乾隆在北京要下来时,先叫一位大臣先去调查一下。不料,此人不通,回来时说,苏州没有什么好玩的,只是粪船很多,臭得很。结果龙心大为不悦,后来叫他到外地做了个小官。此事见于史书。此人无文化,于今为烈,这好象现在有些外地人到了苏州小巷,见了马桶大惊小怪一样,而我们现在有的人也是消灭马桶为改造古城的最大责任和功劳了。《姑苏繁华图》的作者徐扬是苏州人,曾住金门边的专诸巷,他是熟悉情况的。《姑苏繁华图》画的苏州是有山水,有农村有城市,从灵岩、木渎、石湖到胥门万年桥附近,又到学士街,然后从阊门出去,到山塘街、虎丘。学士街是城里最要紧的地方。这句话现在对不对呢?平江保护区还是历史上的原貌,河道、古桥、民居没有多少变动;阊门、山塘街也重要,正在列入保护计划。现在学士街两边都是水泥房子,灯红酒绿,还有什么古风呢?

我想,不要忙下结论,还是实地转一转。实地调查和文献相结合,如昆剧剧本与演出相结合,才是比较实际的方法。从胥门出发,看万年桥的桥基仍是青石的,这就可能说明它的年代了。发红的武康石桥基可能证明桥宋元的,而青石稍后,花岗石则再后的了。走到学士街,正在拓宽。现在古城内建了这么多的高层水泥房子,又有这么多的汽车,拓宽马路是势在必行,已经落入圈套,如武松喝了孙大娘的“洗脚水”,只能昏倒被缚。后来,醒了过来,知道是误会,于是“英雄惺英雄”了。在学士街西边的道前街上有今天的纺织工业局等所在一个大院子,这是昔日的一个臬司衙门,也是解放初的苏州市政府所在。门口还是昔日衙门的样子,里面有一个旧日的大厅。《姑苏繁华图》画了这里周围有许多应考的生员,从这里考试及格,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然后其中皎皎者才有可能逐步当上学士,一般说是翰林学士是皇帝身边的写作班子。同样,我们的路还得走下去。

学士街盛家桥对面是财帛司堂,是宋代贡院所在。在学士街南端和干将路的接头处有笑园遗迹公园,不很惹眼,只有桥上可见一些新建的假城墙的影子。在干将路动迁时,原为升平桥街14号的明代的笑园实际上是没有了。历史上叶恭绰曾告陈从周,此明末文人徐枋故居假山“传出名工戈裕良之手,结构极有匠心,必图保存,附志于此,以谂将来”。戈裕良也是环秀山庄假山的设计者。拆迁时,一棵大白皮松当时枯死,无人顾及,四面厅、阁楼、早船等,统统拆掉,卖去,有多少木头,就连一块大方砖也有一尺厚。

再走上干将路,东面不远处的原地委党校、现机关宿舍门口的古银杏也不见了。凡是门口有几百年的古银杏的地方都是有来历的。而且,银杏往往是一对,并列在山门外面。古树,是最珍贵的事物。亭台楼阁,无论怎样精致豪华,都是可以指日建成的。更不用说是水泥房子了。树,要它合抱、参天,除了慢慢地生长以外,没有别的法子想。原来这是吴县文庙所在。苏州明清朝开科以来,出了多少状元,籍贯吴县的都是从这里出来。门口有状元桥,今天是新建的,但仍用原名。“洪文卿居吴中状元桥间,后果中状元。吴清卿与弟谊卿,同居吴中双林巷,弟兄二人果为双翰林。偶然巧合有如此。”(郑逸梅《艺林散叶》第81页)。苏州三元坊,也据说因连中三元,即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为状元而得名。

但这里的要说的是王鏊。他虽不是状元,但是在苏州文化史上起过极大的作用。他是明代苏州东山人,十六岁时,“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俱第一。”这都是发生在这里的事了。然后到北京,“廷试第三”。乡人传说原应为状元,因当时主考自己是“连中三元”的人,如果王鏊再中,同朝中就有二人,于是出于私心,改为第三,即探花。但文脉不绝,一直到王鏊八世孙王世琛在清康熙年考上了状元。王鏊在明正德年间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傅(《明史王鏊传》)。乡人传为宰相,其实,朱元璋开国时就废了宰相一职,只是地位相近,权力还是不同的。唐寅尊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这是拍马屁的话。唐寅又画王鏊出山图。此图常见于明代画册。不管唐伯虎如何风流,或穷极潦倒,他还是要后台的。明代内外臣的矛盾是一个特点:内阁有几个大学士掌权,又受太监平衡性地制约。当时,内外大权都归太监刘瑾,不能容王鏊,于是他就回苏州,闲居十四年,再要他进京做官也不去,75岁死去。王鏊学有识鉴,文章尔雅,对当时文体有很大影响。他的诗也写得自然流丽。“十年尘土面,一洗向清流。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落霞渔浦晚,斜日桔林秋。信美仍吾土,如何不少留”(《归省过太湖》)。他请假回时,就这样流恋家乡,老了如何不更想它?何况,伴君如伴虎,正德皇帝喜怒无常,实在不合规矩,“游龙戏凤”的戏是有真实背景的。在陆巷王鏊的家乡和墓前,至今仍可见太湖中落日的庄严,这里仍是旅游的好去处。明代大哲学家、大军事家王守仁说,“王公深造,世未能尽也”。要王守仁说好话,不易,他是极为自负,极为有创造性的人物。他还想王鏊出来做官,但苏州人一般是识相的,做了大官后,不会过分激烈,要求安稳,日后可优游林下的,后来的申时行也是如此。“天上九头鸟”的湖北人张居正算是不得了,实际主持明代政治十多年,一旦死后,家破人亡,大儿子被迫自杀。只是生前太不识相了!政治是天下人的公器,岂能一人终身为之!

在学士街口有大学士酒楼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即挂王鏊的牌子,卖他的酒菜的。再朝北,有王衙弄,这是王鏊的故居旧名了。陈从周说,“王芑孙怡老园图记所谓:‘当时先文恪公尚宝府君作居第城西、前曰柱国坊、后曰天官坊,又辟其余地曰怡老园。入清朝以其第为江苏布政使衙门,于是柱国天官之坊中断为二,子孙散处其间’(《世缘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163页)今机械学校内有一明基清建的古宅即是江苏布政使衙门遗址,《姑苏繁华图》上挂“江苏总藩”的大旗的地方。这是明代怡老园的一部分,当时园枕夏驾湖,临流筑室,城之雉堞映其前,“当时,王鏊和沈周、吴宽、杨循吉结文酒社,而文征明、祝枝山、王宠、唐寅、陆粲先后为其弟子,徜徉此园二十多年”(《苏州历代园林录》魏喜瓒编著燕山出版社会1992年120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是分层的,精神也是有区分的。在这里,所谓“凤凰集鲁郡,群鸟从之”(《汉书宣帝纪》),这是苏州文化的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再朝北是学士街天官坊,还是明代大学士王鏊的一部分。清乾隆年归陆义庵,占地之大为苏州之最,它是一处明基清建大型群体厅堂建筑,其占地面积约为千平方米,共有住宅、祠堂、小园林等间。其轩廊制作精细;瓦、砖、梁、柱也均有与主人身份相对应的雕绘图案。我于近年看过此宅,比陈从周1957年调查上记载更破落,只是二门楼基石仍是明代物。它一度为昆剧团,后为民间工艺厂车间和宿舍。还有一些是私房。开始我不知此处历史,但也觉非平常百姓家。但曾演戏东面大厅等已为一群混乱的农民工及贫苦人家所住。如果一把火烧了,怎么对得起祖宗子孙?这次见锁起来了。但宅后一明代木楼仍住不少人家,有一老人会做胡琴,木楼颇为开阔,开面七间,和《姑苏繁华图》上一处房子很象。再北的梵门桥吴宅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是空有其名,但里面有很高级明代二层木楼,在苏州古宅中甚为少见,楼前有一磨砖贴面照墙,砖刻简朴独特,楼里还住了许多人家。几百年了,也不怎么维修,可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