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复习资料_第1页
刑诉复习资料_第2页
刑诉复习资料_第3页
刑诉复习资料_第4页
刑诉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一、重点章节:(1)第二编总论:第6章管辖;第9、10章刑事证据;第11章强制措施。(2)第三编程序论:第18章第一审程序;第19章第二审程序;第20章死刑复核程序;第22章审判监督程序;第23章刑事赔偿程序。二、不考:(1)第三编第25章;(2)第四编。(3)第五编。三、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5x2分(2)单选:10X2分(3)多选:10x3分(4)简答:2x5分(5)案例分析:2x15分(6)附加题:30分四、简答题着重于对制度的评价(其优缺点),附加题着重国内诉讼制度与外国诉讼制度的比较。五、本资料没有涉及任何“期间”(时间期限)的内容,请给予一定的留意。第一编绪论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中国刑事诉讼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教材P4)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渊源1、◆中国的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的法律规范。(教材P4)2、刑事诉讼法的渊源(1)宪法;(2)刑事诉讼法典:79年制定,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它是我国主要的刑事诉讼法渊源。(3)有关法律;(4)有关法律解释;(5)有关行政法规、规定;(6)有关国际条约。(教材P5-6)三、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教材P7)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刑法是规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事诉讼法则从所规定的诉讼程序上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四、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教材P10-12)1、目的: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2、任务:(1)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2)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3)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五、刑事诉讼的目的(教材P37-38)1、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并重,保障人权。(1)保障一般社会大众的人权;(2)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权;(3)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安全。2、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3、诉讼效率:公正优先、兼顾效率。六、刑事诉讼的职能:控诉、辩护和审判。(教材P41)第二编总论第五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教材P73)1、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2、检察机关: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侦查、提起公诉。3、法院:审判权——具有专属性。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教材P75-77)1、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注意:没有权力机关)(1)外独立: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内独立:独立审判,上下级之间是监督关系,通过法定程序实现。(2)区别于西方司法独立:西方是法官的个人独立;中国设审判委员会,集体独立。(3)注意:人民法院与检察院独立的含义:检察院仅仅对外独立,内部上下级是领导关系。2、依法行使。3、与党、与人大的关系:有监督权,但不可以对具体案件进行干涉。三、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全面监督)(教材P84-85)1、立案监督。(要求公安机关7日内说明不立案的理由;认为理由不成立的,要求立案,公安机关自接到立案通知书后15日内应当立案)2、侦查监督。(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中的监督:审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发现违法情况的,通知公安机关纠正)3、审判监督。(1)对于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派员支持公诉;(2)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提出纠正意见:事后监督,而不是庭上监督;(3)抗诉权:对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有权按照第二审程序或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4、执行监督。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教材P87)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都有权为自己辩护:(1)不受时间限制;(2)不受案件范围限制。2、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只能自行辩护(但有权得到律师的法律帮助),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被告人在审判阶段既可以自行辩护,又可以委托律师或法律允许的其他人为自己辩护。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有义务保证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获得律师的法律帮助,人民检察院有义务保证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在审判阶段获得辩护。4、在具备法定情形时,要为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五、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教材P88)1、含义:(1)定罪权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2)定罪权必须依法行使;(3)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A)区分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称谓。(B)由控诉方负举证责任,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C)疑案作无罪处理:我国确立疑罪从无原则。六、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教材P90)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六种):(1)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规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第四章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一、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教材P50-53)1、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负责社会治安和国内安全保卫工作。2、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3、法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4、其他侦查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与公安机关除立案范围外完全相同;监狱,军队保卫部门;走私犯罪侦查机关→公安、海关双重领导)二、诉讼参与人(教材P57-65)1、概念(排除公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公安司法机关以外的所有依法参加刑事诉讼活动并且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和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人。2、当事人:◆当事人,是指刑事诉讼中执行控诉职能或辩护职能,并且与案件结局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参与人。(1)被害人(公诉案件):◆被害人,是其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伤害的人。(2)自诉人:◆自诉人是自诉案件中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的人。(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a)犯罪嫌疑人: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涉嫌犯罪的公民被成为“犯罪嫌疑人”;(b)被告人:在审判阶段,涉嫌犯罪的人被成为“被告人”。3、其他诉讼参与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当事人以外的诉讼参与人。(1)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对被代理人负有专门保护义务,并代理其进行诉讼活动的人。(犯罪时未成年,审判时成年,则不存在法定代理人。)A、范围: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机关团体的代表;B、代理的对象:限制行为能力(10-18)和无行为能力(10以下)的人C、产生的依据:法定;D、权利:广泛,申请回避权,有独立的上诉权(无需被告同意,被告不同意的,法定代理人以自己名义上诉);但人身性质的行为不能代替(被告人最后陈述的权利)。(2)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是指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依法委托的、代理其参加诉讼的人。A、哪些人有权委托:被害人、自诉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都可以委托;另外,被害人的近亲属可以委托,近亲属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同胞兄弟姐妹。B、哪些人可以成为诉讼代理人:可以成为辩护人就可以成为诉讼代理人。(3)辩护人:◆辩护人,是指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的委托,或者受人民法院指定,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人。(4)证人A、证人的概念:◆证人,是指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的第三人。B、证人的资格:当事人以外的人,单位不能是证人。无证人资格: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的、年幼的并且不能正确表达、不能明辨是非的人。C、权利:查阅证言笔录(有错可要求补正);控告权;经济补偿;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保证其本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5)鉴定人A、概念:◆鉴定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科学意见的人。B、与证人的区别:①了解案件的时间途径不同:证人-案发时;鉴定人-诉讼过程②作证对象不同:证人-一般性事实;鉴定人-专门性事实③能够被申请回避:证人-不可以;鉴定人-可以(6)翻译人员——也是回避制度的适用对象。第六章管辖=立案管辖+审判管辖(级别管辖、地区管辖、指定管辖、专门管辖)(公检法受理刑事案件的分工,以及法院内部第一审案件的分工)一、立案管辖:◆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教材P94-97)1、公安机关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自诉案件(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五类案件:侮辱、诽谤、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侵占私人财物[绝对自诉])(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轻伤害、重婚、遗弃。(3)公诉转自诉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以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①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②仅限于人身权、财产权③起诉时应提交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书面决定:不起诉、不立案、撤销案件的决定书)3、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特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1)贪污贿赂犯罪。(2)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下列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七类: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案、报复陷害案、破坏选举案)(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二、审判管辖:◆审判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同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各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包括:级别管辖、地区管辖、指定管辖和专门管辖。(教材P98-100)(一)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1、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2、高级人民法院: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3、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以下案件最低应由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第一审:(1)危害国家安全;(2)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不会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可以继续审理也可以交给基层法院审理)(3)外国人(广义)犯罪的刑事案件。4、基层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A、上级法院可以审判下级法院管辖的案件;B、下级法院不能审上级法院管辖的案件;C、数罪就高不就低,即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或需要并案处理的案件:只要其中一人或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二)地区管辖:◆地区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上的划分。(教材P100-101)1、以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为辅(管辖不明、流窜作案、在当地影响恶劣的情况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管辖)。(1)犯罪地指犯罪行为发生地;(2)非法占有为目的财产犯罪,行为发生地和实际取得财产的结果发生地。(3)检察院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应以单位所在地管辖2、以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为主,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审判为辅。(三)指定管辖:◆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教材P101-102)(1)管辖不明的案件:应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报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逐级上报,不可直报最高院)(2)有管辖权但客观上不能行使管辖权。(请求上级管辖;上级可以自己审理,也可指定其他人民法院审理)(3)指定管辖不能违背级别管辖。(四)专门管辖:◆专门管辖,是指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之间,各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各专门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在第一审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分工。(教材P102)1、军事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三类案件一律由军事法院管辖:(1)涉及军事秘密;无论主体是军人还是非军人。(2)军人违反职责罪;无论发现时退伍与否。(3)现役军人(包括在编职工)在服役期间犯罪在服役期间发现的——军事法院管辖;退伍后发现的——地方法院管辖;入伍前犯罪,服役期间发现的——地方法院管辖。2、铁路运输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1)火车上发生的犯罪案件以及违反铁路运输法规造成重大后果的案件;(2)管辖不明的,由地方法院管辖。(五)特殊案件的管辖(教材P103)1、国际公约规定的罪行(抓获地中级法院):基于普遍管辖原则2、中国船舶(最初停靠地)3、中国航空器(最初降落地)4、国际列车(按照我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协议;没有协议的,最初停靠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5、驻外领使馆(主管单位所在地或原户籍所在地):一般指使领馆人员犯罪。6、领域外(离境前居住地或原户籍所在地):中国人犯罪的。7、外国人(入境地中级法院):在境外对我国公民犯罪的。8、漏罪:(1)原则上为原审法院;(2)服刑地、新发现罪的主要犯罪地更为适宜的;(3)由该地法院管辖。9、新罪:(1)服刑期间犯罪的,由服刑地;(2)脱逃的——①在犯罪地抓获的,由犯罪地法院管辖;②押解回监后发现的,罪犯服刑地法院。第七章回避(教材P104-108)一、回避制度的概念:◆回避制度,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与案件有法定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件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二、回避的适用人员公安司法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勘验人员。三、回避的理由: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扩大到: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姻亲)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勘验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4、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5、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包括介绍案源、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情形)6、在本诉讼阶段以前曾参与办理本案的人员,不得再次参与本案的审理。四、回避的种类:按照回避启动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种: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五、回避的程序1、回避的期间: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都可以提出回避申请。2、申请回避的主体: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注意:辩护人和代理人没有此权利,但可以经授权代为行使)3、申请方式(书面或口头)4、回避的决定权主体(1)法院:院长;审判委员会(与民事诉讼有差别:翻译、鉴定、书记员在民诉中由庭长决定即可)(2)检察院:检察长;检察委员会(检察长与检委会意见不一致的,报同级人大常委会)(3)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委员会5、回避的审查与决定:(1)程序是否停止:侦查阶段不停止,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暂停。(2)作出回避之前证据和诉讼行为的效力:由有回避决定权的人或者机构决定其效力。6、复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机关是原决定机关。第八章辩护与代理一、辩护人的概念与人数(教材P113-115)1、概念:◆辩护人,是指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的委托,或者受人民法院指定,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人。2、时间:(1)公诉:自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2)自诉:随时。3、人数:1-2人。(同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聘请同一名律师)二、辩护人的范围1、可以担任辩护人的范围:(1)律师:◆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职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2)社会团体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注意:外国人、无国籍人只能委托中国律师。外国人一般不能是辩护人,除非是近亲属。)2、不得被委托担任辩护人:(1)正在被执行刑罚的人(缓刑和刑罚尚未执行完毕)↘(2)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1)到(3)为绝对排除(3)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5)本法院的人民陪审员。(6)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7)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注意:4、5、6、7规定的人员,如果是被告人的近亲属或者是监护人,可以作为辩护人。)三、辩护的种类(教材P117-118)1、自行辩护:◆自行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的行为。2、委托辩护:◆委托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委托律师或者其他公民协助其进行辩护。3、指定辩护:◆指定辩护,是指人民法院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而无力聘请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进行辩护。其中包括“可以”和“应当”指定的情形:(1)“可以”指定(了解,7种情形):教材P118(2)“应当”指定(重点,四种情形):①盲聋哑②限制行为能力人③未成年人(审判时)④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的。四、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教材P120-122)1、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的诉讼权利(1)独立辩护。(2)阅卷权和会见通信权。A、审查起诉阶段: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和技术性鉴定材料;——程序性材料为主B、审判阶段:有权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材料,但审判委员会、合议庭的讨论记录及其他案件的线索的材料除外。C、如果是其他辩护人(非律师辩护人):阅卷权、会见通信权都要经过批准。(3)调查取证权。A、向证人和有关单位取证,但经其同意。B、向被害人、被害人近亲属及其提供的证人(控方证人)取证:要经法院、检察院批准,且其本人同意。C、辩护人申请检察院、法院调查取证;D、如果是其他辩护人(非律师辩护人):没有调查取证权,但可以申请。(4)提出辩护意见权。(5)获得通知权。(6)参加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权利。(7)经被告人同意,提出上诉的权利。(近亲属也有此项权利)(法定代理人有独立上诉权)(8)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律师辩护人独享)、申请解除超期羁押的权利(非律师辩护人只有此项权利)。注:取保候审申请权: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②法定代理人;③近亲属;④律师辩护人;⑤提供法律帮助的人。(9)代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申诉、控告。(10)拒绝辩护权。注意:律师与其他辩护人诉讼权利的区别。2、辩护律师或其他辩护人的主要义务:教材P122 (1)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供、隐匿、毁灭、伪造证据,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作伪证。 (2)不得违法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不得向法官、检察官和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请客送礼或者行贿。 (3)不得私自接受委托,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接受委托人的财物,也不能接受对方当事人的财物。 (4)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辩护。五、刑事诉讼代理:◆刑事诉讼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及其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进行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教材P123-126)1、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的代理:(1)代理人产生的时间:审查起诉阶段。(2)权利:可以查阅卷宗和调查取证,但无会见权(会见权是辩护人的专门权利)。2、自诉案件中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的代理。(代理人产生时间:随时)3、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代理:公诉案件——审查起诉时;自诉案件——随时。第九、十章刑事证据一、证据的概念:◆证据,是指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教材P129)二、证据的基本特征:1、客观性:◆证据的客观性,是指作为案件的客观物质痕迹和主观知觉痕迹,都是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反映,不是主观想像、猜测、捏造的事物。2、关联性:◆关联性,又称为相关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从而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3、合法性:◆合法性,又称为法律性,是指证据的形式、收集、出示和查证,都由法律予以规范和调整,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采证标准,为法律所允许。(1)证据应当由法定人员依法定程序予以收集;(2)证据必须具备法定形式、具有合法的来源;(3)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出示和查证。◆不得援引任何已经确定系以酷刑所得的口供作为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三、证明对象:◆证明对象,是指诉讼中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问题。(教材P135-137)1、实体法事实:◆实体法事实,是指即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1)犯罪构成[主体、客体、主观、客观];(2)量刑情节[法定、酌定]。2、程序法事实:◆程序法事实,是指对解决诉讼程序问题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四、证明责任(教材P138-140)1、公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公诉机关承担,侦查机关、被害人辅助,法院没有证明责任。被告人负证明责任的例外情形:(1)巨额财产来源不明;(2)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2、自诉案件:见立案管辖部分。五、证明标准:◆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也称证明要求,是指法律规定的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的要求。[本部分了解即可](教材P141-144)1、立案:有犯罪事实发生,依照法律需要追究刑事责任。2、逮捕:(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①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②有证据证明系犯罪嫌疑人所为;③不必将所有证据查证属实,有部分即可。(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必要性措施: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足以防止社会危害性,而有逮捕需要的。3、侦查终结: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4、审查起诉: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5、有罪: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客观证据标准6、疑罪从无:价值:不仅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保障,而且也是对可能涉诉的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普遍保障。六、证据的法定形式(教材P153-167)1、物证:◆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物证的照片也是物证。)2、书证:◆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3、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公安机关所作的陈述。4、被害人陈述:◆被害人陈述,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就其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机关所作的陈述。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就其被控诉的犯罪事实以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安机关所作的陈述,通常称为口供。口供证明力:(1)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2)仅有口供不能定罪[没有口供,有充分证据也可以定罪];(3)共犯口供(仅凭此不可以对被告人定罪)。6、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具有这方面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的书面结论。鉴定结论的种类有:A、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进行的鉴定(三种:A对人身伤害鉴定结论有争议的B精神病鉴定C保外就医的鉴定);B、肯定性意见和倾向性意见:后者只能作为参考。7、勘验笔录:◆勘验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等进行勘查、检验后所作的记录。A、勘验:对现场描绘,画图、录像、拍照,(区别于视听资料,两者制作时间、制作主体均不一致)B、检查:对人身进行。8、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储存的信息证明案件情况的资料。第十一章强制措施一、强制措施的概念与特点(教材P168-170)1、概念:◆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的强制方法。2、特点:(1)主体法定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2)特定的使用对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包括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 (3)特定目的:保障刑事诉讼获得的顺利进行。(4)强制措施必须依法进行。3、与刑罚、行政处罚的不同刑罚行政处罚强制措施对象有罪的人违法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适用主体只有法院可以判决行政机关公、检、法目的惩罚惩罚预防危害性扩大,保障诉讼过程顺利4、扭送:◆扭送,是指公民将具有法定情形的人强行送公、检、法处理的行为。(1)性质:不是强制措施。(2)适用主体:普通公民。(3)对象:正在犯罪或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通缉在案;越狱逃跑;正在被追捕。可以总结为:现行犯或在逃的。二、拘传:◆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强制方法。(教材P172)◆传唤,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使用传票通知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指定的时间自行到指定的地点接受询问的诉讼活动。拘传传唤对象没有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单位犯罪的诉讼代表人当事人,也包括左侧3类是否有强制性有无时间12个小时12个小时二者关系传唤不是拘传的必经程序三、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不逃避和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教材P173)1、取保候审适用情形(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4)对被拘留的,需要逮捕而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5)提请批准逮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6)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刑诉法规定的侦查羁押[2个月]、审查起诉[1个月]、一审[1个月]、二审[1个月]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不能继续羁押](8)持有效护照和出入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2、不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况: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方法逃避侦查,暴力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3、取保候审的方式(1)人保:◆人保,又称保证人制度,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并出具保证书,保证被保证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不逃避和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保证方式。A、保证人的条件——(a)与本案无牵连;(b)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e.g.:高龄的病人不可以(c)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没有被限制;e.g.:美籍华人,无政治权利(d)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B、义务——监督;及时报告。C、责任——(a)罚款(1000元-2万元);(b)追究刑事责任;c、民事责任。(2)财产保:◆财产保,又称保证金制度,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在取保候审期间不逃避和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保证方式。(起点:1000元)注:以上两种保证方式不能同时适用。4、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1)不得离开;(2)及时到案;(3)不得干扰证人;(4)不得毁证。5、取保候审的程序(1)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律师[律师指辩护律师和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除了非律师辩护人之外(2)决定机关:公检法、国家安全机关。(3)执行机关(是否违反义务的决定机关以及罚款的执行机关——公安机关)(4)违反的后果A、变更为逮捕的情形:①企图自杀、逃跑;②毁灭、伪造证据、串供、干扰证人作证;③擅自离开,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④传讯不到案,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⑤在取保候审期间故意犯罪。B、在取保候审期间涉嫌犯新罪的,对保证金,待裁判生效后:(a)故意犯罪,没收保证金;(b)过失或者没有犯罪的,退还保证金;(c)对没收保证金的行为可向上一级执行机关申请复议,不可提起行政诉讼。C、变更或解除取保候审的机关——执行机关(公安机关)。四、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所或者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强制方法。(教材P181)1、适用的对象: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范围与取保候审相同。2、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与取保候审相同,但增加了: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家人、律师除外)。五、拘留:◆刑事诉讼中的拘留,又称刑事拘留,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状况,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教材P182)1、适用的条件(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5)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2、刑事拘留与民事拘留、行政拘留区别区别刑事拘留民事拘留行政拘留1、法律性质不同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强制措施,本身不具有惩罚性,是一种审判前的羁押是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采取的,具有惩罚的性质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人采取的,具有惩罚性质2、法律依据不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行政处罚法》3、适用对象不同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包括民事诉讼参与人,也包括案外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不构成犯罪的人4、采用机关不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5、适用目的不同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杀或者继续危害社会,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保障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惩罚一般的行政违法者6、羁押期限不同一般14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最长拘留期限为37日15日以下15日7、法律后果不同先行拘留一日的可以折抵刑期一日是对有妨害诉讼行为人的惩戒,与判决结果无任何关系,可以提前释放。是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人的处罚六、逮捕:◆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进行审查的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最严厉的方法。(教材P187-192)1、有权逮捕的主体:(1)在侦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有权依法决定或批准逮捕;(2)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决定逮捕。(3)逮捕的执行权由公安机关行使。2、逮捕的适用条件:(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由“有犯罪事实”与“有证据证明”两方面紧密相连,共同构成逮捕的证明要求。(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3)有逮捕必要。也就是说,不逮捕或者采取其他较缓和的强制措施,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因而有逮捕必要。(数罪中的一罪符合此条件即可)3、逮捕的程序(1)提请、批准逮捕:A、公安机关提请逮捕。B、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2)决定逮捕: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对符合法定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有权作出逮捕决定。(3)逮捕的特别程序: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规定:A、如果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无论是批准逮捕,还是决定逮捕,都应办理相关手续,即应当报请该人大代表所在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许可。B、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乡、镇一级人大代表时,应当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第三编程序论第十五章立案(教材P213-224)一、立案的概念:◆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材料,依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以判明是否确有犯罪事实存在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二、立案的材料来源:◆立案的材料来源,是指公安司法机关获取有关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情况的材料的渠道或途径。(1)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自行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 (2)单位和个人的报案或者举报。 (3)被害人的报案或者举报。 (4)犯罪人的自首。三、立案的条件1、公诉案件:(1)有犯罪事实;(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2、自诉案件:(1)属于自诉范围;(2)属于该人民法院的管辖;(3)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告诉的;(4)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诉讼请求和证据。四、立案监督:◆立案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第十六章侦查一、侦查的概念:◆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强制性措施。二、侦查的主体:主要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三、侦查行为(教材P229-240)1、讯问犯罪嫌疑人:◆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指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向犯罪嫌疑人查问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问题的一种侦查活动。(1)讯问的步骤与方法:①首先讯问的内容:有无罪行、有则供述,无则辩护,都由犯罪嫌疑人自己先说。②犯罪嫌疑人有如实回答的义务,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无需回答。③对共同犯罪案件的同案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应当分别进行。(2)讯问特殊主体:未成年人[可以通知法定代理人]、聋哑人[应当聘请翻译]。(3)制作讯问笔录:①讯问笔录应当如实记录提问、回答和其他在场人的情况;②讯问笔录应当交给犯罪嫌疑人核对。(如无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③犯罪嫌疑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签名或盖章,侦查人员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4)讯问犯罪嫌疑人禁止性规定:刑讯、威胁、引诱、欺骗。 (5)犯罪嫌疑人可以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聘请律师为其提个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诉。(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2、询问证人:(1)询问证人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2)在询问证人时,应当告知他必须如实作证,有意作伪证或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3)询问未成年人,可以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4)制作笔录:证人签字,属于证人证言类证据。(5)步骤与方法:首先让他作连续的陈述;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讯问。(6)禁止性规定:暴力取证,引诱,欺骗,威胁。(7)制作笔录:证人签字,属于证人证言类证据。3、勘验、检查:◆勘验、检查,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人身等进行勘查和检验,以发现、收集和固定犯罪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和物品的一种侦查行为。4、搜查:◆搜查,是指侦查人员依法对于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寻、检查的一种侦查行为。 法律程序:(1)搜查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2)搜查时,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否则被搜查人有权拒绝搜查;(3)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4)搜查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侦查人员和被搜查人员或者见证人签名或盖章。5、鉴定:◆鉴定,是指侦查机关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断并作出鉴定结论的一种侦查行为。6、辨认:◆辨认,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时让被害人、证人以及犯罪嫌疑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的辨认的一种侦查行为。7、通缉:◆通缉,是指公安机关以发布通缉令的方式对应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通报缉拿归案的一种侦查行为。三、侦查终结(教材P241-224)1、概念:◆侦查终结,是指侦查机关对于自己立案侦查的案件,经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和应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而决定结束侦查,并对案件依法作出结论和处理的一种诉讼活动。2、侦查终结的条件:(1)案件事实已经查清;(2)证据确实、充分;(3)法律手续完备。四、补充侦查:(教材P245-246)1、概念:◆补充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于案件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尚有遗漏罪行、遗漏同案犯罪嫌疑人的,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调查、补充证据的一种诉讼活动。2、种类和方式:(1)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补充侦查:原来是公安机关侦查的-退回公安机关或自行侦查;原来是检察院侦查的-[只能]自行侦查。(2)法庭审理中的补充侦查:补侦的主体为检察院,可以让公安机关协助。第十七章起诉(教材P250)一、◆刑事起诉,是指享有控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民,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指控的犯罪进行审判,以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二、提起公诉:◆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以及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全面审查,认为认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给被告人以刑事处罚的活动。(教材P257-259)1、提起公诉的条件:(1)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2)依照法律应当追究刑事责任。(3)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2、起诉材料的移送(1)普通程序(起诉书、证据目录、证人名单,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主要证据:A、法定证据中被确定为主要的B、同种类中重要的C、量刑的证据中部分(2)简易程序——全部卷宗三、不起诉:◆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依法作出不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教材P259-261)不起诉的情形:(1)法定不起诉:(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b)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c)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d)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e)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f)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2)酌定不起诉: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不需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3)证据不足不起诉。四、提起自诉的程序(教材P262)1、◆自诉案件,是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自行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2、自诉案件的范围: (1)是告诉才处理的案件:A、侮辱、诽谤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B、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C、虐待案D、侵占案。 (2)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3、自诉案件的提起条件:(1)自诉人是本案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2)属于自诉范围;(3)属于受诉法院管辖范围;(4)有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5)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第十八章(之序)审判概述(教材P264)◆审判程序:刑事审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或者自诉人提起自诉的案件,依照法律审理刑事案件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概念:◆我国的刑事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的统称。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公诉人、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核各种证据,查清案件事实并审查如何正确适用法律的活动。裁判,是指人民法院依据查清的案件事实和国家的法律,对案件的实体问题或某些程序问题作出权威性处理决定的活动及其结论。审判的特征: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审判程序的发生必须基于国家公诉机关或者公民个人合法有效的起诉,不告不理。审判人员的中立性:(1)与案件有牵连的人不得成为该案的法官;(2)法官不得与案件结果或争议各方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关系;(3)法官不应存在支持或反对某一诉讼参与者的偏见。对案件的处理有终局性和权威性。集中体现了诉讼的公开性和民主性。审判的原则:陪审原则。我国刑事审判也采取陪审制,即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直接、言词原则。辩论原则。集中审理原则。但我国没有规定该原则。第十八章第一审程序(教材P270)◆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或者自诉人提起自诉的刑事案件进行初次审判的程序。一、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是指人民法院在收到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的案件后,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开庭审判的诉讼活动。(教材P270)1、对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的内容:程序性审查2、对公诉案件庭前审查后的处理(1)、决定开庭审理(2)、特殊情形的处理(无管辖权的―请求移送;被告人不在案的,退回;需要补送材料的,应通知补送;宣告无罪后无新证据的,不受理)二、法庭审理程序(教材P274)1、宣布开庭(审判长查明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审判长查明当事人的身份)(告知权利:回避、新的证据、自行辩护、最后陈述)2、法庭调查:◆法庭调查,是指合议庭在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代理人等的参加下,通过提出证据和对证据进行质证,当庭调查证据,全面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为法庭作出正确的裁判提供事实根据的诉讼活动。(先控后辩,先人后物)(1)宣读起诉书(数名被告人,同时到场)(2)被告人、被害人分别陈述(3)讯问、发问被告人、被害人向被告人发问,除公诉机关外,其他当事人或委托人必须经过法院的许可(书记员不可以发问)(4)询问证人、鉴定人;(5)出示物证、宣读鉴定结论和有关笔录:凡作为定案的依据,都必须在法庭上出示、辨认和质证。3、法庭辩论:◆法庭辩论,是指控辩双方在审判长的主持之下,依据法庭调查中已经调查的证据和有关法律规定,对证据有何种证明力和被告人是否有罪、所犯何罪、罪责轻重、应否处刑和如何处罚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理由,在法庭上当面进行论证和反驳的诉讼活动。(先控方:公诉词;后辩方:辩护词)注意:发现新事实的处理(有必要时,可以恢复法庭调查)4、被告人最后陈述:◆被告人最后陈述,是指被告人在法庭审理结束之际,就自己被指控的罪行进行最后辩护和最后陈述的活动。注意:新的事实、证据,可能影响正确裁判,应当恢复法庭调查;新的辩解理由,可以恢复法庭辩论。5、评议:◆合议庭评议,是指合议庭全体成员共同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进行全面的讨论、评定并作出处理决定的诉讼活动。6、宣判:(1)宣告判决有两种方式: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2)无论是公开审判还是不公开审判,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3)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a)有罪判决;(b)无罪判决;(c)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d)裁定终止审理。[请看教材P280-281之情形]三、审理中特殊情形的处理(教材P284)1、延期审理:◆延期审理,即推迟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过程中,由于遇到了某些特殊情况,而决定对案件的审理推迟,待司法人员将这些情况查明或解决后,再继续审理该案的一种诉讼上的处理。(新的证据――1个月,不计入审限;补充侦查――2次每次1个月,重新计算审限;回避――暂停审理,时间不计入审限;变更辩护人――10天,不计入审限;变更、追加起诉的――重新计算审限,且要向法院申请经批准)——采用决定形式作出2、中止审理:◆中止审理,即停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某些诉讼外的情况,使审判在一定时期内无法继续进行,而暂停审判,待这些情况消失后,再恢复审理的一种诉讼上的处理。——采用裁定形式作出(1)在审判过程中,自诉人、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2)案件起诉到法院以后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3)由于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致使案件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裁定中止审理。上述3种情况都是法院无法控制的情况,因此无须申请。(4)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采用决定形式作出)四、法庭秩序:◆法庭秩序,是指人民法院开庭审判时诉讼参与人和旁听人员应当遵守的纪律和秩序。教材P2821、警告和训诫——轻微的违法行为,审判长决定,不可复议2、强行带出法庭——同上3、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15日下的拘留(院长决定;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不停止执行)4、追究刑事责任五、自诉案件(教材P286)自诉案件的审理特点自诉案件通常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人民法院对于告诉才处理的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自诉人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院准许中途退庭的,应当按撤诉处理。自诉人为2人以上时。其中部分人撤诉的,不影响其他人对犯罪事实的告诉,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反诉,是指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作为被害人控诉自诉人犯有与本案有联系的犯罪行为,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要求人民法院合并审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诉讼行为。六、简易程序:◆简易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所适用的相对简化的审判程序。(教材P287)(一)简易程序的适用1、适用的审级:一审2、适用的法院:基层3、适用的案件: (1)简单轻微的公诉案件:A、是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案件; B、案件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C、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五类案件:侮辱、诽谤、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侵占私人财物[绝对自诉] (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4、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被告人否认公诉事实的;比较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盲聋哑的;无罪辩护的)(二)简易程序的审理特征1、送达起诉书的程序简便2、通知的方式简便:可口头3、审判组织特殊:可适用独任制4、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庭:①检察院监督立案,应派员出庭支持公诉;②辩护人可以不出庭,提交书面辩护意见。5法庭审理程序简便①启动:和普通程序简易审一样,检、法建议,法建议要征求检、被告人,辩护人意见②被告人最后陈述不能省略③量刑酌定从轻七、判决、裁定和决定(教材P290-293)◆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终局时直接针对案件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或者判决执行过程中,就某些重大程序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一种决定。◆决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就某些程序性问题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1、判决(两类):有罪和无罪。2、裁定:(1)程序性:诉讼期限的延展、中止审理(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例外)、维持原判、撤销原判发回重审、驳回公诉或自诉、核准死刑等;(2)实体性:减刑、假释、撤销缓刑、减免罚金3、决定:回避;是否立案;有关强制措施;实施各种侦查行为;撤销案件;延长羁押期限;起诉或不起诉;开庭审判;调取新证据;延期审理;抗诉;提起再审程序等。区别判决裁定决定(1)适用对象不同案件中的实体问题案件中程序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案件中的程序问题(2)适用的阶段不同审判阶段审判阶段、执行阶段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和执行阶段(3)适用机关不同法院法院侦查、检察、审判和执行机关(4)表现形式不同书面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5)排它性不同具有排它性,一案件一判决一个案件可以有多个裁定一个案件可以有多项决定(6)法律效力不同不服未生效判决,可上诉或抗诉对三类民事裁定可以上诉,不可上诉,但可申请复议一次第十九章第二审程序(教材P294)◆审级制度,是指法律所规定的审判机关的级别以及案件经过几级法院审判才告终结的制度。◆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最多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的一种审级制度。◆第二审程序:是指第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对上诉、抗诉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一、二审程序的提起理由1、上诉的理由:不服一审判决。◆上诉,是指自诉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经被告人同意的辩护人和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第一审未未生效的判决、裁定,依照法定程序和期限,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诉讼行为。2、抗诉的理由:一审裁判确有错误。◆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发现或者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二、二审程序的提起主体1、上诉的主体(1)独立的上诉主体: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诉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2)非独立上诉主体:辩护人、近亲属——须征得同意2、抗诉的主体:原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出庭支持公诉的是二审法院同级的检察院。三、二审程序提起的期限与效力1、上诉、抗诉的期限:判决为10天,裁定为5天。2、上诉、抗诉的效力:一审的判决、裁定不生效。四、二审审判的原则1、全面审查原则:(再审适用、死刑复核也适用),不受上诉、抗诉范围限制,绝对全面审。2、上诉不加刑原则(重点)(1)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2)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上诉不加刑的限制。既有被告人一方上诉,又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同样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3)共同犯罪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既不能加重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刑罚,也不能加重其他同案被告人的刑罚;(4)共同犯罪案件中,人民检察院只对部分被告人的判决提出抗诉的,对其他第一审被告人不得加重刑罚。(5)对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只是认定的罪名不当的,在不加重原判刑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罪名;(6)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的,不得加重决定执行的刑罚,也不能在维持原判决决定执行的刑罚不变的情况下,加重数罪中某罪的刑罚;(7)对被告人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不得撤销原判决宣告的缓刑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8)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判处的刑罚畸轻,或者应当适用附加刑而没有适用的案件,不得撤销第一审判决,直接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或者适用附加刑,也不得以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必须依法改判的,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9)提出上诉或者抗诉的理由属于第一审人民法院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五、二审审理的方式1、开庭审理:(原则)①检察院抗诉的②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③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2、不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事实没有变化,证据充分)――不等同于书面审理,因为应当讯问和听取。3、共同犯罪案件(没有上诉或检察机关没有对其提出抗诉的,应当参加法庭调查,可以参加法庭辩论)六、二审的审理结果1、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采用裁定形式作出。2、直接改判:(1)应当改判: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错误、量刑不当; (2)可以改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可以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改判,也可以发回重审;3、撤消原判,发回重审:(1)原判决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案件;(2)适用程序违法:(a)违反刑事诉讼法关于公开审判的规定的;(b)违法回避制度的;(c)剥夺或限制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审判的;(d)审判组织组成不合法的。(e)其他。第十七章死刑复核程序(教材P311)◆死刑复核程序,是指对判处死刑的判决和裁定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一、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收归问题)1、最高人民判决死刑案件――立即发生效力2、其他的一律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程序1、不上诉或抗诉的,层层上报――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在上诉期满后3日内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依法作出裁定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提审按照二审程序;发回按一审程序]。2、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维持死刑判决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3、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在上诉、抗诉期满后3日内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三、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1、复核的审判组织――审判员3人。2、复核结果的一般情形(1)裁定核准:原审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原判判处被告人死刑并无不当,但具体认定的某一事实或者引用的法律条款等不完全准确、规范的,可以在纠正后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或者裁定。)(2)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情形:A、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错误或者证据不足的;B、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C、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第二审人民法院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正确判决的。3、复核结果的特殊情形(1)数罪并罚案件两罪以上判处死刑A、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对全案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B、其中部分犯罪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可以改判并对其他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2)两名以上被告人被判处死刑A、其中部分被告人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对全案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B、其中部分被告人的死刑裁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可以改判并对其他应当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四、死缓的复核1、死缓案件的核准权除了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和高级人民法院判处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外,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2、死缓案件的报请与复核程序(1)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在上诉、抗诉期满后,应当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核准。(2)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3)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或者核准死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必须提审被告人。(4)高级人民法院对于报请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A、同意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应当裁定予以核准;B、如果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裁定发回重新审判;人民法院复核后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重新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被告人可以上诉,人民检察院可以抗诉。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而改判的判决,是终审的判决。C、认为原判过重的,应当依法改判。――死缓复核不加刑第二十一章执行程序(教材P320)◆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交付执行机关,以实施其确定的内容,以及处理执行中的诉讼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一、执行的依据(生效的裁判)1、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第一审判决和裁定;2、终审的判决和裁定,即中级、高级人民法院第二审的判决和裁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和第二审的判决和裁定;3、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裁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和裁定;4、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定刑以下处刑的判决和裁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因特殊情况不受执行刑期限制的假释的裁定。二、执行的主体1、人民法院:死刑、罚金、没收财产、无罪判决、免除刑罚的判决;2、监狱和其他劳动改造机关:死缓、刑期一年以上;3、公安机关:拘役、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三、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1执行死刑令的签发:最高院院长2执行的主体:原审法院――作出死刑判决的法院3执行停止的情形。(可能有错误-[罪犯可能是未成年人];揭发重大犯罪事实和其他重大立功表现;罪犯正在怀孕-[包括流产]。前两项原因消失后,核准院长签发死刑执行命令;第三项由核准法院改判)四、死缓判决的执行1、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由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重大立功可改为有期徒刑15-20年。2、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的,该死刑案件可以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核准,其他案件仍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该死刑。五、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1、收监执行决定书应当分别送达交付执行的公安机关和监狱。2、判决、裁定生效后,公安机关将罪犯交付执行,监狱不予收监的:应书面说明理由,退回公安机关,转交法院,由法院决定是否收监。3、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执行期满,应当由执行机关发给释放证明书。六、缓刑的执行1、一审法院宣告缓刑的,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改为监视居住、取保候审。2、缓刑、假释发现新罪、漏罪:撤销缓刑、假释。七、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公安机关八、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法院九、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当庭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书,法院执行十、监外执行:◆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本应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服刑,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某种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刑罚时,暂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性执行方法。1、对象:只能是有期徒刑和拘役2、监外执行的条件(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自伤自残不可以适用(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十一、减刑和假释◆减刑,是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对其减轻原判的刑罚。◆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原判刑期执行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