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43模块9信用风险分析模块简介一、内容概要及学习目的:通过学习巴塞尔协议相关监管理念、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用风险监管理念和监管实践,明确相关报表的报送要求和重要项目含义,熟悉相关分析方法和监管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二、培训对象:银监会各监管部、统计部、政策法规部及其他部门从事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各银监局监管处、统计信息处及其他处室从事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系统内从事相关培训工作的师资人员。三、学习准备及教学资料:银监会领导有关信用风险的讲话、信用风险监管法律法规、巴塞尔协议及相关参考书籍。四、课时安排:9个课时
内容描述一、信用风险监管理念(一)概述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的各类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如何真实揭示信用风险、准确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是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1、信用风险的含义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责任形成的风险。银行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典型的以贷款为主的业务,同时包括其他交易中对手未能履行责任形成的风险。根据过去的经验,银行遭遇财务困难,主要原因都与信用风险有关。因此,银行要设立足够的机制去管理信用风险,以免机构蒙受重大损失甚至倒闭。2、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取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水平和报告制度及其有效性。一是要识别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活动当中,不管是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包括资产组合和市场交易,许多金融工具都内含着一定的信用风险。但是,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贷款仍然是最大的和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因为金融工具不发达,市场交易尚不够活跃,贷款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占据主要份额。信用风险管理还要考虑信用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系,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信用风险的发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如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导致资产负债到期日错配,形成流动性风险,同时会损害银行的声誉。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有时可能形成负相关,如银行为了减少信用风险而多发放住房按揭贷款少发放商业贷款,但当利率下降时,就可能出现因大量借款人提前还款而产生利率风险。二是准确计量信用风险。准确量化信用风险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的关键,也是贷款定价、业绩考核和资本配置的基础。银行在运用风险分类技术准确反映信贷资产质量的同时,应注意积累违约概率、违约回收率和等级转换概率等信用风险数据。银行在评估借款的履行责任时,应考虑借款人以下因素:收入证明、其它债务情况、还款能力、财务状况。准确计量抵押品价值,包括正确的评估方法、评估中介机构状况、法律环境等方面。三是信用风险的监测和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信用风险的控制:严格信贷档案管理、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确定科学的审批权限、完善贷款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明确贷款发放流程、规定授信额度和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存贷比,对单一客户及关联客户集中度实行限制,关注行业地区集中度等方面。要重视内部稽核有效性、合规检查能力、定期检阅还款情况的措施,要求贷后检查人员应独立于审批人员,确保还款过期时提出报告、留意借款人偿还能力的变化、抵押品的足够性、提交报告及建议。对于逾期贷款的追偿,要确定时间、选定合格的人员和方法。四是在信用风险报告方面,对于逾期情况及贷款分类、大额关联贷款、行业分类、跨国债权等方面,银行能够及时准确向管理层报告,及时送达有关人员以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二)巴塞尔协议关于信用风险的主要内容1、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尽管近些年来金融机构面临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银行出现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仍与对借款人和交易对象不严格的授信标准、糟糕的资产组织风险管理、或者对可能导致银行交易对象信用恶化的经济形势或其他变化疏于关注有直接关系。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指标范围内,使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最大化。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贯穿在整个资产组织及单一授信或交易之中,同时应考虑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之间的关系。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是银行综合风险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银行获得长期成功的必要条件。2、信用风险的范围巴塞尔协议指出,对大多数银行来说,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但信用风险的其他来源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既包括表内业务也包括表外业务、既包括银行账户也包括交易账户。银行正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贷款之外的其他金融工具中所包含的信用风险(或交易对象风险),包括承兑、同业交易、贸易融资、外汇交易、金融期货、掉期、债券、股权、承诺和担保以及交易的结算等。3、信用风险管理标准和监管要求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应该已能强烈地意识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以及确保持有能够抵御这些风险的充足的资本金和对所承担的风险有足够补偿的必要性,敦促全球银行监管者推广信用风险管理良好行为准则。尽管本文所阐述的原则明显适用于借贷业务,但他们同样适用于所有存在信用风险的业务。银行信用管理行为的良好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当的信用风险环境;(2)在健全的授信程序下运营;(3)保持适当的授信管理、计量和监测程序;(4)确保对信用风险的充分控制。虽然银行之间由于信贷业务活动的性质和复杂性不同,信用风险管理的做法会有所差异,但一个综合的信用风险管理规程应能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做法应与资产质量评估、提取充足的贷款准备金和其他资产损失准备金、信用风险披露的良好行为准则配合使用(巴塞尔委员会的其他文件中都有论述)。对监管者的要求:尽管具体监管者所选择的方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其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管技术及利用外部审计师的程度,但巴塞尔委员会认为,以上原则应用于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评估。监管者期望各银行采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应该适用于其业务范围和复杂程度。对于较小或不太复杂的银行,监管者需要确认它们所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程序中充分体现风险-收益约束。4、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1)建立适当的信用风险环境原则1董事会应负责审批并不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审查银行信用风险战略和重要的信用风险政策。信用风险战略应反映银行的风险承受限度和承担各种风险的预期收益水平。原则2高级管理层有责任执行经董事会批准的信用风险战略,制定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用风险的政策和程序。这种政策和程序应涉及银行的所有业务活动,以及资产组合和单一授信两个层面。原则3银行应识别和管理蕴含在所有产品和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对于新产品或业务的风险,银行应保证其董事会或相关委员会应在该新产品或活动被引入或实施之前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控制。(2)在健全的授信程序下运营原则4银行必须在健全和正确定义的授信标准下运营。这些标准应包括一个清晰定义,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授信用途、结构以及还款来源的充分了解。原则5银行应对单个借款人和交易对象,以及各组关联交易对象群体在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和表内外业务中的各类风险,按可比、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加总,确定整体授信限额。原则6银行应建立明确的审批新授信和对已有授信进行修订、展期和再融资的程序。原则7所有的授信业务都必须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决策。对关联公司和个人的授信,必须有特殊的授权程序,进行特别的监测,并采取适当步骤控制和化解“近距离”贷款风险。(3)保持适应的授信管理、计量和监测程序原则8银行应建立对包含各种信用风险的投资组合进行持续管理的体系。原则9银行必须建立监测单个授信情况的体系,包括决定所提取的准备金和储备是否充分。原则10应鼓励银行开发和使用内部评级系统来管理信用风险,该系统应与银行业务活动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序相一致。原则11银行应建立信息系统和分析技术,使管理层能够计量所有表内外业务所蕴含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提供有关授信组合的构成,包括风险集中程度的充分信息。原则12银行必须建立监测授信组合的整体构成及其质量的系统。原则13银行在评估单个授信和授信组合时,应考虑经济形势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评估在不利条件下的授信风险。(4)确保对信用风险的充分控制原则14银行应建立独立、持续进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评估系统,评估结果应直接提交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原则15银行必须确保对授信业务进行恰当的管理,信用风险被控制在符合审慎监管原则和内部控制限额的范围内。银行应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及其他措施,确保将不符合政策、程序及限额的特例及时报告给适应级别的管理层,以便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原则16银行应建立对质量恶化和有问题的授信进行及时补救的系统。原则17监管者应要求银行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有效体系,作为总体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监管者应对银行授信和持续资产管理的战略、政策、程序和做法进行独立评估,并考虑制定限制银行对单个借款人或关联交易群体的授信规模的审慎监管限制。5、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允许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从两种主要的方法中任择一种:第一种方法称“标准法”,即根据外部评级结果,以标准化处理方式计量信用风险;第二种方法称“内部评级法(IRB)”采用银行自身开发的内部评级体系。采用第二种方法须经过银行监管当局正式批准。内部评级法又可以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标准法对银行、政府和公司客户设定了不同的风险权重,相关列表给出了对已评级公司债权、包括对保险公司债权的风险权重。对未评级公司债权的标准风险权重一般为100%。如果公司未评级,就不能获得低于其所在注册国债权的风险权重。各信用评级对应的风险权重:信用评级为AAA、AA、A+、A、BBB+、BB、BB-及以下未评级,风险权重分别为20%、50%、100%、150%、100%,各国监管当局可自行决定,若允许银行不采用外部评级,对公司债权的风险权重都应该确定为100%。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当局批准时,须确保银行能够自始至终地采用一个方法,即或者是完全采用外部评级,或者完全不采用。为防止银行片面地将外部评级自行其事、为我所用,要求银行在将对公司债权的风险权重全部规定为100%时,应当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巴塞尔新协议推出信用风险估值的内部评级法(TheInternalRatingBasedApproach,IRB),这一方法要求银行须将其银行账户中的风险暴露按照不同的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公司、主权、银行、零售、项目融资以及股权六个大的资产类别。对每类风险暴露的处理都应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1)风险要素(银行可以使用自己或监管当局规定的标准估计数据)。(2)风险权重函数(将风险要素转换成银行计算风险加权资产的权重)。(3)使用IRB法必须满足的最低标准。信用风险的内部测量是根据对借贷者和交易对手过去交易记录的分析,对借贷者、交易对手的违约情况进行评定,并给予相应评级。在内部评级法中,风险加权资产等于风险暴露(EAD)与风险权重的乘积,以此作为确定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风险权重由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LGD)和期限(M)这三个因素确定。通过风险要素可以计算出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等相关指标,并作为信贷授权授信、产品设计、贷款定价、经济资本分配等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内部评级法中,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转换为对未来潜在损失量的估计值,因此无论是初级法还是高级法,IRB方法通过使用风险权重的连续函数代替标准法下五个离散的风险档,风险权重的范围比标准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具有风险敏感性,使风险状况与资本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巴塞尔新协议规定,实施内部评级法应具备以下条件:内部评级法在信用风险计量与资本配置等方面都更具优越性,但实施内部评级法需要满足的最低标准,同时对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建立以计量模型为基础的风险评级系统。银行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系统,包括从评级方法、数据收集、风险评估、损失量测算、数据存储等全部过程。银行应具备完整的评级标准,并能证明这些标准涵盖了所有与借款人风险分析相关的因素。二是实现信用风险分类精细划分。对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6~9个等级,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划分为2个等级。对于不同等级客户,要单独测算其PD等基本的信用风险指标。三是确保信用风险评级的完整性和不同类别借款人的评级结果的可比性。四是银行需要建立独立的风险评级或评审机制。风险评级应由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确定,或者经过其评审或批准,保证风险评级结果的独立性。五是科学测算违约概率(PD)。违约概率的测算是内部评级法的关键技术,也是划分风险暴露信用等级的标准。按照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应对每个内部评级的级别进行一年期违约概率的测算。违约概率的测算既可以使用内部的违约历史数据,又可以与外部评级机构的信息挂钩,还可以使用违约统计模型。无论银行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保证至少5年的数据观察期。除此之外,内部评级必须贯彻到日常的风险评估管理过程中,同时渗透到每笔贷款的审批当中。内部评级必须与贷款权限相联系,而且其所反应的风险分布必须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另一方面银行必须说明其对于预计损失的准备金提取政策,并分析由于违约概率的变化对其盈利及资本充足性的影响等。《新资本协议》发布以来,十国集团成员国等发达国家表示将如期适用相关规定。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俄罗斯相继出台方案,积极准备向实施新协议过渡。巴塞尔新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已成定局,而作为新协议核心的内部评级法将成为银行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主流模式。对此,我国银行业也必须积极面对:首先,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应对国际同业竞争的需要。目前,许多先进银行都开始应用内部评级模型进行风险计量和管理,模型所提供的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不同概率下的VAR等指标,广泛应用于资产组合分析和经济资本分配等高端管理领域,对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清晰和可操作的政策指引。其次,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可以促进监管工作增加风险监管技术含量,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发现资本缺口,建立和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内部评级系统提供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有效期限等关键性指标,计算资本充足率,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风险预警等信贷管理流程中发挥重要支持作用。(三)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状况和监管实践1、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状况信用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这是由我国银行业发展水平、机构特点、业务结构和不良贷款比例较高等因素决定的。一是在我国银行业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机构占主体;二是我国各类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通过资本市场或企业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的渠道狭窄,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方式间接解决资金需要,企业发展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偏高;三是现阶段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仍是传统存贷款业务,利差收入处于银行各项收入的主导地位,中间业务发展不够。四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信用环境差和银行风险管理薄弱等因素,不良资产余额大、比例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2、监管实践长期以来,监管部门通过推动银行业改革,建立健全监管法规,探索监管有效形式,促进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近年来,对银行业信用风险的监管,主要围绕真实揭示资产质量、努力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下降开展监管工作。(1)贷款分类制度的演变为客观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质量,促进商业银行加强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判断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我国对不良贷款监管经历了由四级分类向五级分类转变的过程。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贷款分类真实—提足拨备—做实账面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监管思路。我国银行早期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行的是1988年财政部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分类方法,即将不良资产的以期限标准来确定:即规定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逾期三年的为“呆滞”,贷款人失踪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俗称“一逾两呆”。这种分类方法,贷款只要不逾期就被视为正常,使银行有更多的空间随意发放贷款或对贷款疏于管理、逾期贷款不积极催收、核销即视为债权灭失。这既不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导致收入高估,也给监管当局监控风险带来困难。1993年,世界银行对我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进行技术援助,开始学习和了解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将五级分类法引入中国。199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贷款通则》,对逾期和呆滞贷款的定义作了调整,例如规定贷款过期一天即为逾期,逾期一年为呆滞,或逾期虽未满一年,但企业停产、项目下马的,也可划为呆滞。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五级分类。1998年5月,人民银行开始“清分”试点。1999年7月下发《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及《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正式启动五级分类工作,要求到2000年底前完成五级分类工作,但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会计处理等均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一切都是按照原来“一逾两呆”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五级分类的结果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的参考值。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成立后,全面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全面推行与国际接轨的五级分类制度,并取消贷款四级分类制度。银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从2003年底开始停止按“一逾两呆”划分贷款及报送、执行,期限管理只作为银行内部的参考数据,无须上报监管当局。《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和彻底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扩大风险分类管理的信贷资产范围至表内和表外所有信贷资产;对贷款逾期天数与贷款风险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更明确细化的指导性原则,对重组贷款设立至少6个月的观察期。(2)监管指标在实行贷款分类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参照国际监管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比例、存贷款比例、贷款集中度、关联交易等指标。有关内容将在相应报表介绍中阐述。(四)“1104工程”信用风险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针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先进监管标准,结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监管需要,设计了G11《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表》、G12《贷款质量迁徙变化情况表》、G13《最大十家客户授信情况表》、G14《最大十家关注类贷款情况表》、G15《最大十家次级类贷款情况表》、G16《最大十家可疑类贷款情况表》、G17《最大十家损失类贷款情况表》、G18《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情况表》、G19《最大二十家关联方关联交易情况表》、G51《客户大额授信统计表》、G52《房地产汽车零售贷款违约客户情况统计表》和G53《分地区情况表》共12张报表。这些报表可分为资产质量五级分类、贷款质量迁徙变化、贷款集中度与关联交易和其他报表等四类,从不同角度统计和分析信贷风险。本章将分别按以上四类向大家介绍报表的设计目的、重要项目说明、分析方法和监管应当留意的重点等内容。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分析体现资产质量存量的报表共有两张,包括《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表》和《分地区情况表》(第三、四部分)。设计《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表》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反映填报机构具有信用风险的各项资产以及承诺/或有负债等表外项目的五级分类及损失准备情况,以及贷款行业投向、逾期贷款、重组贷款等情况。《分地区情况表》的第三、四部分反映的是填报机构在各省(市、自治区)各项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情况。作为非现场监管工具,这两张报表还将引导填报机构增强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能力。(一)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表本报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行业分的贷款”,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分别反映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情况;第二部分“资产质量及准备金”,主要反映贷款和其他具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的质量,以及抵押品价值和损失准备情况;第三部分“汽车金融公司适用的贷款质量情况”,反映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五级分类情况。1、一般说明(1)填报机构。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邮储以外所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按法人机构汇总报表。(2)填报频率。月报为月后10日内,季报为季后20日内。2、报表主要内容本报表每个部分都要填报五级分类情况或与五级分类情况对应。贷款五级分类主要依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正常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其还款能力的贷款;关注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目前有能力还款,但存在不利因素的贷款;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或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损失的贷款;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损失类贷款是指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仍无法收回本息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1)第一部分:按行业分的贷款①行业划分本报表行业划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57-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执行,分为农林牧副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20个行业。填报机构境内发放的各项贷款均应按行业投放填列。需要注意的是,在填列贷款行业投向时,应根据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而不是借款人所属行业。具体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根据贷款合同中约定的资金用途进行填报;二是如果无法合理地确定贷款的投向,则应按借款人主营业务所属行业填报;三是如借款人经营业务范围涉及多个行业,则按其业务比例分别填报。监管人员应通过会谈等方式向填报机构了解其贷款行业分类方法,并对其行业分类方法的合理性进行评估。②对境内贷款、对境外贷款各项贷款应按其投向区分为对境内贷款和对境外贷款。对境内贷款是指报告期末贷款投向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项贷款。境外贷款是指填报机构报告期末发放的投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贷款。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境外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不应太高,如发现境外贷款占比过高,则要通过审查填报机构的业务发展计划、客户群体和境外分支机构数量来考察其境外业务的合理性。③逾期贷款定义:借款人没有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时间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贷款。分期偿还的消费贷款,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时间偿还超过三个月的划为逾期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本金全部计为逾期本金。填报方法:按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时间的长短来填列,逾期时间分为“逾期1个月以内”、“逾期1到3个月”、“逾期3个月到6个月”、“逾期6个月到9个月”、“逾期9个月到1年”和“逾期1年以上”六类。原则上,逾期超过3个月而抵押品的变现净值不足抵偿本息的,至少应划分为次级以下。逾期贷款经重组后再次发生逾期,逾期时间必须将重组前的逾期时间合并计算。贷款逾期天数与贷款五级分类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监管人员通过将贷款逾期天数与贷款五级分类情况进行对比,可间接评估金融机构五级分类的合理性。如果发现关注类贷款逾期时间超过3个月的数额较大时,应立即向该银行了解具体原因,若银行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则可通过现场检查确认其贷款五级分类是否准确,重点检查关注类贷款。④重组贷款定义:是指借款人财务状况困难,无法按借款合同规定的条件还款,银行与借款人重新议定的低于商业性还款条件的贷款,包括借款人的全面贷款重组和以变更贷款期限、减免本金或利息等方式进行的单一贷款重组。表现为:贷款展期、借新还旧、减免利息、减免部分本金、调整还款方式、改善抵押品、改变担保条件等形式。监管重组贷款的目的在于监测贷款重组后质量分类的合理性,引导填报机构识别、衡量和控制重组贷款的信用风险。监管人员要了解填报机构在报告期间重组贷款的方案和上调情况,审查重组贷款分类政策、程序和方法,评估其分类的合理性,如果发现其分类政策有问题或重组贷款中正常类和关注类数额较大时,应跟进检查。一般来说,重组贷款的质量分类至少归为次级类;重组后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重组贷款的分类级别上调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对于已按重组贷款议定还款条件正常、连续偿还应付本息的,经过6个月以上的观察期方可上调;二是在一般情况下,重组上调时只允许上调一个级别;三是一般情况下在观察期间重组贷款不能上调至正常类,但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还款额达到较大比例的除外。若报表反映有重组贷款上调至正常类贷款的情况,监管人员应了解银行上调重组贷款级别的合理性。贷款重组后,维持原来的级别或下调一级。观察期内或观察期结束后发生逾期,根据分类办法重新进行分类。(2)第二部分:资产质量及准备金出于审慎监管的需要,银监会要求对银行账户债券投资、金融机构同业往来资产、应收利息和其他应收款等具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都要按照五级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并计提准备。由于目前缺乏法规的配合,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尚未按五级分类对这些资产计提准备金,因此在表中只按正常资产和不良资产计提的准备金分别填列,对于按五级分类计提部分暂不填报。表中以虚点表示的部分,是为将来填报需要而预留的,待日后法规出台后按五级分类计提准备金时再填报。①银行账户债券投资银行账户债券投资是指为非交易目的持有的,或为该账户的资产、负债进行套期保值而持有的、与交易账户相对应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债券投资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反映,所以一般不需通过五级分类反映。本报表中,银行账户债券按潜在风险分为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及票据、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以及境外融资性票据等;按照债券发行机构分为对境内中资债券投资、境内外资债券投资、境外中资债券投资和境外外资债券投资分别填报,监管人员可通过分析银行对境内、境外债券投资了解银行资金流向及其质量分类状况。②金融机构同业往来资产金融机构同业往来资产是指填报机构报告期末的拆放同业、存放同业和买入返售证券等同业往来资产。买入返售证券项下的质押证券暂不需要在“抵押品”项内填报。本表中,金融机构同业往来按照境内外金融机构分为对境内中资同业往来、境内外资同业往来、境外中资同业往来和境外外资同业往来。③损失准备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其中:贷款一般准备是指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填报机构应按季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资产损失一般准备是指填报机构按照谨慎会计原则,按照一定比例计提的一般准备。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跌价准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填报机构可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资产损失专项准备是指填报机构按照谨慎会计原则,合理估计其他信用风险资产项目可能发生的损失,并计提的专项准备。计提比例的确定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进行合理估计。贷款损失特种准备是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特种准备由填报机构根据不同类别(如国别、行业)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按季计提比例。资产损失特种准备是指填报机构按照谨慎会计原则计提的特种准备。④抵押品价值抵押品价值是指填报机构已取得所有权,并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有权力进行处置的抵押品的公允价值。它必须是有形资产,包括存单、债券、土地等,抵押品的价值通过其可变现净值来体现,抵押品可变现净值是该抵押品市场价值扣除所有变现费用后的净值。表中第二部分所有涉及抵押品价值之处均以虚点表示,目前暂不填报,待日后法规出台后时再填报。抵押品的价值通常以市场价值作为估价基础,目前我国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对抵押品进行估价。对于采用内部估价法评估抵押品价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人员应向其了解内部估价的程序、政策及方法,并评价其是否符合审慎监管要求。⑤承诺/或有负债目前对于这部分具有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资产,其五级分类及准备金计提标准在法规上均未明确,表中以虚点表示部分暂不填报,只按正常和不良分别填报即可。(3)第三部分: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分类情况本报表第三部分是专门针对汽车金融公司机构特性而设计的,用于反映汽车金融公司各项贷款五级分类的情况。汽车金融公司在填报此部分的同时,也要填报报表的第一部分。3、需要留意的问题(1)五级分类的资产范围由贷款扩大到其他资产2003年,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要求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所有有信贷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和彻底执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2)重组贷款的确定与以往不同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重组贷款是指银行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银监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将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形式也纳入了贷款重组的范畴。新的定义中除了借款合同条款的调整外,其他还款条件的修订(如:填报机构在承受额外信用风险的情况下,被迫同意延长还款期限;贷款全部或部分的偿还来源转变为从借款人那里取得的不动产、借款人对第三者应收款或者其他资产及权益;更换借款人或增加新的债务人)也属于贷款重组。需要注意的是,贷款被认定为重组贷款的前提是“借款人财务状况困难或无法遵守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时间表,贷款逾期超过信贷管理政策的时间限制,还款情况已不正常”,因此它一般是不良贷款;另外,如果银行错误评估约定了贷款偿还期限,银行贷款只是按现行利率进行延期或更新合同,则不应视为重组贷款。(3)资产损失准备的计提标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未明确涵盖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或有负债等具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目前对这几类资产损失准备的计提标准尚无明确规定。在有关计提标准出台之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根据审慎性原则,对这几类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损失准备。下一步还需银监会积极协调财政部,在修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予以配合。(4)计提专项准备时不考虑抵押品在计提贷款损失专项准备时,银监会的要求是不考虑抵押品价值,直接按分类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而香港金管局只要求对分类贷款中没有抵押保障的部分计提专项准备。采用两种不同做法的原因在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分类时已考虑了抵押品,分类结果代表的是贷款的预期损失程度;而香港的银行在做贷款分类时一般不考虑抵押品(若借款人还款能力有问题,即使贷款有充足的抵押,也应划分为不良贷款),其分类结果代表的是违约可能性。(5)实施五级分类制度的机构范围扩大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要求,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也要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对各项具有信用风险的资产进行五级分类。考虑到监管工作的延续性,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在报送五级分类数据的同时,仍然要报送四级分类数据,监管人员可通过监测比较这两种分类结果的差异,防止填报机构“重形式轻实质”,将四级分类结果简单分块划入五级分类。监管人员还应留意不同类型的机构采用的分类办法是不相同的,如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五级分类依据的是《关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4、报表分析运用(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是反映贷款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对贷款质量下结论之前还应对影响不良贷款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因素尤其值得注意:-贷款快速增长。贷款余额的增加会扩大不良贷款率的分母,从而使不良贷款率下降。在贷款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即使不良贷款绝对数增加,不良贷款比率也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不良贷款核销。及时核销贷款坏账是处理不良贷款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使不良贷款不至于越积越多。但是大量的款账核销也应引起关注,因为那些被核销掉的不良贷款尽管不体现在账上,但它已形成对资本的消耗,而且其背后的管理问题也可能仍然存在。-以物抵债。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大量通过以物抵债方式来清收转化不良贷款,则要特别注意其是否有完善的以物抵债管理制度和程序,是否严格执行抵债资产的接收标准,同时要关注其抵债资产的质量,防止其通过以物抵债来掩盖不良贷款和隐藏损失。-贷款分类准确性。放松不良贷款定义或未严格执行分类标准,都可能使一些不良贷款被划分到正常,不仅使不良贷款被掩盖,也虚增利润和资本充足率。(2)不良贷款结构即使不良贷款没有增加,但如果其中次级类贷款减少,而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增加较多,也意味着资产质量下降。因此,要注意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比率的变化情况。(3)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潜在的或预期的贷款损失,原则上,一旦一笔贷款被确定为损失贷款,就应对其进行核销。如果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可能导致一些本应用来弥补贷款损失的收入被作为利润用于分配,就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损失贷款,或者在核销损失贷款时导致利润的大幅波动,因此,应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即使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但如果其损失准备计提不足,也不能说其贷款质量较好。目前,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较大,一时难以补足,监管人员应要求银行机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补足准备金具体计划和计提时间表。(4)90天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贷款的逾期状况是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这一指标是以间接方法来反映五级分类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应划分为次级类。如果这一指标比例高即说明有不少的逾期贷款仍被视为正常,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监管人员应考查其五级分类的合理性,现场检查人员应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对关注类贷款进行重点检查。(5)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类似,这一指标反映了填报机构不良贷款中有多少准备,但其缺点是不能有效反映不良贷款的结构。假设两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相同,其中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全部为次级类贷款,另一家则全部为损失类贷款,很显然,即使两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相同,但由于不良贷款结构不同,其拨备充足水平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异。(6)重组贷款中逾期超过3个月非现场监管人员通过报表发现重组贷款中逾期超过3个月时,这极可能表示重组方案不成功。如果此类贷款较多,则应关注其贷款重组的政策是否合理以及贷款重组的程序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同时对其重组贷款分类的准确性也要特别注意,并提交现场检查人员对贷款重组情况及其分类情况进行跟进检查。5、监管留意要点非现场监管人员应根据报表及其他渠道收集的相关资料,全面评估和分析填报机构信用风险:(1)在分析填报机构信用风险资产余额变化时,如发现有异常增减变地动的,应向填报机构了解其经营策略的变化和业务计划,并评估其合理性。(2)如发现填报机构投向某一行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过高,要了解填报机构贷款投向行业的经营状况,评估其对贷款投向单一行业的集中度是否有政策控制,有无独立部门对其合规性进行监督;(3)从各项信用资产对抵押品的依赖程度,来评估填报机构抵押品估值制度是否审慎,包括接受抵押品的种类、接受的程度、具体的要求等有无书面文件明确规定,同时有否完善的操作规程加以配合和控制;(4)从填报机构五级分类是否审慎和准备充足性,来评估其贷款分类标准、实施细则及其执行情况、准备金计提制度,其中着重关注各级资产分类的变化,如发现问题及时跟进现场检查的结果;审查贷款档案是否完备,内部有无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有关信用资产五级分类的需要,并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取有关贷款质量状况的重要信息;(5)根据境外借款占比来评估填报机构对境外贷款的业务策略,要求填报机构报送业务发展计划;(6)分析投资企业债券的情况,如发现企业债券投资数额较大则进一步了解填报机构的债券投资策略和政策;(7)了解填报机构的授信制度、内控情况,重点了解信贷委员会的职能、权限和构成,其分支机构审批大额贷款的权利、额度,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有无独立部门对内控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行和内部稽查年度查账情况。非现场监人员将风险评估结果提交现场检查人员,通过现场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查证,并将检查结果与填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沟通,看填报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有何回应,是否制订、落实改进措施,非现场监管人员进一步跟进管理层的回应,持续监管。(二)分地区情况表(第三、第四部分)与G11资产质量五级分类情况表相似,主要反映填报机构分地区贷款行业分布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以识别和衡量填报机构贷款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的风险状况,避免风险过于集中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引导填报机构注意监控对各地区各行业的风险。三、贷款质量迁徙变化情况分析(一)报表G12设计思路1、报表设计目的目前对不良贷款的分析,主要是针对不良贷款总量和结构在不同时点的存量变化,但不良贷款余额或比率的升降并不能完全反映信用风险的发展趋势,因为填报机构可以通过贷款投放或采用借新还旧、贷款重组等方式使不良贷款率下降。随着监管工作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更强调超前性分析和动态分析,所以仅关注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这些滞后指标是不够的,要更多地选用动态指标和前瞻性指标。因此,对不良贷款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应进一步细化和深入,通过对不良贷款结构变化规律的认识,有效地揭示不良贷款产生的背后原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不良贷款的产生。为及时全面掌握填报机构贷款质量变动情况,银监会设计了《贷款质量迁徙变化情况表》,通过对报告期内五级分类各级贷款迁徙变化情况的统计分析,能准确和直观地了解不良贷款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动态跟踪,加强监测和预警。2、报表应用原理本表最初起源于评级公司广泛使用的信用迁徙矩阵,例如以下1年期信用等级迁徙矩阵:
4.64.692.52.8CCC1.11.70.2B0.96.386.16.8BB2.890.05.5BBB92.12.6A6.492.60.7AA0.15.594.3AAAC/dCCCBBBBBBAAAAAA研究表明,AAA级1年后有94.3%的可能性仍保持为AAA级,5年后保持为AAA级的可能性为69.8%,10年后此比例下降到52.1%。B级1年后有93.7%的可能性仍保持为B级,5年后有53.3%的可能性仍保持为B级,10年后此比例为40.9%。根据CreditMetrics模型,最早用于对债券投资组合的分析,但对填报机构贷款组合的预期也有同样作用。如:优质的贷款在一定期限(通常一年)内素质变差的可能性较低,素质较差的贷款在同一期限内素质变差的可能性较高,根据贷款素质历史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客观地估计某一级贷款素质变差的可能性。因此,利用统计分析和模型分析,可以反映填报机构贷款质量发展趋势,可以对填报机构的不同质量等级信贷资产的违约概率和实际价值进行分析。(二)报表主要结构本表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贷款迁徙情况、年初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情况、年初不良贷款减少情况和年度不良贷款处置情况。读表方向1、贷款迁徙情况读表方向读表方向贷款迁徙情况是报表的核心部分,反映了银行在报告期内五级分类各级贷款间相互迁徙转移的数量情况。表格的各行分别表示贷款的年初总计数据和六种分类(包括贷款减少)情况;表格的各列分别表示期末贷款总计数据和期末贷款的六种分类(包括贷款增加)情况。表中的每一格数据代表本格贷款从所在行栏目(年初的贷款分类状态)迁徙为列栏目(期末的贷款分类状态)的数据。例如第3行正常类贷款期初为597.45,到期末仍为正常类的为481.45,降为关注的62.45,以下类推。读表方向2、年初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情况年初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情况反映不良贷款在报告期内向上迁徙为正常贷款的情况。报表I列代表年初各级不良贷款中在期末迁徙为正常贷款的总额,J列和K列表示其中由于贷款重组情况下和非贷款重组情况下的向上迁徙数据。其向上迁徙总额与贷款迁徙情况中数据相一致。3、年初不良贷款减少情况
年初不良贷款减少情况主要反映年初不良贷款从账面贷款资产中退出的情况和原因:包括转为正常贷款后收回现金、不良贷款处置收回现金、不良贷款处置收回以物抵债资产、不良贷款处置收回其他资产(非贷款)以及核销贷款。表中10至15行分别表示以上五种不良贷款减少后的资产状态,其减少总额与本表不良贷款减少的数据相一致。4、全年不良贷款处置情况(补充情况)全年不良贷款处置情况(报表附注部分)主要反映填报机构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完毕(不再表现为贷款资产)的整体情况。按被处置不良贷款的来源分为年初不良贷款、年初正常贷款向下迁徙形成的不良贷款和本年新发放贷款中形成的不良贷款三类进行统计。(三)特别说明本表与其他报表相比具有特殊性,填报机构和非现场监管人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半年报与年报没有可比性。本表报送频率为半年报,半年的报表反映的是年初到6月末的变化情况,年末的报表反映的是年初到12月末的变化情况,两期数据不具有可比性。2、要“冻结”年初贷款组合数据,即无论半年报送还是年末报送,报表中A3—A8的数据均为年初数据,不允许发生改变。3、填报机构应将年初到报告期末贷款质量的变化情况逐笔填入相应表格。4、本表反映的是各项贷款从年初到报告期末两个时点的质量迁徙情况,并不要求统计报告期内的质量变化过程。例如,某笔贷款年初五级分类结果为关注类,报告期内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生改善,贷款五级分类结果上调为正常类,而期末借款人经营状况又发生恶化,贷款五级分类结果下调为次级类,那么本表仅反映这笔贷款年初为关注类贷款和期末为次级类贷款的情况,期间的变化不在本表反映。5、“重组上调”仅统计因贷款重组而造成的实际上调贷款额。例如:当某笔贷款因减免部分本金的原因、获得贷款分类等级的上调,则仅统计扣除减免本金后的实际上调部分。要注意的是,对于进行了贷款重组,但没有造成该笔贷款分类出现调整或分类仅在三类不良贷款之间进行调整的情况,不在本项目统计。6、“非重组上调”是指由于借款人、担保人财务状况发生好转等因素,在未改变原有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的分类结果期末上调至正常类或关注类的情况。7、对于多笔贷款捆绑处置时,不能明确区分处置所获得的资产或核销金额对应哪笔贷款的情况下,可按贷款本金的比例权重分配处置结果,也可由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例如:将一笔60万元贷款和40万元贷款一并进行处置,共收回抵债资产80万元、现金20万元,如采用比例权重分配方法,则按60万元贷款处置收回抵债资产48万元、现金12万元,40万元贷款处置收回抵债资产32万元、现金8万元进行填报。(四)分析方法在本表的生成报表——“主要金融机构贷款迁徙情况表”中,确定了各类贷款迁徙率,反映各填报机构五项指标的本期、比上季、比年初和比去年同期数据。通过本表及生成报表,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1、贷款迁徙情况贷款迁徙分析是贷款迁徙率矩阵的核心。通过报表数据可计算年初每一级贷款继续保留原有分类形态或迁徙为其余四种分类形态的比例,即贷款迁徙率矩阵。通过数据积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可计算得出填报机构各级贷款稳定的迁徙概率,进而计算其可能的贷款损失率,反映未来填报机构各级贷款迁徙变化的趋势,预测未来填报机构的贷款质量情况。此外,通过贷款向上迁徙和向下迁徙比率反映银行贷款迁徙情况,贷款向上迁徙率反映贷款上调的概率,贷款向下迁徙率反映贷款质量恶化的概率。填报此表对填报机构的系统建设要求很高,最初的数据可能是不准确的,监管人员应用数据进行分析时应注意此问题。2、当年新发放贷款质量情况本表可以反映本年发放的贷款在期末分类形态为不良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可计算新发放贷款的不良余额和比例。3、当年新形成不良贷款情况当年新形成的不良贷款指上年末分类为正常和关注在本期转入不良的贷款,或本期新发放的贷款在本期转入不良的贷款。通过本表可计算出本年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情况。4、不良贷款处置情况本表中将处置结果划分为两类,转为其他资产形式和进行贷款核销。其中,其他资产形式主要有现金、以物抵债和其他非贷款资产等。通过填报机构间不同的处置结构对比分析,结合各填报机构不良贷款处置实际和非信贷资产中以物抵债资产的损失情况,能够分析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效果及不良贷款进一步下降的潜力。5、不良贷款重组情况本表中反映了期初不良贷款在本期转入正常及关注的贷款总量,同时又按重组因素和非重组因素对这类贷款进行了划分。由此可计算不良贷款转正常及关注贷款中重组因素的贡献,对于重组因素贡献过大的填报机构应进一步分析原因。6、不良贷款变化因素分析通过对本表中信息汇总,可对贷款质量变化的因素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多角度的因素分析,如本年发放贷款和年初账面贷款对整体不良贷款率变化的贡献度和新发放贷款和年初正常贷款对新增不良贷款的贡献度等,以更准确地揭示填报机构贷款质量变化的关键环节。7、不良贷款周转情况不良贷款在不断形成,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减少,通过本表可初步估算不良贷款的周转率(本期不良贷款累计减少除以不良贷款期初余额),以大体反映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的总体效率。8、不良贷款期初期末形态对比情况通过本表可观察贷款年初分类形态(余额、比例和结构)和年末分类形态(余额、比例和结构)的对比,并计算各类贷款结构在本期的变化,监测分析较敏感的“关注类”和“可疑类”贷款的变化动态。在实际分析监测中,本表的信息量是丰富的。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监管当局还可以与经济金融形势、填报机构经营策略和风险偏好等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更为准确和及时地反映贷款信用风险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填报机构也应努力将贷款迁徙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加强对贷款违约概率和贷款实际价值的分析,并与贷款准备金的计提和贷款风险定价相结合,推动填报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在对填报机构的贷款质量进行分析监测的基础上,通过与同组填报机构进行比较、与填报机构历史数据比较和与填报机构风险管理规划比较,监管人员可以发现填报机构贷款质量的主要风险点和异常变化,与现场检查相配合,对风险关键点和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监控,进而防范和化解风险。四、信用风险集中度分析信用风险集中度分析部分有7张基础报表,这7张报表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中:表G13、G18用于分析大额信用风险;表G19用于分析关联交易信用风险;表G14至G17用于分析大户问题贷款。(一)大额风险:《最大十家客户授信情况表》和《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情况表》分散风险是授信组合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风险分散的对立面就是风险集中,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集中度可能是导致授信方面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信用风险集中主要发生在关系密切或关联性较高的各项授信之间,其主要类型包括:对单一客户或集团客户的授信集中、对某一行业或经济部门的授信集中、对某一地区的授信集中、对某一授信品种或某一种抵押品的集中,以及其他更复杂和微妙的授信集中(例如,对依赖于同一供货商或者向同一客户销售的商业企业的授信集中)。其中对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授信集中是两种常见的信用风险集中形式。设计《最大十家客户授信情况表》和《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情况表》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监测和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集中度;同时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授信组合及信用风险集中度管理。1、一般说明(1)监管理念。信用风险集中度分析报表的结构虽然较为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着一些重要的监管理念,在管理和分析信用风险集中度时必须贯彻这些理念。“授信”的概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集中管理要覆盖所有包含信用风险的业务领域,除了已向客户提供资金的表内各项贷款外,还应包括未来因与客户相关的特定事项发生而可能发生资金流出的各项担保、承诺及所有其他形式的或有负债。也就是说,这里的授信既包含表内授信,也包含表外授信。“中央信贷管理”(centralliabilityrecord)概念。这包含几层意思:首先,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其目标市场和总体信用风险战略,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程序,以确保其授信组合足够多样化;其次,应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识别风险集中程度的充分信息(信息系统应当采集充分的客户资料,以识别客户授信风险的关联性;同时应覆盖所有授信部门和机构,以使总部能够随时了解给某一客户或关联客户群体的授信总额);第三,应对单个客户和关联客户群体设定授信限额(通常以对客户的内部信用评级为依据),以使授信风险能充分地分散,并确保授信限额符合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限额。第四,应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控机制,监控授信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确保既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得到遵守。“并表监管”理念。银行业金融机构可能要为其集团内其他机构的风险(包括授信风险)负责,因此,从原则上来讲,应把其集团内的全部风险合并在一起来管理信用集中风险。并表的范围至少应涵盖计算资本充足率时所适用的并表范围,也就是,必须将该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境内外分支机构和有控股权的附属机构的授信风险包括进来。对于该银行业金融机构没有控股权的参股或合资公司,则可根据其进行有效控制的程度和参与管理的情况逐案评估,以确定是否做并表处理及并表处理的方式(如按所占股权比例对授信风险进行并表)。(2)填报机构。除了邮政储蓄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其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必须填报。(3)填报频率。为减轻填报压力,《最大十家客户授信情况表》只要求按季填报境内机构汇总报表;《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情况表》则要求在按季分别填报境内机构汇总报表和境内外合并报表的同时,还要每半年填报境外分支机构汇总报表。需要注意的是,境内外合并报表的范围应与计算资本充足率所适用的并表范围一致,涵盖填报机构的所有境内外分支机构和有控制权的附属机构(详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第十条)。2、整体结构及主要项目这两张报表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大体上可分成四个部分:客户资料、期末表内授信、期末表外授信、现金类抵押品。(1)客户资料。包括“客户名称”和“客户代码”两个项目。为了保证信息的规范、统一,其中:法人客户名称应与客户公章所使用的名称完全一致(境外法人客户填写根据其注册地法律正式登记注册的公司名称的全称;集团客户若属多个企业存在关联关系但未成立集团的,以多个关联企业中各项贷款余额最大的企业的名称填列);自然人客户的客户名称应为有效身份证件上使用的姓名。法人客户的客户代码要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代码填写(境外法人客户代码可以由填报机构自行编写或不填列;集团客户若属多个企业存在关联关系但未成立集团的,以多个关联企业中各项贷款余额最大的企业的代码填列);自然人客户的客户代码应填写有效身份证件号码。需要注意的是,填报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授信不需要在表G13和G18内填报,集团客户中若含有金融机构的,对该集团客户中金融机构的授信应予以剔除。(2)期末表内授信。包括“贷款余额”及其五级分类情况和“其他表内授信”两大项目。“贷款余额”是指填报机构报告期末前十大贷款客户的各项贷款余额,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企事业单位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其他表内授信”是一项兜底项目,不能在“贷款余额”栏填列的表内授信应填入这一栏。(3)期末表外授信。包括“承诺/或有负债”和“其他表外项目”两大项目。其中:“承诺”是指填报机构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提供的不可撤销的货币资金的许诺,包括贷款承诺、循环授信额度等。需要注意的是,可撤销的承诺不在这两张表填列。“或有负债”是指填报机构接受客户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债券发行担保、融资担保等;还包括信用风险仍在填报机构的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和有追索权的买入资产、回购协议和用于资产证券化的贷款。“其他表外项目”是指填报机构除承诺/或有负债以外的其他表外业务,如汇率、利率及其他衍生产品合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衍生产品合约的信用风险不能以其名义本金计算,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尚不能计算其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因此,此项目只填交易合约金额以作参考,数据暂不计入表外授信余额。(4)现金类抵质押品。与计算风险加权资产不同的是,从审慎的角度出发,在计算授信集中风险度时,现金类抵质押品(包括保证金、银行存单、国债)不从授信风险敞口中扣除,报表中把它单列出来,只是作为评估风险集中度的一个参考。3、留意重点(1)每天最高授信风险额。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某个客户在短期内有多笔大额交易,其对该客户的授信风险额就可能会在报告期内出现大幅度的变化,期间某些时点上的风险额有可能突破授信限额,甚至达到极不审慎的程度。因此,原则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天都应在并表的基础上对其整个集团的授信风险集中度进行监控,监管当局也应要求其填报报告期内的最高授信风险额。但由于国内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尚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目前不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填报报告期内对十大客户或集团客户的最高授信风险额,这可能给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审慎的授信行为或粉饰(windowdressing)信用风险集中度数据造成机会。对此,监管人员在进行现场检查时应特别留意。同时,从有效管理授信组合和总体授信风险的角度出发,监管当局应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授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其集团内的所有授信集中风险纳入日常监控。监管人员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的数据系统目前尚不能支持此类数据的报送,存在一定的手工操作。近期收集的数据存在着不准确可能,应允许银行在未来时间完善系统。(2)集团客户的范围。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识别集团客户的所有关联方,其对单一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集中度就很容易被低估,从而导致信用集中风险。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其授信风险管理制度中应有确定集团客户范围的明确依据,并有相应程序和措施来采集充分的客户信息,以有效识别集团客户的各关联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归纳了集团客户的四个特征,为帮助理解,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图例:图例中:①A公司直接控制B公司和D公司;②A公司通过B公司间接控制C公司;③A公司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直接控制E公司;④A公司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亲属直接控制F公司;⑤A公司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与其关系密切的亲属共同间接控制G公司。因此,A、B、、C、D、E、F、G七家公司应视为集团客户。需要注意的是,在识别集团客户各关联方时,除了股权上的控制外,非股权上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虽然没有控股权,但前者的主要股东是后者的总经理,有权控制其经营决策;或者两家企业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非股权控制因素在识别集团客户关联方时是一个难点,也很容易被忽略,这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授信风险管理制度中对集团客户范围的界定要详尽、细化,而且在进行授信时必须做充分的尽职调查,并要求客户提供足够的信息。4、集中度分析(1)授信限额分析。管理信用集中的常用工具就是对授信集中风险设定限额: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要求,“银行监管者必须制定审慎限额,以限制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群体的风险暴露”。《商业银行法》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该规定未能涵盖集团客户和表外授信,不完全符合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大额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则,银监会在《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对此作了补充。)《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规定,当一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超过商业银行资本余额15%以上时,应采取措施分散风险。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集中度分析的一些可供参考的要点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单一客户或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超过法律规定或审慎监管限额,不仅意味着其存在信用集中风险,还表明其在授信风险管理上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监管跟进。如果报表显示授信风险限额已被突破,则要进一步核查报告期内每一天的授信限额执行情况,看这种情况是否经常性发生。对授信余额向限额接近的情况也要加以关注,提醒银行业金融机构注意,同时结合其业务发展战略、管理水平、客户特征(如所属行业等)以及贷款五级分类情况和授信业务性质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如果认为需要,可要求其采取风险分散措施。应当认识到,大银行由于资本基础很大,即使授信集中度保持在规定限额内,其对单一客户或集团客户的授信也可能已达到不审慎的水平。(2)信用风险集中管理能力分析。对信用风险集中管理能力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并按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框架进行:是否制定适当的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其内容是否包含了识别集团客户所依据的准则、授信限额标准、内部报告程序、内部责任分配及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具体措施等。是否对集团客户授信实行统一管理,包括指定适当的主管机构负责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的限额设定、信息跟踪收集及风险预警通报等,并实行客户经理制由专人负责集团客户授信的日常管理工作。对集团客户内各个授信对象核定最高授信额度时,是否综合考虑单个授信对象和集团客户整体两个层面的资信状况。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健全、有效,能否在并表范围内有效识别集团客户的各关联方,实现对集团客户信息的共享,支持对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二)关联交易:《最大二十家关联方关联交易情况表》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其关联方授信可能导致利益冲突,有的股东甚至可能为了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恶意控股银行,把银行当作圈钱工具。实践表明,不公允的关联交易会给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对此类交易必须加以严格监控,这也是设计《最大二十家关联方关联交易情况表》的目的所在。1、一般说明(1)填报机构。除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外,其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必须填报此表。(2)填报频率。按季分别填报境内机构汇总报表和境内外合并报表,同时还要每半年填报境外机构汇总报表。需要注意的是,境内外合并报表的范围应与计算资本充足率所适用的并表范围一致,涵盖填报机构的所有境内外分支机构和有控制权的附属机构(详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第十条)。2、整体结构及主要项目此表在整体结构上大体可分成四个部分:客户资料、单一关联方授信情况、关联方所在集团授信情况、附注项目。(1)客户资料。包括“关联方名称”、“客户代码”、“关联方类型”和“持股数量(%)”。其中:“关联方类型”根据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规定,分为关联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三类。“持股数量(%)”指关联方持有填报机构股份的比例。需要注意的是,自然人股东的近亲属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应当与该自然人股东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合并计算。(2)单一关联方授信情况。包括“报告期内最高风险额”、“表内授信”、“表外授信”等主要项目。其中:“报告期内最高风险额”是指填报机构在填报期内对该关联方的表内外授信余额最高的一天的余额。“表内授信”、“表外授信”的填报方法同《G18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情况表》。(3)关联方所在集团授信情况。包括“表内授信”、“表外授信”等主要项目,其填报方法与对单一关联方的表内授信、表外授信相同,所不同的是这里反映的是对关联方所在集团的授信情况。(4)附注项目。较完整地反映填报机构的关联交易情况,包括向全部关联方提供的授信余额,以及进行资产转移、提供服务及其他关联交易的交易发生金额。其中:“资产转移”指填报机构的自用动产与不动产的买卖、信贷资产的买卖以及抵债资产的接收和处置等。“提供服务”指向填报机构提供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等服务。“其他关联交易”指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关联交易。3、留意重点(1)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任何时点上都应当对其关联交易风险进行限额控制,因此,不仅要关注期末授信余额,还要关注报告期内最高授信风险额。(2)一些不明显的关联关系容易被隐瞒或掩盖,因此,监管人员应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客户是否存在关联关系。4、关联交易分析(1)关联交易限额分析。与大额风险一样,对关联交易风险的控制通常也采用设定限额的方法。中国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对一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0%”。“商业银行对一个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在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总数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5%”。“商业银行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50%”。需要注意的是:计算限额指标时,授信余额可以扣除授信时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国债金额;银监会可根据关联交易的风险状况,缩减商业银行对一个或全部关联方授信余额占其资本净额的比例。一些可供参考的分析要点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关联交易违反限额规定或者未按规定及时向监管当局报告,不仅是一种违规行为,也意味着存在信用集中风险,同时也反映了其在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上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监管跟进。如果报表显示关联授信风险限额已被突破,则要进一步核查报告期内每一天的授信限额执行情况,看这种情况是否经常性发生。对于报告期末与上期末相比或报告期内最高点与期末相比,单个关联授信余额占资本净额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以上,以及新出现的大户关联授信,要进一步核实是否存在重大关联交易,以及是否已按规定做重大关联交易报告。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度报告对照,看其对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披露是否存在遗漏。(2)关联交易管理能力分析。对关联交易管理能力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并按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框架进行:是否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其内容是否包括董事会/经营决策机构对关联交易的监督管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的职责和人员组成,关联方的信息收集与管理,关联方的报告与承诺、识别与确认制度,关联交易的种类和定价政策、审批程序和标准,回避制度,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处罚办法等内容。董事会/经营决策机构是否设立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对关联方的确认及关联交易的审查、批准。其人员组成是否合理,是否由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人。内部人及主要股东是否履行报告其关联方的义务,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作出承诺。关联交易委员会是否对关联方进行确认。在对关联交易进行表决或决策时,与该关联交易有关联关系的人员是否回避。关联交易是否经关联交易委员会审查/批准(若属重大关联交易,是否由董事会审批)。独立董事是否对重大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内部审批程序履行情况发表书面意见。是否对关联交易进行充分的内部审计,审计结果是否报董事会/经营决策机构和监事会。关联交易是否遵循商业原则,并符合有关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包括:是否向关联方发放无担保贷款,是否接受本机构的股权作为质押提供授信,是否为关联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无足额现金类资产作为质押的担保,是否聘用关联方控制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审计等)。(三)《最大十家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情况表》大户问题贷款的出现可能给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资产质量、盈利状况和资本充足水平等带来剧烈波动,其背后也可能隐藏授信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监管人员需要对大户问题贷款加以密切关注。《最大十家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情况表》四张报表为监管人员提供了填报机构大户问题贷款的基本信息。1、一般说明(1)填报机构。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外,其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必须填报。(2)填报频率。按季填报法人汇总报表,填报时间为季后20日内。2、整体结构及主要项目这四张报表在整体结构上是相同的,大体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客户资料、分类贷款情况(包括“贷款余额”、逾期本金、逾期利息、“逾期最长月数”、“专项准备”和“其他类贷款余额”)、其他表内授信、表外授信、现金类抵质押品。下面以《最大十家关注类贷款情况表》为例对主要项目进行简要说明:“贷款余额”指填报机构最大十家关注类贷款客户的各项贷款中划分为关注类的贷款账面余额。“逾期金额(本金)”指该客户没有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时间偿还的关注类贷款本金。“逾期金额(利息)”指该客户没有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时间偿还的关注类贷款利息。“逾期最长月数”指该客户的关注类贷款中本金逾期时间最长的月数。“专项准备”指填报机构为该客户的关注类贷款而计提的专项准备。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按各类贷款余额汇总计提专项准备,而不是逐笔计提,设计此项目有助于推动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笔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其他类贷款余额”指填报机构为该客户提供的各项贷款中,除关注类贷款以外的其他类别贷款的账面余额。3、大户问题贷款分析监管人员可在向放贷机构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逐户对大户问题贷款进行分析评估:(1)留意是否有新的大户问题贷款出现,对新出现的大户问题贷款,要了解该户贷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分析其背后可能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复杂模型课程设计
- 班级特色品牌课程设计
- 工商运营管理课程设计
- 石砌重力式桥墩课程设计
- 化妆品投资合同三篇
- 思维培养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案计划
- 推动班级成员共同制定规章制度计划
- 秘书如何维护职业形象与声誉计划
- 丰富班级课程的多样性计划
- 目标缜密性与可行性检查计划
- 社区工作者考试考前必背300题
- 2023年陕煤集团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清华大学2023年11月(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理综生物试题
- 凸透镜成像规律动画可拖动最佳版swf
- 教育培训记录表(液化气站)
- 外科学-第六十二章-脊柱、脊髓损伤课件
- 电力基础知识汇总课件
- 大象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全册
- 2020-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项练习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手术室护士岗位说明书版
- 13、停电停水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以及消防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