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1.gif)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2.gif)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3.gif)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4.gif)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e5aee9dd9b90789c97988068f68b686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反思总结
运城中学姚成勇
《纪念刘和珍君》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成估量,是高中语文教师理应重点讲解和学习的一课。虽然在高中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多多少少都有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q正传》《药》《祈福》等等,但是每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好多学生都会“头疼”,考虑到这一点和文章本身理解上的难度,我在教学上作了以下尝试。
学习的过程教学流程如下:一、情景设置;
二、自主合作;
三、表示交流;
四、师生互导;
五、拓展提升。通过概括问题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回想本节课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有效的,根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即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于关键文句的理解。教学思路的贯彻对比到位,教学过程相对完整,时间安置合理,学生活动强烈,质疑追问环节表达到位。在小组议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全员参与,除了对本小组的问题举行议论之外,对其他问题也有所涉及,老师巡查点拨。表示时,大片面小组学生表示话语布局标准,站姿切实,声音洪量。
当然,本节课也有好多缺乏之处。
首先作为主角之一的我对于整个课堂的驾驭才能还不够,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也只是浅尝辄止。譬如在课堂上有学生在谈对课文中的某些语句的理解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由于自身的宏观感不够,所以就把问题给收了回来,不能开展深入议论。
问题的设置不够科学到位,宏观大于微观,引导性和放射性不够。
教学情感有待加强。上课的过程中决断有余,感情缺乏。同时也由于时间的缺乏,拓展延迟片面归于小组,未能拓展到班级整体。
其次篇: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想: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们普遍感到课时慌张,教材内容上不完。人教社的编辑们听取了一线教师的观法,本学期每个单元删减了一篇课文。即使如此,教师们仍旧感到觉得课时不够。这是什么理由造成的呢?我认为纵然有教材内容方面的客观理由,更主要的还是教师理念方面的主观理由。教材是一个完成的系统,教材编写者不成能再删减课文,那样就会破坏教材整体性。
其实,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与其吃力不讨好的试图把全体课文逐课细讲,不如每个单元重点细讲一篇,给学生做示范,其余让学生自己阅读;
或者把内容或写法相近的两篇放到一节课上来讲,重点分析它们的共性。
本节课就是基于以上斟酌,所做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教学目的:
文学是对人性和非人性的阐释,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彰扬真善美的人性,批判假恶丑的非人性。人性本善应成为学生们永恒的信念,当然也有必要让他们熟悉到人性的缺失是多么的可怕。本节课试图通过对《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两篇文章中人性和非人性的比较,唤起学生对非人性的憎恶,和美好人性的喜欢。
班级:高一(9)班
时间:2022年10月8日上午第三节
师:放假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预习了《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两篇文章,我想知道你读过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1:很惨!
师:谁很惨?
生1:刘和珍和小狗包弟死得很惨。
师:你起个头,带大家读一下。
生1:我没有亲见;
生: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生1:一个多月前,
生: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往往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畏缩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约莫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供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终止,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熟悉的人望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猛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分外欣喜地
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四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摩。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确定要留在它的挚友的身边。结果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楚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拜访那只小狗。邻居报告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师:你方才的回复理应修正一下?谁很惨?
生1: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艺术家的小狗都死得很惨。
师:小狗包弟呢?它死得惨吗?
生1:也很惨?书上讲到了吗?
生1:??
师:谁找到了?
生2:我们结果抉择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在我眼前展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师: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艺术家的小狗、巴金的包弟都死得很惨,触目惊心,惨不忍睹!读到这样血腥味浓重的文字,大家除了可怜,还有什么感受?
生3:愤怒!
师:是什么让你愤怒?
生3:这些人太残忍了!
师:哪些人?
生3:杀害学生的卫队和杀害小狗的专政队。
师:知道什么叫“卫队”、“专政队”吗?
生3:卫队就是保卫政府机关的部队,“专政队”我不知道。
师:政府理应是谁的政府?
生3:人民的。
师:人民的政府为何允许军队屠杀人民呢?
生3:由于学生游行,到执政府请愿。
师:学生们为什么请愿?看27页课下解释①,大家一起读。
生: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接济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邻近集结了各国部队,打定武力进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进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的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两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
师:民众游行请愿是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干扰中国内政,政府的卫队为何要屠杀学生呢?生3:由于这些卫队是军阀政府的卫队,他们是为军阀服务的,他们是军阀豢养的狼狗。
师:哦,政府不是人民的政府,军队也不是人民的军队。专政队全称是“群众专政队”,又简称“群专”,听这个名字,理应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组织呀?
生4:不是,是文革中管制无礼迫害的人们的组织。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课下有解释。
师:老师备课时,上网用百度探寻了一下“专政队”,一共探寻到4060页与之相关的网页,每一页都是一个震绝人寰的惨剧!
我经常讲某个人残忍,往往骂他没有人性。人性理应是怎样的?
生5:良善。
生6:有爱心。
生7:宽容。
生8:与人为善。
生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孟子说人性本善,然而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人性?
生10:残忍。
师:结合我们方才读过内容来分析一下。先看《纪念刘和珍君》。
生10:卫队竟然向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开枪,更有甚者,当杨德群倒地后挣扎要坐起来时,“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军队残忍到这样的地步,实在令人发指。
师:这个“击”字改成“敲”好不好?
生10:“敲”没有“击”的力度大,“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卫兵的凶残。
师:理解得很切实!我们再来看《小狗包弟》。
生11:小狗来看自己的仆人,有人就“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结果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楚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对一个小狗都这么残忍,简直没有人性!
师:你这句“简直没有人性”讲得好,人性是美好的,这些暴行是缺乏人性的。西方宗教传闻中,耶稣是圣人,代表着宽容博爱;
撒旦是魔鬼,代表着残忍暴虐。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潜伏着残暴与良善两种本性,你既可以圣人,也可以成为魔鬼,影响选择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客观的社会因素,那畸形变态的社会,会让一些人异化成魔鬼;
二是主观的个人因素,麻木、自私、怯懦也会将一些人异化成撒旦的帮凶。在这两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还是后者,我们来看《纪念刘和珍君》,在这黑暗的时代,在枪林弹雨中,我们仍就能看到人性的美好。大家能感受到了吗?再阅读我们方才读过的文字,那一段有两个“扶”,找到了吗?给大家读一下。
生12: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师:从这两个“扶”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2:在危害的时候,张静淑和杨德群不是考虑自己逃跑,而是舍身去救助同学,这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同学情义也令人感动。
师:这就和卫队的残暴形成了鲜明的——
生12:比较。
师:比较出了什么?
生12:人性的良善与残暴。
师:残暴是人性吗?
生12:不是。
师:修正一下方才回复。
生12:比较出良善与残暴。
师:方才老师说“麻木、自私、怯懦也会将一些人异化成撒旦的帮凶”。大家在阅读《小狗包弟》时,感受到了吗?
生13:小狗来看被磨折得奄奄一息的艺术家时,有人赶它,踢它,打它。
师:这些人是专政队吗?
生13: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3:“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确定要留在它的挚友的身边。结果专
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楚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结果打断小狗的后腿是专政队干的,前面理应是围观的人。
师:这些人是怎样的人?
生13:是麻木、冷酷、无聊的看客。
师:这样的看客经常展现在鲁迅笔下,能举个例子吗?。
生14:我们初中曾学过《孔已己》,在那篇文章中人们只把孔已己当作笑料,对他没有点滴的可怜。
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看客了吗?
生15:提到了。
师:鲁迅怎么说?读一下。
生15: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仍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师:这两种“闲人”有识别吗?
生15:有。
师:有什么识别?
生15:一个“无恶意”,一个“有恶意”。
师:“恶意”是什么?
生15:??
师:谁来帮他回复?
生16:污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杀人责任推在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有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6:28页解释①介绍的。
师:大家读书时,确定要专心阅读课下解释,这些解释可以扶助我们深入的理解课文。“有恶意”也好,“无恶意”也罢,其实他们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帮凶的作用。我们敬爱的巴金老人也是“帮凶”吗?
生:不是!
师:小狗包弟是怎么死的?
生17:做医学解剖了。
师:为人类医学事业献出了生命,小狗包弟死得很荣誉,是吗?
生17:不是,它死得很惨!
师:是谁抉择把小狗包弟送给医院的?
生17:巴金先生和家人。
师:他们不热爱包弟了?
生17:热爱。
师:热爱为什么还要送给医院呢?
生17:它成了巴金先生一家的“包袱”?
师:什么意思?
生17:他畏缩包弟的叫声会把红卫兵引到家里来。
师:为了自己一家的安好,就把和自己朝夕相处了七年的包弟送给医院做解剖,包弟的惨死,巴金先生真的没有责任吗?
生18:他也是被逼无奈。
师:这么说巴金先生是没有责任的,要怪只能怪那个疯狂的年头,是吗?
生18:是。
师:老师知道大量当年的红卫兵也都是这种态度,他们认为自己也是时代的受害者,巴金也是这么想的吗?
生19:不是。
师:巴金先生怎么说?
生19:不能养护一条小狗,我感到可耻;
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头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诽谤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究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师:巴金先生为什么“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生19:他觉得是由于自己的自私与怯懦害了包弟。
师:这是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
生:忏悔。
师:大家一起读这几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愧疚与忏悔,尽可能把感情读出来。
生:不能养护一条小狗,我感到可耻;
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头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诽谤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究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师:结果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活一世,要俯仰无愧于天地,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面对撒旦的残忍与暴虐,我们不理应做无聊的看客,而理应像鲁迅先生那样大胆的拍案而起;
面对自我的自私与怯懦,我们不理应推卸自我的责任,而理应像巴金先生那样真诚的忏悔。只有这样,你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
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教学目标:1、弄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会从概括事实中体会事情的意
义,从人物的概括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理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3、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的语言表达。
4、掌管贯穿全文的(更多内容请访问首页.haoWorD.Com)的悲愤心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理解文
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重点:理解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绚烂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分外熟谙的鲁迅先生。
二、写作背景
三、课文学习
(一)朗读全文,把握文章布局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以下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dí);
惮(dàn);
攒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的题目报告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片面(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透露这次事情的教训和意义。)
④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在叙事的根基上再深入一步,探讨“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三者交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片面的内容。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熟悉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表达遇难经过。⑥总结阅历教训。⑦热心讴歌赞颂。
文章落实,从局部入手举行分析
(二)第一、二片面
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
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说明态度庄重,而且包含了猛烈的讥讽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变更,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
是人民的国家;
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状语,就切实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猛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含有揭露和讥讽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留神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心情的哀痛、凄怆,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诚恳。
(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伤,自身徘徊寻思。)
3、“正告”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字典里的意思是“严正地报告”,劝戒,语气对比庄重,一般用在事前。文中应是“庄重地报告”。(留神和“警告、忠告”的识别);
引出本文写作理由和目的。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苦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苦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早”字那么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死者的愿望由来已久。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最大的悲哀和敬爱,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也”和“早”二字说明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其次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5、“无话可说”的理由是什么?(从几方面说明理由)
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
一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伤。
6、为什么敢于直面与正视就是真的猛士,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务必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论睁了眼看》)。可见正视是首要的条件,真的猛士务必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只有如此,才会激起变革社会的斗志,才会为推翻黑暗的现实而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假设没有面对的士气,他在敌人面前,轻那么消极遁世,重那么变节投降。
哀痛者——忧国忧民;
幸福者——奋然前行,英勇斗争,并以此为幸福。和庸人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哀痛,却也因此成了真正的幸福者。
7、三个“必要”各指什么?
①针对烈士刘和珍;
②针对魑魅魍魉的世间;
③针对忘却的救主。
问: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苦求作文写起?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苦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自身到礼堂外徘徊、思量;
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伤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苦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苦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早”字那么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苦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由于“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理由。“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
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照旧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止境!”“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那么快要惠临了。文章的其次片面,表达了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大量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楚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是有必要指点人们,也指点自己不要忘却烈土的鲜血。
第一片面:由爱到憎,是按规律依次安置思路的。
其次片面: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时间:相识——遇难)
(齐读其次节,斟酌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说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梦想的人格。其次句紧承第一句,是的评价和熟悉;
第三、四两句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
第五句是的慨叹。
其次段是写我们理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理应定位在:
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三)第三片面
问:阅读第三片面,回复该片面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熟悉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苦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
“生活艰苦”,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
“毅然”那么进一步强调需要士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敬仰和对真理的渴求。
分析第三片面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抵挡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抵挡,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
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柔”,表现了刘和珍的良善与和葡;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①在艰苦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
②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抵挡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④平日她“往往微笑着,态度很温柔”。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良善;
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刘和珍的三件事情:
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抵挡校长,表现她大胆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
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第三片面:先否决了这次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断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激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决到断定。(规律依次)
(四)第四、五片面
第四节:共有5层意思:听到噩耗→颇为质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号召爆发
重点抓住第四片面“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
在第五片面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的悲愤之情;
明确意在讥讽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五)第六、七片面
①第六片面,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情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哀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确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确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第七片面:重点议论第2段的第2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冷静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望见微茫的梦想;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彼此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变更黑暗现实的梦想;
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鼓舞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鼓舞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弥漫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与开头一片面中哪句话相响应。——“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六)小结
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伤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围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置了文章几个片面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其次课时
一、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一).分析一、二小节
1、齐读这一片面,要求带着以下问题:
1)在第1、2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问各有什么含义?
2)本段段意既然为交代写作原由,请问其写作原由是什么?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最大的悲哀和敬爱,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也”和“早”二字说明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其次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重点分析文中难句:
1)文章开头如此庄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讥讽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
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伤,自身徘徊寻思。)
3)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领略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提示: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
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欣喜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大胆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变更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二)分析第三节
1)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由于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理应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敬爱。表达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
2)指点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柔。
(三)分析第四节
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提示:主要是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质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
2)“卫队俨然开枪”的“俨然”二字说领略什么?(提示:一是出乎意料,二是反映了敌人的凶残。)
3)“我向来是不惮一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提示:“中国人”指反动派,意思是敌人的凶残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4)敌人说她们是“暴徒”和“受人利用”,同学们能否在文中找出驳倒他们的证据?(提示:“终微笑着,态度很温柔。”“欣然前往”,“请愿而已”等)
5)“衰亡民族默”“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举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主更加衰亡。)
6)“沉静呵,沉静呵!不在沉静中爆发,就在淹没中灭亡。”一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后面一句是什么复句?有何含义?(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静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叫,鼓舞和策动。)
三.小结:这一片面,以无比悲伤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敬爱;
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着敌人的无耻谣言;
以无比昂扬的口号鼓舞后死者的爆发。
(四)第五六七节
1.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冷静、彼此救助的精神。)
2.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
(提示:无话可说是由于敌人暴力和无耻谣言令人恐惧、愤怒说不出话;
还有要说的话是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宏伟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
(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冷静地转辗于文明人所研发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讥讽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
5.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
(提示: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确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挚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
6.请学生议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梦想;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是什么复句?如何理解该句?
(提示:并列复句。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好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梦想,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的,而猛士们绘制烈士精神激励下,更加英勇的前进、斗争!)
8.文后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提示:在此,表达了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
问: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写作目的?
哪类人动向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敬爱鼓舞哀悼念、激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控诉抨击愤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冷漠哀伤唤醒哀、愤唤醒
总结:由此可见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激励生者、鼓舞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二、总结
通观全文,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始终没有中断沉重的思量,对惨案的阅历教训举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赋予高度评价。这就是思想感情进展和文章布局的大体脉络。
第四篇: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名篇,也是我最热爱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充分表达了鲁迅杂文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战斗性强,在嘻笑怒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念刘和珍君》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之后,当时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取得大部人的可怜,但也有片面反动文人污蔑这次运动“受到别有精心的人的”利用,激于义愤,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感情沉重文章。全文以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整体布局严谨,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之作。
全文没有细致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震撼人心,说是神来之笔毫不为过。叙事简练,感情沉重猛烈,从文章本身,我们隐隐可看到一个忧愤的鲁迅。对刘和珍,说她“往往微笑着,态度很温柔”,但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很温柔的人,只不过加入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却落得一个横尸街头的下场,怎能不叫人痛心,而“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那么更是让人寒心,岂止是鲁迅“出离愤怒了”,读到这里,哪个有爱国心的读者能“出离愤怒”。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斗士,当如鲁迅,在“落莫新文菀”里,在“大野多沟棘”里,在“风雨漂摇日里”,“我以我血荐轩辕”,奋然前行。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名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熟悉,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赋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貌似会马上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大量文字,或光鲜华美或曲折隽永或高贵温润,语词美好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为表征,但仍有大量篇章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高贵之气。这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记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理应缓行》等战斗性很强的出名杂文一样,最终的旨归在于揭露、批判和斗争,但风格上却迥然有异。这主要表现在:一、该文文学意味很浓,是一篇文学的华章该文全篇有多处“文学性”很强的词句,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边,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段话创造性地用雅致的词语和句式抒发了狂涛巨浪般的愤怒和哀伤。读到这些词句不禁令人击掌叫绝:原本不轻易合到一起的两样东西——“美学上来看颇为高贵的辞藻句型”与“大恸大恨
的情感”,竟然被鲁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这里,鲁迅连续创造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把众多青年烈士的血写成如江河涨水般的“洋溢”;
把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地狱般的悲凉具象为“浓黑”的色调;
把自己将要显示于非人间的哀痛物化为“菲薄的祭品”。这些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赋予读者的是更切实的感知和更难忘的印象。
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一段文字的文学性更强。“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成能“浸渍”人心;
会被水所冲淡,但却不成能被“时光”所洗。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驱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血痕;
将由于时移事易造成亲族、师友、爱人凄怆的减淡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
将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变化”成可以诚恳感知的形象;
而在人世间,人们失去亲人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又是极为繁杂的,属于最难“变化”成可以诚恳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鲁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创造了连缀的“意象”。“意象”乃高水平的文学形象,何况鲁迅的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独造!这实在是文学“造象”的奇迹!如此的文学建构力,实在是超群绝伦的。
如上两例弥漫新异文学意味的文字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还有不少,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那样地令人称奇和回味无穷。鲁迅的其他杂文也常有文学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与《记念刘和珍君》相比,在深度与精度方面都略逊一些。因此,《记念刘和珍君》理应说是一篇精致的文学的华章!
《记念刘和珍君》通篇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其说它是一篇杂文或散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长歌当哭”之“长歌”
《记念刘和珍君》确实是一首诗,一首歌。不但从以“一、二、三??七”作标志的大段来看恰如诗歌章节的安置,而且其内容中有大量语句简直就是诗句。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往往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又如:“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静啊,沉静啊!不在沉静中爆发,就在沉静中灭亡。”再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望见微茫的梦想;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以上所引无论从句式的组成来看,还是从铿锵的音调和沉郁的韵律来读,与大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三吏三别”又有多少差异呢?与鲁迅的《悼柔石》《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等诗作又有什么差异呢?细读该文的其他片面,虽然语句较长,但其如诗似歌的韵致无不极有力度地从字里行间迷漫出来。这些长句浑浩流转,其思想和心绪一如诗歌般激荡腾跃,比之短句诗歌更显得意蕴深厚和气势充满。统观全文,确实是“当哭”之“长歌”,只不过是这动地之哀歌覆以杂文的外表而已。
《记念刘和珍君》整体行文节奏“徐步而行”教导城
真正优秀的抒发思想情感的文章,在行文上是有节奏的,如诗似歌的文章更是如此。《记念刘和珍君》是如诗似歌的优秀文章,细心品读它,可以诚恳地感受到这种清晰的行文节奏。概括来说,《记念刘和珍君》在行文上的节奏具有“如歌的行板”那样的美学形式。与鲁迅《“友邦惊诧”论》急风骤雨式的行文节奏不同,《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节奏较为徐缓,正如俄国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感人至深的优良乐章《如歌的行板》那样,表现为“徐步而行”。该文行文节奏同《如歌的行板》一样“徐步而行”的根源是什么呢?
其一,鲁迅表达的是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这种悲哀奇怪沉重,因此释放起来“步履维艰”。全文的行文节奏只有与之应和,方能产生和谐的效果。换句话说,鲁迅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心绪抉择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推进不会像《“友邦惊诧”论》那样“快步疾行”。
其二,《“友邦惊诧”论》写作的核心内容是愤怒和抨击,《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的核心内容是痛楚和愤懑,其中“痛楚”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两篇文章核心内容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了各自的行文节奏。虽然《记念刘和珍君》抒发痛楚的形式有些是对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猛烈揭露和斥责,其节奏在某些段落表现得不断加快,但从全篇来看,那种由“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而透露出的难以遏制的超常痛楚,还是使得文章读来沉郁顿挫,节奏凝重。内容抉择了形式,因此,《记念刘和珍君》在形式上给读者的感受正是“如歌的行板”。
其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思想是奇怪深刻而全面的。他的匠心不难体会: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确定要写出刘和珍的真实性情,坚决抹去反动军阀及其雇用文人泼在她身上的“暴徒”的污秽(因此必写对刘和珍的回忆);
确定要写出反动军阀如何虐杀刘和珍的真实处境,坚决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行,把这些刽子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必写刘和珍被虐杀致死的细节);
确定要写出对于此次事情的反思和总结,指点革命者不要用请愿的方式去斗争;
确定要表达出自己坚决支持“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态度,给革命者最大的声援。这种匠心兼顾的范围较大,又不能不用大量表达性的文字,而探讨需要建立在这些表达性的文字之上。概括来说,兼顾面较大而表达性文字较多的因素也使得《记念刘和珍君》只能在节奏上“中速而行”,一如柴可夫斯基那首优良的《如歌的行板》。
文章的形式也绝不是被动地按照内容的,其中有些形式因素(如节奏)会“荷载”内容的信息。《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节奏“荷载”了鲁迅对烈士沉痛的哀思和如地火涌动般的愤懑,它与内容一起给读者以感动。有记载说: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曾使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
我们“凝听”《记念刘和珍君》那悲怆的心曲,内心深处莫非不会被震撼?莫非不会因鲁迅深挚的思想情感而扼腕长叹、心中泪流?
无论我们把《记念刘和珍君》研读多少遍,“凝听”多少次,都会猛烈地感受到:它确实是一篇词句精致、“意象”独特的文学华章,确实是一首音韵铿锵、和着血泪并喷着怒火的诗歌,确实是一曲用文学形式谱成、以“洒泪祭雄杰”为主调的动人心魄的“如歌的行板”!
过去,我们可能把《记念刘和珍君》与鲁迅的其他杂文一样地泛泛分析和品评了;
现在,我们应重新捧读,重新评价,不仅要看到它的思想和历史价值,还要看到其中以鲁迅心血呵成的美学价值,让它在新时代的文苑中闪烁出原有的瑰丽色调!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反动势力残忍刽子手
3月18日的惨案,刽子手的“杰作”。其残酷程度,只好名之曰兽行。但既已是兽行,貌似也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与其费口舌了,我们不忍再描述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与其生气,也是多余的。但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我们终究深信,结果的告成必属于人!
下劣无耻的暴徒,血债定当血还。
铁胆勇毅巾帼英雄
刘和珍,我特别佩服她,由于她不为势力所屈,“抵挡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我敬仰她,由于她嫉恶如仇,“却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
我赏识她的良善,“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刘和珍,虽是一名师范学生,可是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爱国的光芒。她用自己的身躯,诠释着一种宏伟的精神。
枪弹刀棍无所惧,誓为中华奉我魂。
以笔代刀直插敌人心脏
鲁迅,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宏伟文人。面对爱国青年的不幸罹难,出离愤怒,但仍有话要说;
面对反动政府“光明正大”的屠杀,发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
面对反动文人对爱国女子的污蔑,痛斥了他们的恶行;
面对庸人的默无声息,他发出了呼吁——不在沉静中爆发,就在沉静中灭亡。宏伟的中华民族,该觉醒了!他抨击反动政府吃人的内幕,唤醒庸人的灵魂,给爱国学生以热心洋溢的赞颂并指出其问题所在。这种宏伟的民族使命感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爱戴的同学们,我们不能冷漠前辈的心血,中华民族仍需我们来创造。
一代文人革命者,冷对黑暗心如焚。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鲁迅的文章公然耐人寻味,读了几篇竟鲜有真正能懂得其意的文章,而这篇也只是略懂而已,所以见解难免有些童稚与浅显。
文章是从鲁迅自身徘徊在为遇害的刘和珍君与杨德群开追悼会写起的,然后自然而然的回忆起刘和珍毅然
订了全年《莽原》的事。文章开头的几段,便让我感受到一种灰暗的色调,字里行间迷漫着浓重的凄怆与苦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其他计算机信息服务项目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多孔微孔陶瓷材料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企业高校实习生三方协议
- 2025年人才共享协议标准化文本
- 2025年合作共管协议示范文本
- 2025年借款合同范本速览
- 2025年个人公积金贷款合同调整全览
- 2025年专利权使用和解协议指南
- 2025年养老院入住协议标准
- 2025年供电设施更新改造协议
- 学校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青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选聘3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社区工作者培训课件 新浪版》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趋势
- 人教版小学数学(2024)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综合素养测评 B卷(含答案)
- 电子课件-《饭店服务心理(第四版)》-A11-2549
- 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课件(PPT 111页)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 自来水业务办理授权委托书
- 电子商务客户服务ppt课件汇总(完整版)
- 2022危险化学品及石化化工项目必须进园区的规定文件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