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2f40ed523a9cf002f5c4704caf91799/82f40ed523a9cf002f5c4704caf917991.gif)
![中国语言文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2f40ed523a9cf002f5c4704caf91799/82f40ed523a9cf002f5c4704caf917992.gif)
![中国语言文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2f40ed523a9cf002f5c4704caf91799/82f40ed523a9cf002f5c4704caf917993.gif)
![中国语言文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2f40ed523a9cf002f5c4704caf91799/82f40ed523a9cf002f5c4704caf917994.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中国语言文学Chineselanguage&Literature(专业代码:050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概况】本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4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各1个;建有语言学实验室、手写纸本文献资料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儿童文化研究特色资源数据库、甲骨文原文与释文语料库、江南文化研究数据库等多个特色资源库。学科资料室拥有中外文图书资料32万册,期刊619种。本学科成员65人,其中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54人,博导9人;成员中,长江学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集聚了张涌泉、张法、黄灵庚、梅新林、高玉等一批知名学者,在敦煌学与近代汉字、《楚辞》学研究、浙东文献整理、文学地理与两浙区域文学、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等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近五年获国家社科基金30项(重大招标1项、重点4项),省部级项目72项,立项经费2456万元;出版著作、教材137部,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31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6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3项;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24项(一等奖9项);学术著作连续入选第一、二届国家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主办了亚洲儿童文学大会、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等10余次大型学术会议。一、培养目标本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学科专业基础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胜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具体素质能力要求如下:1.严格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的科研道德,不断求知创新的学术精神,善于合作包容的团队品格。2.具有本学科方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把握学科发展脉络,充分认知重要学术现象,掌握本学科方向国内外理论发展前沿,熟练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研究。3.具有独立思维和独立从事本学科方向研究课题的能力,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注重基础学科向交叉学科的延伸与融合,能够参与开拓新的专业生长点并做出创造性成果。4.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专业外语,具有较熟练查询外语文献、撰写外语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计算机运用能力。二、研究方向本学科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儿童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8个方向。序号学科方向研究方向1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思潮2两浙文学与文化研究3近现代文学文献研究4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5中国古代诗学研究6传记文学研究7江南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8汉语言文字学文字训诂研究9汉语语法研究10汉语方言研究1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12语文教学研究1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14语文规范化研究15中国古典文献学先秦两汉文献研究16出土文献研究17浙东文献与文化研究18古籍整理研究19文艺学文艺美学20中外文论21中国古代美学及江南美学研究32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理论及儿童文学史研究23当代儿童文学思潮研究24比较儿童文学研究2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26欧美文学27亚非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该学科方向从1989年起一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6人;博导1人,硕导1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二层次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近年来,学科成员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4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3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高级别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0多部;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2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5项。2.中国古代文学:该学科方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3年获批硕士点。现有成员1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人,博士13人;博导2人,硕导14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第一、二层次4人。近五年来,本学科在CSSCI来源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全国一级核心期刊论文26篇;出版著作15部;在研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在研课题25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本学科方向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方向已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传记文学研究、江南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富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3.汉语言文字学:该学科方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现有成员16人,其中博导1人,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12人。学科负责人张涌泉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字训诂学研究、近代文字研究、敦煌文献研究、甲骨文研究,其中张涌泉教授领衔的近代汉字和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近五年来,学科成员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7项。在《中国语文》、《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0多部,成果丰硕。代表作有《汉语俗字研究》、《敦煌经部文献合集》、《汉语音转研究》、《甲骨文摹释合编》等。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人次)、思勉原创奖(1人次)、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人次)、胡绳青年学术奖、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人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该方向在浙江师范大学有着很好的传统,老一辈学者(如任远教授等)在词典编纂、修辞学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国内影响。该方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博导1人,硕导8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研究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本方向已培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60余多人,多名考上博士生。该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语言学、对比修辞学、对外汉语教学、方言与文化等领域,已有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影响。近五年来完成和在研国家课题6项,教育部课题3项,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6部,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杂志发表权威和CSSCI论文20余篇,获得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哲社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5.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为浙江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现有成员9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8人。学科负责人黄灵庚教授为屈原学会副会长,专攻文字、音韵、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主持完成4项以《楚辞》研究为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内外学术影响广泛,是当今楚辞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文献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浙东文献与文化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其中《楚辞》与简帛文献研究、浙东学派文献整理研究、甲骨文数字化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五年来,学科成员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6.文艺学:7.儿童文学: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同类学科中成立最早、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突出、人才培养颇具成效的一个学科。20多年来,该学科先后汇聚众多国内儿童文学界重要学者、作家、翻译家,形成了一个在国内乃至日本、韩国、东南亚、港台地区儿童文学界都广有影响的学术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被国内外同行公认为“儿童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该学科现有成员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6人。学科成员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8项,出版著作26部,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项,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项。8.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学制为3年,各学位点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研究课题需要确定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7年。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时间不多于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允许成绩优秀的博士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取得所要求的学分、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导师审核和学位点所在学院领导同意,可提前进入论文答辩,但最多只能提前1年毕业。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1.课程设置:主要由学位公开课、学科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必修环节与补修课程组成,见《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计划表》。2.课程学分要求:博士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3.必修环节:不计学分但是构成学位论文答辩的必备条件。包括:学术活动、文献综述及论文开题报告、博士生中期考核、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答辩等。4.跨学科考入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学科硕士阶段专业课程,不计入学分。5.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可采用闭/开卷考试、口试、实践考核等不同的形式;考查式考核,根据课程及其任课教师要求、必修环节的特点,可采用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课题研究成果或专题演讲答辩等多种方式。成绩可采用百分制评定(达到60分为合格)、五级制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和二级制评定(合格、不合格),其中,学位课程成绩须按百分制评定,达到60分为合格;必修环节,按五级制或二级制评定。五、必修环节要求1.学术活动(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前沿讲座、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的次数不少于10次,包括至少在学校或学科范围内做2次学术报告,至少参加1次全国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每次应有总结,经导师签字后本人留存。达到要求后,由导师给出“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的成绩,并按规定时间内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审核保存。要求30%以上在学博士生需赴国内外著名高校或重点研究机构开展与学位论文紧密相联系的为期三月以上的学术研修。2.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是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根据选题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并完成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审查同意后参加由学科培养指导委员会组织安排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通过并修改完善后,博士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1)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为: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及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2)开题报告要在掌握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3)开题报告会须在至少由5位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教授组成的专家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及研究进度等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认可后方可进行课题研究。本项工作须在申请答辩前一年完成。(4)开题报告后每隔半年,要求博士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组人员参加,帮助博士生分析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3.博士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且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第三学期)。由学科培养指导委会组织安排,成立由学科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担任组长、由导师和导师组成员构成的考核小组对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为: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对本学科方向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科研素质和科研作风等;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博士生应在第五学期参加由学科统一组织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论文工作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结果;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等。5.学位论文预答辩为加强对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管理,完善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博士生学位论文水平,保证博士学位授予质量,实施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博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正式答辩之前进行的一次集体指导,是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由所在学科统一组织,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定稿后申请正式答辩前的2-3个月内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查找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博士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博士生申请预答辩须通过博士生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且博士学位论文修改定稿。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送审。六、培养方式及其管理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尤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体现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宗旨,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博士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指导小组协助的原则与机制。按培养方向设立导师组。学位点成立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博士生的招生、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学院负责博士生培养的日常管理工作。导师负责具体培养工作,制订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读书报告、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3.博士生入学后二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课题研究方向与博士生的个人特点,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并报所在学院备案。个人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必修环节、中期考核、科研工作、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等项目的要求和进度做出具体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需要修改者,须经导师和学院同意。4.博士生课程教学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专题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博士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使博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5.采用项目驱动的博士生科研素养培养方式。博士生在具体的项目科学研究中,以开拓、创新为目标,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尤其是独立从事创造性科研工作的能力。6.博士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应完成相当于助教一个月工作量的任务。7.博士生课程学习阶段结束且安排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各学位点所在学院先后须组织中期考核、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学位论文预答辩(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定稿后申请正式答辩前的2~3个月内)。七、科学研究的要求1.研读与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有关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文章,以及导师指定学习的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够恰当分析学科前沿状况;2.能够独立寻找或提出具有较重要学术意义和一定研究难度的课题。能够正确确立自己的突破方向、研究路线和工作方法;3.具有独立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的能力,明确所研究课题的重难点,能够实施和完成研究计划。论证严密,研究结果可靠,并能形成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能够围绕一个主攻方向有计划、分阶段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系列研究工作。能够完成导师布置的其他研究任务;4.能够熟练地检索、阅读本专业的中、外文资料,能够很好地分析、评价和利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中外文资料:在从事某项研究时(例如在完成学位论文时)不遗漏重要文献;5.充分熟悉和掌握学术规范,熟悉相关的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不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发现、观点、数据、材料相混淆,尊重他人成果,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6.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敢于向有重要意义的难题挑战;具有较强的把握问题的能力,在研究中能够做到问题集中、突出,主题明确、具体;学术兴趣广泛,善于学习、吸收并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表达能力较强,能够最终将独立的发现与创造性总结出来,形成让同行专家乃至更广泛的范围理解的研究成果;7.依照《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相关规定,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与申请博士学位相应的研究成果。博士研究生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与导师合作)的身份,至少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期刊定级标准》认定期刊发表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一级及以上论文1篇,或CSSCI论文2篇。八、学位论文的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完成学位论文是培养博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博士生获得学位的必要环节。1.选题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在广泛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选定研究课题。论文的选题应体现该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独创性,论文内容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撰写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条理性,应充分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详细说明研究方法,准确表达研究结果,合理深入地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客观正确的研究结论,并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所创新,能够反映出博士学位申请者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独立的科研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选题应力求与导师主持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相结合。2.开题博士生在选定课题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状况和文献资料综述;选题的研究意义、学术目标、研究内容;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选题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计划、研究进度、预期成果;已有的研究基础、学术积累等。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应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导师指导小组或委托专家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专家考核小组由5—7人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学科负责人任组长。未通过开题报告论证者,可继续准备,每隔半年重新进行报告论证,直至通过。其学习期限相应顺延。3.学位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求理论正确、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思路清晰。学位论文的文本格式必须符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学位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应在10万字以上。同时应包括封面、扉页、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凡例、征引文献、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等。学位论文涉及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译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推理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万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行文规范,不得引用未经查证的第二手资料,不得隐瞒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一般应有专门章节说明与选题相关的已有学术成果和选题的前沿动态。4.论文答辩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以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按照《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九、毕业与学位授予博士研究生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备考核与学位论文审查、答辩,准予毕业。依照《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相关规定,组织学位论文答辩与博士学位授予工作。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并通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的,授予文学博士学位。PAGEPAGE3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计划表(代码:050100,2014级起执行)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备注学位课程学位公共课10345011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1322必修1034501102博士综合英语1483必修1034501105中国社会概况1322博士留学生必修1034501106高级汉语阅读1483学科平台课0501001201学术前沿1322按学科方向上课学科方向课(按方向必修1门)0501001301中国新文学渊源研究1322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选修0501001302鲁迅研究13220501001303童话研究23220501001304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13220501001305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1322中国古代文学方向选修0501001306传记文学专题研究13220501001307中国诗学的传统与现代13220501001308古代小说专题研究23220501001309近代汉字研究1322汉语言文字学方向选修0501001311训诂学研究13220501001312中古近代汉语研究13220501001310语法研究13220501001317汉语方言研究13220501001313语言生态研究132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选修0501001314汉语史视角的语文规范研究13220501001315母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3220501001316外对外汉语教学视角的汉语本体研究13220501001318楚辞学研究1322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选修0501001319敦煌文献选读13220501001320甲骨文献专题研究23220501001321中国宗教典籍研究23220501001322元明清文献研究13220501001323文学理论专题研究1322文艺学方向选修0501001324文论史专题研究13220501001325儿童文学理论专题研究1322儿童文学方向选修0501001326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13220501001327外国儿童文学史研究13220501001328儿童文学经典研读13220501001329比较文学原理132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选修0501001330欧美文学经典研究13220501001331亚非文学研究1322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按方向至少修1门)0501001501文学思潮专题研究2322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选修0501001502两浙文学与文化专题研究23220501001503儿童文学专题研究23220501001504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1322中国古代文学方向选修0501001505明清诗文词专题研究23220501001506文学文献学23220501001507文字音韵训诂专题2322汉语言文字学方向选修0501001508《楚辞》与简帛文献研究23220501001509敦煌学研究23220501001510明清语法研究专题23220501001511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32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选修0501001512语言规范理论与实践研究23220501001513修辞学研究23220501001514教学语法应用研究23220501001515文字音韵训诂专题2322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选修0501001516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专题23220501001517训诂学研究23220501001518浙东文化史23220501001519比较文论专题研究2322文艺学方向选修0501001520审美文化专题研究23220501001521文艺美学专题研究23220501001522江南美学研究23220501001523儿童文学与文化研究2322儿童文学方向选修0501001524图画书研究23220501001525比较儿童文学专题研究23220501001526西方当代文学研究232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选修0501001527中外文学比较研究23220501001528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2322公共选修课102450110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2161暂不开课1024501104第二外国语2322必修环节1024501802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1-62(非本专业或同等学力入学者,必选)补修课程0501001901中国现当代文学132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补修0501001902文艺理论1320501001903汉语史132汉语言文字学方向补修0501001904文字学1320501001905古代文论史132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补修0501001904文字学1320501001902文学理论132文艺学方向补修0501001906中国文学史1320501001901中国现当代文学132儿童文学方向补修0501001902文艺理论132应修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附加说明:外国留学生攻读博士学位,应必修研究生院为留学生设置的公共课两门,并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培养环节;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不少于7万字。其他培养环节与申请答辩条件、论文送审等,暂不做具体要求。附:各学科方向/二级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学科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一、必读书目[1][2]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2]谢冕.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7]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9]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12]骆寒超.新诗创作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2]朱寿桐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14]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15]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佩里·诺得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天卫文化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17]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18]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19]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20]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21]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32]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2]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24]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25][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26][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27][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28]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9]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20]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1]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32]王嘉良.辉煌“浙军”的历史聚合——浙江新文学作家群整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32]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25]周晓波.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透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32]曹禧修.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7]王侃.叙事门与修辞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二、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1]高玉.跨文学研究论集初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2]高玉.跨文学研究论集二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王嘉良等.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4]方卫平.儿童文学接受之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5]李蓉.中国现代文学身体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6]付建舟.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7]潘正文.两浙人文传统与百年浙江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8]骆寒超.新诗主潮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9]孙玉石.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10]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11]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12]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14]班马.前艺术思想.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15]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16]王泉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接力出版社,1996年版.[17]吴其南.中国童话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18]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未来出版社,2001年版.[19]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21]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3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32]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24][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5]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26]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27]王嘉良.地域视阈的文学话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28]王嘉良.浙江20世纪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三、推荐专业期刊[1]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2]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合办.[4]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5]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合办.[6]鲁迅研究刊.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博物馆合办.[7]当代作家评论.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8]儿童文学选刊.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9]儿童文学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10]中国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11]中国少儿出版.中国少儿出版社主办.[12]中国儿童文化.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学科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一、必读书目[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2]《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4]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5]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6]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7]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年.[8]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锺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0]章学诚撰、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1]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9年.[12]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12]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14]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2年.[15]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6]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7]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18]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2年.[19]韩兆琦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20]徐朔方著《徐朔方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21]王水照著《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2]陈尚君著《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2]梅新林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4]梅新林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学林出版社,1995年.[25]俞樟华著《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26]俞樟华等著《古代杂传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27[28]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9]葛永海著《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0]陈洪著《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20]陈大康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二、专业期刊[1]文学评论.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文史.季刊.中华书局.[4]红楼梦学刊.双月刊.中国艺术研究院.[5]明清小说研究.双月刊.江苏社会科学院.[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7]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双月刊.东北师范大学.[8]文献.双月刊.北京国家图书馆.[9]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0]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一、主要著作[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岑麒祥、叶蜚声、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6]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7]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8]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9]詹伯慧《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0]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石安石《语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孙常叙《汉语词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7]张先亮、范晓《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9]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2]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1.[25]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26]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7]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8]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29]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20]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1]郭在贻《训诂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2]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32]王力《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24]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25]Comrie,B,LanguageUniversalsandLinguisticTypology,沈家煊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2]克劳夫特(W,Croft)《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外研社,2000.[27]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8]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9]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史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0]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4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42]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2009.[4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44]萧统编选《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5]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46]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4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49]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0]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1]黄灵庚《楚辞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2]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6.[52]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二、专业期刊[1]《中国语文》,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方言》,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当代语言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4]《语言文字应用》,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5]《语言研究》,季刊,华中理工大学.[6]《语文研究》,季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7]《古汉语研究》,季刊,湖南师范大学.[8]《语言教学与研究》,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9]《世界汉语教学》,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0]《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1]《文献》,季刊,国家图书馆.[12]《古籍研究》,季刊,安徽大学.[12]《敦煌研究》,年刊,敦煌研究院.[14]《文史》,季刊,中华书局.[15]《中华文史论丛》,季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6]《国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国学院.[17]《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8]《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一、主要阅读书目[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2]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2]叶斯柏森《语法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年。[4]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5]洪堡特《论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6]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7]赵元任《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8]高名凯《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9]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10]陈原著《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2年。[11]齐沪扬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2]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14]马蒂尼奇《语言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5]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6]李国正《生态汉语学》,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7]萨利科科.S.穆夫温著,郭嘉、胡蓉、阿错译,《语言演化生态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8]陈平《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19]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20]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2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2]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32]刘丹青编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24]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5]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26]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27]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28]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29]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20]徐大明主编《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2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2]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32]徐烈炯《语义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1995年。[24]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5]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3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2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28]张先亮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40]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1]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4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2]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44]W·C·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45]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上海:\o"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46]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47]傅惠钧《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32]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增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49]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50]苏培成《语言文字应用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51]周有光《新语文建设》,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52]王建华主编《21世纪语言文字应用规范论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52]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54]吕冀平主编《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5]刘兴策《语言规范精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6]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57]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58]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59]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0]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2]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62]Chomsky,Noam.1964CurrentIssuesinLinguisticTheory.TheHague:Mouton.[64]Chomsky,Noam.1971DeepStructure,SurfaceStructure,andSemanticInterpretation.inSteinbergD.&Jakobovits,L(1971)Semantics:AnInterdisciplinaryReaderinPhilosophy,LinguisticsandPsychology,pp.182-216,CambridgeUniversityPress.[65]Chomsky,Noam.1982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ThePisaLectures.Holland:ForisPublication.[66]Chomsky,Noam.1986Barriers.MITPress.[67]Chomsky,Noam.1992AMinimalistProgramforLinguisticTheory.ToappearinKennethHale&SamuelJayKeyser(eds.)TheViewfromBuilding20:EssaysinHonorofSylvainBromberger.MITPress,1992.[68]Chomsky,Noam.1995TheMinimalistProgram.MITPress.[69]Chomsky,N.&Lasnik,H.1991PrinciplesandParametersTheory.ToappearinJ.Jacobs,A.vonStechow,W.Stemefeld,andT.Vennemann(eds.)Syntax:AnIntroductionalHandbookofContemporaryResearch,WalterdeGruyter,[70]Comrie,Bernard.1981LanguageUniversalsandLinguisticTypology,Chicago:theUniversityof[71]Croft,Williams.TypologyandUniversals,Cambridge:theUniversityof[72]Fillmore,C.1968TheCaseForCase.UniversalsinLinguisticTheory,ed.byEmmonBachandRobertT.Harms,1-90.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72]Goldberg,E.Adele.1995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构式:[74]Halliday,M.A.K.1994[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London:EdwardArnold;secondedition.[75]Jackendoff,R.1972SemanticInterpretationinGenerativeGrammar.MA:MITPress.[76]Langacker,R.W.1991[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1:TheoreticalPrerequisites.Vol.2:DescriptiveApplication.StanfordCal.:StanfordUniversity[77]Lyons,John1968IntroductiontoTheoreticalLinguistics,Cambridge[78]Sapir,E.1921Language.Rupert:Hart-Davis.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85[79]Talmy,Leonard2000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ume1:ConceptStructureSystems.Volume2:Typology,andProcessinConceptStructure.Cambridge[80]Ungerer,F.&Schimid,H.-J.1996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London&NewYork:Longman.二、专业期刊[1]《中国语文》,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方言》,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当代语言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4]《语言文字应用》,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5]《语言研究》,季刊,华中理工大学.[6]《语文研究》,季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7]《古汉语研究》,季刊,湖南师范大学.[8]《语言教学与研究》,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9]《世界汉语教学》,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0]《敦煌研究》,年刊,敦煌研究院.
学科方向“古典文献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一、主要阅读书目[1]《十三经注疏》[2]《二十四史》[2]《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5]《说文解字》及其诠释研究著作[6]《昭明文选》[7]《重修金华丛书》[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9]黄宗羲《明儒学案》[10]章学诚《文史通义》[11]钱穆《国学概论》[12]余嘉锡《目录学发微》[1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14余嘉锡《古书通例》,[1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16]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7]张舜徽《中国文献学》[18]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1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0]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史简编》[21]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32]黄灵庚《楚辞集校》[32]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24]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25]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26]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27]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28]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二、专业期刊[1]《文史》[2]《中华文史论丛》[2]《国学研究》[4]《历史研究》[5]《文献》[6]《文学遗产》[7]《文学评论》[8]《敦煌研究》[9]《中国典籍与文化》[10]《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学科方向“文艺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一、书目(一)文学理论部分[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王一川《文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础》(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5]潘梓年《文学概论》上海,北新书局,1925.[6]田汉《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7.[7]舒舍予《文学概论讲义》(1921)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8]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64.[9]蔡仪主编《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张法、张旭春、支宇、章辉《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11][日]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925.[12][美]韩德《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12][苏]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14][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15][英]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6][美]卡勒《文学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7][俄]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印]《梵语诗学论著汇编》(上下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9]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朱立元主编《西方文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2]Moore-Gilbert,Bart,Stanton,Gareth,andMaley,Willy.Eds.PostcolonialCriticism.NewYork:Addison,Wesley,Longman,1997.[32]Rice,PhilipandWaugh,Patricia.Eds.ModernLiteraryTheory:AReader.4thedition.London,AHodderArnoldPublication2001[24]Richter,DavidH.Ed.TheCriticalTradition:ClassicTextsandContemporaryTrends.2ndEd.BedfordBooks:Boston,1998.[25]Rivkin,JulieandRyan,Michael.Eds.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Malden,Massachusetts[26]Castle,Gregory.BlackwellGuidetoLiteraryTheory.Malden,[27]JulieRivkinandMichaelRyanedLiteraryTheory:AnAnthology.Editedby.Malden,MA(二)文艺美学部分[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4]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张法《美学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德]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8][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9][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10]HerbertSidneyLangfeld,TheAestheticAttitude,Harcourt,BraceandCompanyInc,NewYork,1920.[11]GeorgeDickie,IntroductiontoAesthetics:AnAnalyticApproach,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三)中国文艺学部分[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陈思和《中国现代文论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2]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5]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成复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8]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程建军《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朱良志《曲院风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12]金学智《书法美学谈》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14]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15][英]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二、主要期刊[1]文学评论.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文艺研究,月刊,中国艺术研究院.[4]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5]文艺理论,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6]美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7]BritishJournalofAesthetics,季刊,英国美学学会主办.[8]Aestehticsandartcriticsm,季刊,美国美学学会主办.PAGEPAGE38学科方向“儿童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一、书目(一)儿童文学史类[1]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2]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2]张香还.中国儿童文学史现代部分.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4]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5]吴其南.中国童话史.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6]邱各容.台湾儿童文学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8]张永健主编.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9]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10](英)约翰·洛威·汤森.(二)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类[1]魏寿镛、周侯予.儿童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2]朱鼎元.儿童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2]张圣瑜编.儿童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4]赵侣青、徐迴千.儿童文学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5]陈济成,陈伯吹编.儿童文学研究.上海:幼稚师范学校丛书社,1924年.[6]葛承训.新儿童文学.北京:儿童书局,1924年.[7]仇重、金近等.儿童读物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8]穆木天等编.儿童文学参考资料第1、2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6年.[9]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10]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现代儿童报纸史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11]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2]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4]方卫平.儿童文学接受之维.长沙: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15]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16]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17]班马.前艺术思想.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18]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9]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20]彭懿.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21]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3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2]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24]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25]梅子涵、方卫平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26]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年.[27]吴其南.童话的诗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28]周作人著,止庵校订.儿童文学小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9]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20]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1]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32]李利芳.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2]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转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4]周晓波.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透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25]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2]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年.[27]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28]彭懿.走进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29]彭懿.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年.[40]刘绪源辑笺.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年.[41]吴其南.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42]方卫平.享受图画书.济南:明天出版社,2012年.[42]方卫平.刘宣文主编.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44][45](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46](俄)别林斯基.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周忠和编译.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47](瑞士)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32](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49](挪)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0][51][52](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52](美)雪登·凯许登.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4](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其他计算机信息服务项目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多孔微孔陶瓷材料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企业高校实习生三方协议
- 2025年人才共享协议标准化文本
- 2025年合作共管协议示范文本
- 2025年借款合同范本速览
- 2025年个人公积金贷款合同调整全览
- 2025年专利权使用和解协议指南
- 2025年养老院入住协议标准
- 2025年供电设施更新改造协议
- 无障碍设施监理实施细则
- 可转换病区应急预案与流程
- 《燃放烟花的利与弊》课件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病区环境管理查房》
- 《小羊和蝴蝶》绘本故事
- 钢筋工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大数据技术基础及应用教程(Linux+Hadoop+Spark) 习题答案
- 中国古代史年代尺
- 数字经济学导论-全套课件
- 医药代表经验分享
- 钉钉培训使用手册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