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师版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师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导学案主备人焦晓青【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感手法的运用。

2.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3课时

【知识链接】一.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见导学案二.散文文体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正音

煤屑(

)霎时()

弥望(

)

袅娜(

蓊蓊郁郁(

)

酣眠(

)

踱着(

敛裾(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

2.词语释义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迁延顾步:形容走走停停,不住地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

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打不起劲头。

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丽的少女。

兼羽传杯:双方互递着酒杯。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明确: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本文哪些段落写了荷塘?明确: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

3.

在此前后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相关段落,画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

明确: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

结论: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总结:分析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层次结构(游踪):

想荷塘

去荷塘

赏荷塘

离荷塘

作者描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尝试在文中找出来。

一.速读课文,分析本文行文线索

暗线——情感

明线——游踪

二.细读课文,探究细节

1.

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

明确: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组织文章材料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相对于作者的游踪是一条暗线,它是从感情的角度串穿全文的。从思想内容表达的角度来说,它具有以下作用:

①.为全文确定感情基调。所谓的“不宁静”是说心中有愁闷,无法排解。这自然就为全文笼罩了一层愁得色彩,但这种愁似乎无以言说,故而调子显得有些低沉。

②.造成一种悬念,引出下文。疑问的产生自然会引起阅读的兴趣。同时,它也是下文作者漫步荷塘边的小路,欣赏荷塘月色的起因。③.与下文写环境的幽静形成对照,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借助环境之静来求得内心平静的愿望。

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明确:

煤屑路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

(苦闷)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喜悦)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喜悦)

(月下)荷塘

(喜悦)

(荷塘)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苦闷)

(江南)采莲—热闹

风流

有趣

可惜无福消受

(向往、遗憾)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

更加寂寞苦闷)

在分析作者心里变化是,重点讨论下列问题:(1)、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情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变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明确: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

追问补充:

A:关于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①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②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B:第5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C: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明确: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当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明确:回到家中,“什么声息都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去观赏荷塘月色,当他面对荷塘时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第六段最后说“这时候最热闹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二是表达情感或表现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作者沉浸在自然美景之中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暂时超脱,又回到现实,复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从表达情感的角度看,这句话写蝉、蛙的热闹意在反衬自己苦闷、哀愁、求解脱而不得的心情。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

朗读四、五两小节,发挥想象,思考:这两个小节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第四自然段:荷叶、荷花、花香

第五自然段:月光、月影、月色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可能涉及的句子和手法有:

A比喻句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比拟句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通感句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作者把影像幽暗静谧的特点,借助梵婀玲的优美进行展示,巧到极处,毫无做作之一,却有意在笔先的美感。)

D叠词的运用

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厚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教师小结:这两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图。第四自然段重点写荷塘,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没有写月,却处处有月,作者描绘的是他们在月下的各种情态。第五自然段重点写月色,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描绘的荷塘上的月光、月影。作者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手段描绘了眼前景色的美,将我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幻的迷人境界。正是在这种境界中,作者的苦闷得到片刻的排解,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淡淡的喜悦。

总结:语言特色

①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②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③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四.思想内容

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②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谈<荷>》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