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诱因及调理方法_第1页
抽动症诱因及调理方法_第2页
抽动症诱因及调理方法_第3页
抽动症诱因及调理方法_第4页
抽动症诱因及调理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抽动症的诱因及调理方法作者离离原一、抽动症诱因:抽动症是体质和教养环境双重原因,不同的孩子比例不同,有些孩子体质原因多些,有些孩子体质原因少些。但是体质原因很少能超过30%,主要原因还在教养环境上,大部分占到了80%左右。抽动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1家庭关系方面的抽动症成因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小结:孩子是家庭关系的“晴雨表〃,家庭关系中多种不和谐能量冲突,幼小的孩子首先会受到冲击,而且因为弱小,孩子受到冲击的幅度最大。孩子出现问题,请先反思上述关系。2养育习惯方面的抽动症成因干涉:对孩子的一举一动用家长自己的标准衡量,频繁的对孩子进行干涉。比如“玩具应该这样玩〃「东西这样摆放〃、“吃饭要这样吃〃或者我来喂你、“这个这样做〃或者我来帮你。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本能被压抑.包办:孩子的事情都大包大揽,包括吃饭穿衣服等等,不给孩子自己尝试、学习和行动的机会。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控制:家长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孩子,希望孩子一举一动按照家长自己的意志。孩子的自我意志被压抑。限制: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干净,或者符合家长的行为标准,对孩子的行动进行过多限制,稍微有点危险和不干净的行动,都被限制。养育过分精细:保护过度或养育过分精细会导致孩子自我保护和生存能力减弱,其原理类似于在无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细菌抵抗力。过分严厉受到惊吓小结:孩子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家长的控制、限制、过分督促和包办,扰乱了孩子的正常发展,除了抽动,还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焦虑、强迫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跟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伴随孩子自我意志以及自我发展压抑,孩子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发展不起来过度依赖家长,一方面又会本能的反抗抵制家长的控制限制和包办,造成了依恋过度和亲子关系恶劣的双重后果。3体质方面的抽动症成因:抽动的孩子,大部分脾胃虚、肾虚、肝火旺。以肾为例,中医有句话叫“肾虚惊恐、惊恐伤肾〃,也就是说,同样的事件,肾虚的人受到的惊吓更大,受到了惊吓反过来又伤害了肾,导致肾脏更加虚弱,进入恶性循环。抽动的孩子大多敏感,跟体质有关系,同样的事情,这样体质孩子受到的冲击,比一般孩子大。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邻家孩子又打又骂不会抽动。(不抽动不见得是好事,恶劣的亲子关系、心灵伤害造成的心理问题会伴随终身)小结:从抽动症成因来说,体质原因比心理原因的比重小很多,一般心理问题解决了,随着孩子发育,身体问题会改善。比如刚才肾虚惊恐惊恐伤肾的例子,如果没有惊恐,哪里来的伤害呢?而且这个伤害主要来源于家庭,因为对于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来说,家庭是他的天,他的一切,如果他的天是安全的,外界的惊吓传递到心灵也会被屏蔽一部分。抽动症一般是上述家庭关系、养育习惯、身体体质等几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抽动症调理方法1抽动症调理方法一: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是建立亲密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尊重孩子,先从尊重和接纳的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做起,孩子跟你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不能把你的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的任何感受和情绪(注意不包括行为)都应该是被接纳的。你接受了孩子的感受,并且把这个接受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问题就好处理的多了。接纳孩子感受不会惯坏孩子,接纳孩子不是无原则的百依百顺。接纳孩子情绪的主旨是,情绪没有对错,无论孩子做什么,肯定不是无厘头的,肯定有原因,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这个原因。孩子的任何感受和情绪都是应该被接纳的,但是有些超出原则的行为有策略的进行约束。(但是要注意,不能到处都是原则,到处都是原则容易形成强迫症或者强迫倾向)孩子的行为确实需要约束时,家长态度一定要坚定而平和,暴怒对于处理孩子的问题没有任何好处,一般情况下,家长接纳和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并针对情绪加以疏导,家长也就不会生气,不生气,孩子的行为就比较容易引导,事情就好处理了。爱,怎么都不为过。不存在爱孩子会把孩子惯坏这种事。溺爱不是爱。多数溺爱都是包办和控制太多,以及允许了孩子所有的不合理行为。接纳孩子的一切感受,有策略的约束孩子超出原则的行为。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爱,无条件地爱,不是溺爱,他才有安全感和自信,承受力和心力才会强。要做到发自内心的陪伴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会觉得真正安全。要让孩子感知到,无论他乖或不乖、优秀或不优秀,无论家长顺从他还是约束他,家长都是爱她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感知,就会自然度过一个个情绪波动以及他的各种成长转折期,会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理好合作好商量、内心有力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关注孩子内心,对于孩子有时候用无理取闹方式引起你关注时,时而满足时而教训,会引发孩子内心预想的不安全感,从而表现更糟糕。2抽动症调理方法二:减少对孩子的限制、控制、包办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儿让他自己做,孩子能自己做事,才有生命存在感,才能感知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依附着我们而存在的,他的自信心、承受力和心力会提高。才能有心力去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可控的未知未来。(你不可能保护和控制孩子一辈子,未来的路需他自己走,所以,学会放手)已经包办习惯了,不要一下子放手,孩子会感觉被抛弃了,没有安全感。先从孩子自己做事的时候不要打扰和干涉做起;孩子习惯任何事情求助于你了,先从帮忙的时候踉他一起做开始,做的过程中你要显得笨拙一点,孩子的贡献要及时表扬,表扬的时候要描述细节,说明他怎么做的好了。千万不要孩子半天没解决的问题你三两下就给解决了,很打击孩子自信,而且以后还会找你,因为你是他的捷径。孩子有问题就责怪你,是家长过度包办以及孩子出问题家长就给包办善后引起的。你包办、出了事就给善后,当然责怪你了,凭什么别的事情都给我做好了唯独这个没给做好,当然责怪家长了。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这点对提高孩子心力也很重要。比如,孩子不小心或者生气发泄把什么东西摔了。可以允许他发泄,用哭闹等方式发泄郁闷。家长千万不要:我给你修,给你补,我马上去给你买个新的一样的回来,不要帮孩子善后。即使修补也让孩子情绪平复以后让她自己或者和大人一起做。也不要指责:“谁让你*****〃“我跟你说了****你不听〃。杜绝指责,指责会阻断孩子的自我反省,就白犯错了,孩子没有从错误体验中成长。家长只要心平气和的陪在旁边,等孩子情绪平复的时候,跟他共情安慰一下就行了:心爱的东西坏了你很伤心吧,或者提示一下孩子如何自己处理不良后果,“拖把在浴室〃、“抹布在这里〃等等3抽动症调理方法三: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庭,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和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有持续的能量和动力,去应对他未来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压力,并且有利于孩子未来他自己家庭的和谐性。为了孩子为了我们自己,学会爱和被爱(没错,被爱是是门学问,需要学习),去爱你的爱人、感恩父母和公婆,学会示弱、学会被爱。在家庭中,任何事情,尝试去理解家庭成员的本意和出发点,大家的出发点都一样的,都是以爱孩子、爱家出发,基于此,没有什么事不能改变和协商的。对家人,首先要接纳、理解。接纳理解其实适用范围特别广,前面说到孩子,现在又提到了家人,理解接纳可以说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法宝。接纳理解以后,你才能了解对方的意图,这样你才能了解怎样的方式能让对方容易接受,你的意图才有可能调整成容易被对方接受的形式,也才有可能具有说服力。尽量避免唠叨埋怨指责。唠叨指责除了让对方更加反感抵触,起不到任何作用。要想抚育孩子,首先要成为自己,自己内心完善强大了,才能去感染孩子(注意,是内心强大,不是表面强势)4抽动症调理方法四:体质调理调理孩子体制,建议首选推拿和食补,不太建议长期服用中药,因为中药也是有毒性的。如果配合中药调理体质,一定要了解孩子体质,针对性的调理。不是所有的中药就是好的,有的中药也有止抽成份,而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建议身体体质调理首选推拿、食疗、杂粮,配合运动,加强体质。。家长最好自学一些中医知识,了解自己孩子的体质。推拿:6岁以上孩子建议专业中医推拿;6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可以自学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操作非常简单,可以以下链接的这个视频学习,视频看1-2遍,先在自己手上比划比划,一般就学会了。孩子的推拿一般早晚睡后或者醒前各半小时。不需要针对抽动进行推拿,只是根据孩子的体质,调理孩子的脾胃、肝、肾。视频链接:http:〃/s2017xiaoertuina/index.shtml杂粮粥(杂粮米糊):早餐熬粥可以加一点粗粮,超市里的各种粗粮随便买一些,黑米、黑豆、红豆、黄豆、黑芝麻、小米、玉米炸、芡实、云苓、山药、薏米(薏米用之前需要泡一晚)等等。为了方便,可以各种杂粮取合适的量,混合搅匀在一个桶里存放,用的时候方便取用。结论:1、儿童抽动症是家庭关系、养育方式、体质几个方面综合引发的,体质原因占比重相对是比较少的,家庭、养育是主要诱发因素,占到约80%。a)目前关于抽动症治疗,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求医(包括中西医)过度、心理诊疗缺失。b)抽动症确实有体质原因,很多时候体质原因成为家长推托责任的很好的理由,毕竟家长一开始接受自己伤害孩子这件事很困难,想不通爱怎么就变成了伤害,潜意识抵触。家长到处求医问药,有个潜在原因就是不相信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而且家庭环境、养育方式不是实体,看不到摸不着,不是很相像具体的,需要用心领悟,能悟透的家长很少。c)一般来说体质是天生的、跟遗传关系很大,体质是相对比较顽固的,调理起来是个漫长的工程。教养环境是后天形成的,而且占得比重高,教养方式的改善,调理效果是特别明显。d)抽动症不遗传,遗传的是体质,相同的体质,相似的教养环境,造成了疑似抽动症遗传的假象。e)家庭心理调整为主,体质调理为辅,两方面配合,效果最好。作者孩子情况:男孩,调理时间约两年,其中动作持续一年多,经历过眨眼、挤鼻子、清嗓、扭脖子、抽肚子、吸气、深呼吸、发声等动作;动作消失以后,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调理心理。期间没吃药没有仪器治疗,全靠家长自己调整改变。孩子痊愈以后,没有动作,心理健康程度很高,以前出现过的强迫倾向、焦虑情绪、内心不安、情绪暴躁情况均已改善。孩子现在心理承受能力正常,各项指标基本健康。调理抽动症第一步:释放孩子1什么是释放?在抽动症诱因中,主要是冲突和压抑造成了孩子的抽动,调理的第一步,毋庸置疑的,应该是释放这些冲击和压抑,让孩子把心中积压的压抑释放出来,孩子在释放中日益达到内心的能量平衡。孩子的释放,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绪的释放;一方面是淘气和抽动动作的释放。孩子确诊抽动症以后,家长一般都会变得宽容一些,有些是因为对抽动症病因有所了解后有意识改变,有些是因为单纯从心疼孩子的角度出发,就像有时候孩子普通的感冒发烧期间,家长一般也会变得相对宽容一些。抽动症的孩子大多脾气暴躁、易怒;尤其是家长开始变得宽容和尊重孩子以后,孩子开始放松,然后就有个报复性发泄期,这个爆发,一方面是脾气和情绪,还有一方面是抽动动作和淘气。本文所说的释放,也主要是这两个方面。孩子爆发的时候,是孩子内心最焦虑不安的时候,家长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处理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被接纳和被爱,会比较迅速的修复以前的心理伤痕,所以,这时候是家长补救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家长的处理方式特别重要。2如何处理孩子的释放?改变认知,接纳和理解孩子;我的孩子在抽动症以后,性格变得很乖戾,天使变魔鬼,时刻挑战我的耐心,只要稍微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孩子发泄的时候,除了发脾气,还会说恨妈妈,孩子其实是内心不安焦虑,是在发泄内心的压抑和不安,这种时候我对他的情绪一直是平和的接纳,心平气和的陪在旁边,有时候他会让妈妈走,我就到走开一下,孩子发泄之后,会喊我,我这时候用接纳的态度抱抱他,告诉他,妈妈爱他,然后跟他回忆他小时候一些温馨,还告诉他,他小时候特别小,只能喝奶不会吃东西也不会走路,现在他一天天长大了,学会了吃很多东西,学会了走路,本领也越来越多。他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那时候这种发泄频率特别高,每次发泄我都用爱接纳他,慢慢的孩子的情绪好了起来。大部分孩子都会经历脾气暴躁阶段,特别考验家长的耐心,这种时候,处理好孩子的问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认知疗法最早于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举个简单的例子,5岁的孩子在机场到处跑来跑去,然后你发火了,把孩子骂了一顿表面上看,是孩子跑这个行为引发了你发火这个行为;但事实不是;还有一个隐藏事由;这个事由就是你认为孩子不应该在机场到处跑,应该踉你一样坐在座位上乖乖候机;这个就是你的认知,如果你的认知变成,他还是个孩子,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乖乖的坐在这里候机就不是孩子了,或者说那样反而是个有问题的,木呆呆的孩子,这样你就不会发火了。孩子到处跑,那我就踉着看着他,保证他别走丢,别去骚扰别人,别有危险就行了。如果你的认知,调整成以上观点,你就不会生气。现在回到处理孩子性格暴躁、不可理喻的问题,在这种时候,家长要先改变自己的认知,告诉自己,孩子的脾气、哭闹包括抽动动作和淘气,都是一种释放,释放以前受到的压抑,如果不释放出来,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损伤更大,会越来越严重,释放出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孩子才有可能痊愈。这么想的话,看到孩子释放脾气、情绪的时候,家长不但不会烦躁,有时候还会有一种很舒畅的感觉。家长如果还是觉得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实在有困难,就再回想一下,自己以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怎么简单粗暴的管教孩子,如果孩子现在的发泄,让家长觉得不舒服、生气、愤懑,那回忆一下以前,当家长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的释放自己的脾气和情绪的时候,那个小小的心灵,是怎么承受的呢?现在,孩子只是在释放,家长只有平和的接纳了,才能补救,才能重新踉孩子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这么去想,认知就会不断调整,慢慢做到合理的接纳孩子。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一般情况,孩子发泄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做到理解和接纳,孩子发泄过后就会心情舒畅,比较好商量。情绪是没有对错的,任何情绪都应该被接纳,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家长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处理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给孩子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孩子处理坏情绪的过程,家长要做的一是要情绪平和,不要被孩子的坏情绪影响,别被孩子带进坏情绪里;二是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处理情绪。接纳孩子情绪不是干涉、不是哄,是平和的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处理,不管是哭闹还是生闷气,都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处理情绪。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快速干涉反而不利,家长只要传递平和和接纳理解的情感给孩子,等孩子情绪处理好,再去处理问题。大部分问题其实也不需要事后疏导和说教,孩子有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他自己知道对错,只是一时还没学会管理情绪、控制不住。家长用接纳的态度对待,不说教不指责,孩子会自我反省;唠叨指责反而会阻断孩子的自我反省。体验比语言有效,身教比言传有效。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在处理情绪的过程中学会处理情绪。3怎样做既能合理接纳孩子的释放,又不惯坏孩子?接纳和理解孩子是常态接纳和理解孩子,不仅仅是在孩子爆发的时候,对于日趋恢复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理解和接纳。当孩子的行动或者做法,让家长发怒的时候,家长发火以前,请先深吸一口气,这时候请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用一个孩子的思维去思考这件事,而不是用几十岁的成人的思维去思考。这样去思考,很多事情,就没那么生气了,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意图,都是可以理解的。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才正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你指东就东,指西就西正常?还是活蹦乱跳,上蹿下跳发挥孩子好动的本性,有自己的想法思路(鉴于孩子的经验,这个思路在成人眼里有可能是不对的),并且敢于表达正常?接纳和理解孩子不是毫无原则的宠溺很多家长担心接纳和理解孩子,会把孩子惯坏。其实,真诚的接纳只会让亲子关系和谐、信任基础牢固,不存在孩子惯坏的问题。大家去观察周围的家庭,比较在意孩子想法,在民主、尊重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信、阳光、孝顺、知书达理。只有那种处处包办控制、毫无原则的宠溺才容易培养出逆子。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理解的是孩子的意图,这并不不是接受和允许所有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家长理解和接纳以后可以接受的(比如,淘气的跑来跑去,好动是孩子天性,大人稍微保障一下孩子安全就行了,有时候即使有些小危险,让孩子体验一下,不是特别严重的摔碰一下也是可以的,孩子在摔碰中成长,摔碰中学会了保护自己);另一类是家长可以理解接纳情绪,但是行为不可以去允许的(比如,孩子发怒动手打家长,家长可以理解孩子的愤怒的根源,但是动手的动作,要平和而坚定的制止他,告诉孩子如果我做了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你大声地说出来,打人的行为我是不会允许的)孩子的任何情绪都是应该被接纳的,超出原则的行为,需要在接纳情绪的前提下约束行为。这是接纳孩子情绪和无原则的宠溺的主要区别。毫无原则的宠溺是接受了孩子的所有不合理行为,反而对于情绪没有接纳,导致家长一肚子火,还得忍气吞声。毫无原则的宠溺是绝对要避免的,孩子在完全没有原则的情况下,是没有安全感的,他不知道哪里是安全区域,反而会丧失安全感。有的类似在没有边界的空间里,会一直往下坠,毫无安全感。但是原则不能处处都是,处处都是原则是对孩子进行了过度的限制和控制,对孩子的发展和康复不利。原则是根据孩子年龄和能力而定的,是相对一成不变的,不是以大人的心情、喜好、情绪变来变去的。原则要少而精,处处是原则容易形成强迫。我的孩子,在清明节后第一天早上叫起床的时候,一直念叨没玩够(三天假,有两天半参加了亲子团组织的活动,玩的特别高兴,最后一天上午去了公园,下午我感冒实在是太累了,带回家了),我就说哦,假期玩得很高兴,还想接着玩吧。我也不想上班呢。(第一步接纳和理解孩子情绪。注意,要发自内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假装理解是没有效果的,孩子是能感知到的)我也想接着玩,可是啊,**(活动组织者称呼)周一到周五要上班,周末才能组织活动(而且周一到周五好好上班上学的人才能报名,我上周有一天生病了,没好好上班,上次差点不让我报名,我解释了半天,人家看我确实是生病了才让我报名的。(第二步引导)然后问他在幼儿园吃早餐还是在家吃早餐,他说在家吃早餐(接下来就很顺利的上幼儿园了((第三步平和而坚定的坚持)(以上案例仅供说明如何接纳孩子情绪,并且有策略的约束孩子超出范围的行为。没有模仿价值,因为不同的孩子,同样的话反应会不一样,这个跟家长和孩子的信任基础和亲子关系基础有关系()调理抽动症第二步:激发孩子抽动症跟孩子受到的各方面的压抑相关性很大,这个观点大部分家长都很认可。随着这个压抑的释放,孩子要达到内心的平衡,达到痊愈,还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没有新的压抑累积。在抽动症的诱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长的控制、包办、限制、干涉(但是,家长做这些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压抑孩子让孩子抽动,其主要出发点其实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去融入和适应环境。那么,如何既能避免对孩子造成新的压抑累积,又能达到让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去适应生活、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环境呢?最佳的答案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抽动症的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最让家长崩溃的是动作,但是随着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家长们慢慢会领悟到,抽动是由于内心的一些不健康因素引起,而那些内心的一些不健康因素,才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现在的很多心理学研究,也都说明了童年创伤对孩子一生都影响深远,孩子内心的不健康因素也具有同样的危害(去除孩子内心的不健康因素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也是关注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这里说的内在动力,是指让孩子用自己的心去指挥自己的行动,其动力产生于孩子的本心;家长的用语言指挥孩子之有悖于培育孩子的内在动力的,语言干涉是家长遥控孩子,孩子动力来自于对家长的恐惧或屈从,不是孩子本心起意。孩子的本心指导行动,才会有利于身心;长期的家长语言干涉指挥过多,孩子心灵发展受阻,对心理健康不利。(声明:这里有两个词,长期的以及过多。不是说家长不能语言干涉,而是不要过于频繁,现在的孩子24小时被大人看着,大部分都被干涉的过于频繁了)那如果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呢?这次分享以下三个要点:一,减少对孩子的日常干扰,不要扰乱孩子的节奏。抽动症的孩子,很多伴随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孩子淘气,而是心理问题,所以应该从心去着手,从日常小事做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现在的孩子,由于客观环境原因,一般都24小时有人看着,这样的造成了一个很难避免的结果:孩子会经常被大人用爱的名义各种打扰。大家如果能静下心来,观察自己一天,就会发现这种打扰和限制,无时不在。情景1,破坏孩子专注力。孩子玩的正投入,家长时不时地喊孩子,“喝口水吧!〃“吃点水果吧!〃或者,“孩子这个这样玩才对〃“那个那样弄!〃。在家长爱的名义下,孩子的专注力就这么轻易的被破坏了。情景2,破坏孩子的节奏。孩子不同于成人,不管是做事速度还是能力。可是我们成人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很难做到去理解一个孩子的节奏,总是不可避免的用自己的节奏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要求去衡量,自然觉得孩子磨蹭,然后就是,不停的催促,打乱了孩子的正常节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不但达不到成人的节奏,反而由于自己本身的节奏被破坏,连年龄段应有的节奏也达不到了,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磨蹭。孩子做事、游戏时,家长如果确实有需要一定要打扰,那就要观察一下孩子,等他的时候稍微告一个段落,间隙的时候再打扰。这样可以避免干扰孩子内在动力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二,孩子的兴趣和优点,需要用心培育;对于任何欲望,不管正面还是负面的,需要适度满足。家长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正向的兴趣以后,一定不要急于行动,先要沉下心,缓一下。因为孩子的优点和兴趣,是需要用心来培育和保护的。比如,发现孩子对钢琴有兴趣了,正好又迎合了家长的喜好,马上铺天盖地的培训班、买乐器,狂轰滥炸;然后呢,有的孩子能接受,按部就班的上下去了,有的孩子呢,上了几次培训班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家长的抱怨、逼迫就踉上来了,孩子的兴趣的小火苗,彻底被浇灭,亲子关系还陷入紧张状态。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先不露声色,孩子的内在动力不被干扰,才有可能生长发芽。这个时候,满灌式的灌输,是扼杀孩子优点和兴趣的最好武器,而适度的引导,引发孩子不急不缓的探索,才能够激起他更大的欲望和兴趣,一步步地让孩子在自身内在动力的指引下,渐入佳境,达到一个好的状态。这才是最合理的方式。当然,有时候孩子本身就是一时兴起,过几天自己的兴趣也会自己熄灭,这种情况也是一种常态,孩子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我们要允许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孩子在体验中成长。以上,说的是对于优点和兴趣,不满灌、适度引导才不被扼杀;反过来,对于缺点和不良爱好呢?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严格的限制只会让孩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适度满足后,孩子的欲望才不会疯狂的生长和蔓延,甚至有时候可以试一下满灌疗法。比如零食,在零食方面,试一下给孩子一个零食箱,让孩子自己管理他的零食,放开限制以后,过了一个很短的报复性暴发期,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没那么贪婪,他能管理的很好,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再比如游戏,比如电视,除了适度满足以外,家长最好能陪同,因为游戏和电视和零食稍微不同,它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创的时候很容易沉陷到虚幻的世界去,一旦沉陷形成瘾,就比较难调整了,如果有家长陪伴,跟孩子一起用心的看用心的玩,踉孩子共同进退,比较容易把孩子带出来。这个方法同样适用去已经游戏成瘾的情况,家长先去了解体会这个游戏为什么吸引力这么大,跟孩子一起走进去,再一起走出来,有了爱的陪伴,孩子相对容易引导一些。上述的观点,再用个比较直观的例子阐释一下,比如进了一个房间,窗户大开,没有窗帘,外界的声音情况一览无遗,这个时候一般人是不会有兴趣往外看的;但是如果在一个拉着窗帘,漏出了一个小缝儿,同时又有点声音,变换的亮光,吸引一下,大部分人难以抵御这个诱惑,会想去一探究竟。对于优点和兴趣,做出窗帘效应有利于培育;对于不良欲望,反而应该适度满足,打开窗户,才不至于不受控制的疯狂生长。三,放手,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体验,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允许孩子去体验错误,给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空间。24小时看管孩子,除了干扰了孩子的节奏,还有家长不可避免的限制、控制、包办,这是形成孩子抽动的几个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孩子自身发展的极大阻碍因素,严重的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发展。孩子自己能力发展受到阻碍,造成了“在家是霸王、出门变绵羊’现象,离开了父母,孩子一点自信都没有,因为他不知道没有父母的帮助,他自己还能干什么,也就形成了孩子胆小、内向的特点、甚至有的不敢踉其他孩子交往的状况;这些都踉家长无处不在的限制控制和包办密不可分。所以,请家长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能包办控制孩子一辈子、一直把他保护在你的羽翼下吗?不能吧?现在出门,看到孩子胆小、或者社交出现问题,家长都无处着手没法帮忙,着急了吧?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鞭长莫及的事儿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想把孩子变成机器人(也无法变成!),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孩子一辈子,那么,为了避免我们控制不了的时候,孩子自己也没能力自理,从现在还是学会放手吧。放手,让孩子亲身体验获得经验,还有利于孩子身心,家长看到孩子的缺点,稍微沉一下,给孩子体验错误的空间,让孩子体验错误带来的自然后果(不是惩罚),孩子会在错误体验中纠正方向,在体验中成长。举一个形象地例子,就像前面提到的磕碰,孩子在磕碰中成长,在磕碰中学会保护自己。如果我们家长把所有孩子接触到的空间都安装上了防撞墙角,孩子就以为所有的墙角都是可以撞的,安全的,那么等孩子到了家长看不到的地方,没有防撞墙角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所有的窗户都装上了护栏,孩子会以为所有的窗户都是安全的,到了没有护栏的窗户,会发生什么?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让孩子经历一些能够承受的磕碰,远比孩子超出家长视线后,不具备风险判断和风险处理能力,去经历不可预知的风险,要安全的多。所以,放手让孩子去亲身体验,不管是身体的磕碰还是心灵的磕碰,让孩子在磕碰中获得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在磕碰中获得心灵和身体的成长。放手,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分清孩子的事儿和家长的事儿,孩子的事儿,家长只是辅助引导,不要反客为主。学习是孩子的事儿,孩子为主,家长为辅,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提供适度帮助。家长千万不要反客为主,把孩子的事儿,变成了家长的事儿。本末倒置以后,孩子可没有那么好控制和配合,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工具和机器人,不会由家长操控。反客为主,导致了矛盾冲突不断,战火纷飞,亲子关系恶劣。总结:平时尽量多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语言。比如晚上想让孩子睡觉,全家洗刷完毕,将灯光调暗,做好睡觉准备营造睡眠环境,再配合适度的提醒,比三催五催的催孩子洗脸刷牙的方式,管用,也对孩子心灵健康。因为这样激发的是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自己指挥自己,而不是家长指挥孩子。老师告诉我,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以后,我除了日常努力,减少干涉包办限制控制,只干了一件针对性的事儿,就是无意中不露痕迹的告诉孩子,老师喜欢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有时候举手了,即使老师没有叫到,但是老师也看到你举手,就知道你会这道题,也喜欢。一个月以后,老师再反馈,就是反映孩子的注意力改善,上课认真听讲了。再分享两件小事儿事例1:孩子放学自己进房间玩玩具,天气已经稍暗,我本来提醒孩子开灯,但是忍了一下,不到一分钟,孩子自己就把灯打开了;事例2:孩子外面玩,本来想提醒孩子脱外套,但是也忍了一下,孩子很快自己脱掉外套,交给我了。这些小事,怎么处理,没有对错,但是不催,等孩子自己的内心指导行动,而不是家长的语言去指导行动,更健康一些。如果一定要催,可以温和的告诉孩子,如果觉得暗了就把灯打开,如果觉得热了就把衣服脱下来,比直接帮她或者命令,要好很多。当然,本文的意思不是说,不能用语言去指挥孩子,我们的童年,也有很多语言指挥,我们大部分人都还身心健康,正常范围的指挥频率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孩子,由于24小时被人看管,被语言指挥的频率过多。正常的行动方式是本心起意,指挥大脑,然后落实到行动上。而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外界(家长)语言指挥,然后折射到大脑,再然后孩子或遵从或不遵从反抗;或者就是孩子本心起意,指挥大脑,落实到行动被家长制止,然后心灵受阻。这种心灵受阻,偶尔为之,无伤大雅,但是发生频率过高,就积少成多,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身心。我们的孩子就是被频繁的干涉过多了。孩子的抽动症,很大程度上都踉这些因素有关。所以,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有意识的管住自己的嘴,减少对孩子的干涉、限制、控制和包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激发和培育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内在有动力了,家长就成了辅助帮忙的,孩子会来找你寻求帮助,亲子关系和谐,孩子身心健康。抽动症痊愈的标准关于抽动症的概念的解释,大多描述的是特征;家长一般注意到孩子异常,也是因为动作表现;让家长心焦崩溃的,也往往是动作。经常听到家长欣喜的汇报:孩子没有动作了!家长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对于家长来说,没有了动作,确实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抽动症不仅仅是动作,动作只是最表面的东西,根在心里,动作只是孩子内心的一种反映,一种表象。由于体质原因、教养环境原因,造就了孩子内心压抑和自我发展压抑,用抽动这种方式表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