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这三篇文言散文和《诗词三首》。这四篇课文,既描绘了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等自然美景,又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之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需要关注到的。《岳阳楼记》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诗词三首》中,《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的强烈苦闷和抑郁不平之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借赏月抒发了丰富而乐观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作者以理遣情,以超然的思想排解政治上的失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抑郁惆怅之情的心理过程。“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要求学生将议论写得言之有据,具有说服力,提高写议论文的能力。“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让学生积累古代诗歌,培养鉴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2.培养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忧乐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提高整体阅读能力。教学难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忧乐情怀。教学措施1.交流作者及背景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组补充或老师辅助补充。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汇报,各组共同解决疑难句,老师引导补充。3.品读课文,在《岳阳楼记》中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效果;在《醉翁亭记》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课时安排《岳阳楼记》2课时《醉翁亭记》2课时《湖心亭看雪》1课时《诗词三首》2课时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1课时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时10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宋仁宗时,范仲淹曾守边数年,后还朝任枢密副使,又迁升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此后多次遭贬,在赴颍州任途中病逝,谥“文正”。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其代表作有《渔家傲》《岳阳楼记》《江上渔者》等。2.知识链接“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分为: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谪(zhe)属(zhu)霪雨(yih)霏霏(⑹)樯(qi^ng)楫⑴)冥(ming)谗(chan)偕(xi6)(2)一词多义观J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看)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动词,至、到达)[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动词,穷尽)、[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或<・[或异二者之为(副词,或许、也许,表示委婉语气)六J浊浪排空(名词,天空)空i而或长烟一空(动词,消散)、[政通人和(形容词,顺利)i甬i•[然则北通巫峡(动词,通向)J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在)居i面山而居(动词,居住)(3)通假字百废具c(ju)兴(同“俱”,全、皆)属(zhU)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太守)之前,在太守)之前,在之后)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5)古今异义/古义:规模。例:增其旧制。制〔今义:制度。薄]古义:迫近。例:薄暮冥冥。薄!今义:厚度小,与“厚”相对。景J景J古义:日光。例:景i今义:景色。至若春和景.明。“[古义:如果没有。例:微斯人。微]・[今义:细小;轻微。’古义:景象。例:气象万千。气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6)特殊句式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吾谁与归?(宾语前置)(7)流传至今的成语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政通人和等。三、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际涯:边际。开:指天气放晴。去国:离开国都。谗:诽谤性话语。讥:讥笑、挖苦的话。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光:湖光。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尽头。把:持、执。临风:迎着风。2.重点句子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像那连绵不断的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四、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第一层(2):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二层(3、4):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2.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示例: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疏通了字词,感知了文章的大意。下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细致地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示例:“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抒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初学了课文,对文中的字、词、句已做了疏通,同时,对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在语言上的功底也窥知一二。如本文多次采用一些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读来整齐匀称的句子,再结合散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这篇课文。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领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2.第3、4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部分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第3自然段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第4自然段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思缜密。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答案示例: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3.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的?答案示例: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警句出现,给人的印象极深。(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答案示例:①繁简得宜,层层蓄势。②采用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③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2.“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答案示例: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自励励人,委婉含蓄。(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四、课堂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谏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作记缘由——记叙<岳阳楼记壮观景象——“迁客骚人”描写览物之情’物暗则悲<岳阳楼记壮观景象——“迁客骚人”描写览物之情’物暗则悲'
景明则喜卜抒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古仁人之心——议论11醉翁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1.朗读和背诵全文。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有《欧阳文忠公全集》传世。2.背景资料庆历五年,欧阳修因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被贬官到滁州任知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于是欧阳修寄情山水,常在“醉翁”这个亭子里宴请宾客,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醉翁亭记》。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滁(chu)林壑g(he)琅琊(langya)潺潺(chan)酿泉(ni^ng)辄(zhe)暝(ming)伛偻(y让lu)携(xie)洌J(lie)山肴(yao)野蔌(sh)(2)一词多义"名之者谁(动词,命名,给……取名)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则题名其上(名词,名字)、[野芳发而幽香(动词,开放)、有时朝发白帝(动词,出发)J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归、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山水之乐(名词,乐趣)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形容词,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谓J太守谓谁(动词,为,是)'冃、太守自谓也(动词,命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秀4•[佳木秀而繁阴(形容词,茂盛)(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4)古今异义[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TOC\o"1-5"\h\z意』-心[今义:意思或愿望。[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今义:至I」、往。[古义:花。例:野芳发而幽香。芳]"[今义:香味。(5)出自本文的成语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三、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壑:山谷。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云归:云雾聚拢。岩穴:山洞,文中指山谷。暝:昏暗。晦:阴暗。发:开放。杂然:交错的样子。陈:陈列,摆开。2.重点句子翻译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悟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像那太阳出来之时,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四、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答案示例: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第2自然段:写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3自然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第4自然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宴散人归的情景)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述醉翁亭一带的山水景色和游宴场面,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既展现出一幅自己理想的“官民同乐”的生活图画,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朝廷和保守派的不满和愤慨。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答案示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初学了课文,简介了作者,落实了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更具体地学习文章的一些细节,探究文章的写法。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第1自然段是怎样由远及近、由面到点,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答案示例:先从远山落笔,定点观察环视,点出滁州地理位置的总体特点——环滁皆山也;然后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及近看,特写西南诸峰,尤其是琅琊山;之后移步换景,写“山行六七里”,指出酿泉;最后写“峰回路转”,说明醉翁亭所处地理位置。整段从山落笔,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自然入题。2.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朝“明”暮“晦”,把山间早晨和傍晚的特点描绘了出来;写山间之四时,抓住了四时的典型特征——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水石,尽显景物之情态,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先分写朝暮、四时之景,然后总写赏景感受“乐亦无穷”,可见本段结构为“分—总”。3.第3自然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的。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百姓之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答案示例: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5.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答案示例:“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第1自然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为下文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2.第2自然段中的“而乐亦无穷也”一句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做铺垫。(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结合全文内容回答,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答案示例: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与民同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①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记叙、写景、抒情巧妙结合,将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自然段写亭之概况,第2自然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始得西山宴游记(节选)(唐)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译文:自从我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我的随从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躺下(睡着了)做起梦来。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四、课堂小结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醉翁亭周边环境亭名由来山、水、林、路醉翁之号山景图<醉翁亭记[朝暮之景]t醉翁亭周边环境亭名由来山、水、林、路醉翁之号山景图<醉翁亭记[朝暮之景]t[四时之景[山水之乐1除人游、<游宴图太守宴众宾欢>宴酣之乐(人乐)>与民同乐太守醉'禽鸟乐晚归图<游人乐、太守乐12*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辩证地看待其生活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教学难点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辩证地看待其生活态度。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亡之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消极避世。张岱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代表作有小品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张岱的小品文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2.背景资料《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前朝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3.检查预习毳衣(cui)砀I(dang)雾凇毳衣(cui)砀I(dang)雾凇(sOng)一芥:(jie)沆l(hang)喃喃(n^n)(2)一词多义[是日更定矣(代词,这)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上下一白(名词,白色)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大]见余大喜曰(副词,非常)大i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3)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炉火(名词作动词,围着炉火)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4)古今异义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古义:白<古义:白<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I今义:白色。古义:这。例:是日更定矣。是〕-[今义:判断动词。[古义:完了,结束。例:是日更定矣。定q•今义:确定;决定。三、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绝:消失。更定:晚上八时左右。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拥毳(cui)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惟:只有。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2.重点句子翻译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那两个人)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湖中还能碰上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四、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答案示例:作者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的湖心亭。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事件:看雪;奇遇。(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作者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也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自然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详写。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交代其籍贯及来由,何故?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客此”。也可能他们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5.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答案示例: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衬托了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答案示例: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述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于湖心亭巧遇一事。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肃杀、冷寂的气氛,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雪赋(节选)(南北朝)谢惠连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yUn)萧索。蔼蔼浮浮,瀌(biao)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庑(chiwu),末萦盈于帷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隰(xO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xi^n)失素,纨袖惭冶,玉颜掩姱。译文:雪花的形状,散乱交错,纷纷氲氲,散散落落,扬扬洒洒,翩翩飞舞于天空,回旋堆积于地面。开始时沿着屋脊而覆盖了楼宇,到最后透过门帘而进入室内。起初轻盈回旋于台阶下,后来飘舞萦绕于帷席旁。既可以随方物成为玉圭,又能够随圆物成为玉璧。眺望原野,如万顷缟素铺展;仰望山岭,则千岩银装素裹。这时,楼台就像重叠的玉璧,大路犹如连缀的美玉。庭院陈列着玉阶,林中挺立着玉树;白鹤被夺去了光彩,鹇鸟也失去了鲜艳;纨袖佳人自惭形秽,玉颜美女掩面失色。五、课堂小结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之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七、板书设计
'雾凇沆砀]<湖心亭看雪赏雪<天云山水〉奇<湖心亭看雪孤高清雅、上下一白J「痴迷山水孤高清雅亭中奇遇三人同饮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深入了解作者,并学会对诗词进行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想象与拓展中,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诗风天真自然,豪放飘逸。有《李太白集》三十卷传世,存诗约一千首。2.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un)投箸(zhu)冰塞川(se)歧路(q°济沧海(ji)(2)通假字玉盘珍羞(xiU)直(zhO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三、朗读指导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金樽:对酒杯的美称。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形容酒美价贵。箸:筷子。歧路:岔路。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理想得以实现。云帆:高高的帆。济:渡。沧海:大海。2.重点句子翻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过黄河,冰雪堵塞了河流;要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来到,到那时将扬起云帆远渡沧海。五、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过本诗后,你知道能概括此诗主旨的是哪两句吗?答案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二句。答案示例: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但诗人的心情并不和宴饮的欢乐氛围一致。2.第三、四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示例:“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3.试分析第五、六句中的“冰塞川”“雪满山”。答案示例:“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他却没有被皇上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他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4.请说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作用。答案示例: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乘舟梦日: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5.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境,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包含了哪些信息?答案示例:诗人忽然想到大有作为的姜尚和伊尹,他们的人生遭际带给诗人一线希望之光。这写出了诗人的不甘心,仍对自己从政有所期待,表现了诗人既对现实感到愤懑不平又寄希望于未来的复杂心情。(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答案示例: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巧用象征和典故。“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引用姜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悲愤、苦闷的心情及执着追求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行路难(其二)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译文: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才能超群。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六、课堂小结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其中一定有我、有你、有他最后,让我们高声吟诵诗的最后两句,并以此互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八、板书设计苦恼[面对佳肴,食不下咽心事重重,四顾茫然行路难<(其一)希望行路难<(其一)希望「世事艰难,怀才不遇[缅怀古圣,光明在前积极乐观自信坚强追求长风破浪,自有其时展望未来,信心益坚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前复习默写《行路难(其一)》。二、新课导入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遭受贬谪是常有的事。可是面对这些不顺利的人生际遇,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起来感受这种乐观精神吧!三、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为文长于说理,有《刘梦得文集》。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全集》。2.背景资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苏轼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宫阙(que)琼楼(qi6ng)绮户(qY)婵1娟(chanjuan)(2)一词多义[何似在人间(代词,哪里)[今夕是何年(代词,什么,怎样)(3)古今异义[古义:诗歌。例:今日听君歌一曲。歌]1[今义:歌曲;唱。[古义:为什么。例: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4**何事[今义:什么事情。四、朗读指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五、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酬:答谢,诗中是以诗相答的意思。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怀旧:怀念故友。翻似:倒好像。长(zhdng精神:振作精神。把酒:端起酒杯。宫阙:宫殿。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不胜:经受不住。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影子也跟着舞动。何似:哪里比得上。朱阁:朱红色的楼阁。绮户:雕花的门窗。照无眠: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何事:为什么。2.重点句子翻译(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沉舟的边上,已千帆竞发,枯树的前面,已万木争春。(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伤欢喜、分离聚合,月亮有阴有晴、有圆有缺,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六、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各联各写了什么?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首联:抒情——凄凉地、弃置身——辛酸愤懑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2.分别概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答案示例: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答案示例: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答案示例:把酒问月,引出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联系背景:苏轼虽然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对子由的思念之情,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答案示例: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2.你是如何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的现实意义的?答案示例:示例一: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依然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也很有现实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或许由于年龄、能力等原因,在事业上不能有太高的成就了,在社会上不能起先锋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呢?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承认,他们多多少少都希望别人干得不如自己,干砸点什么,以此来向领导、向社会说明:没有我不行!自己已经是“病树”了,也希望别人比自己更“病”。而作者却能够克服自己这种狭隘的心胸,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舟”身边迅速掠过的“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万木”,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高度,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示例二:如果从“病树”“沉舟”的角度切入,也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失误和教训,要找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更要认识到“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危害,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体现出词人政治上的失意,那词人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他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答案示例: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答案示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是: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词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指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答案示例: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老友,写自己回归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赏析: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词人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七、课堂小结刘禹锡通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出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久未团聚,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八、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九、板书设计坎坷遭遇——渲染—辛酸辛酸酬乐天扬州初归来感慨——用典——悲痛愤懑逢席上见赠展望未来——写景——豁达坚定点明题意——抒怀——昂扬乐观水调歌头望月问天(写景)一情景交融[、、水调歌头怀人问月(抒情)一议论升华i乐观旷达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论据的特征,掌握运用论据使议论文内容充实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例文、现场写作、修改点评,学会使议论言之有据。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培养对写作的兴趣,做到说话、写文章有理有据。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围绕着观点搜集材料,使之言之有据。2.使用材料时,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教学难点确保材料的丰富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什么是“有据”?“有据”就是要有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二、文题展示题目一:议论类文章中的论据,需要平时多积累。平时要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多读书看报,勤动笔,多积累。比如,在自己的练笔本中开辟一个“素材库”专栏,把平时生活或阅读中发现的典型事例、统计数据、名言警句、精辟见解等,及时摘录下来,并按内容进行分类。题目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题目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三、写作指导题目一:1.建立一本名为《素材库》的读书笔记,注意平时多读书阅报,从名家作品或可靠的读物中获取素材。2.《素材库》里可以分为典型事例、统计数据、名言警句、精辟见解等几个专栏。3.给自己订好计划和目标,确保每天、每周都有阅读整理。4.定期或不定期地翻阅,强化识记。题目二:1.根据题目要求,可确定本次写作的话题就是“诚信”,然后围绕着这一话题先摆明自己的观点。2.围绕着“诚信”选择事实论据,包括讲诚信的历史、现实事件;也可以选择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警句、古诗名句等。3.围绕论据进行分析论证,从事实或道理论据中发散引申,让论据很好地为论点服务。题目三:1.先摆明自己的观点:对材料中所说的忧乐观是赞成还是反对。2.围绕着自己的观点,选择相应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3.对使用的事实和道理论据进行分析,尤其注意材料罗列的逻辑顺序,层进式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让读者信服。4.全文可以采用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确保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四、范文评析谈诚信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题记诚信,最早起源于《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意思是:有才能的人用祭祀来表达诚信、忠心和敬仰。说明从古至今,诚信是一种令人敬仰的品质。商鞅任秦公之相时,欲为新法,立三丈之木于南门,招有志之士搬此木于北门,且给予十金,百姓感到奇怪不敢理会,直到五十金,才有胆大者扛起木头,商鞅立刻给五十金表明诚信不欺,最后百姓开始信任朝廷,变法得以成功。周幽王却用烽火戏诸侯,只为换褒姒一笑,再也无法令诸侯信任,最终国亡。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情,戏玩“狼来了”的游戏。前者变法成功,国力日益强盛;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这证明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言而无信都是自取灭亡。汉朝季布,以诚信称于世,有谚语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跟随项羽战败,被刘邦通缉,因得多人保护,平安渡过难关,最后凭着诚信受到汉王朝的重用。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被人诚信以待。多一份诚信,你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曾子杀猪,从小教导孩子诚信,说话算话。有韩信报恩,虽被封为楚王,但不忘报恩。画家李苦禅烧画来完成对老友的承诺。华盛顿虽砍一棵父亲心爱的树,却用诚信换得父亲原谅……现实中有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严守诚信的原则,也有不少人违背良心违反诚信。严守诚信的人虽不是事事顺利,却最终因为他的诚信而获得幸福。违背诚信的人虽有时能投机取巧受益,却最终受到命运的报复。可以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建立诚信的社会,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从我做起。请背好诚信行囊,抓牢诚信行囊,人生路上的步履才能更平稳,更坚实。诚信不可抛,它是法宝,更是道德底线。——后记总评:本文以诚信的起源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最后得出“可以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的结论。文章行文富有特色,既有题记,又有后记,前后呼应,富有文学色彩。文中列举的实例较多,都是典故,有较强的说服力。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3.背诵、默写四首诗。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和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教师适时设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在风格上其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刘长卿(?—789),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被称为“五言长城”。代表作有《刘随州诗集》。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有《昌黎先生集》传世,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杂说》等。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二、背景资料《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长沙过贾谊宅》: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此时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与贾谊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贬谪,情绪十分低落。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商山早行》: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当年温庭筠五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三、朗读指导1.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作品代理出版包销合同
- 水平测量仪测量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胆固醇检测仪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范围和许可期限
- 金属加工用液压式冲床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度健身服务合同服务内容描述及服务费用计算
- 2024年度地铁车厢窗帘采购与安装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购买合同:某影视公司购买电影版权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电影作品所有权转让
- 办公楼物业服务管理的培训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帆船知识课件
- 企业宣传片项目进度计划
-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讲义
- 奇瑞QQ冰淇淋说明书
- 糖尿病性舞蹈病
- EPC项目承包人施工方投资估算与设计方案匹配分析
- 听数学故事探秘负数起源
- 《第八课 我的身体》参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